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一轮白月光,一盏白茶香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一盏红茶诗句 白茶的月光白 月光白是白茶吗

一盏红茶诗句。

中国人眼里最美的四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秋分后,天地间澄澈明朗,月色清明如水,窗前一轮白月光,便是中国人最诗意的秋天。

在茶人眼里,同样有一杯茶是心中的“白月光”——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它的工序最简单,它的味道最接近自然,它就是白茶。

白茶:最“自然”的茶

白,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干净,没有一点多余。白茶恰如其名,最简单的制茶工艺,让它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干净,留白而不空白。

简洁的工艺,不加以过多人工干预,白茶呈现出鲜甜细滑的口感,如风入松,如雨过山林,清新自然。

秋饮白茶,百病不来

秋季天气渐渐转凉,很多疾病容易生发,这个时候不妨喝些白茶,不仅防秋燥,解秋乏,还能帮助身体增强免疫力,养生健体。

1、暖体抗寒

秋冬时节人体阳气减弱,容易体寒,在秋季泡上一杯暖暖的白茶,不但可以暖身体,养人体阳气,还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2、养胃助消化

白茶制作工艺古朴天然,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对胃部的刺激性也随之减小,能够促进人体消化,在饮用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贴秋膘难免让人消化不良,饮白茶可以去油腻,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并强壮心脏功能。

3、预防感冒

天气渐凉,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白茶的抗菌力强,用白茶漱口可过滤病毒防止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

白茶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常用白茶漱口或直接饮用还有预防流感的作用。由于白茶微发酵,刺激性弱,特别适合肠胃和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饮用。

中医上说秋季是一个养生的季节,乍暖还寒,此时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起居、饮食皆遵循“养收”之道。顺时饮茶,尤其能起到调理作用。

储存一段时日的白茶,香气与滋味都会愈加饱满,既除体热又生津液;既有普洱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醇厚。而经过一段时间转化的白茶,其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是所有茶类中含量最丰富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秋日里的一杯白茶,沉积着生命的韵味。正是这一杯白茶,让你卸下疲惫,在微凉处从容,惯看秋月春风。

Cy316.com延伸阅读

午后茶香 执一盏茶 思绪开始飘远


《午后茶香》

冬日里慵懒的午后,调皮的阳光不安分地跃上茶桌,挤进那一抹典雅的天青色。执一盏茶,细品,面对着素白玉胚的青花瓷,我的思绪开始飘远……

初饮茶时,不解茶,对茶器也毫不讲究,更谈不上喜爱与了解。当饮茶成为了一种习惯,逐渐意识到品饮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想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探寻这文化并使之融入我的生活,于是,开始了我的~学茶之路。

那一年,一个秋雨朦胧的下午,第一次到老师的工作室。一进门,便被满墙的品茗杯震撼了。从来没有与这么多精美的瓷器近距离接触过,压制着心中满满的好奇与激动,小心翼翼,细细打量,当我的眼睛落在了一组素雅的青花上,便再不愿移开。这便是我与青花的初见之缘。

学茶的日子,感觉时间慢了下来,心也静了下来,学会了欣赏许多以前不经意的美好。品茶时的茶、水、器、境、意,茶之香,器之美,境之雅,把唇齿之间的满足感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众多美轮美奂的茶器中,我依然对那一抹天青色情有独钟。

怎么也无法解释青花瓷的魅力,笔笔简洁,素雅,婉约,浪漫,宛若一位着素衣,不施粉黛的佳人,似乎是诗人用妙语佳句造的一个梦,一个轻柔飘逸的梦!似乎只有她能配得起那汪清泉,那片有灵性的叶子!

