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气的来源及其组成成分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的基本成分组成 茶叶的成分 茶叶的成分有哪些

茶叶的基本成分组成。

人之所以闻到气味,是因为处于鼻膜处的感受器感受到挥发性的,通常含有氢、碳、氮、氧或、硫磺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当这些物质以气体的形式被用力吸入或以蒸汽的形式通过吞咽被排除体外时,就与人体的感受器接触。鼻隔膜能分辨数千种不同的气体,通常人能分辨出平均4000-6000种气体。

1.茶香的评价方式

关于茶叶香气的描述及评价,大体有两类:

一种是消费者(茶客)的评价,这种描述是相当感性的描述,而不适用于产品开发及分析,所以在香气评价语只能做参考,不可做依据,但在具体的环境下极具感染力。

一种是评茶的专用术语,茶叶的香气的评价术语对比其它物类的香气评价术语有其独特性。许多香气分析评价采用某一类熟悉的物料香气作为其特征指标,如坚果香、苹果香等很直观的香气术语。而茶叶香气评价术语中这部分用的极少,评茶自有其特殊性,但茶叶专业术语相对而言,直观性差一些;而从另一方面讲,评茶时由于许多原因,不可能长时间的评价一个单一的茶品,一般是快速的品尝、快速的评价,从而得出快速而精准的结论,同时也降低了因舌头、鼻子的感觉“疲劳”效应。

而在品尝过程中茶汤大多是不喝下去的,吸取一小汤勺茶汤后,用嘴巴吸入空气,让茶汤在舌面滚动,分别布满舌的前段,后段,及两侧的重点部位,充分感受茶汤的各种滋味,同时通过吸入的空气,将此时已形成“薄膜”茶汤蒸发的香气物质带入鼻腔,此为逆鼻腔路径,但评茶中吞咽后的香气难以评价,譬如唇齿留香,喉韵等感受只能作为想象性的感性术语表达,因此这部分感受也没有列入正规的评茶术语当中去。

在这里借鉴了咖啡的香气评价方式来评价茶叶的香气,从这个方法(或者仅是一条思路)去评价茶叶香气,应与消费者(茶客)的感受更容易对应,且不易失其客观性。

2.茶叶香气的组成部分

香气——从新的干茶中发出的气体;香味——从新泡的茶中里发出的气体;气味——吞咽茶汤从鼻腔里散发的水汽;回香——吞咽茶汤后留在口中的余香。

品尝茶汤时,细细体味香味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揭示不同阶段的香味特征,是准确评价一种茶气味的关键。而四类组成茶香里的每一个部分都与茶叶芳香化合物中的一组或者两组有关(《茶叶香气科学分析一》、《茶叶香气科学分析二》)。

(1)香气

干茶香气一般不做重点评价,此部分是一些高挥发性的香气物质组成,而一旦处于高温条件下,此部分香气极易挥发掉,所以干茶的香气与冲泡时候的茶香很多时候是截然不同的。以前曾有一种辩茶方式,即取一把茶叶,然后从口中呼一口热气,再嗅一下茶香来做判断,对于花茶、绿茶这种方法比较灵验。但是这种方法也不太卫生,现在很少用了。

(2)香味

茶叶与热水接触后,水的热量把茶叶中的有机物从液体变为气体,这些新释放出来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大分子结构的物质。他们是形成茶香的主要因素,也是茶香中最复杂的气体混合物,属于中度挥发性的气体。

本人在泡西湖龙井时候,更愿意使用中投法,让龙井茶的香气充分挥发,香气的效果远远强于下投法(上投法则茶叶不易下沉,影响品饮),个人认为名优绿茶更易采用上投法及中投法可以充分领略名优绿茶的香气。

(3)气味

如果将茶叶啜入口中,或用力将茶汤吸到喉咙的上额后部,一些额外的在茶汤中以液体的形式出现的有机物,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气化。另外原来在茶水中被束缚住的气体也被释放出来。他们是形成气味的主要成分,也是难以挥发的气体。这部分香气含有茶叶烘焙时焦糖化反应形成的物质及部分糖苷水解的高沸点香气物质。发酵程度较轻的乌龙茶,如清香型铁观音其香气则表现在香味上,品质较佳的铁观音及经过烘焙的岩茶则表现在气味上。尤其是上好的岩茶,在口中的气味本身就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感。

