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品赏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泡饮 高山茶乌龙茶 乌龙茶调饮

黑茶泡饮。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裴迪《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品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裴迪《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品赏”相关知识!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裴迪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详解】

天目山即古浮玉山,山脉横亘于浙西北、皖东南边境。有两高峰:东天目山,在临安县西北50余里;西天目山,在旧于潜县(潜阳镇)北40余里。两峰海拔都在1500米左右,山顶各有一天然池,好像一对朝天的眼睛,故名。两山俱产茶,且历史悠久。

陆羽《茶经》所指“杭州临安、于潜两县生天目山”者,即为该茶。据《于潜县志》与《临安县志》载:“该茶品质优良,清而不醨,苦而不螯。”此茶在五代吴越时已被列为贡茶。皎然在此诗中盛赞天目山茶“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的优良品质。

小编推荐

裴迪《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茶诗作品欣赏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释义】

诮(qiào),责备。

剡(shàn)溪,在浙江嵊(shèng)县,即曹娥江上游。剡溪茶在唐代已负盛名。

丹丘,《天台记》:“丹丘出大善茗,服之羽化。”又《搜神记》载:“虞洪入山采茗,遇丹丘子获大茗。”此处丹丘指传说中的神仙丹丘子。

爨(cuàn),炊。

【详解】

此诗盛赞剡溪茶,有如神仙饮用的玉液琼浆。从茶叶、茶具、泡茶、煮茶、茶饮方式、茶境、茶舞(曲)等方面完整地勾画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与神韵,最早提出了“茶道”这一概念,并仔细描绘了三饮此茶的不同感受。还特别提出:“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认为饮酒不如饮茶,并对历史上嗜酒名士如毕卓、陶潜、崔侯加以嘲笑。庄子认为酒可全真,其实茶也一样可以全真,只有汉代丹丘子才懂得其中奥妙。

裴迪《饮茶歌送郑容》茶诗作品释义讲解


【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释义】

铛(chēng),温器,金铛,指茶铛。

缃(xiāng),浅黄色。

祛(qū),除去。

忧栗,即忧慄,犹忧惧。

香炉,山名,又名香炉峰,在庐山之北。

虎溪,水名,在江西庐山下。

【详解】

佛教讲究戒、定、慧。戒忌荤腥,烟酒不宜,而视茶为圣洁之物;定、慧则为坐禅,茶有驱睡的功效,更是必不可少。因此,郑板桥有一副妙联:“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诗僧皎然是陆羽的好友,喜饮茶,善品茶。此诗中“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是赞颂茶祛病健身、荡胸涤烦的功效。

茶圣陆羽因茶成仙


相传,茶圣陆羽在写完《茶经》后,心中隐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虽已尝遍世上名茶,但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茶。为了录找这种茶中极品,他随带了一个茶童,携着茶具,西处游山玩水,录仙访道。一日,他来到湖州府辖区一座山上,只见山顶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地,平地上长满了一种陆羽从未见过的茶树,虽然此树与普通茶树没有丝毫差别,但是摘下的芽尖去是白色的,晶莹如玉,甚是好看,陆羽惊喜不已,立时命茶童采摘炒制,就地取溪水烧水烧开一杯,只见茶水清澈透明,闻其清香朴鼻,令陆羽神清气爽,品饮一口,仰天道妙,惊呼;我终于找到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些生不虚也!话音未落,只见陆羽轻飘飘地向天上飞去,竞然因茶得道,羽化成仙了。

陆羽成仙后来到天庭,玉帝得知陆羽是人间茶圣,那时天上只有玉液琼浆,众仙不知何为茶,便命陆羽让众仙品尝,陆羽拿出白茶献上,众仙一尝,齐声说到:妙哉!玉帝也大喜日:妙哉!此乃仙品,不可留与人间。遂命陆羽带天兵五百将此白茶移至天庭,陆羽不忍极品从此断绝人间,偷偷留下粒白茶籽,成为人间唯一的白茶王.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发现,真是人间的幸运啊!

