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二话)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勐海红茶特点 勐海古树红茶 悦山水茶业

【www.cy316.com - 勐海红茶特点】

(二)良好而具特色的产业发展

1.全面的产业发展

通过全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和20余万涉茶人口奔小康,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目标,大幅提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率,把勐海建成最大、最优、最安全、最生态、最健康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实现茶园生态化、加工企业规模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功能健康化、知名品牌国际化。

2.鲜明的政策扶持

对茶园提质增效、高优生态茶园建设、茶叶专业村、种植大户、茶叶技术培训及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培植、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初制加工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继续加大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增加茶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鼓励龙头企业增加对茶叶基地建设的投入,把龙头企业建基地与乡镇茶叶示范样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发展,充分调动广大茶农茶企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增加茶叶生产的投入。

大力引进重大项目,加强招商引资。着力招商引入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和重大项日,引进培育一批在国内、省内享有声誉、富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及投资拉动,在经营管理、开发新产品及拓展市场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县茶产品质量效益的提升和茶产业持续发展。

3.特色的发展策略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建设,突出勐海味的原生态

首先,以“生态立茶”为核心,建设“森林勐海”,重点建设格朗和勐宋乡、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混镇、勐海锁等专业化乡镇和南糯、帕沙、贺开、班盆、老班章、老曼娥、新班章、章家、那卡、巴达、章朗、曼迈、曼糯等名山名茶特色示范区,建设原生态标准化茶园和古茶精品庄园。

其次,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占茶资源,实现“铂金”价值,加强对《西双版纳占茶树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和落实,每年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奖优罚劣,增强茶农自觉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意识,制定古茶园改造管理、采摘、养护技术措施,指导帮助茶农科学合理利用古茶资源,制止掠夺式采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古茶资源可持续利用。

最后,优化茶园基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优质、生态、高效”茶园,积极完善生态茶园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构建生态茶园指标体系,全力实施连片建设标准生态茶园,造就绿色、健康、环保的茶树种植业;全面建成茶中有林,茶在林中,远看青山绿水,近看心旷神怡”的生态最优和普洱茶原料最优的基地。目前在全县茶园中共开展樟茶间作和珍贵树种间套种面积38万亩,通过生态茶园建设,大幅减少了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在茶园中的施用,毛茶品质得到稳定提高。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精选阅读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六话)


如勐海茶厂在全国29个省市建立了2800多家授权专营店,在韩国成立勐海茶业韩国分公司,建立了16个专营店,在马来西亚和台湾成立分公司,在全国茶市发拌了主导调节作用,采取开箱卖茶稳定市场策略,为勐海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页献。然后,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在普洱茶主要销区召开推介会、品鉴会、交易会、研讨会,大力宣传特色浓郁的勐海普洱茶。

营销网络的快速扩大,在全国形成了只要有普洱茶的市场就必有勐海普洱茶的盛况。最后,借助全媒体推广勐海普洱茶。出版了“茶的老家勐海”田册;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勐海普洱茶宣传,在中央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云南日报、版纳报、《云南普洱茶》等作广告、系列报道,把民族茶文化与旅游观光结合,开展茶事体验活动,引导消费者对勐海普洱茶产业更全面、史深入的了解。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展示“勐海味”“普洱茶的故乡”“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内涵及勐海茶的历史、文化、科技、品牌及品质、保健功效等方面的内容,挖掘、丰富和弘扬勐海普洱茶的文化底蕴,政府搭建好平台,企业为主体,共同宣传,文化和品牌更好地融合发展,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宣传突出特色:“生态、科学、安全、放心、满意”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优质安全、生态健康”的“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神奇养生美丽和谐”的西双版纳春城。

5.品牌创建核心思想

(1)全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进一步抢抓机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着力改变发展方式,加大古茶园保护和生态茶园建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展现特色,积极打造品牌,加大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构建和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加速了产业优化升级大幅提升了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2)“二张名片”“三个品牌”“五个抓手”

通过全面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二张名片,强力打造勐海普洱茶品牌、勐海名山名茶品牌和勐海企业品牌三个品牌,着力“生态普洱、科学普洱、安全普洱、放心普洱、满意普洱”五个抓手,深入落实十项举措呈现出百家争茗、百花齐放、兴兴向荣的大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茶园面积增加、毛茶产量增加、精制茶产量增加、产值大幅提高、茶叶价格上扬、财政增长、茶企增效和茶农增收等多方面增长;普洱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普洱茶加工水平及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品牌效益明显提升,提质增效成效显着。实现了茶园面积、毛茶产量、精制茶产量、产值、品牌、税收、茶农年人均收入、从业人口等多个中国普洱茶第一,初步建成了中国最优质的普洱茶基地。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三话)