个人认为品质佳的乌龙茶其香气应该着重在气味上,而非香味,也就是做到溶香于水,滋味与香气达到充分的融合。乌龙茶的气味由其两个核心工艺——发酵与烘焙所决定,当然好的原料也是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品饮过程中,香气与滋味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

(4)回香

把茶汤吞咽进喉咙,如在品评茶汤的过程中,把空气从喉咙挤压进鼻腔时,在上颚的一些较重的有机物就会汽化、蒸发。这些气体构成回香的主要成分。茶叶经过重度烘焙后,形成许多重分子化合物。许多高品质的乌龙茶皆可以体会到唇齿留香的感觉。

茶叶的香气和香味由茶中气体挥发闻到的,可以定义为茶香,而茶的气味和回香则是水汽挥发而闻到的,是通过品尝而闻到的,更接近于味。

小编推荐

茶叶的成分及其功效


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茶叶的化学成分有500种之多,其中有机化合物达450种以上,无机化合物约有30种。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归纳起来可分为水分和干物质两大部分。

茶多酚

降血压:茶多酚具有抑制转化酶活性的作用,因此可降低或保持血压。

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

降血脂:茶多酚能够有效的促进胆固醇排出体内,从而降低血液内胆固醇含量,能够降低血压。

茶多酚还具有防止心血管疾病、抗血栓、提高免疫力、抗癌、防止脑中风、解毒、防辐射、抗氧化等功效。

维生素

维生素A:防止夜盲症和视力减退,有助于多种眼疾的治疗;抗呼吸系统疾病,有助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保持组织或器官表层的健康等等。

维生素B2: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维护视网膜正常机能,能有效治疗脂溢性皮炎和口角炎、结膜炎等。

维生素C(抗坏血酸):防止坏血病,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出口愈合,解毒,促使脂肪氧化,排出胆固醇。

氨基酸

茶氨酸:茶氨酸具有增强免疫力、预防传染病、增强肠道有益菌群、抗疲劳、抗衰老、促进肝脏排毒等功效。

精氨酸:改善心血管相关疾病、预防高血压、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感冒及呼吸道感染等。

天冬氨酸:用于治疗心脏病、肝脏病、高血压,并且具有防止和恢复疲劳等作用。

矿物质

氟:使牙齿对酸的侵蚀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减少牙菌斑、减缓牙周病,预防蛀牙。

铜、铁:有提高红细胞形成的能力,有治疗贫血的作用。

硒:心肌代谢不可或缺的元素,有抗突变、防止老年心血管病、抗氧化、延缓衰老、预防癌症等功效。

茶叶香气成分有那些?


茶叶香气成分的数量与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土质、海拔及加工方式有关。绿茶、乌龙茶(含安溪铁观音)、红茶、普洱茶,因其发酵程度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茶叶香气成分组成,但同类茶如乌龙茶(含安溪铁观音),其香气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仅是香气成分含量比例不同,而突出该类茶的香气特征,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香气成分或主要成分能代表该茶类香气。

茶叶香气是300种以上的香气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不同的综合表现。茶叶香气化学成分有其不同属性,如属嫩叶清香型的顺-3-己烯-1-醇及其酯类;清雅花香型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玫瑰花香型的香叶醇、2-苯乙醇;茉莉花香型的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类、B-紫罗酮及其他紫罗酮化合物;果香型的茉莉内酯及其他内酯类、茶螺烯酮;木香型的雪松醇、4-乙烯基酚:烘焙香型的吡嗪类、吡咯类、吡喃类等。

有的晒青、凉青、做青(摇青)加工过程,使其香气成分表现出橙花叔醇、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吲哚等花香型成分含量较高的特性。传统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类着重反复焙,讲究火候及喉韵的茶类,其香气成分中属烘焙型的吡类、吡咯嗪类、吡喃类含量较高。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效


茶叶中有很多的营养成分,包括水溶性和和脂溶性两部分,一般溶于水的才能被我们吸收,不能溶于水的始终会残留在茶叶中,一般不能或者很少被吸收的,所以,有时候有人会嚼茶叶。那么,茶叶能溶于水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有哪些呢,都有些什么作用?