几世的回眸,注定了今生的缘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白茶的禅意:一盏白茶一种意趣和禅悦


茶是中国人的主要饮料,它能解渴,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文化人喜欢饮茶品茶谈茶,逐渐形成了一套茶文化。唐代,还有一个名叫陆羽的人,专门整理出一部《茶经》,茶文化便开始有了自己完整的体系。

要说,茶其实就是一种普通饮料。但既是文化,人们就往往能在这普通的饮品中品出许多不普通来,当一杯散发着山野清香的茶水入口,感觉到的除了苦味之外,是一种绵绵的芬芳,一种回味,一种文化的品味。唐代时期,佛教兴盛,茶文化也很繁荣,茶就又成了寺庙里一种十分重要的供养品,以茶供佛也逐渐成为寺院佛事活动的一种。河北柏林寺开法祖师赵州禅师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人,更成为千古禅门公案,“赵州茶”从此名扬天下。千余年以来,禅人茶人欲体味“禅茶一味”之妙境,前赴后继,衍成了一道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景。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讲“禅茶一味”。这是好事,说明我们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人有钱有闲、能介入茶文化中来,品味文化的韵味了。只是,有些人认为“禅茶一味”,也就是要说到“禅”了,这是不是太靠近宗教了,是不是在宣扬宗教了呢?这是一个误解误读。

“禅”是一种东方智慧,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态度,讲究的是一种虚空清静,超然大度。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得很妙:“禅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夏日与冬雪。不,它是在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在禅者的眼中,禅就是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是宇宙人生的总源泉。换一句话说,人人其实都向往自然的生活,人人心底其实都有禅意,只是禅讲悟性,反正靠人去悟就是了。一旦你悟了,获得禅意与智慧了,你就可以消解内心许多积怨,可以涤荡世间一些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有点“禅意”在心中,对种种失败、无奈,或许就能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么一说,或许与宗教的一些主张是一致的,但是,“禅宗”是宗教,这“禅式思维”、“禅意”不是宗教,而是人生,是人生的境界。

早在农禅时代,茶就与禅结下深深的缘份,修行者主张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体悟人生哲理,体悟大道。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可以“禅茶一味”,通过种茶品茶,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达到“和寂清静”境界。古德高僧是自己种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饮茶,整个过程都含有自己的劳动,整个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是在自然的生活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人生的哲理。至今,许多的寺庙还保持着农禅的作风,在寺庙边的一些半山腰上保持着一片片茶园,现代修行者也自己种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饮茶,享受一种自然的生活,且以此修心养性。这,看似平淡无奇,甚至因为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有点枯索乏味,可细细回味,这里面却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或许真可以得自然之气于无有之中,得宇宙精气于无有之间,使人生更加从容和淡定。

在福鼎的翠郊古民居采访时,遇上一位六十来岁的种茶农妇,她种的是福鼎白茶,除了卖一些茶青外,还自己晒制一些白茶。她就和我们畅谈着自己种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饮茶的乐趣,说得眉飞色舞,一脸阳光。同行的部队作家景艳上校说,她将会把这位“茶妇”写入自己《茶香里的幸福》的散文里,这样的幸福几乎氲着一种触手可及、却是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清芬”。应该说,这位“茶妇”并不是一个修行者、禅悟者,可她那种阳光心态,让你深受感染。她很泰然安详,你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一种把一切烦恼委屈柴米油盐全都抛远了的感觉,她身上那种幸福指数绝对是很高的。这,可不可以说也就是一种生活的禅意呢?或者可不可以说是“禅茶一味”在这位“茶妇”身上的折射与闪光呢?一位先贤说过“凡人喝茶是茶,禅者喝茶是禅”,“茶妇”在制茶喝茶时却喝出了这个心态。“这个心态”是什么?是一种平常心、满足感。“茶妇”自是平常人,所以肯定不好直接说这就是“禅悟”,就是“禅”。但说“这个心态”有点儿“禅意”,应该不算过份,不算是过头话的。

当然,像这位“茶妇”那样自种自采自制白茶早已不再是福鼎茶人的典型生存状态了。福鼎白茶已经在海内外名气不小,已经有一批现代茶业公司迅速崛起,多数是商业化、产业化生产了。我知道,再专谈贴近自然、自种自采自制白茶的诗意与禅意,似乎不太切合实际,也有些不合时宜了。

只是,我在福鼎采访白茶时,还是不时感受到诗意和禅意,还是忍不住要多说说这白茶的诗意和禅意。福鼎白茶制作方式独特,它的“自然萎凋,不炒不揉”制作方式,的确比其他茶更容易让人体会到与自然的一种贴近,这无疑也更容易让人感悟到一些诗意,甚至是禅意来。

