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评及普洱发展之浅见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发展 普洱茶之美 普洱茶的发展

【www.cy316.com - 普洱茶发展】

普洱熟茶是我以前接触不多的茶类,坐杯以后熟茶就喝不出味道,也不喜欢那种“酱油味”。可能茶喝多了身体虚寒,熟茶给我的感觉越来越温润了。

清澈红艳的茶汤和油亮的茶底都是我认为茶质很好的表现。到手以后初尝说实话有点失望,茶太新,茶汤浑浊,酱油味明显,过后上火。虽甜味明显,但戳中太多痛点,遂封存。

今年再试茶汤表现好了不少,不再是那种像放了糖的甜,火气也消失。继续封存两年,口感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时间让我感觉这茶挺值。

关于冲泡:

120ML盖碗,95度水(冬天烧开30s后的温度),半个小饼。

前三道注意快速出汤,否则“酱油色”加“酱油味”,一点甜都没有。

后续可以冲3-4道6-8s出汤,目前为止茶汤应该有厚度。

继续泡的话,厚度慢慢消失,甜味显出来。这时可以延长出汤时间,顺便给茶水加温。泡个2min也没有问题,只是这道会很甜,后续会淡味。

下关甲沱

最近也入了一些下关老生茶。下关茶很有魅力,明明是很差的原料,刚拼配在一起也苦涩难喝,过个5年10年慢慢变成一般普洱不能比肩的存在,这过程让人感慨。

甲沱算是其中经典。我自己尝的09年款,价位20左右(100g),很适合作为日常口粮。汤淡红、显厚、有回甘,比市面上100+一饼的茶叶好不少。个人感觉当前价格偏低,这应该与市场过分追求茶叶原料质量有关。拼配这项极具魅力的技术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市场也因为检验拼配技术成本过高,选择忽视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

尤其当前普洱以预支消费为导向,如果喝茶人数增长率不能超过生产率,市场饱和只是时间问题。长尾效应本质上是资本运作,在用时间和资本赚钱。现在场内人应该开始着手这场“普洱寒冬”。07年至今讲古树、讲原料,下一次营销拼配、仓储还是其他,说不上答案。

小编推荐

细说普洱之——评茶(十)


接前文《细说普洱之——评茶(九)》,甲、乙两款茶同时,同一条件比对,是不难评出哪款茶好坏的,同时意味着同一口感,同一条件意味着客观公平。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很容易被误解了。我们只是说甲茶和乙茶比对,评出谁好,谁不好而已。假如,甲茶比乙茶好,乙茶比甲茶差,只是甲茶跟乙茶相对而言的对比,并不能因此就可以断定甲茶就是好茶,乙茶就是不好的茶。

因为,通常情况下,其实甲茶和乙茶都不是标准。我们之前的假设是不知道甲茶和乙茶是否是好茶,两款对比,评出谁好。这样的情形,会有以下几种可能,一、甲、乙都是好茶,只是甲更好;二、甲、乙都不是好茶,只是乙更不好;三、甲是好茶,乙不是好茶。所以说甲、乙的比对,只能说,甲、乙之间谁好谁不好,并不代表好的就是好茶,不好的就是不好的茶。

我们茶聚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几个人喝同一款茶,有的人觉得好喝;有的觉得一般般;有的觉得不好喝。很多人都会因此纳闷,觉得茶真的是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各个人喜欢就好,没有标准可言,从而失去了对茶的理想和追求。其实,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出现这样常见的现象并不奇怪。譬如,平常所喝的茶比这个茶要好的人,会觉得这个茶不好喝;平常所喝的茶比这个茶要差的人,会觉得这个茶好喝;平常所喝的茶跟这个茶差不多的人,会觉得这个茶一般般。

其实,好茶并非没有标准的,譬如,一个茶什么人喝了都觉得好喝,什么时候喝了都觉得好喝,还是不受他人影响,没有利益左右,自己直觉地觉得好喝,这样的茶就是绝对的好茶。遇上这样的好茶大概要缘分和福气吧!遇上这样的好茶也省了很多疑惑,对茶也有了理想和追求。对其他茶的评判也有了把握。