1、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化学成分。是茶叶中30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味苦涩。南方的茶叶、夏天的茶叶、嫩茶、绿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等作用。

茶叶营养成分表

2、氨基酸

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一般占茶叶干物质的1%-4%。茶叶中氨基酸极易溶于水,且具有鲜甜味,类似味精的鲜爽味。其中,茶叶中的茶氨酸是茶树特有的氨基酸,一般植物中罕见。也是茶树中的特征性物质。

3、生物碱

是一类含嘌呤环的嘌呤衍生物,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在2%—5%之间,茶叶冲泡后,约有80%以上的咖啡碱能溶解于沸水中。咖啡碱对人具有兴奋和利尿的作用。故茶叶是一种良好的兴奋剂和利尿剂。

4、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烟酸、维生素E等,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们与咖啡碱、茶多酚协同产生药理作用,能比单纯的成分起到更多的作用。

5、氟化物

一般食物含氟量很少。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氟,含量一般为0.002%~0.025%。茶叶中的氟化物约有40-80%溶解于开水。作用:坚齿,使牙齿的珐琅质更加坚硬,防龋,不长虫牙。

6、茶叶的糖类物质

茶鲜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少量其他糖类。单糖和双糖是构成茶叶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茶叶中的多糖类物质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

7、儿茶素

儿茶素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消除氧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证明,它不仅能消除色斑、减肥,还能降低胆固醇、血脂,杀死白血病细胞和预防流行性感冒。

温馨提示: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茶叶之中都是据娱乐哪些营养物质,所以,在平时饮茶的时候一定不能一点都不了解,要是你在饮茶的时候,不小先倒掉了茶叶之中的营养元素,岂不可惜之极。如茶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有:维生素E,它具有抗老化作用。

