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茶的五年涅槃之路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易武麻黑茶 五年的黑茶 五年黑茶

易武麻黑茶。

说起易武茶,觉得要说的话题太多,不知从何说起。茶山概况也好,茶叶历史也罢;都可以从百度或其他资料中获取。茶叶的名气和口感也毋庸置疑,要不怎么能称为“普洱茶后”呢!

想来想去也只有写些个人感受,从茶叶的采摘、加工工艺和后期仓储(昆明地区为例)过程的口感变化稍作论述(大地区口感、小区域特殊口感除外)。

首先易武茶的采摘,易武茶的采摘和其它茶区有些不同,很多茶区是茶叶发芽后还很柔嫩时按一芽二叶的标准采摘的;而易武茶区一般会等茶叶稍稍发老一点才开始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或三叶,甚至有的芽头已经展开。所以易武茶一般黄片多,毛茶呈现出的外观是茎梗长、芽头少、叶片嫩度低。

这样的采摘标准相对应的杀青工艺难度较高,长茎梗和相对粗老叶片带来的含水量和粗纤维令萎凋时间变长,杀青时锅温也不好掌握。温度低杀不熟,特别是茎梗;温度高叶片又容易糊边。所以一般易武茶多会出现红梗和青味过重的现象,要不就是糊片和糊味。杀青后的揉捻又是一个考验。由于茶叶采摘相对较老,揉捻需要乘热揉,力度也要相对较大;甚至一次揉不好,待摊凉后还要揉一次,这样才能保证条索的紧结度和滋味的溢出。所以很多市面上的易武茶都是所谓的“泡条”。看起来肥壮,其实紧结度很低,冲泡时不易出滋味。

易武毛茶干燥后,你会发现晒干的毛茶非常花杂,黄片很多,这就是上面所讲采摘偏老的体现了。毛茶晒干后需要投入不小的人力挑拣黄片和茎梗,因此易武茶的粗老损耗会占7%-9%,而同为顶级茶的老班章,这项损耗不会超过3%。

综上所述,大家应该能大概了解易武茶的特点了,这些特点对应的新茶口感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标准的大叶种茶和相对粗老的采摘带来的新茶香气肯定不会是高扬和鲜爽的,而是轻幽含蓄的。其次由于杀青和揉捻的不足,新茶的滋味相对较淡,汤感较薄,带浓郁的青草气息;而相对粗老叶片和茎梗带来的高甜度,却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茶后”易武吗?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别急!这只是“她”初出茅庐的状态,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经过蒸压,在水热和压力的作用下,茶叶中的果胶得到释放,浓郁的青草气也随着温度消散,脱胎换骨的“她”开始展露“杨家有女初成长”的潜质了。经过蒸压干燥后一段时间,原本淡薄的滋味渐浓。易武茶浓郁的蜜香开始展现,汤质的圆润感和回甘生津的持续性在增长,滋味的浓厚度也表现出应有的水准,苦味很淡,但刺激性的涩度却较高,真正体现一款“涩底”茶的特性。

一年后的易武茶,当初的青涩少女已婷婷玉立,“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随着仓储过程中含水量的下降,蜜香逐渐明显,特别是杯底留香时间长,滋味转醇厚,汤感转浓,回甘生津快,喉韵长,涩底明显。如果是黄片茎梗多者则会略显粗老之气,微微泛酸,滋味偏薄。

三年后的易武茶,一个上位过程中的妃子,“杀气凌厉,尖酸刻薄”正是这个时期易武茶的真实写照;随干燥程度的加快,这个阶段的茶叶香气浮而不实,滋味苦涩,茶水分离,口干喉燥,是新茶最难喝的一个阶段。这时的易武茶是很多人想要放弃的茶品,也会给初品易武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五年后的易武茶,尘埃落定的纷争,终于戴上了至高无上的“后冠”。茶叶在仓储过程中水分含量与空气中水分含量开始平衡,酶的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氧化、分解、合成的加速,使茶中多酚类物质转化出良好的汤色、香气、口感。水浸出物也随之增加;金黄透亮的汤色;浓郁的蜜香;厚实滑甜的汤感;饱满平衡的滋味;持久的生津回甘;深远悠长的喉韵;无愧为“普洱茶后”的美誉!

