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懂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番外篇)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桑植白茶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分几种 普洱茶普洱茶

桑植白茶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普洱茶?普洱地区产的茶。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普洱生茶、普洱熟茶两种类型。普洱茶,真正火起来,不超过二十年,但是历史却是longlongago。发轫时期(三国时代到1733年),普洱茶的雏形始于汉末,保留于云南。三国曹魏时就有制作紧压茶的描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三国·张辑《广雅》)。唐时,云南地区尚没有紧压茶工艺,宋、元时期,紧压茶工艺传入云南。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龙团凤饼,取消天下紧压茶,推行散形茶。云南远离皇权,紧压茶技艺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号记茶”时期(1733年到1938年),以1733年(清雍正)同兴号茶庄成立为标志。此时,各种商号相继成立,散形普洱茶退出主导地位,团茶、饼茶开始主导产品形态,女儿茶、茶膏也相继出现。品牌意识出现,商号在饼茶内压有内飞(压在型茶里的印刷纸片),筒装茶还有大票一张,上面印有“以此票为证,谨防假冒”的字样。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被誉为“速溶茶”鼻祖的茶膏再次出现。最初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后经过“茶马古道”传入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普洱茶膏,有着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能享用,多专供于宫廷及活佛。饮用时,从茶膏上刮下少许,然后用热水化开即可。再来聊一聊茶马古道,萌发于唐,形成于宋明,在清代达鼎盛。古代战争,骑兵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马是战场决定的胜负的条件,盛产马匹的西北、西藏等地区又需要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于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自此开启,成为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为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印记茶时期(1938年到1974年),票号的设计、印刷,陆续加入少量的艺术色彩,印刷技术已经开始使用平压印花机,实施单色机器印刷。同时,外包装用纸也开始采用机械抄纸。1938年12月16日,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省富滇银行合股成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普洱生、熟茶的分野时期(1974年至今)普洱茶有了生、熟茶的区分。1974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都是生茶,然后在长时间运储过程中自然发酵、陈化成熟茶。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进行人工发酵实验,通过新工艺缩短陈化周期,产品更符合消费者口味。1975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勐(meng)海、下关、普洱茶厂试验渥堆发酵技术,获得成功并全面推广。由此可见,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分为生茶及熟茶两种工艺。普洱生茶的工艺为采摘茶菁(菁指普洱鲜叶)、杀菁、揉捻、晒干、成型;普洱熟茶的工艺为采摘茶菁、杀菁、揉捻、干燥、增湿渥堆、干燥、分筛、成型。普洱有干仓、湿仓普洱之分。普洱存放在相对湿度80%以下的仓库,缓慢自然陈化,转化为“陈香”品质,称之为“干仓普洱茶”。普洱存放在相对湿度80%以上的仓库,使其快速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发生霉变,称之为“湿仓普洱茶”。干仓陈化,才能越陈越香,有不良商家用湿仓茶冒充陈年干仓茶。普洱茶,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褐素等、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养胃、护胃及抗氧化等功能,被誉为“美容茶”及“益寿茶”。不过真正火起来,是2004年以后,2003年云南全省包括各种茶类的年产值只有20亿元,2007年各种茶类的茶叶总产值达到201亿。其中2007年,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成为普洱行业标志性事件。历经农业普洱(2003年以前)、文化普洱(2004年至2007年)两个阶段,进入科学普洱(2008年到至2020年)阶段。2008年,普洱市提出“科学普洱元年”的概念。同年,中药现代化领军企业天士力进入普洱茶领域,并推出帝泊洱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速溶茶饮市场第一品牌。2019年3月,帝泊洱牵手小米有品推出醇粹即溶糯米香普洱茶珍,官宣饮茶方式跨越食荼1.0时代、冲泡茶2.0时代、袋泡茶3.0时代,进入速溶茶4.0时代。醇粹即溶糯米香普洱茶珍,彻底解决霉变、农残等传统茶痛点,突破传统喝茶固化思维束缚,掀起一场关于喝茶的革命。讲到这里,普洱茶的前世今生就告一段落。

小编推荐

甜润香醇的“黄金叶”︱普洱三分钟20


名称由来

最早的关于黄金叶的说法是老茶树上的老叶子,长老了颜色会泛黄。

现在的黄金叶指在原料筛选过程中,进入揉捻工序时,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按照生产标准拣出来的这部分茶箐,俗称黄金叶。

如果不把这部分茶菁拣出,会造成茶压成型后条索的观感比较差。

口感特征

黄金叶由于叶片组织厚实,以甘醇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

一般来讲,茶叶原料愈粗老,糖含量愈高。等级低的茶叶中糖的含量高于等级高的茶叶。

“黄金叶”由于糖含量高,所以滋味比较甜醇,又由于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相对嫩芽嫩叶较少,所以少苦少涩,滋味温和。

