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五话)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勐海红茶特点 勐海古树红茶 悦山水茶业

【www.cy316.com - 勐海红茶特点】

(3)加强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突出“勐海味茶文化”特色

首先,大力展示普洱茶文化内涵,重点突出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等独具特色的勐海民族茶文化和勐海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全方位、动态化拓展茶业功能,开发休闲、观茶业,增添服务内容,从过去单纯卖茶产品转变为卖产品和卖服务相结合。其次,深入挖掘、整理民族茶文化,支持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和观光茶园,发展和规范茶店(庄)、茶馆(室)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通过茶艺表演和培训,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建设集“旅游、参观、购物”为一体的旅游项日,大力开发以“普洱茶”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勐海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后,全力办好“勐海茶王节”,开展民族茶文化展示、特色茶叶产品展示与贸易、茶文化研讨与交流、制茶大赛、斗茶大赛、民族茶艺大赛、茶产品经贸洽谈、古茶山旅游等,把“勐海茶王节”打造成为省级文化品牌。最后,以贺开古茶文化园建设为重点,在保护古茶山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整修公路、改善村容村貌、建立游客服务中心、拉祜族风情展示等项目建设,形成“茶中有村,村中有茶”的和谐画面,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将贺开达茶山建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古茶庄园。同时以贺开项目为中心,加快南糯山哈尼占茶文化园、布朗山班章古茶文化园、勐海茶马古道景区、茶禅世界、勐海普洱茶都等茶文化项目建设,全力提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茶文化内涵和品牌知名度。

(4)加强勐海普洱茶城体系建设,突出西双版纳春城中的“中国普洱茶城”

首先,围绕“城在茶山中、房在茶林中、水在茶城中、人在绿茶中”城镇建设发展思路,按照“一体两翼、内外联动”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结合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文化、四季如春的独特气候特点和秀美的田园风光,通过规划、布点、保护和改造,促进实体建筑与自然景观、历史风貌与民族茶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原汁原味的普洱茶文化名城。其次全力推进“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茶文化底蕴,展现和彰显独特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把勐海县城建设成为“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集生态、山地、茶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全国最具特色、最具亮点的茶文化之城。

(5)加强宣传推介,突出宣传“勐海味普洱茶”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名片

加强与企业联动,进一步做好服务,加大勐海普洱荼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了勐海普洱茶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勐海普洱茶的消费市场。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展示勐海“普洱茶故乡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内涵及勐海茶的历史、文化、种技、品牌及品质、保健功效等方面的内容,挖掘、丰富和弘扬“勐海普洱茶”文化,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勐海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勐海普洱茶”的市场品位。其次,借助“大益”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以及“陈升号”“七彩云南”等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加大勐海普洱茶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勐海普洱茶的整体品牌形象。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六话)


如勐海茶厂在全国29个省市建立了2800多家授权专营店,在韩国成立勐海茶业韩国分公司,建立了16个专营店,在马来西亚和台湾成立分公司,在全国茶市发拌了主导调节作用,采取开箱卖茶稳定市场策略,为勐海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页献。然后,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在普洱茶主要销区召开推介会、品鉴会、交易会、研讨会,大力宣传特色浓郁的勐海普洱茶。

营销网络的快速扩大,在全国形成了只要有普洱茶的市场就必有勐海普洱茶的盛况。最后,借助全媒体推广勐海普洱茶。出版了“茶的老家勐海”田册;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勐海普洱茶宣传,在中央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云南日报、版纳报、《云南普洱茶》等作广告、系列报道,把民族茶文化与旅游观光结合,开展茶事体验活动,引导消费者对勐海普洱茶产业更全面、史深入的了解。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展示“勐海味”“普洱茶的故乡”“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内涵及勐海茶的历史、文化、科技、品牌及品质、保健功效等方面的内容,挖掘、丰富和弘扬勐海普洱茶的文化底蕴,政府搭建好平台,企业为主体,共同宣传,文化和品牌更好地融合发展,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宣传突出特色:“生态、科学、安全、放心、满意”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优质安全、生态健康”的“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神奇养生美丽和谐”的西双版纳春城。

