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白茶加工工艺,不经过杀青、揉捻工序!

发布时间 : 2019-11-15
工艺白茶 白茶工艺 白茶杀青到什么程度好

工艺白茶。

白茶初制的传统工艺,是指鲜叶加工只经过日光萎凋与炭火干燥两道工序,不经过杀青、揉捻工序。

传统白茶加工工艺

1、采摘

春茶采摘时间,因地域、品种、制茶种类不同而有别。以福鼎白毫银针为例,春茶多在清明前后,芽叶萌发符合采摘标准时即可采摘。

白茶以春茶叶品质最佳,尤其头春一两轮,叶质柔软、芽心肥壮,茸毛洁白,茶身沉重,汤水浓厚、爽口。

采青,最好选择晴天,尤其以北风天最佳,阳光好、气温适当、湿度低,茶青容易干燥,可制作出芽白,梗绿的上等银针;南风天,就麻烦,湿度大,茶青干燥慢,芽会变绿、梗会变黑。雨天和大雾天,不适合采制白茶。

2、开青

茶青采回来后即薄摊在水筛上,称“开青”。根据筛面大小摊青,一般每筛250克茶青,要求摊得均匀,不可重叠,因为重叠的部分会变黑。生晒中,避免与阳光直射(多为45度,铁架子架起),不可翻动茶青避免伤叶变红。

3、萎凋

开青后,萎凋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茶青的变化,根据叶温、叶色变化,需要移至通风的室内凉置。因为叶温过热,氧化速度太快,毛茶叶梗、芽蒂会发红,引起茶汤粗涩;反过来,如果叶温偏低,叶体色泽暗淡发黑,茶汤浑浊有异味。

传统工艺的白茶依然是,看茶做茶、看天做茶,老师傅的经验很重要。据茶农介绍,北风天,20度左右的温度,比较有利于白茶萎凋,按传统工艺来说,需要72个小时才能实现。(晚上,茶青需要拖回室内,避免受晚上水汽影响,萎凋室要做到通风干燥)

只是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传统工艺的白茶制作,应该是有章可循。关键是,怎么通过科学的方式,把握住萎凋中,白茶内部的化学变化,形成白茶固有色、香、味。

有研究显示,白茶生产的基本原理是:白茶在进入日晒萎凋过程开始,芽头及叶体失水,同时伴随着茶叶内的氧化酶活性开始活跃,通过茶叶内部物质转化并互相推动作用,一般在上帘晒制第12小时和第30小时有明显活跃高峰,在第36小时氧化酶的活力下降,第48小时降至最低点。

而氧化酶的作用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和转化,能减少茶叶苦涩度并催化形成游离的香气成分和葡萄糖,在日常传统工艺白茶生产中,可以见到,茶叶在萎凋帘上并筛发生在一天半及两天这两个时间点,并筛时,毛茶毫色发白、叶端翘起、叶子不贴筛、叶缘略向叶背垂卷,并筛后茶叶层增厚,温度自然提高,氧化酶活性得以提升,直到活力下降太快,及时停止萎凋,进行干燥。

4、干燥

经过72小时萎凋后,待含水率达10-20%时,摊于焙笼上(笼心盘用薄纸垫衬,以防毫芽灼伤变黄),用文火(40-50度)烘致足干(含水率大概在5%左右)。

不同的师傅,手法有别,只是用炭火干燥,有人认为这也是一个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5、精选

对按传统工艺加工生产出来的初制毛茶,进行外形整理,剔除红张、黄片、蜡叶及其他夹杂的各种杂质,提高净度,充分的干燥,进一步储存发展香气,认真按优次划分等级,统一规格,符合成品茶和商品质量的要求下,提高传统白茶品质。

毛茶经筛、拣后按等级分别拼堆、复火、装箱。装箱需要“热装”,由于白茶叶张开展,容易吸收水分,因此要随烘随装,并可减少断碎。

这样工艺出来的白茶:色泽灰绿或翠绿、鲜艳,毫心洁白,叶张服帖,两边略带垂卷形,叶面有明显的波纹,嗅之无青气,而是一种清香气味。白毫银针,则纯为毫芽,芽长近寸,不带梗蒂(俗称银针脚),肥壮、形似银针、色泽洁白,香气清鲜、毫香鲜嫩。

精选阅读

白茶现代工艺,新工艺白茶加工工序!


