台中客家人古法制作酸柑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新会柑普洱茶 红柑茶是红茶吗 黑茶制作

新会柑普洱茶。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台中石冈古农仓前水泥地上摆放着数十颗绑着绵绳的硕大橘子,在大太阳底下曝晒。石冈小区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吕理全指出,这就是客家居民传承逾百年的“酸柑茶”制做方法。

该协会理事长吕理全指出,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正是“虎头柑”的采收期,许多民众都喜欢买几个比一般芦柑大上一倍的“虎头柑”回家拜拜。巨无霸般的虎头柑,由于皮厚、水分多,加上橙红色的外表,看起来充满过节的喜气,尤其还可以在供桌上持续放上一个月而不变坏,因此作为敬神祭祖并讨个吉利。

由于“虎头柑”的果肉奇酸无比,中看不中吃,无法鲜食,而有“酸柑”之称。通常水份消失而萎缩的“虎头柑”就会被弃置。不过,勤俭惜物的客家先民不舍如此浪费,而将“虎头柑”的果肉挖出加入茶叶,制成有如普洱茶外观的“酸柑茶”,不仅可以存放多年,敲碎后冲泡饮用,不仅温润爽口,茶香与柑香融合的微酸口感令人回味再三,且据说有助于咳嗽、化痰、解热等缓解功效。

制做“酸柑茶”首先挖出果肉,在柑橘顶端挖出缺口,保留挖下的柑皮做盖子,再用杓匙将果肉挖出,滤掉果肉里的籽;挖出的果肉混合茶叶搅拌,再回填至挖空的柑橘内,盖上原本挖开的柑皮后,还得用棉线捆绑好。继而将五花大绑的“酸柑”用蒸笼经过一蒸、一压、一烤,再蒸、再压、再烤,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天气好时必须将酸柑拿到阳光下曝晒。历经“9蒸9晒”不断的蒸、晒、烘、压, “酸柑”一共9次工序才能制成“酸柑茶”,总共耗时约需3个月的时间。

cy316.cOM编辑推荐

客家人的擂茶介绍


擂茶,又名三生汤,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养生茶饮,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

“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钵。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

制作擂茶时,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棍,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

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因配料不同,擂茶分别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效用。

普洱茶古法制作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茶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江莱从普洱过江城,进入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茶马古道地图西藏和欧洲等地。旱季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勐腊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老挝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栋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缅甸景栋。现代普洱茶制作已经非常现代化,但在大益的展示厅里,我们还是看见了一套古法制作普洱茶的工具。这家云南最老字号的普洱茶公司,用这样的一套展示,向大家述说着普洱茶在云南的古老历史,述说着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1.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加入茶标;(如果是熟茶,需要先用40分钟焯水,在叶面洒水软化后,再压碎)

2.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香气溢出;

3.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 然后拍一下袋子。 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意不能太高, 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里面购置均匀;

6.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候,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将布袋子取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

9.将布袋子放置20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

10.包装制作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上面是由一套古法制作普洱茶的工具看到的普洱茶的传统制法,下面让我一起再来看看普洱茶传统、具体的制作方法。

一、鲜叶采摘

采茶的时间很关键太早上山采茶鲜叶会有露水苦与涩的比例会较重含水量也会增高茶香就明显不扬早上9点至下午3点是最好的采茶时间经阳光照射后的鲜叶吸收了晨露香扬、滋味甘醇。 采茶时不可太嫩或太老一芽二叶慢慢采采5-6芽即放入茶袋以免握于手中的嫩芽过多而导致嫩芽折伤阻断走水。

二、摊凉

采摘的鲜叶应尽快摊开避免采摘的鲜叶长时间放置在背箩和袋内导致鲜叶透气不好被挤压、闷到发热红变影响品质。

三、手工锅炒杀青 传统古法为手工铁锅翻炒法

现代工艺为机器自动杀青。杀青能使茶叶失水均匀杀青的温度及时间控制要依鲜叶的鲜嫩程度及含水量而定杀箐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时间要适度时间过短失水不够时间过长失水过度杀死鲜叶。

四、揉捻

传统古法为手工揉捻现代工艺为机器自动揉捻。

揉捻目的在于破坏茶叶叶表组织茶汁浸出使片状鲜叶揉捻成条索状。揉捻需视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调整轻重与时间嫩叶要轻老叶较重揉捻须适宜。