冲泡技巧

一般要求水温要高,投茶量要大,最好是直接投进壶里煮饮,这样才可以充分展现茶的滋味。

后期转化

黄金叶在存放过程中,转化比较快。原料优秀、存放得当,会表现出非常好的茶气、香气、醇厚度、滑润感以及独特的老茶之“药香”的品质。

三分钟读懂普洱茶:解读曼糯茶山普洱茶的特点与价格


南方有嘉木,嘉木在滇南。在前几期的“三分钟读懂普洱茶”内容中,我们主要讲解澜沧江以东的古六大茶山板块。接下来,“三分钟读懂普洱茶”普洱茶原产地内容的解读中,我们重点解析新八大茶山。

从地理位置来看,新八大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部往南部,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西部巴达山。其中,遗世而独立,坐落于勐海县最北端的曼糯茶山,不似李延年歌中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有着绝美容颜,尽受世人青睐;也不似被外界炒的极为火热的布朗山、南糯山、贺开、巴达等茶山头,极具世人追捧;但却凭借着自己的“独特”,占据了八大茶山的一席之地。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曼糯古茶山距离勐海县城较远;二是曼糯古茶树不像其他古茶山茶树一般,只是纯粹的大叶种、中小叶种混杂,再加上仅存二千多亩的古茶园面积,实在不能与其他茶山头相比肩!尽管如此,曼糯茶山靠着“酒香不怕巷子深,茶香自有客来访”中曼糯的茶香,伴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日益昌盛而飘香万里。

1、曼糯茶山在那里?

曼糯茶山,独坐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最北端,隶属于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市澜沧江和思茅区交界处,即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

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勐往属于勐拉版纳(勐拉版纳包括今思茅市区和今普洱县城一带在内),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时,勐往在澜沧江西岸,没有受到改流(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勐拉版纳被分解,思茅划入普洱府),但勐往与流官统治的思茅仅一江之隔,车里宣慰司对勐往很难掌控,曾将勐往划给勐遮土司代管。

2、曼糯山与“濮人种茶”定律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园也是由他们所开创。现如今曼糯有3个寨子,即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为汉族与拉祜族所同住。

有布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古茶园,这是云南茶人们都知道的“濮人种茶”定律。其中曼糯村的主要居民布朗族,据说是数百年前从澜沧迁移过来的!而曼糯则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依据着濮人种茶定律,就很容易理解曼糯有古茶园一说。

3、曼糯茶区生态环境

曼糯茶区:北纬22°24‘,东经100°25’,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山头茶的崛起,新八大茶山中的曼糯茶也逐步赢得消费市场的关注,部分普洱茶发烧友逐渐成为“曼糯粉”。

4、曼糯代表性茶园(区)有哪些?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曼糯大寨、曼糯上寨、曼糯中寨。就曼糯古茶园的分布来讲,古树茶主要集中在村子周围及南面的山坡上。由于曼糯茶山在五六十年代遭受了严重破坏,很多古茶树被砍掉而改种粮食,至今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区植被变得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古茶树稀疏的生长在山坡草地上,古茶树高度在2米以上……从茶树的粗壮程度即茶园的分布来看,过去的曼糯茶园规模是非常壮观的。

5、曼糯普洱茶有何特点?

曼糯古树普洱茶干茶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苦涩明显,回甘不似其他古茶山普洱茶那般快速,但却回味悠长,淡化开后布满口腔,叶底黄绿匀齐,浓郁的香气是曼糯古树茶的主要特点之一。

6、2018曼糯茶原料收购价格(仅供参考)

从品质论之,曼糯在品饮口感上算得上是一味好茶;从价格论之,相比名山茶来讲,曼糯茶在价格还算实惠,2018曼糯古树茶春茶价格在1000-1800元/公斤,这样的品质茶在这类价格中,属高性价比之茶。

后续还会继续更新《三分钟解读普洱茶:解读勐海勐宋茶山普洱茶的特点与价格》,望各位敬请期待,持续关注!。

三分钟读懂山头茶:解读曼糯山普洱茶_曼糯山普洱茶有什么特点?


有人说,勐往乡的曼糯茶近似老班章的香气;也有人说,曼糯茶香气接近那卡茶;甚至还有人说,曼糯茶是勐海县香气最高、最厚重的茶。

曼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

1、曼糯的地理位置

曼糯普洱茶山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的,但是这却是一个让人想探究其过往的地方。曼糯普洱茶山,位于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这里已经同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交界。

2、“遗世独立”的曼糯

曼糯山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就容易的多。澜沧江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3、曼糯古茶园现状

古茶园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苍凉。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极少其它林木,绝大多数古茶树稀疏的生长在山坡草地上。

4、曼糯普洱茶的特点

外观:条索紧结较黑亮。

汤色:汤色金黄明亮。

气味:香气浓郁,杯底留香。

滋味:山野气韵较强,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虽慢却回味悠长。

5、曼糯的寨子

曼糯现有三个寨子:曼糯大寨、曼糯上寨、曼糯中寨。

6、曼糯茶的价格

价格参考《权威发布:2017古树普洱茶头春茶价格出炉》

特此声明:

普洱熟茶该怎么存?三分钟快速掌握正确方法


秋天是一个适合喝普洱熟茶的季节,很多人在买了新出的熟茶后,都会觉得茶里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其实这是新茶出堆的堆味,这种味道在熟茶存放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随之换来的就是“越陈越香”的滋味。

但是很多茶友对熟茶的存放不太了解,下面我会为大家讲解如何存放新买的普洱熟茶,让你的茶叶在存放中品质不仅不会遭到破坏,反而味道会越来越香。

1.三个品饮期

普洱熟茶是经过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渥堆发酵、筛选、包装等工艺制作而成的。由于熟茶的人工发酵程度低,茶内的活性物质得以保留,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滋味及香气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普洱熟茶有三个级段的品饮期,每个阶段的味道都会有所不同。

(1)第一个品饮期

这个阶段的茶叶刚刚压制好没多久,渥堆味稍重,高温蒸压后的水味也还在,茶性相对燥热,许多人都有点喝不习惯。

然而此时的熟茶也依然拥有滋味醇和,香气纯正,醇香初现的独特滋味。喝这个阶段的熟茶主要目的是尝鲜,从而决定这款茶适不适合以后长期储存。

(2)第二个品饮期

三年左右的普洱熟茶已经没有了堆味,干燥过程中的火味和水汽味也都已经散去,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沉淀升华,香甜甘醇的味道明显。

此时的熟茶可以慢慢细品,感受时光带给它的缓慢变化。口感清甜甘香,醇滑细腻,缺陷慢慢隐去,茶性由燥热朝着温润转变,适合偏寒体质的人常饮。

(3)第三个品饮期

十年左右的普洱熟茶内部物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转化和润养,老普洱绵柔、陈韵的风骨之美凸显,茶性温和,滋味醇厚且香气纯粹,入口甜滑细腻,饱满丰润,口感和品质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很明显不同阶段的普洱熟茶,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都是因为它们得到了悉心的存储。优质的存储会让普洱熟茶得到很好的转化空间和润养,保持茶本身的醇正之味,经过存放一段时间的熟茶,无论从香气、韵味、口感上都要比没有藏养过的茶好的多。

2.普洱熟茶的存放要注意哪些问题

普洱熟茶的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它的储存对光线、温度、湿度、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储存不当,很容易造成茶叶变质或者吸味,因此在储存普洱熟茶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光

普洱熟茶中的植物色素和脂类物质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日晒味、陈味,品质好的熟茶对光线特别敏感,长时间照射会使茶叶变色,因此要避光储存。

(2)避高温

普洱茶的茶叶内有许多茶多酚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高温的环境下都会加快氧化反应,加速衰老的速度,影响茶叶的品质及外观。

(3)无异味环境

存放普洱茶的环境一定不能有其他的异味,由于普洱茶本身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它会吸收其他物质的气味,导致自身茶叶的香味被掩盖和破坏,所以熟茶的储存一定不能放在味道比较重的环境。

(4)保持环境干燥

普洱熟茶的内在物质有许多属于亲水化合物,比较具有吸水性,所以在潮湿的环境中,熟茶容易吸收湿气,使茶叶变质,滋生有害物质,时间久了甚至会发霉。

3.选用什么茶罐存放普洱熟茶最好

通过了解普洱熟茶的特性,我们知道在存放熟茶时只需注意避光、避高温,保持环境干燥无异味,就可以很好的储存茶叶。而在选择存放熟茶的器具中,我们建议使用品质好的紫砂罐。

紫砂泥是一种特别的陶土,它的表面没有玻璃釉,烧结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因此相对瓷器而言,紫砂茶叶罐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气性。

紫砂罐的双气孔结构,为普洱熟茶提供了良好的转化空间,能有效的隔绝异味、防潮湿,并通过氧化反应,使茶罐内的氧气密度和纯粹度达到很完美的状态,达到集结香气的作用,同时保持适度的透气,不闷茶,这种茶罐很适合普洱熟茶的醒茶,并改善普洱熟茶的堆味、水汽味。

喝茶是一门学问,存茶藏茶更是一门艺术。一款高品质的普洱茶如果能得到好的存储,那么它将会被赋予第二次生命,让熟茶的品质与口感都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越。

所谓越陈越香,一定是需要好的原料,加好的工艺,还有好的储存,三者缺一不可。而正确的存茶方法,会让品质优越的普洱熟茶随着时间的变幻,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到了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秘制的茶膏工艺,再次面临失传!幸运的是,今天的贡润祥人,历时3年之久,破译了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的秘制工艺,建立国家级研究室,国际化研发团队,专业皇室工艺茶膏生产厂房,通过智能分子仿生复制3大皇家工艺,7道保密工艺流程确保皇室品质。同时还获得了原产地首家茶膏QS认证,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备案,成为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制定者。