新工艺白茶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于1968年研制的一个新产品,现在已远销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那新工艺白茶是如何加工而成的呢?

新工艺白茶加工工艺

1、鲜叶原料

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鲜叶制成。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对夹二三叶及单片等。新白茶对鲜叶要求不甚严格,原料来源广泛,春季、夏季均可采制,一改传统白茶重视原料的工艺特点。

2、萎凋

新白茶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加温萎凋两种,根据天气采用不同萎凋方法,一般晴天采用自然萎凋,阴雨天使用萎凋槽加温萎凋。

自然萎凋:室内自然萎凋与传统白茶工艺相同。将鲜叶薄摊于萎凋帘席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历时50至70小时左右。萎凋适度时,叶色转灰绿,微显清香,嫩叶萎凋程度可重些,老叶萎凋可轻些,以利于轻揉捻成形。

加温萎凋:将鲜叶匀摊于萎凋槽上,摊叶厚度5至10cm,风温25°C左右,历时18至24小时,期间进行三四次翻拌处理,萎凋适度标准同自然萎凋。

加温萎凋较之自然萎凋具有时间短的优点,但是内质转化往往因为时间太短而达不到要求,为弥补这一缺陷,加温萎凋后辅以堆积处理。

堆积处理:将萎凋叶装篓蓬松堆积,叶层厚30~40cm,堆中温度25°C左右,历时3~5h。堆积切忌过高,以免因高温引发发酵,使品质具有发酵感。

3、揉捻

轻揉捻是新白茶与传统白茶不同的一个特有工序。将萎凋适度的萎凋叶蓬松装入揉捻机,不加压或轻压揉8~15min,揉捻历时掌握嫩叶短揉轻压,老叶略重压长揉为原则。

4、干燥

采用烘干机烘干,烘焙温度120°C左右,一次烘至足干。烘干过程温度可掌握适中偏高,快速烘干为宜,这样可防止白茶的后发酵作用,避免因最后干燥技术不当而失去白茶风格。

之后再经过精制的筛分、风选、拣剔、烘焙、拼配成箱,新白茶就算制作完成了,等放置一段时间火气褪去,即可出售到各位茶友手中。

工艺是繁琐的,做茶过程是辛苦的,杯中茶来之不易,需怀感恩之心。而想要了解一杯好茶好在哪里,缺陷何在,了解其制作工艺是有其必要性的。感谢各位茶友,一路相随,一起探寻好茶的秘密。

福鼎白茶的新加工工艺,轻揉捻是新工艺白茶的核心工艺!


新工艺白茶主要是在传统白茶的基础上加了轻微揉捻的环节,经过轻微揉捻,叶片细胞壁受到破坏,使得茶多酚与多酚氧化酶大量结合,发生酶促氧化反应,茶多酚的氧化更加迅速而深刻,使品质与传统白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被称为新工艺白茶或新白茶。那新工艺白茶是如何让制成的呢?

新工艺白茶的加工

(1)工艺流程:鲜叶→萎凋→(轻揉)→烘焙→毛茶→整形→拣剔→复焙→成品茶。新工艺白茶对鲜叶原料嫩度要求不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对夹二三叶及单片,一改传统白茶重视原料的工艺特点。

①萎凋:一般自然萎凋需24至48小时,室内加温萎凋12至18h,萎凋槽加温萎凋8至10小时。萎凋叶一般失水26%至30%。

②轻揉捻:一般春季茶青轻揉3至5秒,夏秋季茶青视情适当延长。

③烘焙:烘焙温度100℃至130℃。

新工艺白茶与传统白茶的区别

工艺上的区别

传统白茶的工艺以不炒不揉为特点,新工艺白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轻发酵和轻揉捻两个工序,可以说轻发酵与轻揉捻是新工艺白茶的两大特点。

