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昆牧说茶:熟茶初探(三)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熟茶 乌龙茶熟茶 红茶熟茶

普洱茶熟茶。

【博友系】

博友茶厂成立于2005年,聘请国营勐海茶厂黄安顺老师傅为技术顾问,于经验与技术上能完全传承改制前勐海茶厂渥堆工艺。目前市场所追捧的茶品,以05年所生产茶品为主,储存于北方的茶品已经完全没有堆杂味、厚滑爽口,为新手入门之好茶品。唯一另老茶客稍微有意见或是诟病之处,却也即是博友熟茶品的优点;因为高发酵、没有堆杂味,也导致回甘度、回韵感较轻发酵茶品弱。开发轻发酵茶品,且减弱其堆杂味,藉以满足老茶客族群,应是博友茶厂在茶品开发上后续要强化的部份。

【菌类发酵】

2001年笔者首次见到菌类发酵熟茶之工艺流程与茶品,当时这这样评论「数据化控管,应能创造更佳品质,提升健康效益。但口感明显不同,市场接受度还需观察。」直至今年,菌类发酵茶品品质仍然不太稳定,甜滑带奶蜜香的优点虽然保持,但新制茶品汤色也因此无法清亮,呈现米汤状。

茶色素能抗氧化为茶学界所周知,相关国际医学报告论文不断提出证明对人体有益之临床证据。2005年台湾出现以特殊菌种与物质可以提升茶色素之含量,一般茶品至多在10%以下,而台湾开发新工艺菌种,所以稳定水平可高达30%左右,但因为工艺繁复、产量低,目前仅限于少数人所使用。然其产品并无汤色混浊之缺点,且工艺、茶种稍作变化即能改变气感,很令人讶异!而其中发明者与笔者提到二个特殊问题,他发现在所有茶种中,也是以云南大叶茶类所制作出来成品茶色素含量最高,另一特点是此种工艺仅能在无农残、化肥的茶叶中制作,否则糜烂、腐败,云南大叶茶多数仍符合此要求。这二点体会,也让笔者有所思。

菌类发酵属于现代开发工艺,在提升制作环境卫生与更加提升人体健康方面,绝对能开创新天地,但要挑战当前市场口感与稳定品质及量产方面,是其亟需突破的关卡,拭目以待!

【仓储】

熟茶创造的意义就是在仿制老茶口感,以人工快速熟化的方式达到立即适合品饮的口感,早期出现轻发酵强烈堆味茶品,主要还是交予香港湿仓仓储。1996年开始出现大量高发酵茶品,堆味降低、但厚度甘韵也随之下降。如何在不降低口感而能减低、甚至没有堆杂味,是目前所有渥堆工艺的目标;目前,在新技术出现之前,仓储是唯一的方式。

以往香港传统仓储虽能降低堆杂味,但却出现传统「香港湿仓味」,蔘香、蔘樟香、樟香、青樟香、荷香等等都是用来形容传统香港仓储的味道,2003年以前普洱茶的历史,就是香港历史。香港仓储熟茶的特色,除了香型不同外,杂味、浊气较重,气感也较难上升而滞于下。然而,随着消费族群、区域的扩大,普洱茶在各地的仓储逐渐多样,香港传统仓已经不是唯一选择。

2007年个人在北京茶叶市场内发现几款博友茶厂05年茶品,是博友茶厂早其北京销售点所留存的茶品,相较南方的香气口感,愈放于北京的茶品已经完全没有堆杂味、顺滑香甜、气感明显,这样的特征在传统香港仓储必须经历数倍时间方能产生。此时已经证实北方存放茶品的特色,不只能储存普洱茶,还能放出好茶,且没有高原地区的缺点,因为较低温干燥能快速将熟茶堆杂味去除,而且还能保留茶质。透过此批茶的对比发现,只要能掌握醒茶与冲泡技巧、要点,北方仓储有其特点,往后将能代表一群高端族群的特殊仓储口感水平。

