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缺氮、磷、钾的识别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识别乌龙茶 乌龙茶识别 老茶树的茶叶

识别乌龙茶。

缺氮:叶张变薄,叶片变小,叶色变草黄或浅黄色;生长缓慢,驻芽出现早、时间长,对夹叶比重大大增加,叶片寿命缩短,提早脱落,产量显著下降。严重缺氮的茶树,发芽轮次凌乱,有的芽长期驻而不发,生长停滞,更严重的会全株枯死。

缺磷:会限制芽叶中的糖分的运转,有利于花青素等的形成,芽叶出现暗红或紫红色。严重缺磷的茶树,细胞分裂减慢,生长迟缓,根系发育不良,白色明亮的吸收根逐步出现褐色,变得枯燥而脆弱。老叶先呈暗绿色,逐渐失去光泽,最后枯黄而脱落。

缺钾:生长缓慢,落叶增加,茶丛上“鸡爪枝”增多,严重时老叶发脆,一折即断,产量严重下降。如果进一步发展,叶缘焦灼,出现浅褐或浅灰色病变,组织坏死,叶子卷曲,大量诱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等,病症随气温的下降而逐步加剧,嫩叶的病症只有在老叶脱落后才开始出现。

茶树氮、磷、钾的缺素病症,与病害、肥害、药害、湿害及旱害等都有某些相似之处,诊断时不能单凭目诊,要和叶片、土壤的化学诊断配合进行。所有缺氮、磷、钾的茶树都有早衰的现象,如果通过树冠改造则加深缺素病症,修剪或台刈后的枝条有时会萎缩枯死。只有早期确诊,对症施肥,才能恢复正常生长。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缺素症防治方法


基本症状一缺氮 幼叶叶色淡绿,中下部叶片变成柠檬色并逐渐干枯脱落。二缺磷 新生长的叶片小且薄,叶柄及叶背脉呈紫色或紫红色。三缺钾 老叶边缘褪绿,渐褐变、枯焦,以后逐渐向上位叶扩展,老叶依次脱落。四缺镁 老叶暗淡变脆,功能叶片脉间褐色带黄,逐渐变为咖啡色镶嵌在仍保持绿色的主脉之间,叶缘间隙失绿和坏死。五缺锰嫩叶叶缘变黄,逐步向主脉扩展,后出现褐色斑点,病态由上向下发展,严重时顶芽变黑下垂,生长停止。六缺硫 出现与缺氮相似的症状。七缺锌 叶片小或出现黄斑,节间缩短,叶脉呈波浪状弯曲,严重缺锌时叶片变白。八缺铜 嫩叶叶尖出现黄化,后扩展到整个叶片出现黄化症。九缺铂叶片出现黄化并向内侧弯曲。

防治方法

(1)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一般为PzO s:K 2d:N以2:1:1比例较好。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做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用少量化肥做追肥,防止硝酸盐含量超标。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分次追肥。在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基肥应于9-11月间结合深耕施下,宜早不宜迟,而江北茶区及一些高山茶区,由于气温下降早,要早施基肥,以8—9月为妥;华南茶区,气温下降晚,基肥可推迟到11月或12月进行。

(3)加强茶园管理,防旱、防冻,使其生长健壮,干旱时及时灌水,调节园内温湿度,使茶树芽叶生长快,做到采摘合理。

(4)合理施肥,对症下药。①防止缺氮基施硫酸铵20-30kg,也可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②防止缺磷叶面喷施1%过磷酸钙浸提液或0.5%磷酸二氢钾。⑧防止缺钾叶面喷施0.5%硫酸钾或0.5%磷酸二氢钾溶液。④防止缺镁叶面喷施含镁的肥料。⑤防止缺锰叶面喷施0.01%硫酸锰溶液。⑥防止缺硫施用含硫的肥料,如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等。⑦防止缺锌叶面喷施0.05%硫酸锌溶液。⑧防止缺铜叶面喷施0.1%硫酸铜。⑧防止缺铂叶面喷施0.02%钼酸铵溶液。提倡在采茶前20-30天喷迦姆丰收液肥500倍液。

