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茶与婚礼”的关系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的文化 茶文化 传统乌龙茶

黑茶的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茶与婚礼”的关系”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茶与婚礼”的关系”相关知识!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过这样的画面:新郎新娘在成亲当天,会各自敬一杯茶给双方父母,而父母喝过递过的茶水后便当认可了双方的关系。可见茶叶在传统婚礼中占着重要的关系。

茶在传统婚礼中起到重要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像茶叶这种普通可见的物品为什么会在婚礼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古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明人朗瑛在《七修类稿》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大概的意思则是茶树是不能移植,所以茶叶在婚礼当中代表着“始终如一”的意思,也反映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

以下这些地方保留着婚礼中应用茶的习俗?

一、京津和河北一带的农村

在这一片地区里头,多数还保留着订婚的习俗,而在订婚送的礼物当中,除了首饰、酒、食品和衣物之外,茶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当你在此地听到有人问一些姑娘是否“受茶”,也就是问订婚了没有。

二、云南佤族订婚

在云南佤族订婚里现在依旧保留着婚礼用茶的风俗,他们在订婚里要送三次订婚礼,第一次送6瓶的“氏族酒”,数量不能多一瓶也不能少一瓶,另外会再随意送一些茶叶、芭蕉之类的物品;第二次送6瓶“邻居酒”,表示邻居们都认可这门婚事;第三次要送“开门酒”,只送1瓶,另外还要送茶叶2筒、糖4盒或6盒。

而在如今天还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交杯茶”、“谢恩茶”、“和合茶”、“认亲茶”等风俗,可见茶叶在我国的婚礼中重要的位置。

茶经网扩展阅读

传承古法制茶 传播传统文化


原标题:传承古法制茶 传播传统文化

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对襟盘扣中式服装,说话平和的李臻颖,有着很强的逻辑和感染力。既是老板也是老师,但李臻颖笑言:还是习惯别人称呼他为“老李”。

事实上,“老李”1987出生,今年才29岁。

“老李”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不想“朝九晚五”地坐班,更因为对紫笋茶文化的兴趣,他实施了返乡行动。2012年4月,他回到老家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从最熟悉的教育领域做起,接着创办“苏湖学堂”国学工作室。第二年,因为想给那些热爱文学的群体提供一个聚会的场所,李臻颖又投资了“磨·咖啡书屋”。

李臻颖家乡在长兴顾渚,这里因茶闻名,是茶圈中人眼中的茶文化圣地。千年前,茶圣陆羽曾在此培植茶园、写下《茶经》。李臻颖说,儿时最爱的“莲花宝座”,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贡茶院门前;撒欢的那汪泉水,是曾和紫笋茶一道进贡到皇宫的贡泉;第一次知道杜牧、陆龟蒙、颜真卿、苏轼的名字,也不是因为书里的诗词歌赋,而是儿时玩的那山水间遍布的摩崖石刻。

生在顾渚,长在顾渚。“从太公到外公,家里祖辈世代制茶。舅舅呢,更像是迷上了茶叶,天气一好,就往腰上插把镰刀,肩上再扛把锄头,提溜一个大茶壶,上山,成天和茶树做伴。一有空,我就会跟在舅舅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往山上跑,一个大老爷们,追着他问这儿问那儿,跟小时候采茶一样有新鲜劲儿”。

当地有一种“紫笋茶”,是一种“古时候作贡品时间最久的茶”,曾经失传了300多年。2011年,“紫笋茶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臻颖的舅舅郑福年也成了著名的“古法制茶大师”。

大学的每一个假期,李臻颖都会跑去乡下,看舅舅制茶。曾经在清朝之后停产失传300多年的紫笋茶制作手艺,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李臻颖面前——在春日的清晨,趁太阳还未升起,露水还垂坠在叶片上的时候采下茶叶,再进行先分拣,摊青,放进桶子里蒸。

“连这桶子也得讲究,唐朝人叫它‘釜甑’。”李臻颖说,蒸完还得像捣草药一样,用杵臼把茶叶一点点捣碎,用布小心盛着放进圆形的小模具,再用方锤子轻轻捶平。捶结实了,拿出来穿个孔。“刚炒完的茶叶,总是有点儿水汽,要除水汽,不能晒,得用最原始的方式烘干。往锅里捣鼓几根烧红的炭火,再把茶饼放上去烘着,不一会儿,整间屋子,都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精细的古法制茶让李臻颖如痴如醉。“它不是龙井,不在西湖,它在的地方,没有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相遇的美好故事。它也不是碧螺春,不在洞庭湖畔,乾隆皇帝没有为它起过名字。”除了眼观舅舅所传授的制茶法,李臻颖还会利用大学时研究文献的能力,去深度琢磨失传300多年的紫笋茶。

李臻颖说,忙过春季采茶时节,便会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为茶人的匠心所打动,他没有急着去推广紫笋茶文化,而是开始创办“苏湖学堂”,开发、完善了一系列古法制茶的制法,让紫笋茶的古法制茶技艺有机会得到传播和继承。“回到家乡,当时脑袋里只有两个念想:办一所像书院一样的学堂,传播自己认为那些美好的传统文化;还要学古法制茶的手艺,浑身散发泥土和草叶的芳香”。