茶叶防癌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当前,运用天然食物成分进行人类肿瘤的化学预防是国际上的重点研究课题。茶的广泛保健作用,自古以来就有记载。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茶的防癌作用,取得了不少结果。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1)能在人体(人)内外阻断能对抗多种致癌物在多种生物学短测系统中的致突变作用;(3)能抑制小鼠体内移杆性肿瘤的生长;(4)能防止多种化学致癌物对实验研究(包括实验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中已得到充分证明。无论是哪种茶叶,对动物的化学致癌或移植性肿瘤,都有不同程度的防癌效果。然而,尚缺乏茶叶在人体(群)中预防效果的直接证据。 在茶叶防癌有效成份方面,国内外科学家都侧重于研究茶多酚及其所含儿茶素(以EGCG为主)的作用,而缺乏对茶中其他潜在的有效成分(如微量元素、维生素、茶多糖、茶黄酮类、酚酸类)的作用以及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茶叶防癌机理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初步结果表明茶能减少致癌物与靶细胞DNA加合物的生成,具有抗氧化功能(清除自由基),能恢复促癌剂所致的细胞间信息交流,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能杀伤多种肿瘤细胞株。但尚缺乏系统地从化学致癌各个关键环节同时研究多种作用机理的报导。 一、茶中有效成分的筛检 我们选用一组反映多阶段化学致癌过程的短筛试验对茶中18种主要成分进行了筛检,试验样品包括:绿茶水提取物、茶多酚(40%、70%、90%纯度)、儿茶素单体(EGCG、ECG、EGC、EC)、茶色素、茶多糖、咖啡碱、维生素C、维生素E、锌、硒、锰、钼。检测项目包括:对丝裂霉素C诱发的V79细胞基因正向突变及微核发生的影响;V79细胞代谢协作试验及Hela细胞存活和软琼脂生长试验。主要的发展为:(1)各种成分在短测试验中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效果。根据作用强度和在茶叶中的含量,我们认为主要有效成分为茶多酚及儿茶素单元体和茶色素。茶多糖和咖啡碱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茶叶中含量很少。这里应强调指出,尽管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在各项试验具有明显作用,但是如果按同等浓度计,任何单一组分的作用强度均不如茶的全部水提取物。(2)首次证明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色素与茶多酚同样有效,为进一步研究茶色素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茶的防癌作用机理 在茶及其成分的防癌作用机理研究方面,过去国外在茶叶的抗氧化作用以及DNA加合物方面有过一些报告。 我们从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所获得的主要结果为:(1)抑制致癌剂与靶器官DNA共价;(2)抗氧化作用椖芟灾抑制癌基因表达一饮茶或涂抹EGCG对促癌物(TPA)及香烟中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小鼠c-myc、PCK、C-raf和c-H-ras以及ODC基因表达均有抑制作用。(4)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椂韵赴腄NA合成有抑制作用,他可能并非是对肿瘤细胞特异性表现;同时,细胞周期分布试验的结果表明ECG和EGCG主要抑制细胞由G期向S期移行,这一作用可能是抑制细胞前体物掺入的主要原因。(5)免疫调节棽韬筒璩煞侄砸浦残灾琢龊突对HIV和 肝病毒在体外室验中均无明显抑制作用,提示茶叶及其成分可能主要对化学致癌过程有预防作用。根据所获结果,我们认为抗氧化、预防DNA损伤以及免疫调节是主要的机理,尽管在各种机理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些结果为今后进一步阐明茶的防癌机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验证茶及其成分的防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癌症高危人群的干预试验 茶的防癌作用已有比较充分的实验证据,包括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然而,茶的防癌作用最终还需要人体证据的支持。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目前尚有不同结论。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饮茶与癌症死亡率呈负相关,而某些西方学者的流行病学研究所得的结果为正相关。如德国学者(F.J.Tener等)报导在香港做的调查表明,在200名女性肺癌患者中,饮茶者患肺癌的相对危险性为2.7(以饮自来水者的危险性为1)。英国学者(Kinler)也报导胃、肺和直肠癌死亡率均与饮茶呈正相关。由于影响癌症发生的因素很多,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很难控制除饮茶以外的众多混杂因素。因此,只有进行人群干预研究才能得到确切的结论。但人群干预研究需要的人力、财力很可观,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迄今尚无具有说服力的人群干预研究结果。 我们近年来试图在癌症高危人群中应用生物学标志作为中间终点,来观察茶及其成分对癌症发展的预防作用,在三项干预试验中有两项荼得了可喜的结果。(1)对口腔粘膜白斑患者的干预研究椏谇话┓⑸收际澜缍裥灾琢龇>3%。近年口腔癌发病率在我国及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有上升趋势。口腔位于消化 道的上部,易观察和取材,是进行癌症化学预防研究的较好模型。口腔粘膜白膜白斑的发展和恶变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用混合茶(绿茶水冻干物、茶多酚和茶色素的混合物,口服胶囊,3g/人/天,同时局部涂抹患处)作为受试物,以口腔癌癌前病变口腔粘膜白斑中层得为研究对象(干预组29人,对照组30人),以其癌变过程中的中间标志物,如口腔粘膜细胞微核形成、细胞增殖抗原、银染核仁区等中间标志物,作为观察终点,进行饮茶对口腔癌前病变的随机化双干预试验,观察期为半年。试验结果: 饮茶对口腔脱落粘膜细胞微核细胞率的影响:口腔粘膜白斑患难与共者无论是病损区(10.5%)还是正常区(5.2%)的粘膜脱落微核细胞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1.4%)。病损区脱落粘膜微核细胞率高于正常粘膜区微核细胞率。对照组在试验3个月和6个月后,均无明显改变。而试验组于3个月、6个月后,病损区和正常区粘膜脱落微核细胞率病损区分别下降36.4%和48.7%,正常区粘膜发别下降25.0%和41.3%,试验能试验前后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饮茶对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DNA损伤有保护作用 饮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的影响:口腔粘膜白斑患者外周血淋巴微核试验细胞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正常人。