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茶文化之——扬州早茶的“闲”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

扬州,江南的一座水乡。自古以来,扬州人的生活就以闲适出名。作为中国东部的富足之地,扬州人懂得如何让生活更加精致,更加充满乐趣。在早茶界中,比较出名的当属广州早茶了。但是今天我们想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江南的扬州早茶。

扬州早茶

扬州的早晨是从一杯茶开始的。在扬州城里,吃早茶的地方有很多。每天早晨,你随意走进一条老街,都会遇到一两家人头攒动的食铺,顾客大多是附近的长住民。老脸色,老地方,老三样:一碟烫干丝、两只冒着热气的包子、一杯普通绿茶,对于老扬州来说,闲适的一天就这样拉开序幕了。

闲聊费舌,茶能生津,茶与闲聊堪称黄金搭档。大到国家大事、国际要闻,小至街谈巷议、道听途说,都是早茶时间的谈资。其实,谈什么并不重要,要的是街坊邻里间的那份亲热劲。老百姓过日子没那么多深文大义,就图个乐乐呵呵。就像手中捧着一杯清茶,喝的是其中的闲趣。

扬州人很客气。多年不见的老同事、老街坊偶然相遇,双方寒暄几句匆匆道别,人已走出去好几步了,还会回过头来喊一声:过天请你吃早茶。你也未必就把人家的客气话当真,但心里头还是会有暖暖的感觉。倘若有朋自远方来,扬州人是一定要请吃早茶的,还要去上档次的地方。得胜桥的富春、天宁门外的冶春,都是响当当的老字号。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来扬州,朋友便领我去了冶春茶社。

一条幽静的护城河,一面是长满青草杂树的斜坡,另一面邻水而建几椽茅庐,题名:“香影廊”、“水绘阁”。环境静雅,名也不俗。待到择临窗位置落座,定下单子,服务员便托了茶盘,提着暖瓶过来。茶是绿茶,白瓷盖杯,上好的茶叶。挨个沏上后,服务员问一声:客人齐了吗?旋转身就去向厨房下单子。扬州早茶有个规矩,客齐点心方能上笼蒸,都是人等点心,断不能点心等人。个中讲究,既为点心,也为客人,看似简单,实为妙着。您且品一口清茶细细琢磨吧。

看着嫩绿的茶叶在杯中翻滚沉浮,慢慢地舒张开来,我不由地想,生活中若能少去一份尘俗的紧张,多出一份心灵的安闲,也未必就是坏事。

闲谈间,菜品上桌。一盘大煮干丝,外加四小碟酱菜。既大方,又可人。酱菜味甜,嚼之脆嫩。豆腐干是最普通的食材,扬州人却把它做成了一道招牌菜,淮扬菜的功夫可见一斑。干丝纤细均匀,配料丰富鲜明,用预先熬制的鸡汤烹烩。如此唇齿留鲜的佳肴绝没有半点味精。

正吃着,有人细声提醒:“小心。”服务员站在身后正举着一摞热气腾腾的蒸笼。桌上立时堆满了琳琅满目的精致点心:三丁包子、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蟹黄汤包、笋肉蒸饺……一只只如精雕玉琢般端卧笼中,令人叹为观止。在一片滚滚热浪中,早茶的气氛达到高潮。可着劲挨个尝遍,没有不说撑得慌的。实在吃不了,也只好兜着走了。

吃饱喝足,顺着护城河边溜达,附近有个花鸟市场。那天恰逢周末,花间树下,人影憧憧。老人逗鸟,孩童观鱼。虽说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卖家们却也不愠不急,一脸春风。

相隔数年,我再到扬州,扬州早茶的火爆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商务接待、旅游观光,四方宾客慕名而来。富春开了分店,冶春扩大了规模,但记忆中的花鸟市场已不知去向。原先吃早茶的临河小筑成了茶社的储藏室、衣帽间,成群结队的客人涌进新建的高楼。服务员领我们上楼,进包间。包间按人头定套餐,其中新增了不少品种,像麻辣鸡饺、小麻饼之类,原不属维扬细点,竟也赫然在列。一切都在改变,唯有那杯绿茶保留着一如既往的清香。那缕清香温馨、恬淡、闲情,令我记怀。

