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茶历史文化的了解

发布时间 : 2019-12-02
黑茶的历史 黑茶的文化 茶文化

黑茶的历史。

六十年前人们说冰岛茶指的就是扁岛老寨的茶,而今天冰岛是一个行政村即冰岛村委会,下辖5个自然村,冰岛、南迫、坝歪、糯伍、地界。从冰岛老寨俯瞰可看见山下的南勐河,南勐河发源于临沧南美乡,从冰岛进入双江地界,南勐河将勐库一分为二,勐库人将河两边的大山一边称东半山,一边称西半山。冰岛村委会所辖的坝歪、糯伍老寨,在南勐河东岸的山顶上,按勐库人的分法,它应属东半山;冰岛老寨、南迫、地界三个村在南勐河西岸,属邦马大雪山山脉,它应属于西半山。

冰岛老寨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上,过去,从南勐河边走老路到冰岛老寨,至少要爬40分钟的山,现在土公路已通到冰岛老寨,上冰岛已不难。

冰岛村的傣族村民一直将自己居住的寨子称为“扁岛"或“丙岛”。傣语有两种译意,一为送青苔的地方,一为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冰岛现有52户人家,傣族有25户,拉祜族有5户,其余为汉族。

傣族从勐卯(今瑞丽)迁来冰岛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1480年勐勐新一任傣族土司罕廷发上任时,冰岛(扁岛)村已存在。1485年罕廷发派冰岛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冰岛成为勐库第一个傣族种茶的村寨。

一百年前冰岛村全是傣族,冰岛傣族多姓俸,姓俸的傣族与勐库坝子傣族寨中的上层贵族有亲戚关系,冰岛的傣族村民今天仍讲傣语。如从1485年去西双版纳引茶种算起,冰岛傣族种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勐勐土司统治时期,勐库许多村寨都来冰岛引过茶种,双江改土归流(1904年)之前,勐勐傣族土司向外送茶叶或茶籽都用冰岛的去送。冰岛一百年前是双江(勐勐)两个种茶的傣族村寨之一(另一个是忙波),冰岛茶是傣族土司罕廷发派人引来的种,冰岛茶的地位很高,相当于勐勐傣族土司的专用茶,冰岛的茶园也相当于是勐勐土司的私庄茶园、贵族茶园。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库400多年。冰岛茶在勐勐土司的重视和关照下,清光绪年以前已经声名远播。冰岛茶为后来整个勐库茶享誉国内外起过很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冰岛的傣族人口清朝时期比现在多,冰岛在1904年以前就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佛寺,说明清朝时期冰岛村居住的傣族人户是很多的。汉人进冰岛定居是改土归流1904年以后的事,1949年以前冰岛有多少茶园现查不到资料记录,但1953年和1954年云南的茶叶科技人员贡惠英、肖时英就进冰岛调查,1958年冰岛建起茶叶初制所说明当时冰岛茶叶产量是很高的,茶叶产量高才需建初制所,1950年至1958年冰岛没有增种过新茶园。

冰岛离临沧的勐托不远,1949年以前冰岛人大多将茶背去勐托街卖,勐托街有博尚人专门在那里收冰岛茶,勐托有许多傣族,勐托的傣族专门喝冰岛茶。

冰岛的傣族村民说,土司统治时,冰岛的茶籽未经土司同意不能带出勐库,其他寨子来要茶籽,多少由土司分配。从傣族村民的讲述可窥出,冰岛的茶园如同勐勐傣族土司的私产,冰岛茶籽调出调进得听土司的。

勐库1904年以前由勐勐傣族土司统治,说勐库各个村寨都去冰岛引过或领过茶籽完全可信。从罕廷发起历任勐勐土司官都在大力推广茶叶种植,因为改土归流以前勐库山区已经是村村寨寨都有茶园。

冰岛茶园也是傣族土司的育种基地,傣族土司有责任有义务向各个村寨发送茶籽。但说冰岛傣族寨是勐库最早种茶的村寨就不可信,布朗族至少比傣族早定居勐库两千年,公弄一带的布朗族至少在唐代以前已在勐库山区种茶。

