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苦味多是茶多酚含量高吗?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的茶多酚含量 绿茶中茶多酚含量排名 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比较

茶的茶多酚含量。

茶叶形成苦味的物质有三种,分别是茶树生长过程中自身合成的咖啡碱(生物碱)、花青素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焦炭类物质,至于茶叶的苦味重不重取决于以上三种物质的含量。

1.茶叶咖啡碱是呈苦味的,而且是强烈而持久的苦

咖啡碱类比较稳定,消解速度很慢,转化这类苦味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影响茶叶咖啡碱含量的因素:咖啡碱是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新梢部位,以芽的含量最多,老叶最少;咖啡碱的生成量还随品种、气候、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变化。在不同品种中,云南大叶种常比一般品种咖啡碱含量高;在不同季节中,夏茶常比春茶和秋茶高;在不同生长环境中,遮荫和施肥的,常比露天和不施肥的高;咖啡碱在温度达到180度时变成气体升华,因此茶叶在高温炒制和烘培过程中,咖啡碱部分会减少。

2.花青素是茶多酚四大组成物质中的一种,花青素可以被氧化,由此造成的苦相对容易消解

影响花青素含量的因素:花青素的形成积累与茶树生长发育状态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光照强、气温高的季节,较易形成花青素,使茶芽叶呈紫红色。是茶树抗逆生理的表现形式之一;花青素的降解也是受光和热影响,一般在加工过程中,高温干燥或者发酵都能让花青素减少。

3.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把控不当,出现茶叶焦炭化的现象造成焦苦味。焦苦味一旦形成难于转化

综上所述,新茶叶中的苦味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叶含量茶多酚介绍


茶多酚类的组成及含量:茶多酚类是茶树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它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主要包含以下六类成分:黄烷醇类、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其中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黄烷醇类化合物中又可以分离出6种儿茶素:L(-)-表儿茶素(L-EC)、L-(-)-儿茶素(L-C)、L-(-)-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CG)、L-(-)-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L-(-)-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GC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GCG)。其中前4种儿茶素称为简单儿茶素,后2种称为复杂儿茶素。

茶多酚类是茶鲜叶中含量最多的可溶性成分,茶树鲜叶一般含有干重15%以上的多酚类,高的甚至可超过40%。它是茶叶的特征生化成分之一,也是目前茶叶医疗价值的最主要物质基础。鲜叶加工成干茶后,茶多酚类物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程度取决于加工方法。绿茶加工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多酚,所以绿茶的茶多酚含量在所有茶类中是最高的;红茶加工方法则使茶多酚尽可能多地被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等产物,所以红茶中的茶多酚含量在所有茶类中是最低的,但红茶含有大量多酚氧化产物,它们也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效;乌龙茶则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它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茶多酚,同时也含有一些多酚氧化产物。茶多酚在其他茶类中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加工中多酚类物质所受酶促氧化或非酶性氧化的程度。

主要生化特性和生理活性:多酚类物质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但其生理活性主要由其多个酚性羟基所决定。大量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已揭示了茶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杀菌抗病毒(与蛋白质的作用)、对DNA的保护及修复等生物化学性质。这些生化性质在医学上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生理活性上:

1、降血脂作用:动物试验及人体临床试验都已证明,茶多酚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动物和人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同时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此具有恢复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茶多酚的降血脂作用也是茶叶能使肥胖者减肥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抗肿瘤作用:最早报道茶多酚抗肿瘤作用的是Fujiki. H等(1987年)。此后,来自美国、日本、中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数以百计的研究报告都揭示了茶的抗癌活性及其机理。从国内外文献检索到,茶多酚对肝癌、皮肤癌、胰腺癌、胃/贲门癌、白血病、肺癌、食道癌、鼻咽癌、结/大肠癌、艾氏腹水癌、膀胱癌、乳腺癌等一系列肿瘤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效。茶多酚抗肿瘤的主要机理是:抗氧化作用、对致癌过程中关键酶的调控、阻断信息传递、抗血管形成、细胞凋亡作用等。茶多酚抗肿瘤的研究工作已相当深入和系统,贯穿了活体外研究、活体内研究、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各个阶段,所以茶多酚的抗癌活性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3、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实验显示茶多酚能显著升高高血脂症动物的血清超氧化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同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这表明茶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的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往往增高,茶多酚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使得它在治疗和预防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4、抗凝促纤溶作用:研究资料显示,茶多酚能显著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时间(AT Ⅲ)和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KPTT),同时降低纤维蛋白原(Fbg)的含量,增加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的含量,减少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粘附率,表明茶多酚有抗凝促纤溶,降低血粘度,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5、增强免疫学功能的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对极大多数疾病的治疗都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茶多酚类物质能增加中心免疫器官的重量,对抗体IgG、IgA、IgM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表明体液免疫功能得以加强。茶叶的许多保健功效都得益于茶多酚类及其他一些成分的免疫增强机理。