5.品牌创建核心思想

(1)全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进一步抢抓机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着力改变发展方式,加大古茶园保护和生态茶园建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展现特色,积极打造品牌,加大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构建和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加速了产业优化升级大幅提升了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2)“二张名片”“三个品牌”“五个抓手”

通过全面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二张名片,强力打造勐海普洱茶品牌、勐海名山名茶品牌和勐海企业品牌三个品牌,着力“生态普洱、科学普洱、安全普洱、放心普洱、满意普洱”五个抓手,深入落实十项举措呈现出百家争茗、百花齐放、兴兴向荣的大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茶园面积增加、毛茶产量增加、精制茶产量增加、产值大幅提高、茶叶价格上扬、财政增长、茶企增效和茶农增收等多方面增长;普洱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普洱茶加工水平及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品牌效益明显提升,提质增效成效显着。实现了茶园面积、毛茶产量、精制茶产量、产值、品牌、税收、茶农年人均收入、从业人口等多个中国普洱茶第一,初步建成了中国最优质的普洱茶基地。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三话)


(2)推进初制加工标准化生产,提升晒青茶生产水平,突出勐海味的独特风味

首先,全面提升晒青茶初制加工工艺水平,大力推广全手工制作技艺,加大培训和茶科技进村入户,打造特色,突出“勐海味”,立足质量,树立形象和标杆,全面提质增效,提名山名茶附加值和品牌效应。其次,加大对全县初制所科学加工技术推广、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推行初制所规范达标,要求标准化、清洁化、节能化生产;规范农民群众家庭作坊初制茶的技术规程,推广科学晾晒、卫生储存等技术,千方百计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大幅度提高初加工水平,全面提升茶叶产品档次,通过提高单价、提高品质来提升茶产业化水平。

(3)强化质量标准及保证体系建设,突出勐海味质量的统一性

首先,摸底调查和监督抽检全县茶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检查企业经营资质、生产加工布局和流程、车间工作人员的健康情况,指导产品出厂检测。对全县持证普洱茶生产企业进行了监督抽检,对勐海普洱茶的质量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撰写年度普洱茶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对涉及不合格产品的企业,立案查处。

其次,不断加快建立和完善普洱茶标准体系,加强对普洱茶生产、销售和发展的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按照普洱茶种植加工标准,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所和合作社,帮助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水平:建立了茶叶市场准入及认证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对茶叶生产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

(4)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岀组织化程度和荼农持续增收,突出勐海味的专业化

首先,鼓励茶农依法、自愿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茶叶合作社+基地(初制所)+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由茶叶合作组织对杀叶进行统一采摘、统·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价格和统一销售,实现茶叶加工企业与分散茶农之问的对接,从源头上加强茶园的科学管理,提离茶叶产品的安全性,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其次,不断完善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引导茶叶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制方向发展,完善运行机制,推动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优化发展,促进茶农持续增收,建设勐海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品牌。

(5)加强流通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建设,促进勐海味的营销畅通

首先,建设现代化茶叶产业园区,结合特色茶叶专业化乡镇建设,加快茶叶集群产业的发展,推进茶叶流通环节向优势区转移。其次,强化信息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鼓励扶持全业、购销大户到主要茶叶消费区域设立销售窗门和专卖店,形成点、片、面相结合的销售网络。最后,努力培植“勐海普洱茶”的专业化营销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勐海普洱茶”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专卖店、网上交易等新型现代物流方式,构建“勐海普洱茶”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渠道。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四话)


4.“勐海味”特色品牌

(1)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扩大“勐海味”品牌效益

通过强力打造“勐海普洱茶品牌”“勐海名山名茶品牌”和“勐海企业品牌”,重点扶持茶叶经营企业争创品牌,深度挖掘茶叶品牌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强力支持中国普洱茶第品牌—“大益”做大做强做优,扶持陈升茶厂打造“高端普洱茶品牌”,支持西定乡建设持南糯山建设“中国古茶世界茶王之乡”,支持贺开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古茶庄园”第一村”。

促进茶产业向品牌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余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2014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家,同比增2家,分别是大益、陈升号、雨林古茶坊、七彩云南和合和昌:产值3000万元~1亿元企业6家,分别是八角亭、茶树王、神益、宝和祥、朗河、沱茶厂:勐海县茶企总体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为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

