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景迈茶区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普洱茶 普洱茶黑茶 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www.cy316.com - 黑茶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普洱茶的景迈茶区介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普洱茶的景迈茶区介绍”相关知识!

景迈茶区

景迈地处云南省澜沧县,拥有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古茶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生态环境一流。据缅寺木塔石碑记载,景迈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栽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

景迈山古茶因生态条件好、茶树根系发达而品质一流、兰香馥郁、茶质浓厚,是加工制作普洱茶的顶级原料。1950年,当地最后一个布朗族头人苏里亚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还将一袋5公斤重的古树茶作为珍贵礼物亲手送给毛主席。

行家公认,景迈古茶香气最好,是普洱茶当中的名门闺秀,上上之选!

景迈山茶分老树茶(古树)和高山生态茶。本茶庄的正山宫廷茶屏茶砖,均选用自万亩古茶园优质原料加工而成,叶芽肥壮,高香,高山生态茶均选用景迈山景迈、芒景两地的高山生态群体种茶,绝不容许混入景迈山周边的坝子茶、农场茶。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景迈茶子岩恩的故事


原标题:景迈茶子岩恩的故事

如果您是爱喝茶的人,想必一定喝过或者听说过普洱茶。

如果您喜欢普洱茶,就一定要去云南版纳、临沧、普洱等地的著名茶山看一看。

如果您想看茶山,就一定要到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迈茶山走一走。因为在这座大山里面,不仅有茶叶、有茶农、有上万亩的古茶树,还有很多很多与普洱茶有关的动人故事。

我好喝茶,也喜欢茶故事。

这不,行走茶山,最近有缘结识了一位做茶的傣族兄弟。

他的名字用傣话叫“岩恩”。

我与他的相识看起来有些偶然,但又像是冥冥之中确定的。

2月14日,还是正月,过年的鞭炮仍不时响起,离元宵节还有5天。

那天上午,在昆明长水机场候机的我,给茶文化大咖、我的朋友周重林发微信说我要去景迈山。他马上诗意地回复说可惜华丽地错过,因为他要去台湾,不过,有个景迈山 好兄弟可以介绍给我。

热情的他立刻拉了个微信群,我在群里第一次与这个网名叫“景迈召糯腊”的兄弟对话。

景迈召糯腊在微信中告诉周重林,他昨天就接到普洱市文体局通知,早已经知道我要来的消息,届时会派人到机场接我的。重林说的这个兄弟就是岩恩,他还有个汉族名字叫周子文。

果然,当我下午2点抵达澜沧景迈山机场时,一个名叫岩衣的傣族高个子小伙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他是岩恩的表弟。岩衣驾驶着一辆福特牌SUV,拉着我踏上了通往景迈的山路。经过近2小时的行驶,沐浴着午后有些炎热的阳光,我终于来到了此前一直向往的景迈山,来到了芒埂寨,见到了上午在微信群里刚结识的景迈召糯腊------岩恩。

岩恩个子不高,年纪也不大,是80后。然而,他在景迈山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是景迈世家公司的老总,如今经营着上千万的茶叶生意。

在他家二楼茶室喝了一会儿自己做的普洱茶,知道我急于看古茶树,岩恩便安排岩衣用车送我们去看他家的古茶林。汽车仅行驶了十多分钟,就到了。

这片古茶林就在一片山坡上。走进去,一看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茶树,弯腰穿行在茶林里,不时地见到一些茶树上还盛开着洁白的小茶花。树林里,有一些茶树很是粗壮,估计树龄很大,却依然枝繁叶茂。

岩衣告诉我,有几棵老茶树估计有几百甚至上千岁了。听罢,大家一阵手忙脚乱地拍照。这时,已经是下午的5点多钟,我抬头看看天空,惊讶地发现,自己侧后方的蓝天里、茶树稍上,还挂着半个月亮,好一幅日月同辉的画面!

从芒埂、糯干、邦改、老酒坊,到岩恩家中、小耳朵猪场、民宿客栈,我们一起走村进寨,一同喝茶、吃饭,一道唱歌、聊天。

几天接触下来,我发觉岩恩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吃过许多苦,又是一个有着超前眼光、聪明的傣家人。

岩恩告诉我,他是景迈山第一个做电商的人。我发现,他不仅在新浪网开设了微博账号,还在影响力巨大的今日头条上开立了头条号。

说实话,喝了这么多年的普洱茶,又陆陆续续地跑了勐库、冰岛老寨、南糯山、布朗山、老班章、贺开、易武等著名茶山,认识了一批做茶的朋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真正在茶山生长、继承祖先衣钵的岩恩。

当我离开景迈回到家中整理此行的图片,并陆续在我的摄影博客、头条号、微博上发表时,我觉得我应该写写岩恩。

在景迈山,我与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岩恩没有更多时间深谈,只能在他和众人一道喝茶、吃饭时聊上几句。为了写他,我不时地找他核实一些事实。

2月20日下午4点半,我从省城给远在大山里的他发了微信:

请教几个小问题:你的出生年月是1982年几月?你的合作社还有贫困户吗?仙贡是你亲妹妹吗?还是媳妇儿的妹妹?