6、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证明茶多酚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乳酸杆菌、粘性放射菌、血链球菌、枯草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番茄馈疮、龋齿链球菌、毛霉菌、青霉菌、赤霉菌、炭疽菌抑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生长,但并不是所有细菌、真菌都受茶多酚的抑制,各菌种受抑制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EGCG对流感病毒A3具有直接灭活作用,能被茶多酚类抑制的病毒还有:人轮状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人体呼吸系统合孢体病毒(RSV)、胃肠炎病毒、A型肝炎病毒、植物病毒等。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初步证明茶多酚类物质是人体免疫缺陷病毒-1(即爱滋病)的强烈抑制剂,其中以EGCG的活性最高。

7、解毒作用:重金属元素是导致人体疾病和中毒的原因之一。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已对人类造成危害。茶多酚类物质可以与大多数金属离子进行络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抑制某些金属离子的吸收,缓解某些重金属导致的中毒症状。多酚类还可通过氧化还原作用把有毒的高价态重金属离子还原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低价态离子。

8、抗衰老作用:试验表明茶多酚对雌雄家蝇的半衰期显著延长13.6-15.5天,平均寿命比对照组延长36.1%~49.9%。茶多酚还能显著提高家蝇脑内的SOD活性、降低脂褐素含量,其效果远好于人参。联系到茶多酚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机理,茶多酚对人的抗衰老作用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9、抗辐射损伤:有调查得出,日本广岛原子弹轰炸后,凡有饮茶习惯的人存活率高于无饮茶习惯者;幸存者中得放射病的程度也以饮茶者为较轻;后来的动物试验也证明茶叶具有显著的抗辐射效应。因此,茶叶被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

除上述作用以外,茶多酚还具有抗疲劳、防龋齿等功效。从茶多酚的广泛医疗保健功能看,传统中医把茶叶誉为“万病之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10、茶多酚对人体的安全性:曾经认为茶多酚对人体是有害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茶多酚研究的深入,发现它非但没有危害,反而对人体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和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医学对茶多酚的安全性试验结果如下:大鼠口服茶多酚的毒性试验结果是:LD50雌鼠为12.5?mg/kg,雄鼠为10.8?mg/kg,属实际无毒级,其蓄积试验系数K>5.3,属弱蓄积性,微核试验为0.79g/kg对小鼠骨髓无损伤作用,对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无畸变作用。在小鼠对比实验中,茶多酚对小鼠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红血球数,血浆蛋白,血清以及对小鼠肝脏,心脏,脾,大脑等均无影响;对人体试验也证明茶多酚无排异反应,无毒性,对人体无害。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原理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仪器和用具

实验室常规仪器及下列各项:分析天平: 感量0.0001g。分光光度仪。

试剂和溶液

所用试剂应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1.酒石酸亚铁溶液:称取1g (准确至0.0001g) 硫酸亚铁和5g (准确至0.0001g)酒石酸钾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L(溶液应避光,低温保存,有效期一个月)。

2.pH7.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氢钠: 称取23.377g磷酸氢二钠,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L。磷酸二氢钾:称取9.078g磷酸二氢钾,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L。取上述磷酸氢二钾溶液85ml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5ml混合均匀。

操作方法

1.取样按《茶 取样》的规定取样。

2.试样的制备按《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的规定,制备试样。

3.测定步骤 (1)试液的制备按《茶 水浸出物测定》中的规定,制备试液。 (2)测定准确吸取上述(1)试液1mL。

4.注入25mL的容量瓶中,加水4mL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充分混合,再加pH7.5的缓冲液至刻度,用10mm比色杯,在波长54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A)。

5.结果计算 计算方法和公式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以干态质量百分率表示,按下式计算: A×1.957×2 L1 茶多酚(%)=──×──×100 100 L2×M×m 式中: L1——试液的总量,mL; L2——测定时的用液量,mL; M——试样的质量,g; m——试样干物质含量百分率,%; A——试样的吸光度; 1.957——用10mm比色杯,当吸光度等于0.50时,每毫升茶汤中含茶多酚相当于1.957mg。 如果符合重复性的要求,则取两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 重复性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每100g试样不得超过0.5g。