【结语】

1957-75年间,是普洱熟茶渥堆发酵工艺的萌芽期与成熟期,而熟茶工艺的目的就是取代老生茶费工耗时所产生的人工快速发酵工艺。以致于,渥堆发酵茶的目的应该很明确是为了能立即品饮,不需要耗时费力仓储、等待;如果熟茶还需要等待数年、甚至十数年,消费者宁愿选择等待生茶。因此,早期轻发酵工艺堆味重的缺点,在历经二十余年的工艺进化之后,渐渐趋向高发酵、无堆味的作法。然而,此高发酵工艺也导致在口感与气感的严重区隔,无所谓对与错,工艺必须符合市场趋势与需求,有得必有失!)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熟茶发酵度分类石昆牧经典茶文化


在《发酵度:熟茶品质的重要维度》一文中,我们为茶友介绍了关于普洱熟茶发酵度的基本常识。经典普洱体系熟茶的发酵度均控制在轻发酵与中度发酵之间,以符合“新茶适饮,老茶适饮性更佳”的普洱茶核心价值。

在经典普洱体系茶品中,经典普洱熟茶可谓是轻发酵特殊工艺的典范,而历年的亦如是系列(包括2009、2011、2012、2015亦如是、金石亦如是、经典十年亦如是)、2011年至2016年的云集熟茶系列,以及2015年的品鉴熟茶,均属于轻发酵熟茶之列。这些茶品向茶友展示了优质轻发酵熟茶在新茶阶段即有相当优秀的适饮性。而云南堂7562,则验证了发酵度得宜的熟茶经过多年正确仓储的转化后可以具有的上佳的转化价值。

2017年云集熟茶,在体系熟茶序列中属于轻偏中度发酵,而天授堂7562,则属于中度偏轻发酵。

体系熟茶中发酵度相对偏高的莲心砖熟茶、2012品鉴熟茶、勐海熟砖和天下云茶熟茶系列,其发酵度最高也仅至七分。经典普洱体系熟茶不会达到如传统国营勐海厂7572一样七分半的全熟发酵度。

在确保茶品品饮品质、活性与转化空间的前提下,经典普洱体系熟茶的发酵度差异更多的是为茶友提供了不同的风格与喜好选择。在熟知了体系熟茶的发酵度谱系后,茶友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品饮取向的茶品,亦可通过对于经典熟茶的后期转化,验证熟茶适度发酵的正确性。这亦是玩茶之人的一大乐趣。

普洱熟茶的发酵度是成就其品质的重要维度,但仅有这一维度是万万不够的。优质的生毛茶原料、正确而精到的渥堆工艺、妙入毫颠的拼配艺术、严谨而正确的精制工艺与专业仓储,只有这些维度齐聚,方可确保普洱熟茶的上佳品质。

石昆牧老师与经典普洱团队长期驻守于茶区,就是为了确保这些维度无一不符合经典普洱体系的严苛标准。以上种种,相信经典普洱体系的茶友已经在对经典熟茶的品饮中一一验证。

石昆牧:普洱茶仓储转化经验谈


对于普洱茶的仓储存放,石昆牧老师通过对存储普洱茶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发现,普洱茶对于存放条件的要求并不严苛。实际上,只要人能够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就适合普洱茶的存放。一般而言,影响普洱茶陈化的四个主要条件为:温度、湿度、通风、无杂味;而次要条件为:重压与翻仓。石老师所观察的普洱茶存放环境为:温度20~30℃,相对湿度65%~75%,通风无杂味,但因数量少没有重压与翻仓的问题(也符合多数茶友的实际状况),下边就简单介绍一下石老师的经验总结。

一、台地生茶

在上述存储环境下,台地紧压茶转化周期约为七年,第三~四年为沉默期(内质转化无法互相支持的尴尬期)。自石老师2003年发表该观点后,被不明所以或是专事剽窃者肆意转发,却没有注明仓储条件的前提,以至于引来许多消费者的质疑与误会。实际上不同的茶区、茶种、制程、环境都会左右仓储周期及其结果。

台地生茶前两年几乎不会有明显变化,因为制作时的水气尚且残留在饼内。自第三年开始水气散失,内置稳定后开始逐步转变,但约只有一两年时间,茶品就开始进入沉默期。仓储满四至五年后又开始回复口感、香气,直至六至七年达到第一个转化周期圆满。如此在同一环境仓储下,不断重复陈化周期。故而在如此仓储环境之下,台地茶的第一次较佳品饮时机,应在第七年前后。

