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一窍不通,要从哪开始了解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有人说你像茶叶 别人说你白茶什么意思 你还在喝普洱茶吗

有人说你像茶叶。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都有循序渐进的方法。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基本可分为如下4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多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有很很多,这个阶段的多读书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茶道”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多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精选阅读

对茶一窍不通,学茶从何开始?


喝茶的乐趣,在于重复却又不重复。

看似一个人每天做同样一件事情,但每一种茶,每一次冲泡,每一位朋友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

所以,不断地去鉴别,去了解,去发现的过程,才是学茶最大的乐趣。

身边已经有很多喜欢喝茶的朋友,渐渐地走上了学茶的道路。

也有人问说,该从哪里开始学茶呢?

其实,学茶和任何兴趣爱好一样,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方法。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

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

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

很多老茶客喝了二十几年茶,依然分不清大红袍是不是红茶,这说明只是爱喝茶,不是学茶懂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多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有很很多,这个阶段的多读书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

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

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茶道”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有一些人学茶,却从不看书,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实际上知之甚少。

当然,每一个学茶的人大多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所以,在此阶段的学茶,要多读书。

书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在多读书的同时亦需要多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不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再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

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

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

好茶需好水,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

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不要轻易判断对错,反而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

这样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

诸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

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慢慢体悟“山场”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

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

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你了解六大茶类吗?你知道你适合喝哪类茶吗?(上)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培植出了世界上第一株茶树,更因为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人文化和性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今我们的六大茶类是怎么区分的呢?

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青茶、黑茶是不是用不同茶树的叶子做成不同茶呢?

今天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六大茶类吧。

六大茶类,是以制茶方法与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依每种茶类在制法中内质变化“发酵程度”,黄烷醇类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为基础的分类法。

这种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

绿茶:不发酵讲究新鲜

绿茶的特点是鲜叶采摘后高温迅速灭掉其中酶类,抑制茶多酚氧化。

所以绿茶具有“三绿”的特点:干茶绿,茶汤绿,冲泡后的叶底也是绿色的。

喝法:

绿茶一般冲泡水温以85℃为宜。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绿茶与水的比例以1∶50为宜。

最适合人群

适合工作忙碌、用电脑较多的青年人。

体质偏热、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也可多饮用。

白茶:不发酵天然本味

白茶是制作最为简单的一种茶类,经两三天纯天然酝酿而成,不经任何微发酵,不促进也不抑制茶多酚的氧化。

白茶干茶多白毫,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白雪皑皑的小山,因此得名whitetea。

如果是盖碗冲泡,坐杯(每次冲泡茶叶的浸泡时间)的时间长一些汤色会是浅黄色或者杏黄色。

白茶干茶看起来太绿或者太红都是不对的,这些都说明了制作工艺上的缺陷。

喝法:

泡白茶很简单,选用沸水,抓一撮丢杯子,泡。

最适合人群

适合精神紧张、压力大者;少年儿童喝白茶有利于保护眼睛。

黄茶:轻发酵“闷”黄

黄茶很少见,甚至生活在黄茶茶区的人都不一定知道黄茶。

会烧菜的人都知道青菜闷在锅里就会变黄。黄茶也是这样。

黄茶在像绿茶一样杀青之后,通过湿热和干热两种方式让绿茶的茶叶变黄。

喝法:

黄茶可用少量90℃的水冲泡30秒~1分钟,再冲至八分满,2~3分钟后即可饮用。在饮用后留1/3的水量以便第二泡。

最适合人群

适合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