首先,全县名山名茶品牌附加值大幅提升,如老班章古树毛茶平均价达3500元/千克,老班章村茶叶农业产值达1.8亿图20-15元,茶农户均收入突破100万元;南糯、帕沙、贺开、老曼娥、那卡、曼边等名山名茶占树毛茶平均价达600元/千克以上,全县古树毛茶产量750吨左右,古茶园农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南糯山茶”“班章茶”已申报农产品原产地理标志保护,待审批中。

其次,成品茶结构不断优化,成品茶产量、高品质普洱茶比重明显提高:“勐海普洱茶”己成为云南茶叶的骨干代表产品,今年勐海普洱茶产量占全省普洱茶总产量11.43万吨的25%,“勐海味”已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标杆和代表。最后,大益、陈升号、雨林古茶坊等普洱茶著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勐海茶厂、陈升茶业、神益茶)、勐海沱茶厂等技术改造、雨林古茶坊茶业投资3亿元厂房建设及普洱茶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实力规模快速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更为突出。勐海普洱茶顾客满意度指数达80.40分。

(2)提高品牌辨识度,打造“勐海味”

品牌特色首先,根据勐海普洱茶产品的质量要求,严格落实包括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工艺、外形特征、内在品质、包装方式等在内的技术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体系,严历打击假胃伪劣。其次,做好“勐海普洱茶”“老班章茶”“南糯山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普江茶第-县”的申报工作及企业“QS”质量认证、复检和项目申报等工作。最后加强对授权使用“勐海普洱茶”企业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凡使用“勐海普洱茶”标识的茶叶企业,均应取得“QS”认证,产品必须符合“勐海普洱茶”的质量标准。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海县茶业简述(第二话)


(二)良好而具特色的产业发展

1.全面的产业发展

通过全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和20余万涉茶人口奔小康,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目标,大幅提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率,把勐海建成最大、最优、最安全、最生态、最健康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实现茶园生态化、加工企业规模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功能健康化、知名品牌国际化。

2.鲜明的政策扶持

对茶园提质增效、高优生态茶园建设、茶叶专业村、种植大户、茶叶技术培训及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培植、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初制加工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继续加大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增加茶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鼓励龙头企业增加对茶叶基地建设的投入,把龙头企业建基地与乡镇茶叶示范样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发展,充分调动广大茶农茶企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增加茶叶生产的投入。

大力引进重大项目,加强招商引资。着力招商引入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和重大项日,引进培育一批在国内、省内享有声誉、富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及投资拉动,在经营管理、开发新产品及拓展市场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县茶产品质量效益的提升和茶产业持续发展。

3.特色的发展策略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建设,突出勐海味的原生态

首先,以“生态立茶”为核心,建设“森林勐海”,重点建设格朗和勐宋乡、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混镇、勐海锁等专业化乡镇和南糯、帕沙、贺开、班盆、老班章、老曼娥、新班章、章家、那卡、巴达、章朗、曼迈、曼糯等名山名茶特色示范区,建设原生态标准化茶园和古茶精品庄园。

其次,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占茶资源,实现“铂金”价值,加强对《西双版纳占茶树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和落实,每年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奖优罚劣,增强茶农自觉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意识,制定古茶园改造管理、采摘、养护技术措施,指导帮助茶农科学合理利用古茶资源,制止掠夺式采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古茶资源可持续利用。

最后,优化茶园基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优质、生态、高效”茶园,积极完善生态茶园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构建生态茶园指标体系,全力实施连片建设标准生态茶园,造就绿色、健康、环保的茶树种植业;全面建成茶中有林,茶在林中,远看青山绿水,近看心旷神怡”的生态最优和普洱茶原料最优的基地。目前在全县茶园中共开展樟茶间作和珍贵树种间套种面积38万亩,通过生态茶园建设,大幅减少了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在茶园中的施用,毛茶品质得到稳定提高。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景谷县茶业概况简述(五)


