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喝茶的好处 女人喝茶的好处 喝茶叶的好处

喝茶的好处。

疲顿困乏,泡上一杯清茶,即是小憩休息,也能提神醒脑。

酒足饭饱,泡上一杯清茶,不但生津解腻,还能消食健胃。

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有着喝茶的习惯,不论身体的健康需求,还是忙碌之余的休憩消遣,泡茶喝茶,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环。

但是,在古代的中国,其实最开始是没有泡茶这样的说法。

煎茶

最开始的茶叶,是做为一种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嚼治吞服或者做成茶羹、茶粥等膳食来进行食用。这时候的人们,对茶的定义,就是食物。

后来,随着到了秦汉年间,人们逐渐学会了把新鲜茶叶做成茶饼,方便运输和贮藏,更为讲究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煎茶。

但这个煎茶,可能和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有着不小的出入,因为这时候的煎茶,是要先把茶用小火慢烤,变脆以后又磨成粉,然后再加葱、姜等各种调料,再加水煮开,倒出来饮用。

煮茶

在现在我们看来,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汤汁如何能喝下,但是在古代,这其实就是茶叶最早的饮用方法,甚至可以称为最传统的中国饮茶方法。

现在的我们当然喝不下去,在古代却是上流阶层和文人雅士的最爱,甚至,到了隋唐年间,还发展成了一种更为黑暗料理的方法:煮茶。

如果说煎茶你还能喝到点汁水,那么煮茶的话,就是把磨碎的茶叶洒一把盐,再加各种香料,甚至还偶尔加点羊奶洒点孜然什么的直接煮成粥,吃下去。

对的,就是吃。这个时候的喝茶,其实更像是:吃茶。

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在古代像李白白居易之类的大诗家,一手端茶一手捋须吟诗好不潇洒,其实换个角度,就和现代人左手端碗羊杂汤右手拿着麦克风是一个画风,都是张口一股葱姜味,清新十足。

点茶

好在随着制茶工艺的成熟,蒸青的绿茶越来越普及,终于有人发现不加调料的茶冲泡以后,独特的茶香味还更好喝些。于是,唐末宋初逐渐兴起“点茶法”,到北宋的宋徽宗著书《大观茶论》后,点茶法成为了最为流行的饮茶方式。

什么叫点茶呢,同样也是把茶叶碾成细末放入茶盏,然后陆续倒入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再通过特定手势和节奏向茶盏中注水,配合茶具击打出大量的白色茶沫为止。这个过程中不再加入各种调料,而是专注于形式和激发茶本来的香味,点出的茶汤有点类似现在的抹茶,虽然有点繁琐,但已经有了冲泡的雏形。

泡茶

真正的泡茶,是在明代开始。

因为,明代以前的茶,大多都是以饼茶的形式存在的。不论煮茶、点茶,它们的前提都是需要先把茶叶做成饼,而因为宋朝点茶和斗茶的奢靡之风太重,明太祖朱元璋直接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简单说,就是不许再生产饼茶,只能做成散茶售卖,从此以后,散形茶才成为了茶叶市场的主流,直到今日。

而有了散形茶的存在,以及明朝对斗茶风气的打压,冲泡茶叶来饮用,才逐渐成为了饮茶的主要方式,传承至今。

煎茶、煮茶、点茶、泡茶。茶叶的饮用方式,一直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进行着改变,虽然现代依然有着煎茶、煮茶等存在,但是和古代已经截然不同。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些鲜为人知的新奇方式无法一一列举,就等待以后再续吧。

精选阅读

古人是如何种植茶树的?


在古代,农业技术不是很发达,茶树种群容易自然杂交,发生变异的概率普遍偏高。在明朝之前,我国的茶树繁殖采用的移栽方法就有直播和床播育苗两种,这两种均属于有性繁殖。

清初《物理小识》中有记载:“种以多子,稍长即移,大即难移。”在那时人们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明朝中期,我国种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播法,到了明后期,在直播法的基础之上,发明了新的种植方法——丛播育苗移栽。

出于保持茶树的纯良种性,培植优良茶树品种的目的,在清朝,发明了茶树压条种植技术,培育出优良茶树,是古代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所以一旦发现能够培育出优良树种的办法,各地就会相互学习、借鉴此法。到了清朝后期,压条种植技术在福建被广泛采用。

另外一些茶树良种繁育的方法,如嫁接、扦插等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是在清朝,福建知名的“佛手种”,据说就是由安溪的一位僧人以茶枝嫁接香橼树而来的。茶树扦插法,最早在康熙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有记载。据说他总结了各地区繁殖良种茶树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我国古代在较早时候就注意茶树留种和种子贮藏的问题,在唐朝以前,古人就懂得用沙土保存茶种的办法,沙土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持种子水分,从而保证茶种有很高的发芽率。

带你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喝茶的


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

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茶画描绘的就是饮茶活动,结合了人物、风景等,具有清净、淡雅的特点。

茶画,和文化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每一张茶画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代文人的精神。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茶室中挂一些茶画进行装点,可以使得喝茶时更有氛围。

下面就带你了解几幅历代古人茶生活的图景吧!

