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茶抱团公共品牌打响产业“突围战”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绿茶产业 黑茶洗茶 黑茶藏茶

绿茶产业。

说到柳州,相必有很多人会想到柳州的螺狮粉。但是,你知道吗?在柳州,除了螺蛳粉之外,还有一种特产也是很出名的。那便是柳州茶叶了。柳州地处中国亚热带地区,这里降水充沛,气候温润湿润,水资源丰富,再加上当地丰富的山地资源,使得柳州市的茶叶在品质以及产量上都在全国有很大的名气。近几年来,柳州市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茶产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18年立春,沿着县道进入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葱茏的茶林在微微寒雾里蜿蜒成美丽弧线。估计再过20天,就是国内最早的一波早春茶的采摘时刻。茶叶是柳州大山里的“绿色银行”,去年一年产值14.68亿元。

“仙池茶叶2017年产值5000万元。柳州市大力推动品种改良和品牌打造,茶企茶农都是受益者。”三江县仙池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市茶叶协会副秘书长张国富说,“三江春”“三江红”是三江县茶业的公共品牌,更是茶农的致富希望,茶林被当地人称为“绿色银行”。

张国富茶林所在的三江县,茶叶产业覆盖贫困村85个,种茶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7%。以八江镇布央村为例,该村540多户2100余人,三分之二的农户通过种茶致富。

柳州是茶叶最适合生长的区域之一,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早春茶每年2月中旬即可开采上市,比江浙等大多数产茶区提前了20多天,有着“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目前,全市大型的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三江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和鹿寨县,种植面积21.49万亩。2017年,全市干茶产量1.4万吨,干茶每千克平均单价105元;实现产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8.4%。

柳州绿茶早,甘甜醇爽、清香馥郁;柳州红茶闻着甜,口感更甜。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柳州茶产业势头火,但是产值增长缓慢。“有姓无名,难闯出大名堂。”“优质资源为他人作嫁衣裳。”在柳州茶城经营茶叶的老板们说得很直接,好茶叶种出来,但是最受益的人不是柳州人。早在2010年,柳州市就着手打造茶叶品牌了,于是柳州有了首个茶叶公共品牌“柳韵春晓”,寓意“柳州茶韵春来早”。此后“三江春”“三江红”等公共品牌陆续打响。

让柳州茶出名,柳州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连续举办了五届柳州红茶节;组织企业参加“中茶杯”全国名优茶品质评比,拿到了数个金奖;邀请茶叶专家来柳做技术指导……对于柳州茶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给予了很高的认可:茶叶加工水平明显提高,整体质量上台阶,特别是柳州的红茶生产有优势,发展前景好。

“有机认证是柳州茶叶突围成功的一个窗口。”张国富说,茶叶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有机认证的茶叶比非有机茶叶贵了3倍以上,最好的干茶可以卖出3000元/公斤的价格。但是碍于历史原因、技术层面等多方面因素,柳州市的有机认证茶林并不多。

为此,柳州市日前出台了《柳州市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在优先保护区、安全利用区和严格管控区三类区域,主要面向包括茶叶在内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20年底前实现县区全覆盖。

柳州市的茶产业创新也有成果,除了现有的绿茶、红茶、白茶,还在研发黑茶等。此外,还以百年茶树为原料制成柳州野生茶产品。野生茶文章大有可为,以融水县为例,该县辖区的大山里,发现有多个树龄超过百年的古茶树群,面积约千亩。

cy316.com扩展阅读

政府打造公共品牌


浙江新昌县位于浙江东部山区,总人口43万,八山半水分半田使得茶业成为新昌农业的主导产业。上世纪90年代之前,新昌以生产珠茶为主,曾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珠茶在国际市场的滞销,茶农生产效益低下,有的年景还出现了“卖茶难”的状况。据说,曾经有一年,有位茶农将卖不出去的 100多公斤珠茶扔到了县政府的大院里,这件事引起了县政府一班人马的巨大震动。面对此情此景,新昌县政府经过考察,又到周边县、市调研,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龙井茶。政府调集县里一些专业的科研人员,让他们研究、试种。经过3年的研究,成功开发了龙井茶。