早在宋代,宋徽宗在《大观茶记》中就曾这样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这段话,已经把白茶说得很有禅意了。“如玉在璞”,如果以人生境界而喻,不就是老子所说的“抱朴守静”、“归真返朴”吗?如林崖之间数声鸟啼伴几缕薄雾,如夕照茶园山岚轻溢……自自然然,淡化虚静,返朴归真,得自然之气于无有之中,得宇宙精气于无有之间。

所谓白茶,也就是区别与绿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的茶的类别之一。白茶,黄茶,制作时轻微发酵;绿茶,不发酵;青茶(即乌龙茶),半发酵;红茶、黑茶,全发酵,但发酵深度略有不同。白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主要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晒茶”了。白茶也就因此具有外形芽毫完整自然,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等品质特点,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白茶茶名不虚,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把白茶说得煞是可爱。他说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诚为可爱。”读这样的文字,可愉情悦性,品这样的茶香,自然可近于一种禅悦。

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茶界流行一句话:“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就是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也是白茶最贴近自然、最引人遐思的缘故。在福鼎太姥山风景区游览时,风泉下有茶馆,有人在饮茶,是汤色清雅的白茶。因为我们多问了几个关于白茶的问题,也被邀请一道喝茶,喝正宗的白毫银针。第一泡以92-95度温水泡在玻璃杯里,杯中茶舞,载沉载浮,汤色杏黄,香气清芬,直透肺腑,真是好茶!

喝着用泉水泡的上好白茶,聊着茶道茶艺,自然又被引到“禅茶一味”的话题上来了,就说起了日本的禅茶大师千利休。他有一首流行很广的“茶禅诗”,竟是这样写的:

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下去,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那雅趣、那理趣、皆在其中。今天喝白茶,好像最适宜用这诗来表达心中的感受了,好像一切真是这样简简单单,把水烧开,泡上茶叶,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喝下去……茶就这么简单,禅就这么简单,生活就这么简单,捧一盏白茶在手,品一口清芬,品一种意趣。这,就是这一盏白茶给我一种禅悦了吧?!

这么一点“禅意”,弥足珍贵。

饮一盏茶,为生命留白


《晋书》记载,太尉庚亮因朝中发生叛乱而逃出京都,打算联合陶侃征讨叛军。

见面之后,陶侃见庚亮风流儒雅气度不凡,颇有好感,于是邀他一同吃饭。

酒过三巡,茶过五味,席间气氛渐渐融洽,忽然上来一盘薤头,庚亮吃的时候顺手留下薤头根部的薤白。陶侃问他:“为什么留下薤白呢?”庾亮答曰:“还可以种。”陶侃由此对庾亮大加赞赏。

诸事不求太满,行动留有余地,这便是“留白”的典故。

写书的人要留白,读者才能意犹未尽,作画的人要留白,观者才能浮想联翩,维纳斯之美,多半在于她缺失的玉臂,因为这一片空白,而生出无数美的可能。

同样的,为人处世,我们也应常留三分余地,这既是给对方,更是为自己留下了自在的空间,给未来留下未尽的诗行。

世上机关算尽者,鲜有喝茶的雅兴,无非是因为太忙,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

而喝茶的人,却早已捡起被他丢在身后的风清月白,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滋味,淡泊而绵长。

喝茶,是给生命的留白。当喧嚣停止,脚步停留,世间的纷扰,皆在一盏茶的氤氲里渐次冲淡,幻化成悠远的背景。

此时的心境,便如山上浮云,林间疏影,庭前花开,因这一盏茶,而有了错落的美感,张弛的节奏,引人遐想的风景。

明代陆容有诗:“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

一个人,一本书,一盏茶,喝到繁华落尽,人生的乐曲,淡若轻痕,所有的故事,相继散场,未来的路途,不复我执,于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人生需要留白,留三分与他人设想,亦留三分与自己品尝。这就像手中的一盏茶,不能太满,太满便端不起,不能太烫,太烫便受不住,不能太酽,太酽则伤脾胃,不能太清,太清则无茶趣。

唯有存几分善意的品尝思量,为人处世的留一些美好的空间,才能感悟那份从容淡定,爱人悦己。

品一盏茶,洗去的是什么?