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登极的,或者说登极之前是崎岖的。在崎岖中前行,需要有标准,或说起码有标准。以什么茶为标准好呢?当然是大益茶,大益茶的知名度是无与伦比的。这样我们可以走少很多弯路。通过大益茶跟其他茶的对比评判,如果得出比大益茶差,性价比低的茶可以少花功夫了;如果比大益茶好,性价比高的茶,可以多对比,不断地找出更好的茶。然后用更好的茶再去对比,再去找更好的茶……直到如前所说,那个茶给任何人喝,任何时候喝都是觉得好喝,那就是真正的好茶了。

细说普洱之——评茶(九)


接上文《细说普洱之——评茶(八)》我们明白了人的口感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是不同的,因身体状况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反差。我们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的茶了。

严格地说,其实人的口感也是客观的,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没有很有意识地去感觉它。譬如说,当人的身体状况十分良好时,津液甘甜,口腔润滑,咽喉畅通;当人身体欠佳时,会喉干舌燥,津液苦涩。这都是客观存在的。这跟人口味偏咸、偏淡、或偏甜,并不在同一个问题上,这只是人口味的偏好,并不是人的口腔感应。人爱很咸、很甜的食物,是爱好。人对酸、甜、苦、辣、咸的感应,是口感。甜之所以为甜,苦之所以为苦,是因为人有共同的反应。

我们说一个茶好、坏,是相对的,有对比才有好、坏之分。假如,世上只一个茶,就不存在好、坏了。因为,世上有成千上万种茶,才有好、坏之别。评茶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较的茶。

所以,茶是需要比较的,最起码是两两以上的对比。甲跟乙,或甲跟乙、丙、丁对比,才知道谁好,谁不好。除了功力很深厚的专业人士,一般是同一时间,同一条件比较,会更清晰,更准确。就是说,我们要评判两款茶谁好谁差时,最好是同一时间,称同一重量的茶,用同一茶具,用同一水,同一水温,同时倒等量的水,浸泡相同的时间,同时倒出茶汤,然后,两款茶品试一下,就会很清楚了。

当品试到一款茶口感更舒服,证明这款茶比另一款要好;当品试到一款茶口感更难受,证明这款茶比另一款茶要差。人们常说,烟、酒、茶很难喝回头,会越喝越高,当喝到好的就不愿去喝差的。其实,利用我们的天性,就可以试出茶的好、坏。在客观,端正,没有利益左右的情况下。遗憾的是普洱茶太多利益左右,甚至把很多人的利益都捆绑了,如前文所说的。因此,很多人是很难端正心态去喝茶、评茶的,这也许是这些人的悲哀,和没有茶福吧!

细说普洱之——评茶(八)


人的口感是主观的,可说是千差万别。不但各个人的口感都不同,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口感都不一样。这似乎是说,喝茶没有标准,各个人喝了好就好,不好就不好。

但另一方面,茶都平铺摆着,它好是好,不好是不好,它不会因人的意志所改变。

如果有这样的科学,有这样的检验机构,可以把茶叶里面的所有成份量细化,什么样的含量,什么样的比例,就是好的,或者就是不好的。那茶叶的好、坏就有标准。但大概以目前的科学水平不易做到,就算能做到,也要相当高的费用。而且市场上的茶叶品样成千上万种,每一个品样去验,基本是不可能的。况且,验证也会作假。看来,我们还是依靠自己更为实在。

各个人的口感可有不同,每个人不同的时候口感也不一样。但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变,就是“水”了。上善苦水,二千多年前老子就知道了水的好处,我们这里借用一下。前文说到,水由于太普通了,以至我们忽略了它的好处和重要。我们这里指的水,只是最普通无色无味的纯净水。

水为茶之母,茶需要用水来泡,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水还有一个妙用,就是用水来试我们自己的口感。水可以说是中性,它不会把我们的口感变好,或变坏,我们原来的口感是怎样就怎样。这里是指我们喝一小口,一小杯,像品茶一样的情况下。

我们品试一小杯,一小口的普通纯净水,感觉一下自己口腔的感觉。我们口腔原来的口感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就是说它原来怎样就怎样。