就在新昌茶业遇到困难后开发名优茶的同时,浙江各产茶县也面临着大宗茶产业的衰退,纷纷改种龙井茶。一时间浙江龙井遍地开花,不同产地的原料,千家万户的炒制,导致品质良莠不齐,消费者眼花缭乱,龙井茶市场一团混沌。当时新昌县的龙井茶生产也无自主品牌,主要为西湖龙井提供原料,市场价格完全受经销商控制。新昌县政府针对名茶产业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全县茶叶品牌乱、小、散的现状,及时组建了名茶协会,并决定将新昌生产的龙井茶命名为“大佛龙井”,并由名茶协会统一注册“大佛龙井”这个公共品牌。新昌县政府命名当地的龙井为“大佛龙井”也非凭空而作的子虚乌有,而是依托新昌大佛寺在全国宗教界和旅游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根据茶禅一味之说以及大佛寺与茶的深厚渊源历史。大佛龙井品牌注册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谁来打响大佛龙井这个公共品牌?这事儿在县里引起较大争议。作为全县共享的品牌,如果由企业来经营,基于当地茶叶企业的实力弱小,无法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利益与茶农利益较难取舍。经县政府多方协调,最终达成共识,由政府来打造品牌,名茶协会来管理品牌。基于名茶协会是服务性的民间团体,便于品牌管理的公正性、公平性,有利于形成品牌建设合力,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记者在这里不得

不说说“新昌县名茶协会”。新昌县名茶协会与其他地区的协会有很大不同,他是完全代表政府来扶持茶业,会长由主管茶业的副县长担任,其他工作人员由政府从其他职能部门中抽调,日常开支由政府全额拨款,完全代表政府来管理“大佛龙井”这个品牌。

在新昌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名茶协会的努力下,新昌县经过10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展示活动和事件营销将“大佛龙井”打造成了一个业界知名的品牌。从1995年新昌县政府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名茶之乡展示会开始,先后组织了近百次多层次、多地域、多形式的以茶叶为重点的展示推广活动,其中在业界引起轰动的有:1999年在山东济南泉城广场举办的“万人品饮大佛龙井”活动,同时也首开茶界万人品茶活动先河;2003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暨大佛龙井之春文艺晚会”在新昌举行,全国各地的茶人第一次集体走进了新昌;2004年,新昌县政府组织北京老字号茶叶企业老总走进新昌,还和北京老舍茶馆共同主办了“老舍茶馆——大佛龙井茶文化节”;2007年,“大佛龙井佛茶拍卖会”在西湖灵隐寺举行,200克大佛龙井“佛茶”拍下了8.8万元的价格。近几年,新昌县政府还积极通过特色事件营销“大佛龙井”。2003年“非典”期间,大佛龙井赠送北京佑安医院白衣战士;2006年,大佛龙井参与哥德堡号回归广州庆典,成为百年享宴的指定用茶;2007年,大佛龙井赠送奥运会鸟巢工程的建设者。通过这些成功的展示展销和事件营销活动,大大提高了大佛龙井品牌知名度,有力拓展了全国的消费市场。为确保名茶展示展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新昌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新昌县农业招展办公室,负责全县农产品的展示展销活动。

新昌县政府除进行展示、展销和事件营销外,还积极在有关媒体上宣传“大佛龙井”。邀请国内名记者、名作家到新昌采风,协办《农民日报·中国名茶专刊》,在《中华合作时报社·》推出《新昌茶叶特刊》,与

阳光卫视共同主办茶旅天下开机仪式,并拍摄了茶旅天下——新昌篇,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同时,新昌县政府积极调动该县的宣传资源与力量,组织编著了新昌茶业发展专著《大佛龙井》等书籍与宣传画册,资助创办了大佛龙井网站,鼓励新昌各界人士踊跃在全国各地媒体投稿,并按投稿量的多少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大佛龙井。