选择品牌茶饮料要看茶多酚含量


在近年健康风猛吹的情况下,素以“健康”为主打的茶饮料越来越人气飙升。

然而,调查发现,目前超市销售的品牌茶饮料在标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规范现象,这给消费者造成了认识误区。

专家提醒,喝茶饮料要挑茶多酚含量最高、含糖量最低、其他配料添加最少的。

市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目前市场上茶饮料产品的内在质量差异较大,品名、标签等也不够规范。

一些打着茶饮料名号的饮品实质上根本不含茶叶的健康成分——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

不少茶饮料只是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者“红茶”,没有明确标注具体成分,在茶饮料的配料表上找不到“茶多酚”字样。

还有的包装上只明确标注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混合饮料。

新的国家标准对于茶饮料规定:茶多酚的含量须≥300mg/kg,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须≥500mg/kg。茶多酚含量若不达标,则只能被归为茶味饮料。

总体来说,瓶装茶饮料营养价值不大,是一种饮料而不是茶,经过工业化生产,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含量降低,而所加入的色素、白砂糖、香精、防腐剂等添加剂对人体没有益处。

因此,要追求健康和营养价值,茶饮料不是选择对象。

为什么选购茶饮料时要看茶多酚含量


近年健康风猛吹的情况下,素以“健康”为主打的茶饮料越来越人气飙升。

茶饮料正日益成为人们首选的日常饮品。然而,调查发现,目前超市销售的品牌茶饮料在标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规范现象,这给消费者造成了认识误区。“100%原叶泡制”、“回甘就像现泡”是各大茶饮料品牌纷纷打出来的竞争标语。什么是茶饮料?经过一道道加工程序,茶饮料与茶有什么不同,天然营养成分究竟还存留多少?

专家提醒,喝茶饮料要挑茶多酚含量最高、含糖量最低、其他配料添加最少的。

市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目前市场上茶饮料产品的内在质量差异较大,品名、标签等也不够规范。

一些打着茶饮料名号的饮品实质上根本不含茶叶的健康成分——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

不少茶饮料只是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者“红茶”,没有明确标注具体成分,在茶饮料的配料表上找不到“茶多酚”字样。

还有的包装上只明确标注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混合饮料。

按照国家标准,茶饮料被定义为:将茶叶用水浸泡,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提取液、浓缩液、速溶茶,再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乳制品、植(谷)物的提取物等调制加工而成的液体饮料。包括我们熟悉的红茶、绿茶、花茶、奶茶、果味茶等。

任何一道工序都可能损害或改变茶叶的天然成分。经工业化生产的茶饮料,茶多酚、维生素C等茶叶主要营养成分都有所降低。茶多酚易与香精中的生物碱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茶饮料的色泽,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要处理掉一定量的茶多酚。另外,饮料中不可避免地加入香味剂和保鲜剂等添加剂,这些综合起来都使得茶饮料的营养价值无法与直接冲饮的茶相比。

在《茶饮料》国家标准(GB/T21733-2008)中,对茶多酚含量作出了严格规定:要求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应≥300mg/kg,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应≥500mg/kg,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400mg/kg;调味茶饮料如碳酸类茶饮料,仅要求茶多酚≥100mg/kg;茶多酚含量低于这个标准,则只能被归为茶味饮料类。

由于茶饮料中含有咖啡因(40-60mg/kg),还有很多都含糖,并不适宜解渴。

总体来说,瓶装茶饮料营养价值不大,是一种饮料而不是茶,经过工业化生产,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含量降低,而所加入的色素、白砂糖、香精、防腐剂等添加剂对人体没有益处。

因此,要追求健康和营养价值,茶饮料不是选择对象。

茶多酚中残留乙酸乙酯的含量测定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且具有抗突变、抗癌、抗衰老、抗菌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在医疗保健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产品工艺中使用了乙酸乙酯,故应控制残留量。

本文用气相色谱法,选用401有机担体为固定相,乙酸丙酯为内标,对茶多酚及其产品中的残留乙酸乙酯进行了含量测定,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和回收率均较好,可作为制定质量标准乙酸乙酯控制方法的参考。

一、测定仪器、试药及色谱条件

仪器:日本岛津GC-RIA型气相色谱仪,RPR-GI微处理机。

试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均为分析纯。

色谱条件:401有机担体,玻璃柱:3.2mm×1.6m,FID检测器,进样口及检测器温度:200℃,柱温:160℃,理论塔板数(以乙酸乙酯计算):863,分离度:4.7。

