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葵潭女子茶茶俗

发布时间 : 2019-11-28
潮汕乌龙茶 白茶茶艺 绿茶茶苗

潮汕乌龙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潮汕葵潭女子茶茶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潮汕葵潭女子茶茶俗”相关知识!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除了功夫茶享誉世界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女子茶。这种茶主要流行于汕头西部的葵潭、普宁一带,因而也叫葵潭女子茶。

相传在早年间的潮汕地区,有一位受新思潮影响而具开放风气的女子,追求男女平等。她见到许多男人经常围桌而坐,品着功夫茶,高谈阔论,很是羡慕。同时也深感男女不平等,女子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她便想打破传统的桎梏,也要以茶会友。

有一天她邀请了几位同伴聚在一起,烹茶畅聊。因为她们是在自家聚会,不懂得烹茶技术,所以没有烹好茶。消息传出后,受到男人们的讥笑。这位要强的女子不甘心失败,经过反复实践和暗地里求师指教,她吸取了土家族擂茶的特点,创制出一套烹茶技艺——女子茶,赢得了男人们的赞许。

女子茶是将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放进带齿的缶钵里,再用石榴木特制的擂茶槌,将茶叶擂成粉末,然后再拌以炒熟的油麻、花生、黄豆和香菜、蒜头以及适量的盐和糖,再以沸水冲泡,就成了独具风味的女子茶。这种茶甜中有咸,香中有辣,与擂茶口味相近似,因而也叫“妈妈擂茶”。

这是一种女子的专用茶,男人没有这种口福。在潮汕地区每逢春节或元宵节,家里有女客造访时,女主人往往都烹制女子茶款待客人。

小编推荐

女子茶


亲家婆茶

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要去看望女儿,称谓望朝。望朝时,父母亲要随身带去一两左右的谷雨前茶、半斤烘青豆、二两橙子皮拌野芝麻,这种茶称为亲家婆茶。

请新娘子茶

新娘子家的亲戚、好友和客气的老邻居,都要在新娘子出嫁的当年请新娘子去喝茶。如系远亲,也可在一年的正月里。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时补请。

打茶会

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要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约好到哪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到,主人就拿出她珍藏在家中石灰缸、甏、罐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桌上。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手拉孙儿孙女,有的边做针线边品茶叶,淡笑风生,热闹非凡。

毛脚女婿茶

还未出阁的大姑娘家里,来串门作客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都要备上好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三碗茶

春节期间作客,女主人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糖汤),然后送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

新娘子茶

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请亲家的亲属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去喝新娘子茶。

彝族俐侎人的谢客茶饮茶茶俗文化


彝族的支系较多,生活在云南临沧地区的俐侏人就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俐侎人有着饮茶的传统,是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很久远的年代,一对恋人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就逃婚出走。他们在逃婚的路上,没有吃的食物就依靠吃茶叶解渴、充饥,终于在临沧的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就是俐侎人的先祖。或许是后人们感激茶叶对祖先处于危难时的救济,俐侎人自古就喜欢饮茶,而且有很多茶俗。谢客茶就是其中的一种。 谢客茶是一种用核桃与茶叶混合泡成的茶。这种茶具有茶的醇香,也有核桃的油香,长期饮用有润肺、补肾的功效。谢客茶选用这种具有滋补作用的茶,意味着谢客者的诚心实意。

在邻里或亲属之间有了纠纷或隔阂,往往会引起彼此关系的“冷战”状态。经过亲人或朋友的劝导,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就采取举办谢客茶礼的形式,表示和解。谢客茶的茶礼很简单,一般是请来曾经为说和和调解矛盾、纠纷的中间人,以及接受谢客的对方。大家聚在约定的地点,由谢客方烹煎一壶谢客茶,谢客方向对方敬茶时,要唱一首《敬茶歌》:“对不起大哥大姐,对不起亲戚朋友,今天请你们来我家吃茶和跳舞,请大家玩个痛快,求个快乐和吉利。”对方饮用了主人敬的茶后,大家就拉起手来,围成圆圈载歌载舞,直到大家尽兴时,双方的纠葛也就云消雾散、化为乌有了。

如红茶般的女子


古语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苟同。有时,我们听的意见多了,反而自己乱了阵脚。就像是在某宝上淘东西,款式是多了,选择是多了,可我们偏就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处事能够坚守自己最初信念的不多,可就是有这样的女子,她们在社会上颇具争议,却仍不改初心。犹如红茶那样,红得艳丽,红得别致。

对于红茶这一茶品,有的人喜欢,有的人无法接受,而喜欢它的人却只会愈来愈喜欢。红茶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发酵程度大于80%)制成的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内含多种维生素,叶片及汤呈红色。

这样的红色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因此,品红茶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如红茶一般的女子亦是如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驾驭得了的。她们似红茶般受人瞩目,她们活得十分精致,清新淡抹的时刻不多,给人最多的印象即是浓妆艳抹,以及步步是自信的身姿。她们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人,尽管备受争议,依然我行我素。独立自强是她们的个性。一杯红茶,即使经受如此多的考验,仍坚持自我,塑造自己。红色的叶片,红色的茶汤,即是它的独特,是它走过磨练后的本色。

如红茶般的女子,只会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她们不愿与堕落的人为伍,她们愿为心中的梦想付出努力,成为闪亮的自己。如红茶般独特,如红茶般亮眼。

茶 我是煮茶的女子


我是煮茶的女子

来来往往的人,都可来此

静心品茗。

壶中有乾坤,杯中观天地

只用小小的莲花盏,饮尽

明月春秋。读您眼角的

笑意,慈祥温暖

繁华低过尘埃

流年淹没浮光

人生风雨辗转,志高路长远

剑气如虹,好男儿当驰骋战场

创伟业

风过四季,雨拂沧桑

岁月老去,渐行渐远

逝无踪

我依然安静地在煮茶

忘了时光经过怎样的一晃而逝

茶很香,因为水很清

香很淡,因为人很远

香起即消,淡生已空

心无忧。

人间万象,浮世多变

谁的眼睛有纯净的水,陌生

又熟悉

我捂住心跳,怕您听到

佛,无法泅渡女子的虔诚

近十几年礼佛,一阕梦残

那红色的佛门隔不断千山万里

却生生阻隔了人间万相

花落地上的暗香,紫砂壶中的茶香

于红尘,越来越远

离心界,越来越近

相逢,或者不相逢

心,就在那里

梦,也在那里

三千里浮沉,似水的流年

我们仍在路上

仍在赶路……

中国潮汕工夫茶道


中国是茶的娘家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神农氏时代就已晓得饮茶,以茶作药了。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买一僮,写了《僮约》(卖身合同),规定僮儿的任务中有烹茶敬客和买茶担藕二项,可见那时饮茶已是日常生活享受。司马相如写的字书《凡将篇》和扬雄作的《方言》,都有关于茶的记载。东晋常璩于公元347年编写《华阳国志》有国有芳篱(竹)、香的记载。又说汉代犍为武阳(四川省内)皆出名茶。西汉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六种饮料),溢味播九区之句。可见茶的历史悠久,源流不断,已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唐顺宗时(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留学,带了我国茶籽回日本种植。这是汉族茶叶东传的嚆矢。明神宗万历年间(1610)荷兰商人首次将中国茶叶运销欧洲,深受欢迎。以后就成为中国出口西洋的主要商品之一。英语称茶为Tea,南洋群岛各国则直称为茶,这是闽粤语的音尺。可见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中国的产茶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而以四川为最早发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山地跨四川省邪雅安和名山二县,海拔1500米,雨多雾重,气候湿润,正是宜茶的地方。西汉时代就已种茶,到唐朝最盛。蒙顶茶和阳羡茶都列为贡茶(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它和浙江长兴搭界地方,有个顾渚山。所产的顾渚紫笋茶是很有名的)。唐代出了个陆羽(公元729804,玄宗至德宗时间),人号为茶神、茶圣。他写了一部7000字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书。把茶的功效、起源分布、制作技术、烹饮方法等加以归纳和分析。唐代诗人写的茶诗很多,茶痴卢全的《七碗茶》尤为著名,所以茶文化盛极一时,到了五代南唐和宋代则以福建的建安(建瓯)茶为贡茶。宋真宗时福建转运使丁谓督造的龙团凤团和宋仁宗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督制的小团茶是千古著名的。欧阳修有句云:建安三干五百里,京师三月试新茶。到了明清时代武夷山等地的茶相继而起。贡茶是奉献给皇帝饮用的,当然是天下名茶。其实中国的茶区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名茶亦不断增加。现在茶区已扩展到浙江、湖南、安徽、四川、台湾、福建、云南、湖北、贵州、广东、广西、江苏、陕西、河南、山东、甘肃、西藏、海南18个省上千个县。

现在我国出产的茶可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3大类。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如碧螺春、龙井、毛尖。红茶是全发酵的,如安徽的祁门,云南的普洱。乌龙茶是半发酵的,如铁观音、水仙。乌龙茶兼有红绿茶之妙。潮汕工夫茶只能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以福建安溪的铁观音为最佳。我们潮州市凤凰山的单丛奇种在今天国产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可惜产量太少。近年盛传乌龙茶可以防治癌病,因此声价倍高。此外红茶、绿茶、花茶、炒茶等发酵或不发酵的茶,都不合工夫茶之用。

潮汕诗人丘玉麟先生说茶有肥茶、瘦茶之分,不知何说。我想,扬州瘦西湖是因潮身狭长曲折,两岸花木疏秀,风景纤丽故名。飞燕身轻掌上可舞,故谓燕瘦环(杨玉环)肥。瘦诗是意境清淡之诗。瘦茶大概是指不发酵的绿茶,肥茶是指发酵的红茶,而潮汕工夫茶所用的半发酵的乌龙茶则是不肥不瘦,浓装淡抹总相宜的西子。