(2)推进初制加工标准化生产,提升晒青茶生产水平,突出勐海味的独特风味

首先,全面提升晒青茶初制加工工艺水平,大力推广全手工制作技艺,加大培训和茶科技进村入户,打造特色,突出“勐海味”,立足质量,树立形象和标杆,全面提质增效,提名山名茶附加值和品牌效应。其次,加大对全县初制所科学加工技术推广、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推行初制所规范达标,要求标准化、清洁化、节能化生产;规范农民群众家庭作坊初制茶的技术规程,推广科学晾晒、卫生储存等技术,千方百计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大幅度提高初加工水平,全面提升茶叶产品档次,通过提高单价、提高品质来提升茶产业化水平。

(3)强化质量标准及保证体系建设,突出勐海味质量的统一性

首先,摸底调查和监督抽检全县茶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检查企业经营资质、生产加工布局和流程、车间工作人员的健康情况,指导产品出厂检测。对全县持证普洱茶生产企业进行了监督抽检,对勐海普洱茶的质量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撰写年度普洱茶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对涉及不合格产品的企业,立案查处。

其次,不断加快建立和完善普洱茶标准体系,加强对普洱茶生产、销售和发展的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按照普洱茶种植加工标准,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所和合作社,帮助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水平:建立了茶叶市场准入及认证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对茶叶生产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

(4)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岀组织化程度和荼农持续增收,突出勐海味的专业化

首先,鼓励茶农依法、自愿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茶叶合作社+基地(初制所)+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由茶叶合作组织对杀叶进行统一采摘、统·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价格和统一销售,实现茶叶加工企业与分散茶农之问的对接,从源头上加强茶园的科学管理,提离茶叶产品的安全性,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其次,不断完善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引导茶叶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制方向发展,完善运行机制,推动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优化发展,促进茶农持续增收,建设勐海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品牌。

(5)加强流通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建设,促进勐海味的营销畅通

首先,建设现代化茶叶产业园区,结合特色茶叶专业化乡镇建设,加快茶叶集群产业的发展,推进茶叶流通环节向优势区转移。其次,强化信息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鼓励扶持全业、购销大户到主要茶叶消费区域设立销售窗门和专卖店,形成点、片、面相结合的销售网络。最后,努力培植“勐海普洱茶”的专业化营销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勐海普洱茶”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专卖店、网上交易等新型现代物流方式,构建“勐海普洱茶”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渠道。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五话)


(3)加强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突出“勐海味茶文化”特色

首先,大力展示普洱茶文化内涵,重点突出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等独具特色的勐海民族茶文化和勐海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全方位、动态化拓展茶业功能,开发休闲、观茶业,增添服务内容,从过去单纯卖茶产品转变为卖产品和卖服务相结合。其次,深入挖掘、整理民族茶文化,支持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和观光茶园,发展和规范茶店(庄)、茶馆(室)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通过茶艺表演和培训,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建设集“旅游、参观、购物”为一体的旅游项日,大力开发以“普洱茶”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勐海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后,全力办好“勐海茶王节”,开展民族茶文化展示、特色茶叶产品展示与贸易、茶文化研讨与交流、制茶大赛、斗茶大赛、民族茶艺大赛、茶产品经贸洽谈、古茶山旅游等,把“勐海茶王节”打造成为省级文化品牌。最后,以贺开古茶文化园建设为重点,在保护古茶山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整修公路、改善村容村貌、建立游客服务中心、拉祜族风情展示等项目建设,形成“茶中有村,村中有茶”的和谐画面,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将贺开达茶山建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古茶庄园。同时以贺开项目为中心,加快南糯山哈尼占茶文化园、布朗山班章古茶文化园、勐海茶马古道景区、茶禅世界、勐海普洱茶都等茶文化项目建设,全力提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茶文化内涵和品牌知名度。

(4)加强勐海普洱茶城体系建设,突出西双版纳春城中的“中国普洱茶城”