21号下午3点03分,岩恩才回我:

不好意思,任老师,昨天醉了。1982月2月20日。合作社现在还有一小部分贫困户,刚加入合作社的。仙贡是我表妹,她妈妈是我爸的亲妹妹。

从这个回复不难看出,岩恩是个性情中人。

因为他是召糯腊的子孙。

关于召糯腊,在景迈山,在那里的傣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召糯腊是古时候一个傣族部落的王子,那时的部落非常落后自不必说,生活也极为困难,人们需要以狩猎和采摘野果为生。由于食物匮乏,召糯腊只好带着一部分人去重新寻找新的家园。他们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下,不畏艰险,一路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不久便来到澜沧江以西-----现在的澜沧县境内,在此建村立寨,安顿了下来。那时候,澜沧江还没有名字,召糯腊看到这里野象成群出没,便给这条咆哮奔腾的大江取名“郎章江”。在傣族话里,“郎”意思为百万;“章”为大象。到后来,人们根据它的谐音慢慢地将“郎章”写成了现在的“澜沧”。

有一天,王子召糯腊上山打猎。突然,他发现远处有一只金马鹿在悠闲地吃草,便带领猎手迅速追了过去。追呀追,可就是追赶不上它,也不知道追了多少天,一路追到了今天的景迈山,那只金马鹿便消失不见了。召糯腊放眼四望,看到这里有大片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下是茫茫云海,山上风和日丽,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到处盛开着美丽的鲜花,美不胜收,立刻看上了这块宝地。他感到这是神灵在指引他,于是便回去带着妻子和部落众人一起在景迈山定居下来。

不幸的是,召糯腊的妻子因跟随丈夫长途跋涉,染上了重病。为了寻找能给爱妻治病康复的神药,召糯腊就在深山里四处寻找草药。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棵以前从未见过的怪树,开白花,长绿叶,有果如佛珠,清香阵阵扑鼻而来,于是就采其叶子,辅以山泉熬制成药,妻子服用几天后,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为了恩泽族人,召糯腊遂将这种神树的种子遍撒于景迈山,这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越长越多、越长越大,历经上千年后,终于成就了今日的万亩古茶林,一直造福于世代景迈山人。

打小在景迈山长大的岩恩,自然听说过这个先祖的传奇故事,也不忘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只可惜,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地处重重大山深处的景迈山交通不便,山里人出不去、外地人进不来,普洱茶也还没有在茶叶市场上被众人熟知,其价值尚未显现,仍然和山中普通植物没什么两样,同景迈山布朗族、拉祜族等兄弟民族一样,岩恩一家人守着宝山却照样过着穷困的生活。为了早日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转而去考了中专,为的是早早找份工作好养家糊口。没能上大学,这也成了他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后来,他应征入伍,去外省当了几年兵。待他2005年12月退伍时,普洱茶开始在市场上走俏。于是,岩恩回到家乡兴办茶叶初制所,用借钱、贷款的方式,与家人、朋友共同做起了茶叶生意。然而,茶生意并非想象得那么好做。

“惨!我那年一下子亏了200多万!”岩恩说的是2007年,国内股市骤然暴跌,由牛转熊,一度火爆的普洱茶市场也同时遭受沉重打击,价格一落千丈。一时间,寨子里不少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的找他讨要欠款,有的说他还不出巨额欠款只有跳楼自杀了!他的父亲明确勒令:从今往后,不准碰茶!

