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洱茶的宫廷历史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普洱茶 普洱茶红茶 烤普洱茶

【www.cy316.com - 黑茶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普洱茶的宫廷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关于普洱茶的宫廷历史”相关知识!

关于普洱茶的宫廷历史

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其妙处就在于它如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一般,历久常新,经年累月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像是一件用时光雕琢的艺术品,让人领略历史文化的“陈韵”。

“普洱茶是中国茶叶中的名门贵族”——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如是说,诚如此言,盛行清宫200年的普洱贡茶则是“茶中的皇族”。

实际无需累牍,普洱茶的“贵族”之说,本就源自其身为清廷贡茶、皇族至宠时的声名远播。而今所谓普洱茶历史地位之高、文化价值之重,十之八九是清宫皇贡普洱的显赫身份所赋予的。

然,随清廷覆灭尘封至今,皇家普洱往日的辉煌皆已不再,今天唯余云南贡茶车顺老号“瑞贡天朝”宝匾和故宫珍藏国宝“普洱茶太上皇”——“金瓜贡茶”身当其名垂青史的佐证。

历史的默契让京滇茶道两端的普洱记忆又一次重合,据悉,故宫博物院授权专业机构近日携手云南百年贡茶老号车顺号,共同推出一款藏品级“宝藏”系列普洱茶,欲再现“普洱茶皇族”当年的风采。此举非但为民族文化瑰宝再续前弦,更将是普洱盛世茶客们的又一福音。

皇贡普洱 茶中皇族

此次“宝藏”普洱入市,独获故宫博物院专门授权,不仅汇集了故宫所载宫廷深厚普洱文化的注入同时茶品一套两支,分别得以使用故宫养心殿宝、皇后之宝两款玉玺形象冠名及包装,是史无前例之举,堪称普洱茶中龙凤,有帝后之姿,具备文化纪念意义。宫廷普洱文化不仅如此承载,而且为了延续当年贡茶采制御用皇家字号的规矩,严格遵循史料事实,本次推出的茶叶将由百年贡茶老号易武瑞贡天朝车顺号采制,并且由车顺号第五代传人车智洁亲自监督整个采制流程,采用祖传秘方力求重现宫廷品质。使故宫史料所载的清宫普洱贡茶文化,在湮灭近百年后得以完美重现。

据授权单位北京宫字普洱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介绍,该系列产品共为2款,分别以清宫帝后的玉玺命名为养心殿宝和皇后之宝,单款茶全球限量发行800套,每款含500g及200g饼各一饼,所有茶叶全部是明前老料纯生茶制作,是收藏级别普洱茶。

普茶溯源可至东汉,三国时已颇具种植规模,然千余年默默无闻,乃及明清,始达鼎盛。其以独到的养生功效备受清廷皇族宠爱,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跻身贡茶之列,开始了他189年的皇贡生涯。彼时贡茶贵为国礼,价比金银,其品、饮、藏、赠亦有诸般讲究。

当时的皇家普洱只有皇室可以享用,是独特身份的象征,若无皇族血统,实是无缘得见。即便是权倾朝野的开国元勋,抑或辅佐社稷的三朝元老,也只在立下特别功勋或功德圆满告老还乡之时,才偶尔有幸得在“千叟宴”上,一亲珍品皇家普洱的芳泽。

另外,除宫廷独享外,普洱贡茶也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使节。据故宫史料记载,英国于1792年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来华。1793年(乾隆58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并在万树田设宴款待,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

直至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年),云南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运至昆明附近被匪徒抢劫一空,朝廷也无法追究,地方因故才得以借机停止了普洱贡茶的岁贡。

其时,普洱贡茶在清宫中已历经近两百年之久,一朝倾覆,锋芒尽敛,直至今日,故宫博物院独家授权机构秉承故宫传承民族灿烂文明的坚定信念,依托史料记载和老号工艺,严依古方选、采、制、包还原而成的精品“宝藏”贡茶,才让红墙碧瓦内这一段绚烂的茶史文化重现在我们面前,让世人皆有幸领略我们民族文化瑰宝的精髓。

