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制作普洱茶的?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的制作 普洱茶制作 制作普洱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的制作】

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潮水、渥堆、陈化及干燥工序精制而成的后发酵茶,这是慨念性理解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也是现在的普洱茶工艺,而普洱茶是历史悠久的茶品,其文化深远,那么古人是如何制作普洱茶?

1.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插手茶标。

2.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喷香气溢出。

3.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然后拍一下袋子。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重不能太高,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琅缦沔购置平均。

6.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辰,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将布袋子掏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

9.将布袋子放置20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10.包装建造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普洱茶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茶膏是普洱茶的一个创新,也属于普洱茶的一个种类,随着普洱茶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纯香的口感也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成为一种茶饮品的时尚选择,这样的时尚风免不了促使研制茶膏的制作工艺的兴起,下面看一下茶膏制作的工艺。

一、大锅熬制法

这种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是民间茶膏的制作的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经过投茶熬制→滤茶汁→浓缩茶汤→成形几个步骤。

优势:在制作比较简单,成本低廉,对场地要求不高,适合个人和小作坊操作。

劣势:反复高温熬制,易导致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变,不可能长期存放;茶叶在高温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起挥发,必然会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大锅长时间熬制,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也比较大。

汤色:暗淡、混浊,有肉眼可见的杂质。

口感:有焦糊味,茶味淡。

保质期:一到两年

二、低温萃取法

低温或超零界低温以水、酒精、等易挥发物为介质进行提取,采用现代化机械大规模生产,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但萃取技术较适合萃取单一物质,不能完整保存普洱茶原有风味口感,且低温导致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不能有效溶解,流失大量有益成分。

汤色:汤色通透、红艳无茶味。

口感:时有药味,如饮开水。

保质期:无后期陈化作用

唐宋是普洱茶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宋代茶膏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普洱茶的制作有闷黄工序吗?普洱茶如何制作?


中国有3000多种茶叶,其中有1000多种名优茶,按照工艺和地域差异工被分为:绿、白、青、红、黄、黑六大类,工艺不同,做出来的茶口感风味也各不相同,但是你听说过吗?普洱茶中竟然也有黄茶的制作工艺?!

黄茶与绿茶相比,多了一道捂黄的工序,时间大约在1~5小时不等。有了这道工序,做出来的茶甜香、软水、挂杯。因此,现在很多人在制作普洱生茶的时候,也会加上“捂黄”这一工序。捂黄时间比黄茶要短,约在15~60分钟之间。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采用了捂黄工艺制作的茶,喝起来会头闷、呼吸热、眼睛发雾。尽管我们大多数人体感不明显,哪怕喝到捂黄的茶叶,也不会出现上述不适症状,但它在无形中已经损害了我们的肝胆内脏。

采用了捂黄工艺的普洱茶,是通过人为干预使茶叶内的物质快速转化,第一年品饮时,不苦不涩,蜜香诱人,很得一些茶友的喜欢,存放几年后,口感就会转为寡淡,失去了品饮价值。

还有人说,易武茶都采用了闷黄工艺,我觉得这个认知过于武断,因为易武茶梗长叶大,杀青时为了避免杀青过度,火候就会稍稍欠一点,因此叶片就会发黄,有轻微茶黄素,这种茶黄素的产生不等同于闷黄,闷黄工序是在茶叶杀青出锅后、揉捻前进行的一个步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不能看见汤色金黄就认为一定是捂黄。

普洱茶: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今天来说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有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之分。关于普洱茶的传统工艺,著名普洱茶专家、云南农业大学邹红杰教授在《云南普洱茶》一书中这样记述:清初普洱茶的制作主要是由茶农完成的。

首先茶农们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贡给皇上。随后采摘的青茶杀青后在太阳下曝晒,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型,制成圆形紧茶。这里有两个工艺细节关系到普洱茶最终的形成必须在这里提及。

晒青毛茶工艺决定,是绿茶中含水分最多的。同时在运出产地时要装入竹筐,为防止茶叶齑碎,必须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喷洒少许清水,翻拌均匀,将茶潮软,这更加大了其含水量。将这种晒青毛茶从产地运出,用人背大约12天,马驮大约12天到当时的茶叶集散地(总茶店),此时,这批茶已基本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未发酵)变为发酵较轻的熟茶。