这段日子,对岩恩来说是他极为痛苦又不堪回首的。好在,他的妻子刀玉------一位靓丽而能干的傣族姑娘,坚定地支持他,没有一句怨言。

经过一番痛苦思考,不肯认输、不愿意放弃茶生意、也不想拖累父母的岩恩,向爸妈提出分家单过。他一面到昆明等地了解市场、寻找销路,一方面利用自己的40多亩茶园上万棵茶树资源,吃住在自己的加工厂里,继续埋头做茶。

单打独斗的失利,使他认识到,必须设法增强茶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党员,他也知道自己有责任带领寨子里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于是,2011年7月7日,他发起成立了召糯腊合作社,贷款5万元起步,动员吸引了26户茶农加入。就在这时,景迈山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普洱市政府已经正式启动了景迈山古茶林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始大力推动进山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古茶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合作社的成立,也恰逢其时。这使得岩恩与合伙的茶农们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卖茶难问题,提高了茶农的对外营销交易能力,能更大范围地组织农民走向市场,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助农增收,促进当地茶产业、茶品牌的打造,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茶叶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召糯腊合作社的茶叶销路慢慢就打开了,卖出了100多万元的茶叶,到2013年底2014年初,岩恩全部还清了欠帐。从那天起,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永远不能差茶农的钱!还开始在澜沧县城等地开办了自己的茶叶专卖店,又尝试订单式生产,到2014年底销售就突破了1200万元。

经历了2007年的失利,在挫折中奋起的岩恩,面对普洱茶市场激烈的竞争,2017年再放大招,注册资金1000万,成立了景迈世家茶叶有限公司,以茶叶示范基地为带动,立足主导产业,整合资源优势,发挥公司在种植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为茶农提供产业政策、新品种推广、绿色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基地+茶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如今,景迈世家公司,以古树茶、生态茶为依托,分别在景迈山的芒埂、勐本、老酒房、景迈大塞、糯干、翁基、芒景等村民小组开设了茶叶初制所。拥有茶园5160亩,直接带动茶农220户,辐射570户茶农,年加工240吨,自有普洱茶品牌“景迈召糯腊”、“景迈世家”等,产值达到4000多万,2018年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800万元。

多年在市场上的闯荡,使得岩恩逐渐成熟起来。他从景迈山申遗中,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商机和增值的机会,为此,他注册了26个茶叶品牌。同在景迈山搞经营的一家云南著名企业柏联集团的一些经营理念和方法也给了岩恩启迪。他对我说:“我是从柏联庄园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已。”

商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岩恩忘本。懂得感恩的他要为景迈山申遗、为家乡做点事,至今公司已经花了200多万元投入公益事业。2018年,景迈世家公司发起并承办了首届景迈山古茶林山地马拉松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选手同场竞技,以实际行动倡导保护古茶林。岩恩的心愿是:“为申遗助力,景迈世家是一个永不缺席的志愿者,所以要用景迈山资源滋养社会,代表社会回报景迈山。”

“任老师,我告诉你,这几年我个人还资助了4个贫困娃娃读书。”岩恩悄悄地告诉我。

对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少数民族兄弟,我不得不表示钦佩。我知道,他还想着为景迈山、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点事。为此,他打算请人为家乡写书。喜欢听歌、唱歌的岩恩,希望我们能为景迈山写点歌词,他找人谱曲演唱。我也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为了以后能再次吃到你家自己养的小耳朵猪烤肉,我愿意一试。”

于是,为了景迈山、为了岩恩和他的乡亲们,特写下这样一首歌词,也算作本文的结束语:

景迈山是我家乡樱花盛开云海茫茫我的家在景迈山上炊烟袅袅金塔闪亮竹楼排排风铃叮当茶林翠绿承载希望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这里有我青春的梦想阿爸辛苦种地阿妈忙着舂米小妹快乐采花伙伴们蹦跳在上学路上清风中山歌随风飘荡寒夜里最温暖是火塘还记得青苦菜蘸水嫩烤鸡焦黄苞谷酒辣口竹筒饭喷香哪里都没有你好最美依然是故乡我愿意终生守护我要奉献全部力量

景迈山的茶风俗——祭茶魂


苏国文起来时,天还没亮开,普洱市景迈山帕岩冷寺广场坝子一角,几只盛水的铁桶发出叮叮声响,宕起的水花唤醒了湿漉漉的空气。其他人也起来了,这倒不完全是因为苏国文这个更丁(唯一尊敬的人)早起的缘故。今天是布朗族群原始宗教的传统节日茶袒节。

苏国文,最后一位世袭土司苏理亚之子,当地民间依然尊称65岁的他为布朗王子。当苏国文穿上他的杏黄色对襟衫时,我们赶往帕岩冷寺。

从景迈山下到山上的帕岩冷寺,一路五彩缤纷,热闹异常,人们身着粉红色、嫩黄色、水蓝色的布朗族长衫、长裙和长裤,赶往帕岩冷寺广场。据说,茶魂是茶祖的化身,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祭拜茶魂,能够保佑幸福吉祥,今天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日子。