试验组在试验6个月后,与试验前和对照组相比,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分别减少48.7%和31.8%,经统计学处理幸免有显著性差异。 饮茶对口腔粘膜组织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细胞增殖抗原(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面的影响(EGFR):试验组在试验6个月后,与试验前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AgNOR颗粒数和PCNA增殖指数分别下降29.9%和32.8%(有统计学显著性)。结果提示混合茶在保护组织DNA损伤的同时,也降低了口腔白斑细胞的增殖活性。 临床观察:口腔白斑患者服用混合茶并对病损区粘膜涂抹混合茶6个月后,有37.9%患者的白斑缩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混合茶可阴断白斑病损的发展。 鉴于在试验期间,患者没有服用其客观存在药物,试验组与对照组日平均蔬菜、水果摄入量无显著性差差异;因此,口腔粘膜微核细胞率的降低、组织PCNA增殖指数和AgNOR数目的减少,以及病损区的缩小,均很可能与茶对口腔粘膜组织DNA 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对口腔粘膜组织增殖的抑制作用有关。由此可推论,饮茶可阻断口腔癌癌前病变的发展,降低其癌变的危险性,从而对口腔癌有预防作用。本次结果提供了饮茶可能预防人类肿瘤的直接依据,填补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空白。 对吸烟引起人体DNA 损伤的保护作用1/4至1/3的人类肿瘤有关,尤其是肺癌。香烟中含有多种致癌物、促癌物和大量的自由基,是人体接触的主要致癌物之一。尽管香烟中有众多的致癌物,成分复杂,且致癌机理也是多方面的,但学者们认为氧化损伤和DNA 损伤是其中两个重要方面。我们以习惯性吸烟者为对象,分别饮绿茶、红茶和混合茶,以及茶多酚片作为干预措施,以反映DNA损伤和氧化损伤的一系列生物学反映标作为终点,观察饮茶的保护作用。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认为绿茶水、红茶水、混合茶水和茶多酚均能保护吸烟所致的氧化损伤和DNA损伤,其中尤以混合茶和绿茶的作用更为突出。鉴于吸烟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已得到公认,而氧化损伤和DNA损伤又被认为是吸烟致癌作用的重要机制;因此,本次研究的结果为茶对人体化学性致癌的保护作用提供了有意义的依据。然而,由于本次实验对象吸烟量较少,而且生物学标志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有些结果虽有明显趋势,但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我们认为如能扩大样本,增加吸烟量,重复本次实验,预计将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对血清 胎蛋白(AFP)持续低滴度阳性健康状况人的干预研究一对以往曾出现过AFP低滴度阳性(1:5?/FONT>200)和HBsAg阳性的30岁以上男性对象490人中,确定AFP仍为低滴度阳性并通过B超检查排除现症肝癌的158人作为混合茶干预研究对象。最终实验组80人,服用混合茶胶囊,每粒胶囊0.3克,每天8粒(2.4克),分早晚2次服用。对照组78人,服用淀粉胶囊作为安慰剂。试验期为10个月。其中随访和复查3次。复查内容包括各项生化指标及时性 型肝炎标志物、B超检查等。此外,在实验开始时对所有对象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项目包括肝炎肝硬化病史、家庭肝病史、肝癌史、个人史(吸烟、饮酒、饮茶)等。从肝癌发生率和其它观察指标结果来看,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混合茶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原发性肝癌是多病因的,目前已经明确的有HBV感染、黄曲霉毒素污染、饮用水污染以及遗传背景等,以生物学病HBV感染为最。因此,本次研究中未见到茶对肝癌的保护作用很可能反映了客观事实。至今为止对茶叶抗癌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化学致癌物(如亚硝胺类化合物、AFB1、BaP、烟雾等)致癌作用的预防和抑制方面,饮茶可保护生物性致癌物(HBV、EBV等)方面的实验证据尚不充分。由于不同的肿瘤各有其不同的病因,致癌机理也并非完全一样,因此,茶的防癌作用可能只表现在特定人群的某些肿瘤,而并非所有肿瘤。对以生物病因HBV感染为主的肝癌来说,茶的防癌作用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此与我们用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转染细胞系(2.215细胞株)为模型,发现混合茶在体外没有明显的抗 型肝炎病毒(HBV)作用结果相一致。 茶色素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茶组分 长期发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茶多酚是茶的保健作用的主要成分,而且认为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是茶发挥其保健作用的主要成分。茶色素是茶多酚的氧化产物。如果说茶多酚是绿茶和花茶的主要成分,茶色素则是红茶和乌龙茶的主要成分。原来认为茶色素既然是茶多酚的氧化产物,就不太可能保留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 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短筛试验茶色素对丝霉素C诱发的V79细胞基因正向突变、V79细胞代谢协作试验及Hela细胞存活和软玉脂生长试验表与出与茶多酚相同的抑制作用;(2)在小鼠S180肿瘤模型中,茶色素显示出明显的抑癌作用。这些结果与过去国外和我们得到的红茶也具有防癌效果(NMBZA大鼠食道癌模型)的结果相一致。最近,我们以醌还原酶为指标进行体外试验,也发现茶色素的抗氧化作用至少不弱于茶多酚。考虑到茶色素几乎与茶多酚在茶中的含量(30~40%)相当,而且其化学性质远比茶多酚稳定,我们认为茶色素是一种很很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茶组分。如同茶多酚一样,茶色素是一个混合物,主要包括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在进一步研究茶色素的作用时,有必要同时对茶色素各种单一组分的作用进行比较。同时,鉴于国内在茶色素预防心血管病的临床观察方面已取得初步结果,我们建议同时开展茶色素预防癌症和必血管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铁观音茶叶香气成分有那些?