扬州早茶是一种“闲”的文化。手中一杯清茶,面前二三知己,那样一份闲情在这个“忙”的时代多少有些叫人怀念。也许,“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只适合那些退休的老扬州,但扬州早茶带给我们的忙里偷闲时光却属于每一位有机会光顾它的人。

小编推荐

我国各地茶文化之祁门的采茶戏


祁门是我国著名的茶乡,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中国历史名茶,在红茶中属于精品。祁门红茶发展历史悠久,其茶文化的发展至清朝光绪年间。在祁门,有一个关于当地茶文化的戏剧,这就是“祁门采茶戏。”那么,“祁门采茶戏”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祁门采茶戏

“祁门采茶戏”是世界名茶“祁红”故乡安徽省祁门县的一种与茶共生、为茶而演的茶乡地方戏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是:茶人编,茶人演;演茶人,演茶事;茶山唱,茶乡演;方音重,茶味浓。

祁门县地处安徽、江西交界之处,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有祁门人业茶的记载。但祁门采茶戏的诞生,却要迟至清代末期“祁红”创制成功之后。由于当时地处穷乡僻壤的祁门人烟稀少,加之祁红制作工序繁杂、作业量大,急需大量采茶、制茶人手。因此,近邻的江西浮梁和安徽安庆等地的农人,便纷纷北上南下来到祁门,女采男制,进乡顺俗,安居乐业,共兴茶事。“江西采茶戏”和“安庆黄梅戏”这两种剧种的因子,便也随之传进祁门,并与祁门的乡音古戏(如,目莲戏、傩舞傩戏等)兼收并蓄、相互嫁接成一种完全崭新的地方戏曲,祁门采茶戏于是应运而生。

祁门采茶戏的曲调十分丰富,有西皮、二凡、高二凡吹腔、反二凡、拨子、秦腔、唢呐皮、文词、南词、北词和花调等数十种。起初,祁门采茶戏以清唱的来形式表演,无论是茶山还是乡场乃至于古祠堂、古戏台,什么地方都可随时开唱。真正以戏曲表演的形式登上舞台表演,则是***初年的事儿。当时祁门采茶戏已经相当红火,史籍中有“连演七天七夜”的演出纪录。据当地茶文化资料称,解放前夕 “在祁门上演的采茶戏传统剧目就有大戏12本,小戏46本”。最具代表性的祁门采茶戏剧目有《采茶》、《海老三种茶》、《祁门红茶》、《天下的红茶数祁门》、《茶场就是我的家》等,特别是其中有六幕的祁门采茶戏《天下的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由于这部初创于1937年的采茶戏的原始脚本的编剧者,正是由***北京政府农商部于1915年在祁门县创办的“祁门茶叶改良场”的场长、著名茶叶专家胡浩川先生。这部以六幕采茶戏为载体,具体演绎祁门名茶从鲜叶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的完整过程的祁门采茶戏,在庆祝祁门解放的欢庆晚会上公演后,反响相当强烈。而另一部剧名叫《海老三种茶》的祁门采茶戏,则以其全部采用祁门方言演唱、道白的特色而载进祁门采茶戏史册。

祁门采茶戏作为祁门茶乡弥足珍贵的茶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新编的祁门采茶戏剧目不断涌现,并在参加全县、全地区和全省的文艺汇演中屡屡获奖。现在,国内外客人谈到祁门,不但马上就能提到“祁红”名茶,而且还要提到“祁门采茶戏”,由于它是“祁红之乡”又一朵令广大茶人喜闻乐见的、饱蘸茶香的茶文化奇葩。

以上就是关于祁门采茶戏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祁门采茶戏来源于中国祁门,这是在当地茶叶生产中发展起来的。祁门采茶戏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由祁门红茶发展而来的采茶戏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各地茶文化之汕头人的焖茶饭


潮汕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潮汕文化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潮汕人懂吃,对于食材讲求新鲜,口味相对于北方人来说会偏淡。潮汕人的饮食一直都是以清淡鲜爽而着称的。唯独对于茶却偏偏“重口味”,喜欢浓浓的酽酽的,以至让外地的朋友望而生畏,不得已而为之时皱着眉头好比喝药汤。

潮汕功夫茶

清时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对此曾有详尽生动的描述,对工夫茶的浓烈一开始就有戒心,有“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云云,当年他用的武夷茶,至今仍是工夫茶的主要用茶之一。然而“喝工夫茶不会皱眉头”的便是潮汕人。