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去品试我们要评试的茶,茶是会改变我们原来的口感的。它会使我们原来的口感或变好,或变坏。变好了,说明该茶的口感比我们此时的口感要好,可以改善我们此时的口感;变坏了,说明该茶的口感比我们此时的口感要差,使得我们此时的口感变坏。

仅此而已,这并不能说明该茶就好或坏。这里只是说茶会改变我们的口感,并不涉及到茶的好、坏。因为,当一个人的口感很差时,可能喝到不好的茶,也会改善他的口感;反之,当一个人自身的口感很良好时,可能喝到较好的茶,也会把他原来的口感变坏。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对客观地认识茶和评茶就更为清晰了。

细说普洱之——评茶(四)


人的口感因每个不同的个体而异,可说是千差万别。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因身体状况不同,口感都会有不同。如果不是长期练习,较深功力的人,不要说喝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茶,就是喝同一款茶,在不同的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普洱茶更是受天气影响,茶品会因不同的气温、干湿度,出现不同的口感。而且普洱茶还处于一个后陈化的过程,更是每个时段,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我们茶聚时,会谈及一个问题,茶需要有一定天份。有些人喝茶,学茶很久,并不代表他就很懂茶;有些人学茶却会进步很快,时间不一定很长,也略懂茶。当然,任何一种学问,都需要天份十勤奋。有天份还要加上后来的勤学苦练。这是学茶所必须的。

作为普通茶友,常常会出现,有时喝茶以为懂了,再喝好像又不是这样,再喝就乱了,糊涂了。再喝好像喝什么样的茶都差不多,越喝越乱。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茶复杂多样,人的身体状况更是复杂多样。如果,我们搞不清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想去搞清复杂多样的茶,是不太可能的。孔子说,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担心自己不了解自己好了。

普通绝多数的人其实都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就是达不到健康,比健康次一个级别;即感不到病、痛,但又不很舒服;或说,甚无病、痛发作,但只要稍有透因,即时发病、痛。中医说,违和,失衡;西医说,免疫力低。纵观人的一生,幼小时由于体弱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年老由于体衰,百病缠身;少青年,身体稍强,已为学业拼搏,忘了自身的锻炼增强;青壮年,更要为事业打拼,争斗于名利,劳损身体,忘了对身体的呵护。反观人生其实处于健康状态真是很少的。帮人治病的医生,也并不见得很健康。治病只是他们的职业,并不见得他们会维护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医生也是人,只要是人就逃脱不了社会的压力和俗务。社会的压力和俗务是会让人的身体不健康,或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不去说那些重大疾病,那简单就是人生的不幸。经常发生的发烧、感冒、咳嗽、上火、腹痛、腹泻可谓贯穿人的一生,还有忧郁、焦虑等精神上疾病在现今压力山大的社会亦是时袭我们。古时候的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杨州。”这大概是人生的理想状态吧!腰缠十贯,有花不完的钱;骑鹤,像神仙般的轻松自在;下杨州,有健康的身体去游乐玩耍。即现代人说,大把钱又有时间,身体健康又精神幸福。

身体不健康,心情不好,口腔会有相应不同的反应。自身不同的口感,会有不同的茶感。

细说普洱之——评茶(六)


上文《细说普洱之——评茶(五)》我们说了理想的口感,接着说理想的茶。理想的茶:入口顺滑,感觉茶汤稠密有质感,但又清爽无粘连,与津液相融,为口腔细胞所吸收,不经意滑过舌面,流入咽喉,所谓化境是也,茶饮了却在不经觉间;停口,满口甘、甜,津液晰出润泽口腔各部位,茶香在口腔充盈,回荡,口腔各部被茶味,茶香包裹着,所谓满口是茶也;咽喉甘甜,畅顺,感觉没了阻隔;更好的可达到舌底鸣泉,回甘同时还回凉,像薄荷一阵清凉掠过舌面,直抵喉部。极好的茶不苦不涩,或说苦涩瞬间化去,停口甘甜、润滑、生津、内质丰厚,强到浓,但不会俗和杂,而清,清不是淡和寡,是清爽,清润,清雅;给人感觉强烈而不刺激,温和而安神。