普洱呈贡 质为根本

“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乾隆首品普洱,便有此美誉。并非虚言,当年清宫普洱与其他贡茶茶种相比实是与众不同,被视为稀有的名茶。《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清朝满族祖先原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入关称帝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尽其极,故那些皇亲国戚们独青睐普洱。普洱茶成为宫廷皇族的最青睐的御用饮品。

其时,民间也广有普洱,但品质与宫廷珍品不可同日而语。道光初年,阮福《普洱茶记》载:“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描述的是,当时进献朝廷的普洱贡茶,都是只取清明前上好野生大叶乔木的芽尖制作。朝廷筛选过上等材料后,其余次等材料方允许民间采摘和贩卖。

鉴于古方之缜密,此次“宝藏”贡茶的推出,特别在“质优”上做足了功夫。为了延续原有宫廷普洱的采制品质,本次茶品均由百年贡茶老号“瑞贡天朝车顺号”第五代传人车顺来先生全程监制,从原料采集到加工制作的整个流程都严格按照车顺号祖传秘制工艺操作,确保本品普洱龙凤、茶中帝后之名副其实。

大叶茶最讲香醇,“宝藏”普洱严选出自景迈及易武(古六大茶山)古茶山的上等明前好料加工而成,力保茶质与当年贡茶原品无二。其芽肥叶大、条粗质匀,而今市面遍布“宫廷普洱”罕有能出其右者。昔日集华夏之精、汇神州之萃的世间罕物,而今即将出现在你我的橱窗中。

“宝藏”普洱 再启宝藏

北京宫字普洱公司在推出宝藏普洱茶的同时,还在业内首次提出了“做好茶、藏好茶、喝好茶”的新时期贡茶经营理念,坚守宫廷普洱茶的百年品质和文化内涵,将几百年的贡茶精神传承下来。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其妙处就在于它如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一般,历久常新,经年累月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像是一件用时光雕琢的艺术品,让人领略历史文化的“陈韵”。而这“神韵”的传承不仅要靠工艺的传承,更要靠做茶人的“茶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工艺会改变,但是只要品质不变普洱茶文化就可以永久延续。

时间是普洱茶的精神内核,经历是普洱茶的价值重心。普茶不在价高,有神则名。普茶之神在宫廷普洱,贡茶之魂在宫廷文化。有了故宫贡茶文化的全力倾注,“宝藏”帝后的登临将又为中华璀璨茶史文化写下重重一笔。

如果说普洱茶是一座宝山,那宫廷普洱就是其中最为富集的宝藏。如果说普洱贡茶是一块高富的宝藏,那“宝藏”普洱就是其中最为闪耀的宝石。宫廷普洱茶这个普洱茶永久的精神图腾,将延续普洱茶的神话。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宫廷计


普茶溯源可至东汉,三国时已颇具种植规模,然千余年默默无闻,乃及明清,始达鼎盛。其以独到的养生功效备受清廷皇族宠爱,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跻身贡茶之列,开始了他189年的皇贡生涯。彼时贡茶贵为国礼,价比金银,其品、饮、藏、赠亦有诸般讲究。

当时的皇家普洱只有皇室可以享用,是独特身份的象征,若无皇族血统,实是无缘得见。即便是权倾朝野的开国元勋,抑或辅佐社稷的三朝元老,也只在立下特别功勋或功德圆满告老还乡之时,才偶尔有幸得在千叟宴上,一亲珍品皇家普洱的芳泽。

另外,除宫廷独享外,普洱贡茶也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使节。据故宫史料记载,英国于1792年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来华。1793年(乾隆58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并在万树田设宴款待,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

直至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年),云南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运至昆明附近被匪徒抢劫一空,朝廷也无法追究,地方因故才得以借机停止了普洱贡茶的岁贡。

