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有什么来历?“茶”字的渊源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乌龙茶的来历 乌龙茶来历 黑茶有什么茶

乌龙茶的来历。

茶字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茶字的由来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才确定为“茶”。

“茶”之于秦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章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至于茶字不同字体的体现,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还有茶陵县这个地名。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20多种药物名称中有“荈诧”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儿。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荈:茶叶老者。——《玉篇》。

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精选阅读

含“茶”字的地名有哪些?


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中写道:“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产茶地区亦十分广泛。历史上凡与茶的材质、贸易相关的地区,地名中多有茶字,从中可见一斑。

杯小茶整理了一份带茶字的地名,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有人曾对1990年编辑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名志》进行研究,并实地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该县所辖地域从政区地名到名胜古迹、从人工建筑到地理实体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

茶园村、茶园乡代表行政区域。

茶园岭,便是一条两边种满茶树既陡又长的山岭。

如茶排,就是指沿山腰或山头延伸的较长较平坦的山径地段都种有茶。

茶坪、茶畈,就是指一块较大平坦的丘陵山地亦种上茶。

茶湾、茶坑、茶岙、茶壑字的,说明茶树栽培分布地域广泛。

总之在畲乡景宁,大量的地名用茶命之,使茶与地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地具有深刻的茶文化内涵。究其茶地名的来历,总的讲都是因产茶而得名。

浙江省绍兴地名中以茶亭、茶亭弄、茶亭庙命名的居多,如金柯桥大道上有座茶亭江桥,平水镇上有个茶亭弄,安昌镇国际村有个茶亭桥,鉴湖镇江口村前面原有一座茶亭庙,这地方就叫茶亭庙前。还有越城区央茶湖村。

浙江省新昌县芸峰路、龙井路、碧芽路、毛峰路、贡熙路等路充分反映了新昌的茶文化。

浙江定海各乡镇也有许多带有茶字的地名、山岭名或岛礁名。茶山村东邻东荡田,南近万塘。在双桥街道与小沙街道相交的大潭岗以南、狭门水库以东有茶人谷。此外,定海南端的盘峙岛,有大茶岙和小茶岙,旁侧有茶叶山嘴;长峙与本岛之间有一个长500米,宽120米,计0.6平方公里,海拔33米的茶山岛;干览镇小圆山岛之南有一茶叶礁。

陕西省汉中市茶镇属西乡县。早在汉、唐时期,西乡的午子仙毫、罗镇炒青,就是宫廷贡品和百姓的最爱。西乡茶叶外销有多条旱路,如子午道、金牛道等,还有一条水路,却鲜为人知。水路是茶叶沿牧马河进入汉江,到茶镇集中后,装上大船,再沿汉江下襄樊、汉口、南京,直至漂洋过海。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茶叶交易码头为镇,故名茶镇。汉中市勉县茶店镇古称“沮水戍”,是汉水上游沔水(沮水)源头重要的交通要道,运输便利,自古商贸发达。这里是南方茶叶贸易向北销售的重要一站,旧时茶商云集,承销茶叶的店铺很多,故名茶店。

江西上饶十六道金街北茶道位于十六道金街北入口,龙潭路中段,毗邻陆羽公园,集萃品牌旗舰、各类茶馆、茶文化衍生品牌店、养生等诸多精品业态,将成为万里茶道新起点,为上饶商业带来新的辉煌。

福州闽清县塔庄镇茶口为梅溪源头的一个村落。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象溶进了香茶,故得名茶口。

湖南茶陵,地名。见《前汉·地理志》长沙国茶陵。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茶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龙井茶,虎跑水”则被称为杭州双绝。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的名字,就