这是理想的“茶”,或说极高标准的茶。这岂不是跟我们平常喝的茶,印像中的茶相距甚远。是的,平常我们印像中的茶又苦又涩又刺激,甚至有些人以为不苦不涩不刺激不是茶。也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的茶是这样的,绝大多数的人所喝的茶也是这样的,所以这样普遍的认为是正常的。世上极好的东西都是极少的,能偶遇上极好的茶是一种缘份,遇到又认识到需要天份。

我们茶聚时,也常常聊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多数人不很懂茶,分不出那个茶好,那个不好。并不是那些人的口感没那个分辨能力,只是他没喝过极好的茶,没有认识和对比,而其实他们所喝所试的各种各样的茶,其实从本质上都是差不多,水平就停留在那里,既然都是差不多的茶,自然难以分辨了,有时甚至会越喝越乱,干脆就随便乱喝,不再去追求“茶”了。如果,他们喝到极好的茶,自然马上就明白,有了相应的分辨能力。7q9O7fr

即使我们没遇到极好的茶,但并不防碍我们说茶和评茶,我们就假当这一“极好的茶”是茶的理想,茶的极高标准。假如,喝到这样极好的茶,任何人,任何的身体状态,所相应的任何口感,都会感觉到是好茶。不但这样,还有任何人在任何阶段和时候喝这样极好的茶,都会觉得是好茶。其实,一个茶好不好,拿给一个不懂茶的小孩喝,可能会更准,更直观,小孩对茶没有太多的思维,他只是当一饮品来喝,好喝他会说好喝,不好喝他会说不好喝,好喝他会很乐意继续喝,不好喝你怎么说,他都不愿意再喝。而不是请那些所谓的“大师”,“专家”的评判。

我们有了“理想的口感”和“理想的茶”,可以进一步学茶,评茶了。

细说普洱之——评茶(三)


口腔感觉是每个有知觉的人都有的,但人并非常常去留意它,感觉它。人于饮、食中大多被酸、甜、苦、辣、咸、五味所吸引,只感觉表面好不好味,而很少感觉品腔内在的反映是否良好。更少人更少时候会去感觉不饮、食的时候,口腔感觉是否良好。除非口腔出了问题,病、痛的时候,才对口腔有感觉。

社会物欲横流,世人争搏于名利,一般无暇自身,不要说自觉感觉口腔的感觉,身体如果不是病、痛,恐怕连自身也忘了。自觉去感觉自身的感觉,大概是进入修身的开始了,茶可雅,可清心,大概也是从这开始吧。

普通的茶友,能从茶叶的外表看出茶叶的好坏,大概是不可能。就算很专业的人士也是需要多方的考证,最后还是要用口来验证。

用大米来举个例子,大米应该人人都很熟悉,因为人人都吃过,而且从小到大天天都要吃。这个“米”好不好吃,我想人人都知道,但这只是表面的。也就是说这个“米”表面的口感好不好,例如,软、硬,或软硬适中,香不香之类的。但这个“米”滋味好不好,丰不丰富,停口的感觉好不好,就很少人知道,或说去感觉它,何况我们吃饭的同时,需要菜餸,一般情况下,饭只有软、硬适中,没有味就可以了。所以要用菜餸的味来送饭。市面上的大米,其实是用很多种米拼配起来的。米老板为了迎合人的口感,用不同的米拼配起来,使之软、硬适中,高档一点的,拼点香米进去。现在有专门的拼米机,上百万一台的,拼配,打磨,抛光,添加各种“剂“,一次性完成,一出来就是卖相很好的米。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普通市民是很难看出,这个米的好坏,是用多少种米拼配而成。更加没有人考究它的健康,环保,营养,实质的口感。

我们所最熟悉的大米况且如此,更何况茶呢?茶因为有刺激性,大人一般是不会给小孩多喝的,小孩到而立之年大概更喜欢各种各样的饮料。一般人真正接触茶大概也是而立之年后吧!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茶对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我们耳闻目睹长辈们喝茶,说茶,陌生是因为我们真正接触茶,对茶感兴趣其实是长大后很久的事情。清楚这点,我们才不至于对茶似懂而非懂,自以为是。正视它,才会认真对待它,学习它,这才是认识茶的开始。