二、测定的线性范围

对照贮备液的配制精密量取乙酸乙酯适量,置容量瓶中加水制成2μL/mL的溶液。

内标贮备液的配制精密量取乙酸丙酯适量,置容量瓶中加水制成2μL/mL的溶液。

测定方法精密量取对照贮备液5份,各精密加入适量内标溶液,加水制成含对照品浓度为0.1~0.8μL/mL,含内标物浓度为0.4μL/mL的梯度溶液,每份进样1μL,连续进样3次,以浓度与对照品/内标峰面积比值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Y=2.5070X-0.0293r=0.99997.在0.09005~0.7204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注:配制对照和内标贮备液用体积计算是为了配制方便,在计算时以比重换算,以下同。

三、回收率测定

精密称取已知乙酸乙酯残留量的茶多酚和产品各适量,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对照贮备液,按“样品测定”项下操作,测得茶多酚中乙酸乙酯残留量的回收率为99.41%(n=6),RSD=1.91%,片剂中残留量的回收率为99.48%(n=4),RSD=0.18%

四、精密度试验

分别取一批茶多酚及其产品的供试液,进样1μL,连续进样6次,测得茶多酚中残留乙酸乙酯的平均值为5.30%,RSD=0.41%,产品中残留溶剂的平均值为1.25%,RSD=0.43%。

五、样品测定

对照溶液的配制精密量取对照贮备液和内标贮备液各适量,置同一量瓶中,加水制成含对照品和内标物均为0.4μL/mL的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茶多酚:精密称取茶多酚约0.1g,置10mL量瓶中,加内标贮备液,加水制成含内标0.4μL/mL的溶液。

茶多酚产品:取5粒,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约相当于0.1g的茶多酚,按“茶多酚”溶液制备项下方法配制溶液。

注:取样量应根据乙酸乙酯残留量而定,应使乙酸乙酯与内标物的峰响应基本一致。

测定方法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仪器,连续进样3次,按峰面积计算即得。

测定结果在上述条件下乙酸乙酯和乙酸丙酯能很好分离,无干扰测定峰出现(图1),对3个厂家的茶多酚和2批片剂中的溶剂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

样品名称

A

B

C

1

2

含量(W/W %)

5.71

5.62

5.81

2.12

1.25

RSD(%)

0.57

0.55

0.04

2.06

0.01

日照和温度是影响茶多酚含量的重要因素


影响鲜叶茶多酚含量的因素很复杂。不同地域,土质发育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茶树品种差异,都对鲜叶茶多酚含量有影响。

研究认为,在大致同等的自然条件下,海拔高度差异、季节差异导致的光照、温度差异是形成不同海拔和不同季节下茶树鲜叶茶多酚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基本规律是:日照和温度有利于茶多酚物质的积累,在日照强、温度高的环境中,鲜叶茶多酚含量有增加的趋势。 据一份报告揭示,适当增加日照和温度,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代谢。 茶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依靠糖类物质作为先质,各种碳素代谢提供化学能量,借助于氨基酸和其他含氮物质的参与完成代谢合成。而碳素物质的代谢有赖于氮素营养的不断提供,氮素物质代谢又依靠碳素代谢供给能量和碳架。所以,鲜叶内物质代谢处于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动态平衡之中。当外界条件改变时,这一平衡被打破,向着新的方向发展,一些物质得以积累,一些物质消耗,建立新的平衡。 茶园区域气候随海拔不同而改变,在高海拔地区阴雾时,大雾缭绕,湿度大,对茶树鲜叶营养循环、酶活性增加起到了特殊的高生理作用,有利于含氮物的生化合成;晴时,茶树受到较多较强的漫射光作用,光合强度增大,茶蓬基部长期阴湿,这种条件下也有利含氮化合物合成积累。因此温度高、湿度大,多酚类的生物合成和氮化合物的分解代谢速率受到调节,整个体内合成积累倾向于含氮物。另外,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光照较弱,温射光居多。光,作为茶树合成碳素化合物的能源,茶多酚又是碳素代谢的二级产物。在光饱和点以下,茶树叶片内的叶绿素的同化能力与光照度呈正相关,虽然茶多酚类物质由其它物质转化合成的生化过程并不需要光照,但是,光照与茶多酚类的合成有间接的相关性,光照强度减弱,将会减少茶多酚的合成积累。因此,含氮物合成积累、碳素代谢的减缓、中间产物积累的减少,就是高海拔鲜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低的必然生理原因。 季节的变化使气温、光照等条件发生了改变,导致茶园小气候改变,反映在鲜叶代谢平衡向另一个方向改变。