为打造“大佛龙井”品牌,新昌县政府多次出台了茶叶产业政策,建立了每年3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从2005年开始,新昌县政府根据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出台了文件,重点从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大佛龙井专卖店、良种茶园发展三大块进行扶持。经验收合格,每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补助5万元,每家大佛龙井专卖店补助3万元,新发展良种茶园每亩补助300元。

为打造“大佛龙井”品牌,两任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几乎都变成了“茶县长”。程晓帆,曾在农业副县长的职位上干了两届,父亲是茶农,他大学里学茶,爱茶干茶。大佛龙井从品牌注册到市场规范、前期营销,都是他亲自策划、上阵。徐良平接任副县长后,继承了程晓帆的优良作风,继续将新昌茶业推向高潮,而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前任领导的基础上做些锦上添花的事。

经过全县上上下下的努力,“大佛龙井”已经成为茶叶行业的知名茶叶品牌。2007年,全县大佛龙井茶产量达3800吨,产值4亿多元,大约占浙江省龙井茶产量的18%,产值的19%。而茶农的人均年收入从1990年的731元增长到2005年的6489元。

记者在采访新昌县常务副县长徐良平时,他说: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需要转换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在打造茶叶公共品牌上,政府必须有所为。茶业与别的产业不同,只有政府才有实力来做,推给企业不现实也不公平。

点评:

>许多茶乡政府到新昌去取经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每年县政府在打造品牌上投入多少资金?而新昌县的回答是:只有300万。投入300万能在打造品牌方面起到那么好的效果?大部分人似乎有点不大相信。而事实是新昌县确实每年只花了那么些钱。主要问题是新昌县政府在勾勒新昌茶业的蓝图时,不仅仅满足于充当设计师、决策者的角色,更是身体力行地承担了策划、建设品牌的角色,将政府行为企业化。因为他们知道:让千家万户的茶农去打造品牌是不现实的,政府有责任引导、规范茶农生产符合品牌质量的茶叶,让茶农成为品牌的受益者。而最终是茶农确实成为了品牌的受益者。

扶贫攻坚战打响!四川省川茶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扶贫工作会召开


四川省川茶产业发展如今越来越快,其也是四川重要的扶贫产业,为当地农民脱贫做出了许多贡献,而川省川茶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扶贫工作会就是为了更好的做这份工作。

到2022年四川省茶园基地达600万亩在20个茶产业重点县基础上,新增10个重点县,到2022年,改造老茶园、新建标准化茶园各100万亩,全省茶园基地面积达600万亩。这是记者从6月29日在旺苍县召开的全省川茶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扶贫工作会上获悉的。

五年来,四川省茶园面积达495万亩、茶叶产量26.5万吨、综合产值550亿元,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

四川茶产业

会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新建改建标准化机采茶基地300万亩,到2022年有机茶达5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达200万亩;集中力量打造“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品牌,有条件地选择一批龙头企业使用“天府龙芽”标志标识,打造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三山一早”地方区域品牌和重点企业品牌;争创国家现代茶产业园,规划建设省级现代茶产业园,在名优绿茶基础上,大力发展茉莉花茶、工夫红茶、黑茶等优势产品,发展速溶茶、茶食品、茶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继续举办四川国际茶博会,组织川茶企业走出去,推进茶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会议强调,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川茶产业脱贫攻坚。对优势区域且发展意愿较强的大力支持,并以产业融合为重点整体规划;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支持贫困村发展基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新建基地以生态有机为目标建设;发挥区域大品牌引领作用,带动茶企抱团闯市场。

打响有机茶品牌 天门茶叶受追捧


新化县土坪村,产茶历史悠久,自从引进制茶企业后,便打响茶品牌和名气,打造出了茶叶高端产品——中国寒茶。目前,全乡年产值达1100万元,年产茶叶可达50000公斤,茶叶已成为天门乡的主导产业。天门人还在为推进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和配套产业,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形成组团效应,打造旅游和茶叶小镇而努力。