普洱茶干评


普洱茶感官审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干茶审评、取样称量、冲泡、开汤审评。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看和湿看,即干评和湿评。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一般来说主要以湿评内质(茶品冲泡后的汤色、滋味、香气、叶底等项目)为主要依据,而干评可以提供前期参数,取样、冲泡可保持审评结果科学。

干评主要是从茶品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形状、整碎、净度、色泽):

(1)形状指各类茶品的外形规格,如茶品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压制茶的外形审评产品压制的形状、松紧度、匀整度;分里茶、面茶的压制茶,还应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

(2)整碎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品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品整体感觉。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品的自然形态,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制茶主要评比各号口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

(3)净度主要是指茶品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及其他)含量的多少。不含夹杂物的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

(4)色泽茶品外形的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来看。色度即指茶品的颜色及色的深浅程度,光泽度指茶品接受外来光线后,一部分被茶品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形成茶品色面的亮暗程度。干茶的色度比颜色深浅,光泽度可以从润枯、鲜暗、匀杂等方面评比。色泽好的茶品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品呈暗灰色。

深浅

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一般情况下,原料细嫩的茶品,颜色深,随着级别下降颜色渐浅。

润枯

“润”表示茶品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一般反映鲜叶嫩而新鲜,加工及时合理,是品质好的标志。“枯”是有色而无光泽或光泽差,表示鲜叶老或加工不当,茶品品质差。

鲜暗

“鲜”为色泽鲜艳、鲜活,表示成品新鲜度,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暗”表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或储运不当、初制不当或茶品陈化所致。

匀杂

匀表示色调调和一致。色不一致,茶中多黄片、青条、筋梗等谓之杂。

普洱茶:如何“干评”普洱茶


主要是从茶品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形状、整碎、净度、色泽):

1、形状

指各类茶品的外形规格,如茶品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压制茶的外形审评产品压制的形状、松紧度、匀整度;分里茶、面茶的压制茶,还应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

2、整碎

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品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品整体感觉。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品的自然形态,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制茶主要评比各号口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

3、净度

主要是指茶品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及其他)含量的多少。不含夹杂物的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

4、色泽

茶品外形的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来看。色度即指茶品的颜色及色的深浅程度,光泽度指茶品接受外来光线后,一部分被茶品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形成茶品色面的亮暗程度。干茶的色度比颜色深浅,光泽度可以从润枯、鲜暗、匀杂等方面评比。色泽好的茶品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品呈暗灰色。

深浅: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一般情况下,原料细嫩的茶品,颜色深,随着级别下降颜色渐浅。

润枯:“润”表示茶品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一般反映鲜叶嫩而新鲜,加工及时合理,是品质好的标志。”枯”是有色而无光泽或光泽差,表示鲜叶老或加工不当,茶品品质差。

鲜暗:“鲜”为色泽鲜艳、鲜活,表示成品新鲜度,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暗”表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或储运不当、初制不当或茶品陈化所致。

匀杂:匀表示色调调和一致。色不一致,茶中多黄片、青条、筋梗等谓之杂。

普洱茶湿评


普洱茶感官审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干茶审评、取样称量、冲泡、开汤审评。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看和湿看,即干评和湿评。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一般来说主要以湿评内质(茶品冲泡后的汤色、滋味、香气、叶底等项目)为主要依据,而干评可以提供前期参数,取样、冲泡可保持审评结果科学。

湿评主要审评茶品内质的四个因子(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1)香气香气是茶品冲泡后挥发出来的气味。茶品的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因素影响,使得各类茶具有独特的香气风格,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评比香气的纯异、高低和长短。

纯异

纯指某种茶应有的香气,异指茶香中夹杂有其他气味。香气纯要区别三种情况,即茶类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类香指茶类原有的香气,如普洱茶的陈香等;地域香即地方特有的香气如兰花香、花果香等;附加香为外源添加的香气,如茉莉花茶。异气指茶香不纯或沾染了外来气味,如烟焦味、酸馊、油味等。

高低

香气高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所谓浓指香气高,刺激性强;鲜犹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感;清则清爽新鲜之感,其刺激性不强;纯指香气一般,无粗异杂味。平指香气平淡但无异杂味。粗则感觉有老叶粗气。