细解“茶”字的起源


早在中国西周时期,茶叶就被作为祭品使用了。到了春秋时期,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那么,“茶”字是如何起源的呢?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 《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 “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过来的。“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由于茶事的发展,加之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从“荼”字去掉一划而衍生出“茶”字。“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编,显庆中(公元656至661年)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圣善寺沙门某写灵运禅师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公 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时所立的唐碑上,文章来自“荼”字都变为“茶”字。如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 855年)裴休写来峰慧禅师及令狐楚撰文、郑纲写的百岩太师怀晖碑的茶毗,都是改变的显著明证。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天下“茶”字同一宗


现代社会与茶字相同的语言,都直接来自最早栽培和制造茶叶的中国。茶字在广东发音为“cha”,厦门的发音为“Tay”,世界茶字的由来,也多有这些字略加变化或未变化而来。茶字由中国的传播的背后,也是半部世界茶传播史。那世界各国都用怎样的“茶”字,跟中国之“茶”字又有如何的渊源?

我国商人正式经营茶叶的出口贸易,最先是广东人,其次是厦门人。茶和”茶”字的传播,或陆路,或海路,多是有由着两个系统传播而来。

一、“茶”字陆路的传播

在陆路茶的传播和发展上,广东因为的贸易发展而对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茶字陆路的传播多是由广东茶发音“cha”传播而来。

5世纪末,土耳其商队最早出现于中国北部新疆,茶叶首先成为了输出品,土耳其的发音为“chay”。此后,阿拉伯人的茶叶则购自土耳其商队,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的茶叶传播开来。如今,阿拉伯称为“shai”。波斯文中的“茶”字,也由中国传入,伊朗“cha”字,至今仍无变化。

8世纪末,中国茶籽首次传入日本,日本开始栽培茶叶,同时也传播了“茶”字。

17世纪中叶,茶在俄国已较普遍,由陆路传入,俄文的茶字“chai”则由中国“茶叶”二字而来。

二、“茶”字海路的传播

在欧洲,葡萄牙是最早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约1516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去茶叶,饮茶开始在欧洲传播。而与之最早交易的也是广州商人,因此葡萄牙的发音也为“chai”字,而其他欧洲国家则为“tay“的原型。

厦门人最早通过海路将茶叶运至爪哇,厦门茶字的发音为“tay”。荷兰是第二个从事东方贸易的国家,从爪哇引进茶叶。1728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输入了大批中国茶籽试种,他们将厦门的土语“tay”字翻译为拉丁文“thee”。欧洲其余各国,如英语的“tea”、法语的“the”、意大利的“te”等均与荷兰对茶的传播及发音是分不开的。

从这些“茶”字的传播方向上看,可见中国是世界茶传播的起点和源头。以上也仅是对茶字本身传播的一个简单介绍,其背后是大量错综复杂的茶之贸易、栽培与传播,但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和栽培茶叶的国家,并促进了茶叶在世界的传播。总结起来,正所谓:茶字天下“茶”字同一宗。

10个带“茶”字的成语


以茶代酒、三茶六礼、浪酒闲茶……这些关于茶的成语生活中频繁使用。但你知道这些成语真正的含义吗?而且,看似只有四个字,其实背后还隐含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呢。

以茶代酒出处:

晋朝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在各种饭局中(特别是临近年关的各大团拜会上),常常能听见某某说:“某不胜酒力,唯有以茶代酒敬大家一杯!”

乍一看没问题,大家都是这么用的呀!其实“以茶代酒”这个成语颇有些历史了,可它诞生之初的用法却并非如此。

根据《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嗜酒,但这哥们喝酒呢有个规矩:每个人以7升为限,无论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其中有位大臣名为韦曜,这个人是孙皓父亲的老师,却酒量不太好。为了让大家喝得尽兴又不失韦曜的面子,于是孙皓偷偷使出“以茶代酒”这招。

不久后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也病故于洛阳,唯有这个“以茶代酒”的典故被沿用至今。所以呢喝酒误国(也误事),大家切勿贪杯哦!

三茶六礼出处:

三茶六礼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婚俗,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礼记》《礼仪》等著作对此均有记载。

一朋友最近正准备结束爱情马拉松,竟然跑来问我:“结婚时的‘三茶六礼’,这‘三茶’你得给我准备好啊!什么生普、熟普、铁观音的都来点!”我一口血差点吐出来,这智商怎么娶到媳妇的!