春季,气温回升,但日照较弱;夏季气温高、日照强,雨水又较充足,有利于碳素代谢。茶树体内作为茶多酚形成的光质和机体内各种生化运动的呼吸基质的糖类得到积累,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碳架。随着温度的增高,呼吸作用加强,呼吸代谢的中间产物积累,酶活性也随温度增加而加强,因而有利于鲜叶中茶多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所以在夏季出现含量峰值。 老叶代谢机能弱于嫩梢,合成代谢的方向与嫩梢不一致,糖类转化为不溶性物质即纤维素。整个生理过程倾向于消耗,积累减少,所以其茶多酚含理低于嫩梢,但含量变化规律都与嫩梢相似。

影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因素有日照和气温


影响鲜叶茶多酚含量的因素很复杂。不同地域,土质发育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茶树品种差异,都对鲜叶茶多酚含量有影响。

研究认为,在大致同等的自然条件下,海拔高度差异、季节差异导致的光照、温度差异是形成不同海拔和不同季节下茶树鲜叶茶多酚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其基本规律是:日照和温度有利于茶多酚物质的积累,在日照强、温度高的环境中,鲜叶茶多酚含量有增加的趋势。

据一份报告揭示,适当增加日照和温度,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代谢。茶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依靠糖类物质作为先质,各种碳素代谢提供化学能量,借助于氨基酸和其他含氮物质的参与完成代谢合成。

而碳素物质的代谢有赖于氮素营养的不断提供,氮素物质代谢又依靠碳素代谢供给能量和碳架。所以,鲜叶内物质代谢处于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动态平衡之中。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这一平衡被打破,向着新的方向发展,一些物质得以积累,一些物质消耗,建立新的平衡。茶园区域气候随海拔不同而改变,在高海拔地区阴雾时,大雾缭绕,湿度大,对茶树鲜叶营养循环、酶活性增加起到了特殊的高生理作用,有利于含氮物的生化合成;晴时,茶树受到较多较强的漫射光作用,光合强度增大,茶蓬基部长期阴湿,这种条件下也有利含氮化合物合成积累。因此温度高、湿度大,多酚类的生物合成和氮化合物的分解代谢速率受到调节,整个体内合成积累倾向于含氮物。

另外,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光照较弱,温射光居多。光,作为茶树合成碳素化合物的能源,茶多酚又是碳素代谢的二级产物。在光饱和点以下,茶树叶片内的叶绿素的同化能力与光照度呈正相关,虽然茶多酚类物质由其它物质转化合成的生化过程并不需要光照,但是,光照与茶多酚类的合成有间接的相关性,光照强度减弱,将会减少茶多酚的合成积累。

因此,含氮物合成积累、碳素代谢的减缓、中间产物积累的减少,就是高海拔鲜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低的必然生理原因。 季节的变化使气温、光照等条件发生了改变,导致茶园小气候改变,反映在鲜叶代谢平衡向另一个方向改变。

春季,气温回升,但日照较弱;夏季气温高、日照强,雨水又较充足,有利于碳素代谢。茶树体内作为茶多酚形成的光质和机体内各种生化运动的呼吸基质的糖类得到积累,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碳架。

随着温度的增高,呼吸作用加强,呼吸代谢的中间产物积累,酶活性也随温度增加而加强,因而有利于鲜叶中茶多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所以在夏季出现含量峰值。 老叶代谢机能弱于嫩梢,合成代谢的方向与嫩梢不一致,糖类转化为不溶性物质即纤维素。整个生理过程倾向于消耗,积累减少,所以其茶多酚含理低于嫩梢,但含量变化规律都与嫩梢相似。

茶饮料里竟然没茶!茶多酚含量和消费者捉迷藏?


调查中发现,市面上销售的茶饮料包装上却少有“茶多酚”的踪影,这与消费者心中的健康饮品并未划上等号。

随着天气转热,主打“健康牌”的茶饮料逐渐成为消费者宠爱的饮品。“100%原叶泡制”、“回甘就像现泡”……各大茶饮料纷纷打出宣传语。

那么,你喝的茶饮料真的含茶吗?其实,茶多酚的含量是判别茶饮料里是否含茶的重要指标。

1茶饮料品种丰富,是否真正含茶很难说

大型超市和街边商店,琳琅满目的茶饮料摆满货架,占据着饮料区域的主要位置,而茶饮料的品种更是丰富多样:绿茶、红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一应俱全。但是,各品牌茶饮料的配料表的成分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大多数茶饮料配料表上标注的是白砂糖、食用香精、柠檬酸钠、安赛蜜等食品添加剂,与茶相关的标注也五花八门,有的茶饮料上标注的是茶叶,有的标注茶粉、茶浓缩液。茶的成分标注不同,导致饮料价格也不一样。

