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普洱茶的计量规格里都是讲究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规格 普洱茶普洱茶 普洱茶

普洱茶规格。

一些新茶友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普洱茶一饼基本都是357克而不是一个整数克重呢?为什么一筒普洱茶是七饼而不是五饼或十饼呢?

这就要说到普洱紧压茶的计量规格啦~作为一种“上了年纪“的茶,这些计量规格都是有讲究的。

“件”是传统普洱茶饼规格单位,一件十二筒,一筒七饼共八十四饼,整件净重30千克。

如今随着普洱茶的盛行,茶饼重量与包装也开始多样化,整件重量也随之变化。以传统“件”为单位逐渐减少,而多以饼、筒与公斤为单位。

传统普洱茶饼规格单位,一筒七饼茶,净重2.5千克。

七子饼,也叫七子圆茶,是云南普洱茶的标志性形态。

关于“七子饼”的由来,说法很多,主流的说法是: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廷正式颁布“云南茶法”,茶法规定买卖云南茶叶需持“茶引”,每引购茶一百斤。其中特别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圆饼状,每圆重七两,每七圆为一筒。七子饼的形态由此正式确定并沿用至今。

普洱茶饼357克的重量是怎么来的?

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古代规定茶饼为圆茶,每桶7圆5斤重,所以每圆平分得357克。

这个规格沿用至2000年私人厂量产开始才有所变化,众多厂家与坊间开始开启茶品规格上另一新风格,一筒重量与饼数也无严格限制,不过一饼357克依然是市场上比较主流的克重。

普洱茶多为储藏以及运输方便压制而成,普洱茶砖是普洱茶的1种形状,为方便摆放,节约位置空间,也美观好看。历史上一砖458克。普洱茶砖茶包装纸平面设计尺寸(357g),直径一般在17.5cm-19cm之间,一般都是设计19cm就比较不错了,棉纸大小都是用45cm*45cm就比较合适的了;内飞平面设计尺寸、外包装(一提)平面设计的尺寸。内飞的大小是:4cm*4cm,或4cm*6cm,目前还没有国度标准,是各家各自设计的,市场上也有现成的。

cY316.com延伸阅读

那些你以为的普洱茶,原来都是错的!


1、印级茶的茶字颜色不能作为判断年份的依据

普洱茶原来的外包装是在勐海一个小印刷厂印制的,但是一次只能印制一个颜色,通体红色的红印就是这么来的。后来解决方案是包材在思茅印制,拉回厂里后,茶字用手工盖印,茶字一般应该是绿色,但是那时条件简陋,只能是有什么颜色的印泥就用什么颜色。

根本不存在什么红印是印级茶第一批,绿印是第二批,黄印是第三批的区分,所谓的黄印是60年代,红印是40—50年代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2、如日中天的大益,其实在前身“勐海茶厂”时代并不牛掰

98年刚接手勐海茶厂的时候,全年产量只有600吨,而同时期的下关沱茶因为长期负担边销茶的任务,每年的产量大概有3500吨,远高于大益,即使到2003年大益也仅有1200吨的产量,下关却有6000吨。

大益产销量不仅远低于下关,甚至远低于同时期的昌泰茶厂,大益的真正的发家当上老大是在07年以后,因为昌泰和下关全垮了。

3、普洱茶台地系列是灌木种?

很多人无耻的笑了,什么智商嘛!

普洱茶基地的茶叶种植和生长模式像极了北方南方一些地区的中小叶灌木种,所以由此认为其属于灌木种。再次申明,普洱茶的台地系列也是大叶种,只不过是乔木茶的矮化和密植。

4、为何很多做茶人并不喜欢景迈山的茶,但是很多消费者则喜欢?

原因在此:一个更加注重后期的转化时间和空间,一个更注重当下口感。

景迈山的茶除大叶种外,中小叶不少,这几乎是普洱市的普洱茶都有的通病,先天性的景迈茶内含物并不丰富,显薄,而且在制作中为追求香气(兰香)萎凋过重,进一步削弱了转化空间,导致景迈山的茶新茶好喝,但是后期越仓储越来越薄,与易武茶先薄后厚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不受待见,但是景迈茶做晒红可是很不错的哦!