悠久的历史,尊贵的血统,怡情养生的品质,如今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还给你提供了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健康时尚的养生文化。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人工发酵


人工发酵普洱茶本属偶然,是因为在香港等地保存不当,导致发酵,有人偶然尝试,觉得发酵过的茶口感另有滋味,后逐渐推广,无心插柳的产物,50~70年代香港人工发酵加工云南普洱散茶有如下数家:联兴隆,南记,生记,林记,宝泰,同安及长洲福华等。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进来。广东各地茶商开始自己湿水发酵。

根据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公司业务员黄又新去参加广交会,发现普洱茶在广东、香港销售得不错,特别是广东发酵后的熟茶很有市场,黄又新就带了些茶样回来,向公司做了汇报,引起了公司的重视。在和广东茶叶公司沟通后,省茶叶公司决定派出考察小组对广东的普洱茶生产工艺进行初步了解,小组名单有当时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含邹炳良)。

同时,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省茶叶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一次次在冷水发酵和温水发酵之间做试验,根据昆明的气候生态环境,把广州的温水渥堆工艺调整为冷水发酵。工艺调整后昆明茶厂的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当年,销港普洱茶达到10.2吨(含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随后,勐海、下关茶厂相继进入普洱茶发酵生产。这段历史,在原来昆明茶厂副厂长、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唯仁先生的回忆

金花普洱的前世今生


茯茶的前世就是边销茶,何谓“边销茶”?边销茶是指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一种茶,主要就是茯茶。

一般采用老茶和粗茶,经炒青、渥堆发酵、蒸制等工艺后放入砖形模具加工压制而成,具有体积小、易保存、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因其种类形状像砖块,也常被称为砖茶或者茯砖。

茯茶是藏族人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金花茯茶提供人们一天的营养物质,藏区牧民日常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瓜果蔬菜较少,茯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正好能维持人体营养均衡,同时有助于消化和酸碱平衡,所以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

茯砖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就在于其金花菌具有的消食、暖胃、减肥、降脂等这一系列独特的功效。

金花,是“冠突散囊菌”,是对人有益的酵素类菌。“金花”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使茶叶的口感等特性提高和优化。

普洱茶倍受推崇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普洱茶水溶出物远超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水浸出物20%.普洱茶可达51%)在科学如此发展的今天,就有人打起普洱茶的主意,想要在普洱茶上长出金花菌。

陈年熟茶中较陈年生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出现几率更高些,但也是相当少见的,毕竟“冠突散囊菌”的孢子,并不十分容易介入并适合在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中大量存活。

只有解决金花菌生长供氧量问题,才能让金花茁壮成长,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让普洱茶在恒温、恒湿、供氧量可调节的条件下长满金花,金花普洱茯茶金花菌含量可达200万CFU/g(国家标准要求茯茶为20万),是茯茶国家标准的10倍。因此金花普洱更加难得,品饮价值更高。

喝茶可一人独饮,可三五成群,各得其乐。多喝金花普洱美容养颜,消脂解腻。

2分钟教会你冲泡普洱熟茶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把一款好熟茶泡出“红酒色”,我泡的却是“酱油汤”。在泡茶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唯有用心,那“别人家”的熟茶是怎么泡出来的呢?

投茶适量

熟茶之所以容易泡浓,是因为经过人工渥堆发酵,出色出味较快。如果不想泡出一杯浓茶,首先要控制投茶量,一般在5—7克左右为宜。

醒茶时长

醒茶是冲泡普洱茶的必要步骤,但具体要醒多久,醒到什么程度,很多茶友就不太清楚了。

一般熟茶醒茶,注水没过熟茶,至茶器的七分满,待茶叶中的气泡冒出,汤色底层开始析出颜色,至茶汤出现颜色分层,即可出醒茶汤。

快进快出

接下来就要开始正式冲泡了。一般把熟茶泡浓就是容易出现在头几泡的环节,所以开始几泡要“快进快出”,即注水快,出汤快,加上适量的投茶量,很容易控制茶汤的浓度。

一说要快,有人就会慌慌张张地倒水倒茶,然后洒一桌子,其实快的同时还要注意从容有序,不慌不忙。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如何把浓汤调淡?

这里可不是要教你把开水直接倒进浓浓的茶汤里,而是改变注水方式。

一般情况下,用盖碗冲泡,我们会从右壁定点注水,出汤时茶汤从左壁倾出。如果茶汤太浓,可以从盖碗左壁注水,然后再快速出汤,这样,水与茶叶接触的面积和时间不多,茶汤立马变淡。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留根,还是不留?