首先,围绕“城在茶山中、房在茶林中、水在茶城中、人在绿茶中”城镇建设发展思路,按照“一体两翼、内外联动”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结合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文化、四季如春的独特气候特点和秀美的田园风光,通过规划、布点、保护和改造,促进实体建筑与自然景观、历史风貌与民族茶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原汁原味的普洱茶文化名城。其次全力推进“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茶文化底蕴,展现和彰显独特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把勐海县城建设成为“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集生态、山地、茶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全国最具特色、最具亮点的茶文化之城。

(5)加强宣传推介,突出宣传“勐海味普洱茶”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名片

加强与企业联动,进一步做好服务,加大勐海普洱荼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了勐海普洱茶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勐海普洱茶的消费市场。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展示勐海“普洱茶故乡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内涵及勐海茶的历史、文化、种技、品牌及品质、保健功效等方面的内容,挖掘、丰富和弘扬“勐海普洱茶”文化,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勐海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勐海普洱茶”的市场品位。其次,借助“大益”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以及“陈升号”“七彩云南”等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加大勐海普洱茶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勐海普洱茶的整体品牌形象。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四话)


4.“勐海味”特色品牌

(1)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扩大“勐海味”品牌效益

通过强力打造“勐海普洱茶品牌”“勐海名山名茶品牌”和“勐海企业品牌”,重点扶持茶叶经营企业争创品牌,深度挖掘茶叶品牌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强力支持中国普洱茶第品牌—“大益”做大做强做优,扶持陈升茶厂打造“高端普洱茶品牌”,支持西定乡建设持南糯山建设“中国古茶世界茶王之乡”,支持贺开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古茶庄园”第一村”。

促进茶产业向品牌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余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2014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家,同比增2家,分别是大益、陈升号、雨林古茶坊、七彩云南和合和昌:产值3000万元~1亿元企业6家,分别是八角亭、茶树王、神益、宝和祥、朗河、沱茶厂:勐海县茶企总体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为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

首先,全县名山名茶品牌附加值大幅提升,如老班章古树毛茶平均价达3500元/千克,老班章村茶叶农业产值达1.8亿图20-15元,茶农户均收入突破100万元;南糯、帕沙、贺开、老曼娥、那卡、曼边等名山名茶占树毛茶平均价达600元/千克以上,全县古树毛茶产量750吨左右,古茶园农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南糯山茶”“班章茶”已申报农产品原产地理标志保护,待审批中。

其次,成品茶结构不断优化,成品茶产量、高品质普洱茶比重明显提高:“勐海普洱茶”己成为云南茶叶的骨干代表产品,今年勐海普洱茶产量占全省普洱茶总产量11.43万吨的25%,“勐海味”已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标杆和代表。最后,大益、陈升号、雨林古茶坊等普洱茶著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勐海茶厂、陈升茶业、神益茶)、勐海沱茶厂等技术改造、雨林古茶坊茶业投资3亿元厂房建设及普洱茶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实力规模快速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更为突出。勐海普洱茶顾客满意度指数达80.40分。

(2)提高品牌辨识度,打造“勐海味”

品牌特色首先,根据勐海普洱茶产品的质量要求,严格落实包括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工艺、外形特征、内在品质、包装方式等在内的技术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体系,严历打击假胃伪劣。其次,做好“勐海普洱茶”“老班章茶”“南糯山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普江茶第-县”的申报工作及企业“QS”质量认证、复检和项目申报等工作。最后加强对授权使用“勐海普洱茶”企业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凡使用“勐海普洱茶”标识的茶叶企业,均应取得“QS”认证,产品必须符合“勐海普洱茶”的质量标准。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二话)


(二)茶产业生产现状

1.生产茶类:盈江县主要生产茶类有红茶(工夫红茶、CTC)、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茶类。

2.茶叶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盈江县现有面积100200亩,其中:茶园采摘面积780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8%,幼龄茶园22200亩,占总面积的2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23500亩,良种占有率达24%,2014年产量4508吨,茶叶工农业总产值902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41万元,工业产值188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697.4元。茶叶产业共涉及到全县14个乡镇,盈江农场,82个行政村,660个自然村,4.2万户,有茶农10.4万人。

全县范围内共有茶叶加工点104个,其中:家庭作坊81个、初制茶所20个、精制茶厂3个,年加工总量达5000吨以上。获得QS认证企业有3个,注册自主产权商标6个,获得省著名商标1个,获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创立了2个茶叶品牌,分别是以“勐弄山”牌茶和“腾盈”牌茶,两家企业产品多次在国内的各类名茶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项,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良好赞誉。

