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鲜叶与质量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鲜叶分级 乌龙茶鲜叶 茶叶鲜叶快速检验

茶叶鲜叶分级。

鲜叶内的化学成分很多,就目前了解的已达250余种。其成分可分为水、无机成分(灰分)和有机成分三部分。有机成分中主要有: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硷、糖类、芳香物质、维生素、色素、酶类等。

品质优良的茶叶必须要有良好的鲜叶质量和优良的制茶技术。那么鲜叶质量究竟是什么呢?

鲜叶质量主要包括鲜叶嫩度、匀净度和新鲜度三个方面。其中嫩度和匀净度是鲜叶质量的主要指标。

一、嫩度:它是指芽叶伸育的成熟程度。根据茶树新陈代谢的特征和营养器官形成及生长发育过程,芽叶是从营养芽伸育起来,并逐渐增大,伸展叶片;随芽叶的成长,叶片逐渐增加,芽则相应逐渐变小,最后完成一个生长期形成驻芽。这时叶片自展开到成熟,叶面积逐渐增大,叶肉组织厚度相应增厚,叶片逐渐老化。所以芽比叶嫩,一芽一叶比一芽二叶嫩……正常叶对夹叶嫩,初展的叶片比开展的叶片嫩。

从化学成分含量来看:多酚类化合物总量、蛋白质、水溶性灰分、咖啡碱等都随鲜叶嫩度的下降而降低,而还原性糖、淀粉、纤维素、叶绿素,则鲜叶嫩度的下降呈现增加;与品质关系极大的氨基酸、水浸生物都呈现的变化不明显。所以致力于鲜叶化学成分的变化作为嫩度的指标,均未获成功。但不是说鲜叶的内含化学成分含量与鲜叶质量无关。而是鲜叶嫩度与其内含化学成分间存在着适量适比的关系,就是我们不能单纯地强调鲜叶内含某一种成分高低,而是综合各种有效成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一般而言,鲜叶内含有效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等多,鲜叶质量好,也是幼嫩鲜叶的内在表现,在正常情况下制出的茶叶形质较优;而纤维素则是鲜叶粗老的内在表现,制出茶叶品质也是低次的。

那么茶叶品质与鲜叶嫩度的关系,是否鲜叶嫩度愈高,制出茶品质也有一定很好呢?我国茶类很多,各类茶叶都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对鲜叶嫩度要求也不近相同。黄山特级毛峰要求鲜叶,形似雀舌、白毫多的一芽1叶初展,太平猴魁形如含苞的兰花,要求鲜叶是一芽2叶的新梢,青茶则要求开面三、四叶的新梢(也叫对夹3、4叶),才能制出具有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来。黄大茶具有强烈的“锅巴香”,要求鲜叶为1芽四、五叶。总之茶叶品类不同对鲜叶的嫩度要求不同,而不能认为鲜叶愈嫩愈好。但我国主要生产的红、绿茶,一般要求鲜叶为一芽二、三叶,而且高档茶多是细嫩的鲜叶制成的,粗老的鲜叶则制出的茶叶品质较低次。

同时,鲜叶老嫩与产量、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虽然鲜叶嫩,茶叶品质好,价格高,但鲜叶要求过于细嫩将会影响茶叶产量,经济效益上不去。因此生产上鲜叶采摘,要根据茶树特性、外介条件及技术措施,进行合理的采摘。这对产量、质量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鲜叶嫩度的评定,作为客观评定鲜叶嫩度的方法是鲜叶机构组成分析的方法。现在各个茶场都根据各自茶场生产的茶类特点制订了鲜叶分级标准作为依据,但生产上更多采用的是感观评定。如皖南茶区鲜叶感观评级经验总结出三条标准:一看芽头——大小、瘦肥、数量;二看叶张——开展程度;三看老叶、单片叶及一芽三、四叶老化程度和数量。

二、匀净度:鲜叶匀净度是指同一批鲜叶质量的致性,即鲜叶老嫩是否匀齐一致,它是反映鲜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制茶来说,无论那种茶类都要求鲜叶匀净好,如匀度不好,老嫩混杂,制茶技术就无法保证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尤其是特种名茶要求匀度非常高,否则制不出名茶,所以鲜叶进厂后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进行拣剔,来提高匀净度。对于提高匀度方面有不少人在研究鲜叶分级机具,有风力原理和筛分作用效果很不理想。

鲜叶匀净不仅反映嫩度一致,而且反映了柔软度、芽叶长度。色度新鲜度、采摘时期、品种、气候的一致性以及鲜叶含杂多少。同一批鲜叶、如果均匀一致,干净无杂,则说明匀净度好;如果同一批鲜叶遇到下述几种情况,均说明匀净度差:1.老嫩混杂;2.品种混杂;3.雨水叶和非雨水叶混杂;4.新鲜芽叶与劣变叶混杂;5.夹带有茶果、隔年老叶,泥土及其夹杂物。

影响鲜叶与净度因素很多,如采摘不合理、茶园品种混杂、鲜叶运送和鲜叶管理不当等,都会造成老嫩叶混杂、雨露水叶与无表面水叶子混杂、不同品种鲜叶混杂和进厂时间不同的叶子混杂,匀净度不高。