帕岩冷寺广场坝子中央的茶魂台上,人们摆放上各种供品,然后点燃手中的蜡条,双手合十,虔诚地跪在祭台前,面对古老茶山顶礼膜拜。在一位长者诵完经文之后,人们把一位蒙面的黑衣神灵围成一圈,族人们敲起欢快的象脚鼓,边歌边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在帕岩冷寺前,人们高举手里的树枝(据说在古代是用茶树枝),有节奏地欢呼着,从我的这个角度看过去,就像是一个茶树的海洋。

景迈山布朗族每家茶农的茶林里,都有一棵高大的茶魂树,树干上捆绑着用竹篾编成的小篓子,用来盛放祭祀品。茶农们采摘茶魂树上的鲜叶时,都要先祭拜茶祖,供奉茶神。每年春天,家家户户把各自茶林里的茶魂树鲜叶采摘下来后,制成茶魂茶,供奉在祖先帕岩冷的雕像前,祈求年年茶叶丰收。

茶魂茶必须由家庭中的年长者来采摘,采摘前要斋戒、沐浴、更衣,然后跪拜在茶树下,献上泡好的茶和饭菜,点上蜡条并开始诵经,诵经完毕方可上树采茶。每棵茶魂树的茶全部是采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杀青、揉捻、晒青都以树为单位独立进行。

茶魂茶自古以来仅作进奉傣王或供养高僧大德之用。如今,上好的景迈茶已香飘海内外,景迈山上祭茶魂,这一基于原始自然崇拜的习俗,依旧在延续。

历史悠久的景迈茶文化


两千多年前,自从景迈傣族先民发现茶以后就把它当做神秘的宝物来加以保护和传承。同时,又在保护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茶的了解认识,掌握了茶的生长习性及从育苗、种植、管理到鲜叶的采摘、加工和储藏等技术。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茶,处处离不开茶,甚至把茶当做一种神的信物来应用到具体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为这里的茶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

当初,景迈傣族先民对茶的认识是从它特殊的药用价值开始的。因为茶能医治疾病,当时的部落头人召糯腊便给它取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名字,即腊。后来人们就把它当做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部落中的人生病了,就用茶来治疗,而且效果都会特别好,这就极大地推动和丰富了傣医药的发展。现在,在当地民间用古茶做配方治病的秘方竟多达数十种。

景迈傣族认为,茶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宝物。因此,把茶广泛应用到各种祭祀活动中。据说通过茶,人就能与神沟通,并且神还能够知道人们的各种愿望和祈求,保佑人们平安幸福。因此,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茶是不可或缺的神秘祭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他们不仅用茶来祭祀各种神灵,转达人的精神诉求,同时对茶又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认为茶有茶神,并用各种形式来举行祭茶神活动。祭茶神的形式和内容都较为神秘。

据说,最大的茶神住在景迈后山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万亩古茶园里,而每家每户管理的小片茶地里还住着许许多多的小茶神。小茶神是各家各户管理的古茶园里,傣族村民通过用原始宗教的仪式选定的一棵茶树。茶地的主人通常都会选择一棵较大的茶树来做茶神,一经选定后就要永久地固定下来,除非这棵茶树因故死了再另选一棵,否则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据说茶神树上的鲜叶还不能采摘,对它必须保护起来。在茶神的根部还要做一个底瓦拉'。以前,每年春茶采摘前主人都要带上祭品先去祭茶神,祭了茶神以后才能开采当年的春茶。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因各种原因而终止。现祭茶神一般就只祭大茶神了,小茶神要主人赕佛或有重大家庭活动时才会去祭。祭大茶神是全村傣族村民的一项重大祭祀活动。

大茶神又有两棵,一棵在丙弓笼(傣语音译,丙'为平,弓笼为大鼓,意为敲响大鼓祭祀的平地),是茶祖召糯腊发现茶叶后栽下的第一棵茶树,它代表着万亩古茶园里所有古茶树中的男性。不幸的是这棵茶神活了两千多年后于公元1999年那次百年不遇的霜冻中仙逝了。

另一棵茶神在丙弓拐(傣语音译,丙'为平,弓'为鼓,拐'为人多,意为人群集中,敲锣打鼓祭祀大茶神的平地),距丙弓笼约300米,它是由茶母南应腊栽下的第一棵茶树,代表着万亩古茶园里所有古茶树中的女性。可惜的是这棵茶神'早已死掉了,也无法查证它死亡的具体年代。虽然这两棵茶神均已仙逝了,但这里朴实的村民仍说,它们的茶魂依然住在那里。因此,长期以来祭祀这两棵大茶神的地点和方式也未曾改变过。

