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发酵度分类石昆牧经典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茶文化 普洱茶熟茶 熟茶普洱茶

【www.cy316.com - 茶文化】

在《发酵度:熟茶品质的重要维度》一文中,我们为茶友介绍了关于普洱熟茶发酵度的基本常识。经典普洱体系熟茶的发酵度均控制在轻发酵与中度发酵之间,以符合“新茶适饮,老茶适饮性更佳”的普洱茶核心价值。

在经典普洱体系茶品中,经典普洱熟茶可谓是轻发酵特殊工艺的典范,而历年的亦如是系列(包括2009、2011、2012、2015亦如是、金石亦如是、经典十年亦如是)、2011年至2016年的云集熟茶系列,以及2015年的品鉴熟茶,均属于轻发酵熟茶之列。这些茶品向茶友展示了优质轻发酵熟茶在新茶阶段即有相当优秀的适饮性。而云南堂7562,则验证了发酵度得宜的熟茶经过多年正确仓储的转化后可以具有的上佳的转化价值。

2017年云集熟茶,在体系熟茶序列中属于轻偏中度发酵,而天授堂7562,则属于中度偏轻发酵。

体系熟茶中发酵度相对偏高的莲心砖熟茶、2012品鉴熟茶、勐海熟砖和天下云茶熟茶系列,其发酵度最高也仅至七分。经典普洱体系熟茶不会达到如传统国营勐海厂7572一样七分半的全熟发酵度。

在确保茶品品饮品质、活性与转化空间的前提下,经典普洱体系熟茶的发酵度差异更多的是为茶友提供了不同的风格与喜好选择。在熟知了体系熟茶的发酵度谱系后,茶友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品饮取向的茶品,亦可通过对于经典熟茶的后期转化,验证熟茶适度发酵的正确性。这亦是玩茶之人的一大乐趣。

普洱熟茶的发酵度是成就其品质的重要维度,但仅有这一维度是万万不够的。优质的生毛茶原料、正确而精到的渥堆工艺、妙入毫颠的拼配艺术、严谨而正确的精制工艺与专业仓储,只有这些维度齐聚,方可确保普洱熟茶的上佳品质。

石昆牧老师与经典普洱团队长期驻守于茶区,就是为了确保这些维度无一不符合经典普洱体系的严苛标准。以上种种,相信经典普洱体系的茶友已经在对经典熟茶的品饮中一一验证。

cy316.COM编辑推荐

石昆牧说茶:熟茶初探(二)


【下关系】

以沱茶7663及四喜砖(销日)为代表,均为轻发酵茶品,比国营勐海茶厂轻发酵系的发酵度更轻。新制茶品酸杂味重、水薄为其特色,市场接受度无法与国营勐海厂相较。然经过十五年以上较低温、干燥环境存放(相对湿度40-50%),陈化转变之后的口感,反而十分纯正,因为轻发酵所保存活性物质较多,滋味、甘韵、气感都特别明显,不下于勐海茶厂茶品;这也说明轻发酵渥堆茶品的活性高,初期口感可能不讨喜,但后期的陈化口感还是优于高发酵茶品。

下关茶厂另一茶品为销法沱茶,应客户需求发酵度较高且掺碎红茶,这也是销法沱茶口感偏甜的原因。早期销法沱茶在国内并不多见,主要就是外销为主,口感也与7663差异不小;2001年之后,因为稍有名气而出现仿品,2003年起更出现大量仿品于市场。1994年之前销法沱茶,因为发酵度较高,且掺碎红茶,所以口感较不酸薄,茶品本身较为松散,不似7663、8663等紧结。

【昆明系】

7581与吉幸牌为昆明茶厂主要熟茶品,7581于1992年昆明茶厂停产之前均以轻发酵为主,1994年停止销售、清仓之后的7581均为其他厂家(多数为昆明厂老员工制作)仿制;1996年以后,大量7581高发酵茶品出现,制程工艺与原料有明显差异,应为思茅(普洱)、临沧地区原料为主。

1992年停产前,以5—8级茶菁为主、轻发酵,口感微酸而不厚、聚而不广;吉幸牌则以沱茶、金瓜等茶菁级数较嫩,亦有明显酸味。口感明显较下关熟茶品没有杂味,口感较佳。传统香港湿仓茶砖以昆明砖为主,选择入仓茶品上,香港老茶人有他的经验法则。)

石昆牧:普洱茶仓储转化经验谈


对于普洱茶的仓储存放,石昆牧老师通过对存储普洱茶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发现,普洱茶对于存放条件的要求并不严苛。实际上,只要人能够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就适合普洱茶的存放。一般而言,影响普洱茶陈化的四个主要条件为:温度、湿度、通风、无杂味;而次要条件为:重压与翻仓。石老师所观察的普洱茶存放环境为:温度20~30℃,相对湿度65%~75%,通风无杂味,但因数量少没有重压与翻仓的问题(也符合多数茶友的实际状况),下边就简单介绍一下石老师的经验总结。

一、台地生茶

在上述存储环境下,台地紧压茶转化周期约为七年,第三~四年为沉默期(内质转化无法互相支持的尴尬期)。自石老师2003年发表该观点后,被不明所以或是专事剽窃者肆意转发,却没有注明仓储条件的前提,以至于引来许多消费者的质疑与误会。实际上不同的茶区、茶种、制程、环境都会左右仓储周期及其结果。