茶叶香气的主要化学成分属于茶叶的挥发性成分,按其性质分类有:碳氢化合物、醇、酮、内酯、酸、酚、氧化合物、硫化合物、氨化合物等,至少有300种以上,但是含量极少。

铁观音有 30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钾、氟,特别是硒元素最高,这些物质能刺激免疫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强人体御病能力,对冠心病有一定疗效,抑制细胞的产生和发展。

茶叶香气成分的浓缩物称为精油,仅为茶叶干物重的0。005\%-0。02\%,也就是1万公斤的成品茶叶仅有0。5-2公斤的精油(香气化学成分)。而铁观音则有70多种香气,带有典型特征香气10多种,铁观音茶香气对愉悦身心、养生保健具有积极作用。

茶叶香气成分的数量与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土质、海拔及加工方式有关。绿茶、乌龙茶(含安溪铁观音)、红茶、普洱茶,因其发酵程度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茶叶香气成分组成,但同类茶如乌龙茶(含安溪铁观音),其香气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仅是香气成分含量比例不同,而突出该类茶的香气特征,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香气成分或主要成分能代表该茶类香气。茶叶香气是300种以上的香气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不同的综合表现。茶叶香气化学成分有其不同属性,如属嫩叶清香型的顺-3-己烯-1-醇及其酯类;清雅花香型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玫瑰花香型的香叶醇、2-苯乙醇;茉莉花香型的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类、B-紫罗酮及其他紫罗酮化合物;果香型的茉莉内酯及其他内酯类、茶螺烯酮;木香型的雪松醇、4-乙烯基酚:烘焙香型的吡嗪类、吡咯类、吡喃类等。

有的晒青、凉青、做青(摇青)加工过程,使其香气成分表现出橙花叔醇、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吲哚等花香型成分含量较高的特性。传统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类着重反复焙,讲究火候及喉韵的茶类,其香气成分中属烘焙型的吡类、吡咯嗪类、吡喃类含量较高。

茶的化学成分有哪些组成?


