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里的饮茶之道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全自动饮茶机 盖碗红茶茶艺表演解说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旧时,人们喝盖碗茶讲究姿态,可以从一个人喝茶的姿态上看出这个人职业。你看戏剧中的角色,如果是一个秀才,他喝茶的姿势是很文雅的,左手端起茶船,右手捏起茶盖向外波动水面,喝茶的时候,用茶盖遮住口鼻,轻吹细吮茶水,那叫“斯文”。如果是一介武夫,左手大把的抓起茶船,右手也是一把抓拿着茶盖,使劲拨动水面,然后大口地喝出动静来,那叫“牛饮”。再看青衣花旦喝盖碗茶,拿杯盖的手要做成兰花指的样子,那叫“淑女”。

如今,喝正宗盖碗茶的茶馆已很少,成都人还有这样的一种特别嗜好,整个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茶楼就有三千多家,几乎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茶馆。成都人喝茶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喝一碗盖碗茶,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民族习用的盖碗。成都人喝盖碗茶是有讲究的,品茶时讲究一道渣、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意即第一道茶内有尘埃,味道不正,一般要倒掉;第二道才有茶味,冲上三四道水后,茶味才最醇。冲水时,原茶水不能喝完,要留下三分之一当母水,这样茶味才能久留于碗中,绵香不绝。喝时,先要闻香,让茶泡上几分钟后,再打开茶盖,茶香便弥漫开来,直沁人的肺腑,让人心痒口馋。再一手托着茶托,一手拿茶盖,轻轻拨去浮在茶水上面的茶沫,乘着芳香正妙,轻呷一小口,让茶的芳香在口中回荡后,再徐徐咽下。这样的津味就会款款滋生,让人备感爽心的惬意,茶韵也就润泽而悠扬了。

饮茶是份享受,茶客们一边饮茶,一边漫话世道,畅叙友情,闲谈沧桑。许多话语在缕缕茶香中慢慢道来,太多情意在悠悠茶韵中缓缓表白,舒缓了快节奏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重负。一杯清茶,驱精神郁闷于九霄云外,荡心中浮躁于悠悠清风中,豁然开朗处,得人生真谛。

cy316.cOM编辑推荐

摩洛哥饮茶之道


茶由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世界,再来到北非摩洛哥,这里饮茶之风相当盛行,而且讲究排场,可以说已成为摩洛哥文化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均为穆斯林,不饮酒,其他饮料亦较小,唯有饮茶不可短缺。在这里,饮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仅次于吃饭而居第二位!繁忙热闹的阿拉伯市场“梦地那”,窄小的街道上,摩肩擦背的人流之中,随时可见手托锡盘、脚步匆匆的小童从你身旁走过。盘中放着一只锡壶,两只玻璃杯。这是茶房或商店的小伙计前往商店送茶或从家中取茶为老板饮用的。流动旧货市场上,茶棚亦是最热闹的所在。炉火熊熊,大壶里沸水“突突”作响;煮茶过程通常是由茶棚老板从身边麻袋里抓一把茶叶,再用郎头从另一个麻袋里砸下半个拳头大的一块白糖,再揪一把鲜薄荷叶,一起放进小锡壶里,兑上滚水,再放在火上煮。两遍水滚之后,小锡壶便递到了小桌旁“待客”的人们面前。摩洛哥茶清香,极浓而极甜,加上鲜薄荷的清凉,入口暑气全消,极能提神。摩洛哥茶具,更是珍贵著名的艺术品。摩洛哥国王和政府赠送来访国宾的礼品,一为茶具,二为地毯,都属驰名于世的物件。一套讲究的摩洛哥具重达百公斤。 说来有趣,摩洛哥盛行饮茶之道,却并不产茶,全国两千多万人口每年消费的茶叶均需进口,百分之九十五来自遥远的中国。“中国绿茶”与每一个摩洛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讲究多多的饮茶之道


“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古代名人多有饮茶习惯,如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饮茶之道 滥觞于中国