病因原理一

土壤中营养元素不足,使茶树无法吸收到所需的数量。二 土壤中营养成分的不平衡,作物体内的正常代谢要求各营养元素含量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会出现代谢紊乱,引起缺素。三 采摘不合理。生产上在茶树生长盛期,取第3片叶进行分析,含氮小于3%表示缺氮。第3片叶五氧化二磷小于0.26%一0.4%表示缺磷。第3片叶氧化钾小于1.5%一1.8%表示缺钾。

茶树品种的识别


从不同的角度对品种的经济价值等特性进行评估。在茶叶生产中,特别是茶树品种引种栽培时,需要对茶树品种进行识别和区分。自1984年以来,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的国家级茶树品已有100多个,各产茶省区审定的省级茶树品种种更多,面对如此众多的茶树品种,我们如何去识别和区分呢?因此,有必要介绍茶树品种识别的方法。掌握了茶树品种的识别能力,有利于在茶树引种栽培中辨别品种真伪,杜绝假品种,防止品种间混杂。茶树品种的识别方法主要依据品种间的植物学特征特性,并结合环境及栽培条件、产量、抗逆性、品质、化学组成等进行。识别茶树品种首先要看它的树相,树相包括树型和树姿两方面。树型有乔木、小乔木、灌木三种。树姿分直立,半开展和开展三种类型。其次要观察叶片,包括叶的着生角度、叶的颜色、叶片大小、叶的形状、叶面的隆起性等内容。一般茶树叶的着生角度有上斜、半上斜、平展、下垂四种;叶的颜色有黄绿色、绿色、浓绿色三种;叶片大小分特大叶、大叶、中叶、小叶四种;叶面的隆起性分隆起、半隆起、平展三种类型;叶的形状有长椭圆、椭圆、卵圆等类型。尽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叶的形态仍然是茶树品种识别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是在同等条件下,同一无性系品种叶的形态比较相近,与其它茶树品种的叶片特征有区别。有时候叶片边缘的形态,叶尖的形状也作为品种区分的依据。另外芽叶茸毛的多少、形状、大小、萌芽期早晚、抗逆性强弱、花和果的形态特征、芽叶的化学特性、产量、品质等都可以综合考虑,作为茶树品种识别的参考依据。总之,对茶树品种的识别与区分,真伪的辨别,是比较复杂的,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感性认识,有经验的茶农凭感觉一眼就能区分出来熟悉的品种,就是这个道理。

茶树品种的识别|茶树品种的划分和鉴定


从不同的角度对品种的经济价值等特性进行评估。在茶叶生产中,特别是茶树品种引种栽培时,需要对茶树品种进行识别和区分。自1984年以来,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的国家级茶树品已有100多个,各产茶省区审定的省级茶树品种种更多,面对如此众多的茶树品种,我们如何去识别和区分呢?因此,有必要介绍茶树品种识别的方法。掌握了茶树品种的识别能力,有利于在茶树引种栽培中辨别品种真伪,杜绝假品种,防止品种间混杂。

茶树品种的识别方法主要依据品种间的植物学特征特性,并结合环境及栽培条件、产量、抗逆性、品质、化学组成等进行。识别茶树品种首先要看它的树相,树相包括树型和树姿两方面。树型有乔木、小乔木、灌木三种。树姿分直立,半开展和开展三种类型。其次要观察叶片,包括叶的着生角度、叶的颜色、叶片大小、叶的形状、叶面的隆起性等内容。

一般茶树叶的着生角度有上斜、半上斜、平展、下垂四种;叶的颜色有黄绿色、绿色、浓绿色三种;叶片大小分特大叶、大叶、中叶、小叶四种;叶面的隆起性分隆起、半隆起、平展三种类型;叶的形状有长椭圆、椭圆、卵圆等类型。尽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叶的形态仍然是茶树品种识别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是在同等条件下,同一无性系品种叶的形态比较相近,与其它茶树品种的叶片特征有区别。有时候叶片边缘的形态,叶尖的形状也作为品种区分的依据。

