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有约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茯茶与黑茶 乌龙茶与青茶 黑茶与普洱茶

茯茶与黑茶。

喝花果茶虽然简便,可为了在喝茶的时候也培养不错的心情,不妨在用具和冲泡过程上讲究一下。喝花果茶所需的茶具有:

茶壶:喝花果茶时,剔透的玻璃壶、玻璃杯是最好的选择。而玻璃杯的保养要诀,是使用后最好马上用清洁剂洗净晾干,且不可用布擦拭。

滤茶器:喝茶时,为了避免茶渣,可使用滤茶器。

几种花果茶的作法:

红莓果粒茶 材料:红莓果粒茶2小匙、热水2杯、糖或蜂蜜适量。 作法:1.红莓果粒茶用热水冲泡。  2.喝时滤出果粒,加糖即可。

柠檬果茶 材料:柠檬果茶2小匙、热水2杯、蜂蜜2大匙。 作法:1.柠檬果茶用热水冲泡。   2.滤出果粒后加入蜂蜜搅溶即可。

鲜果茶 材料:红茶2小匙、热水2杯、苹果10克、B橘子10克、柠檬10克、砂糖10克。 作法:红茶和水果一起放入壶中,倒入热水,待果香渗入茶中再倒入杯里,依个人喜好加砂糖饮用。

蜜瓜茶 材料:茉莉花茶1小匙、热水1/2杯、蜜瓜一个、糖1大匙、碎冰适量。 作法:1.将茉莉花茶用热水冲泡3分钟,滤出加糖后冰凉。  2.蜜瓜从上方1/3处横切,将果肉挖空当容器。   3.将挖出果肉部分打成汁,取1/4杯,另取2大匙蜜瓜丁备用。  4. 把1.放入2.中再加入3.后放满冰块即可。

cy316.com扩展阅读

品饮花草茶与健康和品位有约


在台湾,继传统的西方饮料--咖啡之后,品饮花草茶也开始流行于坊间,且成为兼具生活情趣与健康概念的新兴饮品。

延续传统的品茶艺术,花草茶也有一套关于饮茶器皿的要求、冲泡的方式、饮用的礼仪、配用的茶点等,且已蔚为一种精致文化、一番风雅情趣。到花草茶店挑自己喜好的茶,选数组符合个人品位的茶具,回家亲自冲泡,享受独处的特有浪漫情调。或者,闲步踱入Coffee Shop,聆听缓缓流泻出的音乐,享受片刻得之不易的惬意,慢慢品尝淡雅清香的杯中物。

就花草植物的实用历史沿革来看,不分中西,都是自药用起始,所以它的健康功能可说是源远流长了。传统的中医,无论是取其花、叶或果实,都是用来治病,强调其疗效。在欧美各国,除了当药用之外,也作为厨房的调味料,甚至将植物所分泌的油或其他部分,提炼制成香水、香油、香精、香粉和乳液等,用途十分广泛;花草植物提炼制造的成品如此深受欢迎,主要是因其完全不合人工色素及添加物,和健康的需求不谋而合。

花草植物从药用起始,演进至日常生活饮品,反映的正是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对健康的殷切企求。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应运而生,让你不仅可以喝出健康,更可以喝出文化品位!

茶与礼仪


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那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在人们眼前闪烁,在人们的身边传播。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切切相关的礼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文化、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炉。千百年来它美化人生、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又服务于广大民间,因而最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茶与美学


中国是“美的哲学”,是一份深沉的思想积淀。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奠基,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充分发展;由释、道、儒三教的理念吸收,到李贽、葛洪等大批思想家的推动,淡淡的茶汤已是中国哲学的美学表现之一。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文思考;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美学大厦。

中国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的对话,也是茶人的还璞归真,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是中国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是美的哲学,其表现形式也奇峰起。即人道,表现人的气质神韵美;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与其说是欣赏茶艺,不如说是在感悟自己的人格和超越自我的情操风骨。精神审美的本质是对“道”的体验,物我同根,应目会心,随想妙得。物质审美有三品: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

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日本“美的宗教”。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很大。首先是学习引进中国唐朝茶文化阶段,风靡日本;而后借鉴中国,融入禅宗思想和日本的艺术哲学,独创日本。