一年四季都采茶、制茶、出茶,但以春茶,尤其是谷雨前或清明前的春茶为最佳。称为雨前茶、火前茶(古时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举火,故寒食前采的茶称为火前茶)。

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

饮茶是一种文化。17世纪的瑞典还是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当时茶叶初次输入,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心存戒备。他先命令一个待决的死囚每日试饮,并许以免其死刑。许多年后死囚还活着,并且活到83岁。中国乾隆皇帝年老退休,一位大臣表示惋惜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是文化高低二个国王对于茶的二种态度。

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据参加茶道的人说:在一个不过几平方米的清静小屋里,排列着炭炉、水罐、茶釜、茶碗等茶具,碾成粉末的抹茶,以及黄水冲茶的方式方法,和中国唐宋茶书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但是茶道的礼仪非常繁琐。客人进入茶室时,推门,坐跪,寒喧都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煮水、冲茶、递茶,都有一定的规范,一切举止行动如擦碗、接物、品饮、观赏茶具乃至说话等等都要按照十分细致的规矩进行。

这种把满有生活情趣的茶文化,僵化为礼仪程式,而且代代相传,不敢逾越,有什么意味,这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知道。我们潮汕人饮工夫茶,既是生理卫生的需要,亦是生活情趣的要求。既讲科学,又讲道德;既要审美,又不拘泥。茶之物质功能相精神效应,发挥无遗,所以说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

潮汕工夫茶道可以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一、样和的气氛

饮茶的环境如明窗净几小院焚香,杜门避事,久别重逢良朋欢聚,酒后清谈,研讨问题,

集体创作在这样的场合里,正是非茶不可。高尚的情谊,互相尊重、互相爱慕的心溶化在高洁的工夫茶中,通过品茗谈心,离情别意表达了,共识提高了,不同见解通过讨论而趋一致了,友情进一步发展了。亦有争执的双方,经过品茗谈心而和解了的;亦有理屈一方,通过敬茶而熄灭了对方的火气的。这时心气平和,没有火性,没有怨气,忘了烦伤,忘了悲哀,达到了宁静祥和的境界。这是工夫茶的效应。

潮人多远游,工夫茶亦随着人踪而飘洋过海。同是故乡人,同作他乡客,一壶在手,乡谊倍亲。或回忆故乡风物,或交流故乡信息,去国怀乡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工夫茶发挥出来的凝聚力。

我们国际潮团,每二年举行一次集会,与会代表是来自万国的同乡。这是世界所无,潮人独有的。开会期间如果普设工夫茶座,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这时品茗谈心,乡情洋溢,乐何如之。什么咖啡、可可、百事可乐,都为之失色。

我们潮汕地区的理发店、小作坊和街边摊档的工人们亦爱就地冲工夫茶。限于环境和其他条件,当然不能尽得工夫茶之妙。但如果饮茶人是人格高尚的良朋好友,并且晓得侍弄茶的,茶亦会给他们以相当的反馈,如满足于渴的需要,缓解操作的疲,增进茶友的感情。可见我们潮汕工夫茶的天地是广阔的,不拘牵于几平方米之内的茶室,而不论征任何场合,气氛都是祥和的。

二、爱心的表现

茶是高尚的礼物,它具有敬爱、慈爱、恩爱和友爱的意味。唐宋以后历代献给皇帝的贡茶,除了供应宗庙祭祀,宫廷饮用之外,还有分赐高级臣僚的惯例。领到这种赏赐的都感到非常荣耀。宋王禹称《龙凤茶》诗有句云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奉白头亲。他饮到了赐茶不甘喝完,还要带回去给父母亲尝。宋侮尧臣《七宝茶》诗有句云: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宋蔡襄《北苑茶》句云:先尝只一人,休殊恩赐近臣。大臣们领到这些赐茶,还要上表谢恩。柳宗元、刘禹锡都曾写过这种谢表。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云:臣某言。中使窦国晏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光临私室。恭承庆赐,跪启缄封。伏以方隅入贡,采额至珍,自远奉来,以新为贵,捧以观妙,饮以涤烦,顾兰露而惭芳,岂柘浆而齐味。既荣凡口,倍切丹心。

至于历代良朋益友,千里寄赠,情深谊厚,诗词相答,更是多到数不清。唐人李群玉句云:客有衡山隐,遗余石廪茶。曹邮句云:半夜招僧至,孤吟时同烹。薛能句云:千惭故人意,此惠胜丹砂。又云:粗官寄与真抛却,赖有诗情合得尝。(寄给我这粗官真是糟踏,幸好有点诗情才堪品尝。)徐夤句云:分赠思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宋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云:我有龙茶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赵诗云:越芽远寄入都时,酬唱珍夸万见诗。文与可诗云:玉川(卢全)喉吻涩,莫厌寄来频。王全句云;故人有意真怜我,灵(茶)封题寄柴门。苏东坡句云:明月(团茶)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杭州)春。黄山谷句云:刘侯惠我龙团壁(团茶),上有雌雄双凤迹,清郑板桥《家州太守赠茶》云: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赊。此是蔡(蔡襄)丁(丁谓)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像这类的诗不知有多少,这里只是抄录一点点,名茶佳句相得益彰,真是又亲爱,又高尚。我们潮汕人爱饮茶,至今社交往来,又中多以名茶互相馈赠。这种人际关系,何等清芬高洁!

传说苏东坡和他的门生兼朋友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最友每当他们来访,辄呼童烹他最珍贵的茶密云龙。日久,家人听到呼密云龙,便知是四学士来访。潮人素好客,对于德高望重的硕学鸿儒,挚交好友,远素近邻,不论长幼,造门访问,必用工夫茶相飨,以表达爱心和敬意。旧俗婚姻,聘金之外,还有茶仪茶包。新妇过门,一定要向公婆和其他长辈跪敬清茶。

三、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

茶本身是高洁的。它生长于明山秀水,云雾迷蒙之间。山水的精华正气,诗情画意,都被茶所吸收了。采茶一般是农村少女,她们纤指飞梭,动作优美。艺术家们把它提高为舞蹈。配以音乐歌唱,成为民问小戏采茶剧。乐人亦以之入诗,如明末广东番禺诗人屈大均采茶诗云: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回家。,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央绣出采茶人。,四月采茶茶叶黄,三角田中使牛忙。使得牛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长。

茶叶摘下来后,又经过制茶师傅精巧的制作,然后装进密不透气的锡筒、陶罐,一打开来就清香扑鼻。

古人饮茶皆捣末为团饼,如龙凤团及现今边疆民族所饮用之砖茶、沱茶,煮茶时掰取一定数量碾碎投入汤中。到了南宋才开始有点茶的饮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释点茶云:《通俗篇》二七,撮泡茶条;《禅寄笔谈》:杭俗用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摄泡,即点茶也。米黻《将之苕溪戏作》:嫩倾惠泉水,点尽壑源茶;宋伯仁《久坐》寺:瓶笙声末绝,更点土山茶。姬翼《一剪梅》词:客至何妨不点茶,相忘交结,冷淡生涯;《董西厢》:只怕我今宵瞌睡呵,先点建溪茶。这个点茶(撮泡茶)法首先起于南宋的杭州,至元代而盛行,扩及全国,为工夫茶的滥觞。

《红楼梦》载贾宝玉夸口说:他能将一套竹根怀中的茶都吃下时,妙玉嘲笑他说: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让你糟踏。岂不闻一怀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怀便是饮驴了。

清代袁枚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如香橼。一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奇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今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他说的茶具和品尝方法效果,正是潮汕工夫茶。

l、好茶要有好水

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从石钟乳滴下的泉水)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懒(水喷起曰瀑腾溢曰涌,水流石上曰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热天)至霜郊(霜降)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开个缺口,把积水流干),使新泉涓涓然。酌(舀)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又说:飞湍蕹潦,非水也。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说陆羽把天下泉水分为二十等。庐山康王谷帘泉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第二雪水力最末等。欧阳修说这相陆羽理论相反,是张又新托陆羽之名说的。此外论水的书很多,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明代田艺蘅的《煮泉小品》,等等。清乾隆皇帝亦写了一篇《玉泉山水记》,说清宫饮用的水,都是从玉泉山运去的。

明人谢在杭《五杂俎》说:天下中川一百三十五,小川一千二百五一。水泉三亿三千五百一十九,而遐荒绝域不与焉。今以一人之闻见意识,遂欲遍第天下之水,何异井蛙窥豹之见也。这话说得对,何况是没有经过化学分析。但凭口尝,更不可靠。欧阳修亦说:欲举天下之水,一一次第之者,妄说也。其实陆羽茶经所说,言简意赅,可说是论水和取水方法的最高原则,不必再蛇足了。

我们潮汕亦有很好的泉水,潮州西湖的处女泉,桑浦山的龙泉岩水,饶平黄冈涑玉泉水,亦为茶家所称道。出国潮人,有带一瓶泉水去烹茶的,品茗怀乡,别有一番滋味。龙泉已湮,近旅台湾蓬州人萧士雁先生于岩侧建师贤亭以纪念乡先贤翁襄敏,掘通之,泉复涓涓流出。

历代诗人互赠名茶的茶诗很多,互赠好水的咏水诗亦不少。自居易《咏蒙顶茶》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陆龟蒙《谢山泉》云:决口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王禹称《谷帘泉》: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苏东坡句云: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问第二泉。又《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云》:瓶罂走千里,真伪半相渎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苏辙句云:旗枪(茶)移到齐西(济南)境,更试城南金线(泉)奇、为君重试大明泉。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云: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黄庭坚)句子香。

陆游有诗题云: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煎泉试日铸、顾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传云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饮泉而愈,赐名报国泉。泉水可治病,昔日惠来中学教师陈弃瑕曾患痢疾,步行二十里至神泉,掬泉水饮之,不药而愈,亦是一例。

大家都追求好水,因此就有许多奇谈怪论。如传说唐宰相李德裕身在长安,但每天饮茶用的水,却是命人从江苏无锡惠山泉水千里迢迢运来的,叫做水递。这个说法是不大对信的。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偶然乘便带来一点是有的,如果说专门派人去千里外取水,以供他天天饮茶之用,这怎么可能呢?当时正是牛李党争激烈的时候,会不会是对方攻击他的不实之词呢?