五、日光晒干 传统古法为太阳光照晒干现代工艺为机器低温烘烤干燥

揉捻完成后解块摊晒。利用阳光将鲜叶晒干不宜过度晒燥。晒青时要视茶叶干燥程度适宜翻动翻太少次茶菁会干燥不均匀翻太多次茶面的毫毛会松脱掉。阳光晒干的茶叶有特殊的太阳味道和香气这也是普洱茶后期越陈越香的重要基础。

永定客家人的饮茶习俗是怎样的?永定饮茶习俗介绍


永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说到永定,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排排的永定土楼。不错,永定因为土楼而扬名于世。但是你知道吗?除了土楼外,永定人还有自己一套的茶文化。

永定客家先人大多是宋末元初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居住在山区,艰苦劳作,不论下地劳动,还是上山砍柴,都要用壶儿或竹筒盛满茶水携带在身边,以备渴时饮用。喝茶成了客家人的习惯,劳动的时候带上茶水以备解渴,平时,吃完饭之后,也要冲泡热茶,喝上几杯。永定民间有句俗语:“饭后一杯茶,饿死行医侪。”可见客家人熟知茶有益健康。客家人热情好客,大凡有人登门,主人总是先说一声:“您恁有心,请坐,喝茶哩来。”随即动手洗杯荡壶,冲茶泡茗,请客人喝茶。这成了待客礼节。若家里来了客人,没有招呼他喝茶,客人就会产生主人对他冷漠的感觉,或者认为主人不懂礼貌。永定客家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永定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以前,山区经济比较落后,永定客家人大多数生活比较艰苦,饮茶并不怎么讲究,即“粗茶淡饭”过日子。一般的农家,只是在自己的园地上种上几株茶,采摘下来自己饮用,有的甚至只是采一些山茶备用。只有少数比较富有的人家才买好一点的茶来待客。永定客家人还有采集某种树叶、野草(如嫩枫叶、布荆、车前草、大水钱、臭屁藤、鱼腥草、夏枯草、麦冬、仙柑子藤等),洗净晒干后备用,需要时即冲泡(或熬煮)当作饮料的。农村中这种替代“茶叶”的饮料,夏天使用尤为普遍,一天煮一桶或一缸茶水放在楼中,全楼人随时可以饮用。用这种茶当饮料,一不需花钱,二可清热防署,经济实惠。“客家妹子唔会差,会划会算会当家;茶油煮出猪油菜,布荆泡出嫩细茶”的山歌唱的就是以布荆叶当茶的情形。居家用的茶壶,多数是锡壶,因锡茶壶耐用,不易打碎。锡壶有大有小,大的形如南瓜,小的如竹节筒管,造型美观又适用。贫困人家置不起锡壶的,则用陶瓷制品的茶壶或茶钵来盛茶。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永定人饮茶比以往讲究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茶叶店,店中摆满高档茶叶,从中可略见一斑。一般的家庭都有一套茶具。饮茶讲究的人,其茶具也很精美,显得卫生、文雅。不少人饮茶,已经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注重“品茶”了。“品茶”不仅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繁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获得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在园林或自然山水风景中搭设茶室,几位执友品茶小憩,个中意趣难以尽言。

客家人热情好客,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永定客家人以茶敬客,茶水斟在茶杯内,不能太满,一般在七分左右,要恭恭敬敬地双手捧至客人面前,客人也要双手接杯,表示尊敬和礼貌。永定民间有俗语:“茶满怄气,酒满敬意。”想来敬人喝茶不能太满是有道理的,因冲泡茶的开水很烫,太满则易溢出烫人。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茶水的存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饮茶时,还要备佐茶食品,如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以上就是关于永定茶文化的内容介绍。其实永定茶文化的历史发展相对于同一省份的安溪来说,相对较不完备,但是由于永定地处山区,其文化保存得相对传统,永定人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他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也就更加看重。

台湾特产酸柑茶简介


酸柑茶,是客家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等山区客家居住地。台湾高山族的人也喜欢制作和饮用酸柑茶。酸柑茶有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功效。

制作方法

先把7~8分熟的酸柑采下,贮藏10多天,待酸柑皮软化,捏压时感到柔韧,有利于制作,否则在加工过程果皮易于破裂。

制作时先用小刀在蒂部挖一个直径为3~4厘米的圆洞,要注意的是,这个洞的大小要预先计算好,因为被挖起的连蒂的酸柑皮,要留着当盖子用。

然后用金属汤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来,置于容器内,加上茶叶和几片柠檬、佛手之类的中药材,搅拌均匀后再塞进空酸柑内,并将刚挖下的酸柑皮盖上,且用线绑牢。

绑牢后用木板将酸柑压成饼状,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再取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挂在炉灶上方烟囱管旁烘烤干。