历经数十年辛勤耕耘,公司现拥有“林中植茶树,茶在林中生”的景谷大白茶、云抗十号、长叶白毫等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亩,公司+农户4000亩,共有茶农1200人,现拥有固定资产640万元,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

产品按原料、加工工艺、品质特征分为:皇贡系列6个品种,普洱熟紧压系列20个品种,普洱青紧压系列25个品种,普洱青熟散茶系列6个品种,普洱月光白系列8个品种,高档绿茶系列4个品种。

年生产白龙须贡茶、女儿环、景谷玉芽、碧螺春、银针等高档名优产品以及“秧塔牌”普洱茶和绿茶等主导产品系列产品100多吨,均选用优质茶叶按绿食品卫生标准精制而成,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得广大消费者和日本、港台等普洱茶收藏人士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百年悠久历史的大白茶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2.大村村茶产业

大村村地处民乐镇东南面,属于山区,距镇政府所在地20千米,国上面积65.9平方千米,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1235毫米,适合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全村辖秧塔等14个村民小组,是秧塔古茶山所在地,现有农户424户,总人口1521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以彝族居多,彝族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是全县特困村∠之。近年来,景谷县委、政府及民乐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广大群众认真发展茶叶产业。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比2012年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4339元,茶叶已成为大村村民终济发展的主要

云南省勐腊县茶业简述


一、勐腊县茶产业基本概况

2014年,勐腊县茶叶总面积达12.1万亩(采摘面积9.84万亩),其中台地茶93207亩,主要分布在易武4233亩、象明乡2828亩、瑶区乡7061亩、关累镇4163亩、勐伴镇3596亩、尚勇镇22422亩、勐仑镇1800亩古茶园27793亩,主要分布在象明9721亩、易武16572亩、其他乡镇(瑶区、勐伴、关累等)1500亩。有茶农户8410户,35176人茶农年均收入1480元。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84户,1户精制企业,14户茶叶初制所,69户传统手工茶庄,已办理生产许可证48家。生产产品有七子饼茶、砖茶、沱茶、竹筒茶、瓜茶、绿茶、红茶等,年产量达3860吨,产值2,68亿元。

二、勐腊县茶业现状

(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

勐腊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美名远扬的“元宝茶”“曼松贡茶”就产自于我县北部,古六大茶山除攸乐外的倚邦、曼砖、革登、曼撒、莽枝五大茶山就位于我县境内,是举世公认的“普洱茶”发源地之一,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骨于产业。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茶产业发展

在茶产业发展中,勐腊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资源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的目标,坚持“生物强县绿色产业富县战略”,落实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并着力推进普洱茶基地建设。

在茶叶发展布局中,勐腊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稳面积,强基础,调结构,树品牌,拓市场,加强宣传”的基础上,走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茶叶产业发展方针。南部地区及坝区乡(镇)以稳足面积,适度发展为前提,以品种改良,科学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市场,开发名茶、优产品为突破口,领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北部地区及山区乡(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异地扶贫、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古茶树、古茶园,以开发建设“绿色、生态、坏保、优质茶园”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使新建茶园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现已形成了南部地区以绿色茶产品为主导的内销茶叶主产区,北部山区以“环保、生态”茶园以“元宝茶、普洱茶”为主的外销茶叶主产区。

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和古茶园保护及综合管理,建设生态茶园,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园建设。推进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资源整合,扶优扶强,促使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建立健全茶叶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种植、初制、精致环节逐步实施标准化:加强品牌建设和大力拓展市场,围绕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实现茶产业稳步增长。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双江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双江县基本概况

双江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2157平方公里,距省城昆明627千米,距临沧市政府所在地78千米,距临沧机场59千米,辖4乡2镇72个村3个社区2个农场管委会,总人口17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5%。

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各民族同生共荣,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

双江自然条件优越,北回归线横穿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山地起伏、故地相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年均日照时数2223.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010.9毫米,无霜期352天,气候条件极适宜茶的生长,先民至少3000年前就开始种茶,史料记载:“南宋淳十二年(1250年)李兴北赴考永昌郡南300里,有濮人(布朗族)种茶,市米、布、茶、盐。”可知双江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悠久。