其时,普洱贡茶在清宫中已历经近两百年之久,一朝倾覆,锋芒尽敛,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乾隆首品普洱,便有此美誉。当年清宫普洱与其他贡茶茶种相比实是与众不同,被视为稀有的名茶。如今中茶成为中国普洱茶的主要商家,一直是致力于推广普洱茶,以及普洱茶文化。中茶在市场上有多种普洱茶产品,就拿今年中秋来说,中茶就以可以喝的月饼为吸引点制作了专门针对中秋节的产品月饼茶。

月饼茶的推出弥补了如今中秋市场的产品单调性,也适应了人们对健康礼品的需求。普洱茶以前都是被贴上高贵、身份等这样的标签。如今经过中茶的努力让高品质的普洱茶得以在大众中流传。如今月饼茶正被当做礼物走向千家万户,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了普洱茶的魅力。

关于普洱茶七子饼的历史


普洱茶七子饼的来历说法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民国初期,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6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6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解放后,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其商标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起至1972年2月28日止。因此19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茶。从此,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

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才具有规范作用。一旦进入自由化市场,除了品牌价值,它所代表的质量和重量的意义也就模糊了。四禧茶、五福茶已经有了,难保今后不出现八禧、九宫之类的茶品,七子饼的大旗还能飘多久,令人担忧。

普洱茶,来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续,秘境云南绝无仅有的古树茶园,让现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宫廷普洱茶“茶中的皇族”


民间虽有普洱茶,但其品质与皇家普洱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道光初年,阮福《普洱茶记》中清楚的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采制时节、制造方法:“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意思就是说,当时所有进贡朝廷的皇家普洱茶,都是只取上好野生大叶乔木的芽尖制作。朝廷把所有的茶芽都采摘完后,剩下的才允许民间采摘和贩卖。

当时的皇家普洱只有皇室可以享用,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没有皇族血统,别说品尝了,根本连闻一闻的机会都没有,哪怕是权倾朝野的开国功勋,或是辅助太子的三朝元老,也只在立下特别功勋的时候,或功德圆满告老还乡的时候,才偶尔能在“千叟宴”(相当于现代的“终生成就奖颁奖典礼”)上,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元皇家普洱。

“普洱茶是中国茶叶中的名门贵族”——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如是说。诚如此言,盛行清宫200年的普洱贡茶则是“茶中的皇族”。

实际无需累牍,普洱茶的“贵族”之说,本就源自其身为清廷贡茶、皇族至宠时的声名远播。

而今所谓普洱茶历史地位之高、文化价值之重,十之八九是清宫皇贡普洱的显赫身份所赋予的。

然,随清廷覆灭尘封至今,皇家普洱往日的辉煌皆已不再,今天唯余云南贡茶车顺老号“瑞贡天朝”宝匾和故宫珍藏国宝“普洱茶太上皇”——“金瓜贡茶”身当其名垂青史的佐证。

历史的默契让京滇茶道两端的普洱记忆又一次重合,据悉,故宫博物院授权专业机构携手云南百年贡茶老号车顺号,共同推出一款藏品级“宝藏”系列普洱茶,欲再现“普洱茶皇族”当年的风采。此举非但为民族文化瑰宝再续前弦,更将是普洱盛世茶客们的又一福音。

历史上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


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篇《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注:此处应当特指普洱茶的消食功效。茶品为团茶,即普洱团茶。

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

注:此处所讲,指云南产的茶,味很苦,性极寒,可以驱除热病。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鱼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呢不管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在其卷六《未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注:此处即讲普茶性寒,但又说有驱寒的功效。

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注:普洱茶性味沉降,可以治病。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注:此处讲普洱茶可以驱散风寒,对寒病疗效很好。

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

注:阮福看法同于上述的吴大勋。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注:认为茶为微凉,与上述认为茶性寒的程度不相同了。

