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甘露制作,“三炒三揉”!

发布时间 : 2019-11-18
手工红茶制作方法 甘露绿茶 手工白茶制作过程

【www.cy316.com - 手工红茶制作方法】

茶经网小编为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提供茶知识,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手工甘露制作,“三炒三揉”!”一文,帮助各位了解更多关于“手工甘露制作,“三炒三揉”!”的绿茶知识,感谢大家的阅读!

蒙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立足峰顶,“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话,足称名胜”,因此有“蒙山之颠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的说法。清代徐元禧有诗云:“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如此秀丽的蒙山,孕育出了这里独一无二的名茶——蒙顶甘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蒙顶甘露的制作工艺!

蒙顶甘露的制作工艺www.Cy316.COm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

杀青

蒙顶甘露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是把经过萎凋的鲜叶放在铁锅里翻炒,温度控制在摄氏140度到160度之间。闷是提高它的温度。抖就是蒸发它的水分,和散发青草味,这杀青关键是要控制温度。抖、闷、手法的结合,这些是机器根本做不到的。

揉捻

揉捻是破坏鲜叶的叶细胞,使它的内含物掺附在茶叶的表面上,便于冲泡。揉捻的目的,是让叶片的组织细胞挤压破裂,富含营养的细胞液渗透到叶片纤维当中,使茶叶的氨基酸、茶多酚等营养物更容易溶解到水中,喝起来茶的滋味也更饱满。这个环节,即使是用机械制茶也还是要用人工揉捻。经过这样三炒三揉,茶叶从最初的扁直舒展变成紧密弯曲的螺旋形,茶叶中的水分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蒙顶山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干燥

干燥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出锅的新茶平摊在竹制的烘笼里,用没有烟的炭火烘焙。茶叶在烘焙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产生着复杂的变化,甘露茶的芳香物质被散发出来。

以上就是蒙顶甘露的制作工艺了,制作好的蒙顶甘露茶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冲泡一杯,蒙顶甘露茶的鲜、醇、甘、爽很难让人拒绝。

cy316.Com小编推荐

蒙顶甘露的制作,有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等工序!


古人采摘蒙顶茶,有“苍条寻暗粒"之说,芽叶之细嫩可见一斑;制作蒙顶茶,要“漫烘防炽炭”,即文火慢烤,防止烘焦;泡饮蒙顶茶,要以“惠锡泉来蜀",即江苏无锡惠山泉水而茶具又是“乾崤盏自秦”,即用陕西的乾崤盏盛茶,可见考究之程度。蒙顶甘露是炒青绿茶,制作蒙顶甘露要经过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烘焙等工序。

蒙顶甘露制作工艺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

杀青

蒙顶甘露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是把经过萎凋的鲜叶放在铁锅里翻炒,温度控制在摄氏140度到160度之间。闷是提高它的温度。抖就是蒸发它的水分,和散发青草味,这杀青关键是要控制温度。抖、闷、手法的结合,这些是机器根本做不到的。

揉捻

揉捻是破坏鲜叶的叶细胞,使它的内含物掺附在茶叶的表面上,便于冲泡。揉捻的目的,是让叶片的组织细胞挤压破裂,富含营养的细胞液渗透到叶片纤维当中,使茶叶的氨基酸、茶多酚等营养物更容易溶解到水中,喝起来茶的滋味也更饱满。这个环节,即使是用机械制茶也还是要用人工揉捻。经过这样三炒三揉,茶叶从最初的扁直舒展变成紧密弯曲的螺旋形,茶叶中的水分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蒙顶山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干燥

干燥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出锅的新茶平摊在竹制的烘笼里,用没有烟的炭火烘焙。茶叶在烘焙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产生着复杂的变化,甘露茶的芳香物质被散发出来。

蒙顶甘露品质特点

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二说是茶汤似甘露。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特点:紧凑多银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外形美观,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茶形状纤细,叶整芽泉,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

汤色:茶汤似甘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叶底匀整,嫩绿鲜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沏二遍时,越发鲜醇,使人齿颊留香。

以上就是蒙顶甘露的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的介绍了,制作好的蒙顶甘露茶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冲泡一杯,蒙顶甘露茶的鲜、醇、甘、爽很难让人拒绝。

三种蒙顶甘露的冲泡方法


蒙顶甘露在冲泡之后香气清高、滋味鲜爽。了解蒙顶甘露的冲泡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展现出蒙顶甘露的优良品质,这里有三种蒙顶甘露的冲泡方法分享与各位茶友。

一、中投法

大多数品级的蒙顶甘露叶都可以使用中投法进行冲泡。

1、烫杯:在杯中注入适量开水后稍微摇动几下,均匀的加热杯身后倒出杯中热水;