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


武元衡

(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建中四年(783)举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元和二年(807)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复为宰相,元和十年,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

【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

灵卉碧岩下,荑英初散芳。

涂涂犹宿露,采采不盈筐。

阴窦藏烟湿,单衣染焙香。

幸将调鼎味,一为奏明光。

【释义】

荑英,初生的草,这里指嫩茶芽。

采采,盛貌。

明光,汉代宫殿名,也泛指宫殿。

【详解】

佛教由于坐禅戒酒的需要,故在僧徒中提倡饮茶。而佛寺多修建在高山丛林之中,周围环境又适于种茶。因此我国历史上的名茶贡茶多出于名山佛寺。此诗即记述在寺院采摘新茶的情况与感受。

武元衡尚有《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描述文人高僧在一块品茗谈禅的情景:“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茶诗作品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释义】

茶山境会,当时湖州和常州官府专门在紫笋茶产地顾渚山(位于长兴县西北45公里处太湖西岸)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

“紫笋齐尝各斗新”,紫笋即顾渚紫笋茶。斗新,每年产新茶时,唐宋时士大夫盛行斗茶之风,即斗新。斗茶、斗新就是比试茶汤质量。斗茶有五要素:一为茶叶,须肥嫩茶芽;二为器具,或陶或瓷,以白瓷小盏为佳;三为煮茶用水,注重“长泉”、“活泉”之水;四为煮茶用火,讲究炭炉文火;五为茶叶注入沸水时的比例与操作手法。《茶录》:“钞茶一钱七,先注少量沸汤,尔后调气极匀,之后边添水边搅拌茶汤,上盏四分则止。”茶冲泡后,以茶面颜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倘茶面以上盏壁内有水痕则为负。而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地方斗茶,两盏茶同时注水,停止注水后,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以盏内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因此他们较胜负的说法为“相去一水两水”,即水痕先退下一分或两分即可定胜负。

【详解】

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骑马时摔伤腰,卧病在床,饮蒲黄药酒。听说两位朋友在常州、湖州交界处的茶山(即顾渚山)饮酒品茗,十分羡慕,于是写了此诗寄给他们。

陆羽《茶经》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陆羽写《茶经》,不是单纯讲什么样的茶好喝,怎么烹茶才好喝之类,不是一本饮食类的家居日用书,其中蕴积了他对生活的体会,反映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茶经》的主旨是说,喝茶要懂规矩,不能够随便乱喝,而且要能懂得品味,是一种文化的累积,是一种艺术行为,其中有“道”。这应该跟陆羽成长的环境有关,他在佛寺里长大,成天耳濡目染的是规矩仪式与精神追求,同时他又性好读书,追求人世间的海阔天空,最后归结到茶饮与生活的关系,从时间(历史)与空间(产地)探求其中的真谛,并从中发展出意义与道理。所以,陆羽一生的经历与追求,最后就集中在茶的道理上面,茶道也就始于陆羽。

陆羽《茶经》是唐代出现的最有系统的茶书,开创了茶道,创制了饮茶器具,建立品茶艺术。这本书共分十节,一共只有七千字左右,平均每节七百字左右,有的段落长一点,有两千字左右,短的只有两三百个字,甚至几十个字。一般又分成三卷:卷上有三节,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一之源,讲茶的定义、性质、功用,提供了茶的植物学知识。这个“源”的意思是茶的本原、本质、性质,以及茶的各种名称,及其字义。茶的外观形状如何?茶的内在性质如何?服用之后有什么效果?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兼有植物分类学与药物学的内容。二之具,讲采茶与制茶的工具,不是讲喝茶的器具,其中还包括制茶作坊中的设备。三之造,讲采茶的季节、制作茶叶的程序、茶叶的等级,提供辨别茶叶优劣的方法。仔细说明什么季节、什么天候应该采茶,采了以后怎么处理?如何辨别茶叶的优劣?特别提出,单从外表是很难辨别好坏的,要累积经验,才能分辨茶叶的内里质地。