经过多年努力,茶产业已经成为盈江县广大山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加快茶叶产业科学发展,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科学技术发展及成果

(1)茶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种植管理技术稳步提升

盈江县自一九五四年开始发展茶产业,至201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0200亩,种植规模位列全州第二位,茶叶种植面积得到长足发展。全县5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基地有5个3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基地有8个,2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有13个。卡场镇、油松岭乡、劲弄乡、芒章乡等4个乡镇的茶园面积都达到了1万亩以上。已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基地面积有68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有91363亩。

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狠抓原料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大力实施低劣茶园改造工程。我县大力组织实施增施有机肥、重修剪、嫁接、无公害茶园换种技术等科学措施改造低产劣质茶园:二是推进良种和生态茶工程。为今后我县茶叶产业的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以来,全县共改造低产老茶园面积2.2万亩,改造后的茶园平均单产达70千克,比或造前每亩增加产量37千克,每年新增产量814吨,新增产值1302万元,改造后的茶园增效明显。

(2)龙共企业和品牌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我县现有的3家精制茶厂(盈江县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盈江县华康高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盈江县吴龙茶厂)都通过了QS认证,其中:盈江县华康高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盈江县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被列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创立了2个茶叶品牌,分别是“勐弄山”牌茶和“腾盈”牌茶,通过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云南省茶叶博览会、农博会和山西茶博会等茶叶展览交流会,企业产品多次在国内的各类名茶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项,进一步扩大了产品市场,有效地提高了我县的茶叶知名度,品牌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茶叶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加工技术趋于成熟

通过加大茶厂建设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全县现有茶叶加工点104个,年加工总能力提高到了5000吨以上,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制茶工艺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茶园建设、育苗栽培到茶叶制作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专业技术,不少村级茶场及少数农户也掌握了名优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产业开发步伐加快。

4.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通过近50年的发展,茶业已成为盈江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茶叶经济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是山区人民的主要收入

云南省镇沅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二讲)


二、镇沅县古茶山(园)

(一)老海塘茶古茶山

老海塘茶,产于世界野生茶树王的故乡—普洱市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海塘小组,由地名而得茶名,以海塘组为中心,不断广大茶叶面积,如今形成著名的老海塘古茶山。老海塘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而充满传奇故事。老海塘古茶山属于无量山余脉,茶树主要分布在大盘山,其主峰海拔2260米,含瓦桥、李家、岔河、田坝、胜利5个村委会。

茶树生长在1700~1950米的海拔之间,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土壤以红壤为主。古茶山口前还保存有栽培型古茶树1150亩,树龄在100年到800年不等。古茶山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还有4000亩生态茶园,是近几十年逐年种植的。

史上镇沅县大部分地方属景东管辖,唐宋时期景东城被称为银生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彝族等先民在当地种植茶叶满足自用。在与海塘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有一株栽培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25米的地方,树高4.5米,茶树基干最大径围172厘米,树龄近1000年,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种”,茶树生长很旺盛,成为老海塘古茶山的代表性茶树。

品质特征:老海塘古茶山的古茶品种为“大山茶”,又名“大树茶”,为地方群体品种,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杂种,有上千年的栽培史。这个品种的特点植株高大,树姿半张开,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

(二)振太古茶山

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西坡的镇沅县振太镇山街、抬头、界牌、兴隆、塘房、文怕、长安、小寨、黄梨村等地。是彝、汉族混居区。海拔1377~1857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保护完好,常年平均气温16.0~18.4℃,年降水量865~1270毫米,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和紫色土。古茶山面积13245亩,是镇沅县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呈零星块状分布。茶树品种为有性群体品种,居住的汉族种茶已有250多年。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有部分粮茶间作。

振太古茶山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街村古茶山,全村21个小组均有保存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树(园),面积达1600亩,特征为分布密度大,有规则的株行距,树体大小均匀,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叶品质较好,古茶园海拔1850~1900米,土壤为红壤,年平均气温16℃~16.5℃。代表植株是位于东经100°36′40″,北纬24°01′′10″海拔1857米的山街村外村组罗正兴家旁的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树小乔木型、树姿直立,叶形椭圆形,叶质中等,叶色深绿,基部干围1.53米,最低分枝0.5米,树高7.8米,树幅3.8米×5.5米。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优质普洱茶原料。