之前讲泡生茶不宜留根,否则会影响茶叶滋味。熟茶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首先,头几泡肯定是不能留的,有人泡熟茶泡出酱油汤,有一种可能是出汤没有出干净,导致下一泡更浓。但是熟茶经过人工发酵,耐泡度略低于生茶,所以如果每泡都不留根,就不能泡太多泡。

在发现茶汤颜色和滋味变淡后,可以适当留根,延长闷泡时间,就能让熟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给茶叶“休息”的时间

要提高熟茶的耐泡度,还需要给茶叶一点“休息”时间,即不要连续出汤,每泡之间间隔几秒钟时间。

一款茶不可能通过冲泡脱胎换骨,但若是一款好熟茶,掌握了正确的冲泡方法,相信你也能泡出红酒的颜色,感受美妙的熟茶滋味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3分钟带您认识普洱茶中的香气


3分钟带您认识普洱茶中的香气:由于具有许多细腻微妙的香气物质,使得普洱茶在香型上有许多不同的香型,主要分为:兰香、枣香、荷香、樟香、蜜香等几类。都是新鲜普洱茶菁中众多香味中的一种,也都是普洱茶菁的原香。

按照以往一些茶友的经验来说,兰香和樟香都必须是经过新鲜的制作工序和自然的贮存过程才能保留下来的,同时必须是云南旧茶园乔木茶树与樟树混生才具有。荷香和枣香是目前矮化灌木新茶园生产的普洱茶所特有的。

樟香

云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树林,这些樟树多数高达一、二十余丈,在大樟树底下的空间,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生长,大樟树可以提供茶树适当的遮荫机会,在樟树环境下可以减少茶树的病虫害发生。

更可贵的是普洱茶树的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同时樟树枝叶也会散发樟香,茶树更直接吸收了樟香气,贮存于叶片中。荷香

采摘云南大叶种茶叶幼嫩的芽茶,经过适当度的陈化后发酵,好的幼嫩的芽茶去掉浓烈的青叶香,自然而留下淡淡的荷香,荷香属于飘汤茶香。

兰香

新鲜的普洱茶青那股青叶香,经过长期陈化后,由青叶香而转为青香,那些种植在樟树林下的茶树,得到樟香的参化,樟香较弱者而融合青香成为兰香,兰香是普洱茶中最珍贵的茶香。

枣香

只有生长在植被非常茂盛,经常云雾缭绕而且有野生枣树的环境中的茶树才能产生这种香气,由于经常有落叶,久而久之形成了天然肥料,茶树根系吸收了这些肥料,加上茶叶吸收雾气,于是茶叶形成特殊的枣香气。蜜香

一般来说版纳大部份乔木压饼后一至二年都会产生蜜的甜香,当然,百年大树茶,当年的新茶就有有明显的空杯蜜香,茶汤下肚之后口齿留也有蜜香。

寻找临沧云县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伟大的澜沧江自青藏高原一路奔腾南下,把茶及茶文化的光辉赐予了它中下游的这片广袤的土地,而云县正处于这一中心区域。澜沧江正是世界茶的母亲河,因而“寻问澜沧江”自然也是少不得茶的。

在云县,几乎每个乡镇都能看到野生大茶树的身影。幸福镇大宗山、涌宝镇棠梨树、漫湾镇大丙山都发现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这充分说明了云县正是世界茶的重要原生地之一。唐代的樊绰在《蛮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则史料被很多茶文化学者引用过了。银生城即今天的景东,与云县即一江之隔,今天,生活在澜沧江畔的云县人依然还保留了吃姜茶、糊米茶等的古老饮茶习俗。云县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甚至已成为云县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几乎每个云县人都会有一段关于茶的难忘的记忆。

我小时读书的地方叫茶房,这名一听就和茶有关。最早,据说这是大理国皇室制茶的作访,后来转音成了茶房。隔街子不远的树林中就有野生的大茶树。70年代中,我在桥街小学读书的时候,每年勤工俭学的任务就是摘茶果,是在生产队社员摘剩的茶果树上“捡”,那些茶树都是手臂样的粗,要爬到树上才能摘到,我们把好不容易发现的茶果一个个地摘回家,放到太阳下暴晒,不几天,茶果就裂开了,露出里面的籽来。如果实在等不及,就用嘴剥,咬开茶果皮,常会弄得一嘴的苦涩。我们把剥好的茶果交到学校,一斤是0.22元,有一年我爬遍学校四山的茶树,“捡”了50斤茶果交到学校。