台地生茶前两年几乎不会有明显变化,因为制作时的水气尚且残留在饼内。自第三年开始水气散失,内置稳定后开始逐步转变,但约只有一两年时间,茶品就开始进入沉默期。仓储满四至五年后又开始回复口感、香气,直至六至七年达到第一个转化周期圆满。如此在同一环境仓储下,不断重复陈化周期。故而在如此仓储环境之下,台地茶的第一次较佳品饮时机,应在第七年前后。

正常制程的台地生茶,一开始只有口感没有喉韵,正常仓储下自大约第七年开始才会初步产生喉韵并向下延伸,约经四个转化周期方能下至喉底。若要改变这种周期,只有选择树龄较大的群体种,或是制前轻发酵,或是进入高温高湿的仓储环境(温度35℃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方可缩短周期。相对的,若是降低仓储的温湿度则会延长口感改变的时间以及转化周期。

二、栽培型古树茶

石昆牧老师经多年来对于云南茶业历史文化背景、茶区环境、茶树树龄等的研究,并观察印级茶与号级茶茶品的叶底,发觉上述老茶所使用的茶菁并非完全是纯料古树茶,因为在古树茶茶林中总会混杂不少自然生长的荒地小树,故而其茶性较纯古树强烈。

近代最早完全使用栽培型古树茶菁压制紧压茶,出现于1996~1997年,有数种茶饼与茶砖。但因为这些茶品使用的茶菁与制作工序差异甚大,目前为止还很难整理出完整而明确的陈化转变纪录。只能大致说明栽培型古树茶在第5~6年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完全褪变,比茶园茶稍快1~2年。但其特色在于喉韵展现深沉与宽广,而香气很快已隐藏于咽喉,于吞咽呼吸之间可明显的觉知。据此推测,仓储时间越长,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差距越大。但因其陈化速度太快,对于古树茶品的未来转化情况,还有待持续的观察与记录。

三、普洱熟茶

从1973年起昆明茶厂开始量产以人工快速熟化的普洱茶,也就是坊间所俗称的普洱熟茶,近几十年市场主流都以熟茶为主。从石昆牧老师收藏的经验得知,重发酵熟茶茶品已经以人工快速深度熟化,口感相对甜滑,堆味轻,但缺乏转化所需的活性物质与空间。除非再次以高温、高湿处理,否则8~10年内几乎不会有太多转变,只有腥气与堆味的退散,口感趋于柔和。这种情况下熟茶的转化莫如称之为“醇化“。在正常环境存放下,不会有特殊味道,如樟香或参香出现。

而轻发酵熟茶茶品,由于发酵度较轻,堆味相对较重,苦涩度叫重发酵熟茶为高。不过由于保存了更多的活性物质,为熟茶的后期转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故而轻发酵熟茶茶品是可以通过仓储转化进而提高茶品品质的。因此轻发酵熟茶的后期转化更为值得期待。

石昆牧老师专栏:什么是普洱茶?


想必现在多数民众对于普洱茶已然不再陌生,但实际上关于普洱茶,有太多的种种需要厘清。社会大众,甚至是多数从业者,对于普洱茶的认识,方才刚刚开始。在开始探讨普洱茶的时,首先需要厘清的便是她的定义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是普洱茶?

“产自云南”、“大叶”、“饼茶砖茶沱茶”、“越陈越香”等等。这边是普洱茶留给社会大众的大致印象。但如何才能准确的定义普洱茶呢?

名称由来

普洱茶名称的由来还是清晰明确的。普洱茶,作为中国名茶之一,系因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而得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银生茶即为普洱茶的前身,于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洱本地亦有产茶,但在历史上它主要还是作为普洱茶的集散地而得名。

定义的争议

相较于名称由来的清晰明确,普洱茶的定义则可谓是充满争议与变化。对于普洱茶具体的定义,历史上的不同阶段曾有着不同的意涵。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2003年3月5日公布所谓的“云南普洱茶”中,将普洱茶定义为:云南省一定区域内,大叶种晒青茶经后发酵而成的各种产品。这里所说的“发酵”有两个途径:

1、自然发酵,从不加水,放置陈化若干年后,香港俗称“原旧普洱茶”或“生普”。

2、人工发酵,加水渥堆,出堆即称“熟普”。

虽然市场不一定会依照官方定义来区隔茶品,但云南省对普洱茶所厘定的定义范围,事实上最大受害者恰恰是云南广大茶农与多数厂方,而最后得利的反而是云南特定少数厂方、公司,以及香港、台湾茶商与收藏家,且如此定义会衍生出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1、所谓“云南省一定区域内”,范围在哪里?谁来界定与辨识产区?定出范围,是否会来伤害某些不在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与农民?是否会造成范围内的茶区茶菁抢购?

2、从古代到1970年以前,普洱茶都是以生茶形态,且以品饮新茶为主,是古代至今世人之共识。现今居然加以定义为渥堆熟茶或所谓陈茶,而原本历史上所称呼的“晒青毛茶-普洱茶”现在却是属于绿茶,这样是否已经本末倒置、否定为错乱历史?