轻发酵即将萎凋之后的茶叶堆积,堆积厚度视气候而定。干燥温度低的气候,堆积厚一些;潮湿温度高的气候,堆积薄一些。轻发酵可以增加茶汤的醇厚感以及蜜糖香。

轻揉捻是新工艺白茶的核心工艺。揉捻要注意茶叶的老嫩度。嫩叶需要轻揉捻,且历时要断;老叶需要重揉捻,历时要长。独特的揉捻工艺才形成了新工艺白茶特殊的外形和滋味。

外形上的区别

新工艺白茶的干茶色泽为浅褐色,而传统白茶干茶色泽多为灰绿色、墨绿色,颜色上比较好辨认。

再说其干茶形状,新工艺白茶因为经过揉捻这道工序,其外形有揉捻过的褶皱。传统白茶片片舒展、自然。

汤色上的区别

新工艺白茶由于发酵相比传统白茶较重,固汤色也深一些,泡久了大多为橙红色。

传统白茶遵循不炒不揉的原则,汤色清亮,多为黄绿色、杏黄色或者深黄等等。

滋味上的区别

新工艺白茶经过轻发酵和轻揉捻后,口感上最大的变化是醇厚了许多。

传统白茶的茶汤以鲜爽著称,饮之有鲜嫩感,清新而活泼;新工艺白茶口感醇厚,较传统老白茶更为浓郁,少了一份清甜,多了一份稳重。

其实新工艺白茶无论从外形、汤色还是滋味上来看,都与老白茶极为相似,很容易与老白茶混淆,只是老白茶特有的陈香,新工艺白茶无法做到。

白茶制作的工序工艺详解


这一期我们来系统讲解一下白茶制作的工序工艺。

很多茶友都知道白茶制作的工艺主要是萎凋和烘焙两道工序。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艺的第一道工序。

萎凋是将鲜叶摊放在通风透气的工具上,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使茶鲜叶叶片的水分蒸发、体积缩小的工艺过程。

在萎凋过程中,茶叶的鲜叶会缓慢发生了一系列水解、氧化变化。如:氨基酸经蛋白质降解作用而增加,茶汤变得更鲜爽;酯型儿茶素经水解生成非酯型儿茶素,降低苦涩味等等。

温度、湿度、通风透气性是影响萎凋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萎凋的过程中,如果气温过高,相对的湿度就会比较小,这样茶鲜叶的失水速度会加快,萎凋时间往往会过短,导致转化不能正常完成,并会出现萎凋效果不匀、摊放的叶片干燥程度不同的现象。气温低、湿度大则会导致萎凋失水速度变得缓慢,茶叶色泽转黑;高温高湿的环境则会让叶色发红。

在通风透气良好的萎凋工具上,茶叶用合适的厚度摊放。空气流经鲜叶面及时吹散叶面水蒸气分子,可降低叶片的湿度,促进水分蒸发,使萎凋鲜叶的呼吸代谢畅快,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让鲜叶中内含物的转化顺利进行。

萎凋的时间把控。

经过与多个不同白茶厂区的制茶人探讨以及结合自身制茶经验的推论。总体而言,在自然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下,大部分地区自然萎凋的时间控制在60个小时左右为宜。

当然也不排除少部分在特殊的小环境地域的制茶环境下,萎凋时间有略微短一些或者略微长一些的状况。

但如果萎凋时间过短,鲜叶中的内含物质会转化不足,叶色显偏青绿,香味有青气味等现象;如果萎凋时间太长,内含物转化又会过度,会使叶色显偏黑色,香气滋味失去鲜灵度。

萎凋的主要方式:

1、日光萎凋

晴天时,利用户外的阳光照射对白茶鲜叶进行适度摊晒的工艺。影响因素有日光强度、摊叶厚度、匀度和萎凋时间等,萎凋过程应掌握“弱光萎凋、摊叶均匀、嫩叶老萎、老叶嫩萎”的原则。

2、复式萎凋

复式萎凋是采用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通风萎凋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麻烦,但经验老道的茶师往往会通过这种办法制作口感出众的高品质白茶。

3、室内加温萎凋

一般采用室内热风萎凋槽或萎凋房加温萎凋的方式。最早使用这些设备时是为了解决阴雨天时茶鲜叶无法进行室外萎凋的问题,但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不少白茶制茶厂的主要萎凋方式。