在普洱或思茅总店,一部分散茶经挑拣后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每7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使笋叶柔软也要将其浸湿,随后销往藏区。从思茅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拉萨。这条路全程需要100余天,尽管路途遥远、空气干燥、气温较低,但茶叶本身和笋叶中包含的水分仍使这些饼茶缓慢地冷发酵,形成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受藏族同胞的喜爱。

普洱茶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当初这些工艺很难为外人知道,造成了普洱茶的神秘感。有人说它是错误的产物,但这种错误是美丽和功德无量的。”所以,人们说,发酵普洱茶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折腾出来的。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普洱茶,是如何造假的?


一、假冒品牌

假冒品牌就是非品牌企业冒充名牌企业,小厂冒充大厂,家庭作坊冒充热销知名品牌等。目前市场上假冒品牌的普洱茶占有一定的份额,一些二、三线小厂生产出的普洱茶产品,在包装、内飞、防伪等方面都与名牌企业热销产品一模一样,很难分辨。但并非所有假冒品牌普洱茶的茶品都很差,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品质较好的,甚至不比正牌的差。对于茶客喝茶而言,只要好喝就是好茶,无需分辨是正牌还是冒牌。而对于藏家则不同,是否假冒却显得很重要。

二、假冒老茶

假冒老茶的唯一办法,就是新茶做旧。做旧通常有两种,一是茶做旧,另一种是包装做旧。因老茶难求,现在做旧已经很专业了,很难进行区分。假冒老茶汤色、叶相几乎能以假乱真,但唯一的一点做旧做不出的就是陈香老韵,所以,辨别“高品质”的假冒老茶只有通过试喝才能分辨。现在,假冒老茶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见过、喝过真正老茶的少之又少,分辨时缺乏鉴赏标准。至于包装做旧,名堂更多,如同书画做旧,没有非凡的水准难以鉴别。包装做旧的祖师爷出自台湾、香港,现在到处都有高手。所以,做旧老茶令人难以防范,除非对老茶情有独钟,否则还是远离的好。

三、假冒原料

假冒普洱茶的原料主要来自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的小叶种原料,无论是按官方的标准还是茶友的说法,小叶种原料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普洱茶。一般情况下,这种茶相对分辨较易。这种茶有股酸味,不论是泡得浓还是淡,都无法去除。但这种茶看上去很漂亮,细芽细叶,精致玲珑,有的连芽带叶只有3、4毫米,与云南普洱茶的叶形极不吻合。又因汤色不错,很容易迷惑人,令人上当。

四、假冒工艺

为迎合、迷惑茶客,在加工工艺上采用烘青工艺、红茶工艺制作普洱茶,使得茶变得香味浓郁,汤色红亮,增加了卖相。采用这种工艺加工制作出来的茶,不一定都是品质很差的茶。采用烘青制作出来的茶,不能长时间存储,新茶喝起来很香,过几年就会变得很难喝。采用部分红茶工艺,即鲜叶采摘后并不按正常时间杀青,待叶梗叶片有些大面积发红才杀青,这种茶汤色非常漂亮,但香气、口感的转化明显不如普洱传统工艺所制之茶,且时间越长,问题越明显。鉴别这类茶比较简单,只要茶香得不同寻常,那定是烘青。如果茶泡开后出现大面积的红叶红梗,便是红茶工艺了。传统普洱茶叶也会出现一些红色,那是正常采摘时茶梗端头因指压变红,或因疏忽偶尔出现红边,与红叶红梗是不一样的。

五、假冒古树

假冒古树茶,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假冒的方式,就是以台地茶冒充古树茶,实质上是以次充好。但对于台地茶与古树茶的鉴别,是非常麻烦的,不是眼观鼻闻口喝就能区分的。

六、假冒名山

假冒名山,就是以普通茶来冒充名山产的茶,本质上也是以次充好。这种茶市面上与假冒古树茶一样,泛滥成灾,班章、易武、冰岛、景迈被假冒最多。鉴别这些茶也并非一般茶客可行。