新化县土坪村村民采摘茶叶

炎炎夏季,烈日灼灼。在平均海拔达700米的新化县天门乡土坪村,凉风习习,风景秀美。青山环抱之处,冰凉的溪水绕村而过;水雾缭绕之外,朵朵白云触手可及。

7月20日,在瑶族文化园,一场品茶、斗茶、赏茶的乡村茶叶品鉴会拉开帷幕。10余个天门乡本土茶叶产品,通过茶艺师娴熟的技艺,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茶香。

好山好水产好茶。天门乡被当地称为“云上之乡”,地处偏远,属高海拔山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90%。这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形成了高山台地气候,孕育出独特的天门寒茶。

见有客来,乡长戴志东当起了“代言人”:“天门寒茶的茶树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每年足有4个月冰霜期,茶叶长期处于云雾缭绕之中,口感绵柔温和、甘甜留香、回味无穷,且茶多酚、茶氨酸等含量非常高。”

天门乡产茶历史悠久,是渠江薄片原产地。据村民介绍,天门人在唐宋时期便已开始产茶,并作为重要商品,经茶马古道向外贩运。传统的制茶手艺代代相传,这里每个村组都有茶园,每家每户都有人从事茶叶行当。

循着茶香,漫步小桥流水,徜徉于古色木屋之间,不经意推开一扇木门。主人家并不会介意你的冒昧,微笑着拿出自家种植的最好茶叶,催促老伴“快煮开水”。绿茶清香甘甜,红茶柔和醇美,杯盏交错间,回味茶之传说……

早些年,天门茶叶鲜为人知。“以前我们都是粗糙加工,每公斤茶叶最多卖到120元;后来乡里引进了制茶企业,在天门寒茶的带动下,打响了有机茶的品牌和名气,现在最差的都要卖到600元每公斤。”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廖清辉感慨地说。

多年来,天门乡以茶为媒,吸引许多企业和老板前来投资兴茶,引导当地村民建立茶叶合作社抱团发展。2013年,引进了天门香茶叶有限公司,其倡导的原生态无公害种植方式,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工艺制作,成功打造了茶叶高端产品——中国寒茶。

天门寒茶走俏,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家办起茶叶合作社、农家乐和特色餐馆。刚大学毕业的廖振宇与几位村民合伙办起了雾硒寒茶公司,他说:“今年才刚起步,只有一些老树能采摘,但第一批茶叶已销售了一大半,前景看好。”

目前,全乡共有茶叶企业和合作社20余家,茶园面积4100亩,年产茶叶15000公斤,年产值1100万元,盛产后年产茶叶可达50000公斤,有机茶已成为天门乡脱贫攻坚和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由天门香茶叶有限公司出产的天门寒茶,不但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就连许多欧美、中东地区的茶商也青睐有加。

天门香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洪坤自信地说:“品牌做起来了,收益也水涨船高,去年公司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市场前景大好,天门人并没有沾沾自喜。乡党委书记鄢洛阳说:“以茶叶为主导,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和配套产业,同时成立本地茶叶产业协会,形成组团效应,打造旅游和茶叶小镇。”

整合资源培育公共品牌 破解湖北茶“成长的烦恼”


湖北省是我国著名的一个茶叶产地,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湖北茶在中国茶叶中一直拥有较高的地位。湖北省茶叶品种繁多,茶叶品牌众多,但是茶叶的品牌聚合性不高,为了进一步解决这种情况,湖北省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湖北已拥有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青砖茶等20多个茶叶品牌,但品牌聚集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没有一个能代表湖北茶叶的知名强势品牌。”

方黎说,2016年武汉客厅汉口茶市开业后,他经常深入茶市调研,了解到茶产业存在分散化经营,茶叶品牌多、小、散、弱,茶叶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

“汉口东方茶港是中俄万里茶道起点,中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是天门人陆羽所著,茶文化在湖北起源,茶品牌却没有在湖北打响。”

如何解决多而不强、小而不精并存的“成长烦恼”?