喝浓浓酽酽的茶,泡茶时就需要放下很多的茶叶。我国着名漫画大师方成曾在1992年中秋游潮汕便惊讶于工夫茶纳茶的作派,于是打油——“此间喝茶讲工夫,大把茶叶壶里装”。他以为这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吃茶”了。精巧的小茶壶装上适量(8-12克,刚好抓在手里是一把)的茶叶,在热水的浸润下茶叶展开来,涨满了壶满了瓯,活脱脱就像一碗溢香的“茶米饭”。这就是潮汕人俗称的“焖茶饭”,也是工夫茶的一大特色。

潮汕工夫茶的浓酽由来很少有记载,但这与一开始工夫茶饮者必需是有闲阶层有关,进而与这个地区的湿热气候有关,汤量不用多而在少而爽,既解渴且高雅。及至成为一种风气,茶饭焖开了,不分贵贱不分老幼只要有一杯浓酽的工夫茶喝,日子便清爽起来。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潮汕人离不开茶以至“不可一日无此君”,历来把茶叶称作“茶米”,几乎等同于三餐所需的大米,街市上“茶铺多过米铺”。这些年来,上街一眼望过去,便会有门面考究或挂着大茶字铺号的茶铺闯进眼里,有好事者做过推算——仅汕头埠年消费茶叶达1.4万吨,约7.2亿元(据2006.1.10《汕头特区晚报》)。哟,这可是个天量呀,会吓人的吧。曾问茶于铁观音之乡福建安溪,获得过茶王的魏荫茗茶传人魏月德对我不无讪讥说:“安溪人种茶,汕头人食茶;我们安溪人喝茶汤,你们汕头人是食茶饭。”他道出了潮汕工夫茶“焖茶饭”风气,也让我看出了他其实心中暗喜。据了解,汕头用茶的80%要来自安溪,汕头人的焖茶饭对安溪的茶叶生产发展关系重大。

当然,“大把茶叶壶里装”的“焖茶饭”并非就是一杯好工夫茶,讲工夫的潮汕茶客,精准却在对一个度的把握,珠状的铁观音、条索状的凤凰单丛等等,放置多少茶叶才能冲泡出一杯好茶,要的就是适量。还有就是“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茶饭好吃,度要得当,才是一杯上好的茶品,才是一杯让你恋恋不舍的浓浓酽酽的工夫茶。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地茶风茶俗之——杭州的茶文化


作为江南小城,杭州的茶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我们知道点茶始于唐而兴于宋,而南宋时期的杭州作为当时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正是茶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时至今日,杭州的茶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仅保存了原有深厚的内涵,而且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杭州城的一些茶风茶俗。

都说杭州城内茶馆林立,其实这道盛景在南宋时就已出现。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杭州城内已是茶肆密布,是重要游艺场所。明代,杭州茶事也很兴盛,《儒林外史》十四回中就提及,“城隍山就是吴山……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清代,不少茶肆于下午、晚上请艺人在茶肆中说评话,以招揽茶客。喝茶听书,成为杭城中、下层人民普遍之业余消遣与娱乐活动。五十年代,大小茶馆尚有三百多家。而现在三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也一定还记得小时候杭州城内“劳保茶室”遍布街头巷尾的情景,泡上一杯茶,那些老年人是可以坐着聊上一整天的。

杭州城内与茶有关的民俗也极多,列举一二。文献中说,杭州的茶农第一锅炒制出来的新茶,当家人是首先要泡上一杯敬献茶神的,边上放一枝翠柏,取的是“新茶丰收,似柏常青”的意思。西湖茶农婚俗,也习惯以茶为媒结良缘。俗话说,“吃了那家茶,就是那家人”,那“吃茶”即“定亲”之意了。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定茶”,也叫“受茶”或“吃茶”。因为种茶树必下籽,移植则不生,以借喻婚姻之“矢志不移”与“与定有子”。洞房“合茶”,要吃“三杯茶”,第一杯桂圆汤,第二杯莲子、枣儿汤,第三杯才是茶。吃喝时还有一套规定,第一杯接杯后,要深深作揖,用嘴唇一嘬,即由伴娘收去,第二杯也如此,第三杯茶则必须一饮而尽。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茶俗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杭州城凭借自身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而这些茶文化也将会在未来继续发展,成为杭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