又如说湖州太守命军士取长江中心的南零水,经陆羽一试便知不是正宗货,他把水倒掉一半,说是上半是江边水,下半才是江心南零水。军士承认是因船上颠簸,溢出了一半,故在江边添满了,江边水和江心水混在一起,不会互相渗透吗?

杭州虎跑泉泉水清冽,亦属有数名泉,其间设有茶座,用虎跑水泡龙井茶,俗称龙虎茶。但因泉水有浮力,能载五分镍币不沉,游人每以镍币浮水为戏。钱币是经过千千万万只手捏过的,很不清洁。污染泉水,真是造孽。

2、精美的茶具

茶叶是很娇气的。它不可裸露得只用纸包,必须藏干密不通气的踢罐或陶罐里,放在干燥地方,否则很快就霉坏或走气。汕头市属普宁县贵政山村里有个士窖烧制的缶茶米罐,罐盖松松垮垮,外貌土里土气,看是不紧不密,但藏放茶叶,经久不会走气霉坏。这种茶米罐有两斤庄几斤庄的,不单销于潮汕地区,亦有出口到国外的。

茶炉用小红泥炉,峰市的副榜炉很合科学,它有个炉盖。饮完茶只把盖子一盖,火就熄了。炉门有半个门闩以控制火力的大小。汕头市属潮阳市陕山镇的副榜炉也很好用构造和峰市的差不多,但炉盖上有许多小气孔,可以焙蚶。

茶锅用缶做的,很薄,柄长。从前潮汕地区穷乡僻壤都有卖。溥茶锅价钱便宜,但工夫茶家很爱它。传说有个茶客非常珍爱他的薄茶锅,生怕被打烂。他找到一个卖卜的给他起个卜,以卜他的薄茶锅的命运,卖卜的卜完卦道尔这宝贝到某日中午十二时就打破。到了那日,他忧心忡忡地把薄茶锅安放在方桌的中央,担张凳子守在桌旁,全神贯注地看着它,满以为这就千妥万当了。他的妻做好了午饭,催他去用餐。他口头应好,却不肯在这关键时刻离开。老婆了好几次,他都是有声无影,应而不动。她火了,跑进房子里,只见他呆坐桌旁,目不转随地看着茶锅,老婆气极了说:原来是迷死这鬼东西!随手一扫,把薄茶锅打碎在地上。这时恰好自鸣钟报告中午十二点,茶客啊!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破的!

还有煽火的炉扇要用鹅鸭羽毛做的,以免噪声。茶炉要放在炉架上,较为方便和雅观。

陆羽《茶经》说:膏薪庖炭,非火也,腻鼎腥锅,非器也。可是时代不同了,可能泥炉薄锅不值钱,无利可图,市上不多见了。绞只炭办难找了。多数人不太讲求,随使用电炉、电热器、火油炉和铝锅等来代替,我看亦不必太守旧。火油炉、电热器、焰火柴炉和煤炉等会生杂味的东西不用。电炉、火酒灯大概还可以吧。铝锅、铜锅和搪瓷锅只要不生杂味就可以了。我们一般饮食用水不都是这类饮具煮的吗?只要火候调节得好,水煮得不要太稚太老就是了。

茶壶,潮人称为冲罐或苏罐,因为最好的茶壶是江苏宜兴造的。冲罐以小、浅、齐、老为佳。潮汕俗话说:茶三酒四踢跎二。所以冲罐一般是刚好冲三杯的,二人一人则相应为二杯庄一怀庄。四人以上最好改用盖瓯。冲罐要小,小则精美。要浅,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蓄水则茶涩)。罐盖伸入罐内部分叫做罐须,罐须要长,长能歙气,使香味不外溢,好的冲罐是三山齐的,即把冲罐去盖后倒放在桌面上,出茶的罐嘴、冲水的罐口和罐柄三个部分能成一直线,贴紧桌面,就叫三山齐。冲罐要老,制作年代久远的名家所造的最好。

有个故事说:潮州某富翁好茶。一日,有丐至,倚门立,睨翁而言曰:闻君茶甚精,能赐一杯否?富翁晒曰:汝乞儿,亦解此乎?丐曰:我昔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孥犹在,赖行乞自活。富人因斟茶与之。丐饮竟曰:茶固佳矣,惜仍未醇厚,盖罐太新之故也。我有一壶,昔日所常用,今每出必随身携带,虽冻馁,未甘舍。索观之,洵精绝,色黝然。启盖,则香气清冽,不觉爱慕,假以冲茶,味果清醇,迥异于常,因欲购之。丐曰:吾不能全售。此壶卖价三千金,今当售半与君,君与吾一千五百金,取以布置家事,即可时至君斋,与君啜茗清谈,共享此壶,如何?富翁欣然诺。丐取金归,自后果日至其家,烹茶对坐,若故交焉。见《清稗类抄》第四十七册。

紫砂茶壶出宜兴。当地的紫砂泥是别地方所无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是手工的。有各种造形,如鼓形,柑形,瓜形有各种颜色,如栗色、葵色、墨绿、铁青、棕黑壶体不上釉。透气性和吸水性俱佳,使用聿久,壶身越光滑古雅。泡茶越醇厚芳香。制作者在壶底盖上自己印章,如孟臣、秋圃、铁画轩若题名或深杯孟臣罐是潮汕人公认最好的。

座上人数办四人以上;或贪图装茶叶倒掉茶粕方便,有用盖瓯代替冲罐的,亦可以,但就不那么地道了。因工夫茶有个要点,就是热,而盖瓯较易散热也。

茶杯要求: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白能衬托茶色,薄易起香。茶杯以白色蓝花,底平口阔,杯底有若深珍藏四字者为最佳。但现在已不易得。潮州枫溪镇的白瓷小杯亦很好用。

水壶茶洗都是安放在茶桌上的用具,因为好水难得,倒水有度,加水方便,故设水壶。工夫茶的茶粕和废水要有个茶洗来承受。水壶茶洗无定式,以精洁为主。亦有不用茶洗而用茶船的。上放茶杯,有孔漏废水,下装废水和茶粕,亦很好用。

3、精巧的冲沏技术

冲茶的水要掌握适当的火候。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水初开泡如蟹目,继则跳动如鱼日。陆羽《茶经》说,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微微有声为一佛,边缘连珠般水泡向上涌为二沸,水面波浪翻滚为三沸。三沸便是冲茶的适当时机。潮汕有句俗语说:响水未滚滚水不响。冲茶不可太早,早称婴汤;亦不可太迟,迟则水老,称寿汤。婴汤、寿汤,皆不宜茶。因为汤稚则茶味不出,水老则茶乏。冲茶切勿吝惜开水。十分水喝到肚里大概是三四分,其余都浇洒在茶具上以洁器相加热,即俗所谓:烧盅热罐也。

第一锅水全部用于烫罐和淋怀。烫罐的水倒在茶杯里开始装茶叶。先将茶叶倒出在洁白的纸上,分出粗的垫底堵罐嘴,再把细末放在中间,上面再加上粗叶。细末是茶的精华。茶的嫩叶细芽脆而易碎,经过焙制碰撞之后,都成粉末。如果不分粗细,随便装进罐里,开水一冲,粉末就漂起来,由罐嘴倒出的茶水,就混浊不清,渣粕满口。如果装茶叶像这样考究,就茶水清洁,饮尽无屑了。一壶茶用多少茶叶呢?大概是二钱五分。茶厂有把茶叶装成小泡出卖的,每斤茶装40泡,条索和细末都均匀搭配。

冲茶时水锅嘴离罐口要提高一点,大概半尺就够了。这样出水有点冲力,使茶能出味。但也不可太高,以免茶时外溢。冲时把开水向罐内沿边从容冲一周,不要直注罐心,以免冲破茶胆。冲后,罐口会浮起一重浮沫,要拿起罐盖,将浮沫刮掉,盖好后又用开水把整个茶罐的表面淋了一遍,以去其浮沫。这时把烫杯时留在杯里的热水倒掉,换上新开水,以便洗杯,洗杯要杯内外全洗,有技术的两手并举,四指同时转动,动作优美纯熟。茶杯又洁又热。洗好杯,刚好罐面的水亦乾过了罐肩。水乾即是茶熟。这时拿起冲罐,把罐嘴贴近茶杯,把茶冲出来,这样就保持热气不散。这个程序叫做淋盅刮沫,高冲低筛。

筛(例)茶时不要筛满一杯再筛第二怀。要来回往复均匀地筛满三杯,并把罐里的茶水一点一滴都滴干,以免下一轮茶水变涩。这样,三怀茶就会同色同香同量,不会三杯三样,这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工夫茶一泡只冲四次。首冲为皮,二三为肉,四冲为极。因为茶至四冲,茶索已经完了。