5、2002年以前市场上几乎没有老班章的产品流通,就茶界人士也没有多少人认识老班章这个地方。

现在普洱江湖一片乱象,而事实是:2001年前老班章人民来勐海一趟实为不易,人走的小山路一天到晚都走不到勐海。公路基本无法通行,在早些年前连公路都没有。

那时候老班章古树茶人们嫌太苦,没人要。整个普洱茶的江湖上根本没有老班章茶之说,就连勐海人也几乎没几个知道班章茶是啥样啥味道。

2002年老班章卖十几元一公斤还是没多少人要,真正觉得老班章茶好是从03年才开始的,04年价格就到了80左右一公斤,06年240到280一公斤,至于现在价格早已翻上天。

揭露普洱茶的冲泡机密,“透”“闷”二字原来这么讲究?


冲泡之于茶叶,犹如烹饪一道好菜,拿捏好了,才能良好的展现滋味,释放出美妙的口感。掌握普洱茶冲泡这门手艺,你需要拿捏好一点:“透”与“闷”。

什么是“透”和“闷”

透,指冲泡过程中,去掉茶具的“盖”(如杯盖,壶盖等),使茶叶与敞开的空气接触,透有降温的作用。

闷,指在冲泡过程中通过加“盖”,保持茶叶茶具内保持相对密闭,闷有保温的作用。

如何“透”?又如何“闷”?

“透”和“闷”是相对的概念,区别一线之间,依照程度不同有“透”、“略透”、“略闷”、“闷”、“长闷”等。

“透”和“闷”不但存在于注水后的冲泡阶段,还存在于干醒茶和出汤后的阶段。

1、干醒茶阶段的“透”和“闷”

普洱茶不论新茶、老茶、生茶、熟茶,在“干醒”阶段,都要通过“闷”来醒茶,加热盖碗,投茶,再完全盖严盖子,用茶具的温热可以达到唤醒茶叶的效果。

2、冲泡阶段的“透”和“闷”

这个阶段,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茶叶的“透”和“闷”了。一般新茶前边几开都用“略闷”的力度:注水完之后,倾斜盒盖几秒迅速开盖出汤,这样茶叶的香气突出,鲜爽度高,又不至于冲泡过浓。

一般新茶到末尾的几泡,普洱茶才会用“闷”的方法:注水完毕,全部盖严盖碗,十余妙后开盖出汤。而年份较长的茶或原料嫩度偏老的茶叶从前期就可以用“闷”来激发内韵。

盖碗“闷”泡茶(即便全部盖严,也要有5秒以上的“长时间”才算“闷”)

3、出汤后的“透”与“闷”

出完汤,有经验的茶艺师对盖的摆法很讲究(这恰恰是大多数人会忽略的地方),这里其实也是“透”与“闷”的拿捏。

出完汤即便没有沸水,盖碗的余热仍旧很高,盖严很容易“闷”到茶叶,导致后面几开滋味不佳。一般情况下,我们推荐大家斜盖“半透”,这样有助于保持叶温。

斜盖半“透”,一般冲泡推荐使用。

若后一开冲泡紧凑的特殊情况下,有茶艺师也会选择开盖全“透”。这就需要冲泡熟练,前后动作紧凑了。

开盖全“透”,“透”与“闷”如果不注意,好茶的细美微妙之处就会被掩盖。另外,不同的茶叶、不同的茶器“透”与“闷”还有所不同。

原料嫩度和“透”、“闷”

普洱茶的“透”、“闷”,原料嫩度状况关系很大。一般说来,新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

新茶,茶叶滋味释放快,浸泡时“多透少闷”,从而能将新茶的自然纯美之香气、茶汤的鲜爽感及活性充分释放出来。如果“闷泡”则茶叶容易“闷熟”,丧失活性,再好的茶,“闷”坏了茶汤也会苦涩、沉闷。

老茶,经过长年岁月的沉淀,内含物质在平稳转化,在冲泡时以高温和透闷结合的浸泡方法,使老茶陈香易显,茶汤陈酽润滑,使茶汤滋味甘甜醇和。

茶具与“透”、“闷”

把握好“透”、“闷”,还应注意茶具的选择。茶具的透气性、保温性对普洱茶味的影响也很大。日常冲泡,一般会选择盖碗和壶。两者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

盖碗:适合早期、中期生普,早期熟普。其开口较大,散热快,泡茶时宜采用全“透”和半“透”法(后者效果更佳),但保温性能相对低,需掌握好冲泡的节奏。

壶:适合老生茶、中老熟茶。壶密封性较好,保温效果明显,但透气效果掠弱,所以壶具泡茶需要将盖子完全打开来全“透”。

茶叶审评,不一样的“闷”、“透”