如今,4年过去,李臻颖的“苏湖学堂”从起初几十个学生,扩展到现在的近600名学生,并在杭州、长兴、小浦开设了校区;除了自己授课,还聘请了12位毕业于不同名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一些学校、中小企业也会邀请李臻颖的“苏湖学堂”去教授国学课。

“致力于紫笋茶文化研究和紫笋茶古法制茶工艺传承”的李臻颖也包下了顾渚几十亩的茶山,山上只种纯正的紫笋茶种;有了一处不到100平方米的古法制茶工作室,开发、完善一系列古法茶类的制作。

李臻颖打算承包下更多的古茶山,再系统地整理和完善古法制茶技艺,还准备把原来的古法制茶工作室修缮扩大,开启寻茶之旅,找到更多“书上的茶”。“让这里不光是制茶之所,也是更多朋友品茶论茶的据点。”李臻颖说,如果愿意,可以到这里静静坐上一整天,感受穿越千年的茶意;如果有心,欢迎体验几日茶人生活,观摩和学习古法制茶技艺,到大唐贡茶院寻找陆羽的足迹,或是去古寿圣禅寺静下心来听一听暮鼓晨钟。

“到苏湖学堂听着古琴,聊聊传统文化,谈谈教育心得。”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亲近传统,亲近自心。“更大的心愿是在环太湖地区传播国学。”李臻颖说,这是他的梦。

茶: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古语云:“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茶通六艺,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在我看来,佳茗如人,也分三教九流,既有像轻狂少年般不知愁滋味的绿茶,也有像舞娘般艳光四射的红茶,更有风姿绰约如成熟贵妇的乌龙茶,而普洱茶于我,则更像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

普洱茶,顾名思义,取其产地而得名,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的形成,最初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其特性在于越陈越香。在爱茶人眼中,普洱是采天地之正气,积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而成的茶中圣品,它经受了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打磨,难怪有人称之为“能喝的古董”。

我与普洱茶结缘得益于朋友的介绍,一经接触我便如获至宝,从此也成为了一名货真价实的茶迷。对于倾情普洱茶的茶人和茶迷,陈年普洱茶是一种有着记忆的茶品,它浸润着岁月的秘香,贮藏了时间的重量。那些特级的老茶,在经历了岁月的尘埃和命运的沧桑后,变得老成持重,我每每品饮它们,既像是在品读历史和尘封的往事,又像是与智者进行了一次交谈。

喝茶者,品茗人,都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茶用嘴喝,却更需用心去品,喝茶的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满足,也是精神上的享受。那些依靠时间的力量修炼成道的普洱茶,本身就是一本发黄的历史书,值得我们细细地去珍藏和品味。作为一种能带来味觉享受的古董,普洱茶早已超越了“喝”的意义,在它上面更多地负载着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

古人吟唱惜时如金,时间曾摧毁了多少美人,打败了多少英雄,却独独成就了一片茶饼。“茶中自有天下”,人生三味尽在其中,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我想,其实人生就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那些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都不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而只是赢得从容生活的一种手段。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学会忙里偷闲,约三五好友,泡一壶老茶,在普洱的醇厚茶香中,静静的品味和领悟人生吧!

探索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


饮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茶是一种文化,每个地方的茶风和文风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吧。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也称为潮州工夫茶,起源于明代,不仅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汉族饮茶习俗,也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会友。

特点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饮潮汕功夫茶,一般选用半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等,相对来说,潮汕功夫茶,更讲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必须精细、小巧,质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艺品,这是体现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壶,多选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茶壶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浅。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于茶的烹法。具备好的茶具、茶叶,没有进行恰当的烹法,等于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骤分别为: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通称“十法”。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也可以分述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品饮

潮汕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叙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讲究的是品茶的礼节,泡好茶之后,主客会先请长者、贵宾先尝,闻茶之香,细尝茶味。潮汕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礼仪。

以上是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介绍,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一品潮汕功夫茶,说不定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哦。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茶艺礼仪


中国人都习惯以茶代客,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那么茶艺礼仪都包括有哪些呢?下面请跟随网一起来了解。

茶艺礼仪

茶艺礼仪,主要体现在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细节上。

茶艺礼仪之茶人的仪容

泡茶者着装必须得体、发型要整理整齐、举止要优雅。茶人的站姿、坐姿和行姿都要自然、优美。

茶艺礼仪之茶人的礼仪

1、鞠躬礼

鞠躬礼通常用在茶艺人员迎宾、茶艺表演及送客的时候,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行礼的时候,站式双手要自然下垂,微弯,坐式和跪式需将双手放在双膝前面。

2、伸手礼

伸手礼是茶事活动中常见的礼节,主要用于介绍茶具、茶叶、赏茶和请客人传递茶杯等。行伸手礼的时候,手指要织染并拢,大拇指往内靠,右手由胸前自然向右前伸,手心向上,同时讲:请、请观赏、谢谢等。