弹指流年,人生起起落落,沧海桑田。是谁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其实就如同一杯茶,极为短暂,都逃不脱也躲不过人走茶凉的无奈。同时,人生也如品茶,总要知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道理。懂得品茶,才能懂得如何淡然的端起茶杯,又如何了无牵挂的放下茶杯。喝茶其实就是人生豁达拿起与坦然放下的动作。喝茶,亦是一段缘分的开始、见证。在一盏茶味光阴里,与陌生人相识,相知,谈论风月,放松心灵。

流年滚滚,尘世喧嚣。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当我们在这一生中,经历了世间春夏秋冬的节令更替,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侵袭后,要开始学会安之若素、随遇而安,学会像一盏茶那般,尝得起先苦后甜的人生况味。茶是温和的,内敛的,不动声色的。因为无言才是美,内敛才是美,品茶不语才是美。一杯茶,不必像唐诗那般浓烈,也不必像宋词盛丽,只需如魏晋隐逸之风那般,清淡寂静便可。

一盏刚沏好的茶,于茶客而言,缘分极为短暂。茶的浓淡、暖凉、喜怒哀乐,全是由茶客所给予。茶刚沏好,要趁良辰锦时,好好品尝、珍惜。勿等到茶凉了,走散了,只落得跑堂客一句话:先生可要温热这杯茶。罢了罢了。茶已凉冷何必温,人走灯灭何必留。佛家讲求的是惜缘,而不是攀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奢望着偷得浮生半日清闲光阴时,能与三两好友雅集品茶,或月夜品茶、林中品茶,抑或是,在庭院外的花树下品茶,讨论品茶的心得。关于品茶,《红楼梦》中妙玉笑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茶是禅,禅即是半杯茶。但禅茶这回事不要说多,说得太多,会变得俗气。

茶要独品,酒要共饮。我也想想让你知,一个人心无旁骛的品茶,更能参破心中的执念。适当的孤独是自我清理、省觉的力量,比在繁喧的闹市栖隐更有帮助。所以,我们不要害怕黑夜中的孤独,一个人的独坐更能省视自我,能听见内心最想表达的声音,这种孤独是具有力量的,能让你拥有别人没有的内省。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知道这世间所有盛宴都会有离别,所有品过的茶都会喝到人走茶凉,而尝过的世情冷暖,读过的人间沧桑,看过的琳琅风景,都会与我们渐行渐远。所以,对于当下这一切美好的缘分,我们都要珍惜。如品茶一样,不要去选择茶的好坏,相遇即是恩泽,惜缘更是福祉。

品一盏茶,洗去尘埃,洗去沧桑,洗去虚情假意。

然后,在一盏禅茶时间里,获得坦然,获得清淡,获得宁静。

我等你,与我共续一场遗留在前世的禅茶之约。

你若来,我定与你听雨品茗,笑谈浮生沧桑,风月年华。

几片茉莉 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原标题:几片茉莉 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在片段的记忆中,我曾经和茉莉花茶邂逅过,茉莉花茶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依然那么口感柔和、不苦不涩,那种感觉,一如做人般婉转淡雅。

在岭南,茶是生活的必备。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倒影中,你会发现,在百味掺杂之中,茶的淡雅是多么的怡心。在岭南诸多茶种中,茉莉花茶显得别具一格。梅雨时节的岭南,或在水乡建筑中、亭台楼阁中、岭头山色中、青灯古卷中,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在水的灵性和茉莉花的芬芳中,滋养着自己的心灵。

曾经,师父时刻叮嘱我要学会和自己对话。在生活的恍惚间,忽然发现,自己一人默默地手捧着壶茶,在桌前放着一卷经书,看似没有生命迹象的茉莉花茶,在万籁俱静之中,茶也可以与你对话。

自觉觉他,茉莉花便是如此。茉莉花的淡雅邂逅了茶的朴素,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增不减。当静静地聆听茉莉花与茶的对话之时,你会蓦然发现,滋润在口中的茉莉花茶,是一杯慈悲的茶,一盏包容的茶,在一次次的滋润之中让自己豁然开朗。此刻才明白,原来在纠缠之中“色类各有道,各不相妨恼”需要的是相交和相容。