茶经网小编推荐

什么是易武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是中国古代六大茶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茶马古道的源头,那个地方就是易武。在古代,易武地区的人们就一直以种茶制茶作为生活经济的主要来源。

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的名气越来越大,易武普洱茶也慢慢的被人们所熟悉,到后来易武普洱茶还一度被列为皇家贡茶。之后易武普洱茶的名气更是不得了。古话说得好,树大招风,因为易武普洱茶声名大噪,引来周围的四川人、石屏人都跑到易武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现在易武山中的麻黑村几乎都是石屏后裔。

易武山是六大茶山里面地域最广,同时也是产茶量最大的茶区。易武茶区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950毫米,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易武地区的茶农将茶叶采摘之后经过制茶大师的巧手,将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晾晒等环节,最终将易武普洱茶制成。

易武普洱茶具有陈年普洱的味道,不仅茶香纯正,茶劲十足,而且茶香能够留住茶杯,在冲泡完易武普洱茶之后,再往茶杯里加入清水也可以从清水当中品到茶的香味。易武普洱茶特别耐泡,茶叶鲜嫩,茶汤金黄透亮,一泡易武普洱茶可以冲泡十来回,仍然还有味道。

易武茶区,因茶而兴,也因茶而衰。在雍正年间,因为易武普洱茶被封为皇家贡茶,大批的茶人涌入易武,使得易武地区形成山山有茶寨,寨寨有茶林,茶林连茶林的格局。后来因为茶山的事端不断,清政府就下令严禁客商入山做茶,此后易武茶区便由盛转衰。

现在的易武茶区又重新恢复了古时的辉煌,易武地区的茶农经过不断的努力,改进茶叶制作的手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茶叶的成品质量也提高了易武茶叶的产量。现在的易武普洱茶不仅能够满足本国人民对茶叶的消费,而且出口到香港、印度、老挝、泰国等地区。

看了小编的介绍,您对易武普洱茶是否有进一步的了解?要想获取更多有关茶叶的资讯,请关注我们。

武侯遗种:云南双江千年古茶树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三国时期 “武侯遗种”,在1700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勐海等)和临沧地区等。这些地区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所产茶叶是纯绿色茶饮。

数百年历史的野生普洱茶树正在慢慢减少,为了保护好先祖留下的自然文物,云南省政府正在加大力度保护上年份的普洱茶树,树龄达到500-800年的古树已经禁止采摘茶叶了。普洱茶树与樟脑树、枣树等混生,所产茶叶冲泡之后会有独特的樟香和枣香等香气,品质特优。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975年,普洱熟茶用于生产,随着逐年的发展,人们对普洱熟茶进一步了解认可,工业化批量生产势在必行,可传统的熟茶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缓慢,各种香型需靠陈放几年缓慢转化。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老师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5月13日以总局2008年第60号公告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08年8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0号(总第123号)批准发布,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有一个名字很长的县名

从云南著名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所著一书《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可以知道,云南是个有着2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在云南的这片土地上有30多个民族自治县,其中有一个是以四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自治县,那就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这是一个大家觉得名字有些奇怪而且字数很长的县名。

而双江这个很表意的地名,一听便让人联想到这地方一定与两条江有关联。真是名副其实,双江的确与两条江相依:澜沧江和小黑江。澜沧江在其东面,是双江县与景谷县的分界线;小黑江在其南面,为双江县与澜沧县的隔界江。

1951年以后,即半个世纪以来,云南茶品无论是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大奖,细究原料成分总能找到双江茶的影子。从封存的档案中可真切地看到,双江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美质超群,不争不傲。喧嚣之后,榜名高昭,中国大叶种茶的王冠最终落归双江勐库。

野生古茶树群落世界第一

当今世界四大原始茶种,临沧占据了一半,勐库大叶种更被中国茶界盛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即勐库人称的西半山,属于邦马山脉中的一段,此段山脉在勐库境内由北向南纵贯60千米,整段山脉海拔均超过2700米,最高主峰海拔达3233米。

邦马大雪山2500米以上的地带现在仍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生长着成片的千年以上野生古茶树,面积超过1.2万亩,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中外茶叶专家公认,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区域。

这个原始植被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树群落,有着“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而在原始森林中,世界古茶谷生长着的1号古茶树,据有关部门测定,已经有3500岁以上的生命。

历史名茶安化黑茶的名优之路


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品类很多,每个茶产区都有一种或几种名优茶生产;全国不下几百种,其中以绿茶的名优类品质最多,约占名优茶的80%。名优黑茶却很少被提及,随着人们对安化黑茶认识度越来越高,品质得到大家的认可,岁越茶学部查阅一系列资料,也来聊聊名优黑茶——安化黑茶。

历史名茶安化黑茶的名优之路

名优黑茶的定义

被社会公认的,有独特美观外形和优异内质的茶叶,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黑茶。

➤1、为什么说安化黑茶是名优茶?

