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演变与传播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茯茶与黑茶 抹茶薄茶与浓茶的区别 黑茶与普洱茶的区别

【www.cy316.com - 茯茶与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的演变与传播”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是世界上产茶最早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气候适宜,制法精巧,风味独特,质量优异,久负盛名。

目前我国的茶叶行销世界五大洲的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不仅出口茶叶,而且也传出了茶籽和植茶技术。世界主要产茶国家的种苗,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去的。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茶树首先来到日本“安家落户”。公元805年,日僧最澄禅师到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留学,把茶籽携带回日本,在近江的台麓山地区种植,以后传到其他地方。茶籽和最澄和尚同舟共济,飘洋过海,肩负着友好的使命,堪称为“友谊的种子”。从此,它在日本的国土上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现在,茶树的子孙已遍及日本的静岗、京都、奈良、滋贺等地,日本全国茶叶产量在200万担左右,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7%。

随着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发展,中国茶叶陆续传入其他国家。1684年,茶树来到印度尼西亚“定居”。1914年,又去马来西亚“安身”。就是当前在世界上产茶居位位的印度,也是1788年从中国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植的。当时,因种植不得法,未获成功。直至1834年以后,英国的专卖茶叶公司(东印度公司)在中国买茶的特权被取消后,英资本家就纷纷组织大规模茶叶种植公司,在印度的东北部和南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由中国输入茶籽,雇用中国工人,种茶才得成功。东印度公司曾派福琼等人,到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各著名茶区,猎取茶树良种,罗致制茶巧匠,推动了印度茶叶生产的发展。公元1867年,茶树又来到斯里兰卡“落户”。

解放后,我国政府还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友好国家种茶,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至今,茶树已在51个国家大量繁衍生长,这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入的。

中国茶叶的输出,逐渐引起了世界饮茶的发展,使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茶叶由发现到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加工制造方法,形成了今天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目。

茶叶的初期利用为采叶“煮羹饮”,其法以干叶磨碎成末,置热水中,用轻竹帚搅荡之,不再加盐以住香气,以扬茶叶固有之芳香,此种饮茶之风,泡茶方法蔚成时髦风尚。

唐朝时发明了蒸青法,焙制出压型饼茶,从而提高了茶叶的香气。南宋时期,发明了炒青法作“日铸茶”。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茶,这一制茶技术的提高,使茶叶的外形、内质为之一变,从而为绿茶的制造开创了崭新的途径。

北宋时期,又发明了白茶,作为贡茶。明朝盛产炒青绿茶,并发明了红茶和窨花茶,首次将栽植的香花用于窨制茶叶,加工成既具有花香,又具有茶叶风味的别具一格的花茶。如在明代顾元庆《茶谱》一书中,已载有鲜花窖制茶叶的论述,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到了清朝,发明了乌龙茶和“工夫”、“小种”红茶,茶叶产销进入全盛时期。

1835年,中国茶叶传入印度,1880年发明揉捻机和烘干机,生产红碎茶。速溶茶的生产最早始于1940年的英国,直至1960年速溶茶的消费才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消耗在老式饮茶方式上,希望有一种快速方便的饮料,由此,速溶茶、冰茶也就应运而生了。此外,由于包装机械的发展,各种盒装茶、袋泡茶的小包装茶叶也随之兴起。

茶叶首先由荷兰人在1610年输入欧洲,最初运去欧洲的茶叶为绿茶,其后则改力武夷茶。茶叶除由海路运至西欧外,更有商队由陆路运至欧洲其他地方。1637年后,饮茶之风渐风行欧陆。

1650年,茶叶经荷兰输入德国,至1657年,茶已成为商业市场上之主要物品。茶叶最初出售,以药房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杂货店亦有出售。自1660年至1680年,茶之应用已普及于荷兰,最早是高贵门第,后普及于平民之家。富户往往别开一室,专供饮茶;贫穷之家亦必以小室供此用途,或在餐室中饮之。

茶叶输入英国的最初时期,与十七世纪中茶叶开始输入荷兰、德国、法国的时期相近。在1657年,伦敦有一家咖啡店曾有茶叶出售,供贵族宴会之用,茶叶正式充作饮料。十七世纪后期至十八世纪,伦敦咖啡室欣欣向荣,茶叶销量亦急剧增加。茶叶价格较为昂贵,但当时饮茶嗜好,已有基础,到了1715年左右,因低价绿茶出现,饮茶逐渐普及。目前,英国是世界上红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饮茶多达3.6公斤。

