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名“工夫茶”还是叫“功夫茶”的来源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什么叫泡功夫茶 功夫茶怎么洗茶 乌龙茶功夫茶

什么叫泡功夫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名“工夫茶”还是叫“功夫茶”的来源历史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故名“工夫茶”还是叫“功夫茶”的来源历史文化”相关知识!

“工夫茶”即是精制红茶的一种。由于初制、精制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故名工夫茶,属红茶类。

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功夫茶”是茶饮的一种,由于煮制和啜饮时太讲究,费功夫而得名,功夫茶盛行于闽南的云霄、漳州、东山、厦门和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经久不衰。

最早记载品饮功夫茶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这篇短文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闽南粤东的功夫茶十分接近。

近代著名文人梁实秋在《喝茶》中写道:“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指茶名),这茶具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象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功夫茶的艺术,全在烹法。茶叶的精选(乌龙茶为主)茶具的精美(紫砂壶为上)水质的优良,活火的用料,烹茶的技艺。都含“功夫”之精到。在饮功夫茶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精美茶具。每逢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便冲泡功夫茶,显得亲切融洽,充满敬爱和谐的文化意境。凡是饮过功夫茶者无不赞不绝口,留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功夫茶的功夫。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cy316.com编辑推荐

工夫茶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功夫茶艺起源历史文化及发展


功夫茶艺

功夫茶由宋代发源,如今在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的潮汕功夫茶十分盛行,功夫茶艺已经成为一种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著名茶道形式。

功夫茶泡茶所选的器具十分精致,不仅泡法独特,而且饮用程式也极为讲究。功夫茶的冲泡已经不单是人们闲暇时的一种消遣和享受,而且是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迎接往来宾客的一种重要手段。用来冲泡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般一套功夫茶的茶具,包括一壶三杯,也有一壶两杯和一壶四杯的。冲泡功夫茶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功夫茶采用的是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等乌龙茶叶。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介乎红茶和绿茶之间,只有它才能冲泡出功夫茶所特有的色、香、味。

功夫茶素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在泡制时首先将水烧开后冲茶。标准的功夫茶艺,包括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十法。

功夫茶素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在泡制时首先将水烧开后冲茶。标准的功夫茶艺,包括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十法。

这里以潮汕功夫茶为例,简单了解一下功夫茶艺的具体过程。潮汕功夫茶一般包括主人在内一共四人,泡茶的程序由主人来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

放人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水开后冲人装有茶叶的冲罐中之后盖沫。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第一冲杯的目的在于造成一种茶道精神,营造一种茶韵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即刚开未开之水),茶叶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泡开了,性味俱发,可以斟茶饮用了。主人在斟茶时,应该将四个茶杯并围在一起,以冲罐穿梭巡回于四只茶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时停止,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此时罐中之茶水也应该所剩不多,剩下的一点茶汤还应该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人四杯之中,这就是潮汕人所说的“韩信点兵”。四个茶杯中的茶量、色泽都应该是均匀相同的,这才是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好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左右佳宾次之,自己最末。

“工夫茶”与“功夫茶”详辨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功夫茶的历史由来


说道功夫茶大多数人都只是喝过,真正去研究它的历史的人还真不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说到一下,给大家在喝茶的时候增加一些谈资。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广东的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独特,饮用程式亦相当讲究。这不但是他们工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享受,也是他们交际往来的一种工具,更是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为一壶三杯,也有两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制时先将水烧开后冲茶。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黔红工夫历史文化及品鉴


黔红工夫,曾被誉为茶海中的“秀芽丽人”。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贵州就有种茶、制茶、和茶叶贸易。西汉的杨雄在《方言》中记载:“蜀西南人,谓荼(即茶)曰蔎。”,而汉代的蜀西南相当于现今的云贵川3省交界的部分地区,唐代陆羽在《茶经》中(758年)记载:黔中,生思州(今贵州务川、印江、沿河等县)、播州(遵义市及遵义、桐梓等县)、费州(德江东南一带)、夷州(今石阡县一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根据上述史料记载,推算贵州产茶历史最少达2000年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绿茶和红茶的高档名茶得到了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贵州就生产工夫红茶,主要由贵州湄潭茶场生产,到达1964年产量达210吨,当时贵州不仅生产工夫红茶,而且还生产红碎茶。到了20世纪70年代,贵州也被列为全国6个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主产省份之一。

贵州不仅是古老的产茶区,也是茶叶发祥地和茶树原产地省份之一。茶树优良品种较多,其中贵州的大丛茶,属小乔木型茶树,中叶中生品种,芽叶黄绿,抗性强,为有性繁殖品种,特别适宜加工红茶。以及后期选育推广的黔湄419、黔湄502、黔湄601及苔茶等,都非常适宜加工红茶,其中当地的苔茶品种加工的红茶具有香气高锐持久,滋味厚重,甘醇等独特的特点。

“金丝黔红”选择当地生态茶园的优良品种和苔茶品种,于08年经申老师亲自指导,采春茶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结合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外形满披金毫,条索紧细油亮,犹如金丝,故取名“金丝黔红”。

品鉴采取审评杯审评加盖碗冲泡审评品鉴(特级下压扑克红方块,特一级下压扑克红桃心,A代表第一泡茶汤,K代表第13泡茶汤,大鬼代表特级审评杯茶汤,小鬼代表特一级审评杯茶汤)香气:带有花果香,高锐持久;滋味:鲜爽醇厚。

功夫茶的历史记载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闽南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茶道文化 功夫茶源流文化


茶道文化

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茶道文化

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宁红工夫茶的发展及文化历史


宁红工夫茶以佳品著称,最早可追溯到后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洪城即江西南昌,双井即宁红茶叶基地。黄庭坚即修水双井人,他将茶送苏东坡并言:“我家江南摘云腴,落展霏霞雪不如。”《义宁州志》:载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马龙白毫,茶砖等各种。”故而欧阳修《归日录》誉“草茶第一”。《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兴府惟分宁产茶”。当年产茶二百余万斤。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光绪四年(1878年)宁红贡品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取最高等文凭。光绪十七年,俄国太子赠宁红太子茶匾额并题“茶盖中华、价高天下”。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茶。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工夫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销量达750万公斤。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仅修水一县出口茶叶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强。1913年,俄国驻汉总领事贝勒成润闻向修水每年输出红茶20余万担。193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吴觉农先生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至于宁红工夫茶所获奖项更是不胜枚举。1914年,宁红工夫茶参加上海赛会,荣获"茶誉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1983年,荣 获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品质优良荣誉证书。高级宁红工夫茶"山谷红"还被作为招待外宾的礼茶。1985年,宁红特级工夫茶宁红金毫,是我国十大功夫茶中的珍品,该产品延用"太子茶"的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现代科技的指导精心制成,条素紧结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泽油润,滋味鲜嫩浓郁,叶底红嫩多芽,汤色红艳,荣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评选为金奖。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宁红祁红并称世纪之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