3、所谓“自然发酵,从不加水,放置陈化若干年后”,此定义中,陈化几年才称为普洱?且由谁认定与辨识年份?

4、云南大叶茶,对于绝多数人并无法辨识,更何况还有困鹿山、倚邦等厚轴种、中小叶变异种,该如何界定??

按此标准将可能造成更多的模糊与误区,比如否定历史、年份无法判断、产区的模糊与产业的伤害等等,有其重新商榷的必要。

2008年制订的普洱茶国家标准,已修改许多不合实际与市场冲突之观点,但仍有许多狭隘门户与保护条款。标准的设定失之严苛,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法执行;过于保护产区,只是把产业做小,不利发展。笔者认为,在不违背历史背景与共创市场原则上,尽量简化普洱茶定义,以利执行而不流于空洞口号。

普洱茶定义

笔者认为,应该对云南普洱茶定义以涵盖性的广义认定:云南生产(产地)之晒青毛茶(制程)及其衍生成品,包含散制、紧压(形状)与生茶、渥堆熟茶(人工快速陈化),主要特色在属于后发酵茶,越陈越香越醇厚,且能长久存放。以致,普洱茶既是一种茶叶物种——Camellia.Assamica(Master.)Chang,也是云南特有制程的茶品。

普洱熟茶发酵度的变迁:熟茶怎么渥堆发酵?


因石昆牧老师之故而重光的“云南堂”7562使得我们得以有缘领略三十余年干仓存储轻发酵熟茶的曼妙滋味,更使得近代普洱茶外销历史链条得以完整。“云南堂”7562,除具有前述之品茗价值与历史意义,还可通过对它的研究领略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演变。

“云南堂”7562系国营勐海茶厂1980年~1981年生产茶品,与后期(九十年代后)国营勐海茶厂7562相比,“云南堂”7562的发酵度相对更轻。实际上在可以观察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生产的熟普洱老茶其渥堆工艺均偏向于轻发酵。这种渥堆发酵度的变迁与当时普洱茶的市场背景息息相关。

熟普洱茶本就是应港澳市场需求研发的仿制老生茶口感的茶品,工艺创制伊始的熟茶茶品发酵度均偏轻,轻发酵熟茶在杂味褪净后果酸会更为凸显,当时的香港茶商会将这类茶品短时入仓后再行销售。随着时代发展,资金的快速循环成为商家经营的重中之重,熟茶旧有的销售模式必然带来经营过程的不便和成本增加。香港市场遂提出熟茶可以马上饮用的需求,因此生产方遂将熟普洱茶的发酵度提高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普洱茶内需市场极小,其生产必须紧跟港澳市场脚步,生产方基本没有主导市场的能力。生产、销售、品饮三方的互动,使得普洱茶渥堆工艺的发酵度发生改变。因为这种互动的滞后性,导致这种改变是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发生。从这点亦可看出,直到九十年代,作为普洱茶消费的主流市场——香港,对普洱茶的品质需求仍然是以其所达到的可品饮状态为考量,而并非是单纯以陈期长为尚品(对于当时的经营者而言,反而是一种仓储成本压力)。

扩展阅读:

熟茶通过渥堆制程,近似于在数十天内走完了生茶仓储需要五十年才达到的转化程度(当然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转化”的前提——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大多已在渥堆制程中完成转化。因此熟茶相对于生茶不具有很大的转化空间,更多的是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茶品的堆味持续褪除,口感趋于平滑柔和,茶性从虚热转向温热。

同样是在熟茶茶品之中,轻发酵熟茶相对而言尚有回甘,香气明显,未经入仓的轻发酵熟茶陈化后口感易转果酸,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品的活性,口感厚滑鲜活。发酵度较高的熟茶相对而言堆味轻,较甜滑,缺点是口感较平直,缺乏变化,茶质相对较薄。

轻发酵茶品相较于重发酵茶品而言,其在制程中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因此轻发酵熟茶茶品既具有一些只有熟茶才会具备的物质(如二甲氧基苯)与保健功用,又因活性物质的留存给茶品留下了转化的空间,因此陈年的轻发酵熟茶茶品会更接近老生茶。而在熟茶的早期生产中,也大多是以轻发酵(六分)为主,比如“云南堂”7562(国营勐海茶厂1980~1981年756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轻发酵≠发酵不足。轻发酵熟茶,是在保持足够的渥堆时间之前提下,通过改变加水量等参数,调节茶品的发酵度。而现今市场上一些以轻发酵为旗号的熟茶,实际上是提前起堆发酵不足的茶品。消费者不可不察。

发酵度:熟茶品质的重要维度


普洱晒青毛茶经过渥堆发酵,方制成普洱熟茶。故而相较于生茶,普洱熟茶有专属于她的“发酵度”这一分类维度。关于发酵度,有许多喜好普洱茶的茶友不可不知的要键。

熟茶发酵度受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渥堆原料的茶区、茶种、茶叶嫩度、采摘季节、仓储年份,以及渥堆潮水量、渥堆时间、渥堆的高度与宽度、翻堆的时机等。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因素在制茶者的把控中协同作用影响成品的发酵度。对于所有茶类的制茶者而言,“看天做茶”与“看茶做茶”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能力。