最早提出“”的是唐代曾任吏部郎中的封演,他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鸿渐便是陆羽,他写的《茶经》,奠定了中国的基础。如此说来,早在唐代,茶已超越了日常饮用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生活艺术和精神文化。诚然,唐之前,在王室和贵族中间,倡导以茶养廉,以茶示俭,以茶表礼,已不同程度地把饮茶提升为一种精神文化,如东晋史部尚书陆纳以茶果接待卫将军谢安、杨州牧桓温“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南齐世祖武皇帝萧颐遗诏中说“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等等。但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茶事,系统论述茶的采造煮饮,并融入了儒、道、释的精神,陆羽是第一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茶经》开首第一章,即明确赋予饮茶以“精行俭德”的功能,把饮茶当作励志、雅志的手段。“天育万物,皆有至妙”,茶之采造煮饮皆应契合自然之美,这是贯穿通篇《茶经》的思想精髓。陆羽率先提出茶以清饮为佳,以保持茶的自然本色。唐末诗人皮日休曾有评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陆羽倡导茶的清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陆羽首次把茶从造到饮的过程全面连接起来,并追求全过程的完美。陆羽这一“完美”的原则,为历代以至今的茶人所努力遵循。“体均五行去百疾”,“坎上巽下离于中”,陆羽在煮茶的风炉足上铸刻了这些铭文,把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等思想,在器具上得以体现,使儒、道、释各家的思想自然地融入饮茶过程中。八卦中的坎为水、巽为风、离为火,而坎主水、风兴火、火能煮水,故陆羽认为坎、巽、离三者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来。他又认为这风炉(休)调和(均)五行:风炉以铁铸之得金象,炉上有盛水器皿而得水象,煮水需用木炭得木象,木炭燃之得火象,炉置于地上得土象。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可以达到“去百疾”的养生目的。陆羽《茶经》中虽未出现“”一词,而其所记所述,无论是形而下的茶器、茶具,还是形而上的儒、道、释的思想,无不是中国的精神。陆羽之后的历代茶人,继承发扬陆羽《茶经》中阐述的精神。宋人蔡襄因“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独论产造之木,至于烹试曾未有闻”,于是他就福建建安茶之色、香、味,以及烹试中的炙、碾、罗、候汤、盏、点茶之法,作了全面论述。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赵佶,在位时不理朝政,却醉心于艺文,也精于。他在《大观茶论》中提出,饮茶要讲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而且强调品茶人的意境与心态。他认为饮茶的精神功能在于“社襟涤滞,臻清导和”,“中澹间洁,韵高致静”。明清以降,论述之作纷出,从各个不同方面总结饮茶的程式、规范等。如明人张源在《茶录》的“饮茶”一节中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又在“”一节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尽矣。”如果说张源这“精、燥、洁”概括了的物质方面,那“神、胜、趣”则是突出了的精神方面。当代爱茶、嗜茶者,也都从自己的经验中阐述饮茶有道,艺茶有术。知堂老人在《喝茶》一文中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尖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梁实秋就非常欣赏周作人这品茶的氛围。他亦作有《喝茶》:“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这淡、涩、绿不正是茶人们所企求的吗!林语堂的经验是“茶须静品”、“茶之为物,性能引导我们进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为充分得到茶的享受,他还从技术上总结出十个要点,说得简明实用,不妨照录于后: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类香类一切有强味的物事,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如若发霉,则须在文火上微烘,一面用扇子轻轻挥扇,以免茶叶发黄或变色;第三,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第四,客不以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第五,茶的正色是清中带微黄,过浓的红茶即不能加牛奶、柠檬、薄荷或他物以调和其苦味;第六,好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第七,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第八,泡茶必须用刚沸之水;第九,一切可以混杂真味的香料,须一概摒除,至多只略加些桂皮或代代花,以合有些爱好者的口味而已;第十,茶叶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的带着“奶花香”。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茶业经济的发展、饮茶的普及与提高,茶文化得到弘扬。茶学界以及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新闻、医药等各界的专家们,著述了大批茶文化论著。袁鹰先生编的《清风集》,收有冰心、杨绛、秦牧、萧乾、汪曾祺、黄裳等50位著名作家的撰文,最富情趣。袁鹰先生在《清风小引》中表达了他的卓见,他说:“饮茶,真个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无论是喝大海碗的大碗茶,或是小酒盅似的工夫茶,无论是喝‘大红袍’一类的贡茶,或是四级五级花茶末,甚至未经焙制的山茶,其消乏解渴,称心惬意,大致都是相同的。何况春朝独坐、寒夜客来之际,身心困顿、亲朋欣聚之时,一盏在手,更能引起许多绵思遐想、哀乐悲欢、文情诗韵、娓娓情怀、款款心曲……以致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科学、技艺、民俗等等给纷扰或恬静的生活平添几缕情趣。酒使人沉醉,茶使人清醒。几杯茶罢,凉生两腋,那真是‘乘此清风欲归去’了。”这一个“清”字妙极,可谓道尽矣!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就是饮茶艺术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陆羽著作的《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即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就是饮茶艺术。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酒如诗,而茶如道。以品茶的心去品味人生,会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茶,种类繁多;人生,丰富多彩。茶,有优劣之分;人生,有艳阳天和阴暗天之别。茶,先苦后甘;人生,需经历风雨,方可见彩虹。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芬享贡茶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芬享贡茶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人有道,茶有道,人道似茶道;人有品,茶有品,人品似茶品。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品茶,是要讲心情的。一段真正闲暇的时光,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茶就像人生的缩影,绿茶是青年,铁观音是壮年,单枞是中年,普洱是老年。一杯好茶,还要配上精致的点心,品茶才更有趣味。 品茶,始于绿茶。绿茶正如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就像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泡绿茶,如果用太烫的水,只会让茶变得焦黄苦涩,就像对待年轻人,如果方式不对只能扼杀才华。所以泡绿茶,最好的水温是85℃左右,浇的时候手法要柔和,这样冲出来的茶呈黄绿色,茶叶翠绿,口感温和,甘中回甜。绿茶带有豆香味,解渴又滋润,最适合感性的年轻人。

铁观音有着天然的花香味,提神效果很好,还有开胃的作用。喝过几转茶,顿觉神清气爽,这时再开始品茶点是再好不过的。

铁观音茶,就像30岁的人,正是人生最鼎盛的时候。泡铁观音,如果水温不够,它会以为你藐视它,粘在杯中一动不动。而如果你用100℃的沸水招待它,茶叶会迅速胀开,就像喜遇知音一样。而且出茶要慢一点,紫砂壶:知壶要领识壶要诀稍微闷一下,这样它的精华才会充分释放出来,所以用保温效果好的紫砂壶冲泡效果最好。

单枞,如同40岁的中年人,有力量,有深度。冲泡单枞,要水温高,出茶快。单枞口感清爽,层次丰富,有天然兰花香,清新怡人。宋种单枞是香气最清淡的一种,似有似无,若远若近,这也许是最受男士欢迎的茶吧。

芬享贡茶,就像人走到50多岁,看尽人生百态,已经宠辱不惊。普洱的包容性很强,冷饮热饮均可,冷饮则甘甜,热饮则醇厚。但是陈年的普洱茶必须用沸水才能调出骨子里的陈味,就像与长者交流,要有相称的智慧,才能相谈甚欢。喝普洱暖胃、发汗,它的成分对于降低血脂也有独到功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