茶能解渴。工夫茶一杯只够一口,但大热天里比其它饮料一碗还止渴。可是工夫茶不是专为解渴的,它是一种合乎道德、科学和艺术,真美善的高级享受。工夫茶座洋溢着祥和的气氛。共饮的人相敬相爱。茶具雅洁,冲沏精美,诗情画意,开通思路,可以说是人间极乐。如果你请人喝工夫茶,有俗客答说:我不渴,包你会冷了半截。故陆羽《茶经》曰:夏兴冬废,非饮也。

沈寐叟有一对联云: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茶罢客散,全部茶具,必须收洗抹干,清扫桌椅厅事,以待后会。

综观工夫茶的用水、茶具和一整套冲沏工夫都贯串着一个精致、精美的精字。

四、高洁的品性

茶和佛教寺院有着深远的关系。著名的四川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最先手植的。福建武夷岩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得法。北宋时江苏太湖洞庭山水月院的僧人尤善首创碧萝春。明隆庆年间僧徒制茶精妙,名为大方茶,为皖南茶区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普陀山的佛茶,黄出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早产于寺院的名茶。

寺院内设有茶堂,专供祥僧辩论佛理和招待施主品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的鼓。茶头专司烹茶敬客,还有司茶僧数名专司施惠茶水。

寺院多在名山大川之间,清静圣洁,和茶的高洁品性最相宜,诗人们称为瑞草,歌颂其圣妙香、真香,总结为一个洁字,我看是妥当的。况且茶又有辟邪驱恶、治病保健的功能,为医药卫生界所称道。

茶是健康的饮料和安全兴奋制。茶多酚能刺激口腔的唾液分泌,所以饮茶能生津止渴。茶单宁能凝固蛋白,杀灭病毒病菌,故中医外科常用茶水洗涤患处疮口。饮茶治痢疾,亦疗效甚高。茶多酚中有儿茶素,对防治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疗效。对糖尿、肾炎、慢性肝炎也有辅助疗效。茶碱有兴奋神经中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收缩、帮助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所以饮茶能够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利尿强心,提高工效。茶叶含芳香化合物,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肉食。中国蒙藏等少数民族,肉食为主,故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唐朝有茶马市,即以中国名茶易西域的名马,并实行以茶治边政策,把茶作为剥削压迫边民的工具。

陆羽《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若热渴凝闷、眼病、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抗衡也。明顾元庆《茶谱》说:人饮真茶,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不可一日无茶也。《神农本草》云:久服(喝茶)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唐陆藏器《本草拾遗》说:茗苦茶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所以茶又是美容饮料,即减肥作用,尤其是乌龙茶,更为日本医学界所赞许。假使楚王懂得这道理,就不用宫中皆绝粮,只要在宫里多设几个免费茶座就够了。

茶又是口香饮料。苏东坡说他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其作用不下于香口糖。

医学界还说茶可预防癌症,而以乌龙茶和绿茶为尤佳。听说有个卫生调查闭调查结果,说癌症在产茶的山区极少见。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山区空气清新,无污染,人烟少,又多饮茶。

潮汕人宴会中间常进工夫茶,人各一杯,起了很好作用,宴会时间用手剥虾蟹后,即进茶水洗手去腥。闻旧时皇宫亦多以茶水涤食具。

茶生长于崇山峻岭之上,沐浴烟霞,涵养泉水,故其品德高尚雅洁。苏东坡句云:何须魏帝一丸药(魏晋时道家炼丹服药,以求登仙之风甚盛,魏文帝亦信之),且尽卢卢全七碗茶。元代诗人有一首咏云芝茶诗。云芝茶不知是什么茶,但该诗用以描写铁观音茶,恰切无比。诗云: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历代茶诗堪与酒诗比数。潮汕茶艺高超的人,不单会侍弄茶,而且把茶具当古玩珍爱,而茶在高人侍弄之下,愈益展弄娇姿,贡献芬芳。真是人物相得益彰。

茶与邪恶是不两立的。它应该得到圣洁的美称。苏东彼《寄安孺》长诗有句云: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谦夫心,难将微秽渎。这是知茶的至言。

五、启智和益思

陆羽《茶经》说:苦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昧,饮之以茶。陆羽的友人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有句云: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华陀食论》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尹桂茂《茶道》云:文人饮茶,以茶助思,一边清饮雅尝,品味茶叶清香。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从而有助于构思。一旦腹稿打成,或下笔千言,或挥毫作画,有佳作从茶中来。因此茶与文人墨客结不解缘。

欧阳修说他平生作文,多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贾岛在马上推敲的故事,尽人皆知。枕上、厕上,写作的人,多有此经验。饮茶会使人失眠,却有益于诗人得句。潮籍诗人詹祝南先生诗云:人言饮多要失眠,我觉诗清胜睡苦。

明屠本撰《茗笈》云: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上曰胜,三四曰趣。文人学者聚首,浅斟细酌,谈艺论学,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字稳句妥,佳作辄成。1955年潮剧著名编曲人员杨其国、黄钦赐作《陈三五娘》曲时,茶炉不熄,共同研讨。该剧曲调优美,轰动海内外,铁观音确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明窗净几,独自爬格子,茶会帮你提神、醒脑、通窍、小息、深思、明辨。在这样的场合中,工夫茶可说是高度发挥其效能。这是耍笔杆的老九们所共同体会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潮汕工大茶文化,总结为和,爱,精,洁,恩。是恰当的。

潮汕工夫茶历代潮汕人民共同创造的高度文化,不可没有总结。作者不敏,提出个人管见,旨在抛砖引玉。尚望海内外潮汕茶客,都来参加讨论,共同弘扬潮汕工夫茶文化,是所至祷。最后,并为《潮汕工夫茶歌》一首,以为茶友下茶之饵。

《潮汕工夫茶歌》

闽粤地相接,姻娅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山水相连系,名茶并英发。饶平岭头白,溪茗铁观音。嫩芽化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艺至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郁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怀,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莼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潮汕茶文化介绍


喜欢喝茶的朋友都会特别喜欢专研各地的茶叶文化,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讲广东潮汕的茶文化吧。

潮汕茶文化介绍

潮汕人饮茶文化

从潮汕城市地区到农村,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功夫茶具,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潮汕人无论是婚、丧、喜还是庆,都离不开茶,所以功夫茶已经成为潮汕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功夫茶起源

潮汕著名的功夫茶历史悠久,起源于宋代,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之后在广东的潮州府一带最为盛行,而品尝功夫茶也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基本每家每户都有功夫茶具,即使是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依然保存着品功夫茶的这个风俗,也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喝茶基本步骤

1、品茶

潮汕的功夫茶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名扬海外,但它作为潮汕茶文化的精粹,对于潮汕人来说,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一道饮料了,而是生活中的生活。所以潮汕人品茶的方式是慢慢品味,讲究心手协调,与内心的平静融为一体。

2、择茶

选购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潮汕人喝茶多是铁观音、凤凰茶,他们选茶时一要观形;二要掂重;三要嗅味,他们认为,好的茶叶,有一种纯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

3、择水

冲泡功夫茶最讲究的就是水的质量,潮汕人冲泡茶认定的水质主要标准是: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

潮汕人泡沏功夫茶步骤

1、治器

2、纳茶

3、候汤

4、冲茶

5、刮沫

6、淋罐

7、烫杯

8、斟茶

正规品尝潮汕功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以及一套精致的功夫茶具和细致的冲沏技艺。这便是潮汕的基本茶文化。

茶俗大全


一、茶与礼仪

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那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在人们眼前闪烁,在人们的身边传播。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切切相关的礼俗。

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文化、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炉。千百年来它美化人生、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又服务于广大民间,因而最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

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二、茶与婚礼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三茶: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三道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浙西地区,媒人于男女双方之间说合也俗称食茶。媒人说媒后,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相待。

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则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受茶:男女双方对上八字后,经双方长辈同意联姻,由男方向女方赠聘礼、聘金,如女方接受,则谓之受茶。订亲茶: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大接家茶:女子结婚后,由娘家备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谓大接家茶。毛脚女婿茶:未出阁,待字闺中的姑娘家里,来串门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备上好茶,以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即俗称毛脚女婿)。亲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父母看望女儿时,要随身携带一两茶叶(最好雨前茶),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拌野兰麻,称之谓亲家婆茶。新娘子茶:望朝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请亲家公、亲家婆及亲家面上的近亲至自家喝喜茶,称为新娘子茶。在我国湖南地区,男子去女方上门相亲,姑娘需给男子递上清茶一杯。男子饮后,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回赠姑娘,如姑娘当即接受,即示心许。在结婚入洞房前,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再拌以冰糖以招待宾客,寓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合枕茶: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需捧着盛满香茶的茶盘,向长辈们献茶行拜见礼。长辈们喝了茶,即摸出红包放于茶盘上作为见面礼。闹茶: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开门茶:江苏地区旧俗,大户人家联姻,新郎至新娘家迎亲,进女家的一重门,要作揖一次,一直至堂屋见岳丈岳母时止。然后再饮茶三次后,才能暂至岳母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轿,谓之开门茶。谢媒茶:男女举行婚礼后,新婚夫妇或双方家长要用茶来谢媒,因在诸多谢礼中,茶叶是必不可少之物,故称谢媒茶。喝新娘茶: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由媒人搀引至客厅,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要给新娘红包(礼钱),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再在婆婆引领下挨门挨户拜叩邻里,并敬茶。敬茶毕,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无论向谁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退茶:有趣的是,茶在我国的婚礼中,不但与订婚、结婚关系密切,且与退婚也有关联。茶不但是联姻的使者,也是断亲的表示。旧时贵州地区,姑娘往往被父母包办婚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后女方若对亲事不满意,想断亲时,姑娘即用纸包一包茶叶,选适当时机,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带至未婚夫家,借故与男方父母客套一番后,即放下茶叶包迅速离去,意谓退了订亲礼,称为退茶。但上男方家放茶叶包对,如事先给男方知道退婚的用意,那末女方一旦被男方或男方家人抓住,则男方可立即杀猪设宴与该女成婚。故退茶时,一要保密,选好时机极为重要,一切由姑娘在绝密中进行。一要率先探查去男家的路线,又要探明未来的公婆在家,而又无其他人在场时,才能确保退茶成功。敢于退茶,又退茶成功的姑娘,会得到大众的称赞。退茶后,父母免不了打骂女儿,但过后女方家长,还得正式去男方办理具体退婚手续。三、茶与丧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四、茶与宗教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