品质特征:振太古茶山出产的古树茶无污染,茶气足,茶质厚,滋味醇顺,回甘快而余味长。振太古茶山具有代表性:台头村后山古茶,山街村打笋山古茶,外村古茶,庐山古茶等。

(三)勐大古茶山

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勐大镇的大井、文况、文蒙、文开、文卜、白水、马台、大山等村是彝、汉族混居区。海拔1428~191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古茶山植被保护良好,是典型的生态茶园,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年降水量920~19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古茶山面积约252公顷,呈块状零星分布。

茶树品种为有性群体品种,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占茶树分布相对零散,但也有不少种植年代悠久、保存完好的古茶园,并由于生长在不同的地方而各具特色,代表品种有大山古茶,白水山心组古茶,砍盆箐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砍盆箐占茶园,它位于文况村砍盆箐,砍盘箐茶是镇沅的历史名茶,由于它处于特殊的1壤、地理和气候位置,茶的品质较好,具有独特的香气,这片茶园的上面是森林,下面是箐谷,这里的海拔高1910米,年平均气温低(15.8℃),大约在17世纪初种植,由彝族栽种,至今约400年。

代表植株是位于东经100°57′10”北纬23°59′22”,海拔1910米的勐大镇文况村砍盆善的一株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树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特大叶,叶形椭圆形,叶质中等,叶色黄绿,基部干105厘米,最低分枝1.1米,树高5.8米,树幅4.3米×4.3米,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丽青茶为主,是优质普洱茶原料。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二)


三、墨江县古茶山(园)

(一)迷帝贡茶古茶山

1.迷帝贡茶古茶山

迷帝古茶山分布于在哀牢山墨江段的团田、新抚、景星、通关等乡镇占茶区,海拔1250米至1940米,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1290毫米。现有茶园8万多迷帝贡茶的原产地是米地古茶园,而米地茶的产地是界牌村,过去是镇沅、新平与墨江三县的交界处(新抚以前属于镇沅,后来划归墨江),故名界牌,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有着繁盛的集市。

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藏区的马帮每年都要经过这里来驮运茶叶。界牌村米地古茶园距离新抚镇政府15千米,主要分布在米地、破木、会余等周边村寨,海拔1300米左右,有茶园近千亩。米地古茶园,面积逾300亩,据考证这些古茶树有近500年的历史,500年左右的现存3600多株,清代补种距今200年左右的有8000株左右。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百姓在稀疏的茶地里进行了间空补种,大概有6万株左右。

当地种茶的民族以哈尼族,布朗族、汉族等为主。但在解放前界牌村拥有茶园的都是汉族的地主,迷帝古茶园就属于汉族赵姓家族的,做的是“窝窝茶”之类的传统手工茶。解放后当地政府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于1965年在这里建有村办企业米地茶厂,由墨江茶厂统购统销,并提供技术指导,做出的毛茶交给墨江县茶业公司(墨江茶厂)。界牌以前靠马帮、牛帮运输以及人背,直到1987年才修通公路。

2.“瑞贡京师”的迷帝贡茶

“募人百户,种茶千亩”,明末清初时期,“米地茶”就相当有名,“塘上街”也因米地茶成为当时最繁华的驿站。时至清朝乾隆年间,米地茶作为贡茶进贡北京,传说乾隆皇帝品米地茶,十分赞赏,说“朕品若无数,唯他色香俱佳”,并赐旨“瑞贞京师”。自此,米地茶真正成为清廷贡茶,岁岁进页,直到咸丰年间。

因为有了“瑞贲京师”的流传故事,“米地”逐渐演变成了“迷帝”。1995年,当地政府注册了“迷帝”品牌,中请了商标保护。2007年思茅更名为普洱的庆典上,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斗茶大赛也在紧张而热闹地举行,紫云公司制作的“迷帝茶”获得斗茶冠军,从此“迷帝茶”的名气不胫而走,闪耀在普洱茶界。

如今米地茶采用现代茶园管理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管理,占茶园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保持了古代的遗风,香浓,回甘,色味俱佳。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只用羊粪、油枯等肥料,人工锄草、翻挖茶地,管理完全按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管理。目前,新抚乡正在如火如茶打造“迷帝庄园”,探索旅游文化、茶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建成普洱市继柏联庄园之后又一个庄园经济的奇迹。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腊县茶业简述