2、注水:在杯中注入三分之一容量的开水(蒙顶甘露的冲泡温度一般在80℃~90℃之间);

3、投茶:取适量茶叶投入杯中,并轻轻摇动杯子,使蒙顶甘露叶充分浸润;

4、再注水:蒙顶甘露叶在水中浸润一两分钟之后,叶片得到了充分的舒展,这时候再注水至七分满;

5、品饮:待茶汤温度不烫、不凉的时候品饮蒙顶甘露,并在杯中茶汤剩余三分之一时,再次注水进行第二泡;

6、一般来说蒙顶甘露可冲泡2~3次,超过三次之后的茶汤就寡淡无味了。

二、上投法

对于外形条索完整、嫩度较高的蒙顶甘露叶,我们一般采用上投法进行冲泡,充分展现出蒙顶甘露香高味浓的特点。

1、烫杯:在杯中注入适量开水后稍微摇动几下,均匀的加热杯身后倒出杯中热水;

2、注水:将80℃左右的开水注入杯中至七分满;

3、投茶:取适量茶叶投入杯中,并轻轻摇动杯子,使蒙顶甘露叶充分浸润,注意不要加盖子,以防焖熟茶叶;

4、品饮:待茶汤温度不烫、不凉的时候品饮蒙顶甘露,并在杯中茶汤剩余三分之一时,再次注水进行第二泡;

5、一般来说嫩度较高的蒙顶甘露冲泡两次即可,第三泡的茶汤滋味就开始变得寡淡。

三、下投法:

对于嫩度不高、条形松散、叶片破碎的蒙顶甘露叶,我们一般用下投法进行冲泡,使用注水时的水流,使得较为粗老的蒙顶甘露叶充分翻滚浸润。

1、烫杯:在杯中注入适量开水后稍微摇动几下,均匀的加热杯身后倒出杯中热水;

2、投茶:取适量茶叶投入杯中;

3、注水:在杯中注入三分之一容量的开水(水温在90℃左右)后轻摇杯身,使得蒙顶甘露叶充分吸收水分得以舒展;

4、再注水:等蒙顶甘露叶叶片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再注水至七分满;

5、品饮:待茶汤温度不烫、不凉的时候品饮蒙顶甘露,并在杯中茶汤剩余三分之一时,再次注水进行第二泡;

5、一般来说粗老的蒙顶甘露可以冲泡至3~4泡,茶叶破碎较高的蒙顶甘露可以冲泡至2泡。

西湖龙井手工炒茶技艺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西湖水与龙井茶,齐为杭州的金名片。西湖龙井,扁平光滑挺直的外形,嫩绿光润的色泽,清高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赢得了“绿茶皇后”的美誉。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如何成为龙井茶叶?必须经过茶农的精心炒制。2009年,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进一步增加了美誉度。

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分为“抓、抖、搭、拓、捺、推、扣、甩、压、磨”等十大手法。在具体操作中又有讲究。比如春茶上市期间,茶叶三天一个样,生长时间不同,炒制技术、火工、手势方法等都不一样;炒制高、中、低的不同档次茶,炒法也有所区分。根据龙井茶的不同品种(如龙井群体种、龙井43等)、不同产地而形成不同品质,各种要素都要考虑进去。所以,这十大手法不是绝对分开的,炒制时要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变换手法,灵活操作,并根据需要控制好锅温,从而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

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还是挺难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

龙井村茶农以茶为业,手工炒茶技艺是看家本领;不会炒茶,就难以立足。戚国伟从12岁开始炒茶。那时候,由邻近几家茶农自愿组成互助组,炒茶氛围浓厚:戚国伟们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如果明天要卖,就炒个通宵。耳濡目染中,戚国伟对于炒茶有了亲切感。后来到了合作社时代,人就多了,学习氛围浓了。以小组为单位,戚国伟们每天炒茶都互相交流经验。第二天茶叶炒好后,就拿出来进行评比,好的插上红旗,奖励一包香烟;差的插上白旗。所以你追戚国伟赶,人人都以炒出好茶叶为骄傲,技术也不断进步。

炒茶技艺,戚国伟是向好几个师傅学习的,因为各有所长。有的师傅炒特级茶好,有的师傅炒高档茶好,有的师傅炒低档茶好。比如特级茶,看颜色光亮度,香气浓郁;二三级茶,看条形齐不齐。有人拿在手里炒了40分钟,竟然没有一颗碎茶,那功夫可真深了。