卷中只有一节,即四之器,却篇幅甚长,讲的是烹茶与饮茶所需的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茶具”。我们现在喝茶,使用各种不同的茶具,如茶壶、茶杯、茶碗、盖杯,以及匀茶汤的茶海、装茶叶的茶罐、挑茶叶的茶勺等等,现在台湾还使用了闻香杯、倒茶水的茶盘、盛茶渣的滓方,各种各样的花样。陆羽讲茶具的篇章特别仔细,讲了二十四种茶具,再加上盛放茶具的都篮,这是因为他把茶具当作饮茶仪式的道具,创制了一整套茶具,并由此设置了茶仪,确定了茶道的物质基础。封演《封氏闻见记》里就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卷下有六节,即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五之煮的“煮”,讲的是烹茶的过程,涉及如何用火、择水、烹煮。唐代喝茶的流行方式,是把茶叶制成团块保存,要喝茶的时候先要烤一烤,烤匀了才碾碎使用。择水也是门学问,喝茶一定要用好水,从古到今,道理是一样的。至于烹煮与饮用,都要遵循恰当的方式,才能喝到一碗好茶。六之饮的“饮”,则是饮茶的精粗之道,也就是品味审美之道。陆羽讲品茶的精粗之道,讲的就是文化涵养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与《红楼梦》里妙玉批评贾宝玉乱喝茶是牛饮,着眼点相同,就是喝茶不只是喝茶,也是文化修养的展现,就有了品茶艺术。七之事,讲的是喝茶的历史,收集了古代饮茶的记载,从神农一直讲到唐代的材料。

八之出,讲的是茶叶的出产,也就是产地。陆羽列举了天下各地茶产,分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地,可说是包罗了中国的南方地区。在唐朝的时候,陆羽算是足迹遍天下了,但是他主要的行踪还是沿着长江流域,清楚知道从巴蜀到浙江的产茶情况。至于贵州、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的情况,他没有实地考察过,也就明确地标出“未详”,显示了他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极富实证精神。九之略,是考虑到具体的情况,简化了制茶、煮茶、饮茶的方式,也就是不违背茶道精神而采取的简约版。十之图,讲的是在饮茶的场合,挂出一幅书写茶道的图轴,烘托出一个雅致的背景,让人感到饮茶有一定的仪式,要用各种适当的茶具,还要挂一张茶道书轴,要有一个整体的文化氛围。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饮茶要有一定的ambience,要有一个审美的环境。日本人进行茶道,也非常重视营造优雅的庭园环境,在茶室内还特别设计有一个龛,挂一幅书法,制造情趣,提供精神超越的氛围。《茶经》立了挂图的规定,要喝茶的人挂一张书写茶道的图轴,就是这个道理。陆羽创制茶道,把种种细节程序都设计好,都当成一门学问,作为文化艺术来钻研和投入,心思十分细致周到,实在是了不起。

茗赏者上,谈赏者次,酒赏者下


爱花之人,怜花成癖;爱茶之人,嗜茶成痴。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及修心怡情之人多寄予茶与花,花有优雅悦目之美,茶有脱俗尘世之醉。宋徽宗痴情于菊,并亲手种菊,传世《大观茶论》。鲁迅写有《惜花四律》,也说不可一日无茶。

钟情于茶花之中,不仅是精行检德之人同时也性情中人。如痴似癖,全身心的专注,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我们知道茶通六艺,但自古品茗赏花就相得益彰。我国的茶与花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日本首推始祖千利休,把花带入茶室,擅沏茶者,茶室无不插花。

明代袁宏道《瓶史》中道:“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花在茶席上的呈现就是茶友们玩赏的小品插花。

与茶为友,以花为伴。茶静谧,内敛的抚慰心性,花自然,直指灵魂最纯洁的净土。喝茶修身养性,赶上花开时节,看到将绽放的花苞流连忘返,想一眼占满它所有的美丽。品茗赏花,其中乐趣溢于言表。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对于花的描写,似乎自己曾生为花。对花的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插花者不会随意剪切花枝,对一花一枝都有完美的安排,对花草的注意犹如信仰般的礼敬。

茶道,花道,并非技艺之道,是爱茶之心,护花之道。从茶艺表演的解说词中经常听到茶人合一,把茶当成你的一部分,全身心的融入,理解这款茶用心把它表达出来,这时茶既是你,你既是茶。

疼惜花,与花相通,珍重一花一枝,给予他们自然的展现,重造它美丽的二次生命。

无论茶与花,至清至雅,感受它就是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自然纯粹的美好。所以,当个茶痴花迷又有何不可?