正常制程的台地生茶,一开始只有口感没有喉韵,正常仓储下自大约第七年开始才会初步产生喉韵并向下延伸,约经四个转化周期方能下至喉底。若要改变这种周期,只有选择树龄较大的群体种,或是制前轻发酵,或是进入高温高湿的仓储环境(温度35℃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方可缩短周期。相对的,若是降低仓储的温湿度则会延长口感改变的时间以及转化周期。

二、栽培型古树茶

石昆牧老师经多年来对于云南茶业历史文化背景、茶区环境、茶树树龄等的研究,并观察印级茶与号级茶茶品的叶底,发觉上述老茶所使用的茶菁并非完全是纯料古树茶,因为在古树茶茶林中总会混杂不少自然生长的荒地小树,故而其茶性较纯古树强烈。

近代最早完全使用栽培型古树茶菁压制紧压茶,出现于1996~1997年,有数种茶饼与茶砖。但因为这些茶品使用的茶菁与制作工序差异甚大,目前为止还很难整理出完整而明确的陈化转变纪录。只能大致说明栽培型古树茶在第5~6年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完全褪变,比茶园茶稍快1~2年。但其特色在于喉韵展现深沉与宽广,而香气很快已隐藏于咽喉,于吞咽呼吸之间可明显的觉知。据此推测,仓储时间越长,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差距越大。但因其陈化速度太快,对于古树茶品的未来转化情况,还有待持续的观察与记录。

三、普洱熟茶

从1973年起昆明茶厂开始量产以人工快速熟化的普洱茶,也就是坊间所俗称的普洱熟茶,近几十年市场主流都以熟茶为主。从石昆牧老师收藏的经验得知,重发酵熟茶茶品已经以人工快速深度熟化,口感相对甜滑,堆味轻,但缺乏转化所需的活性物质与空间。除非再次以高温、高湿处理,否则8~10年内几乎不会有太多转变,只有腥气与堆味的退散,口感趋于柔和。这种情况下熟茶的转化莫如称之为“醇化“。在正常环境存放下,不会有特殊味道,如樟香或参香出现。

而轻发酵熟茶茶品,由于发酵度较轻,堆味相对较重,苦涩度叫重发酵熟茶为高。不过由于保存了更多的活性物质,为熟茶的后期转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故而轻发酵熟茶茶品是可以通过仓储转化进而提高茶品品质的。因此轻发酵熟茶的后期转化更为值得期待。

石昆牧老师专栏:什么是普洱茶?


想必现在多数民众对于普洱茶已然不再陌生,但实际上关于普洱茶,有太多的种种需要厘清。社会大众,甚至是多数从业者,对于普洱茶的认识,方才刚刚开始。在开始探讨普洱茶的时,首先需要厘清的便是她的定义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是普洱茶?

“产自云南”、“大叶”、“饼茶砖茶沱茶”、“越陈越香”等等。这边是普洱茶留给社会大众的大致印象。但如何才能准确的定义普洱茶呢?

名称由来

普洱茶名称的由来还是清晰明确的。普洱茶,作为中国名茶之一,系因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而得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银生茶即为普洱茶的前身,于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洱本地亦有产茶,但在历史上它主要还是作为普洱茶的集散地而得名。

定义的争议

相较于名称由来的清晰明确,普洱茶的定义则可谓是充满争议与变化。对于普洱茶具体的定义,历史上的不同阶段曾有着不同的意涵。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2003年3月5日公布所谓的“云南普洱茶”中,将普洱茶定义为:云南省一定区域内,大叶种晒青茶经后发酵而成的各种产品。这里所说的“发酵”有两个途径:

1、自然发酵,从不加水,放置陈化若干年后,香港俗称“原旧普洱茶”或“生普”。

2、人工发酵,加水渥堆,出堆即称“熟普”。

虽然市场不一定会依照官方定义来区隔茶品,但云南省对普洱茶所厘定的定义范围,事实上最大受害者恰恰是云南广大茶农与多数厂方,而最后得利的反而是云南特定少数厂方、公司,以及香港、台湾茶商与收藏家,且如此定义会衍生出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1、所谓“云南省一定区域内”,范围在哪里?谁来界定与辨识产区?定出范围,是否会来伤害某些不在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与农民?是否会造成范围内的茶区茶菁抢购?