长短

即香气的持久程度。从热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气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是否正常(纯异),有没有异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香气审评最适宜的叶底温度为55℃,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香气低沉,不易辨别。香气审评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涂香水、香皂洗手等都会对香气鉴别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2)汤色

茶品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水碗。茶品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三方面去评比。汤色审评要及时,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氧化变色。

色度

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有关外,主要是加工工艺决定了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

亮度

指茶汤明暗的程度。亮表明射入茶汤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亦好。

清浊度

指茶汤的透明程度,汤色透明无杂质,能透见底,清晰明了,汤色浑浊,漂浮杂质较多,浑不见底。

(3)滋味

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品不同的味感是因为茶品中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已。味感有酸、甜、苦、辣、咸、鲜、涩等。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味感是因为我们的舌头舌面上布满了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经过神经传递及大脑反应分析后呈现的不同味觉,舌头不同部分的味蕾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舌尖对甜味较为敏感,舌头两侧前部对咸味较为敏感,两侧后部则对酸味较为兴奋,舌心感觉鲜味和涩味,舌根则对苦味较为敏感。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等来评定级次。审评茶滋味要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

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中口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在茶汤审评中有时会感觉不是很纯的滋味,可能与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注意区分就行。茶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等,往往在评茶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气、茶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相互辅证。

(4)叶底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品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叶张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

普洱茶发展史之清朝皇室与普洱茶


产于云南的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以“越陈越香”的品质,及不可估量的养生价值,在中国茶文化界乃至全世界刮起一阵阵品茶旋风。今天,笔者将与大家分享有关清朝皇室与普洱茶的历史渊源。

清王朝的祖先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为帝王贵族,养尊处优,饮食都是山珍海味,较油腻。需要一种消化功能强的茶作为日常饮品,而普洱茶正好具备了这种特性。

普洱茶具有的解腻助消化的功效,深得帝王将相的青睐,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列入贡茶案册,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历史记载。

普洱茶作为皇家御用物而身价倍增,得到了贵族的追捧,成为贵族的养生茶。在皇室的倡导下,普洱茶脱胎换骨,飞上枝头变凤凰。

从“贡后方许民间贩卖”到“士庶所用,皆普茶”,普洱茶走下神堂,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时间,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白丁布衣,都养成了喝普洱茶的习惯。

吐蕃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云南的茶叶生产。清朝前期和中期(公元1660-1870年),普洱茶贸易进入了空前兴盛时期,仅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最高年产量就曾经达到八万多担。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同意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洲(今永胜)建立茶叶市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市。

云南当时几乎家家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拥挤。这些商人中,除了朝廷的贡茶官宦之外,还有印度、缅甸、柬埔寨等各地商人。每年至少有五万匹驮马来往穿梭于六大茶山之间。

相传乾隆爱喝普洱茶,80多岁高龄禅位时,大臣谏言:“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对普洱茶的钟爱,传为千古佳话。

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的宫女金易、沈义玲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写道:“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盅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食物,所以要喝普洱茶,图的就是普洱茶又暖又能解油腻。”

清朝末代皇帝傅仪在一次与老舍的对话中曾说:“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是清宫的生活习惯,当皇帝的都以喝普洱茶而求延年益寿。”

清王朝每年收纳的普洱贡茶,除了供清宫皇家饮用外,还分赠皇亲国戚和臣子,同时,还经常用来赏赐和馈赠给蒙藏等少数民族的上层僧俗人物,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中国高级土特产的国礼。

普洱茶作为国礼扮演着礼品与商品的双重角色。清朝每次赠送国礼,都由清朝廷“军机处”逐人逐次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批阅后送出。

清皇室对普洱茶的喜好,奠基了普洱茶的历史地位,使普洱茶成为世界闻名的茶饮。自此,普洱茶走出国界,走向世界,飘扬过海,将芳香留在了异国人的唇边。

普洱茶:浅谈普洱茶的“湿评”


湿评,主要是审评茶品内质的四个因子(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1、香气

香气是茶品冲泡后挥发出来的气味。茶品的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因素影响,使得各类茶具有独特的香气风格,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评比香气的纯异、高低和长短。