中国古代婚俗,婚嫁以茶为礼。所谓“三茶”,指的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以及同房时的“合茶”!其中“下茶”全意为“受聘定之茶”。

男方去女方家里下聘礼时,无论家境如何,都得有茶具。女方父母收下茶具等聘礼,即为认可这段婚姻。所以三茶六礼进行到“下茶”时,女方就已经是男方家的人啦!

还有一种说法则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是莲子或枣、第三道为茶。饮的方式也有讲究:前两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可,第三道茶需作揖后才能喝下。

所以“三茶六礼”是一件非常非常严肃的事,若是在古代不懂这个,连媳妇都娶不到!

浪酒闲茶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浪酒闲茶,卧柳眠花,半世禁害杀,自矜自夸。

元·李元蔚《燕青博鱼》第一折也有提及:我揣巴些残汤剩水,打叠起浪酒闲茶。

浪酒闲茶的意思是指风月场中的吃喝之事,千万记住哦,别约朋友喝茶时说:“咱们出去喝些浪酒闲茶吧……”如果正好被朋友老婆听见,真真是坑煞了好友啊!

茶饭无心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第48回: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茶饭无心与茶饭不思的意思相近。说来有趣,茶饭无心原意为没有心思喝茶吃饭,形容心情焦虑不安。这样的情绪就如分隔两地的情侣一般,所以这个成语现在也常见于各种情书之中。

粗茶淡饭出处:

宋·黄庭坚《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我们请客时常以粗茶淡饭不成敬意自谦,其实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食习惯(现代观点亦是如此)。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晚年与孙君昉比邻而居。孙君昉以前做过太医,退休回到家乡后,他整天乐呵呵地过着俭朴的生活,自称为“四休居士”。黄庭坚请他解释,他笑着回答:“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两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孙君昉的意思是指:饮食粗茶淡饭就可以了,不要顿顿追求山珍海味。穿着暖和就好,日子平稳就好,在精神上无欲无求,要排除私心杂念。

连太医都这么说,可见“粗茶淡饭”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呀!(笔者想想自己日日粗茶淡饭的生活,心里有点小激动呢)

人走茶凉出处:

京剧《沙家浜》,出自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为阿庆嫂的唱腔写的词。

201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曾发表

赏字犹如茶三品(图)


赏字犹如茶三品(图)

陈 薇

欣赏邬江弯的楷书如同品茶。茶,以饮后在喉间久久不淡者为上品;书法也一样,运笔的刚与柔、线条的润与燥、结构的方与圆、章法的虚与实、格调的雅与俗营造出独特的韵味,韵味足则余味多,余味多的作品则使人百看不厌,愈看愈好,这样的作品才能“长寿”。

在我看来,邬江弯的楷书似一壶上等的绿茶,清香怡人,需慢慢地品;“品”字三个口,需分三口品尝。一品,他的楷书有着褚遂良的清远萧散,王羲之的遒美健秀;细看局部,字体结构奇秀;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笔划收放自如、富有变化;每个字都各有特色,俏皮灵动;但整体又统一和谐,清秀婉转,使人心旷神怡。

再品,文的意境悠远,字的意境更甚,作者笔笔饱含心血,妙手生花:笔不露锋、含蓄柔情,极像其为人,谦和沉静;字字都有情绪,看似柔情秀美,实则浑厚稳重;上下左右的字距拉得很开,空灵大气。

楷书最忌讳写得死板、无生气,但是邬江弯的楷书却能带给观众生动灵光的美感:笔划粗细分明、收锋圆润;结体上紧下松、内圆外方;章法疏密统一、精妙和谐。

邬江弯的父亲是当代楷书大家邬惕予先生,邬老书法融二王的古雅、欧阳率更的险劲、颜鲁公的浑厚、褚河南的灵动、郑板桥的俏皮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秀雅端庄险劲厚重的独特风格,世称邬体。如今,邬老的儿子邬江弯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笔,并将邬体不断地发扬光大。邬江弯的书法在继承父辈的特色上变得越发清丽秀雅,让人赏心悦目。

泡好茶,必不可少的是上等的茶叶;而邬体就好比白毫,弥足珍贵。最后品一口,余香久久不散。茶香不怕巷子深,邬体书法虽诞生在偏远的贫困县新化,却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邬体也必将在书法史上留下闪亮的一笔!