等到酸柑皮从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时,就成了酸柑茶。

使用方法

饮用酸柑茶时,要把整块的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这时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浓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些冰糖则另有风味了。品饮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泉州酸茶:解析酸茶传统制作技艺


始建于南北朝时的仙公山丰山仙洞,历史上以产茶闻名。仙公山志记载,仙公山的白水岩峭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此茶一叶,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名之"仙茶".此株仙茶,数百年来被称为山中珍宝。

据酸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杨约金介绍,在南宋高宗时期,因仙公山上庙宇重新修建,规模更甚从前。于是,先人们纷纷迁徙至仙公山脉四周安居,开垦山地,种茶为生。而酸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就是居住在山上的先人们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再结合酸茶树种而发明的。

酸茶乃洛江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1.晒青:把茶青放在笳篱里日晒每笳篱摊叶量0.5-1.2公斤,其间翻拌1-2次,日晒时间一般在下午4-5时。因为这时阳光较柔。

据记载,宋代晋北地区(现洛江区)已基本产茶,并将茶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并出售给各地茶商。元明清则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而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在清末便传遍晋北地区(现洛江区)各乡镇,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各大队、生产队所生产的茶叶全部被泉州市茶叶公司收购。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从业者的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酸茶制作技艺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到了濒危的地步。而原有的茶园、茶山也基本荒废了。

可以说,酸茶传统制作技艺是洛江先人和茶农们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医学、经济价值。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酸茶传统制作技艺,从小就懂得种茶、制茶的杨约金于上世纪60年代根据洛江先人们留下来的制茶方法开始学习制作酸茶。四十多年来,他总算保存下一整套完整的纯手工操作的酸茶制作技艺,并于2010年申报了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凉青:把整篱晒青叶移入凉青架上,茶青两笳篱拼合一笳篱,稍加摇动"做手",使茶青呈蓬松状态。

整套制茶工艺相当独特

"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其茶味的回甘全在手工操作工序中,十分精细,这也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杨约金告诉记者,酸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起初是比较简单的,纯粹用"脚揉手捻",几百年来制作工序使用器具无大完善,代代相传,制作技术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鉴于此,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杨约金特意走遍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以及本省,进行酸茶品种调研。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制茶技艺,不断革新采制技术。从以前的单一炒青、手捻、烘焙三道简单工序到现在的十二道工序,大幅度降低了原有酸茶的酸度和涩度,改进后的酸茶保留微酸、无涩、回甘、回甜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炒青:一般在当日傍晚6时-8时下鼎炒青。用木柴把鼎烧热,当鼎温升至摄氏200°左右,立即把叶子倒入鼎中,用木扒手不断翻炒,投叶量一次3公斤左右。

据了解,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发酵-烘干"12道工序;精制工艺则分为:"筛分-拣剔-拼堆-包装"4道工序。从这一制作流程不难看出,酸茶的整套制作工艺相当独特,这一道一道地晒、凉、炒、揉、烘,反复进行,像制作艺术品一样。

时至今日,全部工序都不能用机械代替。尤其是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还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天季节、气候做青"技术。简而言之就是要因时因地因茶青制宜。

4.揉捻:炒青叶出鼎后倒置于低脚结实木桌上,乘热双手握紧茶叶由内向外用力揉出,运用(揉、搓、压、抓等技术)反复数次,温度降低到手已基本上不烫时,把茶青放入鼎中再次炒青,反复四次,此时塑形已基本完成。

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经晒青、凉青、炒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反复揉捻、发酵、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酸厚甘甜高雅品质的酸茶成品。

为泉州制茶史增添新一页

可以说,酸茶制作技艺的诞生,为泉州地区制茶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为中国茶叶新增了一个独特的茶类,为我们奉献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纯天然的健康饮品。

5.发酵:将已揉捻好,塑形好的茶坯包于布巾里,放置于竹篓内,使其发酵,该发酵要掌握满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的色与温度、湿度及氧气量,形成酸茶的色、香、味品质特征,这是关键性工序,应严格控制好。

酸茶不仅是茶类产品中的极品,还具有防未病特征,对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痛风、尿酸过高等症状有特殊功效,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名贵珍稀的保健名茶,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

如今,现代传承人杨煜炜师承父亲杨约金,完全掌握了酸茶制作的技巧。最难能可贵的是杨煜炜打破传统单一的靠野生酸茶树提供茶青的采摘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酸茶繁育种植基地,突破酸茶树种无法繁育的技术,运用组培、嫁接,种子繁育等技术,不断创新培育了新一代酸茶品种。