中国茶香寄侨情


中国茶香寄侨情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茶,是承载着友谊、文化的特殊商品。经过漫长的历史,中国茶已在全世界扎下了根。

对身在海外的华侨华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还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唤起故乡记忆的特殊味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华侨华人将中国茶推向世界。承载深厚中华传统的茶作为中国的名片,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一杯好茶几多乡愁

每一片茶叶,都凝集了天地万物之精华,也寄托了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深深思念。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市,有一家飘着茶香的中国餐馆。这家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店,是许多华侨华人重温家乡味道的驿站,也是海外友人品味舌尖上的中国的窗口。

旅居西班牙三十余年的店主占群浦说:“我在福建长大,从小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只要一闲下来,就会给自己沏一壶茶”。一杯好茶入口,沁人心脾,神清气爽,带走了华侨华人海外漂泊打拼的疲惫与忧愁。

“很多华侨华人对中国茶情有独钟,在海外多年,他们仍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邵曙光说,喝国茶是很多华侨华人的习惯。

谈及创立“宝珍号”茶业品牌的初衷时,马来西亚华裔张秀珍说:“我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父亲回到家中,我为他递上的那杯茶。”虽已年过花甲,为父亲递茶的场景还常常在张秀珍的脑海浮现。一杯茶,代表着女儿对已故亲人的无尽思念,也体现了华侨华人对中华传统孝道的传承。

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生长在故土的茶,汲取了家乡的山水精华。茶中的万千滋味,融入了华侨华人世事情感,浸润出海外游子的浓浓乡愁。

以茶为媒凝侨聚力

“在西班牙,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难得能与同胞相聚。一有时间,我们就会拿出好茶一起品鉴,”占群浦说。喝茶,成了众多华侨华人忙碌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成了亲朋好友相聚的一个理由。在车水马龙的闹市,摆上青瓷茶具,沏上一壶香茗,便能感受春风拂面的清雅。

“喝茶不仅帮我找到了归属感,也帮我确定了一生的事业追求。”澳大利亚舍予茶院创始人舒鹏行感慨。2003年,舒鹏行到澳大利亚求学。从家乡带来的茶叶拓宽了他在澳大利亚的“朋友圈”。大学毕业,他放弃了金融行业的高薪职业,在澳大利亚开起了中国茶馆。“喝茶让我遇见了不少知己,中国茶独有的文化内涵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侨商看见了中国茶的广大市场,也意识到中国茶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许多华侨华人回到国内,寻找最纯粹的中国茶叶,带回居住国,向更多人推介国茶。以茶为媒,将中华传统文化带出去,将中国人儒雅的生活方式传播出去,将海外华侨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侨商是把中国茶推向世界的媒介与桥梁之一,中国茶要在海外饮料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需要侨商的更多努力。”福建省武夷山市商务局副局长陈炳富多年来一直担任武夷山海峡两岸茶博会展览组“武夷山太伟风景展馆”总协调,据他介绍,武夷山海峡两岸茶博会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热度年年高涨。

2000多年前,中国茶作为流通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扬名世界。如今,“一带一路”为中国茶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国华侨华人积极响应,做起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人与中华传统的传播者。

做实品质讲好故事

把中国茶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让中国文化感染更多人,是张秀珍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心愿。她说:“中国拥有最多种类的茶,世界最好的茶也在中国。”让世界人民都了解并喜欢中国茶,读懂中国茶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全球华侨华人的耐心与决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今年公布的《2018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提到,根据国际茶委会统计,2008-2017年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世界种植面积为342万公顷,到2017年达到489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147万公顷,比2008年增长了43%,大部分增长来源于中国。

据邵曙光介绍,2018年11月23日,“第二届澳大利亚·中华文化节暨中澳茶博会和金博会”在悉尼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茶博会吸引了当地华侨华人、国外友人及采购商数万人参观。茶企所带的近万斤茶叶基本售罄,3天交易额近千万澳元,在澳大利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邵曙光感慨:“国茶要真正走出去,走进海外友人的心里,需要打造品牌。”

“在海外,喝茶的主要群体还是老一辈的华侨华人。他们在中国长大,对茶文化比较了解,所以仍保留着喝茶的习惯,”占群浦说,许多华侨华人的孩子在海外长大,不太习惯喝茶。要让中国茶在海外更好地传承,就要让华侨华人的子孙也爱上喝茶,爱上茶所赋予的生活仪式感。

中国茶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有故事的文化载体。以侨为桥,将中国茶与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的饮茶方式,让广大华侨华人对中国茶的品质有信心,才能更好地推介中国茶,才能赢得海外友人对中国茶的认可。正如张秀珍所相信的那样:“总有一天,中国茶的品质会让全球信服,神奇东方树叶所承载的文化故事也一定能感动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