早在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教在打醮、即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的供品之一。随后,饮茶也进入了佛教的修行。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历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其中除提神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那时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因佛教与茶叶有缘,故寺院与产茶有关,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院内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开垦山区,广植茶树。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环境优异,因而适宜茶树的栽种,故历代寺院都名茶辈出,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出产名茶,名噪一时。如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即产于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去谷寺一带;名茶六安瓜片,即产于安徽齐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而庐山以云雾著称,茶树长年生长于云雾弥漫的山腰,庐山招贤寺的寺僧们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峪,广栽茶树,采制茶叶,成为著名的庐山云雾茶。另外杭州龙井寺产的龙井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宁波无童寺的天童红茶等都为名寺名茶。茶与佛教的紧密程度是空前的。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在我国的各寺院中,都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辨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设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有的寺院还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有的寺院则在寺门前站立有施茶僧,为游人们惠施茶水,行善举。寺院还根据不同的功用,分别冠以各种茶名。如以茶供奉佛祖、菩萨时,称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挂单时,要按照戒腊(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饮茶,称戒腊茶;平日寺院住持请全寺僧众吃茶,称普茶;逢佛教节庆大典,或朝廷钦赐丈衣、锡杖时,还要举行庄严、盛大的茶仪。

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其地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茶林遍野,向以山明、水秀、茶美闻名于世。寺内僧众达千人以上,享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住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之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饮茶在寺院中不仅有助坐禅、清心养身之功效,而且还有联络僧众感情、团结合作之功用。据记载:寺院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在新任西序职事僧确定后,住持即要设茶会,邀请新旧西序职事僧与会,借以对前任职事僧示感谢之意,并希望帮助新职事开展工作。举办茶会之日的清晨,住持特请新任西序职事(西序职事为除住持外寺院中地位最高之人)首座饮茶。入座前,先由住持的近侍写好茶状(类似请柬)当众授于新职事;新职事接状后,先要拜请住持,再由住持亲自送其入首座,并亲为之执盏点茶。新职事受过住持茶礼后的次日早晨,也须邀请寺内其他职事僧及僧众们饮茶。饮茶前也要写出茶状,交干茶头(掌管茶水之僧人)贴于僧堂之前以周知众人。然后挂起点茶牌,待僧众齐集僧堂,新西序职事也须亲自为众僧执盏点茶。点茶后其他职事下茶状,请住持饮茶,最后还要新老职事僧互相请茶,以互示敬意及表示今后通力合作。

宋代时,每遇诸山寺院作斋会时,有的寺庙施主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大众饮用,以为佛门子弟乐善好施的善举之一,称为茶汤会。

五、各民族的茶俗和地方特殊茶俗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现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品类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l)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7)彝族:烤茶、陈茶。

(8)满族:红茶、盖碗茶。

(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似)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赐)瑶族:打油条、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刀)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巧)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l)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2.藏族饮茶习俗

藏族人民的饮茶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牧民,还是农民,都喜欢饮茶。而藏族僧侣们饮茶则更多,量也更大。藏族人对茶极为重视,认为茶是吉祥之物。清晨起床,首先进食的即是茶。家中有亲人出远门,临行前,家人一定要敬上一杯茶,以祝愿亲人一路顺风、平安归来。在藏民聚居地的车站、码头、候车室里,经常可看到身围氆氇裙的老阿妈或脚蹬藏鞋的老阿爸,总是在肩上背着装满酥油茶的暖瓶,或提着盛满甜茶的铝壶,在为亲人送行。平时如至医院去探望病人,也照例要带上一壶酥油茶,病人也会因此而感到莫大的安慰。

若至藏民家作客,主人首先敬上的当然也是酥油茶。客人接过主妇双手呈上的酥油茶后,主妇仍需手捧盛满酥油茶的茶壶恭立在一旁,或在几位来宾前轮流斟茶,要使客人的茶碗常满,茶味常温。而客人则需轻啜慢品,还注意不能出声。饮前先吹开飘在茶场面上的浮油,分数次饮,忌一饮而尽,要留一半茶于碗中,待主妇添上茶后再喝,要连续喝完三碗茶,才能起身告辞,这样就吉利。

藏族的男女青年,还将饮茶作为互相之间聚会或寻找配偶的一种礼仪活动,称为茶会。一般藏族男女青年结伴外出野游或赶集,随身必须携带一壶酥油茶,如途中遇意中人时便邀对方一起喝茶,如蒙允诺,男女青年们便欢聚在一起,边喝酥油茶边打闹戏笑。这时一方中的男或女看中另一方的男女,则会借敬茶的机会,出其不意地将对方帽子抢夺过来,并嘻笑着跑离人群,被抢者则作坚决讨回状,紧追不舍,直至远离人群,便会不约而同地双双停下会谈,如双方都有意,便相约下一次相会的时间、地点,如一方无意,则拿回帽子,各自东西。

附:酥油茶的制作法

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脂肪。将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静置后捞取浮于面上的一层黄油,作为制茶的酥油,极富营养。然后将砖茶或沱茶捣碎入锅,注水煮沸半小时后,将茶汁经过滤后倒入碗口粗、有半人高的圆竹筒(又称酥油筒、打茶筒)内,同时放入酥油和盐巴少许,考究的还加进事先炒熟、冲碎的花生仁、桃仁、鸡蛋、牛奶等佐料。这时要趁热用木杵伸入筒内,上下打搅,再抽提、重压,使酥油成为雾状而均匀地溶入茶叶中。打好后倒出,即成浆液状的酥油茶,其色、香、味俱佳,入口则香醇柔润,美味可口。

3.维吾尔族饮茶习俗

茶也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

若至维吾尔族人家作客,一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喝完茶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嘻笑起立,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视为失礼。维吾尔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饮茶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别。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时,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馕(为民族传统面食)佐食。北疆伊犁地区的妇女还有在喝完奶茶的液体后,再将沉于壶底的茶渣和奶皮一起放在口中嚼食的吃茶习惯。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维吾尔族人的饮茶方式仍是沿袭我国唐宋时的煎茶或煮茶法。煮茶用具,北疆大多使用铝锅,而南疆喜用铜质长颈茶壶或陶瓷、搪瓷的长颈茶壶。喝茶时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此外,还有人喜食将糖放进茶水煎煮的甜茶和用植物油或羊油将面炒熟后,再加人刚煮好的茶水和少量盐的炒面茶。

附:南疆人喜喝的香茶的制作法

将打碎的茯砖茶和研成细末的胡椒、桂皮、姜等香料一起放入铜质或瓷质的长颈茶壶中的开水中,放火上烹煮,煮沸2-3分钟后即可饮用。香茶可开胃。补气、提神。北疆人喜喝的奶茶的制作法将小型或中型的茯砖茶放锅中煮沸,再放入茶汤四分之一量的新鲜牛奶、盐或已熬煮的带奶皮的牛奶即成。奶茶可在用餐时和拌有酥油或蜂蜜的馕一起进食,亦可混在炉灶上当饮料用。

4.回族饮茶习俗

我国回族同胞的先民在古代时大都居于我国西北地区,从事游牧业,并以牛羊肉、乳酪为主食。故其对茶之消食除腻作用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爱好饮茶,并以茶代酒。因而长期以来,回族的各种茶俗甚盛。民间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日散茶、节日宴茶和喜庆品茶等诸多茶俗,且长盛不衰。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色是都喝盖碗茶,即俗称的三件套、三炮台,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美观,方便耐用。

用盖碗茶喝茶,既防尘又保温,又能边喝边刮(茶汤、茶叶),回族人不但自己喝,还用盖碗茶招待客人,以示欢迎的最高礼遇。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回民家中来客,都以盖碗茶招待。先将盖碗擦洗干净,放入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半掩)将沸水注入,在茶碗中冲出一圈一圈的浪花,冲泡5分钟后,双手递给客人,并说请喝茶。客人边饮边用碗盖刮茶场面,还得注意不用嘴吹或吸出响声,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无教养。饮茶时不得一次将茶喝干,要留存茶汁,边喝边由主人续水。刮时,用左手捧托盘,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抓住盖顶,用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次,茶要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续不断。

回民以茶待客,注重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似蜻蜒点水,不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凝神品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回族的茶谚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切忌囫囵吞咬,不然为不懂礼貌。而喝茶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不烫嘴。回族茶谚又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即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则完全散发,其时味道最佳。而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解渴作用。

回族饮的盖碗茶非常富有营养。盖碗茶亦茶亦药。因其不但放置茶叶,还要放入糖、红枣、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种营养果品,营养价值较高,故常饮盖碗茶对健脾生津、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回族老人长寿的较多,仅宁夏地区的百岁回族老人就达50人之多。这同他们戒烟酒,嗜饮茶,讲卫生有较大关系。

5。蒙古族饮茶习俗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6.侗族饮茶习俗

(1)侗族的豆茶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同胞,将喝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豆茶是用米花、包谷、黄豆、炒米等经过特别加工后和茶叶一起入锅煮制而成,喝之香甜可口。豆茶又分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三种。