6.烘干:把茶叶放在焙笼里,用炭火进行"低温慢焙"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称"走水焙",温度70o左右,每焙笼放两个茶团,约八九成干下烘,散热摊凉1-2小时,使茶叶内部水分向外渗透;第二次称"烤焙"温度60o左右,投茶量大约2.5公斤,历时1-2小时,其间翻拌2-3次,烘至茶梗手折断脆、气味酸纯,即可下烘,稍经摊凉后装入陶瓷大缸里,即为毛茶,可以泡饮。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酸茶在他的继承下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

什么是酸茶?酸茶的制茶原料和制作方法


酸茶是云南布朗族(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的一种喝茶习惯,每年5、6月采摘茶叶后,将嫩叶放在沂南地方发霉,然后放进竹筒埋入泥土里,经过数个月后挖出来食用。酸茶具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微酸、回甘、回甜、无涩的品质,可以放在口中咀嚼咽下,能解渴和帮助消化,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茶叶佳品。

酸茶的来源:

酸茶源于野生酸茶树种,分布于洛江区罗溪、虹山、马甲一带。如今已突破酸茶树种无法繁育的情况,可运用组培、嫁接、种子繁育等技术人工培育。

据说,宋代晋北地区(现洛江区罗溪、虹山、马甲、河市)已产茶,并将茶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并出售给各地茶商。南宋·绍兴(1131—1162年)年间,因仙公山上庙宇重新修建,规模更甚从前,先人纷纷迁徙至仙公山脉四周安居,开垦山地,种茶为生。元、明、清茶叶生产有较大发展。居住在山上的先人们,吸取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再结合酸茶树种,发明了酸茶制作技艺,在清末便传遍晋北地区各乡镇,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

酸茶的制作方法:

德昂族制茶方法与饮茶方式颇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艺有两种:

一是土坑法。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陶器前,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泡饮时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做菜用的酸菜则要适当在第二道工序时多放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春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后凉拌,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

二是陶器法。陶器创制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客家“擂茶”答礼


客家常年居住在深山僻壤地带,客人较少,但每逢有客人到来,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走进哪一家,主人都会立即取出“茶米”,泡一杯浓茶敬上。客家人称茶叶为“茶米”,将茶与米等同看待,说明他们对茶的重视程度。客家人一则自己饮茶成癖,二则以茶待客成俗。来客进门先敬茶,品尝一番后才开始拉家常或谈正经事。 客家人喜住土楼,群体观念特强,一家有事,邻里都会伸手帮忙,仿佛是自家的事似的。各家各户之间礼尚往来,亲密无间。他们又极文明,凡被接受帮忙的,或被祝贺的,户主总要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邀请有关人员到家里来,请他们喝茶,并作为一种答礼。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客家答礼茶文化。喜庆答礼则是通过客家特有的“擂茶”形式来表达。 每逢来客,客家人必先泡一杯浓茶敬客,这是敬客。答礼请茶则不是这样,有他特殊的习俗,是客家特有的答礼茶文化。需要答礼的项目很多,诸如婴儿满月、老人做寿、小孩上学、子女入仕、病人康复、一场虚惊、儿子结婚、女儿出嫁,等等,都要设茶答礼。通常是以“擂茶”形式答礼,才算答厚礼。 擂茶用茶叶、生姜、大米制成。制作很讲究,先将3种原料放在陶制的擂钵或青石打就的擂臼中,再用山楂木或油茶木制成的擂槌,反复捣磨成糊浆。再拌入韭菜、陈皮、番薯粉丝、粳米粉干和适量的盐,加水在大锅里煮成稀粥状。食用时,再撒上一些香料,诸如油炸花生、炒大豆、炒芝麻等。

酸柑茶喝起来酸、甘、香、苦、涩,别有一番滋味


很多人知道苗栗县的大湖盛产草莓,却不一定知道大湖另有一种“酸柑茶”,它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客家人浓郁的怀祖情愫。在台湾省桃园、新竹、苗栗、屏东的山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有“酸柑茶”的产制。

酸柑是芸香科植物,又称为“番柑”,原产亚洲南部,在我国广东省梅县一带所盛产的酸柑,外形较一般柑橘大,直径约有100~150毫米,果皮厚,约10~15毫米,造型颇为美观,但是果肉很酸,不适合食用,所以才叫“酸柑”。

因酸柑不适合食用,且广东梅县一带产茶,于是有人把酸柑和茶叶掺混一起加工,制成“酸柑茶”,冲泡之后,做为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家庭必备药品。