纯异纯指某种茶应有的香气,异指茶香中夹杂有其他气味。香气纯要区别三种情况,即茶类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类香指茶类原有的香气,如普洱茶的陈香等;地域香即地方特有的香气如兰花香、花果香等;附加香为外源添加的香气,如茉莉花茶。异气指茶香不纯或沾染了外来气味,如烟焦味、酸馊、油味等。

高低香气高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所谓浓指香气高,刺激性强;鲜犹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感;清则清爽新鲜之感,其刺激性不强;纯指香气一般,无粗异杂味。平指香气平淡但无异杂味。粗则感觉有老叶粗气。

长短即香气的持久程度。从热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气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

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是否正常(纯异),有没有异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香气审评最适宜的叶底温度为55℃,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香气低沉,不易辨别。香气审评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涂香水、香皂洗手等都会对香气鉴别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2、汤色

茶品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水碗。茶品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三方面去评比。汤色审评要及时,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氧化变色。

色度: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有关外,主要是加工工艺决定了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

亮度:指茶汤明暗的程度。亮表明射入茶汤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亦好。

清浊度:指茶汤的透明程度,汤色透明无杂质,能透见底,清晰明了,汤色浑浊,漂浮杂质较多,浑不见底。

3、滋味

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品不同的味感是因为茶品中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已。味感有酸、甜、苦、辣、咸、鲜、涩等。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味感是因为我们的舌头舌面上布满了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经过神经传递及大脑反应分析后呈现的不同味觉,舌头不同部分的味蕾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舌尖对甜味较为敏感,舌头两侧前部对咸味较为敏感,两侧后部则对酸味较为兴奋,舌心感觉鲜味和涩味,舌根则对苦味较为敏感。

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等来评定级次。审评茶滋味要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

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中口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

在茶汤审评中有时会感觉不是很纯的滋味,可能与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注意区分就行。

茶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等,往往在评茶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气、茶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相互辅证。

4、叶底

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品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叶张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

普洱茶专业评茶术语


普洱茶外形专业术语

细嫩:多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制成,条索细而圆浑,毫尖或锋苗显露。

紧细:鲜叶嫩度好,条索紧圆直,多芽毫,有锋苗。

紧秀:鲜叶嫩度好,条索细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紧结:鲜叶嫩度稍差,较多成熟茶(二、三叶),条索紧而圆直,身骨重实,有芽毫,有锋苗。

紧实: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但揉捻充足,尚能卷紧,条索粗大,稍感轻飘(身骨轻)。若破口过多,则称为粗钝。

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索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或称粗老。

壮结:条索壮大而紧结。壮实: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心芽:(芽头、芽尖)尚未发育,展开成茎叶的嫩尖,一般茸毛多,且呈白色。

显毫:普洱茶芽叶上的白色茸毛称为白毫,芽尖多而茸毛浓密者,称显毫,毫色有金黄、银白、灰白等。

身骨: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重实: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称量,有重实感。

匀整:又叫匀齐、匀称,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拼配适当。

脱档:茶叶拼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破口: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团块:又叫圆块、圆头,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块不完全所致。

短碎: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露筋: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的木质部称为露筋。

黄头: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色泽黄者称黄头。

碎片:茶叶破碎后形成的轻薄片。

末:指茶叶被压碎后形成的粉末。

块片: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单片: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单片叶子。

红梗:茶梗红变。

普洱茶色泽专业术语

墨绿:深绿泛黑而匀称光润。

翠绿:翠玉色而带光泽。

灰绿:绿中带灰。

铁锈色:深红而暗无光泽。

草绿:叶质粗老,炒青控制不当,过干,呈现绿草的色泽。

砂绿:如蛙皮绿而油润,优质青茶类的色泽。

青褐色:色泽青褐带灰光。

鳝皮色:砂绿蜜黄,似鳝鱼皮色,又称鳝皮黄。

蛤蟆背:叶背起蛙皮状沙粒白点。

光润:色泽鲜明,光滑油润。

枯暗:茶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花杂:指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普洱茶滋味专业术语