美洲最初用茶时期是在十七世纪中叶,其中饮茶习惯也是由荷兰人传来。欧洲和美洲现今茶叶消费量超过四十万吨,占世界茶叶贸易的一半以上。

由于欧洲商人的贸易,西北非在十九世纪开始普遍饮用茶叶,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喜欢饮茶,而且嗜茶如粮,已成为“人不可一日无茶”的习惯。西北非地区主销绿茶,年销量高达五万吨,成为世界绿茶的重要市场。如摩洛哥是目前世界上进口绿茶数量最多的国家,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销费量达1公斤。

小编推荐

茶之起源与传播


最早对茶的文字记载是在秦汉年间《尔雅》中的“桢,苦茶”,随后,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三国时期魏国张揖的《广雅》,晋代陈寿的《三国志》等文章中均出现了有关茶的记载。

到了唐代,饮茶已经颇为盛行,不仅贵族们喜爱啜饮,民间的饮茶之风也开始大为流行。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茶这种文化载体也被世人所接受。宋朝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历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宋人的饮茶风格非常精致,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和饮效等,使得这时的“茶事”十分兴旺,也使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和奢侈。元朝时,北方民族虽然也嗜好饮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却不推崇,文人也无心用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只是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高、磨炼自己的意志,逐渐形成了当时茶艺简约、返璞归真的自然风格,至今这种简洁的茶文化风格还较为流传。到了明代,茶事经营已经很普遍,此时的饮茶方法由煮茶逐渐改为了泡茶。到了清初之时,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等茶事虽然不像宋时的繁琐,但茶风已开始趋向纤弱。随着近现代文明的发展,茶已经成为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爱好饮茶的人遍及全国各地。现在,茶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渐渐地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饮茶的美丽心情、一种品味人生的优雅意境。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世界各地。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传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到了19世纪,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是历史记载出口最多的一年。西方各国语言中“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的真趣。客来时,饮杯茶,能增进情谊;口干时,饮杯茶,能润喉生津;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消累;空暇时,饮杯茶,能耳鼻生香;心烦时,饮杯茶,能静心清神;滞食时,饮杯茶,能消食去腻。以茶待客,用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礼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把饮茶看作是一种养性健身的手段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饮茶始于我国,并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发展、传播、普及于全世界。

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已经发现茶及其药用价值,嗣后由药用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

茶,不仅满足人体的生理与健康、健美的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等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品茶技艺等茶文化体系。

早在原始社会,茶已进入人类生活。古代茶的发现,是起因于它对人体的解毒治病作用引起人们关注而作为药用的。茶的药用又是人类从直接含嚼茶树新鲜枝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的快感开始的。久之,潜移默化,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所以,在追溯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历史时,茶的含嚼阶段,应该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人们逐渐改变生嚼茶叶的习惯,进而将茶叶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羹饮或烤饮。这种茶,虽然苦涩,然而滋味浓郁,令人陶醉、回味,比起早期的含嚼来,风味与功效都胜过几筹,日久,人们自然地养成了煮煎品饮的习俗。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我国西南部茶的原产地,茶叶不仅作药用、食用、品饮,而且还被上流社会奉为珍贵的贡品、礼品和祭品,茶叶的用途开始多样化。

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之事。巴蜀一带是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秦取蜀后,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交流,也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饮茶风习的向东延伸。

西汉时,饮茶之风兴起。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之家的一种高雅的消遣。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生动地反映了茶叶为社会上贵族豪绅和士大夫所享用的情景。

三国时,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茶代酒的风习,并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张揖《广雅》中就有我国最早探索烹茶的记载。茶在煮饮过程中添加佐料,酿成了含芳蓄精的风味,提高了茶的吸引力。这是茶之为饮的又一拓展。

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通饮料。尚茶品饮习以为常,坐席竞下饮,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遣兴,已成为社交上的待客礼仪,并为一些文人士大夫视为象征养廉、雅志、修身的美德。

到了唐朝,茶事兴旺,饮茶蔚为风尚。茶圣陆羽的卓越贡献,更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普及和茶叶品饮艺术的提高,迎来了比屋皆饮、投钱取饮的饮茶的黄金时代。犹如《封氏闻见记》所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品茶成为人们风雅的文化生活之一。

文成公主嫁藏,带去了饮茶之风,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同时成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规模的茶的盛会。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朝,饮茶之风大盛,正如李觏所说: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还进入了琴棋书画烟酒茶的行列。社会上的斗茶、茗饮及茶馆文化崛起,被誉为盛世之清尚。同时,煮茶开始向泡茶演变。

元、明、清至今,饮茶之风,久兴不衰。不仅饮茶区域、人口日益扩大,而且烹茶与品茶方法日臻完善。

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加速了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煮煎为主逐步向沸水冲泡为主的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诱人的茶汤,令人尽情地领略茶的天然的色香味品性的真谛。

历代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以及僧道佛教界人士,烹泉煮茗,品茗议文,讴歌吟诗作画,以崇茶为荣,对饮茶风尚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人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对茶推崇备至,称: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