有一些“闷”与“透”,又打破了我们日常的标准,比如专业审评。在茶叶工厂研发车间或茶叶科研机构,评茶师一天需要喝数十款原料,这时的品鉴就需要更加高效——这时,“长闷”(5分钟)能够将茶叶一般特征快速明显的呈现出来。经过长期训练的茶师能否迅速判断出一款茶的品质高低。

“长闷”是粗略审评,主要用来区分档次。而进入最后产品研发阶段,才会用盖碗逐开出汤、“透”“闷”结合,细品茶叶特色。

茶厂“闷”泡审评茶叶

“透”与“闷”虽然没有绝对的数据标准,但对于茶叶冲却是关键,这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体悟。

会喝茶就一定要会泡茶。泡茶意味着对更懂茶性,懂茶性,才能知茶美。对于一件有趣的事情,除了结果,我们不更应该去感受它的过程吗?

普洱茶规格考据:三五七克的前世今生


时下市面上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源自于“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代,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

现代的“357克”,应该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取整”以便于计算的意涵。

石昆牧老师2013年推出的力作——金石·鑫昀晟,便承袭使用了375克规格,亦可算是对于经典茶品的致敬。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导读:时下市面上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源自于“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代,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

现代的“357克”,应该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取整”以便于计算的意涵。

石昆牧老师2013年推出的力作——金石·鑫昀晟,便承袭使用了375克规格,亦可算是对于经典茶品的致敬。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普洱熟茶的泡法,原来还有这些讲究


煮一壶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熟普洱茶,是一份享受。

当茶香随着袅袅升起的雾气,弥漫于逸品茶室,馋煞席中人。在出汤前,我特地端起茶壶,让几位茶友挨个凑近闻香。

接着,一杯下喉,粘稠、醇净甜润而又带着迷人果香的茶汤,就征服了几位茶友。

熟普洱茶

品毕时,一位茶友问,如何品饮产自2006年的“小金砖”和“少年归来”这两款熟普洱茶。于是,我随即采用“小投茶量闷泡法”泡这两款茶,以进行对比和区分。

我用180cc的紫砂壶,在为两款茶中各取5g闷泡约1分钟,然后让几位茶友品茶。

品后,大家说出了这两款熟普的区别:“小金砖”年份感凸显、协调性好;“少年归来”因为是轻发酵,甘甜中带着几分活力。

而对于这两款茶的相似之处,大家认为口感都干净爽朗、甜润生津。

为何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熟普洱茶要“煮”,而对“小金砖”和“少年归来”要“闷”呢?

这主要是因茶制宜,也即是“识茶性,定泡法,选茶器”。原来,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熟普洱不容易出味,所以需要“煮”。而年份较浅的熟普,例如产自2006年的“小金砖”和“少年归来”,易出味,所以要“闷”。

用盖碗冲泡普洱茶

所以,每一款熟普,总有一种最适合它的冲泡方式。当然,于每一位茶友来说,泡出自己最喜欢的那口茶汤,就是最好的泡法。

一位叫“波”的茶友说,他喜欢尝试用不同年份、各有特点的熟普进行拼配,来煮出协调性更好的茶汤。他认为这是资源整合。

茶友“盆栽哥”说,每天上班,浇灌完花花草草,喜欢泡一壶熟普,醒醒肠胃和思路,再回到工作中。上午用紫砂,一人喝500ml左右;下午用上午还没泡透的茶再煮500ml,这样一天就过了。简单的言语,透着他对熟普的偏爱。

泡好的普洱茶汤

茶友会活跃分子“五金哥”最喜欢用120cc的朱泥小壶,一个人闲泡老熟普,在冲泡时淋壶提温以提高茶水融合度,兼顾养壶,在把玩之间放松自我,厘清头绪,激发思维,每每总有所得,时不时还给茶友们分享他独品而悟的“鸡汤式”茶评。这让我想起了好茶的“三契合”标准——与感官体验的愉悦契合,与身体感受的愉悦契合,与精神触动的愉悦契合。

普洱茶身上都是"宝"!


榨干这个词用在普洱茶身上合适吗?其实我们在喝普洱茶的时候,仅仅喝茶叶是不够的,下面就来看看普洱茶身上的其它宝吧!