《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注:看来认为普洱茶能够治疗寒疾的不止一家。

《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

注:此处讲普洱茶有驱风之功,在中医中有言风为百病之长,中医施治,尤其看重对风症的诊断和治疗。普洱茶有治风病的功效,即不同于只限于寒、热二疾了。

《木经逢原》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本草拾遗》中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普茶去油腻,下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

《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未,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未。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未一钱,服之即愈。

《滇南见闻录》中载: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因此,助消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普洱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并且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地位

晋朝、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265年~617年),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会撒手茶山的占有。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1644年~1911年),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为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进贡皇帝做为贡茶。雍正十年,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同年,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由于品质优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获西藏人民喜爱,在明代中期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清代,阮福专着《普洱茶记》称为: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阮福着《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普洱贡茶的采摘、加工、包装,产品多种多样,加工极为认真精良,达到当时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宫喜爱,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据清代文豪曹雪芹着《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我们今天唯能从巨着的精美描述中,去领会普洱贡茶当时的风采和声望。从此,普洱大众茶为获利占有广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贡茶获取最高名声的道路,前者取利,后才为名,双管齐下,普洱茶名利双收。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况,傅仪答: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贡茶别于普洱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和各类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发展,大大推进普洱茶的发展。

国际地位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设宴,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

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这批礼单逐项统计,共送普洱茶

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0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可见普洱茶名扬海外的历史久已。

普洱茶不仅是颇具外交意义的贡品,也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是中国的重要产品之一,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而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云南普洱茶历年来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袋泡茶]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先民最先发现并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必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页。

宫廷御制普洱茶膏重现于世


近年来,一种被称之为茶膏的茶饮品,开始出现在茶叶的高端市场。茶膏冲泡方便,不留任何茶渣,是茶叶精华物质的浓缩。据了解茶膏是源自中国的世界第一款固态速溶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作为中国古人的养身珍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极为稀世,由于出品率极低,始终只在皇宫贵族的杯盏间流动,古代茶膏的记载,也多为贡品被纳入名茶录中。正是由于这种稀世性,茶膏并没有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像普通茶叶一样影响到世界,更没有带动世界速溶茶产业的发展,仅仅是藏在深闺、皇家内院,供少部分人欣赏把玩。

然而,史上记载的多款茶膏,如宋代的缕金耐重儿和玉蝉膏等,都只有文献记载而没有实物留下,唯独清朝以普洱茶为原料制作的宫廷御制普洱茶膏还有实物,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普洱茶膏也因为受到清朝皇家的重视,其生产被搬进了清宫御茶房由皇家亲自督造,铸就古代茶膏的巅峰。

按照现代的科学解释,所谓普洱茶膏,就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叶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自清代出现以后,就被列入了中药的药用范围,清代药理学家赵学敏在他的医学着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就将普洱茶膏编入其中,其中有一段话详细描述了普洱茶膏的形态和功效: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经过实践验证,赵学敏所述的普洱茶膏的功效都被证实,不仅如此,实践还表明普洱茶膏还有很多其它潜在功效,比如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癌症等潜在的功效。

然而赵学敏对普洱茶膏的另一个描述--绿色者更佳,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实际上确如赵学敏所说的普洱茶膏黑如漆,无论是沿袭古法大锅熬制、压榨制法,还是利用现代的中药浸提或是常温法制作出来的茶膏,都是黑色的,部分茶膏是灰褐色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的绿色者,实际上对于当今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人见过,即使是现存的清朝宫廷普洱茶膏,也是黑色的,是不是因为存放时间过长,颜色已经变暗,这已经不得而知。这个绿色者是膏体呈绿色,还是茶汤呈绿色,也许永远都是一个谜团。

其实,那么多专家学者对绿色茶膏如此着迷,原因并非是绿色这么简单,而是更想了解和利用其功能,绿色者更佳,这个更佳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地方,毕竟制作茶膏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人体的健康服务,为此很多人都开始着手研制绿色的普洱茶膏。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的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而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是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祝。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是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继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家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痰庵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和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卜翱旦固醇等,并县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更多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