清豆茶每于节日饮用,饮时各村各寨的人会聚,将各自自制的豆茶献出,大家一起吃,并边吃边唱边跳舞,成为侗乡的一大游艺茶会。

红豆茶用于子女行婚姻大礼时喝。煮红豆茶时还要加入猪血汤。喝红豆茶时,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门前迎客。将一碗碗豆茶放于托盘上,由新郎新娘共同托着,向贺礼宾客献茶。

白豆茶用于长者过世时喝。煮白豆茶时则要加入牛血汤。喝白豆茶时,由死者儿女用托盘托茶,向前来祭奠的来客献茶。

(2)侗族的打油茶

广西一带的侗族同胞,喜喝油茶(打油茶)。打油茶所用茶叶,有砖茶,也有新采摘的鲜茶叶。

清明前后,侗族姑娘们成群结队地上山采茶。鲜叶采回后,先放锅里蒸煮至叶黄,取出沥干水,加入少许米汤揉搓后用明火烤干,装入竹篓,吊挂于灶塘上熏烤。制打油茶时,先将铁锅烧热放油入锅,油熟后将茶叶倒人锅中翻炒,至茶叶发出清香时加入芝麻。生姜等佐料炒片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待客时,将沸茶水盛入装有肉丁、鸡丁、豆粒、葱花、香菜、花生等食品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腻。但喝油茶时,需当心让滚烫的茶水烫伤嘴唇。

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一天到晚可随时制作,随时饮喝。侗族人好客,并总以茶待客、以茶交友。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客气,不然是对主人的不恭。喝够了只要将主人发的一双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会再斟茶给你。侗家男女青年还以喝油茶作为相恋相爱的媒介。

(3)侗家的十五茶

十五茶流行于广西侗族自治县等地。每于农历十五夜晚,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地去他村走寨。寨中的姑娘则会聚集于某一姑娘家,待小伙子们到后以打油茶款待。喝茶前还要先对歌,由女方问,男方答,答对者方能喝茶。女子献茶时先于一只碗上放二双筷,目的是试探小伙子是否有对象。待双方用歌对答后再行第二次献茶。这时,则有碗无筷,以试探小伙子是否聪明。再次答歌后则开始第三次献茶,这时一只碗放一根筷子,是探问男方是否有情于女方。答对后再第四次献茶,这时即一只碗放一双筷,表示成双成对,两心相印。

7.白族饮茶习俗

在我国云南白族,凡青年男女订婚或结婚,男方送女方钱物可不论多少,但一定要以送茶为主的四样彩礼。四样彩礼即茶、酒、糖、盐。但每样都要有六包、十六包或六瓶、十六瓶的数字。因六与禄。乐谐音,借以讨口彩,寓吉利。

(l)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的三道茶是一种宾主共同抒发情感,互致祝福,宾主同乐的一种饮茶方式。当家中有亲朋好友来访时,给客人献上的第一杯茶是加糖的糖茶,以示欢迎。如客人饮后感到高兴,主人即献上第二道不加佐料的苦茶,这时主客们边饮茶边谈家常。当宾主们谈论得十分融洽时,主人再献上第三道象征吉祥美好的米花茶。客人能饮上米花茶,则会十分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宾主们遂互致祝福,尽欢而散。

饮白族的三道茶,另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头茶是以土罐烧烤绿茶泡制而成的苦茶,味香苦;二茶是以红糖加核桃片和牛奶冲沸水泡制的甜茶,味香甜;三茶是蜂蜜泡开水,味益醇甜。品饮这三道茶,口中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饮后回味无穷。

(2)白族的雷响茶

白族的雷响茶颇具趣味性。将茶叶放人砂罐内烧烤一定时间后,冲入沸水,这时砂罐内会发出一种似雷响的声音。其时在场的宾客都会集中注意力等着聆听这种雷响声,且自身的情绪也会随着响声的大小而起伏,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都认为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接下来即行煮茶,煮好后将茶汤倒入茶盏,一般要由家中的少女用双手捧茶向客人献茶,以示主人的敬意。

8。裕固族饮茶习俗

聚居于云南的裕固族同胞,凡家中来客时,即献上酥油茶为来客洗尘。且必先敬茶后敬酒,再吃饭。向客人敬茶时,先由男主人敬,再由女主人敬,并家中所有人按长幼次序轮流为客人敬茶。每次敬茶都必须为双杯,如客人不知当地习俗,只肯喝一杯,主人即会说:好事成双,您是用双脚进来的,而不是单脚进来的。喝了双杯,才能万事如意。

(l)裕固族甩头茶

裕固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裕固族人的甩头茶是在熬制好的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佐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用开水冲入后,化开的酥油如同盖子,呈金黄色盖住碗面,喝时须用筷子搅成糊状,盛入碗中趁热饮。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从吹几次喝一口到吹一次喝一口,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2)裕固族人的烧新茶

在裕固族人的婚俗里,婚礼的第二天天亮之前,由新娘首次在婆家灶房里点燃灶火,称为生新火。接着要用新锅熬煮第一锅新茶,日烧新茶。茶烧好后,新郎即请来全家老小,按辈份-一向新娘介绍称谓。新娘则为全家每人舀一碗新茶(酥油奶茶)献上。

9.纳西族饮茶习俗

纳西族的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饮龙虎斗茶酒时,先将茶置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冲入开水熬煮。像熬煎中药一样,将茶熬煮浓。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入预先盛入半杯白酒的茶盅。有的还加入辣椒一只。这时杯中会发出悦耳的响声。过后由家中的少女端茶敬客,以示对客人的敬意。

饮龙虎斗茶也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居住在深山老林的云南傈僳同胞也有此饮茶法。

10.布朗族饮茶习俗

布朗族的青竹茶,是一种简便实用又特殊的饮茶方法。一般在出远门,远离家中或野外劳作时采用。都为就地取材,砍伐碗口粗的鲜竹简为煮茶工具。注入山泉后放于火堆上烧烤,水煮沸后放入茶叶,煮成茶汤后倒入短小的饮茶竹筒内喝饮。青竹茶融茶香和青竹香为一炉,喝之香醇爽口、回味无穷。饮青竹茶,一般常在吃过竹筒饭和烤肉后饮用,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11.傣族、拉祜族饮茶习俗

云南特产竹筒香茶,产于云南普洱茶的故乡--美丽的西双版纳州。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别有利于云南大叶种茶树的生长,采摘的茶叶芽叶肥大,白毫显露。竹筒香茶为云南傣族和拉祜族共同的别有风味的饮茶方式。

其制法是:采撷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的鲜叶,经杀青、揉捻后装入已生长一年的甜嫩竹(又称香竹)简内,边装叶边用小棍筑紧,再用甜竹叶或草纸堵塞筒口,置于离炭火高约40厘米的烧茶架上,文火烧烤,过5分钟要翻动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成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成竹筒香茶。竹筒香茶芽叶肥嫩,白毫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味鲜爽甘醇。饮时用沸水冲泡,入口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制好的竹筒香茶可用牛皮纸包裹贮藏、保质,向为少数民族招待客人的珍品。当人们去西双版纳旅行时,走进傣族、拉固族同胞的竹楼,热情好客的主人即会主动为你沏上一杯清香可口的竹筒香茶,以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敬意。

12.擂茶

源远流长的擂茶习俗,按文献记载,始创于南宋时期。而在民间传说中,则为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武陵壶头山的五溪蛮时,路经乌头村(今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村)时,因军中发生疾疫,遂制擂茶以避瘴。又说是在三国时,诸葛亮命张飞率军至湘中取武陵郡(今常德地区),行至乌头村时,因有大批军士中暑,至酿成大疫,由当地一老妪献出祖传三生饮(即擂茶)治之,竟一服便愈。擂茶是用生米、生姜、生茶叶擂制而成,故又名三生饮、三生汤,俗称擂茶脚子。饮之可消暑散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祛温释烦避邪。擂茶的制饮,在中华大地可谓名闻遐迩。以至在我国的湖南桃江、桃源,福建将乐县,广东揭西县一带都有擂茶的制饮,成为当地的特产,但各地的制配略有所不同。

(1)桃源擂茶

喝擂茶是湖南桃源的特殊习俗。一年四季,无论寒冬、酷暑、暖春或凉秋,都要饮擂茶。制作擂茶,用生米、生姜、生茶叶,为提高香气也可加入芝麻、花生仁等。将三生置于上宽下窄、内径约一尺半,壁内有沟状竖纹的陶瓷擂钵中,然后用几尺长的山楂木或上等油茶木制作的擂棍旋捣,并加入少许冷开水,使成糊状,冲以沸水即成。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现代饮擂茶时,还要另摆上一桌丰盛的小吃佐饮,像包米谷、炸黄豆、炒花生、油炸豆、锅粑、酱萝卜等。

(2)桃江擂茶

湖南桃江擂茶的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口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谓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3)将乐擂茶

请吃擂茶也是闽西北将乐县招待宾客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将乐制作擂茶的主要工具,也是陶土烧制的擂钵。内径约一尺左右,内有沟状竖纹。用油茶木制成的擂茶棒,长约二尺许,还有供过滤渣滓的竹编笊篱。制擂茶的用料为:白芝麻、芳香型绿茶、花生仁、橘皮、甘草等(盛夏时要加入金银花,寒冬时加入陈皮)。制作时,先将芝麻、茶叶、花生仁等置擂钵内,用擂棒均匀压磨,至成浆状后用沸水冲泡,再用笊篱滤去渣滓,制出的擂茶色雪白,味芳香,清醇爽口,生津止咳。将乐人逢婚嫁寿诞、新居乔迁、亲朋欢聚,甚而邻