另外芽叶茸毛的多少、形状、大小、萌芽期早晚、抗逆性强弱、花和果的形态特征、芽叶的化学特性、产量、品质等都可以综合考虑,作为茶树品种识别的参考依据。总之,对茶树品种的识别与区分,真伪的辨别,是比较复杂的,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感性认识,有经验的茶农凭感觉一眼就能区分出来熟悉的品种,就是这个道理。

茶树品种按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系品种和无性繁殖系品种两大类。通过有性途径(种子)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繁殖系品种,简称有性系品种;通过无性途径(扦插等)繁殖的品种称无性繁殖系品种,简称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上,常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性系品种称为无性系良种。

有性系品种由于采用种子繁殖,幼苗主根明显,为直根系,群体中植株的性状较混杂,参差不齐;无性系品种一般采用短穗扦插繁殖,群体中各植株的性状整齐一致,短穗扦插的幼苗无主根,为须根系,根颈部有短穗遗痕,比较容易鉴别。无性系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够世代相传,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芽叶持嫩性强,发芽整齐,芽叶的形态大小及内在品质一致,便于采摘加工等特点,因此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如原产福建省福鼎县的福鼎大白茶品种,尽管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然是广大茶区热衷推广的良种之一。

茶树品种都是在特定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选育而成,在一个地区原产或选育成的品种,引种到其它地区栽培后,按适应性分为适应性品种或不适应性品种。所谓适应性是指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对栽培地区温度、光照、无霜期、降水量、土壤酸度等自然条件的要求。品种的适应性可以根据引种栽培地区该品种茶树的生长势、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等表现情况进行鉴定。某品种的茶树在引种栽培地区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芽叶持嫩性强,产量高,制茶品质优良,综合表现与原地一致,说明该品种在这一地区的适应性强。茶树品种按抗逆性分为抗逆性弱、抗逆性较弱、抗逆性强、抗逆性较强及高抗五大类品种。所谓抗逆性是指茶树对寒、旱、病、虫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忍耐性或抵御能力。一般按各品种茶树叶片在以上不良环境因素下的受害程度,并结合枝干受害情况,用5分制进行抗性评分及分级的方法进行鉴定。茶树品种按萌芽期可分为特早生型、早生型、中生型和晚生型四大类,茶树品种的萌芽期通过观察越冬腋芽的萌发过程进行鉴定以下信息由爱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越冬芽萌发过程一般分为鱼叶期、一叶期、二叶期、三叶期四个物候期。一般一个品种20%的腋芽到达某物候期之日,就是这个品种到达该物候期的日期。萌芽期的观察需要重复三年,以福鼎大白茶品种作对照。茶树品种萌芽期观察方法有目测法和挂牌法,目测法根据经验进行估测,挂牌法选择5~10株茶树,每株选择5~10个腋芽挂牌进行观察,确定萌芽期。在同等条件下,萌芽期比福鼎大白茶品种早5天以上的为特早生型品种,早4天以内的为早生型品种,晚5天以内的为中生型品种,晚5天以上的为晚生型品种。茶树品种按成熟叶片大小又可分为特大叶品种、大叶品种、中叶品种和小叶品种四类。叶片大小通过测量叶面积(叶长×叶宽×0.7)进行比较,叶面积在70cm2以上为特大叶品种,叶面积在40~69cm2之间为大叶品种,叶面积在21~39cm2之间为中叶品种,叶面积在20cm2以下为小叶品种。茶树品种按产量可分为高产品种和一般品种。产量的鉴定要求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进行,按照采摘标准采摘鲜叶记产量,重复记载三年求平均值,并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也可以将鲜叶产量除以4折算成干茶产量。统计产量时,绿茶品种或红茶品种按一芽二三叶的标准采摘鲜叶记产量,乌龙茶品种按新梢长到3~5叶,约70%顶叶形成开面时,采摘对夹二三叶记产量。茶树品种按茶类适制性分为绿茶品种、红茶品种、红绿茶兼制型品种和乌龙茶品种四类,其中绿茶品种又分为显毫类绿茶品种和少毫型的龙井类扁形绿茶品种。