道家与茶


儒、释、道三家,道家与茶文化的关系,是人们谈论最少的。然而它们的关系又是最深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故作惊人之论吧,其实不然,从发生学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无疑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而从观念的角度看,就更是如此了。 “自然”之“道”及其茶文化内涵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其观念的源头。道家对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追求,都深深地渗透在其自然观中。而这对茶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翻开茶文化史的第一页,我们就可知道,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作一则传说而误置一旁,那就未免过于轻率了。其实,一切神话、传说都深深印刻着人类实践与劳作的痕迹,从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基因。这就是一切始发性文化形态的奥妙所在。要知道,上述这个传说中的茶的老祖宗,在道教中,却是太上老君点化而成的徒弟。《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神农之时,老君下凡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不管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如何,它与道家精神及其自然观是极其吻合的。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人的生存必须顺其自然地利用物的自然属性,这恐怕也是后来的道教充分开掘人的自然潜能——气功,并发掘物的自然潜能——炼丹的起始观念与内在原因吧! 当然,这也决定了他们必定会遍尝百药,决定了他们必然会最早发现茶的药用功能了。 其实,不必光看神话传说之类,历史本身就告诉我们,道家与茶的关系,比佛、儒更为久远。事实上,中国的茶文化萌芽确为两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而此时期正是中国文人们为老庄思想陶醉得如痴如狂的时代,同时饮茶也成为一种文人的生活习惯。《僮约》说:“烹荼净具,武阳买荼。”即为饮茶习俗的史证。《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亦有以茶代酒之记载,而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荼,令人少眠”的说法。然而对道家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的己载。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故事似不可全信,但仍有真确之处。陆羽《茶经·八之出》关于余姚瀑布泉的说法即为明证: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日仙茗,大者殊异。此处所指余姚瀑布与《神异记》中的余姚瀑布山实相吻合,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确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巧就巧在它也是道教的真正发源地;其形成年代,也为两汉期间。其时,张陵奉老子为教主,创“五斗米教”。此后,道教在理论和组织形式上逐渐完善,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布衣百姓,各社会阶层都普遍地对它感兴趣,而且经久不衰,影响至今。大多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天国的乐园生活,从而以冷漠态度对待人生及其社会现实。而道教却无比的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尽早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道教这一内涵特质所体现的是,重人生,乐人世。这也正是古人崇奉仙道的原因所在。 显然,陶弘景所说“苦荼轻身换骨”,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丹丘子,则是直接给樵夫指点佳茗的仙人。可见道家对茶这种自然之物早有深刻认识,而将其与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无法否认,使茶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便是道家的首功。

茶与留香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与留香》内容,感谢阅读!

俗语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茶亦如此。

赠人玫瑰,是因为帮了人,心中喜悦,是因为送了花给喜欢的人,所以心中喜悦,再或者举手之劳,换到了意料之外的回报,所以心中淡淡欢喜。总而言之,是心中舒畅,所以手有余香。

喝茶是送玫瑰给自己,送一份安然给自己,送一份淡淡的喜悦给自己。于是手有余香,心有芬芳。

我们要品茶的香醇,需要有一个独处的院落,最好是有一些花,一些葡萄架,或者窗前垂落的一些柳枝。最重要的是,心中能有安闲,舒畅且安然,所以才品得出平日品不出的滋味。

我们在社会上行走,有很多的放不下,习惯了冷脸视人,习惯了重重伪装,我们很难对陌生人展露和煦笑容,不奢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更不愿给予别人什么,所以如此心态的我们,品不出茶该有的味道。

读过台湾刘墉先生的一篇短文,具体情节忘记了,只记得作者在幻想,幻想有一天自己坐在窗前,然后静静的沉思,直到一根藤蔓,攀上自己的眉。

我想在喝茶的时候,我们是需要这样一份安静和天趣的,当我们能品出最香浓的茶汤时,便是心底最柔软的时候,此时最能感受天地,感受自己与天地的统一,自己将真正融入到这方世界,从而回归最真实的自己。

喝茶,喝的是一个情字,如同我们为人处世,重要的也是一个情字。以此为念,人生画卷才能浸润香气,才能有可看的景色。

关于本文《茶与留香》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与“茶叶茶”