茶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把茶对人体的生理与健康效果作了极其生动的概括与描述,并认为饮茶后可使人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

明人顾元庆在《茶谱》中指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疾、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深刻地揭示了茶对人体的功效与魅力,以及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清代乾隆皇帝是位品茗行家,嗜茶如命。他曾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语道出了茶在皇室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代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对品茶有独到的功夫与见解。他认为,饮茶是一门学问,有功夫、茶感的人,才能真正品尝、享受到高尚的茶风与意蕴。

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谈到饮茶时说:我爱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备的饮料。像所有中国人一样,我从早到晚,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茶。倘若我得挥笔对茶赞颂一番,我要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我还要说,如果没有杯茶在手,我就无法感受生活。人不可无食,但我尤爱饮茶。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随着社会文明和饮茶文化的发展,饮茶之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茶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以其特有的魅力,还与世界各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茶叶作为饮料向海外传播的历史,已很久远。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饮茶之风,已通过种种途径,传播到中亚、西亚和南亚一带,并逐渐延伸和发展。

隋唐以后中日佛教往来频繁,形成了茶禅一味及饮茶哲学与禅道文化,并从中演化出以和、敬、清、寂为内核的烹茶与品茶的神圣礼仪。

16世纪以后,我国饮茶之风引起了西方人的浓厚兴趣。

17世纪,嗜茶的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以后,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饮茶风靡英国,并波及欧洲、美洲、澳洲,乃至西北非、中东非。

茶的神玄功效,被国外人士视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稀罕而高贵的奢侈品,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饮料。令饮茶之风,步入了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维妙境界。至今,饮茶风行全球,并成为我国人民奉献给世界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几亿人口的最实惠、最益健康、最大众化的文明饮料。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的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介绍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得到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汉以前的茶字作荼字)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在人们利用茶的过程中,还将茶叶当菜吃。这种以茶为食的方法有3000 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 也是以茶作菜。晋代时,用茶叶煮食之法,称之为“茗粥”或“茗菜”。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后来,人们在鲜茶叶生吃或生煮羹饮过程中,青草气难除,且滋味苦涩,经不断摸索,发现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清香鲜浓,而且有利于保存。随着饮茶的普及,其饮用方法不断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明代,出现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饮用方式,而明代开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最古老的“焙茶”就是把嫩芽从茶树上采下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黄色,再放进茶壶内煮饮。至今,云南南部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焙茶”这种煮饮习俗。从西汉开始才有关于煮茶的文字记载。西汉王褒《僮约》: “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 “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也有在茶中加入其他配料的煮饮法,三国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沦蔬而啜饮者无异也。”当时煮茶,往往加盐、葱、姜等佐料,饮茶类似喝蔬茶汤,又称作“茗粥”。 唐杨晔《膳夫经手录》也有相似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之句。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此种煮茶方式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 散茶品种日渐增多。饮用方式以煎茶法为主。陆羽《茶经》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饼茶的煎茶程序有备器、炙茶、碾茶、罗茶、取火、选水、候汤、煎茶(投茶、搅拌)、 酌茶。也有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饮用方法:“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这种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受到当时诗人元稹、卢仝、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李群玉等的赞赏,专门写了煎茶的诗,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之句。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之句。

唐末宋初又出现了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从蔡襄《茶录》、 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备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盛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之句。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之句。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诗》诗云:“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度。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也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 “银瓶蟹眼,惊鹭涛翻”之句。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直到明朝前中期仍然存在。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独盛,饮用方法也改为冲泡。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明清以壶泡为主,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 许次纾《茶疏》等书记载,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品茶等。现今流行于闽、粤、台地区的“功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由于直接冲泡不仅操作简单,饮用方便,而且可以更好欣赏茶的优美姿态,故此法沿用至今。

在茶饮发展的悠久历程中,不同民族依据各自迥异的民族传统风俗,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饮食结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总的来说汉族以散茶直接冲泡,不加任何佐料的清饮方式为主,如潮汕的啜乌龙,四川的盖碗茶等。而少数民族,则以加入其他佐料的调饮方式为主,如:云南撒尼族的铜壶茶;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彝族的核桃米花茶;白族的三道茶;布朗族的青竹茶;佤族的烧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广西壮族的打油茶;湖南土家族的“擂茶”; 西北回族的三炮台盖碗茶;新疆维吾尔族的奶茶;蒙古族的奶茶;哈萨克族的米砖奶茶;藏族的清茶、酥油茶、奶茶、糌粑茶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茶的保健养生功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以茶作佐料甚至以茶作菜肴已成为餐桌新宠,如:“龙井炒虾仁”“茶香鲫鱼”“贡芽豆腐羹”“龙井汆鸡丝”“樟茶鸭子”“绿茶番茄汤”“茶香熏河鳗”“毛峰熏鲥鱼”“碧螺炒银鱼”“铁观音炖鸡”“茶香牛肉”“红茶牛肉片”“冻顶焖豆腐”“茶叶炖猪心”等。