以茶粉、茶浓缩液配制等品牌茶饮料价格一般在2.5元,而标注原茶抽出的东方茶树系列茶饮料的价格在3.5元左右,价格高出近1元。

虽然茶饮料的配料表上的标识五花八门,但作为衡量茶饮料最重要的指标——茶多酚的含量好像在和消费者捉迷藏。如多数品牌茶饮料以“含富茶多酚”等标示掩盖茶多酚的真实含量,或干脆隐去不标,仅有几个品牌的茶饮料上标注了茶多酚含量。

据了解,除雀巢的原叶系列和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系列的茶饮料在瓶身标签标注了茶多酚含量外,多数茶饮料并未标注。

2大多数茶饮料里的茶多酚含量低于国家标准

茶多酚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解毒和抗辐射作用。

我国《GB21733-2008茶饮料》中对茶多酚含量作出了明确规定:绿茶茶多酚含量应为500毫克/千克;乌龙茶茶多酚含量应为400毫克/千克;红茶、花茶以及其他茶多酚含量应为300毫克/千克;果汁、果味类及奶、奶味类调味茶饮料茶多酚含量应为200毫克/千克;碳酸类调味茶饮料茶多酚含量应为100毫克/千克。

对比茶饮料国标,雀巢、东方茶树系列茶饮料里的茶多酚含量均低于国标,只能将其归类为调味茶饮料,其他品牌的茶饮料更不必多说。

很多市民,对茶多酚一无所知,他们对茶饮料的印象就是解暑和养生。——茶饮料里面含不含茶,这个不知道,喝起来有茶的味道,就应该有含茶!

目前,市场茶饮料配料表标注之所以产生差异,主要是因为茶饮料两类不同的加工工艺所致。第一类是使用茶粉或浓缩液加入香精色素进行简单的勾兑,营养价值较少。另一类是茶叶自然抽出工艺,通过茶叶浸泡尽可能多地提取出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维生素等有益健康的营养素。

茶饮料国标虽规定茶多酚含量,但没有强制要求标签上标注茶多酚的含量,因此,部分企业对茶饮料里的茶多酚含量进行模糊化处理。

茶还是现喝现沏,喝瓶装茶饮料营养价值不高,因为茶饮料仅仅是饮料的一种,在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茶叶的主要营养成分,像是茶多酚、维生素含量都会大大降低,而所加入的白砂糖、香精等添加剂又对人体益处较小,因此茶饮料还达不到茶水效果。总而言之,人适宜的饮品还是常温白开水或新沏的茶水。

苦味会随时间陈放慢慢消失吗?


“苦味的形成与变化”

苦味会随时间陈放慢慢消失吗?

回答该问题所需知识点:

一、苦的分类

二、苦味的转化

⒈苦的分类

茶有苦味是很正常的,茶叶中造成苦味的物质主要是花青素类、生物碱类,还有部分多酚类也呈现苦味。

不同物质造成的苦并不相同,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苦后回甘、死苦不化、焦苦。

苦后回甘

一般的茶表现为入口苦,但较快褪去并转为回甘,这一般是花青素苷类和部分酚类造成的苦。叶色偏红的茶一般都会偏苦一些(如紫芽),因为它的花青素含量更高。

死苦不化

钉在舌头上、像西药片一样的苦,强烈而且持久,这一般是生物碱造成的苦。

生物碱中又以苦茶碱的苦最为突出,如曼新龙,小勐宋的特有品种就含有大量苦茶碱,被称为苦茶(Camelliakucha)。

焦苦

杀青时炒糊造成的苦,由拟黑素和绿原酸氧化物产生。

⒉苦味的转化

苦味的转化,就是苦味物质消解的过程。

花青素和酚类可以被氧化,由此造成的苦相对容易消解。

生物碱类比较稳定,消解速度很慢,转化这类苦味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尤其是苦茶碱,即便发酵成熟茶仍然存在。

焦苦味也非常稳定,难于消解。

那么,苦味会随时间淡化吗?