祭丙弓笼大茶神在傣历的六月中旬(公历4月15日),即召糯腊栽下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中第一棵茶树,也就是这棵茶神的这一天举行,每年祭一次。这是全村统一的祭祀活动,到时各寨村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边唱边跳来到丙弓笼,在召王、安章的主持下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开始,村民们每人手中拿着一对点燃的蜂蜡,虔诚地倾听召王念经祈祷,苏玛茶神,叫茶魂,祭茶祖召糯腊、茶母南应腊。祈求茶神、茶祖和茶母保护好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不要有自然灾害,来年取得好的茶叶收成,让景迈茶山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还要呼唤茶魂,让所有的茶神和茶树不要迷失方向,统统回到大茶神的身旁,健康茁壮地成长。祭祀结束后,各个寨子组成的象脚鼓队与弓笼队(大鼓队)同时敲响动听的锣鼓。鼓声响彻大地,传遍茫茫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男女老少在古茶与古树下载歌载舞,仿佛伴随着那神秘而古老的大鼓声从远古中走来,悠扬的歌声又仿佛在诉说着傣家人民千百年来甜蜜的生活和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那神秘的历史。

丙弓拐大茶神,,平时是不祭的。据当地老人讲,如果古茶园里出现了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或有人冒犯了茶神时,就要到丙弓拐'大茶神,,处举行集体性的隆重祭祀活动了。这时全村要停止一切生产劳动,每个寨子的村民都要前来参加祭祀,并且要摆lOO桌的饭菜来祭给茶神,还要请佛爷、和尚来念经。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时,就曾发生过一次极其严重的虫灾,古茶园里的新、老茶叶都几乎被虫吃光了。这时,村民们便在丙弓拐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大茶神活动。据说,祭了丙弓拐'大茶神后的第二天,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成千上万只乌鸦,天空的太阳都被乌鸦遮住了,几天后这些虫就不见了。由于祭了茶神,得到了茶神的保佑,这一年的古茶园鲜叶比往年都发得好,产量比任何一年都高,前来收购古茶的马帮也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据说每个寨子都住满了马帮。从此,半个多世纪以来景迈茶山的古茶园再也没有发生过虫灾。

茶是当地村民社会交往活动中用来传递信息的重要信物。自古以来这里的傣族居民既不用请柬也不用书信来传递信息,而是把茶做成年'来当信物传递。即把长到4~5叶的古茶鲜叶采摘回来,蒸熟后切成细丝,放上生姜舂细,再装入竹筒中舂紧,然后让它自然风干便制成了年。当寨子里不论是集体或个人需要赕佛或节庆活动,村民建新房、娶亲嫁女等时,就取一小点年用绿叶子包起来送到其他寨子的佛寺或召王家,或要邀请的客人家中,客人打开叶子一看便知道来邀请的寨子或人家有重要的事了,而且礼还非常重,需要前去帮忙。据景迈傣文资料记载,在很久以前,即他们的祖先发现了茶叶以后,开始时是用冒年'来做信物传递的。他们认为,冒年是上天赐给的宝物,因此就把它当做神的信物和人们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信物来传递。后来才逐渐用茶叶制作的年来代替了冒年。现在村民们使用的年,,的称呼就源自于冒年。不论是寨子或个人,只要收到冒年或年,都会派人前去参加。如果是个人邀请,到时还会带上一只鸡或其他的礼物前往。这是他们社会交往活动中的最高礼仪了。

景迈山布朗族祭茶祖


景迈山是普洱茶的圣山之一,种茶历史有1300年,产出的普洱茶有特有的蜜香。景迈山上的布朗族世代以采茶为生,还有一段很智慧的传说。传说布朗族人祖先帕艾冷死的时候对子孙说:给你们留下金银,怕你们花光了;给你们留下牛羊,怕你们吃光了;那就给你们留下茶树,用不完。这里面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啊!

帕艾冷死后,灵魂化成一片茶林。为了感恩,布朗族每年都会在景迈山上举行祭祀茶祖的活动。

在祭祀开始前,布朗族人坐在草地上等待。。。

在祭祀地方的旁边是一片枯木,很壮观,体现出自然的法则,也说明这篇森林里是多么神秘啊!

祭祀要开始了。

参加祭祀的人在往神坛上放祭品呢!

