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历史与饮茶的起源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叶的起源 茶叶的介绍 绿茶的起源与发展

【www.cy316.com - 茶叶的起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的历史与饮茶的起源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树为山茶科,茶属,叶用草本植物。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茶科植物就在这一地区大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大都起源于此。直到现在,那里还有许多茶树的野生亲属。云南省励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株大茶树接待了不少中外茶叶工作者和植物工作者,见证了茶树的发展。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已有野生

茶树。远在人类进入文明初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自从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茶就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野生茶树而发展到人工种植,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起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西晋到隋朝,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味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的九大区。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五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西藏。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cy316.com编辑推荐

乌龙茶的起源与历史介绍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乌龙茶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吸收融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加工技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茶学专家通常将龙凤团茶视为乌龙茶的前身,这是不无原因的。宋元时期,当时的贡茶一直为龙凤团茶,但到了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觉得龙凤团茶工艺繁复,徒耗民力,因而下令罢贡,龙凤团茶也随之消失。不过此段时期后,中国的茶业仍在发展。一方面是云南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的运送川流不息;另一方面,诸如龙井、碧螺春之类的炒青绿茶开始崛起;而在原来生产龙凤团茶的武夷山地区,则出现了一种既不同于绿茶,又不同于普洱茶的半发酵茶,这就是最早的乌龙茶。乌龙茶的生产制作与龙凤团茶以及其他茶类都有不同,但乌龙茶并非无根之茶。在它之前发展近千年的龙凤团茶,以及其他茶类的栽培、制作工艺、冲泡品饮技艺,为乌龙茶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不过,由于古代中国一直不重视工艺技术的整理,对乌龙茶出现的具体时间与创造者,现在也已无据可考,我们只能从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传说来做一番猜想。

饮茶的历史介绍


饮茶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究竟最早在何时开始饮茶呢?目前说法不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在《本草》中记载的,但当时主要是做为药用,而真正的“茗饮”应是秦统一巴蜀之后的事。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中国就已经有饮茶的习惯,但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在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中,内有“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那是2000多年以前的事。许多书籍中都有“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之说。

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不但饮茶已成为时尚,而且已有专门的饮茶用具,达到商品化的程度。不只在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秦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茶树的种植范围也逐渐扩大,由巴蜀扩大到湘、粤、赣地区。至于饮茶方式,在汉代已有完整的待客茶宴,饭后主人用茶器烹茶待客。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孙吴据有的现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的全部陆地,也是这一时期茶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在巴蜀一带的人民就有用茶和米膏制成茶饼的做法。喝茶时先把茶烤成红色,再捣成茶末,冲泡饮用,或用茶末和葱姜等食物,放在一起煮饮,前者是泡茶,后者是煮茶,煮茶在当时是饮茶的主要方式。到了晋代主要采用纯茶(而不是调和茶)进行烹煮饮用。

茶史介绍:绿茶的历史起源


绿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有“茶叶之子”之称,绿茶的种类数不胜数。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那么,你知道绿茶的历史起源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

《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绿茶据传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

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起源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说绿茶的种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多的,而是慢慢的发展而成的,你记住了吗?

浅析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其历史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温山,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在历史长河中国,中国的饮茶习俗随历史变化而变化,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到冲泡饮用。

1、生吃药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野生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品。

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茶树的鲜叶最初被发现具有解毒作用,人们将用作疗疾之用。大约在采集经济时期,从药用发展为食用,即中石器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在晴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量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人类便从食用发展为烹煮饮用。而遇到下雨时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过了一段时间,便成为可直接食用的腌茶,即吃时不煮,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加工腌茶和食用腌茶的习惯。

2、熟吃当菜

在《尔雅》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茶字。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把茶叶当菜吃,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居住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都有把鲜叶加工成竹筒茶后当菜吃的习惯,将鲜叶经日晒或放在锅里蒸煮,使叶子变软;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进竹筒里用木棒舂实,筒口用竹叶塞住,将竹筒倒放,使筒内茶汁一部分经筒口滤出,减轻苦涩味,封住筒口。让茶叶在筒里缓慢发酵,经两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变黄,劈开竹筒,取出茶叶晒干,加香油浸泡,作为蔬菜食用。