普洱茶业界关于熟茶发酵度的厘定,并无一个公认的标准。坊间有以七分为全熟,有以七分半为全熟,也有以十分发酵为全熟。

无论是普洱生茶抑或熟茶,口感的香甘滑重酸甜苦涩都应达至平衡,当然每个人的品饮习惯与平衡点有所差异。而具备活性,理应是所有茶品具有适饮性的首要前提。普洱熟茶的发酵度一旦超过七分半,其叶底便会开始硬化,叶底失去柔韧性是茶品失去活性的标志之一,此时的茶品口感偏于甜水,口感适应性更广,但其内质活性已在过度的发酵过程中消耗殆尽,口感单一而无立体感与活性,且没有后续的转化空间。发酵度一旦达到十分,叶底即彻底炭化。因此在经典普洱体系的标准中,将七分半发酵度定为“全熟”。

熟茶工艺的创制目的就是为了仿制老生茶——准确的说是仿制传统港仓仓储老生茶。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新茶好喝,陈化为老茶后品质更佳,也就是普洱茶所谓“越陈越醇厚”之概念,熟茶亦不例外。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发酵度,使得熟茶在新茶阶段即有适饮性,且其品质可以在正确的仓储条件下随仓储时间的增加而正向递增。

经典普洱体系熟茶发酵度多数在六分左右,最高发酵度也仅仅达到七分。控制得当的发酵,使得茶品不但在新品阶段具备上佳的口感平衡度、体感表现与适应性,更为茶品的后期转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毕竟虽然熟茶渥堆工艺在数十天的时间内接近了传统港仓仓储数十年的转化效果,但这种效果并非完全等价,时光总有其不可替代之处。

早期熟茶老茶多经过传统港仓仓储,难以一窥其原貌。幸而尚有广为经典普洱体系茶友所熟知的云南堂7562,其可谓是适度发酵熟茶的后期转化范本。她的优异品质向爱茶之人印证了合适的发酵度与优质仓储相结合,经过时光的淬炼,创造的绝佳转化效果。

茶文化中茶艺的分类


茶艺的分类由于标准不同,茶艺类型也就多种多样,有从冲泡方式和茶具来区分的,如功夫茶、盖碗茶和玻璃杯泡法。有按茶叶种类来区分,如龙井茶艺、碧螺春茶艺、花茶茶艺、宁红茶艺等。有按地区名称来区分的,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潮汕茶艺等。

还有一些加工整理的民族茶艺和仿古创新的主题茶艺,其名称类别就更是五花八门了。

但是有些名称和分类却是没有严格的科学含义,并不能准确反映该茶艺的主要特色,经常会与其他茶艺混同。比如绿茶类的龙井、碧螺春和黄山毛峰等名茶,都是用玻璃杯(或者用盖碗)冲泡,其程序大体相同,如果都用茶叶名称来命名,则中国有数百种绿茶,就有数百种茶艺名称,但其冲泡流程却是大同小异的。同样,所谓武夷茶艺、安溪茶艺和潮汕茶艺等,尽管各自都有其特点,但都是采用功夫茶冲泡方法,应该是与功夫茶同类。

如果都按地区名称来命名,那么有多少生产乌龙茶的地方,就有多少种茶艺,令人无法进行科学地统计。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

为了突出地区的特色,有时可以在前面冠以地名,如武夷功夫茶艺、安溪功夫茶艺、潮汕功夫茶艺和台湾功夫茶艺等。

6.18黄金酵度,熟茶最佳的“发酵成熟度”


一杯优质熟茶的诞生。发酵技术,直接决定一款普洱熟茶的口感和茶内物质的活性,亦影响茶后期的转化能力。所以厨心熟茶经过严谨的数据监测分析,最终明确熟茶发酵程度严格控制在6成熟至7成熟之间,这就是厨心熟茶专属的6.18黄金酵度——确保熟茶滋味的最佳状态和后期的转化空间。

6.18黄金酵度背景

生活中的黄金分割,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应用时一般取0.618,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它可追溯到古代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它之所以显得那么和谐,是因为这个建筑符合“618”黄金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摄影、医学、生物界、建筑甚至人体,处处都有黄金分割。普通书的长宽比是黄金分割;有些植物的花瓣及主干上枝条的生长,也隐藏着黄金分割,由此可见“黄金比例”的历史与运用,在生活中是何等的协调。

今天,把0.618黄金比例应用在厨心熟茶(熟道发酵技术)上,形成厨心熟茶专属的6.18黄金酵度,为熟茶最佳的发酵成熟度。

熟道发酵技术,一套严密的全面的逻辑技术系统

熟道:

尊天敬地,道法自然

厨心同路,厨心同道

厨心同乐,归熟归心

厨心熟茶所做的一切都要尊重天地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归,道则以自然为归。道本身即是自然,自然便是道。茶亦然,作为自然万物,遵循其发展规律,认识到大自然的丰富内涵,尊重它的价值,特开发了熟道发酵技术挖掘茶的最大价值。

熟道发酵技术:它是完整的一套全面系统化思维考虑,一切都是为了普洱茶发酵,因为我们从不生产普洱生茶,将所有精力投放在“如何做好一杯厨心熟茶”。从选鲜叶、初制、发酵到后期仓储整个过程当成一个完整的发酵过程,每一道都是为了发酵,一切归于一杯干净、质感、活性的熟茶,一同享受熟茶带来的愉悦。