所谓茶类适制性是指品种固有的制约着茶叶品质的种性,也就是指茶树品种最适宜制作哪一类或几类优质茶的特性。茶树品种的茶类适制性简称适制性,它可以通过芽叶的物理特性观察和化学特性测定进行间接评估,这在茶树品种选育的早期尤其常用。物理特性是指茶树新梢上芽叶的肥瘦、大小、叶色、叶质、叶片厚薄、柔软程度、嫩度、茸毛等的特征和状态,它与成品茶的外形品质息息相关。一般叶片小、叶张厚、叶质柔软、细嫩、色泽显绿、茸毛多的品种,制显毫类的绿茶,如毛峰、毛尖、银芽等名茶,易塑造出外形“白毫满披、银装素裹”的品质特色;芽叶纤细、叶色黄绿或浅绿、茸毛少或中偏少的品种,制少毫型的龙井类扁形绿茶,如龙井茶等名茶,易形成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色泽绿翠、体表无毛的品质风格;而叶片大、节间长、芽头肥壮、芽叶黄绿色、茸毛多、叶面隆起、叶质软、叶张薄的品种,制红茶品质较好。化学特性是指芽叶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它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化学特性的测定一般按一芽三叶标准采集鲜叶,在100℃温度下蒸3分钟,80℃温度下烘干制蒸青茶样品,然后将样品磨碎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尽管茶树品种的化学特性受种植地区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间的化学特性差异仍然明显。

一般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简称酚氨比)大的品种,制红茶品质优;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宜(约16%~24%),且酚氨比小的品种,制绿茶品质优。如黔湄419品种,蒸青茶含茶多酚36.03%,氨基酸1.4%,酚氨比25.7,制红茶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烈,滋味浓强,但制绿茶滋味浓而苦涩,说明黔湄419是适制红茶的优良品种。福鼎大白茶引种到湄潭后,春、夏季蒸青茶平均含茶多酚25.3%,氨基酸1.89%,酚氨比13.4,制多毫型绿茶外形绿翠显毫,栗香持久,但制红茶滋味淡薄,说明福鼎大白茶是适制显毫类绿茶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中,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一般通过同一品种的鲜叶制作不同类别的茶叶,进行感官审评直接鉴定。感官审评鉴定品质时,采取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先准确称取3克茶样倒入审评杯内,再冲入约150亳升沸水,浸泡5分钟开始审评。按照五因子审评法,茶叶的品质分别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逐项以百分制评分,并以相应的评语描述,最后再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品质权数计算总分,其中名优绿茶按外形30%、汤色10%、香气25%、滋味25%、叶底10%的品质权数计算总分。分数的高低便能直接反映出品种品质的优劣,即一个品种对某一茶类适制性的大小,而相应的评语则可以描绘出不同品种的制茶品质特点。由于不同茶类的品质要求不一样,而每一品种固有的适制性又制约着茶叶的品质,加之不同品种间的适制性差异较大,适制绿茶的品种不一定适制红茶,适制显毫类绿茶的品种不适宜制作少毫型的龙井类扁形绿茶。因此,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应作为生产上用种重点考虑的指标之一,只有选择适制性对路的茶树品种,才能生产出相应优质的茶类产品。

茶树品种按审定的部门可分国家级品种和省级品种。一个新育成的品种,经过萌芽期、抗逆性、产量、适制性等鉴定后,最后还要通过省级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才允许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里将国家级茶树品种审定的标准摘录如下,以便对国家级茶树品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个标准有3条,达到其中之一者,可审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①区试产量比对照品种增加10%上,并经统计分析达到显著标准;②产量与对照品种相近,品质明显超过对照品种;③某些性状突出,具有特殊利用价值,产量和品质与对照品种相当。

茶树茶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1、分布危害: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 ,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

2、形态特征: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 ,属鳞翅目毒蛾科。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8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蛾稍小,黑褐色;前翅中间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淡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 ;雌蛾体末端有黄色毛丛。卵成块产,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色茸毛。成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胸部三节稍小,各体节有8个黄色(前期)或黑色毛瘤,上生黄褐色毒毛 ,全体还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蛹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约13毫米。

3、发生规律:多代性,各地发生代数有差异 ;在湖北一年发生2--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