3、烹煮饮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最古老最原始的饮茶方法称为焙茶。至今云南南部产茶区的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饮用焙茶的习惯。他们把一芽四五叶的嫩梢从茶树上采下来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黄色,然后放进茶壶内煮饮。据常璩《华阳国志》记载,远在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时,巴蜀诸国就把茶叶作为贡品,历代帝王又把贡品赐给宠臣。

关于饮茶起源的记载,有秦人人蜀,始知茗饮事和茶起于汉前,而盛于汉后。在《赵飞燕传》中有梦见武帝赐茶的故事。秦代自公元前221---207年,汉代自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说明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时虽已知饮茶,但还没有盛行。

4、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由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两个飞跃。

散茶冲泡清饮,不加任何香料或食品,称为点茶,冲开水的动作像蜻蜓点水,文学家便把开水壶的形象比作凤凰,冲开水时三上三下称为凤凰三点头。这动作可使茶叶在水中翻滚上下,起了充分搅拌的作用。今天在各地的茶馆里,还能看到茶博士为顾客泡茶时把茶壶提得高高地往下冲开水的绝技。

茶的起源及历史文化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国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

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关于茶的最初的记载见于晋代常璩着的《华阳国志》,其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里面,有着确切的茶的记载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应该是汉代王褒所撰写的《僮约》。这篇文章写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学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中的“烹荼(编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称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荼”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项,并且是用来待客的贵重之物,饮茶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流行。

中国茶的起源及饮历史介绍


茶的动人故事始于神农氏对茶中有益物质的发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据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相传神农尝百草后感到不适,躺于树下,见到一种开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叶咀嚼而治好,由此,茶便被发现了。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茶在中国就已经非常盛行了。然而,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记载。当时中国有位名医称赞茶可提精安神,还有一军队的著名将领写信向他的外甥索要一些“真茶”,因为他感觉自己年老体衰。茶原名“荼”,当时“荼”有两种含义,表示茶和苦苣菜两种植物,因此在古代记载中容易引起意义的混淆。公认“茶”字形最早见于《汉印分韵合编》中,而确定读音为“cha”,则始于南朝梁代(见清顾炎武《求古录》)。从而在读音上对其进行了区别。陆羽在《茶经》中首先把表“茶”义的“茶”字去掉一“一”后转变成为“茶”,并一直延用至今。这样,茶字便有了它独有的特征,茶的历史也因此变得更为简明了。 公元3世纪之前,人们一直从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并把它们冲泡成药物或滋补品。后来,为了保证茶叶的供应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开始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种植茶树,一整套干燥和加工茶叶的系统方法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4-5世纪,茶叶逐渐风行全国,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建立新的茶叶种植园。茶叶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并开始在客栈、酒肆和饭馆出售。据记载,在公元476年,茶叶(青叶被蒸过后压缩成饼状)曾被用来与土耳其人进行物物交换。茶叶商变得越来越富有,陶工、银器商人和金匠们开始打制一些精美昂贵的茶具,用以显示茶叶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繁荣的唐朝时期(618-906年)被认为是茶的“黄金时代”,茶不再仅仅作为滋补品饮用,由于其具有提精安神功效,更多地用于愉悦身心。茶的制作和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仪式,而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也有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了采摘者、采摘时间、采摘方法以及所采摘鲜叶的处理方法,对采茶者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禁止采茶女吃葱、蒜和浓烈的香料之类的食物,以免她们指尖的异昧污染细嫩的叶子。

在茶圣陆羽编撰第一本关于茶的书——《茶经》期间,茶变得越来越重要。陆羽的《茶经》一书被认为是茶的经典著作,涉及到茶这一植物的起源和特征、不同的品种、茶叶的加工过程、必备的工具、茶的冲泡、茶具、不同地域的水质、茶的药性以及饮茶的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饮茶与历史发展介绍