①安化黑茶的原料生长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这一点是必备条件。

②安化黑茶产品形式多样。

千两,天尖,茯砖,黑砖,花砖,他们外形独特美观,内质更是色香味优异。

③安化黑茶原料茶树品种优良。

安化境内多种植云台大叶、槠叶齐、安化群体品种等适制黑茶的茶树品种,结合安化良好的天然环境,为安化黑茶提供了良好的原料基础。

④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⑤安化黑茶成品茶形式多样,天尖、千两、茯砖等,都是由复杂而又精细的工艺制作而成,这是安化黑茶成为名优茶的决定条件。

历史名茶安化黑茶的名优之路

➤2、历代的名优茶

①唐代:50多种,主蒸青团茶为主,少量散茶

②宋代:90多种,蒸青团饼茶为主,龙凤饼等

③元代:40多种,团饼茶,散茶

④明代:50多种,主散茶,少团茶

⑤清代:40多种,六大茶类。

历史上,安化黑茶是安化的知名特产,因其品质优良被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天尖、贡尖以"天""贡"命名,反映的正是其作为地方特产向天子入贡的性质,这种命名在名优茶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据报道,前几年在故宫发现的遗存茶叶贡品中,跟普洱茶在一起的,就有安化黑茶。

从历史考证节点来看,安化黑茶品质上佳,深受茶商番僧的追捧,违禁私自贩售者数不胜数;在清朝时期,已经将品质优良的安化黑茶作为入贡产品,已具有名优茶的特性,可将安化黑茶纳入清代名优茶。

历史名茶安化黑茶的名优之路

➤3、名优茶的分类

名优茶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按照时间脉络,采用历史沿革的分类方法,安化黑茶可划分至历史名茶范围。

历史沿革名优茶包括以下三类:

历史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

恢复历史名茶(蒙顶甘露)

创新名茶(南京雨花茶)

安化黑茶出现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安化黑茶生产始于十六世纪初。

《明史·食货志·茶法》记载: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有"以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字样。这是已知的"黑茶"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里讲的黑茶专指安化黑茶,难于满足官茶和商茶需求,同时也不及湖南安化民间实践中形成的在初制中进行锅炒、沤堆、火焙等工艺产制的黑茶。于是,商人越境至湖南采购。由于湖茶量多、质好、价廉,吻合朝廷“以茶易马”之愿,在十六世纪末期以来,西北边茶逐步被湖南黑茶所主导。

安化黑茶的品质广受认可,从历史发展来看,安化黑茶可以划分到历史沿革的历史名茶。

古老黑砖的创制之路


古老黑砖的创制之路

黑砖茶,色泽乌润,成砖状,故名黑砖茶。黑砖茶压制紧实,口感醇正,经岁月自然陈化后,口感醇厚甘甜,是鉴藏的理想茶品。

诞生于抗日硝烟之中

安化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古时就驰名中外。安化黑茶自明始,生产一直经久不衰。当时的黑茶除一部分在产地压制成花卷及散茶外,大部分作为原料,运至陕西泾阳压制成砖,以兰州为集散地,销往西北地区。身为茶乡,却不能制作成品,此乃一大憾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体积庞大的引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而大为减少,从而引起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叫地方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先生,经过科学的实验和研究后,撰写了一篇题为《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并见诸报端,引起政府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1939年5月,彭受托至安化试压黑砖茶,在安化的江南坪(江南镇)仿照湖北羊楼洞的压制方法,用木制压机压制样砖数片,送往当时的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6月接到复电:“样砖色味俱佳,唯砖身松弛,诸嘱压紧。”7月于湘潭订购铸制手摇螺旋压机六部,12月压机运回。1940年1月装制,3月正式开工压制,其产品据当时旅居江南坪的泾阳茶商称:“砖身紧致,色泽艳丽,滋味醇厚,其品质在泾阳砖之上,并经重庆中国茶叶公司检验,交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售,自此,安化开始压制黑砖茶。

黑砖茶的制作工艺

黑砖茶是一种以黑毛茶为原料经加工压制成砖型的茶叶品类。黑砖茶砖面要求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无黑霉、白霉、青霉等霉菌。黑砖茶内质香气纯正或略带松烟香,滋味浓厚带涩,汤色红黄稍暗。

黑砖茶的制作,分为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原料的处理。先将黑毛茶原料筛分整形,风选拣剔提净;然后按照比例进行拼配,渥堆发酵。第二个部分是压制成型。先用高温汽蒸灭菌并将茶叶蒸软,再将黑毛茶放置在茶砖模具中,使用高压压制定型。定型冷却一段时间后,进行检验修整,保证砖面平整。最后放入烘房高温缓慢干燥,包装成品。

黑砖茶的冲泡方法

黑砖茶,压制紧实,极耐冲泡,在茶具使用方面采用密合性较好的茶具为佳。可以采用功夫茶冲泡方法,取茶约5-7g,用100°沸水冲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采用传统的熬煮法,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熬煮,茶汁与水可以有一个完美的融合,口感更加醇和绵柔。尤其是陈年黑砖茶,如果是光泡不煮简直是暴殄天物!