6.18黄金酵度,为了“活”

熟茶发酵是一个完全自然的发酵过程,也是尊重天地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通过渥堆发酵技术产生酶促反应,在微生物湿热作用下,让一个有棱角的生茶性格转化为温润的熟茶样子。

生毛茶经过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后,不仅本身发生了深度的良性变化,如酚氨比降低,芳香物质增加,还融入大量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改善茶叶品质,使茶叶不单单升华出良好的口感滋味,还衍生出很多有利于健康的微生物,通过严格把控湿度与温度,让微生物的活性保持最佳状态,后期转化空间会更大,转化出一些更具个性化滋味与香气的普洱熟茶。

经过10年时间的实践与经验,厨心熟茶已经拥有一套完整的发酵技术体系,将发酵程度严格控制在6成熟至7成熟,既能保证熟茶应有的醇和顺滑,又能把熟茶的香气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云南堂”7562看熟普洱茶发酵度的变迁


因石昆牧老师之故而重光的“云南堂”7562使得我们得以有缘领略三十余年干仓存储轻发酵熟茶的曼妙滋味,更使得近代普洱茶外销历史链条得以完整。“云南堂”7562,除具有前述之品茗价值与历史意义,还可通过对它的研究领略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演变。

“云南堂”7562系国营勐海茶厂1980年,1981年生产茶品,与后期(九十年代后)国营勐海茶厂7562相比,“云南堂”7562的发酵度相对更轻。实际上在可以观察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生产的熟普洱老茶其渥堆工艺均偏向于轻发酵。这种渥堆发酵度的变迁与当时普洱茶的市场背景息息相关。

熟普洱茶本就是应港澳市场需求研发的仿制老生茶口感的茶品,工艺创制伊始的熟茶茶品发酵度均偏轻,轻发酵熟茶在杂味褪净后果酸会更为凸显,当时的香港茶商会将这类茶品短时入仓后再行销售。随着时代发展,资金的快速循环成为商家经营的重中之重,熟茶旧有的销售模式必然带来经营过程的不便和成本增加。香港市场遂提出熟茶可以马上饮用的需求,因此生产方遂将熟普洱茶的发酵度提高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普洱茶内需市场极小,其生产必须紧跟港澳市场脚步,生产方基本没有主导市场的能力。生产、销售、品饮三方的互动,使得普洱茶渥堆工艺的发酵度发生改变。因为这种互动的滞后性,导致这种改变是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发生。从这点亦可看出,直到九十年代,作为普洱茶消费的主流市场——香港,对普洱茶的品质需求仍然是以其所达到的可品饮状态为考量,而并非是单纯以陈期长为尚品(对于当时的经营者而言,反而是一种仓储成本压力)。

现代轻发酵熟茶典范:2012经典普洱熟茶

扩展阅读:熟茶通过渥堆制程,近似于在数十天内走完了生茶仓储需要五十年才达到的转化程度(当然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转化”的前提——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大多已在渥堆制程中完成转化。因此熟茶相对于生茶不具有很大的转化空间,更多的是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茶品的堆味持续褪除,口感趋于平滑柔和,茶性从虚热转向温热。

同样是在熟茶茶品之中,轻发酵熟茶相对而言尚有回甘,香气明显,未经入仓的轻发酵熟茶陈化后口感易转果酸,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品的活性,口感厚滑鲜活。发酵度较高的熟茶相对而言堆味轻,较甜滑,缺点是口感较平直,缺乏变化,茶质相对较薄。

轻发酵茶品相较于重发酵茶品而言,其在制程中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因此轻发酵熟茶茶品既具有一些只有熟茶才会具备的物质(如二甲氧基苯)与保健功用,又因活性物质的留存给茶品留下了转化的空间,因此陈年的轻发酵熟茶茶品会更接近老生茶。而在熟茶的早期生产中,也大多是以轻发酵(六分)为主,比如“云南堂”7562(国营勐海茶厂1980~1981年756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轻发酵≠发酵不足。轻发酵熟茶,是在保持足够的渥堆时间之前提下,通过改变加水量等参数,调节茶品的发酵度。而现今市场上一些以轻发酵为旗号的熟茶,实际上是提前起堆发酵不足的茶品。消费者不可不察。

普洱熟茶发酵简史


导语:众所周知,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熟茶相比生茶多了一道发酵工艺,而发酵工艺可以说直接决定了熟茶口感的好坏。当然,发酵工艺也是建立在好原料的基础之上的。

【正文】目前巿场上最流行的发酵工艺是「潮水发酵」,基本上潮水发酵是在一九七五年以后大量使用的发酵工法,在一九七三年由昆明茶厂率先试制成功,在一九七五年后方才进入投产。

云南茶叶公司在原有的发酵经验上,进行巿场调研,尤其是香港客户的意见,发现了改良发酵工法可能会开发另一个消费巿场,尤其是香港本身还有港仓的发酵方法,也为未来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路。

虽然云南早期生产也有记载方法,在早期也有「热蒸发酵」的记载,最主要还是始于发酵紧茶的人工发酵实验,但也可能是经验不成熟或是改朝换代的因素,导致经验无法传承。在李拂一著的《佛海茶业概况》中,亦对茶叶施以水份发酵有详尽的记载,但从全文了解似乎实验性质高过于量产的性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的巿场并没有急迫性,也可能在生产上有不可突破的瓶颈,感觉发酵量也不是很大,不具备大量生产的经验,所以才有了对广东茶叶的取经之行。