所有布朗族人已经聚集在了,跪坐在草地上。

仪式开始,这个老人主持仪式,他念诵的是布朗文,里边记载了布朗族人的历史、迁徙、战争、农耕。。。。

大部分人点燃了手中的类似蜡烛的东西,很有神秘感和仪式感,似乎在祈福。

沧桑劳作的手,凭借它们,布朗族劳作、生活。。。

祭台中央是茶魂,仪式还在举行,光头老者还在念着什么,可我不知到,我想去问,但是不能打扰这神圣的仪式!

有人点燃了茶魂上方的蜡烛,可能有光明的意思。

祭台后面的人开始祭拜茶魂。

中间,有山风把茶魂蜡烛吹灭了,有人又把它点燃了。我觉得背刀的人很酷,据说这是习俗,但是很少有男人带刀了。

这是布朗族文字,好像书写纸张也很特别!

布朗人在往用竹子制成的器物中放带来的米饭,意思好像是把带来的饭菜放在祭台上,然后请林深、山神、茶魂等各方神圣享用!

带来的祭品已经放满祭台。

绿色的是芭蕉叶,是铺垫用的。

现在布朗族人在跳舞,可能是表演给众神灵看的,结束是还要大声呼喊茶魂出来享用祭品。

祭祀结束时,布朗族王子、头领还要卜鸡卦,它们手中拿的是鸡骨头,上面插的是削好的竹签,然后看竹签的倒像,分析来年是否风调雨顺。

其中的一个步骤是用手抠煮熟的鸡头,看是否在里面能抠出一个东西,如果能好像是很好的征兆,不能就说明有大事要发生在布朗族身上。

祭祀已近尾声,按照习俗规矩,凡参加祭祀,上山的人不能空腹下山,必须吃完带来的饭菜,席地而坐,展开芭蕉叶包裹的饭菜,在自然中同中神灵共同分享食物。

景迈山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澜沧县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主要原产地。历史上原生野茶树分布面广量多,虽因开荒多数被毁,但在县境的东、西、北部地区的一些高山原始森林地带,至今还留存有大片的野生古茶树林。除了野生茶树外,澜沧县境内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富东乡邦崴村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茶树,就是至今留存下来的极为珍贵的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和利用的同源。

惠民乡境内分布在芒景村、景迈村辖区内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则是澜沧县境内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也是目前已知的人工栽培型最大古茶园。古茶园范围包括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基、翁洼、芒洪等村寨,以景迈、芒景分布较为集中。据芒景原缅寺木塔石碑文记载,古茶园为当地布朗族和傣族的祖先所开创,茶树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被誉为天然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古茶园中的茶树,大部分树冠挺拔,枝叶茂密,品种优良,发芽早,叶质柔软厚实肥壮,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也是当今最好的天然保健饮料。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防治血管硬化、消除疲劳之功效。

据芒景布朗族传说,芒景的布朗族是由其部落首领叭哎冷率领着从“绍兴绍帕”迁来的,在迁徙过程中,部落中人无意间发现了茶叶的功用。从此,这种野生食物(布朗话称为“得责”)就成被布朗人随时携带在身边,并逐渐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茶的功效被逐渐发掘出来,茶也成了送给当时的傣族统治者的主要“贡品”。布朗族祖先哎冷在与傣族公主结亲时送给傣王召孟勐的最贵重礼品就是茶。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后来,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茶曾被当做“交换物品”进行交换和“商品”出售。芒景因为有万亩古茶园而曾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茶叶买卖之地,布朗人称之为“嘎烘”(意为大的买卖茶叶的地方),每年都有众多的商人赶着上百匹马到这里买茶驮茶。由于布朗族称所有的绿叶为“拉”,为了将茶和其他食物和药物区别开来,茶祖哎冷为茶起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是“拉”的滑音。从此,茶有了特定的名称“腊”。其他部落和土著族群尽管语言不同,但都随布朗人称茶为“腊”,一直延称到今天。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

布朗人自从发现了茶以后,就以茶为生,因此他们对茶树非常敬重,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且认为茶树都有魂,并流传四方。在采摘时要对茶树进行祭拜。在部落时代,每当春茶开采前,要由部落头人预先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到某一棵茶树前进行祭拜,然后由头人亲手开采第一把茶叶,以后其他族人才能开采。苏国文讲述。这成了布朗族保留至今的祭茶魂习俗。