里串门、至现代的高考人榜、应征入伍等一应社会活动,都要以擂茶待客。饮茶之余也以糖果、饼干、瓜子等佐茶。

(4)揭西擂茶

广东潮汕除著名的功夫茶外,还有制饮擂茶的习俗。揭西擂茶的主料是品质好的红绿茶或苦丁茶。所用佐料与桃源、将乐有所不同,且名目繁多,除有炒花生仁、炒黄豆(或绿豆、赤豆)、炒芝麻外,还有薄荷、金不换、苦刺芯、黄荆嫩叶芯、芫荽等当地土产,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制作时,将主、佐料放入特制的瓷擂缸中,用山苍子树制成擂棒,用力在缸内擂捣,将茶叶和佐料擂成浆糊状,加入少许食盐,用沸水冲泡即可,入口香气浓郁。

13.凤庆百抖茶

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烤茶时,先把小瓦罐放于火上烤热,再放入茶叶,然后边烘烤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色变黄,发出焦香气味时,再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冲泡饮用。须注意的是,茶叶如烤不到火候,就透不出特有的焦香,但如烘烤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焦糊而失去茶味。这就要求茶烤至恰到好处,故须经上百次的抖动而使茶叶受热均匀,这百抖茶名称也因此而来。云南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因其制作颇费功夫而得名。有客至凤庆人家,主人就会一边烧水,一边将小茶罐放于火塘里预热至一定火候,即放入茶叶并快速抖动,以让茶叶在茶罐里翻腾。从茶叶发泡至微呈黄色,需有节奏地抖动上百次,直到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时,即冲沸水入罐(注入部分水,不满罐)。这时罐内发出嚓嚓声,茶汤化作茶沫、茶泡罩在罐口上下涨落,如此反复冲入沸水三、五次,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这茶香四溢的百抖茶就大功告成。百抖茶的功夫在于一个抖字。抖是百抖茶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抖时罐始终不离火苗,且要不紧不慢地科,以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既不焦,也不夹生,这样制作出的百抖茶才能剔其涩苦味,而入口香气四溢,舒心爽口。凤庆百抖茶既是当地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饮茶方法,又是当地群众用以治病的土方、良方。在百抖茶中滴入白酒几滴,可治风寒感冒;如加些焦糊的大米又可治痢疾;添上少许经火烧过的食盐,又可成为止泻的良方;而放入姜丝或姜片,又能治疗流感。凤庆百抖茶以其独特的制茶方式和浓郁的清香,成为凤庆县对外交往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礼仪活动,当地经常以百抖茶的制作表演及百抖茶的品饮,招待各方来宾。

14.苗族虫茶

虫茶是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长安村的著名土特产,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当地横岭峒一带的少数民族起义,被清军镇压后逃进深山。因一时无食物可充饥,无奈即采嚼灌木丛中的苦茶枝鲜叶为食,始嚼时感苦涩,食后觉回味甘甜,遂大量采摘,并用箩筐、木桶等储存起来。不料几个月后,苦茶枝叶被一种浑身乌黑的虫子吃光了,筐中、桶中只剩下一些呈黑褐色、似油菜籽般细小的渣滓和虫屎。人们惋惜之余,走投无路,被逼无奈,只得试探性地将残渣和虫屎都放进竹筒杯中,冲入沸水,只见顷刻间,泡浸出的褐红色茶汁,竟香味扑鼻,欣喜之下饮之,觉分外舒适可口,且清香甜美。从此,当地的苗族同胞们便刻意将苦茶枝叶喂虫,再用虫屎制作成虫茶,成为苗寨的一大特色条,至今风行。今日人们如到苗寨旅行,仍可品尝到风味独特的苗族虫茶。

15.江南水乡阿婆茶

江苏昆山周庄镇,历史悠久,自然环境独特。其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舟辑的水乡文化积淀,使其饮食文化也独具一格。闻名遐迩的周庄阿婆茶,即是江南水乡的一种独特的茶道。

周庄人吃阿婆茶年代久远,始于哪一年则很难考证。直至今天,许多人家还保持着祖辈传下来的各式茶具,在现今周庄镇众多的明清建筑群中,有的曾是徽帮(安徽商人)的茶叶栈房,如徽帮茶商吴庆丰开设于清初。程义泰开设于乾隆年间的茶叶栈房,至今遗迹犹存。镇上的各种茶叶店、茶楼也有数十家之多。周庄的阿婆茶之所以称之为吃,而不是喝,是因在男女老少围座品茗时,必须佐以当地土产腌菜、酱瓜、酥豆和糖果等茶点。吃阿婆茶以侃和品尝茶点为主,说累了、吃咸了,才喝一口茶,润润喉咙。边吃边谈,说说笑笑,有茶有点,这便是阿婆茶。周庄中老年妇女较常见的喝茶方式,每天分早、午、晚三道茶。阿婆(家庭主妇)们边喝茶边做针线活,边聊家常,成为一种带有温馨水乡风韵的家庭社交,阿婆茶由此命名。当然喝茶时,主人必在桌上置放几碟土制小吃以佐茶。

在老一辈的周庄人中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喝茶方式--炖茶。村民们家中的陶质大水缸内存放用明矾漂洗过的洁净河水,吃茶时,将水舀入陶瓦罐中,放在风炉上用枯树枝烧沸,沏茶时用密封性好的盖碗或紫砂壶,放置茶叶后,先用少量沸水点好茶酿,盖盖,稍顷再冲入较多的沸水。这样泡出的茶汤,清香浓郁,甘洌爽口,色、香、味俱佳。

吃阿婆茶一般由街坊邻里轮流作东,定下日期后,由东家先在家中洗涤好茶具,摆设桌椅,备好各式茶点后四出邀请茶客。客人至后,主人热情招待,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边谈边吃,至吃过三开后,客人方可离席,辞别时一般都约定下次吃阿婆茶的东家和时间。

周庄人吃阿婆茶时,往往在谈山海经中互通市面、聊行情,不但能促进睦邻关系,也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攻关,文化娱乐的一种方式。

周庄人还流行每年喝春茶。喝春茶(即每年春节期间饮茶)时,都从大年初一开始吃茶,每天更换一家东家,直至附近每一户人家都轮到才收场。举办春茶的主人,则要于清晨即去邻居家相邀,喊吃茶(喊是吴语邀请的意思)。

16.江南水乡吃讲茶

江南水乡历来流传一种古老的茶俗--吃讲茶。吃讲茶是在平民百姓间因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或矛盾,在双方争持不下时,既不愿私了,又不愿打官司解决时,为争吵双方举行的和解茶会。

吃讲茶时,由争斗中的双方约定日期至某茶楼吃茶评理,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调解人亦即纠纷裁决人,一般都由社会上有名望、办事又公道、双方都信得过的长辈来担任)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而握手言和。

吃讲茶有专门的程式。双方指定茶馆吃讲茶后,茶馆会为双方安排好座位,桌上一般放置两把茶壶(须壶嘴相对),此即示意有人在此吃讲条。待双方入座后,茶博士在壶中沏好茶,为当事人和调解人及陪吃茶的茶客各沏一碗茶。双方当事人边饮茶边各自申述自己的理由,或相互争论,过后可让双方陪吃讲茶的茶客们发表意见、看法,或评判、开导,最后由调解人判断谁是谁非,提出公断,并征求双方当事人对事端的处理意见,最后合议出妥善解决的中间意见。如吃讲茶的双方经调解后愿意和好,调解人即叫茶博士泡上一壶红、绿茶叶混合的茶汤,倒于双方碗中,双方皆须一饮而尽,以示和好。吃讲茶如经调解不成,则往往酿成凶斗。故清末民初,上海滩上有许多茶馆皆悬挂奉谕严禁讲茶的木牌以避祸端。

六、现代茶俗(各地茶馆)

茶馆之风,风靡中华而历久不衰。应该说,芸芸众生聚集茶馆,是因为茶馆是一最具平民性的公共娱乐场所。在茶馆中,文人墨客,清茶一杯,谈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历古以来,它既是平民大众纵横议论之所,又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地。道听途说,市井传闻,谈天说地,家事国事,为八方信息汇集之地,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人们坐在茶馆除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受到平民文化的熏陶而有利于人情练达。

时至改革开放的今日,神州大地的茶馆、茶楼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茶客日益增多,这再次说明了平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同时,新时代的新的茶馆文化也正在形成、发展。

1.京都茶馆

北京是五朝古都,历来是中国的心脏。其茶文化当也集天下之大成。各种茶馆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极为深邃。

清代时,饱食终日的八旗子弟经常泡在茶馆中,消磨时光,而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各式茶馆又成了官僚政客、有闲阶层经常出没的场所。

北京的茶馆中大多供应香片花茶,兼售红绿茶。茶具则多为古盖碗茶。馆中备有象棋、谜语等供人消遣。

而当代北京的高档茶馆则装潢考究,陈设华丽。清一色的红木八仙桌,室内悬挂名人字画,服务小姐身着旗袍。茶客们边品茗边尝京式小吃,同时也可欣赏京剧、曲艺等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节目。

(l)旧北京的茶馆

在旧北京时,茶馆有各种类型,常见的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和戏茶馆等。大茶馆:旧北京的大茶馆门面开阔,前堂后院,内部陈设考究,有的茶馆前还有空地,在空地上也置茶桌供茶客品茗、下棋、聊天。作家老舍笔下的《茶馆》,即是描写的此等茶馆。清茶馆:清茶馆以卖茶为主,专供生意人、手艺人集会聚谈生意、行情,互通信息及市民百姓进行民间互助储蓄抓会、摇会的喝茶场所。书茶馆:书茶馆一般文化气息较浓厚。每日两场评书开讲,书前卖茶,并兼售茶点、瓜子佐茶,开书后即不卖茶。野茶馆:野茶馆是设置于乡村野外的小茶坊,泥坯