茶花

首先得搞清楚,普洱茶花不是山茶花,相较于娇弱的后者,普洱茶花更有点铿锵玫瑰的架势。它色泽纯白,花蕊金黄,看起来肥硕润泽,泡出来的汤水晶莹黄亮,喝起来十分爽口,还有阵阵蜜香。

跟所有花草茶一样,普洱茶花也是直接冲泡饮用,除了美容,还能宁神安睡,如果你睡不好,就可以试试普洱茶花,如今市面上也有普洱茶花饼卖哦。

茶梗

什么?茶梗也能喝?

是的,虽然不能算是正宗的茶叶,不过普洱茶梗含有大量的糖分,喝起来醇厚甘甜,按照不同的比例拼配,还能为普洱茶饼增添独特的风味。所以,市面上也有专门的普洱茶梗售卖。

跟普洱茶叶一样,茶梗也是可以陈化的,所以现在有不少茶友会自己拼一方普洱茶梗砖,搁置个几年,到时候热水一泡,浓郁醇厚的茶汤伴随着茶梗特有的爽甜,别提有多带劲。

老茶头

说老茶头前得先说一个概念,就是普洱熟茶的发酵过程--渥堆。

在普洱茶的渥堆工艺中,茶叶会慢慢分泌出果胶,这种粘稠的自然的胶质会将部分茶叶粘在一起变成一团一团的硬疙瘩,也就是成为了今天介绍的老茶头了。

按照以前的做法,工人会拿锄头来敲开,敲碎了也没关系,可以制成袋泡茶或者迷你沱,所以以前根本没有老茶头这个概念,但如今,老茶头作为一种茶叶附属品,也开始出现在公众眼前。

不少茶友吹嘘老茶头为茶之精华,其实不然,相反,理论上应称作发酵失败的废品。只是它内含果胶较多,非常耐泡,茶气虽然较成茶少,但是喝起来老少皆宜,不会刺激胃,所以喜欢它的茶友也是很多的。

这里有三点关于老茶头的心得:

一是挑选老茶头时,尽量挑选颗粒相对松散、条索分明、表面干净、香气纯正的老茶头,不是那种紧得跟石头一样的也拿来泡。

二是泡老茶头时如果是看到红泥状颜色的叶底,或者汤色极度浑浊的话,就可以直接倒掉了,那是不能喝的。

三是老茶头的大小问题。现在因为渥堆出的茶,会经过碎茶机,碎茶机碎不掉的,才是老茶头,所以老茶头的体型相对较小,虽然不排除块头大的,但是确实比较少见,加上市面上许多大块头的老茶头都是伪造的。所以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尽量往体型小的买吧。

黄片

所谓黄片,也就是老叶子。因为其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所以在原料筛选拣工序中,就会把它挑出来,俗称捡黄片。

但并不意味着黄片品质不好。

一般来说,黄片的味道较茶叶虽淡一点,但是甜度却较前者高许多。另外,能够喝到的黄片,其实树种都很好,也就是很多茶友说的老茶树、野茶树上的黄片。因为在茶叶基地的茶树,定期管理采摘,大部分是不会有老叶子的。古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而且陈化后的黄片绝对滋味出众。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似有悠悠馥郁兰香。

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所以,黄片无须陈放,在当年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喝,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当然有个前题,必须是足够树龄的黄片。

螃蟹脚

螃蟹脚其实并不属于普洱茶,它是一种寄生植物,对生态环境质量非常高,除了寄生在原始森林里的高大乔木上外,它还会长特定区域的云南野生古树茶树上,所以人们还赐给它个好听的名字叫茶精。

顾名思义,螃蟹脚,是因为它外形长得像一只只张牙舞爪的螃蟹小脚,新鲜时为绿色,晒干后转为棕黄色。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饮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股子药香味儿。

云南当地人把它视为清热解毒的草药,时不时会跟老母鸡炖成药膳食用。随着普洱茶的大热,螃蟹脚也跟着进入人们的视线里,由于采摘困难,产量少,所以也有人称作古树茶上长的冬虫夏草。

醒茶,原来这么多讲究?


普洱茶是时间雕琢的艺术品,红酒常被拿来做比较。红酒开启后讲究醒酒。事实上普洱茶也有醒茶之说,开启后将沉睡中的普洱唤醒,给它以最好的状态绽放。

为什么要醒茶?