为了保护好茶园,布朗人还摸索出了对茶园的管理经验。由于茶树是布朗部落族人共同种植的,因此茶园最早是作为布朗部落的共有财物,共同种植、共同管护、共同享有。随着部落族群的不断繁衍壮大,必须分寨移居部分族人。每分出一个寨子就分出一片茶园。后来寨内又将茶树分到各家各户。分开后的茶园设有防护线,在防护线内规定不得种田种地。茶园所在山岭作为神山保护,不得乱砍滥伐,不得超越各自分得的茶园界线采摘。由这一管理传统所形成的芒景茶园与农田的分布格局,一直保留至今,这是芒景和景迈的农田距离村寨都比较遥远而茶园与村寨都比较近的缘故。

芒景布朗族茶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布朗族自从认识了“得责”以后,就开始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由于芒景一带的原始森林里土壤肥沃、疏松潮湿,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因此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生长良好、发展迅速,逐渐为周围的其他民族所仿效,形成了今日连片种植的万亩古茶园。

随着茶树的大量种植和茶叶的普遍食用和饮用,布朗族逐渐摸索出对茶叶的加工制作方法。开始时制茶很简单。茶叶一年中一般分三个季节采摘,一是春茶,二是夏茶,三是谷花茶即秋收时节的秋茶,因与稻谷收获同季,故名。无论是哪一个季节的茶叶,布朗族都是把鲜叶采来后,用铁锅炒热,然后用手反复揉搓,使茶叶裹紧后,用太阳晒,逢雨天就放到火炕头的篾笆上烘干,而后筛选,分出三个等级:一级是叶子裹得不紧的称为“腊然”,一级是叶子裹得很紧的称为“腊标”,一级是只有一芽的称为“腊各醒”。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交换和出售的价格也不一样。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这一传统手工加工制作方法至今依然为芒景布朗族所延续。

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芒景、景迈茶山因产茶而出了名。各地茶商纷纷涌入芒景,用食盐、粗布、小百货等换取茶叶。为方便携带、运输和交易,布朗族在干毛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扁茶(“团腊”)和竹筒酸茶(“棉”)。扁茶是把加工好的干毛茶放入小布口袋,蒸熟后,用木制的模具挤压而成,与普洱饼茶的成型过程一致。今日芒景的一些村民仍在用此方法加工饼茶或砖茶。竹筒酸茶则是布朗族特有的特色茶,鲜叶采来后,先漂洗干净,然后放入竹筒里,再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竹筒口封牢,存放5~7日后就可食用。这一特色茶在很早的时候是布朗族祭神时的贡品,以后成为送给傣族统治者的标志性贡品。竹筒酸茶除作为饮品外,还可作为菜食用佐餐。

2000年以来,随着茶叶市场从升温到暴涨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普洱茶的健康价值被市场重新认识,纯生态的芒景古树茶市场价格也一路飙升,使村民对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充满热情。据调查,芒景6个自然村寨中,除了那耐没有古茶树外,其余5个布朗族自然村都分布在古茶园的范围内,因此布朗族农户几乎每家都有多少不等的古茶树,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台地茶,平均每家有茶地基本都在10亩左右,多的可达几十亩。茶和甘蔗的种植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粮食的种植与生产基本上已退居次要地位,主要用于满足家庭消费。

景迈山打造世界5A级旅游景区和普洱茶圣地


景迈山简介

景迈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的东南部的惠民乡。在普洱绿三角(澜沧、西盟、孟连)和西双版纳之间,景迈山是个结合部,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勐遮乡接壤。景迈山距澜沧县城50公里,距普洱237公里,距西双版纳勐海67公里,距西双版纳景洪120公里。群山、云海、蓝天、山寨、民居、帕哎冷、土著族、佛寺、神树、祭物、古茶、台地茶、森林、鸟鸣等是景迈山环境的特征元素

规划目标

圣地,保护。保护古茶园、原生态环境,传承民族山寨文化,科学的、可持续的建设景迈山新农村,把景迈山发展成为世界经典品牌的5A级旅游景区和普洱茶圣地。以生态保护为主线,提升景迈山的环境价值;以经典品牌创建为主线,提升景迈山的世界性知名度。

规划理念

放归自然,闻香识景迈。天人合一,普洱茶圣地。规划要给景迈山的自然松绑,同时也要向生活在城市钢筋混泥土中的人们提供一个来景迈山松绑的场所。以古茶为核心、以原始森林为母体、以植物昆虫为指针,最严格地坚守住景迈山的原始生态环境空间。

规划性质

世界唯一的千年万亩古茶园、世界茶源文化遗产地和普洱茶源文化圣地。是以普洱古茶、民族山寨、天然氧吧为特征的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区。在澜沧县的景迈、芒景茶山上,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茶人居住的芒景村,完全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然奇境,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旅游优势