七、假冒纯料

假冒纯料通常都是以拼配茶来冒充,与假冒古树、假冒名山如出一辙,但并非拼配茶就一定不是好茶。拼配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茶的表现、口感更加完美。所谓纯料指的是古树纯料,其价格自然昂贵,追求纯料其实就是追求风格。拼配之茶,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大众消费的工业产品;纯料之茶,适合茶友们个性化、多元化的追求,更把普洱茶当成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

八、假冒手工

机制茶与手工茶,如同紫砂壶里的模具壶与手工壶一样,都是一个生产方式的问题,对于紫砂壶而言,是模具还是手工,有着天壤之别,机制茶与手工茶也是同样道理。普洱生茶机械化生产与传统手工制作的主要区别在于杀青、揉捻、干燥三道程序,这三道工序会给口感、滋味及随后的变化带来不同的影响。至于是否石磨压制,是否笋壳篾框,不是主要问题,它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对传统的态度、对工艺蕴含的人文美的追求,与品饮茶本身感官效果关系不大。用机制茶冒充手工茶,市面上很多,只要不是机器杀青烘干,仅仅是揉捻和压制用机器,对茶的品质影响不大,无须过于苛求。

九、假冒春茶

最多的就是用台地夏茶来冒充,在口感和体感上有着本质的差别,鉴别起来相对容易。最根本的就是通过体感来判断茶的真伪及优劣,凡喝后令人神清气爽、生津回甘者,未必很好,但肯定不坏。至于普洱茶的美,实质在于其健康、文化及收藏价值,只要茶好,不必在乎是不是哪个寨,哪个山头,甚至哪棵古树。

普洱茶是如何造假的?


一、假冒品牌

假冒品牌就是非品牌企业冒充名牌企业,小厂冒充大厂,家庭作坊冒充热销知名品牌等。目前市场上假冒品牌的普洱茶占有一定的份额,一些二、三线小厂生产出的普洱茶产品,在包装、内飞、防伪等方面都与名牌企业热销产品一模一样,很难分辨。但并非所有假冒品牌普洱茶的茶品都很差,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品质较好的,甚至不比正牌的差。对于茶客喝茶而言,只要好喝就是好茶,无需分辨是正牌还是冒牌。而对于藏家则不同,是否假冒却显得很重要。

二、假冒老茶

假冒老茶的唯一办法,就是新茶做旧。做旧通常有两种,一是茶做旧,另一种是包装做旧。因老茶难求,现在做旧已经很专业了,很难进行区分。假冒老茶汤色、叶相几乎能以假乱真,但唯一的一点做旧做不出的就是陈香老韵,所以,辨别“高品质”的假冒老茶只有通过试喝才能分辨。现在,假冒老茶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见过、喝过真正老茶的少之又少,分辨时缺乏鉴赏标准。至于包装做旧,名堂更多,如同书画做旧,没有非凡的水准难以鉴别。包装做旧的祖师爷出自台湾、香港,现在到处都有高手。所以,做旧老茶令人难以防范,除非对老茶情有独钟,否则还是远离的好。

三、假冒原料

假冒普洱茶的原料主要来自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的小叶种原料,无论是按官方的标准还是茶友的说法,小叶种原料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普洱茶。一般情况下,这种茶相对分辨较易。这种茶有股酸味,不论是泡得浓还是淡,都无法去除。但这种茶看上去很漂亮,细芽细叶,精致玲珑,有的连芽带叶只有3、4毫米,与云南普洱茶的叶形极不吻合。又因汤色不错,很容易迷惑人,令人上当。

四、假冒工艺

为迎合、迷惑茶客,在加工工艺上采用烘青工艺、红茶工艺制作普洱茶,使得茶变得香味浓郁,汤色红亮,增加了卖相。采用这种工艺加工制作出来的茶,不一定都是品质很差的茶。采用烘青制作出来的茶,不能长时间存储,新茶喝起来很香,过几年就会变得很难喝。采用部分红茶工艺,即鲜叶采摘后并不按正常时间杀青,待叶梗叶片有些大面积发红才杀青,这种茶汤色非常漂亮,但香气、口感的转化明显不如普洱传统工艺所制之茶,且时间越长,问题越明显。鉴别这类茶比较简单,只要茶香得不同寻常,那定是烘青。如果茶泡开后出现大面积的红叶红梗,便是红茶工艺了。传统普洱茶叶也会出现一些红色,那是正常采摘时茶梗端头因指压变红,或因疏忽偶尔出现红边,与红叶红梗是不一样的。