一、勐腊县茶产业基本概况

2014年,勐腊县茶叶总面积达12.1万亩(采摘面积9.84万亩),其中台地茶93207亩,主要分布在易武4233亩、象明乡2828亩、瑶区乡7061亩、关累镇4163亩、勐伴镇3596亩、尚勇镇22422亩、勐仑镇1800亩古茶园27793亩,主要分布在象明9721亩、易武16572亩、其他乡镇(瑶区、勐伴、关累等)1500亩。有茶农户8410户,35176人茶农年均收入1480元。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84户,1户精制企业,14户茶叶初制所,69户传统手工茶庄,已办理生产许可证48家。生产产品有七子饼茶、砖茶、沱茶、竹筒茶、瓜茶、绿茶、红茶等,年产量达3860吨,产值2,68亿元。

二、勐腊县茶业现状

(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

勐腊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美名远扬的“元宝茶”“曼松贡茶”就产自于我县北部,古六大茶山除攸乐外的倚邦、曼砖、革登、曼撒、莽枝五大茶山就位于我县境内,是举世公认的“普洱茶”发源地之一,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骨于产业。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茶产业发展

在茶产业发展中,勐腊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资源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的目标,坚持“生物强县绿色产业富县战略”,落实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并着力推进普洱茶基地建设。

在茶叶发展布局中,勐腊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稳面积,强基础,调结构,树品牌,拓市场,加强宣传”的基础上,走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茶叶产业发展方针。南部地区及坝区乡(镇)以稳足面积,适度发展为前提,以品种改良,科学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市场,开发名茶、优产品为突破口,领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北部地区及山区乡(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异地扶贫、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古茶树、古茶园,以开发建设“绿色、生态、坏保、优质茶园”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使新建茶园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现已形成了南部地区以绿色茶产品为主导的内销茶叶主产区,北部山区以“环保、生态”茶园以“元宝茶、普洱茶”为主的外销茶叶主产区。

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和古茶园保护及综合管理,建设生态茶园,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园建设。推进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资源整合,扶优扶强,促使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建立健全茶叶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种植、初制、精致环节逐步实施标准化:加强品牌建设和大力拓展市场,围绕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实现茶产业稳步增长。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澜沧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二章)


三、澜沧县古茶山(园)

(一)景迈古茶山

1.自然条件

景迈山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的景迈山上,主要分布在景迈、芒景等村,居民以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为主。茶园生长在海拔1100~1570米之间,年降水量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四季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利于茶叶内在物质的聚合: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高品质茶叶生长的黄金区域。

2.茶产业概况

景迈山古茶园有茶叶总面积5.1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采摘面积1.64力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常年云雾缭绕,到这里看茶同、古树,观古村落、古寺庙,赏日出日落、云海奇景,体验采茶、制茶的艰辛与乐趣,这些让每一个进山的人痴迷陶醉、流连忘返,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人与白然的和谐,种置身于世外源的超脱。

(1)“螃蟹脚“扁枝槲寄生属扁杆灯芯草”

景迈山的茶树没有经过人为矮化,外形上都显得沧桑凝重、饱经风霜。茶树的枝干上寄生了很多苔藓、石斛等附生物,其中有一种俗称“螃蟹脚”的多年生草本寄生物,学名“扁枝槲生属扁杆灯芯草”,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有消炎祛奭、清热利尿等功效。

(2)茶祖叭艾冷的传说

景迈山上各民族都泰叭艾冷为茶祖,如今苏里亚的儿子苏国文成为景迈山上祭茶祖活动领头人。据《布朗族志》和布朗族地方史《奔阁》等有关史料记载,景迈山裁培茶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元180年),迄今已有1830多年。

景迈山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195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代表团成员去北京参加新中国一周年国庆观礼,景近山上布朗族头人苏里亚背着·袋珍贵的“腊各信”(小雀嘴尖茶)在中南海亲手送给毛主席,如今苏里亚的儿子苏国文成为景迈山上祭茶祖活动领头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用景迈山古树茶专门特制的“奥运国礼茶”赠送给各国元首。

(3)景迈山茶山申遗

景迈山申遗2012年9月以景迈山为代表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AHS)保护项目试点;2012年11月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以一座茶山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景迈山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粘连得很紧的地方,一千多年来,不管山里山外风云变幻,自栽下第株茶苗起,这里就似乎注定要成为了茶树生长的圣地,茶人心中的圣山。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