二、茶产业概况

2014年全县茶叶面积17万亩,80%的茶园分布在海拔1300米~1900米的山区,其中采摘面积12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达2万亩,全县涉茶人口达13万人,2014年全县毛茶总产量9419.3吨;精制茶生产3643.4吨。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实现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128元,茶叶是双江经济作物种植中涉及人口最多的产业之一。全县茶叶产品形成了以普洱茶为主,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为辐的4类80多个品种,注册商标74个:全县茶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共设置销售网点127个。

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814户,其中:获QS认证精制加工企业42户;组建了勐库大叶茶商会和冰岛茶友协会,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建成了中茶所专家工作站、云南勐库有机茶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科研教学生产实习基地。有1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勐库戎氏”“勐康”牌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勐库”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5年毛茶:滇工夫红毛茶产量77吨、产73.4万元:滇红CTC毛茶产量30.23吨产值47857.32万元。2015年精制茶:滇红工夫茶产量77吨、产值173.4万元:滇红CTC茶产量30.23吨产值78.6万元:普洱茶产量3431.5吨、产值39919.85万元:乌龙茶产量151.4吨、产值1408.02万元。

双江茶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以普洱茶为主,红茶、绿茶和鸟龙茶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种茶源生地,勐库大叶种茶是有性群体优良茶树品种,品种纯度高达80%左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作为全国良种推广,20世纪60、80年代,勐库大叶种茶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为国家级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普洱茶之味精”,30多年外运茶籽300余万千克,对我国茶叶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页献。

1997年发现的勐库大雪山1.27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其原始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它对进一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悠久的种茶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赋予了勐库大叶种茶甘甜醇厚、香高味鲜、气韵悠长的优良特性。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景东县茶业概况简述(第五章)


(三)金鼎古茶山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河、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

海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质混杂,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白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径284厘米,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米,基部干围159厘米: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米,基部干径170厘米;岔河村过渡型风冠山白茶,树高6.5米,基部干围168厘米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米,基部干径90厘米等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帕村,海拔2900多米,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是深藏于无量由中的3个自然村,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足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荼园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山名的一是古茶,二是菜。古茶园面积零星,约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四)御笔古茶山

御笔古茶山是“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缩影。随着银生文化的不断挖掘,银生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南诏文化、古像族文化、古彝族、古布朗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御笔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城附近,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5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普洱市、西双版约州全境和临沧市部分地区、细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等地,银生节度府设在银生城即今云南普洱市景东县城,御笔古茶山是当时银生城界诸山的主要茶山之一,也是银生节度府的官办茶园,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耿马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耿马县基本概况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部,位于北纬23°2东经48′~99“54′之间,东与双江交界,南与沧源接壤,北与永德、镇康、云县毗邻,西与缅甸山水相依。辖9个乡(镇)、2个农场管委会和1个管理区。全县总人口28,6万,国土面积3837平方千米,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地貌地势复杂多变,海拔从450~3323.5米。立体气候显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耿马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较广,人工开发利用茶树资源历史悠久,现代茶园标准化建设较高。

二、茶产业概况

(一)种质资源

耿马县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经初步普查,野生古树分布面积达5.7万多亩,分布于怒江流城和澜沧江流域山脉中。从海拔1200米(福菜马台坡)至海拔2600米(大兴大雪山)均有分布,相对集中在海拔2200米至2400米之间,全县主要有三个野生古茶树群落大兴乡大雪山区域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约24000亩。

最大的一棵茶树树围为1.75米,树高为15米左右,树幅为10米。芒洪乡大浪坝区域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约3000亩,该区域内的原始森林、种群等生态系统保存完好。耿马大青山区域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约30000亩,其中发现最大的一棵,树基围1.64米,高30米,树幅15米,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对三个区域茶树进行考证,确定该茶属大理茶种。

耿马县“石佛洞”考古发现,耿马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驯化栽培茶树历史悠久,世居民族中佤族、布朗族的共同祖先—濮人是最早的茶农。现在百年以上古茶园有2000亩,对大叶茶驯化栽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首推芒洪户南山古茶园、勐撒芒见古茶园、翁达古茶园、勐简大寨古茶园、贺派帮卖古茶园。