这要看是什么物质造成的苦。

如果是多酚类造成的苦就相对容易淡化,而生物碱类造成的苦以及焦苦就很难改变。

从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比较8种金花茶制茶适宜性


摘要 测定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长柱金花茶(C .nitidissima form longistyla)、显脉金花茶(C.euphlebia)、平果金花茶(C.p ingguoensis)、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毛瓣金花茶(C.pubipetala)、毛籽金花茶(C.ptilosperma)、大样岗金花茶(C. longganensis var.grandis)的茶多酚 类物质和氨基酸含量,并与市售茶叶(昭平仙回茶和灵山中秀福云绿茶)作对照。结果表明,各种金花茶的上述成分含量差异甚大,其中毛瓣金花茶幼叶多酚类物质含量最高(11.7%), 但低于仙回茶(18.25%)和福云绿茶(16.62%)。在所有试材中,毛瓣金花茶幼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6.3%)。8种金花茶(幼叶和成熟叶)酚/氨为0.6~3.1,均低于仙回茶(3.4)和福云绿茶(4.1);综合评分为9.4~64.9。毛瓣金花茶幼叶综合评分最高,但也低于2种市售茶 。

关键词 金花茶 茶多酚 氨基酸 制茶适宜性

中图法分类号 S 571.9;S 685.99

Evaluation on Tea-process Fitness of Eight Yellow

Camellias Based on Tea Polyphenols and Amino Acids

Liang Ji Yang Zhende Lu Tianling Huang Sumei

Abstract The cont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amino acids in fresh leave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C.nitidissima form longistyla,C.euphlebia,C.pingguoensis,C.tunghinensis.C.pubipetala,C.ptilosperma,C.

longganensis var.grandis were examined for estimating the tea-process fitness of the yellow camellias,and the two common teas (Xianhui tea and Fuyun green tea) from market were also employ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a polyphe nols and amino acid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camellias. C. pubipetala had the highest tea polyphenols(11.7%,yong leaves) in all species, lower than Xianhui tea(18.25%) and Fuyun green tea(16.62%),but it had the highest conten t of amino acids(6.3%,yong leaves) in all matrials, and had a top mark in the comprehensive scoring for yong leaves or mature leaves in all species. The ratio of tea polyphenol to amino acid was 0.6~3.1 in all species,lower than Xianhui tea(3.4) and Fuyun green tea (4.1). Xianhui tea form

Key words yellow camellias,tea polyphenols,amino acids,tea-process fitness

金花茶于1960年在广西首先发现并于1965年正式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 植物界和园艺界的极大关注。迄今发现的金花茶种类已有20多个分类群[1,4], 但 目前对各种金花茶的制茶适宜性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根据成品茶品质与鲜叶化学 成分的关系,就影响与决定茶叶品质的一些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以市售普通绿茶作参照,分析各种金花茶的制茶生化指标与普通成品茶的差异,为提高 “金花茶”茶制品的品质和合理选择制茶原料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采自广西大学林学院山茶物种园。种类有: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长柱金花茶(C.nitidissima form longistyla)、显脉金花茶(C.euphlebia) 、平果金花茶(C.pingguoensis)、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毛瓣金花茶(C.pubip etala)、毛籽金花茶(C.ptilosperma)、大样岗金花茶(C. longganensis var.gra ndis)。以市售成品茶(昭平仙回茶和灵山中秀福云绿茶)作茶叶主要生化指标测定的参 照。

1.2 生化指标的测定

取幼叶和成熟叶分别在105℃下烘干,磨碎过30目筛后供生化指标测定。茶多酚、氨 基酸、儿茶素、黄酮类和花青素等含量测定按文献[5]的方法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多酚类物质含量

从表1看出,不同种的金花茶或同一种金花茶的不同 叶龄,其茶多酚含量有极明显的差异。其中毛瓣金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尤其是幼叶,含 量高达11.7%, 比目前用于制茶的金花茶高出2.5%,而与市售的昭平仙回茶(18.3%)和灵山中秀福云绿茶(16.6%) 的茶多酚含量较为接近。因而,就茶多酚含量而言,毛瓣金花 茶较适于制茶,而东兴金花茶无论是成熟叶还是幼叶,其茶多酚含量均属最低。

从测定结果(表1)看,金花茶植物的儿茶素含量普遍较低,远低于市售成品茶。供试的 种类中毛瓣金花茶儿茶素含量较高,其制茶适宜性比其他种类要好。各种金花茶的幼叶均比 成熟叶有较高的黄酮类物质,尤其是显脉金花茶和毛瓣金花茶,其含量分别为0.43%和0.4 1%,与市售昭平仙回茶(0.58%)和灵山中秀福云绿茶(0.48%)较为接近。毛瓣金花茶和长柱 金花茶的花青素含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2.2 氨基酸含量