如同一批鲜叶老嫩不一,则内含成分不同,叶质柔软程度不同,就给制茶技术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杀青中鲜叶老嫩不一,就会造成生熟不一,在揉捻中就会造成嫩叶断碎、老叶不成条等不利制茶技术措施合理的实施。因此解决鲜叶匀净度问题是制茶亟待要解决难题。目前生产上,主要采取方法是加强采摘,避免人为混杂,防止老嫩一把抓;加强鲜叶贮运管理和鲜叶验收工作,严格控制鲜叶的匀净度。

判断鲜叶匀净的方法,可以进行分析芽叶机械组成情况来进行。但在生产上常采用的是凭感观判断。是结合嫩度评定一道进行的。

三、新鲜度:是指鲜叶保持原有理化性质的程度。鲜叶采下来脱离茶树后,就存在着内含物的转化。随着水分不断散失,鲜叶内的各种酶的作用逐渐加强、内含物质不断分解和转化而消耗减少。一部分可溶性物质转化为不溶性物质、水浸出物减少,使制出的茶叶香低味淡、影响品质。而且这种转化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强。内含有效物质消耗越多。环境温度越高,转化越快,干物质消耗越大。所以一般要求鲜叶现采现制,就是为了有效防止内含物消耗过多,不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在生产上,鲜叶进厂为了保持新鲜,提高茶叶品质,一方面强调现采现制;同时努力做好鲜叶贮放工作,避免在鲜叶堆放过程中出现劣变现象,并尽力缩短摊放时间(最长不宜超过16小时),尽量减少损失。

判断鲜叶是否新鲜,主要是根据鲜叶色度,气味和发热情况。一看鲜叶是否有红变叶、红梗等,二嗅气味;新鲜的鲜叶具有清香,如有浓浊气味,说明新鲜度不好;如嗅到有酒气味或恶气或腐烂气味都表明鲜叶已变质;三试叶温:采刚下来的鲜叶及时运送进厂,一般叶温不高,如不及时送厂在竹蓝子里存放时间过长,叶温就会增高,鲜叶就会劣变。

精选阅读

彩农茶详解鲜叶质量


鲜叶质量的优劣,是制作茶品的基础决定因素。鲜叶质量一般用鲜叶嫩度、匀度、新鲜度和净度来评定。

1.鲜叶嫩度

鲜叶嫩度是茶叶加工对鲜叶要求的主要指标。从内在成分来说,鲜叶嫩度以纤维素含量表示,纤维系含量越高,鲜叶就越粗老。当然也可从芽叶色泽和叶质柔软程度进行判断。一般芽叶色泽呈黄绿色要比呈绿色鲜叶嫩度好,而绿色的鲜叶要比深绿色的嫩度好;叶质柔软的要比叶质硬的鲜叶嫩度好。在鲜叶质量的感官评定时,一般用芽叶组成来判断,如一芽一叶或更嫩的芽头比例越高则鲜叶也就越嫩。故不少茶厂在制定鲜叶等级标准时,主要依据就是鲜叶组成分析,同时参考鲜叶净度、匀度和新鲜度。

嫩度是评定鲜叶质量的主要依据,是衡量茶中品质的重要因子,是鉴定茶叶等级的主要指标。其主要看芽叶数和伸育情况,看叶质的软硬,看叶色深浅等项目。一般来说,嫩芽叶多,伸育健壮,叶质柔软,叶色浅绿是较嫩的标志,根据这些标志来评定。

老嫩是鲜叶内在各种化学成分综合的外在表现。根据茶树新陈代谢的特征和营养器官形成及生长发育的理论,可以知道茶叶内在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化合物、蛋白质、咖啡碱等,总是在较幼嫩阶段含量较高,而不利于茶叶品质的纤维素等含量则较少。因此,对大多数茶叶来说,幼嫩的鲜叶在正常情况下制出的茶叶形质兼优,而粗老叶子制出的茶品质则较低次。这说明鲜叶老嫩与成茶品质高低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我国茶类很多,各类茶都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对鲜叶老嫩度要求也不一样。我国特种绿茶均要求细嫩,如黄山特级毛峰,形似雀舌,白毫多,要求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太平猴魁形如含苞的兰花,要求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二叶的新梢。乌龙茶则要求鲜叶的标准为二至四片叶的新梢(新梢已形成驻芽),制出来的茶叶才具有花香果味的品质特征。

2.鲜叶匀度

鲜叶匀度是指鲜叶质量一致的程度。采自同一种系、同一生长条件和长势茶树的同样嫩度的鲜叶,表示匀度好;二是采自不同茶树种系,但采摘标准一致,所采鲜叶某种芽叶占绝大多数,大小均匀,芽叶色泽也较一致,也表示匀度好。这一点在茶叶加工中很重要,尤其是名优茶加工,一定要求鲜叶匀度好,只有拥有匀度良好的鲜叶,才能使成茶芽头大小整齐划一,干燥程度一致,外形美观,给人以美感。

3.鲜叶净度

鲜叶净度是指鲜叶内不夹带杂物,纯净一致的程度。若茶园管理水平低,杂草丛生或病虫危害严重,采摘时往往会把长在茶树上的杂草或受病虫危害的芽叶一起带入,从而会造成鲜叶净度差;当然,有时盛装鲜叶的容器的边屑或鲜叶贮存过程中杂物混入,也会造成净度差。任何质量良好的茶叶,都要求用净度好的鲜叶进行加工,特别是不能有非茶类夹杂物。