从“茶”字说与茶相关的趣闻雅事


有则民间故事说,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时,与灵隐寺一位老僧交情很深,时常带书童去他那里品茗聊天。一天半晌下起了小雨,书童来到庙里说,师父,我家先生向你讨点东西,至于什么东西,他说你见到小人就明白了。老僧见书童头戴草帽,脚穿木屐,起身拿起一包茶叶递了过去。书童十分诧异,师父怎知讨的是茶叶呢?老僧笑着说,你家先生这是借你同老衲打哑谜呢。你上戴草帽,下着木屐,当中是人,人间草木,不是“茶”字又是什么?

茶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早就存在并被我国先民所发现、利用,但在命名上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尔雅》《说文》以及儒家九大经典中均无茶字,但有槚字和荼字。陆羽的《茶经》说,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有学者考证认为,茶字的前身为荼字,荼字则源于《尔雅·释木》对槚的解释:“槚,苦荼。”槚为茶树,木本;荼为苦菜,草本。《尔雅》的意思是,槚树的叶子苦涩如荼。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作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就是说,茶字是在对槚字解释的基础上,由荼字演变而来。此后,荼字与茶字曾有过一段混用时期,到唐代方始专称为茶。那么,苏东坡的字谜将茶字拆解为人间草木,不仅颇合天人合一之道,而且契合茶之命名及其演变轨迹:由借用草本到回归木本,草本与木本兼而得之。

汉字的特性是多音多义,且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别,特指与泛指之分,茶字也一样。广义上说,凡可泡水喝的草木叶片以及用这些叶片泡制的饮料,均可视为茶。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的花、叶、籽、茎、根以及果实泡制的饮用茶和药用茶。另外,有些与茶相关的说法并非单指饮品。如早茶、晚茶、茶歇等,而是指茶食、茶点,茶话会上也不单是喝饮料,吃的喝的兼容并包。民间所说的“茶钱”,不单是指喝茶之资,有时还指小费、赏钱或礼金。民间所说的“茶寿”,当然不是茶之寿命,而是利用拆字法,字头为“二十”,下有“八”“十”,再加上一撇一捺组成的“八”,合为一百八,借指一百八岁的寿星。

唐代文学家曹邺,友人从剑南给他寄来名茶“九华英”。打开时,月牙初上,他不忍独享,竟在半夜里把僧友喊来,对月品茶,吟诗称颂“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实,在文人雅士的生活圈内,喝茶不光是为了解渴,也并非追求兴奋,而是濡养心神,浸润心境,是灵修,是洗礼,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要撮口而呷,吮吸而抿,细细地品咂,静静地回味,方能洗尽尘心,沉醉烟霞。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饮茶的名篇佳句很多。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被誉为千古绝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南宋道人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则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连成一气,写来风生水起,意趣盎然,词云:“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佛门中人远离酒肉,饮茶却大有讲究,茶道亦是禅理,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被传为“茶禅一味”的三字禅机。这话极为平实,无非是说,该干啥干啥去,有慧根,识真趣,到时候自然会开悟的。

有个成语叫“茶饭不思”,意思是说,一个人焦虑不安,连喝茶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可见茶与饭同等重要。百姓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视为生活必需品。茶在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饮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品种与特性,茶的培植与采摘,茶的加工与炮制,茶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等,均有专门著述予以考证和阐发。这里无须赘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