五、假冒古树

假冒古树茶,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假冒的方式,就是以台地茶冒充古树茶,实质上是以次充好。但对于台地茶与古树茶的鉴别,是非常麻烦的,不是眼观鼻闻口喝就能区分的。

六、假冒名山

假冒名山,就是以普通茶来冒充名山产的茶,本质上也是以次充好。这种茶市面上与假冒古树茶一样,泛滥成灾,班章、易武、冰岛、景迈被假冒最多。鉴别这些茶也并非一般茶客可行。

七、假冒纯料

假冒纯料通常都是以拼配茶来冒充,与假冒古树、假冒名山如出一辙,但并非拼配茶就一定不是好茶。拼配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茶的表现、口感更加完美。所谓纯料指的是古树纯料,其价格自然昂贵,追求纯料其实就是追求风格。拼配之茶,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大众消费的工业产品;纯料之茶,适合茶友们个性化、多元化的追求,更把普洱茶当成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

八、假冒手工

机制茶与手工茶,如同紫砂壶里的模具壶与手工壶一样,都是一个生产方式的问题,对于紫砂壶而言,是模具还是手工,有着天壤之别,机制茶与手工茶也是同样道理。普洱生茶机械化生产与传统手工制作的主要区别在于杀青、揉捻、干燥三道程序,这三道工序会给口感、滋味及随后的变化带来不同的影响。至于是否石磨压制,是否笋壳篾框,不是主要问题,它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对传统的态度、对工艺蕴含的人文美的追求,与品饮茶本身感官效果关系不大。用机制茶冒充手工茶,市面上很多,只要不是机器杀青烘干,仅仅是揉捻和压制用机器,对茶的品质影响不大,无须过于苛求。

九、假冒春茶

最多的就是用台地夏茶来冒充,在口感和体感上有着本质的差别,鉴别起来相对容易。最根本的就是通过体感来判断茶的真伪及优劣,凡喝后令人神清气爽、生津回甘者,未必很好,但肯定不坏。至于普洱茶的美,实质在于其健康、文化及收藏价值,只要茶好,不必在乎是不是哪个寨,哪个山头,甚至哪棵古树。

普洱茶膏是如何产生的?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2、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在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虚假普洱茶,是如何造假的?


一、假冒品牌

假冒品牌就是非品牌企业冒充名牌企业,小厂冒充大厂,家庭作坊冒充热销知名品牌等。目前市场上假冒品牌的普洱茶占有一定的份额,一些二、三线小厂生产出的普洱茶产品,在包装、内飞、防伪等方面都与名牌企业热销产品一模一样,很难分辨。但并非所有假冒品牌普洱茶的茶品都很差,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品质较好的,甚至不比正牌的差。对于茶客喝茶而言,只要好喝就是好茶,无需分辨是正牌还是冒牌。而对于藏家则不同,是否假冒却显得很重要。

二、假冒老茶

假冒老茶的唯一办法,就是新茶做旧。做旧通常有两种,一是茶做旧,另一种是包装做旧。因老茶难求,现在做旧已经很专业了,很难进行区分。假冒老茶汤色、叶相几乎能以假乱真,但唯一的一点做旧做不出的就是陈香老韵,所以,辨别高品质的假冒老茶只有通过试喝才能分辨。现在,假冒老茶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见过、喝过真正老茶的少之又少,分辨时缺乏鉴赏标准。至于包装做旧,名堂更多,如同书画做旧,没有非凡的水准难以鉴别。包装做旧的祖师爷出自台湾、香港,现在到处都有高手。所以,做旧老茶令人难以防范,除非对老茶情有独钟,否则还是远离的好。