与之比较,茉莉花茶不会像桂花茶那样香味馥郁,但是茉莉花茶的温和是我最喜爱的,而对茉莉花茶的喜爱更多在于这茶亦如隐士那般宁静致远。我喜欢“流水任意景长静,花落虽频心自闲”的意境。自然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随着季节的变幻完成自己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但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只要不受外物干扰,便安闲自在。茉莉花茶不随外物的改变而凋落,与绿茶茶坯进行拼和、窨制,在相容中酝酿出一番独特的香味,鲜灵、持久地滋润着每一位茶客的心灵。

我曾经梦到流水的一湾,坐落着一家茶馆。一盏清茶,伴着几片茉莉,一缕茶香夹杂着花香从细雨中飘来。悠闲地打开书卷,觑破几许人世的奔波,我是这家茶馆的过客。

或许在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中,这只是梦;或者如诗人杜甫说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那般,待明月可人,清风披坐,一杯茶,几片茉莉花都可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智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在一杯清茶中体验朴素的真谛,在几片茉莉中感悟灵性的滋润,在不苦不涩中品味甘甜,方才是浮生半日悠闲人。

茉莉花和茶水相容了,必然知道随缘便是遣缘;在相容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人生酝酿,必然懂得顺事自然无事;在包容与接纳的容器中散发出各自的味道,必然明白在一盏茶杯中亦如在体验心灵的慈悲。

茉莉花茶,在心平处无需持戒,在行直处不用参禅。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香如茶,苦亦如茶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

一个女子,只有经过时光的淬炼,才会有醇厚的味道。

她去掉那些个天真、繁芜、阴凉、世故,或许带一些淡淡的邪恶,但会显出更倾颓的味道,少女的美是一派天真,有气息有味道的女人,让人如临深渊如陈年普洱和千年老树,光阴赠给她的,除了凛冽的寒凉更多的是这种叫做气质的东西。

正如茶叶,从离开茶树那一刻起,就期待着与你相逢;水唤醒茶,茶成就水;水包容茶,茶丰富水;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清香。女子到了适嫁的年龄。

怀着一颗朴素的心,知道杏花开了梨花也要开,不再刻意想那些和自己没有关联的梦。知道了脚踏实地,懂得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此时的女人,看花是那样的美,看叶是那样的灿,即使是风雨,也知道那是人生中必要经历的风景,而且心中一直盼望着彩虹。

喜欢一个人,觉得浅浅地喜欢是最美,不需要告诉他,有时,只是欣赏,还不到爱,喜欢听他的声音,看他的微笑。还是春天里的二月,藏着要吐蕊的花苞,这浅浅地喜欢,如饮清茶,淡然而落寂,挑落灯花,满心禅意,是银碗里盛雪的素清,却又听着隔水的云箫,分外的缠绵。

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只可惜,她不是他的杯……

人都有一份孤独,再繁华的热闹,看去也是一份清凉。一眼望去,她明白这世间所有的繁华不过是你和他身边的过眼云烟。缘尽了,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会走向陌路。过去了,那些爱与哀愁。秋水长天一般的风吹草动,却原来只是一片水而已……

究竟爱情是什么?

爱情如花,一种有固定期限的花,从萌芽到盛放,渐渐走向凄零,若错过了再去追忆,唯有情意徒劳尽。

爱情如茶,一壶由浓入淡的清茶,从滚烫到余温,需人心静待,无论你走或留,它都会化为微凉。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有些茶,一旦错过,再遇见,也已是另一番境遇。

时光悠远,世事淡然;有一种情怀,淡香如茶;有一种人生,清澈如水,有一种爱,叫忘记……

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在片段的记忆中,我曾经和茉莉花茶邂逅过,茉莉花茶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依然那么口感柔和、不苦不涩,那种感觉,一如做人般婉转淡雅。

在岭南,茶是生活的必备。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倒影中,你会发现,在百味掺杂之中,茶的淡雅是多么的怡心。在岭南诸多茶种中,茉莉花茶显得别具一格。梅雨时节的岭南,或在水乡建筑中、亭台楼阁中、岭头山色中、青灯古卷中,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在水的灵性和茉莉花的芬芳中,滋养着自己的心灵。