4.鲜叶新鲜度

鲜叶新鲜度是指鲜叶从茶树上采下后,理化性状变化的程度。茶叶加工要求鲜叶新鲜度良好,以保证茶叶加工品质。

信阳毛尖鲜叶分级与摊放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

1、鲜叶分级

确定质量高低依据其鲜叶大小,色泽、轻重、厚薄、老嫩等几项因素而确定质量的高低。

搞好分级验质能使茶区各茶场快速鉴别各种鲜叶的特性和纯杂,繁简制工和提高茶叶品质的重要工作。

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方法有粗分和细分二种。

鲜叶粗分:信阳毛尖鲜叶分级首先检查是否有劣变。如因存放时间过长,鲜叶变红,轻者列为次级,重者作为省变处理,分别摊放制作。

有老叶林片含杂的鲜叶要求当时挑拣分开,除去杂质。老嫩混杂的鲜叶与鲜叶单一老嫩的分开,大鲜叶与小鲜叶分开。

鲜叶细分:根据运回数量的多少首先划成若干产地和若干堆放块。首先看各种茶叶占比重的多少,嫩芽越多标志鲜叶品质越高,同时兼顾鲜叶大小,老嫩、色泽、对尖叶、举地多少等因素,然后依照《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标准表》定出鲜叶级别,相同地点鲜叶同级合并摊放,通过分级后的鲜叶外观基本一致,有利于制作中掌握。

《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标准表》

级别

茶 叶 标 准

特级

一芽一叶初展

一级

一芽一、二叶占90%以上

二级

一芽一、二、三叶占85%以上

三级

一芽一、二、三叶占75%以上

四级

一芽二、三叶占70%以上

五级

一芽二、三叶嫩单片占65%以上

2、鲜叶摊放

鲜叶摊放一是由于鲜叶最大,当时制作不实而进行。另一种是鲜叶运回后,当时不能制作而摊放,不论何种摊放,目的都是尽量保证质量,便于加工。近以红茶萎凋,从实践中看,鲜叶摊放对缓和高峰期制茶时间,提高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从理论上看,鲜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带来内部成份的重新组合,有些大分子趋于降解,有利于饮用,不利者消耗掉部分有盖的有机成分,但从解决主要矛盾来说不能不是有益的。特别是从信阳毛尖茶区生态条件看,日照长,含糖高,茶树开花多酚类物质积累量大,对滋味至疑会带来相对苦涩,但通过摊放制出的毛尖品质有明显的好转。好转情况见表

《鲜叶摊放与成品茶品质的关系表》

处理品质

摊四小时

摊二小时

对 照

汤色

黄绿

黄绿

黄绿

香气

清香

正常

正常

滋味

较醇和

略带苦涩

苦涩味较重

从上表感官自评看,摊放对提高茶叶质量有一定的帮助,摊放四小时为好。信阳毛尖摊放时间是根据制茶情况而定。个别茶场面积较大,鲜叶只有等到第二天再制,某程度讲,时间过长,对品质不是十分有益的。一般出现萎、缩、失水严重。炒制时锅温若稍高,易焦边,影响质量。

(二)信阳毛尖茶的制作

1.信阳毛尖把子操作工艺

信阳毛尖属于绿茶制作范围。主要有杀青,揉捻烘干工艺,即生叶原料—杀青—揉捻—赶条—抓条—理条—甩条—烘干— 干。

①生锅

生锅中主要是起到毛尖茶的杀青和揉捻作用,揉捻只占用部分时间。杀青目的是充分利用高温破坏酸的活性,控制青叶发生氧化,减少内含物的损失,同时起到散失部分水分的作用,促进毛尖茶的色,香,味朝着有利方向转化,形成独特的细,圆,光直的外形。

信阳毛尖鲜叶要求高温杀青,但鲜叶受热温度是由低到高的过程,在低温45-50℃范围,产生红梗红叶,应迅速将叶片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升到80℃以上,杀死酶的活性,并保持叶子的绿色,信阳毛尖杀青应掌握先高后低的温度,过高的温度易产生外干内湿焦边。杀青方式多数采用拌抛,这样可避水闷生产生,又可使叶片均匀运动受热。但过的用力抖抛,则易产生落叶不一致,散失水量大而生成杀青不均,并增加茶末含量。炒至叶色先暗绿叶片与茎梗折而不断,失去光牢和原有鲜叶的青草气,出现茶叶芳香多为适度。

信阳毛尖的生锅杀青:用直径为84cm左右的铁锅( 四铁)以35-40°倾斜角安放在一尺高的锅台上。每次炒茶前茶锅用蜡或砖磨打,扫净灰尘。生锅温度要求在120-140°。级别不同锅温有差别。以平放在锅心一尺高处有烫手感为宜。投叶量一把为0.8-1市斤左右。

熟锅:主要起茶叶整形作用,是使毛尖茶达到圆紧,光直的美键过程,有揉,赶,滚,抓,理,甩条的共同作用。温度要求90-100℃之间,但进入抓,甩条温度在60-80之间。全过程10-15分钟。真假鉴别:

项目

茶叶

假茶

嫩茎

圆形

多为方形

叶缘

有细小锯齿

一般无锯齿

芽叶着生部位

无生

对生

叶片

鲜、深绿、肥厚、嫩芽有

深绿,较薄或透明

叶脉

支脉不到边缘只到主脉与中缘三与二处便连成网状

支脉伸至叶脉缘,可不连接

汤色

嫩绿,黄绿,明亮

深绿,不亮

香味

清香,醇厚,甘爽

淡薄,有香气等异味

茶叶鲜叶采摘的技术与方法


1、适时采摘 茶树具有采收期长,年年,季季多批采摘的特点。因此每批、每季都必须环环扣紧,适时地采下符合制茶品质特色要求的幼嫩芽叶。若一批,一季不注意都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当年和以后的产量品质。贵州多数茶区,一年的采收期大致有5~6个月。西部高山茶区采茶时间一年仅为4个月左右,及时地掌握好采茶时机十分重要。掌握好季节首先是要抓好春茶开采期,当茶树上有10%~15%的新梢达到1芽2~3叶时就应开采,此时正是加工早春优质茶的大好时机,必须严格按标准精细采。当新梢伸长至旺盛时期(即高峰期),应及时组织好足够的劳力,把采摘面上的嫩梢尽力按标准采净。若延迟时间则新梢老化,不仅影响当季茶叶品质,还会抑制下轮茶的萌发和生长,产量也还是上不去。贵州省夏季气温高,雨水充足,有利茶树光合作用进行和新梢萌发生长,是夺取全年高产的重要季节,产量可达全年的30%~40%,仍不可忽视,尤其在高寒茶区,夏茶往往是构成全年茶叶产量的主体,更不能抓了春茶而忽视了夏茶。秋季常受伏旱困扰,影响秋茶产量和品质,有时甚至无收,但在雨水较好的年份或有水灌溉的茶区,秋茶仍可获得优质高产,应尽力争取。 2、严格掌握好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因制茶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同一类茶,因品质等级不同标准差别也很悬殊。贵州省主要生产外销红碎茶和内销炒青绿茶,其采摘标准多为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名优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各种名优茶均要求采摘1芽1叶初展的幼嫩芽叶或1芽2叶初展芽叶,因只有极幼嫩的芽叶才能加工成美观、精致、内含物丰富的特殊产品。 坚持采摘标准,还要注意不采未达到标准的小芽叶和已成熟的对夹叶。据贵州省茹叶科学研究砾塞萍研究,茶树中小叶品种,1芽1叶嫩梢平均重量只有0.1克左右,1芽2叶为0.3克,1芽3叶则可达0.5~0.6克。因此,制红碎茶应以1芽3叶为主体,制绿茶以1芽2叶为主体才能确保优质高产。至于采1芽1叶做名优茶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因其产值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可观。采对夹叶应在细嫩时及时采摘,可解除抑制,促进下轮茶的萌发,同时对品质的不利影响也较小。如果叶片已老化,休止芽已萌动就不能再采了。采老熟对夹叶一是严重降低茶叶品质,二是减少了树冠上的光合面积和可发芽叶,影响和干扰次轮茶的生长,对增产不利。 在采摘幼嫩芽叶的同时还要注意留养,留叶多少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掌握。对4~5年生刚投产不久的茶园,可实行春茶留一叶,夏茶留一叶,秋茶留鱼叶的采法。5年生以上茶树,根据春季落叶较集中的特点,实行春末、夏初集中留一叶采,其余时间留鱼叶采摘,采用这一措施可比夏茶集中留叶增产5%以上,比春茶集中留叶增产8%以上,比全年留一叶增产10%以上。 3、坚持分批勤采 茶树因品种、树势和新梢生长部位不同,发芽时间也不同,合理分批采摘就是要做到先发的先采,后发的后采,先达到采摘标准的先采,未达到标准的不采。由于分批采,营养芽不断分化形成,萌发,展叶,使茶树在生长季节经常保持有一定数量的嫩梢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叶面积,使有机物的供应不致因采摘而脱节。同时,嫩芽叶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又使地下的水分和无机盐源源不断地向上运送,维持茶树的正常生长需要,对提高鲜叶的品质产量都是十分有利的。 分批的间隔时间应依每展出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和新梢的持嫩性为基准。在贵州省春茶宜6~7天采一批,高峰期3~4天采一批;夏茶5~6天采一批;秋茶4~5天采一批为恰当。若采1芽1叶幼嫩原料做高级名优茶,就需要每天都进行采摘。目前,在贵州省不少农村、茶场因劳力缺乏和不懂技术,合理分批采摘难以实行;集中采“齐头水”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是极为不利的。

鲜叶合理采摘的技术与方法


1.适时采摘

茶树具有采收期长,年年,季季多批采摘的特点。因此每批、每季都必须环环扣紧,适时地采下符合制茶品质特色要求的幼嫩芽叶。若一批,一季不注意都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当年和以后的产量品质。贵州多数茶区,一年的采收期大致有5~6个月。西部高山茶区采茶时间一年仅为4个月左右,及时地掌握好采茶时机十分重要。掌握好季节首先是要抓好春茶开采期,当茶树上有10%~15%的新梢达到1芽2~3叶时就应开采,此时正是加工早春优质茶的大好时机,必须严格按标准精细采。当新梢伸长至旺盛时期(即高峰期),应及时组织好足够的劳力,把采摘面上的嫩梢尽力按标准采净。若延迟时间则新梢老化,不仅影响当季茶叶品质,还 会抑制下轮茶的萌发和生长,产量也还是上不去。贵州省夏季气温高,雨水充足,有利茶树光合作用进行和新梢萌发生长,是夺取全年高产的重要季节,产量可达全年的30%~40%,仍不可忽视,尤其在高寒茶区,夏茶往往是构成全年茶叶产量的主体,更不能抓了春茶而忽视了夏茶。秋季常受伏旱困扰,影响秋茶产量和品质,有时甚至无收,但在雨水较好的年份或有水灌溉的茶区,秋茶仍可获得优质高产,应尽力争取。