4、防治方法: (1)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 ; (2)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 (3)成虫发生期点灯诱蛾,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 (4)结合耕作深埋结茧虫蛹; (5)生物防治: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苏芸金杆菌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6)药剂防治:幼虫期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50%辛硫磷各1000-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2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酯各500D-6000倍液,或25%灭幼脲1000倍液。

茶树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


茶炭疽病在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由乙烯南、江南等三区茶园发生较普遍;病重年可引致 茶树大量落叶,影响第二年春茶产量。

1.症状:主要为害成叶,在叶尖 、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褐色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并将分界明显,但受主脉限制常表现为半叶病斑,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粒点。

2.病原: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圆孢属真菌。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短杆状,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大小为3—6x2—2.5微米。

3.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5月在与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萌发后从叶背绒毛侵入,经发育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性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发生重;雨湿对分生孢子的传播和萌发最重要。树势衰弱,氮肥施用过多的茶园易于发病,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树势培养管理,雨季做好排水降湿工作.。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来特1500倍液喷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5%百菌清1000倍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消暑补钾多喝茶


烈日炎炎的夏季,人们稍事活动就会大汗淋漓,从而出现一些倦怠症状。不少人会认为这是暑天的常见症状,只要喝点盐开水,倦怠就会消失,理由是:汗水里的主要成分就是盐。其实,当人体出汗过多时(比如夏天体育活动过后),汗水排出的不仅仅是钠,还有一定量的钾。钾是肌体中重要的电解质,它可加强肌肉的兴奋性和心肌的运动力,如果人体内钾离子丢失过多,就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从而出现肌肉乏力、周身酸痛、心律不齐、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状,所以在暑热之时,除了补钠外,也要补钾。

几乎所有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钾,只是一般含量都不高,在排汗量不大的冬、春、秋三季,正常膳食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钾;但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出汗量多、睡眠少、食欲差,钾盐吸收和排出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体内缺钾,此时必须适当补钾。就食品而言,水果中的西瓜、菠萝、桃、李、杏、哈密瓜、甜瓜(伊利沙白瓜)都含有较高的钾盐,尤其香焦和柑桔的含钾量最丰,所以提倡夏季多吃水果。

一些有经验的保健医生,常常教导人们选用喝茶的方式进行夏季补钾。科学分析表明,茶叶的含钾量特别大,约占其干重的1.5%左右(红茶比重更大些),每百克浓度中等的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为绿茶10.7毫克,红茶24.1毫克。所以夏日外出回家后的首选饮品应该是温度适宜的茶水(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茶 树 缺 素 症


症状 一缺氮 幼叶叶色淡绿,中下部叶片变成柠檬色并逐渐干枯脱落。二缺磷 新生长的叶片小且薄,叶柄及叶背脉呈紫色或紫红色。三缺钾 老叶边缘褪绿,渐褐变、枯焦,以后逐渐向上位叶扩展,老叶依次脱落。四缺镁 老叶暗淡变脆,功能叶片脉间褐色带黄,逐渐变为咖啡色镶嵌在仍保持绿色的主脉之间,叶缘间隙失绿和坏死。五缺锰嫩叶叶缘变黄,逐步向主脉扩展,后出现褐色斑点,病态由上向下发展,严重时顶芽变黑下垂,生长停止。六缺硫 出现与缺氮相似的症状。七缺锌 叶片小或出现黄斑,节间缩短,叶脉呈波浪状弯曲,严重缺锌时叶片变白。八缺铜 嫩叶叶尖出现黄化,后扩展到整个叶片出现黄化症。九缺铂叶片出现黄化并向内侧弯曲。

病因 一 土壤中营养元素不足,使茶树无法吸收到所需的数量。二 土壤中营养成分的不平衡,作物体内的正常代谢要求各营养元素含量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会出现代谢紊乱,引起缺素。三 采摘不合理。生产上在茶树生长盛期,取第3片叶进行分析,含氮小于3%表示缺氮。第3片叶五氧化二磷小于0.26%一0.4%表示缺磷。第3片叶氧化钾小于1.5%一1.8%表示缺钾。