三、假冒原料

假冒普洱茶的原料主要来自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的小叶种原料,无论是按官方的标准还是茶友的说法,小叶种原料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普洱茶。一般情况下,这种茶相对分辨较易。这种茶有股酸味,不论是泡得浓还是淡,都无法去除。但这种茶看上去很漂亮,细芽细叶,精致玲珑,有的连芽带叶只有3、4毫米,与云南普洱茶的叶形极不吻合。又因汤色不错,很容易迷惑人,令人上当。

四、假冒工艺

为迎合、迷惑茶客,在加工工艺上采用烘青工艺、红茶工艺制作普洱茶,使得茶变得香味浓郁,汤色红亮,增加了卖相。采用这种工艺加工制作出来的茶,不一定都是品质很差的茶。采用烘青制作出来的茶,不能长时间存储,新茶喝起来很香,过几年就会变得很难喝。采用部分红茶工艺,即鲜叶采摘后并不按正常时间杀青,待叶梗叶片有些大面积发红才杀青,这种茶汤色非常漂亮,但香气、口感的转化明显不如普洱传统工艺所制之茶,且时间越长,问题越明显。鉴别这类茶比较简单,只要茶香得不同寻常,那定是烘青。如果茶泡开后出现大面积的红叶红梗,便是红茶工艺了。传统普洱茶叶也会出现一些红色,那是正常采摘时茶梗端头因指压变红,或因疏忽偶尔出现红边,与红叶红梗是不一样的。

五、假冒古树

假冒古树茶,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假冒的方式,就是以台地茶冒充古树茶,实质上是以次充好。但对于台地茶与古树茶的鉴别,是非常麻烦的,不是眼观鼻闻口喝就能区分的。

六、假冒名山

假冒名山,就是以普通茶来冒充名山产的茶,本质上也是以次充好。这种茶市面上与假冒古树茶一样,泛滥成灾,班章、易武、冰岛、景迈被假冒最多。鉴别这些茶也并非一般茶客可行。

七、假冒纯料

假冒纯料通常都是以拼配茶来冒充,与假冒古树、假冒名山如出一辙,但并非拼配茶就一定不是好茶。拼配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茶的表现、口感更加完美。所谓纯料指的是古树纯料,其价格自然昂贵,追求纯料其实就是追求风格。拼配之茶,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大众消费的工业产品;纯料之茶,适合茶友们个性化、多元化的追求,更把普洱茶当成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

八、假冒手工

机制茶与手工茶,如同紫砂壶里的模具壶与手工壶一样,都是一个生产方式的问题,对于紫砂壶而言,是模具还是手工,有着天壤之别,机制茶与手工茶也是同样道理。普洱生茶机械化生产与传统手工制作的主要区别在于杀青、揉捻、干燥三道程序,这三道工序会给口感、滋味及随后的变化带来不同的影响。至于是否石磨压制,是否笋壳篾框,不是主要问题,它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对传统的态度、对工艺蕴含的人文美的追求,与品饮茶本身感官效果关系不大。用机制茶冒充手工茶,市面上很多,只要不是机器杀青烘干,仅仅是揉捻和压制用机器,对茶的品质影响不大,无须过于苛求。

九、假冒春茶

最多的就是用台地夏茶来冒充,在口感和体感上有着本质的差别,鉴别起来相对容易。最根本的就是通过体感来判断茶的真伪及优劣,凡喝后令人神清气爽、生津回甘者,未必很好,但肯定不坏。至于普洱茶的美,实质在于其健康、文化及收藏价值,只要茶好,不必在乎是不是哪个寨,哪个山头,甚至哪棵古树。

普洱茶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普洱茶茶价的疯涨,几家欢喜,几家愁。商家们看到这样疯涨的趋势,自己也开始对普洱茶提价了,茶友们为此纷纷感到失落,同样的价格买不到之前同等级的普洱茶,普洱茶的价格是因其年份、等级而定的。那么普洱茶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普洱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达30%,除此之外,普洱茶的功效还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通便、祛痰。

普洱茶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从茶树枝条的尖部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般而言,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

普洱茶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

高档次的普洱茶分为四种:

一是普洱金芽,此种普洱属单芽类,金黄色芽头,叶底细嫩匀亮;