2.严格掌握好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因制茶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同一类茶,因品质等级不同标准差别也很悬殊。贵州省主要生产外销红碎茶和内销炒青绿茶,其采摘标准多为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名优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各种名优茶均要求采摘1芽1叶初展的幼嫩芽叶或1芽2叶初展芽叶,因只有极幼嫩的芽叶才能加工成美观,精致,内含物丰富的特殊产品。

坚持采摘标准,还要注蠢不采未达到标准的小芽叶和已成熟的对夹叶。据贵州省茹叶科学研究砾塞萍研究,茶树中小叶品种,1芽1叶嫩梢平均重量只有0.1克左右, 芽2叶为0.3克,1芽3叶则可达0.5~0.6克。因此,制红碎茶应以1芽3叶为主体,制绿茶以1芽2叶为主体才能确保优质高产。至于采1芽1叶做名优茶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因其产值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可观。采对夹叶应在细嫩时及时采摘,可解除抑制,促进下轮茶的萌发,同时对品质的不利影响也较小。如果叶片已老化,休止芽已萌动就不能再采了。采老熟对夹叶一是严重降低茶叶·品质,二是减少了树冠上的光合面积和可发芽叶,影响和干扰次轮茶的生长,对增产不利。

在采摘幼嫩芽叶的同时还要注意留养,留叶多少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掌握。对4~5年生刚投产不久的茶园,可实行春茶留一叶,夏茶留一叶,秋茶留鱼叶的采法。5年生以上茶树,根据春季落叶较集中的特点,实行春末、夏初集中留一叶采,其余时间留鱼叶采摘,采用这一措施可比夏茶集中留叶增产5%以上,比春茶集中留叶增产8%以上,比全年留一叶增产10%以上。

3.坚持分批勤采

茶树因品种、树势和新梢生长部位不同,发芽时间也不同,合理分批采摘就是要做到先发的先采,后发的后采,先达到采摘标准的先采,未达到标准的不采。由于分批采,营养芽不断分化形成,萌发,展叶,使茶树在生长季节经常保持有一定数量的嫩梢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叶面积,使有机物的供应不致因采摘而脱节。同时,嫩芽叶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又使地下的水分和无机盐源源不断地向上运送,维持茶树的正常生长需要,对提高鲜叶的品质产量都是十分有利的。

分批的间隔时间应依每展出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和新梢的持嫩性为基准。在贵州省春茶宜6~7天采一批,高峰期3~4天采一批;夏茶5~6天采一批;秋茶4~5天采一批为恰当。若采1芽1叶幼嫩原料做高级名优茶,就需要每天都进行采摘。目前,在贵州省不少农村、茶场因劳力缺乏和不懂技术,合理分批采摘难以实行;集中采“齐头水”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是极为不利的。

千岛玉叶茶系列标准——鲜叶与加工技术


前 言

为确保千岛玉叶茶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本标准规定了千岛玉叶茶鲜叶原料和加工炒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GB/T1.1-1993和GB/T1.22-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有关规定编写。

本标准于1999年3月17日通过审定。

本标准于1999年3月18日发布实施。

本标准是千岛玉叶茶系列标准的第3部分,该系列标准的其它部分为:

千岛玉叶茶系列标准第1部分苗木

千岛玉叶茶系列标准第2部分栽培技术

千岛玉叶茶系列标准第4部分千岛玉叶茶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淳安县技术监督局、淳安县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淳安县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千岛玉叶茶专业组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童西川、胡多、王华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千岛玉叶茶鲜叶原料、加工条件、工艺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千岛玉叶茶。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302-1987茶取样

GB8304-1987茶水分测定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鲜叶:从适制茶树品种上采下的幼嫩新梢。

3.2嫩度:随着茶树新梢生长发育,芽叶组织逐渐由嫩变老,鲜叶质量也相应降低。嫩度是这种影响鲜叶质量的形态学特征的感官指标。

3.3匀度:鲜叶芽叶组成均匀一致程度的感官指标。芽叶外形一致,大小匀齐,即匀度好。

3.4净度:鲜叶中夹杂物多少的感官指标。夹杂物少即净度好。

3.5鲜度:鲜叶保持原有理化特征程度的感官指标。色泽鲜绿有活力,气味清鲜即鲜度好。

3.6摊青:鲜叶采摘后杀青前的摊放处理轻度萎凋的过程。

3.7杀青: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促进内含物转化和水分散失的工艺过程。

3.8整形:在外力与热的作用下,将茶叶压扁做形的过程。

3.9回潮:将茶叶起锅摊在干净的团拜、勃蓝等容器里,使其茶叶中的水分里外达到均匀一致,并使其冷却的过程。

3.10火军干:茶叶干燥和进一步巩固形状,挥发香气的工艺过程,通过热与外力作用,使茶叶逐渐干燥。

3.11含水率:鲜叶或在制品中水份占总量的百分率。

4、鲜叶

4.1鲜叶质量的基本要求,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展或少量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完整,色泽鲜绿,新鲜、匀净。