唐代:茶宴、茶会的兴起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画。

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名老者蹲坐在炉前,手持“茶夹子”,正欲搅动茶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

侍童正弯着腰手持茶托盏,准备“分茶”(将茶水倒入盏中)。

另右下角有张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可以注意到,煮茶的老者与侍童都不是画中的主体人物,但作者对煮茶、端茶等动作,以及茶具的描绘都非常仔细、生动,这幅画也受到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朝时,是饮茶文化普及的时期,宫廷贵族、市井平民都有了饮茶的习惯。

也是因为茶文化在这个时候的大发展,才会出现陆羽这样的“茶圣”。

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实用点茶之法

由宋徽宗亲手所绘的《文会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

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后来传到日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抹茶道。

在《文会图》的前景中共五人,坐在左边的一人在喝茶,其余四人负责煎茶。

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摞黑色茶托,左后方放了一个茶罐,其中一个侍者正左手端着茶托,右手用一勺子从茶罐中舀茶粉。

桌子左边则是一个火炉,炉上有两个汤瓶正在烧水。画中后景是文人雅士围坐在大案桌聚会。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繁荣的时期。

点茶、斗茶技艺的提升、茶具制作工艺的加强、文人名士对茶的痴迷,更有皇室对茶的推崇,都成为了茶画的创作

古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茶画描绘的就是饮茶活动,结合了人物、风景等,具有清净、淡雅的特点。茶画,和文化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每一张茶画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代文人的精神。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茶室中挂一些茶画进行装点,可以使得喝茶时更有氛围。

下面就带你了解几幅历代古人茶生活的图景吧!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画。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名老者蹲坐在炉前,手持“茶夹子”,正欲搅动茶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侍童正弯着腰手持茶托盏,准备“分茶”(将茶水倒入盏中)。另右下角有张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可以注意到,煮茶的老者与侍童都不是画中的主体人物,但作者对煮茶、端茶等动作,以及茶具的描绘都非常仔细、生动,这幅画也受到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朝时,是饮茶文化普及的时期,宫廷贵族、市井平民都有了饮茶的习惯。也是因为茶文化在这个时候的大发展,才会出现陆羽这样的“茶圣”。

宋.赵佶《文会图》

由宋徽宗亲手所绘的《文会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图中描绘的主要是点茶的场面。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后来传到日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抹茶道。

在《文会图》的前景中共五人,坐在左边的一人在喝茶,其余四人负责煎茶。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摞黑色茶托,左后方放了一个茶罐,其中一个侍者正左手端着茶托,右手用一勺子从茶罐中舀茶粉。桌子左边则是一个火炉,炉上有两个汤瓶正在烧水。画中后景是文人雅士围坐在大案桌聚会。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繁荣的时期。点茶、斗茶技艺的提升、茶具制作工艺的加强、文人名士对茶的痴迷,更有皇室对茶的推崇,都成为了茶画的创作来源。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关于茶会的画作中的其中一个代表。

画面人物共有把人,五主三仆。井亭内二人围井栏盘腿而坐,右一人腿上展书。松树下的茶桌上摆放着多件茶具,桌边方形的竹炉上烹煮着泉水,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在备器。一文士伫立拱手,好像在向井栏边的两位文人致意问候。亭后一条小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之上的两位文士一路攀谈,由一书童在前引路,漫步而来。

明朝,茶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对茶文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文人,因为朝廷政策对文人的苛刻,很多人才高却不得志,不得不寄情山水,寄情茶道。文人将自己的志向都抒发到了琴棋书画诗酒茶中,这一时期的茶画,更多了一丝风骨。

茶画,不仅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茶画也不单单是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其中折射的更是一个朝代的政治、文化、风俗……对于研究茶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都有重要作用。

古代是怎么煎茶的,古人是如何煎茶的?怎样有哪些


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茶叶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大约在秦汉以后,出现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表明此时沏茶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茶法,但陆羽认为如此煎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茶法,与早先相比,则更讲究技法。

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

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茶技艺上已相当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比拟的。不过唐代的沏茶之法,虽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点茶法的,这是因为唐代所制的茶叶,除主要的是饼茶外,还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于用煎茶法沏茶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点茶法沏茶的。

古人如何制作普洱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已经非常现代化,但与铁观音的制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大益的展示厅里,我们还是看见了一套古法制作普洱茶的工具。这家云南最老字号的普洱茶公司,用这样的一套展示,向大家述说着普洱茶在云南的古老历史,述说着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1. 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加入茶标;(如果是熟茶,需要先用40 分钟焯水,在叶面洒水软化后,再压碎);

2. 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香气溢出;

3. 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然后拍一下袋子。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 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意不能太高,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 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里面购置均匀;

6. 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候,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 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 将布袋子取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

9. 将布袋子放置20 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10. 包装制作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古人认为的好茶


古人认为的好茶!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始制于丁谓在福建做官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度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团茶须煎饮之。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而到了北宋仁宗时,还为这种茶饼设立了龙团、凤团、月团等繁多的名目,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不无夺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夺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观宣和年间,才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始不用香,名为胜雪。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记载郑可闻始制银丝冰芽时,也称其"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云云。