以上三种萎凋方式是目前应用得相对较多的萎凋工艺。

另外目前还有一种阳光房萎凋工艺,这种工艺利用透明材质搭建房顶,鲜叶摊放于阳光房内,利用光照进行萎凋。这种方式目前已经有几家茶企在试制,未来也不失为白茶萎凋的一个发展方向。

白茶的干燥

白茶萎凋好后,还有一道主要的工序就是烘焙干燥。

烘焙可以促进萎凋后茶叶片达到合理的干燥程度以便于后期储存;其次,也可以去除部分茶叶中的青草气息;再次,可以提高茶叶香气。

在过去常用的烘焙方式是炭火烘焙,烘焙前先用木炭烧成炭火,盖上一层厚厚的炭灰保证合适的烘焙温度,然后将萎凋好的茶叶均匀摊放在竹制的焙笼上,放置到炭炉上方进行烘焙。

电力机械设备发达后,现如今,大部分制茶厂、制茶工坊都逐渐换成烘焙机对白茶进行烘焙干燥了。相对于传统的炭火焙笼烘焙,效率自然提高了非常多。

在烘焙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控制的一点就是白茶的烘焙温度。这也就是为什么用传统炭火烘焙时要盖上一层厚厚炭灰的原因,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用炭灰的厚薄来调节烘焙的温度。烘焙的温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后期我们会专门拿一期来专门讲解。

一款品质出色的好白茶,绝对是人与大自然完美合作的产物。每个环节里“度”的拿捏,没有数年实际操作经验的累积,是不容易做好的。

传统白茶初制作工艺


传统工艺制作的白茶能喝到“阳光的味道”,因为整个制作工序不炒不揉,鲜叶采下后要让茶青吸饱太阳光,这全靠制茶人手工操作;白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步成茶,这对制茶人的经验要求是非常高的。

传统白茶初制作工艺

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由于制作过程简单,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

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称之为银针白毫;白茶一般多采摘自福鼎大白茶、泉城红、泉城绿、福鼎大毫茶,泉城红、泉城绿、政和大白茶及福安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为白牡丹或新白茶;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叶,加工而成的为贡眉;采用抽针后的鲜叶制成的白茶称寿眉。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

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1、采摘

白茶根据气温采摘玉白色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净采。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2、萎凋

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摊青后,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

3、烘干

初烘:烘干机温度100-120℃,时间:10分钟;摊凉: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70℃左右。

4、保存

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内,放入冰库,温度1-5℃。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进行包装。

白茶历史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如何辨别新工艺白茶和传统工艺白茶?


白茶,主要是晒出来的,七分晒、三分焙。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新工艺,从采摘到萎凋,白茶主要是靠日晒,不用机器给它“施压”。它吸饱了太阳光,浑身自然也充满了阳光的味道。

传统工艺白茶

传统工艺中的白茶要求“不炒不揉”的,鲜叶→萎凋(日光萎凋)→干燥(文火慢炖),按着这种工艺加工的白茶,应该都可称为传统工艺。

由于整个加工过程不炒不揉,故茶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灰绿,味鲜醇,清甜,有毫香。

新工艺白茶

为了让白茶成品更加“味浓香高”,在传统工艺基础之上增加渥堆和轻度揉捻两道工序,创制出的就是新工艺白茶。(其他工艺制作出来的白茶,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工艺白茶,在传统工艺上有创新的,都叫新加工技术白茶。)

新工艺白茶的基本工艺:鲜叶→萎凋(室内)→渥堆→轻揉→烘焙,在初制时,原料鲜叶萎凋后,平铺在地板上,让白茶轻度发酵几个小时,再进行轻度揉捻,经过干燥工艺,使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

如何辨别新工艺白茶和传统工艺白茶

1、品茶香:传统工艺白茶是自然萎凋,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白茶原本的鲜爽;而新工艺白茶进过渥堆和轻揉,茶香相对更加浓香,但丧失了白茶原有的鲜爽。

2、看茶底:传统工艺白茶未经捻揉,叶底完整,而新工艺白茶叶底会有伤痕。

茶,原本只是一片树叶,在福鼎,这片树叶被做成了白茶。没有蒸、炒、焙、摇、揉这些复杂的工艺,只是制茶人与茶与阳光的温柔对话。

它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加工,只要人类为它保持着最适宜的温度,提供最纯净的空间,然后静静地等待着,看着它慢慢地萎凋、萎凋,直至它把自己凝固为一个美丽的姿势!