一九七三年初,云南进出口茶叶公司取得自营出口权后,就由省公司指派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省检室管理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以及勐海、下关茶厂各两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茶叶渥堆发酵。据说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在秘技自珍的中国旧有恶习下,只有参观,并没有实务上的交流,对于许多发酵实务上的技巧,收获并不大。此时昆明茶厂的陈佩仁先生,便针对四○年代的发酵工法经验,研制出一吨多的发酵茶,在新旧工法的经验条件下,三大茶厂便开始对潮水发酵进行试制。

喝过广云贡饼的人都知道,其实广东茶的发酵方法与云南的发酵方法并不相同,所以潮水发酵是云南独特的发酵方法,它适应了云南特有的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据说广东公司是有温水发酵,云南的则是用冷水发酵,这两种相信在发酵效果及使用的茶叶级数上都有不同。

在总和广东取经的经验以及陈佩仁先生实验的成果,昆明茶厂率先研制熟茶成功,在原有调配茶叶的基础上,由省公司指定昆明茶厂生产一批熟砖,批号为七五八一。七五八一的批号产生于一九七五年,浅显易懂,这个编号源自于茶叶公司,也就是由茶叶公司计划生产,由昆明茶厂执行任务的产品,计划经济的味道很浓。

七五八一砖多半以八、九级茶菁为主,早期来说并不是价钱很高的产品,但若发酵得当,则品饮的效果很顺滑清甜,符合香港的巿场需求,同时七五八一砖也是昆明茶厂唯一定型化的熟茶产品。

昆明茶厂是三大茶厂中生产产品最少的,所以虽然熟茶产品由昆明茶厂试制成功,但真正大量生产的是勐海茶厂。我认为最主要是昆明茶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发酵上有一定的限制。昆明的气候较勐海为冷,这便对潮水发酵产生不利的条件,因为发酵靠的是温度、湿度、含氧量,昆明茶厂在温度及湿度上便不如勐海茶厂。

换句话说,潮水发酵其实是一种经验法则的工艺方法,靠的是不断地实验与修正,并配合当地的气候、环境,使产品达到消费者希望的品质。所以我认为昆明茶厂将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告知了勐海茶厂,我相信昆明的方法不完全为勐海所适用,无论是最高、最低起堆的吨数,或者是加水的量及茶叶的量,还有表面干燥所喷洒的水量,甚至于起堆的温度,应该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相信勐海茶厂也是经过不断的生产与修正,才产生现用的方法。

抛开学术的说法不谈,我们从产品去理解。一般昆明茶厂的发酵熟茶,感觉发酵程度较轻,依据我喝过的七五八一砖来说,发酵度多半在七○%左右,有一种熟中带青的感觉,其实勐海茶厂九○年代的熟茶,发酵度也都在七○%左右。

这种发酵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茶叶发酵度轻,可以保持茶叶的原味,但前提是所选的茶叶必须是质量相当高的茶叶,但一般发酵的产品多为夏茶或者是大量拼堆的茶叶,较轻的发酵度反而会将茶叶的缺点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无论发酵的工艺怎么调整,其实发酵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于原料的选用,如果选用的茶叶太低档、太杂,那较重的发酵度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从我这几年制茶的经验来说,熟茶的品质取决于原始的选料,但还需要搭配口感上的经验,因为你必须预期这样的茶叶发酵后会是什么样的味道,这才是最关键的环节。而且用正水茶发酵,其方式及发酵温度控制的方法,也与夏茶大不相同,这对现今高档熟茶的风潮中,也是另外一门的显学。

七五八一砖虽然是这样的发酵情况,但对香港来说依然适用,因为香港本身还有自有的发酵方法,也是所谓的「成品发酵」,俗语称为「港仓」,所以这种发酵度较轻的茶进入港仓后,反而可操作的空间较大,下仓者可以对口感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一般来说云南发酵的熟茶所产生的香型只有几种,级数较大的茶菁及黄片会偏向枣香,级数较高的茶菁则多半会发樟香,还带有一定的堆味,甚至于在勐海发酵过临界点时,还会产生水腥味,不过这种味道应该是在实务操作时,菌种发酵吸收植物性蛋白时所产生的排泄物,我想这些味道多由此而起,这跟我们早期品饮七五八一砖所产生的蔘香不太相同,相信这是经由港仓发酵后所产生的另一种味道,也是香港特有的工法。

所以,虽然昆明茶厂在一九七三年做过调研,但根本上并没有了解香港的主流口感,也可以说对香港的成品发酵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潮水发酵是发不出蔘香的。香港基于巿场的利益,对大量收购的产品进行成品发酵,创造了主流的口感,某个程度上掌控了主流巿场,经过港仓存放之后的熟茶,所产生的利润更高,还可以做旧,何乐而不为,七五八一砖价格合理,适合大量进行成品发酵,这种大量而低廉的产品,非常适合香港的经营方式。