冰岛作为双江古老的茶种输出地,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起就进入了国家各级茶科所的视线,冰岛茶种的优良品质一直被重视,省内外不少著名的茶叶专家都去过冰岛。云南省内的临沧、凤庆、云县、镇康、勐海等20多个县都引过冰岛的茶种,云南出口的红茶,获奖的普洱茶都有冰岛茶的贡献。

冰岛曾经的勐勐土司的贵族茶园,明清时期勐勐的茶种培育基地,现已转变成为国家的茶叶良种培育基地、引种基地。冰岛茶经过几百年的培育优选,现已成为中国大叶种茶的最佳品种。

冰岛老寨1950年以前已是茶园围村,1958年起为了提高产量,双江县对冰岛的古老茶园进行改造优选,经过几十年的改造选育,1949年以前的茶园现还留下100多亩,明代的母树还存二三株,这些古老茶树生长在寨村子旁边,:凿在村民家门前就能看到。冰岛1958年以后又新种了六七百亩新的茶园,比起公弄、大户赛等村寨来说,整个冰岛老寨的茶园不算太多,但因冰岛老寨人户不是很多,每户人家拥有的茶地仍然可观。

冰岛茶声誉很高,不愁销路,价格在勐库为最高,可与版纳易武茶,澜沧景迈茶价相比,冰岛茶价格高,但要买到还不容易。近几年不少广东、香港的茶老板为了能买到真正的冰岛茶,每年都亲赴冰岛村收茶。韩国人对冰岛古树茶追捧入迷,每年春茶刚发芽就进村驻守,当茶农采茶时便站在树下等着收鲜叶。

冰岛茶几百年的历史底蕴不可小视,它对勐库对整个双江茶叶的拉动力,今天仍然是最大的,只要冰岛茶在,双江就永远是茶人们向往的地方。回眸历史,饮茶思人,勐勐土司罕廷发对冰岛茶、双江茶的历史贡献应予肯定。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道词源历史文化介绍


茶道词源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杂言古体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秋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闻见记》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封演是唐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学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茶道名词。

在唐以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喝茶就和煮菜喝汤一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如封演《闻见记》所记,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侣通过种茶、制茶而精于茶术,士大夫们则创造性的发挥,把茶的知识艺术化、理论化。

当时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诸家精神,主张以茶修德。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篇),贯穿了和谐、中庸、淡泊的思想内容,强调饮茶自修内省。

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后茶道被传承、传播到国外,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与日本文化结合后形成日本茶道。

遵义毛峰茶叶历史文化介绍


大名鼎鼎的遵义被誉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茅酒之乡,红色的革命文化闪耀在青山绿水之中。当你走进遵义,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多彩贵州,红色遵义”的精确说法。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遵义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最大工业城市,因生产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驰名中外。

1974年,贵州省茶叶研究所以引进的良种福鼎大白茶茶芽为原料,研制成功名茶遵义毛峰,以纪念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毛峰的外形紧细圆直,锋苗显露,色泽翠绿润亮,白毫满披,银光闪闪;内质嫩香持久,汤色碧绿明亮,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

(其条索圆直,锋苗显露,意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白毫满披,银光闪闪,象征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独特的嫩香,高香持久,比喻红军烈士革命情操世代流芳。遵义毛峰具有香高而长、汤色和叶底翠绿明亮的特点。)

遵义毛峰为新创名茶,属绿茶类。

1974年为纪念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而创制。产于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茶园三面傍水,一面依山。日出时,湄江、小溪水面蒸腾,雾气给茶园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阴雨天更是云雾缭绕,水汽濛濛。

茶园四周人行道、山坡上,种植了许多的桂花树、香蕉梨、柚子树、紫薇等芳香庇荫植物。阳光透过水汽雾层、疏密有致的树叶,产生反射和折射,形成漫射光,光学上称之为“丁达尔”现象。

这里酷似高原盆地,昼夜温差较大。这样独特的生态环境,恰巧符合茶树系统发育的要求,有利于生化物质的合称积累,尤其是芳香物质的生产。

遵义毛峰以每年开园头十五天左右的福鼎大白茶之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茶青为原料。

