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褐色叶斑病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心脏病 黑茶糖尿病 黑茶治疗糖尿病

黑茶心脏病。

茶褐色叶斑病在安徽、江苏、浙江、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省均有分布。在老叶和成叶上发生,晚秋和早春发生严重, 茶园呈现一片紫褐色,病也大量脱落,致使树势衰弱。除茶树外,还可危害山茶。 1、症状 发病初期多由叶缘开始产生褐色小点,后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或暗褐色病斑,边缘紫黑色较宽,病健部无明显分界线。病斑似冻害状,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如将病叶平放,对光可见病斑上簇生细毛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发病规律 茶褐色叶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以菌丝块在茶树病叶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竖年早春在适宜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风力或雨水传播,侵染叶片,约经5天后出现新病斑,能反复在侵染。本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全年以晚秋和早春(11月至竖年3月)发生较多。茶树遭受冻害、缺肥或过度采摘致使树势衰弱的情况下,易受感染。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茶园,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 增施肥料,合理采摘和采养结合,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并做好防冻工作,以增强树势,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 在晚秋和早春发病初期(最好是晚秋),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赤叶斑病


茶赤叶斑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也可为害嫩叶。在夏季干旱情况下,引起成叶和老叶大量枯焦脱落,致使树势衰弱。 1、症状 发病初期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淡褐色,后变成赤褐色不规则形的大型病斑,可蔓及半叶至全叶。病瓣色泽均匀一致,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上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病斑背面黄褐色,较叶面色浅。 2、发病规律 茶赤叶斑病由真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中越冬。竖年5月份,形成孢子,在潮湿条件下器孢子随雨水溅泼而传播,进行再侵染。本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从5~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夏季干旱,茶树因水分亏缺,抗病性降低,有利于病害流行。台刈茶树,枝叶生长茂盛,蒸腾量大,遇干旱根部供水不足,茶树易遭病菌侵害。此外,向阳坡地或梯田茶园及土层浅薄、根系发育不良的茶树,发病均较重。 3、防治方法 (1)肥水管理 夏季干旱期进行灌溉抗旱,茶园周围种植遮荫树,加强施肥,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强保水性,都是防止茶赤叶斑病的重要措施。 (2)药剂防治 夏季干旱期千,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以防止病害流行。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7~10天。

茶树病害--茶赤叶斑病


症状 该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嫩叶、成叶、老叶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颜色较一致,呈深红褐色至赤褐色,边缘具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很明显,后期病部生出略凸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称茶生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半球形或球形,黑色,大小70~100μm,具孔口,内壁上着生分生孢子梗,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形至广圆形,大小7~12×6~8(μm)。湿度大时,器孢子似挤牙膏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翌年5月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水滴溅射传播,侵染成叶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5—6月开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5—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茶园缺水,茶树水分供应,抗性下降易诱发该病。台刈及修剪后抽生嫩枝多,采摘不净留叶多或夏季干旱,蒸腾,根部供水不足,易遭受病菌侵染。生产上向阳坡地或土层浅或梯田茶园根系发育不好,重,致整个茶园呈红褐色焦枯状,落叶严重。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酵素菌或EM活性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保水保肥,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2)夏季干旱要及时灌溉,合理种植遮阴树,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日灼。(3)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其它方法参见茶云纹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