温馨提示:压制紧实、适长期仓储,是黑砖茶的一大特点;在撬取茶叶的过程中,请沿茶纹理撬取,以免误伤。

一口料 五年陈 岁月沉淀酵藏茯茶


一口料五年陈岁月沉淀酵藏茯茶

湘益新款茯茶上市匠心打造时光滋味

湖南产茶历史悠久,品种品类丰富,湖南出产的茯茶更是茶人的挚爱。今年7月,湖南益阳茶厂推出了一款茯茶新品——湘益茶马岁月

安化茶马古道:别样的“丝绸之路”


安化茶马古道:别样的“丝绸之路”

在湖南省安化县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隐约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古道上,马蹄印历经风雨还清晰可见,仿佛诉说着那段气势恢弘的历史。千百年来,声声马嘶,悠悠马铃,回荡在山谷、急流和山寨的上空。

“茶马互市”的缘起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居住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需要大量摄入高热量的脂肪,比如奶油、羊肉等,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体内不易分解消化,而茶叶正好能够起到分解脂肪的作用,所以那里的人们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只是藏区因为高寒的缘故产不了茶,而在内地因为常年征战大量需要马匹,如此一来,藏区人民就将自己的马匹、药材等与内地的茶叶、布匹、盐进行交易,茶马古道便是这样开辟而成。

事实上,传统的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汉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与这三条道路不同的是,在安化的这一条茶马古道,时至今日也保留着用马运输茶叶的这一特色。

与黑茶的“不解之缘”

安化作为西部茶马互市的供应地。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有着“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茶叶生长环境。安化黑茶也远近闻名,产销十分兴盛。那时的茶商为了方便收购和运输,于是就集资在安化县内修建了茶马古道。与其他茶马古道路线不同的是,由于安化的资水横贯全境,聪明的茶商便运用这个优势在安化收购茶叶后,再沿着这条茶马专道驮至江边集镇,通过水运的方式远销外地。这种“船舱马背式”的茶叶运输方式造就了它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特色。

安化的这条茶马古道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来到这里旅游的人们,多半寻茶而来,与茶结缘,毕竟,这条古道的兴起就是因为黑茶的兴盛。要说安化这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历史悠久,唐代时就有生产。现有三尖、茯砖、花卷等多个种类,具有助消化、降脂减肥、延缓衰老等九大功效。茶香醇正甘爽,有的略带独特的松烟香,要缓慢地细品几口,方能觉出其中的妙处,令人回味无穷。

古道上的激情有关于“马帮”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汇合。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或顶着烈日缓步徐行,或抵着骤雨冒头前进,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今,历史在茶马古道上的痕迹已经慢慢在褪色,但是安化的马帮却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马帮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在安化大山深处已有千年以上,他们身上的不折不扣的勤勉和冒险精神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现代所稀缺的。

近几年来,安化县政府重视旅游开发,养在深闺的川岩江风景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马帮游”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那里的山道,根本是不能明眼见的,走近了才发现在树丛中间隐约有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那是骏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临峡谷,步步惊心,连往峡谷底部看一眼,都需要足够的勇气。