浅析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其历史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温山,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在历史长河中国,中国的饮茶习俗随历史变化而变化,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到冲泡饮用。

1、生吃药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野生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品。

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茶树的鲜叶最初被发现具有解毒作用,人们将用作疗疾之用。大约在采集经济时期,从药用发展为食用,即中石器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在晴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量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人类便从食用发展为烹煮饮用。而遇到下雨时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过了一段时间,便成为可直接食用的腌茶,即吃时不煮,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加工腌茶和食用腌茶的习惯。

2、熟吃当菜

在《尔雅》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茶字。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把茶叶当菜吃,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居住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都有把鲜叶加工成竹筒茶后当菜吃的习惯,将鲜叶经日晒或放在锅里蒸煮,使叶子变软;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进竹筒里用木棒舂实,筒口用竹叶塞住,将竹筒倒放,使筒内茶汁一部分经筒口滤出,减轻苦涩味,封住筒口。让茶叶在筒里缓慢发酵,经两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变黄,劈开竹筒,取出茶叶晒干,加香油浸泡,作为蔬菜食用。

3、烹煮饮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最古老最原始的饮茶方法称为焙茶。至今云南南部产茶区的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饮用焙茶的习惯。他们把一芽四五叶的嫩梢从茶树上采下来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黄色,然后放进茶壶内煮饮。据常璩《华阳国志》记载,远在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时,巴蜀诸国就把茶叶作为贡品,历代帝王又把贡品赐给宠臣。

关于饮茶起源的记载,有秦人人蜀,始知茗饮事和茶起于汉前,而盛于汉后。在《赵飞燕传》中有梦见武帝赐茶的故事。秦代自公元前221---207年,汉代自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说明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时虽已知饮茶,但还没有盛行。

4、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由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两个飞跃。

散茶冲泡清饮,不加任何香料或食品,称为点茶,冲开水的动作像蜻蜓点水,文学家便把开水壶的形象比作凤凰,冲开水时三上三下称为凤凰三点头。这动作可使茶叶在水中翻滚上下,起了充分搅拌的作用。今天在各地的茶馆里,还能看到茶博士为顾客泡茶时把茶壶提得高高地往下冲开水的绝技。

斗茶之风与茶具演变的关系


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可见,中国茶叶历史之悠久。中国人尚礼,以茶待客是中国礼仪的一大特色。而在饮茶之风不断演变的同时,茶具也与时俱进着。

早期,人们对茶叶的认识仅停留在药用价值,多将茶作为中药服用,所以没有专门的茶具。唐朝时,饮茶风靡全国,随着这一时期饮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茶具的发展与变化。唐朝茶具品种开始增多,器型也较为丰富。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带动了茶具的发展,那么到了宋代,茶具有何变化呢?就现存资料来看,宋人饮用的大小龙团仍然属于饼茶,所以现存的宋代茶具与唐茶具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饮茶方法上,宋与唐则大不相同,最大的变化是宋代的点茶法取代煎茶法而成为当时主要的饮茶方法。同时,唐代民间兴起的斗茶到了宋代也蔚然成风,由此衍生出来的分茶也十分流行。这种点茶法以及斗茶、分茶的风气极大地影响了宋代茶具的发展。

宋人为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极力讲求烹渝技艺的高精,对茶水、器具精益求精。宋人改碗为盏,因为它形似小碗,敞口,细足厚壁,以便于观看茶色。其中,著名的有龙泉窑青釉碗、定窑黑白瓷碗、耀州窑青瓷碗。为了便于观色,茶盏就要采用施黑釉者,于是建盏成了最受青睐的茶具。其中,产在建州(今福建建阳一带)的兔毫盏等,更被宋代茶人奉为珍品。因为茶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汤花相互映衬,汤花咬盏易于辨别,正是这样的特点,宋人斗茶必用建盏。可见,斗茶对宋代茶具的巨大影响。

茶要泡得色香味淋漓尽致,必须有茶器的辅佐。茶器的选用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彰显茶的滋味。茶具为茶服务,好茶具只有配上好茶,才相得益彰。

古人云: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具皆所必需。自从茶进人中国人的生活领域以来,无论是药用、食用、饮用,都离不开器具。中国茶具是随着中华民族茶之为饮的饮茶实践和社会发展而出现并不断得到创新完善的。在人们利用茶叶的漫长岁月中,作为器物文化体系,茶具的演变发展无不与其保持着相依和承继的关系,成为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马古道的历史与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