方黎呼吁,以打造优势公共品牌“楚茶”为切入口,实施“1141”工程,即1个楚茶研究院、1个楚茶主品牌、4个优势基地建设、1个楚茶交流中心,全方位实施“楚茶振兴战略”,整合资源、提档升级、培育优势品牌,助推湖北跻身全国茶叶强省。

方黎建议,由省政府成立“楚茶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建高级智库“楚茶发展研究院”,制定科学、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结合精准扶贫,扶持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打造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鄂南幕阜山四大优势茶叶基地;高标准打造楚茶博物馆,举办“楚茶文化节”“楚茶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以上就是关于湖北省政府在茶叶发展中的一些措施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湖北省当地政府为了发展茶叶,采取了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措施,相信这些措施对今后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品牌意识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


从“贴牌基地”到自创品牌

品牌意识觉醒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

松桃自治县一位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老茶农曾良前几年颇为无奈,尽管和他一样的本地茶农一直在努力发展茶产业,但我省东部产茶大县松桃,早已成为初级茶叶原料供应地、外省名茶的“贴牌基地”。直到去年,曾良注册了“净山牌”绿茶商标,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以往外地茶商来松桃低价收购茶青或茶叶,深加工后,这些低价茶“改头换面”就成了每公斤上千元的名茶,而在这些名茶的标签上,却始终看不到“贵州”、“松桃”的字样。同时,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万余亩,年产鲜叶20多万公斤,但其中2/3的鲜茶以“贴牌”方式转卖,以致茶园亩产值只占江浙茶园亩产值的1/5左右。

松桃农业局一位领导介绍,松桃茶曾是清代皇室贡品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松桃茶业迅速发展,茶园面积达上万余亩。此间,松桃先后开发出5大类型的16个系列茶叶产品,其中县茶叶公司与中国杭州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等品牌,曾获1994年—1995年全国名茶评比“中茶杯”一等奖,国家茶叶研究所的专家盛赞其为“名茶新秀”。

然而,由于所有开发资金均依赖国家投入,加之茶叶收益率缓慢、企业管理水平滞后、银行紧缩银根、茶叶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至2002年,全县茶叶产业陷入困境。县茶叶公司几近瘫痪,所属的各个茶场,无力自筹资金继续经管茶园,1万余亩“双高一优”的生态茶园日渐荒芜。

面对松桃茶业的困境,当地政府广开门路,希望能够东山再起。通过招商引资、租赁承包等形式,松桃自治县对县里13个茶企进行改制,由外埠茶商和本地能人承包经营,72%的茶厂被租赁承包。在外地茶商的雄厚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营销手段下,松桃茶业起死回生,一度荒芜的茶园重焕生机。

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又遭遇“贴牌基地”的尴尬。一些当地官员认为:荒芜的茶园如同自家不能养好的孩子,送给别人找生路,不管怎样也是一件好事啊。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贴牌转卖,为他人做嫁衣,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使本土品牌抢市场由“幕后”转向“台前”。

松桃开始大胆尝试,通过有意识地培植本土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为支持本地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县农办重点扶持浙江嘉盛茶业正大茶场资金30万元,创建本土品牌精加工出口基地。松桃自治县梵净山茶庄生产的“净山牌”系列茶叶,开始在省内外市场受欢迎,产销量逐年递增。

铜仁市:大力发展茶产业 打好脱贫攻坚战


铜仁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近年来,铜仁市依托优越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近期,铜仁市举行茶产业发展大会,各地区汇报今年茶叶种植情况以及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支持茶叶产业的扶贫意见,将大力支持茶叶种植,将打造自有茶叶品牌。

铜仁市

9月29日,铜仁市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茶产业发展推进会召开,听取各重点产茶县今年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安排部署秋冬季茶产业发展工作任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陈达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市长、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洪成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龙海出席会议。