4.2鲜叶品质分4等(特-3等),分等指挥见表1。

绿茶鲜叶加工技术


烘青绿茶,除少量以烘青产品在市场直接销售外,大多数的烘青作为害制花茶的茶胚,通过害花,加工成花茶,供应喜喝花茶的人们消费。如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成都地区等,每年需用大量的花茶。

烘青绿茶的制法:分杀青、揉捻、干燥3个工艺过程。

(1)杀青。 杀青的目的和方法,与炒青绿茶基本相同,无甚差异。

(2)揉捻。 由于烘青绦莱绝大部分内销,要求耐冲泡,条索完整。因此,揉捻程度要比炒青绿茶轻些,为了保持条索完整而又紧结,揉捻中最好采用分筛后,筛面茶短时复揉的方法,老嫩混杂的原料,其效果尤为显著。

(3)干燥。 烘青绿茶干爆工序,采用烘焙的方法,分为毛火与足火。

①人工烘焙:人工烘焙是在专用的蔑质焙笼上进行的,也可自备小型烘房中进行。

打毛火:烘茶前半小时,置木炭于焙灶(或火盆)中生火(或用煤炭,须采用间接火温,要安沪条,上覆盖铁锅)。待烟头全部烧尽后,上盖一层灰,中厚四周薄,待火温从四周上升,用焙笼烘焙时,焙心受热妥均匀。烘茶前,把焙笼置于焙灶上,烘热焙心。打毛火时,焙心温度要求到90℃时开始上茶,上茶时焙笼应移到簸箕内,摊叶要中间厚四周薄。每笼摊揉捻叶0.75~1.0千克。上好茶后,用双手在焙笼两边轻轻一拍,使其碎末茶落入簸箕中,以免烘焙时落入火中生烟。然后将焙笼轻轻移放在焙灶上烘焙。衫烘焙过程中,每隔3~4分钟翻茶1次。翻茶时应将焙笼移到簸箕内,以左手指按住焙心,右手将焙笼倾向胸前掀起,使茶胚翻至一边。然后放平焙笼,双手捞起茶叶,均匀撒摊于焙心上,再轻轻拍打一下焙笼,小心故回焙灶上。如此翻茶上烘,大约经5~7次,达5成干左右,即可下焙摊凉。如用煤火干燥,必须采用间接火温,避免吸收异味。打毛火总的要求是掌握“高温薄摊快速”的原则。

摊凉:打毛火后,须进行20~25分钟的薄摊,使水分重新分布。

打足火:打起火则采用“低温侵烘”,温度由70℃左右逐渐下降到60℃左右。每笼摊叶2~2.5千克,每隔5~8分钟翻焙一次,待手捏茶叶成粉末时,即可下烘,完成烘青绿茶的手工作业。

②机制烘青:所谓机制烘青,就是绿茶的干燥作业借用烘干机完成。烘干机的种类有手拉百页式烘干机和自动烘干机2种。

打毛火: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烘前半小时把火烧好,然后开动鼓风机,使热空气进入烘箱。当进风口温度达到110℃左右时,开始上茶,用手将揉捻叶均匀地撤在顶层百页板上,摊叶厚度约1厘米。烘2~3分钟,拉动第一层百页板,使茶胚落入第二层,再在第一层板上均匀撒上揉捻叶,这样依次上叶并拉动各层百页板的把手,使茶胚逐层下落,当茶胚落入第六层后(最底层),应在小窗口随时检查烘干程度,调整撒叶厚度及拉把手时间。烘干程度同样是掌握5成干左右,即手握茶胚不粘手,稍感刺手,但仍可握成团,松手会弹散。条索卷缩,叶色乌绿,减重25%~30%,含水量约40%~45%。茶胚落入出茶口后,及时掏出,摊凉20~25分钟后,打足火。

打足火时的方法,与打毛火的操作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进风口的温度比打毛火时低,一般为80~90℃,摊叶厚度比打毛火时稍厚,通常为1.5~2.0厘米。

自动烘干机:采用自动烘干机,茶胚由输送带自动送入烘箱,每分钟上叶3~4千克。摊叶厚度掌握在1.0~1.5厘米,最后自动卸叶。烘焙时间,快速约10分钟,中速约15分钟,慢速约20分钟。生产上一般多采用快速或中速。不过,当前自动烘干机的种类(型号)较多,快中慢速因机型不同而略有差异,在生产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灵活掌握。同时,必须根据揉捻叶含水量,调节烘箱温度和上叶量,如揉捻叶含水量较高,则烘箱温度相应地要高些,上叶量则应减少:含水量较低,则相反。