(二)茶园现状

耿马茶产业始终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和“天下茶仓、红茶之都”建设发展的理念,始终重视生态茶园建设,原料基地具有一定规模。截至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10.2万亩,种植品种有双江勐库大叶群体种、云抗10号、香归银毫、清水三号和台茶1号等。

其中: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面积5.3万亩,无性系良种覆盖率52%,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3.04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0.5%。有机茶园认证面积0.3万亩。形成以勐撒为中心,辐射勐永、大兴、芒洪、四排山五个上万的茶区优势带。2014年茶叶产量10026吨。五大茶区茶园面积分别是:

(1)勐撒茶区4.3万亩。其中勐撒镇3.54万亩勐撒农场管委会0.76万亩。

(2)勐水茶区1.16万亩。

(3)大兴茶区×0.98万亩。

(4)芒洪茶区1.26万亩。

(5)四排山茶区1.22万亩。

2015年毛茶:滇工夫红毛茶产量290.1吨、产值705万元:滇红CTC毛茶产量2767吨产值5803万元;晒青毛茶产量2630吨、产值6788.57万元:蒸烘青绿毛茶产量4538.9吨、产值8370.15万元。2015年精制茶:滇红工夫茶产量30吨、产值386.4万元;滇红CTC茶产量2745吨、产值5883万元;普洱茶产量141吨、产值1171.08万元;蒸烘青绿茶产量858.4吨、产值2203.2万元。

(三)加工现状

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7个(通过工商注册),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茶叶加工企业有9户,茶叶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万吨以上。有获得省级龙头企业认证1户(乾峰公司)有2个品牌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洛凌牌商标和回味牌商标)。勐撒管委会被列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洛凌茶厂通过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并获得HACCP认证企业,具备农产品出口备案资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江城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江城县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地处东经101“13′′~1029与北纬22°19~22°56′之间。东部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老挝交界,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西部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部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部与墨江县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83千米,其中:中越段67千米、中老段116千米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千米。

县城动烈镇海拨1119米,距省会昆明122千米、距普洱市150千米。全县辖5乡2镇50个村(居)民委员会528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分布居住着汉、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5种民族,总人凵12.4万人江城因江水环绕县境而得名,境内河流众多、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最高海拔位于西北角与宁洱县交界处的狮子岩大山,海拔为2207米,最低海拔位于东部的中越界河一南马河口,海拔为317米。

2.自然条件

江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2℃,全年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年降雨量在2260~2680毫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士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8%。

二、茶产业基本概况

江城县野生型古茶树群落面积1.2万亩,栽培型古茶树面积6735亩,其中以国庆乡保存最多,面积达5800多亩。国庆古茶山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茶山同处一脉。种茶历史久远,茶性、茶质和易武茶十分相近。江城县全面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发展绿色有机茶2014年启动认证有机茶茶园1.1万亩,计划5年时间完成有机茶五万亩。

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43306亩、采摘亩积136200亩、茶叶总产量14050吨、亩均产量103.16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610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495亩、有机茶园面积1000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2个、初制所数量130个、专业合作社数量44个。

1.“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江城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历史上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五条,即东北路一前路官马大道、西北路一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一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一宁洱易武茶与大道。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从宁洱一思茅一倚象坝一石膏箐一曼克老一圆盘山一阿树察一勐烈街一坝溜渡凵(沿李仙江而下)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香港、澳门]、南洋等各地,全程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当时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条“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当时茶马古道连接海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县城所在地动烈古城是普洱市马背上驮出来的五座古城之一。

十九世纪末期到一一九四二年以前,从普洱、思茅、墨江和易武等地茶叶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到江城勐烈开设分号,如敬昌茶号、江域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水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汇益茶号、丰顺祥、许季瑞、太和样等20余家,成为当时普洱重要的茶叶加工集散地。

2.新时期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城茶产业发展有独特的自然、历史、区位、人文等资源条件。上世纪90年代,牛洛河茶厂走“三结合一体化”的茶叶开发模式,在云南推广学习。茶产业是江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江城是发展茶叶极具潜力的一块宝地,真诚邀请中外茶商携手合作,共创江城茶业新辉煌!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