霍山黄茶历史文化渊源介绍


皖西在古代由寿州和周树管辖。自唐宋以来,这里就盛产茶叶。这里出产的霍山黄芽和天竺香芽在唐代声名鹊起,受到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留下了许多文字记载。明代以后,随着炒制方法的出现,皖西先后创造了大兰花茶、小兰花花茶、大绿茶、小绿茶、大黄茶和小黄茶。大茶通常由一个芽、三、四片叶子,甚至五、六片叶子制成,有大茎和长叶子。烘焙方法是一样的。小茶是由一个芽、一片叶子和两片叶子组成的。它也被称为芽茶,主要是贡品。在古籍中很难追溯这些“大茶”的配方和质量特征,但有相当多的当地口头文学和神话流传于民间。然而,随着朝代的变迁,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自愿死亡的。

据古籍记载,“年重300公斤的六安芽茶”在晚明被作为贡品。到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它实际上已经增加到630公斤,并且从那时起一直在增加。这些史料间接表明,自晚明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主要的国内茶叶生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茶和黄茶。

明代,许次纾的《茶树》记载:“曹玲一定产于世界名山。长江以南是温暖的,所以茶是唯一合适的。在大河的北面,它被称为六安。然而,六安是它的县的名字,它真正的生产是霍山县的大蜀山。茶是最受欢迎和最著名的,被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人们所使用。南方说它可以消除污垢和停滞,也珍惜爱情。顾璧山不擅长制定法律,所以他被放在煎锅里用火烤。他还没来得及从水壶里出来,就已经被烤焦枯萎了,值得一用。”竹子也被用来制作巨大的豆瓣菜,可以储存在高温下。虽然有绿色的树枝和紫色的竹笋,但使用时会枯萎。它们只用于食物。Xi·坎平和他们打架。这个账户大致类似于现在的黄达茶。焦味和闷黄正是黄达茶的品质特征和制作方法特征。可以看出,黄达茶至少有400年的历史。根据《霍山县志》,霍山“茶叶广泛销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这与黄达茶目前的销售区域相似。

皖西黄达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和岳西。与上述地区相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安徽固始、千山也曾少量生产。金寨县的大化坪、水漫河、雁子河出产质量最好。它位于大别山北麓腹地,是中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由于高山屏障,水和热条件较好,绿色环境适合喝茶。

铁观音茶叶的产地历史文化?


安溪铁观音原产地 ---铁观音原产地福建省安溪县。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说明安溪唐代已产茶。到明代茶产稍盛,《安溪县志》有“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18世纪后期安溪茶户有了较大发展。诗人阮 锡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郁嵯峨,甚阴常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保万家……”之句。随之茶区农民还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

安溪既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也是全国名茶黄金桂的发源地,又是福建省乌龙茶出口的基地县。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据《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龙凤名区”、“闽南茶都”之美誉。1995年3月,安溪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并被农业部、外贸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区”;2002年,又被农业部确认为“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国家列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英国红茶的历史文化、泡法


英国红茶的文化

英国红茶是一种发酵茶,随着发酵程度的不同,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香味和口感,如同葡萄酒一般,让人捉摸回味。

英国人热爱红茶的程度举世闻名。在一天中许多不同的时刻,英国人都会抽出时间来喝一杯茶。这样的传统,其实早在18世纪已经蔓延开来。在18世纪的欧洲,除了传教士广泛酿造的葡萄酒之外,被当时英国贵族推崇备至、甚至被当成炫耀贵族身份的杯中之物是一杯香醇的红茶,并且必须是来自中国或者印度的上等红茶冲泡的。红茶成了当时英国最流行的饮料,并且取代了酒在餐饮中的地位。

最具传统的午后红茶,毋庸质疑当属英式下午茶。虽然英式下午茶繁复的礼节已经简化,但正确的冲泡方法、优雅的喝茶摆设、丰盛的茶点,这三点则被视为喝茶的传统而流传下来,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英国红茶展现的是一种绅士品位与奢华气质。