防治方法 (1)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一般为PzO s:K 2d:N以2:1:1比例较好。(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做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用少量化肥做追肥,防止硝酸盐含量超标。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分次追肥。在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基肥应于9-11月间结合深耕施下,宜早不宜迟,而江北茶区及一些高山茶区,由于气温下降早,要早施基肥,以8—9月为妥;华南茶区,气温下降晚,基肥可推迟到11月或12月进行。(3)加强茶园管理,防旱、防冻,使其生长健壮,干旱时及时灌水,调节园内温湿度,使茶树芽叶生长快,做到采摘合理。(4)合理施肥,对症下药。①防止缺氮基施硫酸铵20-30kg,也可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②防止缺磷叶面喷施1%过磷酸钙浸提液或0.5%磷酸二氢钾。⑧防止缺钾叶面喷施0.5%硫酸钾或0.5%磷酸二氢钾溶液。④防止缺镁叶面喷施含镁的肥料。⑤防止缺锰叶面喷施0.01%硫酸锰溶液。⑥防止缺硫施用含硫的肥料,如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等。⑦防止缺锌叶面喷施0.05%硫酸锌溶液。⑧防止缺铜叶面喷施0.1%硫酸铜。⑧防止缺铂叶面喷施0.02%钼酸铵溶液。提倡在采茶前20-30天喷迦姆丰收液肥500倍液。

黄芽白缺硼症


【症状特点】黄芽白缺硼病株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剖包心部,则表现心部呈红褐色病变,带苦味甚者不堪食用。留种株缺硼,种荚发育明显受阻,荚果变小,或不结荚,籽粒细小或不结籽。

【病原及发病特点】黄芽白缺硼属生理性即非传染性病害。造成缺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土壤缺硼。当土壤有效硼含量低于〓时就会出现缺硼症,通常在红色粘土、紫色砂土、红黄色泥田块以及流失性大、保水保肥力差的田块易缺硼。(2)天气干旱,不仅增强土壤硼的固定作用,而且会降低土壤有机硼化合物分解的生物活性,造成土壤中有效硼含量降低。(3)不合理的施肥造成营养元素间的比例失调,偏施氮肥,或石灰、磷肥施用过多,使植株体内钙硼比率过高,从而导致缺硼症的产生。(4)迟播迟植较早播早植的发病重;连作地、淹水田,或前作为水田的菜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1)增施硼肥。苗期和本田期分别喷施0.4%硼砂溶液l~2次;严重缺硼田块每公顷用3.75~7.5千克硼砂对7 500千克水淋蔸。(2)配方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重病地每公顷用37507~7500克硼砂与底肥混合穴施或沟施。(3)适期早播,培育壮苗早移植。(4)抓好抗旱排渍工作,促进有效硼的转化和释放,提高根系吸收机能。(5)勿盲目大量施用石灰,酸性土壤尤其应避免过量施用。

茶壤贵氮,野林沃土(下)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有写"野者上,园者次"。意思是说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这里的"野",并不是指没有植被的荒野,而且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这里植被较好,各种生物共同生长,生态天然。

原始树林中有很多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许多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素的功能,可将空气中的氮转移到土壤中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每一种生物及其残体和排泄物中都含有氮,也就是有机态的氮,但分子量较大,需要微生物分解成氨,氨再转换成铵态氮,这个过程叫做氨化。

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转换为氨,氨再转换为铵(铵态氮,是植物最容易吸收的氮素形态)。铵根离子可以被土壤颗粒吸附保存,并随时以一比一的比例和H+离子交换的方式,进入土壤水溶液中,被植物根系吸附和吸收。经过植物反复吸收与归还,有机质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养分,土壤中的养分逐渐保蓄和积累,形成稳定而肥沃的腐殖质。

这是沃土形成的自然条件,现在用人工的方式固氮更为容易,制成氮肥,但必须以科学的方式施肥。不然过多化肥对茶树不但无利,而且还有害!即便这样,人迹罕至的树林无法施肥也不必施肥。这里的茶叶长得更好,气味更香,滋味更足,品饮时便有置身于茶林的感觉,这是园中的茶无法比及的。"野者上",是生态有机自然高品质茶的代名词。

正是"野者"这种共生共长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适合茶树生长的肥沃土壤。同时,充沛的雨水还能促进茶树的氮代谢,使鲜叶中的全氮量和氨基酸提高。所有这些,保持了茶叶鲜嫩度,提高了茶叶的鲜爽味。《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甘露什么味道?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释名﹞引《瑞应图》:中说:"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这种原生态环境中长出的茶叶,也确似天赐,品来如甘露!