打足火后的茶胚同样要及时摊凉,烘箱底部的脚茶匝好常清理,分开摊放。

打足火时,温度与手拉百页式烘干机一样,比打毛火时低,为80~90℃,适宜中速或慢速。

这儿要提出注意的一件事是,不管炒青绿茶,还是烘青绿茶,初制后的成茶,必须摊凉后才能装入口袋运往仓库。

为什么要合理采摘鲜叶


⑴采摘的生物学基础

在茶叶采摘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基本的矛盾,即采茶与养树之间的矛盾,芽叶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充分认识茶树生育特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采摘技术,才能协调采与养、量与质之间的关系,实现茶叶的优质高产、延长经济年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叶用作物,采收的芽叶即茶树的新梢,既是制茶的原料,亦是茶树重要的营养器官。新梢上成熟的叶子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茶树新梢具有顶端生长优势和在年生育周期中我次萌发生长的特性。茶树新梢由顶芽和侧芽萌发生育而成。顶芽和侧芽所处位置和芽最先萌发,生长亦最快,占有优势地位。但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萌动推迟,生长减慢,甚至呈潜伏状态。所以在自然生长情况下,新梢每年只能重复生长2~3次,分枝少,树冠稀。而人为的采摘,可解除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不断萌发,使生长加快,新梢生长轮次增多以及萌芽不断萌发,使生长加快,新梢生长轮次增多以及萌芽密度增加。但茶叶采摘不能过度,否则茶树上叶子太少会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不利于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茶树叶子是随着新梢的生长而开展的。叶子的生育速度、展叶多少、成熟历期、叶子的寿命等生物学特性,与茶树内部的生理机能和外界的环境条件紧密相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地区测定,新梢生长快的,2~3天可展一片叶子,生长慢的,则需5~6天。叶子从初展到成熟的历期,生长快的只需13~14天,生长慢的则需28~29天,平均16~25天。新梢展叶多少,差异甚大,多的可达10片以上,少的只1~2片,一般能展叶4~6片。茶树叶片寿命,以春梢上着生的最长,夏叶其次,秋叶最短。叶子的平均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约320天左右。老叶脱落常年都有,但多数在生长季节脱落,新叶生长最多之时,也是老叶脱落最多之际,4~5月是落叶高峰期。叶子是茶树制造有机物质"加工厂",叶子的适度繁茂是衡量树势强弱和预测茶叶产量高低的标志和依据。所以在年生育周期内,必须有适量的新生叶子留养在茶树上。树冠上绿色面积的多小,主要是茶叶采摘留叶的数量和留叶时期所决定。

⑵合理采摘

通过采摘技术,借以促进茶树的营养生长,控制生殖生长,协调采与养、量与质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多采茶,采好茶,提高茶叶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主要的技术内容,可概括为标准采,适时采和留叶采。

标准采 指按一事实上的数量和嫩度标准来采摘茶树新梢。成品茶的品质,除受加工技术左右外,主要是由鲜叶原料的质量决定的。一般说,采摘细嫩的芽叶,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等多含量高,内质好,但重量轻,产量低;而采摘粗老的芽叶,多糖类、纤维等含量高,重量重,产量较高,但有效成分含量低,内质差。也就是说,茶叶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收益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由采摘标准决定的。

摘自茶树栽培。

如何加工炒青绿茶鲜叶


制作过程分为:杀青一揉捻一干燥三道工序。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

(2)杀青技术: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 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

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

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 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10"~15"-轻压3"~5" 松压5"-下叶, 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

①揉捻机。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

绿茶揉捻时较红茶压力轻,时间短,揉捻数量要适当,一般采用小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40型、45型;而红茶则用大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55型以上的揉捻机。

3.干燥

(1)干燥目的要求:这是绿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蒸发叶内过多水分,防止霉变;彻底破坏叶内残余酶的活性;发展茶香,增进滋味以及进一步做成紧结细长、略弯成眉的条形。

(2)干燥的技术:炒青绿茶干燥工序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现就滚-炒-滚技术介绍于下:先用滚筒滚炒湿坯,后揉捻叶10~15千克,温度掌握在150℃左右,滚炒30分钟左右,达五成干无粘手感觉时下叶,摊晾后再锅炒毛坯。每锅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先高后低”从120℃逐渐降到90℃,炒30分钟。最后炒足干,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开始控制在90℃左右,随着叶内水分的减少,逐渐降到60℃左右,炒40~60分钟,手捻茶条能成粉末就起锅,即毛茶。稍摊晾后装袋。

(3)干燥机械

①烘干机。安徽省炒青绿茶初制的初烘及烘青、红茶鲜叶加工的最后干燥工序,使用的烘干机有自动烘干机(由烘箱、上叶装置、传动、送风装置和热风炉等部分组成)和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由烘箱、鼓风机、传动和热风炉等部分构成)两大类。

②炒干机。由筒体、主轴、传动部分和炉灶等部分组成。

本篇

茶鲜叶摊青萎凋


茶鲜叶加工工艺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茶类和产品,加工各大茶类时都要进行鲜叶的前期处理,如绿茶的摊青、红茶的萎凋等。其本质是,对鲜叶进行一定程度的摊放,促进茶叶内青叶醇等带有青草气的物质挥发,使芳樟醇等香气成分形成,果胶质适度水解,水分适度散发,多酚类等滋味成分适度转化。茶鲜叶摊青萎凋都同样受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含氧量等因素的影响,摊青萎凋工艺技术直接影响成品茶的质量和品质风味。

茶鲜叶的摊青萎凋不仅是一个逐步失水的物理变化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物理变化

鲜叶水分的减少,是萎凋的物理变化的主要方面。萎凋叶水分的大量蒸发,主要是通过叶背气孔蒸发,有一部分是通过叶表细胞蒸发,另外嫩的芽叶比老的蒸发的快。随着萎凋的进展,水分的减少,细胞的呼吸速率逐渐降低,细胞失去膨胀状态,叶质变柔软,叶面积缩小。萎凋叶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通风等条件下,均是先快后慢、近于匀减速的过程。失水速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与温度成正比,与环境相对湿度成反比,嫩度高、表面积大、失水快。