茶树起源于我国的西部云贵高原,是多年生的常绿作物。在茶树鲜叶中,水分约占75%,干物质为25%左右。鲜叶加工成干茶之后,干茶的水分含量约在7%,干物质占93%左右。茶的干物质是由3.5%~7%的无机化合物和93.0%~96.5%的有机化合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化合物总称灰分,主要是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主要是多酚类、蛋白质与氨基酸、糖类、类酯等,详见图1。

茶叶多酚类物质约占茶树鲜叶干物重的20%~35%,其含量之高,是其他植物所不能比拟的。它是茶叶的特征生物化学成份,因此,利用茶多酚含量的高低可区别真假茶叶。茶多酚是茶树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统称。它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

茶叶嘌呤碱是茶生物碱的一类含嘌呤环的嘌呤衍生物,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腺嘌呤等。而茶叶咖啡碱在茶叶嘌呤碱中所占比例最高,含量达新梢干物质含量的2%~4%。其化学名称为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茶叶咖啡碱也是茶叶的一种特征化学物质,它对茶汤滋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茶叶中已鉴定的游离氨基酸有26种,其含量一般占干物质的1-4%,浙江省安吉县的白茶氨基酸的含量可高达6~8%。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茶氨酸,它在新梢中的总量约占总游离氨基酸的60-70%左右。其次是谷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占新梢中总游离氨基酸的20%--25%。

茶叶中的茶氨酸是茶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在一般植物中罕见的氨基酸,是茶树中的特征性物质。茶氨酸极易溶于水,且具有焦糖的香味与类似味精的鲜爽味。同时,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作为茶叶品质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

茶叶的糖类物质构成较多,如纤维素、单糖、双糖、脂多糖、果胶等。但与离体后茶叶品质有关的主要是一些可溶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茶叶品质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


一款茶叶的品质,常规说来,主要由茶叶的色、香、味、形决定,而茶叶的由主要取决于茶树的鲜叶质量和茶叶加工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茶叶的品质呢?

1、什么是茶叶品质?

茶叶品质一般是指茶叶的色、香、味、形。品质的形成取决于茶树的鲜叶质量和茶叶加工技术。一般说,除了茶叶的外形以外,茶叶的香气、滋味、色泽都是由内含物质所决定的。因茶类不同,决定色、香、味的物质也各异,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品质特征。茶叶是一种饮料,就饮用需要而言,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应是品质的核心。但茶叶的商品性强,美观的外形与光润的色泽也是不容忽视的。

2、茶叶品质是怎么形成的?

(1)茶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

鲜叶是茶树幼嫩新梢的总称。采摘下来的嫩梢,经过不同的加工之后,便形成各种不同品质特征的成品茶。目前为止,经过分离鉴定,茶鲜叶中的已知化合物约有500多种,这些物质是构成茶叶色、香、味、形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不一样,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就会存在差异,所以要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就必须了解鲜叶内含化学成分及鲜叶质量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才能有效地采取适当措施,制出优良品质的茶叶。

(2)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

茶叶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的合理程度,鲜叶质量是内因,制茶技术是外因。但是要形成具有各种不同品质特征的茶叶,加工技术是品质形成的关键。在制茶过程中,不同的加工工艺使得鲜叶内含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形成具有各种内质和外形的茶叶。所以说,各种茶叶品质的形成是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形成的。

(3)茶叶品质形成的前提

由于不同茶类的品质要求不一样,而品种的适制性又制约着茶叶的品质,加之不同品种间的适制性差异较大,适制绿茶的品种不一定适制红茶,适制显毫类绿茶的品种不适宜制作少毫型的绿茶。因此,品质要求和品种的适制性应作为茶叶品质形成考虑的前提之一,只有选择适制性对路的茶树品种,按照其品质要求,才能生产出相应优质的茶类产品。

3、茶叶品质主要由哪些物质构成?

(1)茶叶色泽

茶叶色泽是鲜叶内含物质经制茶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降解、氧化聚合变化的综合反映。茶叶色泽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三个方面。构成色泽的有色物质,主要有黄酮、黄酮醇(花色素、花黄素)及其糖甙、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及其转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根据其溶解性能的不同,可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两大类,其中水溶性色素是构成与汤色的主体,脂溶性色素主要影响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茶叶色泽是茶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分辨品质优次的重要因子,是茶叶主要品质特征之一。茶叶的色泽与香气、滋味有内在联系,色泽的微小变化易被人们视觉感知,审评时抓住色泽因子,便可从不同的色泽中推知香味品质优劣的大致情况。茶叶色泽因鲜叶和制造方法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比如:绿茶的色泽以绿色为主,红茶色泽以红色为主。