《茶经》中对土壤的记载比较少,却能点石成金,寥寥几个字:"烂石","沃土","野者上"。把茶树喜欢生长的土壤情况描摹得十分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仔细揣摩,如同品茗,有滋有味!

茶壤贵氮,野林沃土(上)


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意思是说,肥壮如笋的茶芽,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肥沃土壤里。烂石,也就是被风化的土石,透气性好,透水性佳,再加上南方温潮多雨的淋溶效果,形成了茶树喜欢的酸性土壤,而沃土,自然是肥沃土壤的意思,茶树是高大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除了水分,自然也少不了养分。

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碳、氢、氧、氮、磷、钾等数十种营养元素,还需要锰、铁、锌、铜、镁、硫等微量元素,其中碳、氢、氧主要从空气和水中取得,而其它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氮、磷、钾要求数量最多,又称植物营养的三要素,茶树也不例外。此外,由于茶树是叶用植物,在三要素中又以氮素为主,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氮素对茶树的生长特别重要,可以说是茶树最主要的营养元素!

氮素是茶叶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氮素直接参与氨基酸、生物碱及多种维生素的合成过程,几乎参与到茶树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每一个过程。

氮素也是形成茶叶产量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茶树氮营养水平对茶叶的品质发生直接的影响。对茶叶的香气、滋味、鲜爽度及汤色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如茶叶中甘氨酸具甜醇香,茶氨酸具鲜爽味。茶叶全氮量、氨基酸总量有与茶叶的品质正相关。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通过测量含氮量,来作为评定茶叶的品质高低的标准之一。

茶树对氮素的需求量最大,并不是说对其它营养元素没有需求,"茶壤贵氮",是从茶树对养分的需求量上来讲的。根据何孝延,陈泉宾(《优质高效的茶叶施肥原理与应用》,《茶叶科学技术》2005年第2期)的观点,茶树体内的磷主要以有机的形式存在,参与很多极其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对茶树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磷参与茶树体内的许多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生长发育,尤其是体内的各种酶促反应和能量传递。对茶叶的产量、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在氮素的配合下,影响更为显著。

钾在茶树体内并不参加有机物的组成,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和被再利用能力,主要功能是协助和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送和贮存,同时对水分的吸收、蒸腾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还可提高茶树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即增强茶树的抗逆性。

那么什么样的土壤含氮量高呢?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但是只有某些微生物(包括与高等植物共生的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大多数植物没有这一本领。

植物(包括茶树)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不是空气,而是来自它们生存的介质——土壤。土壤本身存在的氮素并不多,而且土壤中的氮素并不能被植物全部利用,植物能利用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即土壤中存在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而一些有机氮素,如简单的氨基酸、酰胺等也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其数量很少,又会被微生物转化成其他形态,难以在土壤长期存留;还有,植物对其吸收也远不如无机氮容易。

铵态氮可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是植物最容易吸收的氮素形态。强酸性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更表现为喜铵性,这是作物适应土壤环境的结果,茶树正是如此。硝态氮含硝酸根离子也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素形态,但和铵态氮比较,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土壤颗粒吸附而保存在土壤中,要么游离在土壤水溶液中要么被根系吸收。而透水性好的土壤含硝态氮也更少。

时间稍长,游离在土壤水溶液中的硝态氮在土壤持续高湿缺氧状态下转换为亚硝酸根离子,吕贻忠,李保国主编的《土壤学》(农业出版社,2006)一书中氮循环知识(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告诉我们,这就是反硝化作用,这一过程会陆续转换为氮气返回大气中。亚硝酸根离子对植物根系是有害的,所以茶树喜欢"烂石"这样有通透性的土壤。通透但不能太透,不然又保存不住养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