最近在巿场上,仍有许多人较为喜爱发蔘香的熟茶产品,所以七五八一砖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便成了历史的必然。昆明茶厂的发展中间经过承包与停顿,今日仍以七五八一砖行销于巿场,这都该感谢前人的研究精神,无论是陈佩仁先生或是吴启英女士,都对云南的熟茶工艺做出了贡献。

勐海茶厂的熟茶工艺的发展,在邹炳良的领导之下,依据勐海的气候特性,与勐海特有的水源,发展出勐海特有的发酵工艺。一九七五年对云南普洱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是一个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开端,许多承袭多年的配茶方式开始标准化;在省茶司开会后,许多令人熟悉的编号便应运而生,其中熟茶的编号有七五七二、七四五二,所有七字头的编号,勐海便占了80%,可以想见其当时生产的重要性。

七五七二最早的一批茶,最为人所熟知,因为它是大口中的包装尖出的内飞,与黄印的包装类似,所以在早期台湾的巿场便很快的打开了局面。基本上七五七二的茶叶都经过港仓的存放,可以想知七五七二并不是原始潮水发酵的味道,所以想要将老的七五七二跟新的七五七二在口味上做连结是不可能的,这便是香港对于普洱茶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

基于气侯条件,我个人认为勐海的气候更适合进行潮水发酵。一般来说发酵的最低起堆吨数为五吨,但五吨的温度较不容易控制,用白话来说就是比较发不起来,八~十吨是较为适中的数量,最高的限度在廿~卅吨之间。堆数愈大温度越好控制,但仍有操作空间跟人员的限制,因为发酵还是需要翻茶的,翻茶的次数决定了茶叶发酵的效果。使用的水量约莫在七三,也就是茶叶七、水份三,发酵的过程中表面的茶叶会产生乾化的效果,尚需洒水,所需要的水量大概在五~六%之间。

依据茶叶特性的不同,发酵的过程需要进行微调,发酵度更可以依据巿场的需求进行调整,所以勐海茶厂的茶叶发酵出来的效果,其实跟昆明茶厂的是不同的,虽然气候的条件不尽相同,但更重要的是所使用的原料产地也不同。

但以勐海熟茶现今的巿占率而言,勐海是一个潮水发酵重镇,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实勐海的发酵风格并不具有连贯性,九○年代中期勐海茶厂的发酵大多都在七○%左右,到二千年后发酵度约莫提升了十%,从中可以看见巿场的偏好在改变。

七五七二除了大口中的产品之外,其余都是小口中的产品,一直沿用至大益出现之后,这款耳熟能详的产品,在现今的巿场广为人知悉。七五七二的拼配比七五八一更为丰富,茶菁级数连贯,口感较为饱满,售价也一直比七五八一为高,一直是勐海茶厂的熟茶主力商品。

我们在品饮熟茶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许多先人所累积的智慧,并了解其工艺的限制及优缺点,以求能发展出更多优秀的熟茶商品。我认为未来高档熟茶将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大益已经有许多高档的熟茶问世,所以熟茶的好坏,我个人还是认为取决于原始原料的优劣。工艺固然很重要,但工艺不代表一切,如果选择的原料品质不佳,那再好的工艺也是枉然。我们期许未来有更多更好的熟茶产品,让巿场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原题:普洱熟茶和发酵工艺

普洱茶不同的发酵熟度(一至十成熟)辨析普洱茶的发酵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普洱茶发酵(渥堆)时间(十成熟)一般要70天左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熟度普洱茶叶底、茶汤、口感的变化。

一成熟(10天左右)叶底杏黄色且柔软,汤色杏黄色带浑浊多毛质,味度苦涩为主甘感中也带涩;

二成熟(大约18天左右)叶底淡黄色且柔软,汤色黄而浑浊多毫,味度苦涩为主但回甘较快;

三成熟(25天左右)叶底变得黄中偏点红色,汤色以黄为主带微微红浑,味度苦涩度为主回甘快(约20秒);

四成熟(32天左右)叶底红黄为主带柔软,汤色黄红带浑浊,味度苦涩中带钝感略柔,回甘快;

五成熟(38天左右)叶底变得淡淡的红色(象纯干仓15年生普叶底),汤色浅红浅红带微浑,味度一般苦涩,回甘纯快;

六成熟(46天左右)叶底暗红色柔软,汤色变红且不浑,口感是微微的苦涩,回甘比较纯厚;

七成熟(53天左右)叶底红为主偏带点褐色,汤色艳红微清,口感熟味厚重,带点陈甘香;

八成熟(58天左石)叶底全部变得褐色柔软,汤色红浓带清亮,口感陈香味纯厚,回甘中深润感;

九成熟(64天左右)叶底变得褐黑褐黑的而且有点硬,汤色暗红,口感纯而不活,香闷不爽;

十成熟(70天左右)叶底黑硬且有碳化积象,汤微黑而带碳火味;

另外,普洱茶的成熟度是指普洱茶原料在发酵的过程中,由于发酵天数的增加,品质上在不同的时间段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变化特征,为了表达这种变化的状态特征,我们采用了用程度与天数来定义划分。这种品质变化与时间有直接关系。而普洱茶(成品)发酵程度的轻或重是直接与加入参与发酵的水多少有关,发酵程度的轻重在发酵所需时间上用时出入相差不大。普洱茶的成熟度不完全等同于普洱茶的发酵度。

谈谈普洱熟茶与发酵的关系 熟茶≠发酵


今天谈谈熟茶与发酵的关系,这里的发酵指的是渥堆发酵,长期以来大家在谈论熟茶品质的时候,很多的发烧友甚至一些业内人士都将熟茶和发酵划等号,讨论熟茶品质形成因素的时候也基本只谈发酵,这是一种经久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出于纠偏和澄清事实特写此文章,废话不说,直奔主题!