2、从古代到1970年以前,普洱茶都是以生茶形态,且以品饮新茶为主,是古代至今世人之共识。现今居然加以定义为渥堆熟茶或所谓陈茶,而原本历史上所称呼的“晒青毛茶-普洱茶”现在却是属于绿茶,这样是否已经本末倒置、否定为错乱历史?

3、所谓“自然发酵,从不加水,放置陈化若干年后”,此定义中,陈化几年才称为普洱?且由谁认定与辨识年份?

4、云南大叶茶,对于绝多数人并无法辨识,更何况还有困鹿山、倚邦等厚轴种、中小叶变异种,该如何界定??

按此标准将可能造成更多的模糊与误区,比如否定历史、年份无法判断、产区的模糊与产业的伤害等等,有其重新商榷的必要。

2008年制订的普洱茶国家标准,已修改许多不合实际与市场冲突之观点,但仍有许多狭隘门户与保护条款。标准的设定失之严苛,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法执行;过于保护产区,只是把产业做小,不利发展。笔者认为,在不违背历史背景与共创市场原则上,尽量简化普洱茶定义,以利执行而不流于空洞口号。

普洱茶定义

笔者认为,应该对云南普洱茶定义以涵盖性的广义认定:云南生产(产地)之晒青毛茶(制程)及其衍生成品,包含散制、紧压(形状)与生茶、渥堆熟茶(人工快速陈化),主要特色在属于后发酵茶,越陈越香越醇厚,且能长久存放。以致,普洱茶既是一种茶叶物种——Camellia.Assamica(Master.)Chang,也是云南特有制程的茶品。

老程说熟茶:选购普洱茶熟茶的三个关键因素


导读:《老程说熟茶》系列微视频节目是大益集团出品,视频每期三到十五分钟,从熟茶的功效到大益经典熟茶解读,视频中的老程娓娓道来,是不错的大益熟茶入门教材。

【正文】我们讲了那么多,现在有个问题就出来了。就是如何来看熟茶的好坏,所谓好坏我理解的就是,一个熟茶有那么三个含义:

一、就是这个熟茶到底质量怎么样?

好的茶叶它的叶底泡出来后,它的叶底很明显,一根就是一根,还有就是叶底经不经得起捏、揉,就比如说你一捏一揉,一放开,它还是这种块装,条索很鲜明,捏着有海绵的感觉。这个就是发酵比较合适,如果说有些不好的熟茶,喝完以后你一捏,就像捏个泥巴一样,是一坨圆的,捏成方的就是方的。那种熟茶它的发酵是有缺憾的,是不好的。

二、喝下去口感怎么样?

从口感上来说,我们把握普洱茶的好坏就是味道要纯正,不要有杂味、异味;如果是春茶,那就要多一点香气、纯度、甜度,因为现在的很多熟茶并不是用春茶来拼配的,而且用夏茶、秋茶来拼配,这样的茶就比较寡薄。勐海茶厂它的拼配更多的用春茶,夏茶、秋茶用的比较少,而且用不同等级的茶拼配出来的,拼出来非常漂亮。

三、除了自然转化之外,制作上的工艺怎么样?

首先看这个茶叶本身来判别它的好坏,看它的梗、它的拼配情况怎么样,茶叶是不是有很多碎末,或者说撬出来的茶叶是不是有很多粉末状,这种情况就是制作上不行。

还有就是我们根据它的等级(比如说V93的沱茶,这款沱茶它是采取中高端的叶底为主做的,就是一级到三级)来区分,那就比如这个三级茶和这些九级茶来说,他的显豪、芽明显的比较多。

你看一个茶叶,就是看它厂家和实物出来的是不是一致的。再看它制作过程中(渥堆发酵有没有问题),因为发酵过了60度就烧心,如果不到60度,55度以下弄出来的茶它的叶子也是腐烂的。常见的问题就是烧心、焦黑、发苦、发麻,泡出来的汤色也是怪怪的,红中带一点绿,比较浑,而且叶底手一触摸就碎了。

仅代表作者观点。配图|提供的大益《红妆》熟茶

为什么说制作熟茶工艺很重要?