大家都在切磋,戚国伟就取各家之长。在戚国伟家族中,能炒得一手好茶的大有人在,戚国伟羡慕得很,跃跃欲试。开始时候看别人炒茶,戚国伟捞两把练练手;学习,还得从烧火开始,慢慢地就学习了青锅,再后来学习辉锅。在当小组组长、队长的时候,戚国伟不光会炒,而且要会管理。那时一小组基本上是6个人。3个妇女,3个男人。妇女炒青茶为主。男人中选一个技术最好的来做组长,10点后他来辉锅;午饭后,另外两个男人辉锅;下午3点钟后3个人辉锅;吃过晚饭,男男女女一起辉锅。

那时候手工炒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炒茶这活比较辛苦,要求“茶不离手,手不离锅”,整个凭你个人的感觉,所以一定要把手练熟。初学的时候,戚国伟手上都是泡,这里挑一针,那里捏一捏,水都会滴下来。泡上起茧,再起泡,再起茧。有一次伤口化脓了,戚国伟手心里因为都是茧,根本开不了刀,所以只能在手背上开刀,把脓逼出来。这样不断地磨炼,逐步把技术练熟、练精。

龙井茶的加工由10道工序组成,依次是鲜叶摊放、炒青锅、回潮、二青分筛与簸片末、辉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贮藏收灰等。它们前后衔接,相辅相成,其中摊放是前提,青锅是基础,辉锅是关键。炒制主要把握两道工序:青锅和辉锅。青锅时候温度比较高,湿气很大,手就特别容易气泡。辉锅时候温度比较低,而且茶青的60%到70%水分走掉了,所以只要技术到位,掌握火候,一般对手损伤比较小。好在21世纪初,炒茶机器逐渐引进,青锅这个步骤就可以不用手工了;当今体现老师傅的炒制技术,主要是在辉锅上。

机器炒茶,轻松、快捷,炒出来的茶叶还漂亮、卖相好;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外形上,所有西湖龙井都归类成了同一种风格。在品饮的口感上,差距更大。究其原因,机器炒茶水分吸收不够干。手工炒茶能将干茶水分控制在7%以内,但是机器炒茶只能在9%,这2%无论如何都拿不掉的,拿掉后茶叶就容易碎。

别看这小小的2%,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的香气、滋味正是在这2%里面。西湖龙井历史上有“狮”、“龙”、“云”、“虎”、“梅”5大字号,实际代表5个产地,所形成的产品风格也有区别。比如狮字号,狮峰龙井茶。一在于土质,有机磷较高的微酸性白沙土;二在于品种,龙井茶中历史最悠久的群体种;三在于环境,周围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既能阻挡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区上空凝聚成一片云雾,得到水气的滋润较多。这里阳光充足,茶树收到漫射光、紫外线的照射,利于茶叶中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成分的合成和积累,茶叶品质得天独厚。但是用机器炒,茶叶香气、滋味的独特性就很难体现出来。如果运用手工炒制技术,每个地方西湖龙井的风味特征就能够区分开来。

为什么西湖龙井名气这么大?戚国伟一直在研究。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同欧盟国际原产地保护研讨会上,戚国伟指出:西湖龙井茶有千年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三是有着古老优良的茶树品种和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四是有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产品标准。由此形成了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西湖龙井茶。

所以地道的西湖龙井,这些要素缺一不可。传统手工炒制技艺正是西湖龙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茶种、自然环境、土壤特征等等都不会大变,西湖龙井地不地道,关键看手工炒制技术的高低了。甚至可以说,非独特程序和手法不能制成西湖龙井,它成了西湖龙井的精髓所在。由于传承了无数茶农的精湛技艺,完整而独特的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成为一门绝活。

炒茶这个东西,学到老,学不了。而且炒茶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确实,炒茶技艺曾是国家二级保密的东西。20世纪60年代那时,有一个外国人拿了个摄像机,用了半天时间全程拍摄了炒制技术。国家相关部门发现后,马上把摄像带收掉了。

炒茶技艺这么珍贵,但时下却面临着一个问题:茶区祖传手工炒茶人越来越少了。近年来随着省时省力的机器制茶的普及,辛苦的手工炒茶被冷落了。年轻人而言,怕吃苦,学起来麻烦,而且生活条件好了,致富手段也多元化了。茶叶分到户之后,全面实行市场经济,还出现了茶叶“采得好不如炒得好,炒得好不如卖得好”的现象。

目前,拥有手工炒制技艺的师傅大多在50岁以上,年轻人较少愿意继承手工炒制技艺而成为传人,这种专业人才出现局部“断档”,炒茶水平也呈现逐步褪化的趋势。

但是将眼光放远来看,戚国伟认为手工炒茶是一定要延续下去的。如果都用机器炒,那么龙井茶就失去原味了,以龙井茶著称的龙井村甚至可能徒有虚名。西湖龙井作为中国第一名茶,作为延续多年的国家礼品茶,这是戚国伟们龙井村的荣誉,也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戚国伟们有责任将西湖龙井品牌发扬光大。