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中国绿茶有哪些种类,是如何划分的?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叶,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钝化各种酶的活性,保持茶叶的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绿茶的类别材质造型种类较多,因工艺上按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绿茶基本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

主要以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杀青、揉捻、炒干而成,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在云南又被称为磨锅茶,产量不大。炒青绿茶其品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外形紧结圆滑,色泽墨绿或灰绿光润;内质香气浓烈,有淡淡的熟板栗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黄绿鲜润。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其中,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眉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珠茶,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又称扁形茶,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扁炒青绿茶外形扁平尖削,似碗钉,光滑匀齐,色泽嫩绿,香气持久,汤色明亮,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等。历史至今,有名的炒青绿茶有宜良宝洪茶、云龙绿茶、墨江云针等。

2、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又称滇绿,滇绿是用大叶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而成的烘青绿茶,其品质特点为外形完整稍弯曲,色泽绿润,条索肥硕紧直,白毫显露,锋苗完整秀丽,内质香气鲜纯,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的特殊风格。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历史至今,有名的烘青绿茶有云南毛峰、苍山雪绿、景谷大白茶、大理感通茶。

3、晒青绿茶

晒青茶又称滇青,是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太阳光晒干而成的绿茶,是普洱茶、滇青成品茶和紧压茶的原料。其原茶类有大叶毛茶,是茶区百姓日常饮用茶;成品茶有春蕊、春芽、春尖、滇配和春玉五个花色。高档晒青绿茶具有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直、锋苗整齐、内质清香、滋味鲜纯的品质特点。

4、蒸青绿茶

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蒸汽杀青、揉捻、烘干制成的绿茶,用蒸汽杀青而成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其品质特点是“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鲜绿,香清味醇。蒸酶是云南生产的采用蒸汽杀青具有蒸青绿茶品质特征的茶类。以临沧耿马地区生产的最具代表,选用云南大叶种优良品种经蒸气杀青及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具有外形条索紧直,茶叶汤色碧绿,清澈明亮、滋味清香回甘,经久耐泡的品质特点。

中国六大茶叶是如何分类的?


一、以茶叶制作工艺的外形和加工工艺来分类

1、绿茶(发酵度为0m)

绿茶(不发酵)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简单借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90s~120s)、一定的温度下(180c°—280c°),快速脱水”。

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十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毛峰、毛尖、等;以香高、味醇、形美、汤色明亮、耐冲泡,近年来的保靖黄金茶绿茶,因其“富含氨基酸、汤色明亮、栗香持久”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追品。

2、黄茶(微发酵)是轻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m)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3、白茶是(轻发酵)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

4、青茶(乌龙茶)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m)。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但是安溪铁观音的新贵感德、长坑、祥华铁观音的最新清香制法是没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特别是感德下村(霞云村、霞春村等)更是该做法的典型代表。

5、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m)。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工夫红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一带,以潮汕的功夫茶为主。

6、黑茶黑茶是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m)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压制成砖。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黑茶主要品种要包括“陕西咸阳茯砖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二、按鲜叶采摘季节、加工来分类

1、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安溪的铁观音,是乌龙茶春茶的代表,武夷山的岩茶系列,外形、汤色都可谓是“一绝”。(又如六安瓜片、山龙红茶)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如普洱茶、枫树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如铁观音、粤梅香)

4、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过了白回归线以北的茶叶产区,不存在冬茶采摘加工条件,偶尔有少量,也不成规模;四季不分明的南方茶区,所谓的冬季是依照中原地理气候而说的,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如冻顶乌龙)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三、以茶命名的草本植物饮品

1、药茶——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蒲凉支茶”、“金钱柳茶”等。

2、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附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珠兰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3、杜仲红茶——以药用名贵木本植物杜仲的芽叶,按照一定配比,加入到红茶之中,有补肾、生发、补阳滋阴等功效,为养生类茶叶。

从世界上生产消费来看,以红茶的数量最大,其次是绿茶,最少的是白茶。

喝茶,是中国人的一种情调!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

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常见食物如苦瓜、百合等,饮料如苦丁、菊花等,这些苦味的东西,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

茶根本的味道也属于苦味的。

因为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尽管茶叶中含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但核心还属于苦味的。

这个苦味的饮品,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纯粹是假话,懵懂的小孩,可以用一点茶水试一试,他绝对是拒绝的。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也是这个道理。

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本能是拒绝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忍受茶的苦味呢?

中医药里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等,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实现清热解毒或者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形成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道家影响,茶是作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

从一开始的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徽宗以后,茶才实现清饮。

这也说明直至此时,整个社会饮茶风俗才稳定下来,对于茶的苦味已经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再到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掉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平常人接受。另外现代制茶技术,绿茶的摊凉,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让人更易于接受。

综合来看,茶确实是苦的,但由于其某种功能性,人们愿意接受他;

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制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苦味;

另外茶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

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嗜好品,苦已经不是问题。

泡茶用水之古人如何说水


古人如何说水

1,水要甘而洁。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

2,水要活而清鲜。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3,贮水要得法。

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抱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