这两年熟茶也开始追求原料、产区、树龄,甚至也要春茶发酵。但是呢,这些都是在原有熟茶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东西,在购买熟茶的时候,如果盲目去追求这些新概念,很容易就会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花大价钱买到不好的产品。

熟茶发酵技术才是第一位的,同样的原料技术成熟的厂子跟技术不成熟的作坊加工出来的熟茶会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前者品质优异,后者很有可能是垃圾。

发酵工艺对熟茶品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几十元一公斤的台地料如果发酵得当,加工出来的熟茶品质同样优秀。但是如果在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达不到要求或是出现烧堆的现象,哪怕是老班章古树纯料,这样的熟茶也是垃圾。贵则贵矣,喝起来全无味道。

选熟茶的时候,一开始先别问原料。如果得知是台地料,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再去品茶,潜意识里就会将其当做劣质品。

喝熟茶,醇厚第一,渥堆味越小越好。满足这两点之后,再去追求其他的东西,比如香味,枣香、糯香、樟香还是药香。等很满意了,才可以研究产区、树龄、是不是春茶发酵这些。因为这些因素加进来,就可以去判断一款熟茶能好到什么程度,是否还有提升的余地。

喝熟茶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要博采众家之长。喝熟茶要多试品牌,多试产品。虽说有7572这样的标杆,但是7572所能反映的就是大益的熟茶味道,也是大益最具代表性的熟茶味道。可是在今天熟茶区域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只喝7572是不是有点故步自封了呢?

很多人在选购熟茶的时候,经常会对比生茶。但实际上熟茶价格自成一个体系,比如三五百只能买一款很大众化的生茶,但三五百已经能买到很好的熟茶了。至于原因么,熟茶在选料上不会有生茶那么精细,这样成本自然也不会有生茶高了。

当然,以上所谈的一切有个前提,那就是以好的原料为基础的,无论大树茶小树茶,无论临沧茶还是勐海茶,如果原料先天有问题,工艺再牛掰也不会出好熟茶。

SO,原料和工艺一样重要,只不过原料的选择不像生茶那么苛刻罢了。

总之熟茶与生茶同属普洱茶,但彼此各有特点,决不能混为一谈。至于要诀,那就是工艺大于产地与季节因素。

为什么说普洱茶“贵生不贵熟”?


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

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茶商,还是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这就是茶圈流行的“普洱茶贵生不贵熟”的说法。

普洱茶为何贵生不贵熟?

这个贵有两层意思:一是价格高;二是更受欢迎,更被看重。

价格方面原先的解释是:生茶在原料的选择上比熟茶好,原料成本高,故成本价格也高些。

价格高的东西自受欢迎,被看重,当然,反过来也成立:因为被看重,所以选择的原料好,原料成本高,所以价格就高。

权且认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吧,那么生茶为何又被如此看重呢?

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

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

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

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受邓时海等台湾茶人的影响,以“存生茶、喝熟茶、品老茶”为理念,熟茶一直以“即饮品”和替代品的身份深入人心。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早期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间。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

但是,制作熟茶比较考验技术经验,虽然原料成本低,但损耗却比较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产生茶而非熟茶。

即饮口感不好,用心做熟茶的人少,市面上做得好的熟茶不多,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

普洱茶好坏鉴别

甜度:

此种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要和回甘混为一谈。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既能领略,新茶客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之处,但不是关键。

茶汤:

茶汤是鉴别内质丰富度关键之一。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周再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比如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但表现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

其他滋味表现较弱,此时这种原性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另一种则为茶树施肥,特别是尿素能迅速催长,但它会很快改变土壤结构,所以就会造成苦涩增加;