普通话里的“开水”,嵊州话叫“茶”。“开水”与“茶”不完全对应。“糖开水”,嵊州话叫“糖茶”,但“盐开水”就不能叫“盐茶”,而要叫“盐汤茶”。“白开水”更不能叫“白茶”,“白茶”与绿茶、红茶一样,是茶叶的一种品类;“白开水”只能叫“清茶”或“淡茶”。

“茶”与“开水”还有一点不同,“茶”还可以代称中药,如:“伊服呷了三帖茶,病就好快哉。”这也是一种语言忌讳。当地人不仅忌讳“死”,也忌讳疾病,把生病说做“勿爽快”,进而还忌讳中药,把中药说做“茶”。

普通话里的“茶”,嵊州话里说做“茶叶茶”。招待客人,一般用“茶叶茶”;有的客人不喝茶叶茶,就会事先声明:我只呷淡茶,勿呷茶叶茶。

“开水”就是烧开煮沸的水。那么茶怎样才算烧开呢?嵊州话里有句谚语,叫做“湔沸腾水勿响,响水勿湔”。大家知道,水中溶解有大量的气体,水刚沸腾时,这些气体逸出,于是发出较大的响声;沸腾稍久,气体跑了,声音就变小。嵊州人又把沸腾的水分成两种:“湔水”和“湔茶”。“湔水”可能是茶,也可能是热水,只有“湔茶”才肯定是茶。

“湔水勿响,响水勿湔”,还有另一层意思,人们常把它用来讽喻那些腹中空空却好发议论的人,与“半瓶醋”、“三脚猫”有异曲同工之妙。

嵊州人好客。有客来,主人定会献茶款待。如果客人只坐一会就告辞,主人定会致歉:“茶汤勿见,实在怠慢!”“汤茶”与“茶汤”字序颠倒,意义相当,但在不同语境里不一定能互易:只能说“盐汤茶”,不能说“盐茶汤”;同理,也只能说“茶汤勿见”,不能说“汤茶勿见”。

嵊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但创造了“中国茶叶之乡”,也赋予了嵊州方言“茶”与“茶叶茶”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与道


一、尊人 中国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樱花与茶


日本的樱花是很出名的,在武汉大学也有樱花节,樱花的确很美丽,像是我们人生中的璀璨时光,让人难以忘怀。樱花美,茶叶也美,却是不一样的美。

单说茶树上的叶片,仿佛与美丽无关,不是花,没有花的妖娆,更加没有花的芬芳,绽放的只是一抹绿色,漫山遍野,仿佛最为普通的绿色,可是当茶叶被采下制成茶叶之后,这种看上去最为普通的叶就有了可以媲美鲜花的妖娆,也有了可以媲美鲜花的芬芳。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一些璀璨,需要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努力进取,争取尽可能多的展现自己的魅力。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更需要在人生的舞台上,让自己的成就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赞颂。可是同时也需要清楚,再更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的,争取成绩是可取的,专注于光鲜则是不明智的,真正有质量的生活源于内在,而不是外在的亮丽。

是做一朵樱花还是做一片茶叶,这是个问题,牵扯到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我们看现在的娱乐圈,大多数都是选的前者,无所谓对与错,只是说樱花虽美,容易凋谢,茶叶虽普通,那种香浓却能让人一生一世都记住。四季轮转,下一季的樱花已经不是现在的樱花,可岁月再如何变迁,茶终归是茶。茶与繁华无关,只与内心的丰盈有关。而这种丰盈,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热爱茶的人才能体会到。

茶与歌舞


[摘要说明]茶与歌舞 茶与歌舞(一):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唐代是否作歌?不清楚;但至宋代,如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著作中,就都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时,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上面讲的,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即属这种情况。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后来,韩邦奇也因为反对贡茶触犯皇上,以“怨谤阻绝进贡”罪,被押囚京城的锦衣狱多年。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茶与“茶德”


一、茶德是什么?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二、弘扬中国茶德中国茶德,含义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几千年的饮茶历史,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和文化传统,包括各阶层人们对饮茶目的的理解。概括起来,中国茶德大致可以用理、敬、清、融四个字来表达。

理者,品茶理论,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思,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来客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为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朋友相会,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中国,饮用最广、消费最大、最受人们欢迎的饮料是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直至陶冶情操,美化生活,以一物牵动众人之心的也是茶。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层次,各个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功用、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