化学变化

鲜叶的化学变化。叶细胞组织的脱水,引起蛋白质理化特性的改变,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有形体)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细胞水解。酶由结合态变为溶解状态,酶活性增强,产生以酶促水解为主的生化变化,促使一些贮藏物质和部分结构物质,如淀粉、蔗糖、蛋白质、果胶以及少量的脂类等物质发生氧化降解,生成可溶性糖、氨基酸等简单物质。如在酶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双糖转化为单糖,蛋白质和多肽分解为氨基酸,原果胶分解成水溶性果胶和果胶酸。

香气前体物质大量转化为香气物质,多酚类部分发生氧化,儿茶素总量及其组分也发生较大变化,为茶汤滋味和香气品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研究发现,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与其自身的酶性或非酶性反应及呼吸消耗导致的干物质含量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受环境条件对各种酶活性的影响。

萎凋设备

传统的摊青萎凋器材有竹匾、簸篮、摊青架等,目前生产中应用较为普遍的设备有摊青萎凋槽、自动摊青萎凋机、控温控湿萎凋室等。一般摊青萎凋设备由摊叶装置和送风机构组成,控制一定温湿度的空气均匀通过摊叶层面,使摊放叶按摊青或萎凋要求均匀失水。

胡鑫杰,曹藩荣.萎凋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广东茶业,2016,(4):19-22.

【小贴士】

摊放程度

绿茶、黄茶、黑茶加工第一道工序叫摊青,白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则称作萎凋,主要区别在于程度各不相同。

绿茶摊放程度以叶面开始萎蔫,叶质由硬变软,叶色由鲜绿转暗绿,青气消失,清香显露,摊放叶含水率降至(70±2)%为适度。

白茶萎凋程度最重,当青气减退,毫色发白,叶色转灰绿,叶尖翘起呈“翘尾”状,叶缘垂卷时,鲜叶含水量要求降至40%以下为适度。

红茶萎凋程度次重,含水量降至60%左右。一般萎凋适度叶,叶质柔软,摩擦叶片无响声,嫩茎折不断,紧握成团,松手可缓慢松散。叶表光泽消失,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无焦边焦尖现象,青草气减退,散发清香。一般春茶萎凋程度宜重,夏秋茶宜轻。萎凋不足,细胞紧张状态尚未消除,叶质硬而脆,揉捻时易造成芽叶断碎,发酵不匀,制成的毛茶片末多,香低味淡,叶底花杂带青;萎凋过度,芽尖枯焦,叶质干硬,揉捻时茶汁不出,不易紧卷,发酵不匀,毛茶外形松散、扁条多、色泽灰枯不显毫,滋味浓但欠鲜爽、欠亮,叶底暗杂。

乌龙茶茶萎凋程度最轻,要求含水量在70%左右,程度与绿茶摊青相似。

茶树茎叶与花果生育的关系介绍


茶树茎叶生长与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茶树营养生长的结果,扩大了树冠与叶面积,发展了根系,促进了物质代谢,从而导致了生殖器官的形成,促进了花果发育,使茶树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当营养器官消耗养料多,生长旺盛时,生殖生长就受到抑制;相反,当茶树开花结实过多,茎叶生长就相对减少,但在茶树有机体养料丰富、代谢协调的情况下,营养生长旺盛时也会促进生殖生长,使开花结果增加。这些情况,与茶树体内物质代谢有关,例如,当体内的碳代谢旺盛时,开花结实就多,而当氮代谢旺盛时,就有利于芽叶等营养器官的发展。因此,当重施氮时,营养生长就旺,生殖生长相对受到抑制,当磷、钾营养增加时,生长中心偏向花果发育,芽叶产量相对减少。如果这时摘除花蕾,迫使营养物质集中运向芽叶,就又能促进营养生长。

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其营养物质代谢的分配,随生长中心而转移,当春芽萌动开始,养分即源源不断地运向新梢。芽叶生长到一定基础后,花芽开始分化,体内养分又逐渐分送到花芽部位,以供生殖生长需要。在花果生长旺季,茶树吸收的磷素中几乎有一半运向生殖器官,运向新梢的仅占总量的35.3%;而在茎叶生长旺盛的春季,磷素吸收总量中约有80G以上是运向新梢部位;在10月以后,吸收养分则大部分运往根系。因此,对多次开花结实的茶树,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都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进行的过程,而营养物质的输导方向,对生长中心的转移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茶树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中心的交替现象,还表现在生理机能的变化方面。例如,在花芽分化、幼蕾大量形成时,正是春梢生长进入相对休止期,形成层的活动明显下降,6-8月份茶树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都达到了年周期中的最高水平,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量也最多,以后生理机能就逐渐下降。

茶树的茎叶生长和花果生长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还和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素,生态条件、群体结构以及品种特性等有关。如在不同群体环境条件下,适度密植改变了茶树生态环境,使生殖生长受到抑制,花果产量就会相对减少。又如对于采收芽叶为主要目的专业茶园,为获取优质高产的茶叶,应采取重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合理灌溉,及时勤采,秋季留叶,并运用乙烯利疏花疏蕾等措施,使营养物质集中输向新梢,转化生长中心;对于采种茶园,则应适当提高磷、钾肥比例,实行春夏季留叶采摘,以提高花果着生数与结实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