宋代是我国茶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饮茶和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不仅在饮茶方式上从唐代的煎茶(又称煮茶、烹茶)演变为点茶,而且宋代的陶瓷工艺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与此相应,宋代的茶具别具风格。由于宋代盛兴斗茶,因此茶除饮用外,还有娱乐功效,上至皇室下到市井,斗茶遍于世,并以茶汤鲜白为佳,为显示点茶技艺的高超,宋人对黑釉盏十分钟爱,尤其建窑出产的兔毫盏被视为珍品。

元代,蒙古族人的习俗影响到中原,饮茶方式弃繁从简,散茶逐渐取代了团茶。元代茶具以青白釉居多。

明代,朱元璋罢团茶兴散茶,推动了茶业向多样化发展。在明代,从制茶到饮茶方式进一步更新,完善了炒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的工艺,在饮茶方式上以泡茶清饮为主。所以,在茶具制作上出王兕了一种鼓腹、带流和手柄或提梁的茶壶。景德镇瓷器在明代独领风骚。永乐时期的“甜白瓷”,宣德时期的“祭红”,嘉靖时期的“五彩”等都是我国制瓷史上空前的杰作。从气势恢宏的巨型龙缸到精巧无比的茶具、薄胎瓷雅玩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制瓷业工艺技术具有高超水平,在世界上熠熠生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期紫砂壶异军突起,成就了我国茶具制作灿烂辉煌的历史,紫砂壶一跃成为群芳之冠的茶具。由于紫砂壶的特殊材质,加之工匠和文人雅士的融合,使紫砂壶造型多样,既有古朴别致的风格,又有清新自然之韵,融我国传统的人文理念于其中,形成了中围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紫砂壶泡茶更能留住茶香,于夏日茶汤不易馊,于冬日茶汤不易凉,用茶汤温润滋养茶壶,年久可使其光泽如古玉,即便不放茶,壶中的水也带茶香。因此,几百年来,得到可心的紫砂壶并把玩滋养是茶人梦寐以求的雅事。

清代,六大茶类齐全各有其位,尤其是清中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鼎盛时期,茶业空前兴旺。紫砂茶具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名家精品,同时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瓷,广州的织金彩瓷,福州的脱胎漆器等茶具争奇斗艳。

简单介绍祁门红茶历史及起源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作,是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祁门红茶历史及起源。

在清朝光绪以前,祁门生产绿茶,品质好,制法似六安绿茶,所以称之为称为“安绿”。公元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自己设立了茶庄,仿照“闽红”制法试制红茶。由于茶价高并且销路好,人们都开始相应改制,渐渐的形成了“祁门红茶”。

据1916年《农商公报》的第二期记载:“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祁建。而祁建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胡元龙为祁门贵溪人,于前清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在光绪元、二年之间,因为绿茶的销场不理想,特别考察制造红茶之法。

由于祁门自然环境优越,茶叶品质好,并逐年提高了制茶技艺,其内质香气尤为独树一帜,竟然和当时国内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祁红”的产区逐渐扩大,除原来祁门、至德县外、毗邻的贵池、浮梁县也相继改制红茶,产量逐年的增大,至1911年前后,生产购销量旺时产达6万担以上。后来因为国内军阀混战,我国红茶的生产开始渐渐衰落,但是祁门红茶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产销形势。

现在大家是不是对祁门红茶的了解更加深刻了呢?拥有悠长的历史祁门红茶不愧是世界名茶,不仅在国内外如此受欢迎,还荣获多项奖项。正是因为有了上一辈的人的努力,上一辈人对茶文化的尊重,才会让现如今的茶文化,所以我们在饮用祁门红茶时一定要怀着感恩之心,怀着对上一辈人辛勤劳作成果的尊重。

所以小编认为祁门红茶能够传出国门,并且享誉世界,是离不开这些人物的努力的。小编也希望朋友们在对待祁门红茶的时候能和小编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