英国红茶的泡法

传统的英国红茶需要一整套繁复的茶具来冲泡品味。优美高贵的骨瓷茶具上,绘有精美的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简洁不失优雅。英式茶具都是成套使用并镶有金边的杯组,所以非常有收藏价值。为增添风味,可在红茶中加入牛奶制成奶茶,但应先加入牛奶,可避免茶表面产生球状油脂。在正统的英式茶宴里,不鼓励加柠檬,以免破坏好茶的风味。

英国红茶的历史

与英国有关的一切都显得风度翩翩,高贵非凡。马球如斯,英格兰威士忌如斯,当然,举世闻名的英国红茶更具有魅力不凡的绅士风度。一杯味道浓郁、颜色深沉的英国红茶曾经倾倒过无数的王室贵族,更为英国红茶文化增添了一种迷人的色彩。

说起英国红茶,许多人固执地认为它的出生地是在欧洲大陆的英格兰,而事实上却是产于千里之外的中国。在英国境内,你无法找到闻名全球的英国红茶种植园。这是因为英国人对于红茶的热爱和悠久的饮用传统,才使原产于中国并在印度种植的红茶被冠以“英国”的前缀,于是“英国红茶”的名字被许多人误解至今。

红茶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这与中国隋唐朝代以及大英帝国的扩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公元5世纪,中国茶叶就远运到土耳其,自隋唐以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就没有间断过。虽然有关茶叶的贸易早已有之,但当时的中国只出口茶叶,而不出口茶种。

到18世纪80年代,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的英国植树采集家,将茶叶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然后在印度培育了10多万株茶树苗,这样大规模的茶园就出现了。其所生产的红茶被陆续运往英国本土销售。由于长途贩运,数量不多,红茶到达英国后身价倍增,只有富有的英国贵族才能够品尝到这种珍贵奢华的“印度红茶”,此后渐渐形成了英国的红茶文化。

当时,大英帝国凭借着它的雄厚国力以及先进的贸易手段,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将茶叶推广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饮料。红茶的诞生解决了茶叶因长途运输而失香走味的难题。清朝是中国茶叶贸易最鼎盛的时期。

当时,由于英国乃至欧洲王室贵族对红茶的需求日益增加,满载茶叶的欧洲商船远航到世界各地。在世界茶叶贸易的全盛时期,中国的输出品中有六成都是红茶。

后来,英、法等欧洲国家开始从印度及锡兰等地区购茶。经过岁月的磨砺和时间的沉淀,时至今日,产自印度两大著名产区的上等红茶,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英国红茶”。

河南绿茶品种及茶历史文化


河南省属于江北茶区。河南产茶主要在信阳地区,集中在潢川县、罗山县、光山县、固齿县、商城县、桐梧县、泌阳县等地,主要产绿茶。河南省产茶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1200多年前就有茶树种植。着名的绿茶就要数信阳毛尖了,此外还有潢川县的云芽翠毫、固齿县的仰天雪绿、商城县的金刚碧绿、桐梧县的太白银峰等。信阳毛尖直条形绿茶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的信阳市,以“五云两潭”地区出产的茶品质量好,五云即车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集云山、连云山,两潭即黑龙潭、白龙潭。其干茶外形紧细圆直,有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以香高味浓着称,是江北茶区中着名的茶叶品种。

在2006年4月的信阳茶叶节拍卖会上,名为“蓝天玉叶”的信阳毛尖绿茶100克拍出14.9万元的天价,大大提升了信阳毛尖茶的知名度。

信阳毛尖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冲泡信阳毛尖用中投法,杯泡时可用玻璃杯或瓷杯等。

遵义毛峰茶历史文化及产地品质


遵义毛峰是1974年为纪念著名的遵义会议而创制的一种新创名茶,属于绿茶类。如今,遵义毛峰已位列全国名茶之中,并且曾经多次荣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的荣誉称号。遵义毛峰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茶人的喜爱,得到海内外的一致赞誉。湄潭县是毛峰的产地,这里一直有“小江南”的美誉。湄潭境内湄江河横穿南北,这里溪水蜿蜒,纵横交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一系列优越的自然条件:山势巍峨、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明显,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和无机质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明显,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和无机质养分含量丰富。