去年11月,戚国伟被评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炒茶技能大师”,并组建了“大师炒茶工作室”,说实在的是荣誉和责任并存,目的是更好地培养炒茶传人。希望尽戚国伟所能,为西湖龙井手工炒茶技艺得以保留、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手工制绿茶,简述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步骤


所谓手工制绿茶,就是没有经过机械加工,单纯使用手工制作而成的茶叶。多年来,我国茶叶加工制作工艺,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制作来完成,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逐渐取代手工,使得手工制绿茶更加的独具特色,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步骤吧!

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步骤

1、鲜叶的采摘

用于做高档名优茶的鲜叶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为主,采摘时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叶、红紫叶、虫伤叶。

2、摊青

新茶采摘回来后,需将其摊开放在篾晒垫上,中途均匀翻动3到4次。周长树介绍,“要自然萎凋6到8个小时,使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3、杀青

摊青之后就是杀青,这是关键一环。绿茶的形状、香味,都与杀青紧密相关。具体操作是将茶叶倒进锅内,随即用双手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水分快速蒸发。“手工操作时要求适温、适度、适量,温度适当先高后低,切忌温度过高或过低。如原料以嫩芽为主,锅温温度控制在110℃-120℃,每锅投叶量300-400克。”

4、散热、揉捻

茶叶出锅后,放在篾盘上,及时清风散热。同时,用双手在篾盘上反复揉捻,使叶细胞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内含物质渗出,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5、干燥、造形

手工传统绿茶制作一般没有单独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与干燥结合起来,其关键是随着茶叶含水量的下降,根据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锅中把握好火候,采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时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这一过程费时费力最多,但极为重要,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

6、提毫

当茶叶达到八成干时,也就是手握茶叶有明显刺手感时,可以开始提毫,即灵活地运用双手,使芽条相互摩擦。过早提毫难以奏效,过迟会把白毫搓掉造成茶叶短碎。只要手势与力度掌握得恰到好处,经过3到5分钟,就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7、足火

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叶多余的水分,达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于贮藏,同时去水塑造外形,在干燥过程中借热化学作用发展香气。先将木炭充分燃烧后,再将茶叶均放在焙笼上,翻动4到6次,直到茶叶充分干燥。

8、装袋入库

前面工序完成后,最后就是将茶叶下焙笼、摊凉、装袋入库。

制作茶叶的关键步骤

杀青是绿茶制作的第一步工序,也是绿茶形成“清汤绿叶”“香高味醇”品质的关键工序,将直接决定绿茶品质的优劣。

杀青的目的有四个,一是阻止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使茶叶保持应有的绿色;二是将鲜叶中低沸点的具有青草气味的成分如青叶醇、青叶醛等挥发掉,发展茶叶的香气;三是减少茶叶中的花青素和具有苦涩味的苷类物质,增进绿茶鲜、爽、醇的滋味;四是减少鲜叶的水分,使叶质柔软有韧性,便于揉捻成形。

以上就是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方式,总的来说,手工制作绿茶与机械制作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没有机械的加入,所以手工制绿茶内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加的多,非常值得品鉴!

茶言茶语│如何手工炒制碧螺春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言茶语│如何手工炒制碧螺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的十大名茶之洞庭碧螺春,其炒制手法绝对算得上一门艺术。整个炒制过程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碧螺春的炒制方法极为复杂,对青叶重量,温度,手法的要求相当的高,一锅碧螺春炒制时间大约为45分钟,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的炒制后,一斤3两左右的碧螺春青叶只能炒到三两的干茶。

1杀青

所谓杀青就是将碧螺春青叶倒入,然后用双手不停的上下双手翻炒,抄捞,散开,要点是青叶要迅速离锅,不能长时间在锅中停留,做到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杀青一般在5分钟左右。

2揉捻

揉捻就是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其主要目的是将碧螺春揉捻成条索,以备下步成螺的基础,揉捻的好干叶就会显的细,时间约为12至15分钟,此时锅温下降,进入搓团显毫。

3搓团显毫

搓团显毫,是将六成熟的碧螺春不停的在手中搓团,适当的配合抖散,防止结成小团,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经过多次搓团,抖散,毫毛渐渐披露,形似碧螺。历时12-15分钟!接下来进入最后一步烘干。

4烘干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

关于本文《茶言茶语│如何手工炒制碧螺春》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