景迈山旅游发展具有旅游互补性(和西双版纳风景区和普洱绿三角景区互补)、旅游文化性(具有茶源文化景观)、旅游观光性(具有民族山寨景观、生态生物景观)、旅游度假性(具有云海氧吧)的优势。最大优势是茶源圣地的不可替代性。

功能布局“三区一镇八寨”

芒景-芒洪旅游度假区(属山寨区)。主要又由翁基、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四个山寨和帕哎冷茶祖景区等功能区组成。

景迈大寨-大平掌旅游度假区(属山寨区)。主要由芒埂、勐本、景迈大寨、糯干等四个山寨、大平掌古茶园区和云海风光线等功能区组成。

惠民旅游综合服务度假区(属集镇区)。主要由惠民乡政府驻地、现代茶园体验区、传统集市区、宾馆区、夜三角区(酒吧区、大排档餐饮区、现代娱乐等)功能组成。

惠民旅游小镇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酒吧步行街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酒吧步行街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透视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透视效果图

茶树博物馆:云南景迈茶山


在云南西南部澜沧县惠民乡境内,有一片上万亩的古茶园,茶园的种植历史长达800多年。

至今,古茶园内高大的乔木、藤本植物和古茶树仍产茶不断,被称为当今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犹如一座茶树博物馆。

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从惠民乡至古茶山之间约18公里长的乡村小路,一路上山连着山,有很多新开垦的茶园,都是近十几年来陆续种植的。

景迈茶山分景迈和芒景两个行政村。景迈境内有8000多亩古老茶园,人口以傣族为主;芒景境内古茶山占地约3000多亩,人口则以布朗族为主。茶山内古老的茶树和原始树木交错丛生,就像一个绿色家庭。

这里的茶树从不需要施肥,也无须喷洒农药,完全保留其自然生态面貌,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目前,古茶园的年产量平均每亩只出产10多公斤茶叶,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供不应求。

在春茶萌发的季节,布朗族妇女会成群地去采茶。

孕育了两个民族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世代代都依靠着古茶山繁衍生息,男女老少都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家园有着很深、不可分割的情感。

起初,人们还不知道茶叶的功用,只把茶叶当做饮食中的佐料和清热解读的良药。直到后来,他们才慢慢地认识茶叶的用处,将之移植至自己的家园里。

近年来,一些到这里考察的专家认为,这片古茶园是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垦出来,其后布朗族的头人和西双版纳的傣族女子联婚,于是这里又有了傣族人后代,有了小乘佛教和缅寺。布朗族改用傣族文字,而其原始宗教也渐渐地被小乘佛教所代替。

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得到。

上百年古茶树的螃蟹脚

若追溯至公元696年,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续开垦种植,至今茶园面积已达万亩。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老态龙钟、饱尽风霜。

茶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

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得到。它不但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常饮用还可防止血管硬化。只要在买茶叶时看见螃蟹脚,就能知道这是景迈茶山的纯正茶叶。

历史上,景迈茶山的茶叶用笋叶和竹篮包装,由人着或牛马驮着,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其中一部分进入普洱府,作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另一部分绿茶则直接通过中缅边境的洛勐和打洛,进入缅甸的景栋等集散地,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新的旅游景点

在春茶萌发的季节,古茶山内到处可见爬在老茶树上采茶的傣族和布朗族妇女。

她们继承了祖先在遥远的年代大规模种植的茶树,得到这宝贵的天然资产。

近年来,这个地方吸引了许多人来考察和旅游,证明了越来越多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目前,澜沧县政府已将景迈茶山列为保护区,加强了保护和管理,成为中国云南境内新的旅游景点。

云南主要茶区布朗茶区介绍


布朗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

布朗位于勐海县南方80多千米路程,面积1016平方千米,以布朗族为主,约1万多居民,居住在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乡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据文化学者调查,布朗族与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而布朗人却成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个源头。

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布朗山茶区,包含布朗山与新、老班章,初制所一年可收鲜叶300多吨,大约可制成晒青毛茶80多吨;目前因大量种植,总产量大增,可达一二百吨毛茶产量。

大叶栽培古树茶特色:

古树茶以苦茶为特色,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稍苦,类似老曼峨、吉良古树。不适合做纯料,以拼配为主。甜茶主要源自帕沙,而比帕沙古树滋味浓厚、体感更强。

野放茶特色:

野放茶品种与古树茶不同,刺激性强、涩味重,香浓味重,区别于古树茶。为传统国营勐海茶厂拼配原料区,以往因制程问题,有浓厚烟熏味,为“勐海味”生茶特征主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