浓烈:滋味强劲,刺激性及收敛性强。

鲜爽:鲜活爽口。

甜爽:具有甜的感觉且爽口。

甘滑:带甘味而滑润。

醇厚:滋味甘醇浓稠。

醇和:滋味甘醇欠浓稠。

平淡: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粗淡:滋味淡薄,粗糙不滑。

粗涩:涩味强,粗糙不滑。

青涩:涩味强,带青草味。

苦涩: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有麻木感。

水味:茶叶受潮或干燥不足之茶叶,滋味软弱无力。

茶香气专业术语

高香:茶香优而强烈。

高强:香气高,浓度大,持久。

鲜爽:香气新鲜愉悦。

嫩香:嫩茶所特有的愉悦细腻的香气。

鲜嫩:鲜爽带嫩香。

馥郁:香气幽雅丰富,芬芳持久。

浓郁:香气丰富,芬芳持久。

清香:清新纯净。

清高:清香高而持久。

清鲜:清香鲜爽。

清长:清而纯正并持久的香气。

清纯:清香纯正。

甜香:香气有甜感。

板栗香:似熟栗子香。

花香:似鲜花的香气,新鲜悦鼻,多为优质乌龙茶,红茶之品种香,或乌龙茶做青适度的香气。

花蜜香:花香中带有蜜糖香味。

果香:浓郁的果实熟透香气。

木香:茶叶粗老或冬茶后期,梗叶木质化,香气中带纤维气味和甜感。

地域香:殊地域、土质栽培的茶树,其鲜叶加工后会产生特有的香气,如岩香、高山香等。

松烟香:带有松脂烟香。

陈香:质好,保存得当,陈化后具有的愉悦的香气,无杂、霉气。

纯正:茶香纯净正常。

平正:茶香平淡,无异杂气。

香飘、虚香:香浮而不持久。

欠纯:香气夹有其它的异杂气。

足火香:干燥充分,火功饱满。

焦糖香:干燥充足,火功高,带有糖香。

高火:似锅巴香,茶叶干燥过程中温度高或时间长而产生,稍高于正常火功。

老火:茶叶干燥过程中温度过高,或时间长而产生的似烤黄锅巴香,浓度重于高火。

焦气:有较重的焦糊气,程度重于老火。

闷气:沉闷不爽。

低:低微,无粗气。

日晒气:茶叶受太阳光照射后,带有日光味。

青气: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

钝浊:滞钝不爽。

青浊气:气味不清爽,多为雨水青、杀青未杀透或做青不当产生的青气和浊气。

粗气:粗老叶的气息。

失风:失去正常的香气特征但程度轻于陈气。多由于干燥后茶叶摊凉时间太长,茶暴露于空气,或保管时未密封,茶叶吸潮引起。

陈气:茶叶存放中失去新茶香味,呈现不愉快的类似油脂氧化变质的气味。

酸、馊气:茶叶含水量高,加工不当,变质所出现的不正常气味,馊气程度重于酸气。

劣异气:茶叶加工或贮存不当产生的劣变气息或污染外来物质所产生的气息,如烟、焦、酸、馊、霉或其他异杂气。

叶底专业术语

细嫩:芽头多或叶子细小嫩软。

肥嫩:芽头肥壮,叶子柔软厚实。

柔嫩:嫩而柔软。

柔软:手按如棉,按后伏贴盘底。

肥亮:叶肉肥厚,叶底透明发光。

软亮:嫩度适当或稍嫩,叶质柔软,按后伏贴盘底,叶色明亮。

匀: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均匀一致。

杂: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不一致。

硬:硬、有弹性。

嫩匀:芽叶均齐一致,嫩而柔软。

肥厚:芽或叶肥壮,叶肉厚。

开展、舒展:叶张展开,叶质柔软。

摊张:老叶摊开。

青张:夹杂青色叶片。

乌条:叶底乌暗而不开展。

粗老:叶质粗硬,叶脉显露。

皱缩:叶质老,叶面卷缩起皱纹。

瘦薄:芽头瘦小,叶张单薄少肉。

破碎:短碎、破碎叶片多。

暗杂:叶色暗沉,老嫩不一。

硬杂:叶质粗老、坚硬、多梗、色泽驳杂。

焦斑:叶张边缘、叶面或叶背有局部黑色或黄色灼伤斑痕。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普洱茶评及普洱发展之浅见》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