土房、芦苇屋顶、上砌桌凳、砂包茶壶、黄沙茶碗。所沏茶色黑味苦,而饮茶环境则清雅幽静,富田园野趣,空气也清新自然。去野茶馆品茗,当然独富一份自然大成的情趣。戏茶馆:戏茶馆是设有专门的戏台,让茶客喝茶。看戏带小吃的茶馆。

(2)当代北京的茶艺馆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茶馆、茶艺馆在京城兴起,下面介绍几家著名的茶艺馆:五福茶艺馆位于地安门大街的京城五幅茶艺馆,早在1994年就开门迎客,是京城文化茶社的先行者,也是北京第一家引进潮州功夫茶和台湾功夫茶的茶艺馆。茶馆分二层。一层售茶,二层品茗。环境布置均极为幽雅,室内装饰是融入了日本茶室风格的古典中式布置。进门即见高悬着日本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的茶道匾,并不时地播放清幽淡雅的背景音乐,呈现一般浓郁的文化气息。五福茶艺属南派、南方的饮茶习俗。茶具茶叶与北方不同。服务小姐一律身着中式旗袍。茶馆内供应中高档茶叶,用现代纯净水烹沏。茶客一边品茗,一边可欣赏服务小姐那揉和了日本、台湾和潮州功夫茶的茶道表演。茶馆的氛围显得温馨高雅,别具一格。而其康宁、富贵、好德、长寿、善终的五福观即使在当今,也颇具韵味。北京老舍茶馆著名的北京老舍茶馆,环境典雅,陈设古朴。漏窗茶格、玉雕石栏,顶悬华丽宫灯,壁挂名人字画,清式的桌椅,充满了传统的京式风味。茶馆一侧的廊沿设置专门的雅座。男女服务员身着长衫、旗袍,提壶续水、端送茶点,穿梭不停。在上下午还售卖饭菜。入晚茶馆还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快板。京剧昆曲票友彩排等文艺表演,为茶客添兴助乐。老舍茶馆的茶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而外国友人,也纷纷在老舍茶馆领略传统的中华茶馆风情。据说,老舍茶馆是从前门售二分钱一碗的北京大碗茶起家发展而成的。故至今该茶馆经理还在老舍茶馆的金字牌匾旁立一老二分的铜牌,意曰不忘二分一碗的大碗茶。该馆至今仍在前门设摊售卖大碗茶,以方便群众。这也是现代企业的广告意识,是重视广告

效应的一种反映。京式小茶馆在茶馆应运而生的当今,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的一条陋巷里还开设了一家地道的京式小茶馆,颇有特色。该茶馆按旧北京书茶馆的样式布置,陈设较为古朴。在窄小的屋内挤放着六张八仙桌,还在屋角一隅设置了演双簧的专用案子。馆内供应三个等级的茉莉花茶,分别为三元、五元和十元一杯。该茶馆的特色是身处陋巷,幽雅僻静。顾客入内点茶后可不受时间限制随意品斟,随饮随续开水;而来客则大都为在京的老外和在校的大学生们。除品茶外,可欣赏北方曲艺表演以助茶兴,文化气息浓厚,有旧京式风味。

2.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

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

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

(1)旧成都的老茶馆

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地再行燃点。喝茶时还可旁若无人地朝地上吐口水,且可光着膀子在茶馆内喝,煞是优闲。这老茶馆内人员嘈杂,均来自五湖四海,一般都互不相识。龙门阵一起摆,茶钱各自付。兴之所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街谈巷闻、国家大事,无话不谈,喝完讲完,各奔东西。

成都的老茶馆朴素自然、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情趣。茶客一到,茶博士应声而至,主随客便,泡上一壶香茗清淡,经济实惠。店内还不时有刮脸、扦脚、梳辫子等手艺人待客。馆内家具大多为竹椅。四川多竹,因地制宜。也有藤椅。而所用茶具一般都用四川式盖碗。那碗盖用于搅合茶叶,茶碗置茶托中。茶过三巡,往靠背竹椅上一靠,比之广州茶楼的高背椅、红木椅、沙发更觉舒服惬意,悠闲自在。在成都茶馆喝茶有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花一杯茶钱可消磨一整天,如中途有事需暂时离开,走时只须将茶盏盖揭开放于坐椅上,店家即不会收茶,茶客也不来占座。茶客们在茶馆泡多久也无人厌弃,不会遭人白眼,这是与广州茶楼截然不同之处。成都的茶馆只是吃茶,不供应饭菜,佐茶也只是瓜子、花生,也与广州的茶楼不同。

(2)成都的新茶馆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活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触动,而深知成都人永远都需要一个从容饮茶聊天的场所的成都广大商家,即不失时机地捕捉商机,故各种高档茶坊也纷纷应运而生。茶馆的装修动辄数十万、上百万,装饰得似皇家宫殿,富丽堂皇。室内均为西洋陈设,茶具典雅,席间还播放轻音乐,弹奏的是钢琴。装饰如此豪华,当然茶价也随之大增。茶品已非往日的三花(三级茉莉花)之类的档次,饮一杯茶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甚而还分男士茶、女士茶。茶客则以年轻人为主。西装一族、出入自若,穿着大多时髦、漂亮。相约而聚,饮茶间谈情说爱、洽谈生意、业务策划、信息交换,皆有备而来,成为一种新茶俗。而

茶馆氛围也为之大变,物欲外露,生意人习气弥漫,缺乏了往日老茶馆的那份闲情逸致。成都现今的三江茶社已成为成都人洽谈生意。传递商业情报的信息中心。某些专事长途贩运的业主就经常在该茶社签订君子协定。而成都人民公园内的紫藤阁茶厅,则为当地文艺界人士的雅集之地。茶厅中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讲座及文学辅导,成为了青少年校外学习的好去处。在当今的成都,甚而还有一些文人作家们将文章拿到茶馆中来写作,贪图茶馆中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有的文学青年也往往邀上三二知己好友去现代茶馆开神仙会。也有准备参加各类考试的学生,去茶馆喝茶醒脑,复习功课。在成都有五百多座位的悦来芳音乐茶厅,每天从天不亮开始营业至晚间十点过后,仍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且为清一色的年轻一族,成为新时代出现的新茶俗。不但是新茶馆,即使是成都的老茶馆现今也都改换门庭。高背桌椅依旧,排放却有了新的阵法。与过去不同的是都是一排排整齐地码放,且一律朝向里间摆放着的电视机。入晚,黑压压一片坐满了打工一族,民工们化上块把钱,可在茶馆中悠闲地喝茶看录像。

(3)成都喝茶的三件套

成都地方的喝茶习俗,对于茶具历来用三件套,即茶盏、茶盖、茶托三位一体的盖碗茶。

成都茶馆沏茶一般不用茶壶,用宜兴紫砂壶泡茶则更不多。一般茶盏、茶盖用景德镇的瓷器,而茶托则用锡制品,冲水的铜壶为铜质茶壶。用这一系列茶具泡成的茶汤,其色香味形处处到位,可谓地道的正宗川,饮来清香宜人。

3.广州茶馆

广州人在家饮茶与潮州人有所不同,一般均用大壶大杯。有客来敬茶也形式简便。茶斟满后,待客人饮完后方再续水。但广州人日常在家中烹茶待客的较少,大多热衷于上茶楼饮茶,且乐此不疲。

(1)广州茶楼的饮茶

广州人上茶楼,要分早、午、夜三茶。其中以饮早茶为多,风气最盛,人数也最多。广州人饮茶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从清晨四点多钟起就有众多茶客,陆续至各茶楼门前等开张。全市数百家茶楼常常坐无虚席,人满为患。茶客进茶楼后,可自择座位。其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服务小姐,会在茶楼内笑脸相迎茶客们。

日韩茶俗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因为土地、气候、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饮用的茶叶和流传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习俗。就算是和我们毗邻的日韩,关于茶也有着不同的讲究和运用。

韩国的饮食茶

韩国人也喝茶,但大都喜欢饮食茶,喝绿茶或红茶的人不多。朝鲜半岛在新罗和高丽时代,王公贵族中盛行喝茶,但种茶被加以重税,百姓无缘问津。不过,穷人自有穷人的办法,用煮米饭剩下的锅巴做成米茶,以享饮茶之乐。韩国人主张医食同源,故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茶,如人参加蜂蜜的人参茶、生姜茶、枸杞茶、桂皮茶、木瓜茶、柚子茶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每年于5月25日举行的茶文化祝祭,这一天也是韩国的茶日。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道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如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具体是指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这是韩国礼仪之邦对礼节的至高重视,借此来培养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

日本以绿茶为主

日本茶大都是绿茶,没有发酵或半发酵的,制法是蒸熟烘干。也有炒制的,如九州的嬉野茶和柳青茶,但极少。日本人泡茶与中国不同,他们抓一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水后马上就倒,每杯倒一点,轮番几次,使茶汤浓淡均匀,一般只上一杯。茶道用的抹茶,是将茶磨成细粉,冲搅后浓稠如粥,碧绿清香。据考证,日本的制茶与饮茶方法,可能还保持着中国唐宋时代的古风。

日本还有樱花茶、大麦茶、紫苏茶、海带茶、梅花茶等,但这些实际上不能算茶,类似于中国的菊花茶,只是保健饮料而已。如樱花茶,清水中漂几朵腌渍的樱花,美则美矣,但与喝茶是两回事。据说元旦饮之,一年无病无灾,当然,这只是一个承载着人们期待的美丽传说。最近,日本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喝中国茶,很多曾一度痴迷于葡萄酒的二三十岁的男性也成了新的品茶一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