湄潭县索有“小江南”之称,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周围群山环绕,秀丽的湄江从城中穿越而过。湄潭县的茶叶研究所的茶园依山傍水,景致十分优美,茶园四周的山坡上,广泛种植着各种芳香类植物,如桂花、香蕉梨、柚予、紫薇等,整个茶园都被浓郁的香气缭绕着,加上湄江蒸腾的氤氲水气,从而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遵义毛峰的冲泡对于茶与水的比例要求比较严格,只有茶、水的比例恰当,才能冲泡出上等的毛峰茶。通常l克茶叶用水50—60毫升(即茶与水的比例为1:50到1:60之间),泡茶的水温不宜过高,用80℃左右的开水冲泡为宜:将茶叶放人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透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分满,注意泡茶切忌满杯,冲完水后,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茶汤尚余1/3左右时,再续水。

遵义毛峰茶外形茶片紧细圆直,白毫尽显,色泽油润翠绿,内质嫩香持久,冲泡过后的茶汤颜色碧绿明净,品起来滋味清醇爽口,这些都是遵义毛峰典型的品质特色。遵义毛峰之所以久负盛名,不仅在于其茶叶本身的优秀品质,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圆直的条索和显露的锋苗,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象征;满披白毫、银光闪闪,是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象征;香高持久,是红军烈士革命情操世代流芳的象征,这也是遵义毛峰得以广受国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禅宗与茶道发展历史文化渊源


禅宗与茶道之渊源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着《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九华佛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


九华佛茶的历史和文化

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与茶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山势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拨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细流,涌泉飞瀑。林木葱笼,杂花生树。生态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

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九华佛茶历史悠久,其前身是九华毛峰,犹以前山下闵园的闵园毛峰和后山黄石溪的黄石毛峰最为著名,而九华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的九华茶。

一 九华山之茶

(一) 九华山茶肇始于唐

金地藏有一首情真意切的《送童子下山》诗: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诗中写到“烹茗瓯中罢弄花”,可见当时金地藏与其弟子们也是饮茶的。但此诗颔联又作“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如果如此,则该诗与茶无涉。

南宋陈崖在其《九华诗集》“煎茶峰”诗中自注:“昔金地藏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又注:“广化寺钟楼其上”。由此可知,在九华山有座煎茶峰,其峰在宋代的广化寺钟楼的上面,而山峰的得名是因为金地藏常于峰前汲泉煎茶。陈崖“煎茶峰”诗再次说明金地藏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经常煎茶招待道侣。当然,仅凭此诗我们还不能确定,金地藏招待道侣的茶是九华山土产茶,还是山外茶。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进士,其生活时代与金乔觉大致同时。江淮泛指江南、淮南,是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其时,安徽的霍山黄芽、潜山天柱茶、宣城丫山横纹茶、祁门方茶,都是当时的全国名茶,而作为江南名山的九华山产茶也不足为怪。

《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供佛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在佛门被广受欢迎,寺院僧人饮茶成风。唐开元以后,原本不产茶的北方,受禅宗佛教饮茶风尚的影响,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九华山地处盛产茶的江南,于盛唐、中唐时种茶是极有可能的,九华山上僧人饮茶更是理所当然。

(二)九华山茶初兴于宋

南宋时的左丞相周必大遍游九华,曾撰写《九华山录》,他游九华,“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在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阳县),所产龙凤团茶专供皇家,是有宋一代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在品尝九华山土产茶后,评价其滋味可与以北苑茶媲美。显然,宋代九华山不仅产茶,而且茶的品质优异,甚至接近当时最负盛名的北苑贡茶。

陈崖《九华诗集》“茗地源”诗有:“暖风吹长紫芽茎,人向山头就水烹。”并自注:“晏生岩北溪上,产茗味殊佳。”可见,九华山晏生岩北溪上所产茶,其味特别好。陈崖此说与周必大的评价相一致,由此足见宋代九华山之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崭露头角。