在开始触及和深入本话题前,希望大家明白一点:不要神化和过分抬高发酵,认为发酵可以包办一切,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奢望和苛求,是非常缺乏客观性的想法,发酵是很重要,是很关键,但不是唯一非常关键的因素,还有两个方面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和轻视,那就是发酵所需的原料和发酵茶的拼配,其中原料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拼配则是熟茶品质形成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首先谈谈原料,对于渥堆发酵来说,原料的三个度,内含物的丰富程度、揉捻程度、匀齐度或者均匀度是发酵是否顺利进行和发酵茶品质达标的决定因素。内含物方面,在漫长的发酵渥堆周期中,发酵茶经过了酶促、湿热、微生物的一系列作用,而后经历了转化、分解、缩合,降解等等过程,一些物质衰减,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质,但总体上内含物在减少,因此要想达到熟茶品质的浓强鲜爽甜香的目标,尤其是浓强方面,必须保证内含物足够丰富,保证熟茶的足够的水浸出率,否则如果内含物不丰富只能加重发酵成熟度,虽然浓度上去了,但耐泡性也下降了。

揉捻程度方面,在渥堆发酵中,特别是前期,只有破坏茶叶表层释放出内含物发酵才能进行,揉捻程度重的茶叶,挤出了茶汁,内含物被有效析出,减少了前期对茶叶表层破坏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了发酵周期,而且揉捻程度较重,条索紧实,外形匀称美观,另外纠正一个认识,有人认为揉捻程度较重,茶条卷紧,没有展开,茶叶与水热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发酵,殊不知发酵叶在潮水、补水压水后,吸水膨胀,叶张舒展,并不会卷紧,不会对发酵起到阻碍的作用。

在匀齐度方面,这点尤为被人忽视,在渥堆发酵中发酵周期由短到长存在着发酵梯次,老梗、黄片以及朴片和老叶基本处于最先发酵层次,其次是嫩度适中的中高级毛茶,再次是嫩度较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最后是最难发酵的芽头,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老梗、黄片等发酵完毕时,芽头和嫩度较高级的毛料却偏生和泛青,待到芽头发酵完毕,梗以及黄朴片却可能已经碳化,所以保证原料的相对均匀一致,防止老嫩过分混杂,避免人为的混搭和匀堆就显得较为迫切了!可是在当下的普洱茶产业界,绝大多数发酵原料的品质是无法保证的,很多的厂家常常以发霉、变质、存在酸馊味的茶叶进行发酵,对熟茶的品质提升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谈到拼配的影响,那更是应该大力着墨的地方,我们要知道一款熟茶拼配方案的确定和形成,是拼配部门面向市场和客户需求所制定的,而拼配的半成品发酵茶的成熟度,级别,产区也是拼配部门在发酵之前就已经确定的,发酵部门只是在拼配部门的要求下组织生产,改进工艺,以达到拼配部门的品质要求。而且,拼配的对象并不是发酵茶本身,而是其经过筛分,风选,色选以及捡剔后的号头茶,所以熟茶的最终品质的形成还得靠拼配师高超的技艺和拼配水平的,发酵部门只是提供拼配的半成品,并不具有决定作用!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明白,熟茶≠发酵,熟茶=原料+发酵+拼配,发酵不能决定熟茶品质,也期望各位茶友莫要将二者划等号,要全面的看问题,通盘考虑各个环节,这样才有利于加深我们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茶人!

【熟茶发酵】普洱熟茶制作工艺


在20世纪70年代所发展的人工快速发酵工序,普洱生茶经洒水渥堆、加温加湿后,减少了茶多酚等活性内含物质,即为熟茶。熟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饼。传统熟茶制作方式,每次取用毛茶10吨为一渥堆单位,潮水(洒水)量视季节、茶菁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内部温度最高可达65℃左右,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完全变黑炭化。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时,茶叶霜白现象褪尽,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视所需发酵度状况而定,正常状况约四至六周,现代改良技术则在八至十二周的时间。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气候十分适合渥堆过程菌类生长繁殖。发酵制程以勐海为主。而在发酵过程中,西双版纳地区渥堆味较不刺鼻,没有酸腐味,这也与当地水质、技术及发酵时参与作用之菌种有关。一般而言,渥堆技术以一次完成为原则,若发酵度不足、不完全,则易出现酸化之劣变,干燥后再进行二次洒水发酵,便容易发生汤质薄、味淡带苦,叶底糜烂之现象。发酵过度,则有碳化现象,汤薄甜而无质,叶底黑硬。当发酵度充足时,汤质浓稠,水甜而滑口,几乎不苦涩。发酵度较轻者,尚有回甘,香气明显,口感较重;若没有经过湿仓,陈化后容易口感转酸。发酵度较轻者汤色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红黑色为主。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普洱熟茶发酵度分类石昆牧经典茶文化》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