醒茶,就是让茶叶经过与空气、水分的接触发生短时氧化的过程,使普洱茶近期的口感滋味能够更醇和呈现,焕发出茶叶最美本质。

醒茶可以帮助茶叶达到到较好的状态。一般大家泡茶的时候也不会忽略“醒茶”过程,但仅仅是冲泡头道醒茶,这种方式称为“湿醒”,而完整的醒茶方式,其实是“干醒”与“湿醒”结合的。

干醒:与空气接触、凝香

干醒,就是在冲泡前通过撬散普洱茶,摆放一段时间,达到唤醒茶质、凝聚茶香的目的。干醒一般分为以下3个步骤:

1.去掉包装,解散紧压的普洱茶。新压制的普洱茶结构比较紧,解茶时可用茶针或茶刀来把整饼普洱茶撬成多个小块,但要注意角度和力度,以防把茶叶大面积撬碎;

2.将解散的普洱茶摊晾于清洁通风的容器内,如紫砂罐、陶罐或铁罐,不密闭,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3.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透气后,普洱茶自然苏醒回气。

湿醒:激发茶叶香气释放

湿醒,就是通过茶叶与高温度水接触,提高容器和茶叶自身的温度,帮助叶片舒展开,同时激发出茶叶的茶性,之后冲泡能更好地释放出茶味。

湿醒的方法,首先用沸水将冲泡容器浸润提温,再将普洱茶干茶置于容器内温一温,再用沸水冲泡,等到茶叶微微舒展,气泡冒出,茶汤颜色出现分层,就可以出汤了。这个过程需避免醒茶时间过长,一般在10秒以内(沱茶、小青柑除外)。

生熟醒茶有别

在醒茶过程中,又要视普洱茶的实际情况来醒茶。如生茶和熟茶,醒茶方法上有一定区别。生茶不一定都要干醒,如长期置于相对开放环境的茶无需干醒,半封闭状态下储存的茶叶则需干醒,而熟茶则都需要干醒,饮前将茶饼撬开放置一周左右,让渥堆气散掉,特别是刚出堆不久的熟茶。

另外,保存较好的中期茶和老茶都建议冲泡前先干醒,有助于茶叶凝香。

新茶、老茶的醒茶方法

一般新的生茶和比较嫩的生茶,醒茶时水温可以降低一些,年份较长的生茶和熟茶则需用达到沸点的水温来冲泡。

综上所述,普洱茶的醒茶,应该包括冲泡前的“干醒”和冲泡后的“湿醒”两个步骤完成。选择适合的方式,才能唤醒茶叶的气韵,带给我们更佳的味觉体验。

普洱茶规格考据:普洱茶为什么是357克?


时下市面上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源自于“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代,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

现代的“357克”,应该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取整”以便于计算的意涵。

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普洱茶规格考: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当下市面贩售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是“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空,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帝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现代的“357克”,应该就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便于计算的意涵。

石昆牧老师2013年推出的力作——金石·鑫昀晟,便承袭使用了375克规格,亦可算是对于经典茶品的致敬。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普洱茶的香气都是好的吗?


喝茶有一个进阶的过程,一开始追求香气,接着是滋味,最后才是口感。

作为最先吸引到人的普洱茶香气,市场上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假如你去到一家茶店买茶,店主会告诉你,这茶有焦糖香、蜜香、花香……凡是能感受到的生活中美好的香气,似乎都能出现在茶里。有了这些香气,似乎茶更好喝了,喝茶的人也更开心了。

普洱茶的香气,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类:品种香、地域香、时间香、工艺香。品种香和地域香是茶叶本身带有的香气,时间香即陈香,优质的普洱茶经过一段时间的存储后,陈香会更显著。工艺香则是茶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艺带给茶品的香气。上文所说的花香果香,基本上都属于工艺香。而工艺香,是不该出现在普洱茶中的。

普洱茶有严格的工艺流程,为了提高茶品适口性、吸引消费者,有的商家会加入其它茶类的工艺,例如萎凋、渥黄、轻揉捻等,加入这类工艺,会使普洱茶附上“好闻”的香气,为什么说不该出现呢?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浓越香,使用其他非普洱茶制作工艺后,会导致前发酵,使普洱茶失去存放价值。

如何辨别普洱茶的香气是否属于工艺缺陷呢?使用“363普洱茶审评法”,在润茶和30秒、60秒、30秒的三次冲泡过程中,分别嗅闻杯盖香气、水汽香气和叶底香气来判断香气类型。正确工艺的产品,三泡的气息不管增加或减弱,类型相同。而前发酵工艺的产品气息,会在三次冲泡中呈现类型的变化。

普洱茶香虽“诱人”,也要注意判断其价值才好呀!