酸柑约在七、八分熟时就要摘下,先贮存十来天,酸柑皮就会软化。加压时,觉得干硬、柔韧的比较利于制作,否则若因果实水分太多,则容易破裂。选妥酸柑,用圆柱形空罐头的口部将酸柑上端蒂头附近,挖转出圆洞,然后将挖出的皮置放一旁,可作为盖果子用。挖出内部的柑肉,掺和茶叶充分搅拌成团状,或者再加上柠檬和“佛手”之类的中药材,再塞压入空的酸柑壳内,将刚刚挖下的圆形柑皮盖上,用绳线把酸柑上下环绕交叉绑紧,可圈绑成八条纹路或五条纹路状,使柑皮呈现出花瓣式凹纹,压挤成扁圆形放入蒸笼里,蒸到熟透为止。随后,将之置于阳光下曝晒;若阴雨天时,则用绳子串挂在炉灶上烟囱管旁边,利用热气将酸柑茶薰烤烘干。当酸柑皮由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固体时,就成了。

制成的酸柑茶,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饮用时,将酸柑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浓度大小随意,可适当加入些许冰糖,喝起来酸、甘、香、苦、涩,别有一番滋味。

柑普茶:新会大红柑的制作工艺


大红柑在制作工艺上和小青柑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是所用柑皮不同,制作出来的茶叶口感和功效也有所区别罢了。大红柑的果皮陈放3年及以上,称为陈皮,可入药。

虽然什么柑都可以制作柑普或桔普,但由于新会陈皮的药用价值高,所以现在普遍认为新会柑制作出来的柑普最好,目前市场的柑普会根据柑皮的种类来区分,根据《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规定,柑皮根据采收时期可分为柑青皮(青皮)、微红皮(黄皮)和大红皮(红皮),制作出来的分别为小青柑、二红柑、大红柑。

大红柑

新会大红柑的制作方法:采用优质大红柑为原料;经3次仔细清洗;清洗后,手工精心分离果肉与果皮;果肉与果皮分离完后,将柑果冲洗一遍,冲洗掉残留的果肉,摊晾开,将大红柑上的水汽晾干,然后装入宫廷级熟普,经阳光晒干,后用绵纸包装,放入防水纸袋中,成为茶品。

柑普的制作看似只有反复的几个简单步骤:摘果、洗果、干燥、切帽、取肉、晾晒、入茶、干燥。但成品柑普的成效还得看最后干燥的“火候”。

一般在柑普产品描述中,会经常遇到生晒、低温烘焙等名词,这主要是根据最后干燥工艺的不同来划分的。

有生晒、高温烘焙、低温烘焙、半生晒等干燥工艺。

1、生晒

指纯生晒,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利用日光晒至完全干燥。要完全晒干的话需要十几天到三十几天不等,在漫长的时间中物质之间得到了自然的转换。

日光中的红外波段(中波红外为主)效果是当代的人工干燥手段无法替代的,这样的独特性赋予了柑普茶皮色啡红柔润,香气沉实,回甘清雅,口感甜润生津的特点。

不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品饮经验表示,纯生晒柑普茶前二年口感融合度不够,茶味和果香味不交融,需要在陈放二年后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口感融合度。

除此之外,纯生晒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靠天吃饭,天气说变脸就变脸,如果遭遇天气突如其来的变化就容易出现柑普霉变、潮湿等现象。

所以现在需要生产一定产量的企业一般不会采用纯生晒的工艺,除了天气不好掌控外,还有就是时间慢、产量低。

生晒

2、高温烘焙

温度50度以上,用烘干设备烘至足干。

高温烘焙时间短,且不受天气影响,烘焙出的柑普适即时饮用。但高温烘焙因为温度过高,就会使柑皮的焦油含量高,褐黄有油润感,且柑普里的各种物质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化。

3、低温烘焙

不高于45度,用烘干设备烘至足干。

低温烘焙相对高温时间较长,但保持了一定的后期转化空间,价格成本也就略高一点。但比生晒时间又短,不过不用承担生晒柑普的各种天气变化出现霉变的风险,因为它能人为掌控。

低温烘焙具备提香、彻底干透、保持活性的优点,且比高温烘焙出来的柑普口感要好很多,是现在着重追求品质的厂家常采用的烘焙工艺。

4、半生晒

即半生晒低温烘焙,指生晒和低温烘焙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天气情况可以先晒再烘,也可以先烘再晒,其活性依旧保持。

半生晒低温烘焙既保证了口感,又使柑普中的各种物质得到了良好的转化,也降低了因天气变化带来质变的风险,但消耗时间较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