然而,宋代九华山所产茶是什么样的茶?唐代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饼茶为主。宋代茶有片、散两类,此外尚有用散茶磨制而成的末茶。所谓片茶,也就是团饼茶,以建州的龙团凤饼贡茶最为著名。但在建州之外,则逐渐改饼为散,所谓散茶,当时乃为蒸青绿茶。宋代,连唐时最著名的生产阳羡贡茶的义兴也改生产散茶。北宋葛常之在文中说:“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谓之草茶而已”,草茶即散茶。从南宋时起,虽然宫廷推崇北苑贡茶,仍为团饼茶,但在民间却开始风尚起散茶来,及至元朝,散茶进一步普及开来。其时,象江西洪州的双井茶、浙江的日铸茶都是当时的散茶中的名茶。九华山也不例外,其茶当为蒸青绿茶。

南宋陈崖“煎茶峰”诗:“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乳花。”“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宋代九华山所产之茶应为芽茶或叶茶。

(三)九华山茶驰名于明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录”之“产茶有名者”中有“池州之九华”。

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名产”记:“九华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所植,味自不同。”

陆廷灿《续茶经》“八之出”记:“《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棣、建德,俱产茶。贵池亦有之,九华山闵公墓茶,四方称之。”

九华山茶在明清时期已驰名全国,为当时的名茶。明朝初年,朱元章颁旨罢贡团饼茶,客观上促进了散茶的发展。明朝前期,沿续宋元以来的蒸青绿茶。到了后期,除在浙江长兴罗岕还产蒸青绿茶外,已都改生产烘青或炒青绿茶。明朝前期的九华茶当属蒸青绿茶,晚明以后的九华茶应是烘青绿茶。据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而据考证,“天台云雾”即现代的“黄石溪毛峰”,“龙池云雾”即现代的“闵园毛峰”。

(四)九华山茶业大发展于当代

1915年,黄石溪毛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是九华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但随后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九华山茶业发展缓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九华山的茶业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林鹤松教授主持省科委下达的“九华山名优茶开发”科研项目,研制开发九华名优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世纪初,池州市进一步整合茶叶品牌,确立了以“九华佛茶”作为主打产品的战略,使九华佛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岳阳黄茶有什么历史文化典故?


娥皇、女英带来岳阳黄茶

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驾崩于九嶷山下。两位爱妃娥皇、女英奔丧途经洞庭遇险,湖面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为了不让君山岛被淹,在湖底还有“定海神针”可随洞庭湖水涨退而伸缩。

其间,二妃将随身所带的茶籽播于君山。茶籽经悉心培育,在君山白鹤寺长出了3兜健壮的茶苗,成为君山茶母本,也是黄茶之源。自此君山有茶,后来人们模仿“定海神针”之形将君山茶制成针状,取名君山银针。

岳阳黄茶与文成公主入藏

唐代的岳阳黄茶,不仅受到了宫廷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媒介,为汉藏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引出了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6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出发时,文成公主带了一些她所喜爱的书籍、日用品,以及陶器、纸、酒、茶叶等嫁妆,而入藏时带去的茶叶就是岳州(今岳阳)名茶“灉湖含膏”。文成公主入藏后,把饮茶习俗传到西藏,使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并升华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规模的茶之盛会。

贾母品茗栊翠庵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有一段贾母品茶栊翠庵的故事,许多茶叶学者认为,这是文学大师曹雪芹对君山茶最细腻的描写。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散席之后,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相迎进去刚坐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道:“知道,这是老君眉。”据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考证(见《中国茶经》第238页),老君眉是指洞庭湖中君山岛所产的银针茶,外形似老人的长眉,故名老君眉,茶名带有增寿的意思。

乾隆江南品贡茶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来到岳阳,乘船泛舟洞庭,登上君山,并品尝了君山茶。乾隆看到柳井水冲泡的君山茶,水色清冽,幽香四溢时,喜笑颜开,赞不绝口,当即封银针茶为御茶。

乾隆皇帝是一位品茗斗茶的行家,晚年他更是嗜茶如命。在御花园里有他专门饮茶的亭阁,并有纳贡的君山银针、西湖龙井、铁观音等。闲时,他常去精心斋(今北海公园内)品饮君山银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