高手都是这样泡普洱茶的


高手们都是怎么泡新茶的呢?他们一般会从四个点上去把握:

要点一:合适的器具

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温性,能给普洱茶提供充足的温度与热量,是一款能很好发挥普洱茶性格的器具,但由于生熟茶性格的不同,在选壶上也会有不同。

新生茶,冲泡时需要保持鲜爽,宜用壶身矮扁、壶壁薄、壶口大、腹部圆润且透气性好的紫砂壶。

新熟茶,经过发酵,需要选择壶身适中、保温性好的紫砂壶来冲泡。

要点二:冲泡时的水温

普洱茶选用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叶片肥厚,且多为紧压茶,冲泡时对温度和热量的要求较高。所以,普洱茶冲泡时的水温一般要求为100℃,但是,不同年份、性格的茶对水温的要求又略有差异。

新生茶,尤其是原料比较嫩的生茶,冲泡时,水温在95-98℃即可(当水煮沸后,我们可以适当让其静止一下,让热气散发一下,稍微降一下水温),以免烫熟新鲜的叶片,使茶汤产生水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同时,前5冲还可以稍微半开盖散热,也可保持茶汤的鲜爽度。

新熟茶,由于经过长时间发酵,冲泡时,水温要达到100℃,才能将熟茶顺滑甜的性格发辉出来。一些发酵程度稍轻的茶也可适当在前三冲半开盖,以保持茶汤的鲜甜感,同时开盖也有利于熟味儿的散发。

要点三:投茶量

投茶量的多少也是影响普洱茶冲泡的重要因素。从健康科学的角度来说,100ml的水投3-5g茶叶较适宜(如果担心估计不准茶叶的克数,可以买个电子秤)。当然,由于个人口感浓淡度不同,可以适量调整。

要点四:冲泡时间

冲泡时间的把握也很重要。一般醒茶(市场上也称为洗茶)的时间根据干茶的老嫩、压制的松紧度来定,如果茶饼原料较嫩或压制较松,醒茶时间一般在3-5秒,如果压制较紧(如铁饼)醒茶时间可以延长到10秒。醒茶之后,前5冲都是2-3秒即可出汤,从第6冲开始,则需要根据茶汤的浓淡度适当延长冲泡时间,大约5秒、10秒的增加,这样冲出来的茶汤的滋味才会饱满,而不会出现茶汤忽浓忽淡的现象。

普洱茶讲究的就是“真”


普洱茶讲究的就是“真”,真正的云南大叶品种,正统的制茶法,真实的年份及正确的存放法,希望笔者这篇短短的心得报告,能唤起普洱茶的爱好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普洱茶并深入的去了解它,而不要只是一昧的追求历史名茶(那张包装纸)及陷入一些空而不实的传说故事中。

正当坊间多数的普洱茶学家,透过媒体及文章来强调干仓存放的重要(指较干燥的储存法),只要一谈起湿仓(潮湿或湿度较高的仓库),莫不闻“湿”色变,将湿气看成是洪水猛兽一般,退避三舍,期期不以为可,其实,抱持这种观念的人,对于普洱茶的「后发酵原理」是有所误解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比较清楚,例如台湾乌龙茶的发酵方法,是利用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来帮助叶内有机物质及儿茶素的氧化,简单的说,所谓的发酵度,泛指的就是儿茶素(或茶单宁)氧化的程度,一般坊间皆以%来表示,如轻发酵茶在15%以下,中发酵茶在20%~35%...等,依照制茶者所需要茶叶的风味及口感来决定发酵的程度,一旦茶叶经过杀青后,就大致决定了,要改原有的发酵度及滋味,只能透过后续的焙火技术及自然长时间陈化的后发酵才行,但前者只能补足茶叶中局部发酵不足的部分及调整茶汤中的滋味结构,而后者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茶汤才会变得柔顺,但往往要喝之前,还是要经过再一次的焙火走水,茶汤才会甘醇爽口,否则超过10年以上的乌龙茶,滋味会愈变愈淡。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原来普洱茶的计量规格里都是讲究》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原来普洱茶的计量规格里都是讲究》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规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