我们在一个冬日的上午,排着队挑着茶果到公社的茶果收购站去卖。从桥街到茶房,一路是七公里多,肩膀都磨破了皮,挑一趟可得0.5元。这些茶果后来被送到了遥远的肯尼亚,支援了亚非拉兄弟。很多年后,我在《云县县志》里看到,我们采摘的茶树是清光绪年间,一位茶房绅士从勐库购得的30驮茶籽所繁殖的。因而,那批送到肯尼亚去的茶籽属勐库大叶种茶。这是我个人关于茶的一段难忘的记忆。一晃都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在云县寻茶,自然就得上白莺山,这中国的佛茶圣地。从漫湾镇到白莺山是20公里的崎岖乡间公路,其间的一半路程是在澜沧江以西的一座山上爬行,从车窗外看去,漫湾电站大坝锁住的高峡平湖可尽收眼底,这个季节的江水是泥土样的灰黄颜色,这种灰黄色是极具包容性的,澜沧江把一路走过的大地的颜色融在了一起。1月份,我在漫湾下游200公里左右的地方见到过它,那时它是色如碧玉。那次我们是去邦东寻访忙麓茶,忙麓茶和白莺山茶近年都是声誉日隆,追求者众了,它们都生长在澜沧江西岸,也算是同饮一江水了。

到了白莺山,就进入了一个茶的世界。这些茶树与人相伴,就生长在村子的房前屋后,当地的一个茶博士在田野上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茶课,这个茶博士指着一棵棵茶树告诉我们:这是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红芽口茶、豆米茶、大叶本山茶、白芽口茶、贺庆茶,十三不靠的二嘎子茶……白莺山古茶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是茶树种质资源的重要宝库。茶博士的课,真让我们长了见识。

白莺山有一个传说,最早是叫白鹰山,常有白色的鹰在此栖息,宛若一树树的白花,因此被称为白鹰山,但“鹰”经常啄食村民的家禽,发生了人鹰之战。后来当地人把“鹰”改为了“莺”,白鹰也便慢慢地消失了。“白莺”是会唱歌的,于是,白莺山上,人、莺、茶也便开始出现了一片其乐融融的和谐景像。茶文化的本质是“和”,“和”字怎样写?不就是一张嘴在树上歌唱么。白莺山的人有福了,他们可以在草木中自由地行走,而“人在草木中”——猜一个字,不就是“茶”么。

2007年,云南茶价起的时候,云县白莺山一棵古茶树上采的茶卖了9800元。这条新闻上了当地的几家媒体,因为这棵茶树还引出了一段“茶为媒”的佳话。说的是,六十年前,一个年轻人向他心爱的姑娘求婚,但这个年轻人家里穷,他便以家中的一棵大茶树为聘礼,向姑娘作出承诺,如果成婚,这棵茶树每年所采的茶换来的钱都由她来支配。世事如烟,白云苍狗,一晃六十多年了,这棵茶树也见证了一段人间的尘缘。当年,被一棵茶所聘的姑娘,如今也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老人尚还健在,可惜这次我们没有遇到,乡里的徐书记说,可惜了,你们应该去看看她,她那饱经苍桑的脸,完全就是一种艺术。

白莺山立有中国书法大家沈鹏先生书写的“中国佛茶圣地”碑文。茶和佛有缘,自古就有“禅茶一味”之说,一禅一茶,两种文化,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僧家敬佛、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得茶,因而依山建寺,依寺种茶,早成古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中有寺,也有好茶。白莺山上早年就曾经有一个被称为“大河锁水阁”的寺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春茶会,当时,这种以品茶、评茶、茶叶交易为主的活动,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白莺山茶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白莺山的存在,给世人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感动。上百万棵古茶树,以勃勃的生机,见证、书写了一部人类茶树的栽培史和茶文化的历史,在白莺山上万亩的区域内,保存了野生型、过渡型和人工栽培型的上百万株古茶树。这些古茶树依村附寨,每日都守护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闻得见人间的袅袅炊烟。

白莺山位于“忙怀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繁衍生息了,而这,一直也正是古濮人活动的重要区域。茶,最早出现在汉文化典籍中是《华阳国志》中提到的一件事:公元前1057年,武王讨伐商纣,濮人部落参加了巴蜀远征军,帮助武王,并胜利会师于黄河之滨的孟津。正是这支濮人队伍,将带去的土物产——茶,献给了武王。濮人正是今天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他们是茶最早的种植者和茶文化的传播者。今天,生活在白莺山一带的布朗族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农”。

如今,白莺山还传有关于茶的古老歌谣:“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阿维山中好地方,茶树成林满山岗……”。白莺山人是把茶当成了图藤崇拜,他们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无论迁徙到哪,都要在房前屋后栽种茶树,每年在采摘春茶前,都要唱采茶山歌,给茶王进香,朝拜茶树王。他们盖新房要洒“土地茶”,挖房基要垫“奠基茶”,竖房架要挂“上梁茶”,定婚要送“提亲茶”,求婚要送“定亲茶”。进新房,要先洒茶和米,清明和祭祖时都要在供桌上摆茶水,在祭祀祖宗和神灵的供品中更是少不得茶的。在白莺山的布朗人看来,茶是通灵之物,可以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使凡人得到神灵的庇护。