从表1可看出,各种金花茶成熟叶的氨基酸含量均在2.0%以下,而幼叶氨基酸含量却 较高,除东兴金花茶外,其余种的氨基酸含量均在4.6%以上,其中毛瓣金花茶幼叶氨基酸 含量高达6.3%,明显高于昭平仙回茶(5.4%)和灵山中秀福云绿茶(4.1%),也高于已用于 生产茶制品的金花茶(5.79%)。

表1 8种金花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酚/氨及综合评分

Table 1 Contents of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phenol-ammonia ratio and comprehensive marks in eight yellow camellias

树种或成品茶

Species or

teafinished

products叶龄

Leaf age

氨基酸

Amino acid

(%)茶多酚Tea polyphenol(%)酚/氨

Phenol-

ammonia

ratio综合评分

Comprehensive

mark总量

Total儿茶素

Catechin黄酮类

Flavonoid花青素

Anthocy-

anidin金花茶

C.nitidissima成熟叶

Mature leaves1.561.960.260.170.511.314.1幼叶

Young leaves5.799.170.160.311.311.651.6东兴金花茶

C.tunghinensis成熟叶

Mature leaves1.761.070.320.140.520.612.3幼叶

Young leaves2.317.260.310.212.853.120.7长柱金花茶

C.nitidissima

form.longistyla成熟叶

Mature leaves[ ]1.201.350.200.230.711.1

10.4

幼叶

Young leaves5.027.870.220.380.711.649.0显脉金花茶

C.euphlebia成熟叶

Mature leaves1.321.580.160.090.251.211.5幼叶

Young leaves4.5910.800.350.431.312.453.3毛瓣金花茶

C.pubipetala成熟叶

Mature leaves1.804.140.830.120.142.324.7幼叶

Young leaves6.3411.730.310.411.071.964.9大样?岗金花茶*

C.longganensis

var.grandis成熟叶

Mature leaves1.301.580.140.160.851.29.4平果金花茶*

C.pingguoensis成熟叶

Mature leaves1.481.490.220.140.741.010.5毛籽金花茶*

C.ptilosperma成熟叶

Mature leaves1.282.890.360.160.202.317.2昭平仙回茶

Zhaoping

xianhui Tea 5.3718.255.990.580.373.4108.5灵山中秀福云绿茶

Lingshan zhongxiu

Fuyun green tea 4.0816.624.630.480.424.190.2*测定时该物种尚未抽稍,无幼叶,故仅作成熟叶比较。There were no young leaves during the test period.

2.3 各种金花茶制茶适宜性比较

从测定结果(表1)看出,各种金花茶虽均含有与茶叶相同的化学物质,但不同种类的鲜 叶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不一致。为了更直观地全面了解及评价各种金花茶的制茶适宜性, 根据各项生化指标与成品茶叶品质关系的大小用权重评分法进行比较分析。各项生化指 标的权重评分系数分别定为:茶多酚含量50分,氨基酸30分,儿茶素25分,黄酮类10分, 花青素-15分。各项指标均以含量最高者打满分,其余按占最高含量的比例大小来评分。将 每个种的各项指标得分值相加,所得总分(表1)作为评定该种制茶适宜性的综合指标,得分 高者为优,低者为劣。由表1可看出,无论是成熟叶还是幼叶,均是毛瓣金花茶的综合评 分最高,说明在供试的8种金花茶中,毛瓣金花茶的制茶适宜性最好。位于第二位的是显脉 金花茶,目前用于生产“金花茶”茶制品的金花茶处于第三位。表明通过选择适宜的制茶原 料,可望改善金花茶制品的品质。

2.4 金花茶制茶类型的适制性

茶叶制茶类型的适制性,主要是根据茶叶的品质要求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来确定。一般来说,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率(酚/氨)较大者(通常8以上)适于制红茶,而酚/氨比 较小者则适于制绿茶[6]。从几种金花茶的酚/氨比测定结果(表1)看,供试的8种金花茶幼叶与成熟叶酚/氨比值都较小,最大者为东兴金花茶的幼叶(3.1),与昭平仙回茶(3.4)和灵山中秀福云绿茶(4.1)较接近,其余种均在0.6~2.4范围内,表明金花茶作为制茶原料较适合于制作绿茶。

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Guangxi Institude of Botany Guilin,Guangxi,541006).

广西科学Guangxi Sciences 1999, 6(1):72~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