陈达新指出,我市茶产业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第一大农业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从“基地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目前茶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收益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品牌越来越响。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兴茶富民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达新强调,要在基地建设上卯足干劲,全力抓好秋冬季的新建茶园建设,坚持茶园建设标准和技术规程,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园区化的生态茶园。要抓好秋冬季茶叶生产加工,统筹兼顾,抓好质量体系建设,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茶叶无公害化、清洁化生产,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要全力抓好秋冬季茶园综合管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管理方案,强化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职责,全面提升全市茶园田间管理质量和水平;要在抢抓机遇上下足功夫,着力抓好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的承接、谋划和实施,确保富民政策真正落地;要在市场开拓上用足心思,全力将梵净山茶品牌做强、市场做大,产业链做长,确保产业效益不断提升;要在要素保障上加足马力,强化组织纪律,强化产业投入,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开创全市茶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决战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胡洪成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全面完成新增茶园建设任务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步抓好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谋划争取、梵净山茶城和茶叶市场建设、抹茶生产线建设等工作任务,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茶产业发展硬仗。

会上,铜投集团公司负责人对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作了说明,贵茶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抹茶发展推进情况。各重点产茶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人,各区县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50余家重点茶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湖北:严格管控茶叶农药残留 政府扶持打响全国品牌


一说起湖北茶叶,大家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花毛尖、天堂云雾、峡州碧峰等,均是湖北出产驰名我国的名茶,虽然,湖北茶叶的出产量和产销量均位居我国前列,可是,当地的茶叶品牌众多、市场混乱等原因,导致当地的茶叶一直走不出湖北,这可怎么办?在近期茶叶峰会上,茶行业专家认为:应该严格管控茶叶农药残留,提高湖北茶叶的质量安全,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打响湖北茶叶的全国品牌。

湖北茶仍走不出本省,原因何在?

吕明宜分析:企业都只愿打自己的品牌,而不愿打区域性公共品牌,导致公共品牌影响力有限,在全国没有竞争力;各级政府投入不足,引导不够,没有凝聚起茶产业“抱团打天下”的合力。

采花茶业集团董事长马驰认为:湖北茶企数量多,但规模小、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没有一个茶品牌入选中国十大名茶。在全国产能过剩、出口乏力大背景下,走出湖北,成了湖北茶产业转型升级、扶贫富民的必由之路。

亟需打响全国品牌

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惠国提出:“全国共有大小茶企7万多家,600多万人从事茶产业及相关产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湖北亟需打造叫响全国的茶叶品牌。”

舒惠国说,江苏碧螺春、浙江龙井等都是历史品牌,湖北学不来。但浙江安吉利用10年时间,政府统筹各家茶企,以联合体形式抱团发展,打出“生态茶”等特色卖点,投入重金做足宣传,将“安吉白茶”品牌推向全国,其经验可以复制。

陈宗懋分析,贵州主打四个公共茶叶品牌,江西主推“三绿一红”,浙江每个县有一个特色茶品牌,四川将茶品牌宣传做到央视,这些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陈宗懋建议,宜红茶历史悠久且出口前景广阔,富硒茶全国只有恩施和四川生产,武当道茶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湖北要加大投入,扩大这些优势茶叶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

要首重质量和安全

省农业厅副巡视员万福祥认为,湖北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叶之地,是茶圣陆羽的故乡,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茶文化源远流长。要促进茶旅融合,补上茶乡旅游的短板,吸引全国爱茶人士来湖北品香茗、游茶园、学《茶经》、住民宿。

陈宗懋说,湖北茶产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扎实,行业秩序良好,茶品种类多元。“湖北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陈宗懋建议,要把茶叶质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农药,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虽然生态茶生产成本高,但售价高、市场广阔。政府应引导茶农、茶企着眼长远,并加大补助力度。”

吕明宜建议,茶叶的传统饮用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要不断更新产品形态,如开发速溶茶、茶饮料等;要包装实用、价格实惠,让老百姓喝得起、喝得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