可以推断,最早的百濮先民就是和茶生活在一起,某一天,他们中的一位,在野生大茶树下捡了几苗茶秧,植到自家的房前屋后,这野生茶也便成了人工栽培型和训化型的茶了。在开始的时候,茶就已成为白莺山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白莺山是古茶树的自然博物馆,茶树种质资源的基因宝库。我以为一个茶文化爱好者,是应该到白莺山走走的。白莺山在茶界的地位该如佛家的普陀、五台,道家的武当、青城,武林中的少林、峨嵋。我想,有一天白莺山也会成为爱茶者心中的圣地的。

云县,茶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从茂兰的大丙山、漫湾的白莺山至涌宝、茶房、大朝山雪山,沿澜沧江一线都发现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和古茶林,这条古茶之路也正是濮人的迁徙之路,而在许多世纪之后,这条古茶之路也便必然地演变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自明清以来,滇矮马便驮着一驮驮白莺山茶、茶房茶、雪山茶……北走藏域,西走夷方。

如今徜徉在神洲渡、哨街、茂兰、茶房、大寨……古驿道上,仿佛还可以听到一串串渐去渐远的马帮铃声。这条古驿道,曾有过它“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岁月,1639年农历8月的某一天,它就曾留下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匆匆走过的身影。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孟海线”(孟定至海坝桩)通车后,它便迅速地被边缘化了。如今走在茂兰、哨街那嵌满深深马蹄印的老街,看着街边老房子的屋檐下负暄的老人,真让人有一种“白发宫女在,坐谈说玄宗”的感慨。

寻问澜沧江,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就是茶了,正如云县一位著名企业家所言:“茶就是临沧的历史,临沧最有意义的记载就是茶。”而这历史不仅是写在书上,更是写在临沧的大地之上。

澜沧江是世界茶的母亲河,寻问澜沧江,茶自然就是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

3分钟看懂30种普洱茶叶底不是难事


叶底可以传达出一款普洱茶的用料优劣、工艺是否得当、浸出物是否丰富、香气是否纯正、存放是否得当等诸多信息。喝懂普洱茶,从学会审看叶底开始。

茶叶鉴赏中,评定叶底(茶渣)是必不可少的程度。因此,浸泡后的茶叶(叶底),能真实反映茶叶颜料的“本来面目”,通过分析叶底状况,不但判断出茶品颜料——茶青(鲜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是否生长旺盛、是否有病虫危害、采摘特点等),更能判断制茶技术的优劣。

(01)优秀的古树头春,叶底肥厚

(02)革质感明显,叶脉粗犷,已有相当的树龄

(03)转化完美,叶面起了蛤蟆皮,活力暗藏,很好的茶

(04)老树新芽

(05)大树料的柔软

(06)野放易武茶的特征明显

(07)混杂的雨水料,杂味,水薄而寡

(08)台地料,且有高温烘青嫌疑

(09)易武茶,香,柔,微甜润是其特色

(10)肥厚的大树料,耐泡度高

(11)秋茶,初平淡,后劲有力,水路粗,生津不错

(12)标准的雨水料,淡薄,香弱,毫无吸引力,不如喝水

(13)红变叶,杂甜味,不利后转化

(14)恐怖的劣茶

(15)生熟劣质拼配,滋寡而汤浓,杂味过重。一个字:乱

(16)熟茶7572,可看出特别的拼配料。活力及油光感是好茶的特征

(17)优质熟茶,这就是活力的外在表现

(18)灼伤的叶底,常伴随杂(火)味过重,已失后转化能力

(19)杂质过多,烟焦(杂)味产生条件之一,对身体健康可能有很大影响

(20)7542的B货叶底,尾水有回甘,但喉燥感特强,劣质拼配的标本

(21)野放料。粗老嫩幼齐集一身,滋感较有力度,口感较丰富

(22)大树料常见的轻微红变,算正常

(23)头春的台地料

(24)不名来路原料压成饼状冒充高档普洱茶,假茶

(25)出现高温香,叶底灼伤的茶叶。滋味呈绿茶化,后续转化可疑

(26)正常存放的88青,叶底仍有活力

(27)廖福散茶(越南菁)

(28)二十多年的优质陈茶

(29)人生难得几回尝的“号级散茶”(用铁壶煮三壶水后的叶底)

(30)转化优良的香港仓

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手指揿(轻压的意思),判断叶底的软硬、厚薄等。再看芽头和幼嫩叶片的含量、叶张卷摊、光糙、颜色及均匀度等。

优质普洱茶的叶底,应该具备下表所列之特点:

普洱生茶

老嫩程度芽头和幼嫩叶片含量多

茶条松紧芽头和幼嫩叶片含量多

均匀程度长、短、粗、细较均匀,断碎少,无未

色泽情况嫩黄带乳白色或黄绿色,无“花杂叶”

柔软状况叶质柔软,不硬翘

掺杂与否没有非茶物质混入

探秘普洱熟茶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们都知道,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但鲜为人知的是,熟茶的诞生,不仅为普洱茶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同时,不论在普洱茶名称的复活,还是在普洱茶推广、品饮等方面都立下汗马功劳。