根据这两点原因可以告诉大家,苦涩绝对不是茶气,也不是说茶很刺激,放久了就不刺激了;还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成茶这些均为错误观点,苦涩是原性,也可说成是茶的缺点。

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二,也是非常之重要,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

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

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有的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耐泡度:

在品饮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耐泡度就只有到达于此,台地茶一般6泡之后就会开始减弱,古树茶都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

所以千万不要说您的茶能泡20几泡,20几泡您喝到的是茶的回甘,生津感觉;

而且泡法不标准时,只要把茶量多投,水煮沸后停止加温,能泡的更久,那都是茶店忽悠茶客专用语;耐泡度决定了茶的稳定性,耐泡度越好,稳定性越高。

阮殿蓉说茶:普洱茶的熟茶工艺


与世界上的其它名茶相比,普洱茶也许是制作工艺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

清朝初年,普洱茶的初制往往是由茶农完成的。通常,六大茶山的茶人们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上贡给皇家,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形,制成形状不一的紧茶。这种茶含水量一般较多,在运往集散地前,为了防止茶叶在装筐时被挤碎,常常又要喷一些清水。

这样经过10天左右的路途到达目的地以后,茶叶已完成了初步的发酵。在集散地的茶庄,经严格挑选,一部份散茶内销,其余的蒸压成茶饼,七饼一筒,外包笋叶,然后通过马帮千里迢迢运往藏区,这一程又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于是茶叶又经过了一个缓慢的发酵过程,并最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茶——普洱茶。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无法用精密的仪器探究出普洱茶在运输途中变得越来越可口的本质,只是凭味觉、凭口感、凭品茗之后的浑身舒泰,逐渐坚定了这独特的制作工艺,从这个层面来说,普洱茶的制作实在是“模糊学”的积大成,是中国文化中重感悟重实际在制茶上的具体体现。

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的制作,从晒青毛茶那儿开始分野。与传统的普洱茶制作不一样,现代普洱茶有了一道革命性的工序:渥堆发酵。随着传统普洱茶越来越被茶人认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逐年加大,然而又由于云南的大叶种茶茶性强,新茶不易入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探索用各种办法,希望能够使刚生产出来的普洱茶就有像存放多年的传统普洱茶那样有柔软滑口的“老陈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把开启“老陈味”的钥匙。

《云南省茶叶出口公司志》中有一段文字披露了这个秘密:“历史上,普洱茶的后期发酵(或称后熟作用、陈化作用)是在长期的储运过程中,逐步完成其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而形成的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风格,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1973年,昆明茶厂采取速成发酵的办法来达到上述品质形成的目的……”这一后发酵工艺的发明,对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1983年,云南省经贸厅将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定为技术保密项目,并由省科委拨出专项经费进行科学试验,经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两年半时间的反复试验研究,得出了普洱茶采用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是可行的这一结论。

渥堆发酵的原理,是提供给毛茶适度的环境,并且控制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的时间之下,透过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使茶叶的发酵加速进行。它的实质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生化动力——胞外酶,物化动力——微生物热,茶叶内含化学成分分解产生的热以及微生物自身代谢的协调作用,使茶的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在温度、湿度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品质。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在1983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省茶司”委托相关单位研究“渥堆发酵”,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反复试验研究,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和植物酶类综合发酵的过程,而发酵结束后,是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渐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陈香风格,其陈香随后期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酯是有机化合物一类,低级的脂是香气的挥发性的液体,高级的酯是蜡状粘稠液体,是动植物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

“实验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及其酶系与茶体酶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起主导作用,而茶体中酶的作用缓慢,占次要地位,这就为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提供了依据”。

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因此,必须掌握好发酵温度、堆温,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适时翻堆。

发酵室内要求安装温、湿度计,茶堆四周要插温度计,由专人负责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新发酵堆成堆后第二天必须进行翻堆,俗称“翻水”,再成发酵堆,以便水分分布均匀。