(2)茶叶香气

茶叶香气是由性质不同、含量差异悬殊的众多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迄今为止已鉴定的香气物质约有700种。有醇,醛,酮,酸,酯,内酯,酚及其衍生物,杂环类,杂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共十余大类。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芳香物质还在不断发现。茶叶香气成分虽然很多,但其含量却是微乎其微,鲜叶0.005%~0.03%(占干物重),绿茶0.02%~0.05%、红茶0.01%~0.03%。但当采用一定方法提取茶中香气成分后,茶便会无茶味,故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茶鲜叶芳香物质的种类相对较少,茶香形成主要在于制茶过程中的产物。如绿茶经高温杀青钝化酶的活性,使原料化学成分在热作用下变化,青气消失,清香显露;以及干燥过程的“梅拉德”反应,形成以吡嗪、吡喃及吡咯类具烘炒香化学成分为主的“板栗香”。红茶香气则多来自于发酵中酶促氧化激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以醛,酮,酸等化合物为主,从而形成红茶特有的甜香、蜜糖香或花香。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地理状况不同,同种茶类,产于不同的地区,香气具有不同的差异。如云南红茶具有特殊的甜香,祈门红茶有特殊的玫瑰花香。同是绿茶,屯绿具栗香,龙井清香,高山绿茶则具嫩香等。

(3)茶叶滋味

茶叶滋味就是茶汤的滋味,滋味是品质诸因子的核心,在茶叶品质中是最重要的品质因子。在茶树鲜叶中含有各种呈味物质,滋味是茶叶呈味成分的综合反应。茶叶中的主要呈味物质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糖类、有机酸、芳香油等。茶叶是饮料,它的饮用价值,主要体现于溶解在茶汤中对人体有益物质含量的多少及呈味物质组成配比是否适合于消费者的要求。茶叶经沸水冲泡后,大部分可溶性物有效成份都进入了茶汤,形成不同的滋味,而茶叶的饮用价值就直接从滋味上反映出来。故滋味在各品质因子中是一个重要因子,它和香气是两位一体,离开香味这两个因素,茶叶就失去了饮用价值,再谈其它品质因素就没有什么意义。

茶叶作为饮料以来,就开始研究其饮用价值。对滋味的形成和转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着手研究,至今已基本弄清了鲜叶中主要有味物质及有关成分在茶叶制造中的变化、茶叶中可溶性成分与滋味及不同冲泡条件下呈味物质的溶解度与滋味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认为影响红茶和绿茶滋味的主要物质有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糖类和果胶物质等。这些物质都有各自的滋味特征,如同一种成分因含量不同将构成感官上差异,而各类物质相互配合所引起的滋味的综合感觉也就构成了滋味的不同类型。茶叶滋味的化学组成较为复杂,正是人们的味觉器官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呈味成分的综合反应构成了各式各样的茶汤滋味,不同茶类、不同等级和品质的茶叶之所以在滋味品质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别,也是因为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改变所致。

(4)茶叶形状

茶叶形状包括干茶形状及叶底形状。通常所指的是干茶形状,其是外形审评项目之一,也是检验茶叶花色品种的主要依据。茶叶形状与鲜叶及制茶有关。鲜叶经过适当的加工工艺,采用不同的成形技术,通过干燥后使外形得以固定,因此,茶叶的形状,主要由制茶工艺所决定。我国茶类多,品种花色丰富多彩,茶叶形状绚丽多姿,多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既可品饮,又可欣赏。叶底形状种类也较多,有的似花朵形,有的具完整的叶片等,茶叶形状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可区别花色品种,又可区分等级,因而也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项目。

而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原料因素、加工因素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线、氧气、杂异味)等。总而言之,决定一泡好茶的关键因素:1、生长环境:一泡好茶就是一泡好山好水,吸着雾霾长大,管理再精细也不能称之为生态;2、茶树品种:基因决定的,有的茶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3、制作技术:一碗蛋炒饭,米其林的厨师做的就是比沙县好吃,价格差50倍也得认…做茶不是作秀,世事洞明皆学问,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