白茶——自然,淡定,隽永,虽然萎凋了自己,却不断释放出淡淡而悠长的生命芳香。

传统白茶制作工艺,白茶工艺重在萎凋二字!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它毫色银白,所以称为白茶。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我国六大茶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中国又是全世界白茶的唯一产地。世界白茶看中国,中国白茶看福鼎。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传统白茶制作工艺吧!

传统白茶制作工艺

白茶成茶披满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醇、清甜、有毫香。工艺上讲究工艺天然,不揉不捻,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叶的营养成分和鲜度,通过自然陈化,来实现营养物质的转化。白茶按品相可以分为白毫银针、牡丹、贡眉和寿眉四类。白茶工艺重在萎凋二字,白茶的萎凋过程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晾晒过程来完成的。我们以陈源泰德福鼎白茶制作工艺为例,来看看白茶的具体制作工艺和其操作流程:

一、摊青、晒青

将茶的鲜叶均匀的薄摊在水筛上,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静置一晚上(晾青、去表皮水分)

二、日光萎凋

上午7-8点太阳出来时,将水筛连同筛上的茶叶一同移到太阳下晒2-3小时,到上午10-11点后将水筛移回阴凉通风处,到了下午3点后太阳不强烈时,再移出来晒到日落,然后再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此步骤分为晒、晾、晒、晾)。

第二天上午将前一天筛上的茶叶两筛并作一筛,再将这筛茶叶重复前一天的工作,进行第二次晒、晾交替的过程。

三、下筛拼合

当茶叶中水分达到工艺要求时,就可以下筛。下筛,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从水筛上取下,将下筛的茶叶拼合在一起放在箩筐内静置24-48小时,也可以更长,在静置期间要多次上下翻动,给茶叶散热。

静置过程的作用,是因为经过晾晒后的茶叶叶片薄,水分含量低,茎和梗的水分含量高,经过静置过程,可以使茶叶内部水分重新均匀分布。也是适度氧化和香气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常称为“走水”。

四、毛火、拣剔

当茶叶的香气、滋味达到品质要求时,将茶叶用低温烘干。烘干后的茶叶及时送往拣剔车间进行人工拣剔,去除老叶、老梗等夹杂物。

五、精制、足火

拣剔后的茶叶,要进行精制,去掉片、末、碎。最后低温慢焙,这道工序称之为足火。此时,品质白茶便成形。

“萎凋”、“干燥”,这简简单单两个词,背后的工艺却并非那么简单,每一步用心的制作,其中所蕴涵的是茶人的匠人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白牡丹茶叶加工工序


白牡丹是白茶类的“娇子”,其外形绿叶夹银色白毫,芽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开而得名。

制造白牡丹的原料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歌乐及政和大白茶。有的地方采用少量水仙,茶树品种芽叶制成的供拼和之用的,称水仙白茶。一般情况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歌乐茶树菁叶加工的白牡丹,称其为福鼎白牡丹,简称“福鼎大白(茶)”;用政和大白茶树菁叶加工的白牡丹,称其“政和大白(茶)”。

制造白牡丹的原料鲜叶质量要求高,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工艺制造白牡丹,要求采摘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二叶的长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也就是芽与二叶都要披满白色茸毛(或称白毫)。白牡丹的原料茶最好在春季,夏茶较瘦,不宜采制。而现在秋茶由于茶园管理得法,往往采制白牡丹品质也较高。

白牡丹的制造不经炒揉,虽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基本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其萎凋以室内自然萎凋的品质为最好。采下的鲜叶要均匀薄摊在水筛上,不能重叠。当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时,“两筛”合二为一,至八、九成干时再将“两筛”合二为一。当鲜叶差不多走水95%时,放置焙笼烘干为止,此时我们称其为白牡丹“毛茶”。“毛茶”要经过精制工艺才能为成品,通常采用人工拣剔硬梗、黄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再经低温烘焙干燥,趁热拼和装箱。白牡丹一般分为四个等级。

以上就是白茶栏目给大家汇集有关《传统白茶加工工艺,不经过杀青、揉捻工序!》的全部内容了,不知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它相关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