3、寓意礼

放置茶壶的时候,壶嘴不能整对着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泡茶最常用的方法为: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表示欢迎。

4、叩手礼

叩手礼意指手指轻轻叩击茶桌来行礼,单指叩击茶桌两三下,表示谢谢你的寓意。有的地方,前辈给晚辈倒茶时,晚辈必须双手指叩击茶桌以示谢谢。

茶艺礼仪就了解到这里啦,想要了解更多的不妨多关注哦。

茶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①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时,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②茶与祭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③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喧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喧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泽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摆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感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顽强者


中国首先是以丝绸和茶让西方人敬仰的。据说红茶最原始的制法是以脚掌揉之而后晒干,而西方人最喜欢喝中国的红茶,如此说来,他们一点也不惧中国茶农的脚底汗臭味了。这说明,茶是中国的一个品牌,西洋人对中国品牌“茶”都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茶成为中国符号的历史太久长,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考证:“考茗饮之法始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然其饮法未闻,或曰为饼咀食之,逮东汉末蜀吴之人始造茗饮。”说明饮茶的历史已有了两千年。但接近现代的饮法,却从唐代始。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考证:“唐人煎茶多用姜盐,故鸿渐云,初沸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这有些像民间的姜糖茶了。

茶事盛行却在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说明喝茶已很有些讲究了。现在,各城市茶馆林立,应该是中国茶事最繁盛的时期。如果说中国有许多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摧毁,唯有茶文化仍顽强地抵御着西方的咖啡文化。虽然各城市也有许多的咖啡馆,但比之肯德基受青少年欢迎的程度,还是差远了。

茶馆为何如此发达起来?官员疲惫于官场,茶馆不失为静心之处;商人谈买卖,茶馆不像酒桌,一桩桩交易冷静得很;情人幽会,既高雅又不铺张……更多的原因是,许多家庭成员围坐一起吃餐饭已成难事,小锅小灶侍弄半晌食之无味,茶馆便成了多少人家的小厨房——这大抵是古人从未料到的事。

茶馆不再是单一的品茗之处,还兼有果腹与议事的功能,我认为此风源于广东和上海。早在民国时期,广东人的茶馆就有食品供应,饮茶倒是副业。那时,广东人进得茶馆,先点上几碟点心,然后才是一壶清茶。上海人在民国时期遇有纠纷,不愿去接受所谓的法律裁决,而是请了第三方做调停人主持公道,在茶楼里“吃讲茶”,互相和解。看看现在的茶馆,不正是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特征么?煲仔饭花样众多,还有稀饭、水果、零食之类,远比当年广东人进茶楼一碟点心丰富多了。

笔者非官,非商,却也常泡于茶馆,一不因为有烦恼事需要静心,二不因为有什么买卖要交易,果腹却成了主要的目的。因为不善饮酒,推却了许多饭局,独自或一两个好友躲于茶馆,煲仔饭或大碗饭,几分钟便解决问题,然后才是慢慢地品茶。茶馆越来越受人欢迎,大概就是因为满足了各层面的人的各种需要吧。有了众多的国人泡茶馆,传统文化的传承,诸如娱乐、饮食、服饰、建筑等,我们只对茶有些足够的信心。

闽台传统婚礼散发浓郁茶香


闽台传统婚礼散发着浓郁的茶香。因为闽南和台湾饮茶之风盛行,男女订婚也习惯用茶礼。传统婚礼中,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只有经过“三茶”和“六礼”的手续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来的。

在婚礼现场摆往往着一个巨大的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台婚俗,新人跨烘炉有兴旺之意。而烘炉上的四个大字“和敬怡真”在闽台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

这几个字告诫新人们,虽然两人成长背景不同,但是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记互敬互让,相互包容。听完这段金玉良言,每位新人再喝上了一杯象征“甜蜜美满”的功夫茶,他们便有了更深的感受。

闽台民间之所以如此时兴茶礼,是因为在闽南、台湾民间,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

据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的记载:“凡是种茶树一定要种子,用移植的就不会复生了,所以旧时代新娘一定要以茶为礼,所取就是从一而终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闽台的“茶礼”婚俗不愧为宝贵的民俗文化。

古代「茶诗」中的传统茶文化


谈到茶,它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种物质,它是一种精神。茶起源于神农,闻于鲁周宫,盛唐盛唐,宋代盛行。它在明清时期普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已被遗传了数千年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独立的,这可以与许多古代诗歌区别开来。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与赵莒茶宴》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李涛《春昼回文》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储光羲《吃茗粥作》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皇甫冉《寻戴处士》

午醉醒来,红日欲平西,一碗新茶乳面肥。——王之道《南乡子(寄和潘教授元宾喜晴)》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张可久《小梁州·篷窗风急雨丝丝》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大须《暮雪》

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吴文英《无闷·催雪》

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陶振《咏孟端溪山渔隐长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