我们熟知的茶马古道已经淹没在历史烟云中,古道上的马蹄滚滚已然随着历史的沉淀也渐渐沉默了,然而,在悠长的历史剧里,茶马古道依然是一颗璀璨之星,耀眼在浩瀚长空。

黑茶在安化:中欧茶叶之路的兴起


黑茶在安化:中欧茶叶之路的兴起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分在亚欧两州的两个大国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对抗走向对话。茶叶犹如润滑剂、“茶叶之路”就像一台发动机、把中俄两国的经贸往来带动了起来,不仅丰富了两国百姓的物质生活,而且促进了文化方面的丰富交流。茶叶之路源于中国湖南安化与福建崇安,远至俄罗斯恰克图。古茶叶之路全程路线,湖南以安化黑茶为主安化属湖南益阳市,位于雪峰山脉北段,资水中游,地形地貌多样,境内多高山叠嶂,风景秀美。高山出好茶,安化有“中国黑茶之乡”美誉,所产黑茶为“安化黑茶”,具有消腻化食、降三高等独到功效。亚欧茶叶之路兴盛时,安化黑茶茶砖一律先运往汉口,再统一和其他省的茶一起运往恰克图。即使是在清末鸦片战争,陆上茶路受影响,但安化黑茶贸易仍然活跃,至汉口的水路未曾中断。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亲自来到汉口设立贸茶办事处并主持开幕,安化黑茶对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几百年来,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俄罗斯人至今还是“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煮饮黑砖茶是俄罗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曾问过他们一天喝茶的次数,他们回答是:“从早到晚”,显然不能用数字来计算。茶在俄语中为“恰依”和汉语的发音很相似。俄罗斯的少数民族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阿布卡斯阿和格鲁吉亚人除了喝黑茶、绿茶外,还喝奶茶。今年,著名策划人胡明方发起了“重走茶叶之路”大型文化活动,计划以120匹骆驼驮中国茶叶的方式从湖南安化出发,按照古茶叶之路路线,最终走到欧洲。活动得到中国社科院的牵头及其他多家单位共同合作支持,一路上,活动组委会不仅用这种古老方式宣传中国茶叶,同时也是纪念曾在古老茶路上鞠躬尽瘁的先人们。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重走茶叶之路,湖南安化黑茶将成为驼队的首领,带领其他中国茶叶一齐踏上古老茶路,向世界展示中国茶叶的独特魅力!(略有改动)

安化黑茶运销的三条茶叶之路


安化黑茶运销的三条茶叶之路

安化虽然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大山区,却有着资江贯穿全境和有唯茶甲诸州县的茶叶,历史上就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尤其是在明朝,安化黑茶定为官茶前后,晋茶商最先来安化办茶,然后是陕、甘、宁等茶商(称西帮),赣、鄂、粤等茶商(称南帮),及本省茶商(称本帮),云集安化资水沿江一带的小淹、江南、黄沙坪、酉州、东坪、马辔市等茶马古镇办茶,可谓是茶行、茶庄、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景。从明清至民国,安化黑茶、红茶产销兴旺,名扬四海。

一提茶马古道,似乎以为仅在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茶马古道,然而,随着明清晋、陕、甘等茶商和南帮及本帮云集安化办茶,就形成了以安化为起点的,也是世界最长最古老的茶马古道,直达亚欧大陆。

马背船装的安化黑茶分三条茶叶之路内销和出口,形成了三条主要茶叶之路。

古丝绸之路:以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为主,安化--汉品--襄樊--陕西泾阳至兰州,运销青海、西藏、新疆、苏俄等地。这条运茶之路称为古丝绸之路。

万里茶路:以安化黑茶产品中的花卷茶(现称安化千两茶)、天尖茶、贡尖茶、黑砖茶等及1840年以后制作的红茶,由晋茶商开辟的安化--晋--恰克图至圣彼得堡(俄),纵贯中国,连接欧亚,是可与古丝绸之路媲美,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茶叶之路。安化是晋茶商万里茶路的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广州、上海等五个口岸对外通商,粤茶商将红茶制作技术传入安化,从此,红茶日兴且品质好。安化红茶和安化黑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盛销欧(英、法)美俄等地区。安化红茶于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在巴拿巴国际博览会上同获金质奖章。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安化黑茶是什么年代?安化黑茶是在什么朝代定为贡茶?在什么朝代定为官茶?

答:最早的文字记载:

有文字记载安化黑茶最早的年代是公元856年,唐·杨烨《膳夫经手录》有渠江薄片记载。公元935年,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的渠江薄片,即早期制作的安化黑茶,至2015年,安化黑茶的历史有1159年了。

贡茶朝代:

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朝廷额派贡茶,安化每岁贡芽茶22斤(合现在13千克),将大桥、仙溪、九渡水和龙溪采制的四保贡茶列入保贡卷宗史册。

安化千两茶(花卷茶)为清·嘉庆(1796~1820年)朝廷贡茶;安化天尖茶在清·道光年间为贡品,之后就有了皇帝用茶为天尖,朝廷用茶为贡尖之说。

定为官茶朝代:

历史上由朝廷的茶马司控制,以茶易马,称之为官茶。按现代说法是计划茶,由政府统购统销。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安化黑茶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远销西北,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

《易武茶的五年涅槃之路》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易武麻黑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