二是宫廷普洱,金毫显露,色泽褐红,叶底细嫩;

三是礼茶,条索紧直较嫩,汤色红浓,叶底细嫩;

四是特级茶,条索整齐。

中档次的普洱茶又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总体来说,它们的特点是条索紧结、肥嫩,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柔软。

低档次的普洱茶指一些散茶,一般外型条索肥壮,紧实,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不要被不断提价的茶商蒙蔽,以假乱真所误导,尽管普洱茶现在处于只涨不跌的趋势,但是普洱茶的等级是不变的,不同等级的茶都有各自的特点,了解普洱茶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对您日后选茶有很大的帮助的。

普洱茶是如何提香的?


“普洱茶是怎么提香?”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需要从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普洱茶到底是如何提香的。

工艺提香

对于工艺提香和纯正的香气很多茶友是分不清的,我们需要把普洱茶的香气和制作工艺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是工艺提香?

“提香”是指茶叶在初制杀青时提香,或是成品后的提香,还是冲泡时用什么方式让茶叶香气更加凸显。严格意义上,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普洱茶生茶的工艺是全程没有高温的。香气只有靠长时间的摊晾、萎凋和高温来获取。而普洱生茶又不能长时间的摊晾和萎凋,所以在新茶的时候味道没有这么高扬,到后期经过一定的陈化,茶叶香气就会慢慢融入茶汤里,也就是“汤香”。

品饮

所以普洱茶制作工艺中,是没有“提香”这个环节和工艺的。那么在冲泡时,如何品饮到更好的香气?

天气原因

在喝茶的时候天气湿度不能太大,因为湿度越高,空气中的水分越多,茶叶的含水量也就越高,茶叶受潮了,香气就容易流失,因而口感会降低,口感偏于寡淡。因而在天气较为干燥的时候,品鉴普洱茶的时候香气更加凸显出来。很多茶友会觉得冬天喝普洱茶的时候茶叶的口感更加香,夏天的时候容易水,有时候还是有点茶水分离了。

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也会受到水温高低影响的,水温较高可以在冲泡注水时把香气提起来。注水方式也是和香气密切相关的。我们常见的注水方法有悬壶高冲、回旋低冲、定点注水等等。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意思就是:茶香是靠冲击来激发茶叶香气的,在我们快水猛冲的时候,让茶叶与水进行充分的摩擦,在茶杯中尽情翻腾,从而凸显出更明显的香气。而汤感是靠吊出来的,想要品尝到细腻、有层次的茶汤,就需要把壶放低,沿着壶的边缘用细柔的水流让茶叶慢慢浸出。

普洱茶名字的由来,普洱茶是如何发展的?


普洱茶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普洱茶是怎么得来的,它的发展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一下子让我思绪飞扬,想了想,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普洱茶名字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一、普洱茶名字的由来:

1、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2、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

3、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二、普洱茶的发展历程:

1、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2、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

3、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4、中国茶叶的兴盛,除了中华民族以饮茶为风尚外。更重要的因为“茶马市场”以茶叶易换西蕃之马,对西藏的商业交易,开拓了对西域商业往来的容景。

5、元朝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传承的起伏转折过程中。是个平淡的一个朝代。可是对普洱茶文化来说,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为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所以中国茶的历史,就等于是普洱茶的历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6、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蜂拥的驮马商旅,将云南地区编织为最亮丽光彩的历史画面。

7、清朝时普洱茶脱胎换骨,变为枝头凤凰,不但广受海内外人们喜爱,更成为倍受宫廷宠爱的贡茶,为最光彩而鼎盛的时代。

8、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及蒋介石发动内战,战乱频繁,弄得民不聊生,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普洱茶同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被中国茶客所熟知。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

9、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是发展的好势头被大跃进打乱了,因追求高指标,瞎指挥,强采重摘,茶树大受摧残,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10、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茶园面积达240万亩,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普洱茶也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1975年普洱熟茶用于生产,随着逐年的发展人们对普洱熟茶的了解认可,工业化批量生产势在必行,可传统的熟茶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缓慢,各种香型需靠陈放几年缓慢转化。

11、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老师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这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2、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古人是如何制作普洱茶的?》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的制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