曾经,师父时刻叮嘱我要学会和自己对话。在生活的恍惚间,忽然发现,自己一人默默地手捧着壶茶,在桌前放着一卷经书,看似没有生命迹象的茉莉花茶,在万籁俱静之中,茶也可以与你对话。

自觉觉他,茉莉花便是如此。茉莉花的淡雅邂逅了茶的朴素,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增不减。当静静地聆听茉莉花与茶的对话之时,你会蓦然发现,滋润在口中的茉莉花茶,是一杯慈悲的茶,一盏包容的茶,在一次次的滋润之中让自己豁然开朗。此刻才明白,原来在纠缠之中“色类各有道,各不相妨恼”需要的是相交和相容。

与之比较,茉莉花茶不会像桂花茶那样香味馥郁,但是茉莉花茶的温和是我最喜爱的,而对茉莉花茶的喜爱更多在于这茶亦如隐士那般宁静致远。我喜欢“流水任意景长静,花落虽频心自闲”的意境。自然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随着季节的变幻完成自己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但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只要不受外物干扰,便安闲自在。茉莉花茶不随外物的改变而凋落,与绿茶茶坯进行拼和、窨制,在相容中酝酿出一番独特的香味,鲜灵、持久地滋润着每一位茶客的心灵。

我曾经梦到流水的一湾,坐落着一家茶馆。一盏清茶,伴着几片茉莉,一缕茶香夹杂着花香从细雨中飘来。悠闲地打开书卷,觑破几许人世的奔波,我是这家茶馆的过客。

或许在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中,这只是梦;或者如诗人杜甫说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那般,待明月可人,清风披坐,一杯茶,几片茉莉花都可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智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在一杯清茶中体验朴素的真谛,在几片茉莉中感悟灵性的滋润,在不苦不涩中品味甘甜,方才是浮生半日悠闲人。

茉莉花和茶水相容了,必然知道随缘便是遣缘;在相容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人生酝酿,必然懂得顺事自然无事;在包容与接纳的容器中散发出各自的味道,必然明白在一盏茶杯中亦如在体验心灵的慈悲。

茉莉花茶,在心平处无需持戒,在行直处不用参禅。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红茶一盏,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现代人的脚步似乎要赛过无情的时光,每一个在身边飘过的身影都像是没有体温的精灵,带过一阵风,不留余温。可生活本身不应该是疾步如飞的,而应是静静流淌。

道,重于修身、怡情,红茶的内涵是和、敬、清、寂。空闲的时候,不妨与红茶为伴,是品味慢生活的极佳方式。泡一盏红茶,留住时间。

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经由医学实验发现,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形敏锐,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同时又促进发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他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好的红茶加上好的水,才能冲泡出好茶。无色无味,含氧量高的水最适宜用来泡茶,泉水、井水及溪水就是水品中的佼佼者。可惜以现代环境来看,要找到这种自然的饮水怕是非常困难了。市面上销售的矿泉水,还有天然水也可以代替,但使用之前,宜在大容器中静置一夜,待氯气散尽后再煮沸。如果水质富盈氧气,就能引出红茶内蕴的香气。

作为直接接触茶水的承载者,茶具的选择也有考究。一般来说,红茶崇尚杯饮法,即将茶置于白瓷杯中,再用沸水冲泡后饮用。茶道最考功夫的始终是泡茶一环,因此,泡茶的时间还有温度一定要掌握好。

泡红茶的时候,放入茶叶后,要记得将壶盖盖上,红茶的香气能够在热水中充分释放出来。按照茶叶的大小,宜在90到100度的沸水中闷置3至5秒不等,待茶叶全部绽开,沉在壶底,就可以饮用了。

在那个慵懒的午后,泡上一盏红茶,伴随着醇香的馥郁,人的精神似乎也跟着茶汤上飘起的白烟升腾着。

泡上一盏红茶,能够静下心来,饮涤尘嚣;泡上一盏红茶,能在恬静的空气中,迎着明媚的晴空,静静思考;泡上一盏红茶,能够摆脱狂风暴雨般的追逐,留住时间,体味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