1976年12月,在熟茶生产了一年后,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根据全省茶叶的生产、销售情况,在昆明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通报了“广交会”发酵茶销售情况和需求量,明确提出云南的茶厂加大发酵茶的生产。同时,为外销方便,也为与其他茶区分,正式决定将用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的茶称之为“普洱茶”。

普洱茶,在清中期后,因成为朝廷贡茶而出名,但随中国茶叶六大茶类的形成(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铁观音),普洱茶被列入绿茶的分支青茶之中,自民国后便不见了称谓,饼茶被称之为“圆茶”,蘑菇型和窝头型的茶被称之为“沱茶”,砖型的边销茶被称之为“砖茶”。随时光的流逝,“普洱茶”这个茶品和称谓渐渐被人淡忘。1976年12月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普洱茶会议,对云南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的发展,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也是一次充满了智慧的会议,对普洱茶的重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普洱茶”,这个曾经的云南品牌茶叶已经沉寂百年,要将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后产生的新茶取名,何不用曾经辉煌而已被淡忘已久的“普洱茶”来命名?没准还能重振普洱茶的雄风。于是,“普洱茶”一词再次在云南的大地回响,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乃至世界而知名。随时光的流逝,时至今日,那次会议的详情,如:何人提出用“普洱茶”来命名新产品,何人提出用“唛号”来管理普洱茶,何人提出加大普洱茶的生产,都不得而知,实为憾事。

但不管怎样,普洱茶在1976年底复活了,并从此一发不可收。在1979年的农业部颁布的普洱茶标准中,开宗明义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后制成的茶叶。换句话说,“普洱茶”就是现在所说的熟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普洱茶”就等同于现在我们所讲的“熟茶”。乃至于现今在相当的茶人中仍然把普洱茶等同于熟茶。

今天,大家都普遍认同: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笔者曾经问过许多老茶人,为什么把新生产出的、用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出的普洱茶叫“熟茶”?而把用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做出的普洱茶叫“生茶”?是谁取的?什么时候取的?除了一个明确的事实,即2000年以后“生”“熟”茶才在市场上逐渐传开来外,其他的没有答案,或者说笔者在目前没有听到确切的答案。笔者只能结合听到的只言片语,发挥合理想象了。感谢那群已无从考证的茶人,给这种新的普洱茶取了个小名:“熟茶”;同样,感谢那群已无从考证的茶人,给传统的普洱茶取了个小名:“生茶”;感谢广大的茶人,口口相传这两个亲切的小名。就像中国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也有一个家里人取的昵称,而这个昵称与正式的名字中的“字”多半没有关系。普洱茶就是这样,虽然一个被权威机构定义为黑茶,另一个被定义为绿茶,大家都称之为普洱茶(2004年普洱茶被权威部门重新定义,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压制的紧压茶,以及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后生产的茶叶)。但在市场上,在茶客的交流中,仍顽强地称呼着这两个小名,直到今天深入人心。

遥想当年,也许是先把未发酵的大叶种晒青茶叫“生茶”,而新的、从“生”生出的茶自然也就有了和“生”相对应的词——“熟”,“熟茶”应运而生。也许是正好相反,先取了“熟茶”这个小名,又把未发酵的普洱茶取了个和“熟”相对应的小名:“生茶”,真是一生二啊。不管是先有“生”还是先有“熟”,反正普洱茶中有两兄妹是为大家所接受的事实。“生茶”“熟茶”这两个小名,得到市场认可,得到广大茶客认可,也就是这个认可,成就了普洱茶的哲学和美学意义。宛如大家熟悉的“太极图”,一阴一阳,一黑一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交融。生茶酽,苦涩味重,刚烈、霸气,充满阳刚之气,但茶性偏寒,适合体热的人喝;熟茶味柔和,无苦涩味,滑顺滋润,甜香,但茶性偏热,适合体寒的人喝。你看,一阳一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个金黄透亮,闪闪发光,像金色的阳光,充满阳刚之气;一个深红艳丽,透过光线方可见其深邃靓丽,宛如一位有内涵和气质的佳丽,充满阴柔之美。

一“生”一“熟”,和中国哲学的世界由一阴一阳组成的理论暗合。世间茶品,唯有普洱茶,虽然都叫普洱茶,却是两个绝然不同、但又相互对应的茶品,唯此,才更彰显其哲学含义和审美价值。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有实力的普洱茶生产厂家,无一例外地都是两种茶品都生产,仿佛在生产上都要达到一种平衡。这,又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暗合。但在茶的分类中,普洱茶被硬生生地分成两类:生茶(晒青茶)被划入绿茶中,熟茶则被划入黑茶中,两兄妹被分开,割裂了普洱茶中体现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好在茶人始终执着坚持叫“生茶”和“熟茶”,并印在茶的包装上。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三分钟读懂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番外篇)》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桑植白茶的前世今生”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