如第一天加水不足,第二天翻堆时须补水,然后再拌匀成堆。一般来说,完成发酵需翻堆5—8次。当然,可根据毛茶的嫩度、发酵场堆温、湿度及发酵程度灵活掌握翻堆的次数。翻堆时要求茶叶无团块,而且得掌握好温度。温度低于40°C,难以达到理想的发酵效果,而高于65°C,则会出现烧心茶叶,造成叶底不展开,味淡,汤色暗。因此,掌握好温度、湿度是生产普洱茶的关键。经过几次翻堆后,当茶叶显现褐红色,茶汤滑口,无强烈苦涩味,汤色红浓具陈香时,即可开沟进行摊凉。

渥堆发酵工艺的发明,丰富了普洱茶的品质,是我国普洱茶生产技术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中国茶人继17世纪发明红茶技术之后,对世界茶业的又一项重大贡献。现在人们常说的“生茶”、“熟茶”、“轻度发酵茶”、“中度发酵茶”及“重度发酵茶”,往往都是以有无渥堆发酵工艺及渥堆程度来确定的。

通常我们把经过渥堆发酵转熟的普洱茶称为熟茶,如果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贮放,其品质会变得稳定;而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陈化的茶称为“生茶”,其陈化转熟的过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成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为什么说普洱熟茶要有厚重感?


普洱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独有的历史的厚度和时间的香浓感。普洱熟茶有茶类中最长的生产时间,长达数个月的发酵,让茶汤体现出来什么样不同寻常的魅力呢?

主要有三点:黏糯感、丝滑感、稳重感。

黏糯感,是首要条件。

茶入口你会感受到自己的整个口腔在茶的香气、滋味的刺激下开始分泌让人愉悦的液体,黏糯稠滑,香甜而持久,带给人很舒服的感受。

丝滑感是品质过硬熟茶的共性。

茶汤入口,会形成一种柔软的流动,感觉温润,就如丝绸略过肌肤感受相同,春风耳语耳畔。途径喉咙的时候,很顺畅,一气呵成,就像一种很温柔的感受。

稳重感是“熟茶”厚度体现的第三点,是茶性带给人综合的平衡稳健。

稳重的茶内含物质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状态,协调性极好,香气滋味均衡,表现力足够而不突兀。

什么是造就了熟茶有“厚度”呢?

原料是一款熟茶的品质的根本。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数熟茶都是用夏茶作为发酵的原料的,而夏茶在茶叶中的品质是最低的,滋味没有春茶的浓厚,香气没有秋茶的高扬,唯一的有点是价格低廉。

也正因如此,大多数熟茶厂家都采用夏茶或者秋茶作为熟茶的发酵原料。而只见普洱选用的茶叶都来自于我们的春茶,近期,我们将推出一款性价比很不错熟茶,

“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说的有道理吗?“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说的有道理吗?


当茶树鲜叶从与茶树分离的那一刻开始,经历过繁琐的工序,开启了它另一段绚丽多彩的生命历程。坊间传闻说“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这句话有道理吗?

普洱茶因为具有越陈越香的生命价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过后,它的苦涩味趋于平和,香气更沉稳、汤感更厚重。所以大家都认为普洱茶要喝有一定年份的茶叶。

为什么说要喝熟茶呢?很多人说普洱茶经过渥堆发酵之后,茶性比较温和,没有了生茶的那种刺激性,口感比较醇和滑糯,尤其是在深秋或冬季,喝一杯熟茶,既暖胃又去油腻,客观来说,熟茶的保健功效要优于生茶。(尤其是年份较短的生茶)

为什么要藏生茶呢?因为普洱生茶未经发酵,许多可供转化的物质依然保有活性。茶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过后,刺激性有所降低,在我们品饮过程中,会带给我们另外一种惊喜的体验。

还有一种说法是品老茶,因为经过长时间存放后,老茶更增添了几分风韵,想要在市场上找到一款心仪的老茶是很难的。现在市场上很多老茶,要么是年份提前,要么是入仓茶,入仓后人为加速其转化进程。

那么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茶叶的茶性分为寒、凉、平、温。很多人认为新生茶比较寒,但是据我的品饮经验来看,普洱茶中的小树茶和台地茶茶性比较寒,喝多了容易伤身。虽然古树茶和小树茶、台地茶是同样的制作工艺,但是它的树龄较大,因此古树生茶茶性属凉性或平性。寒、凉、平看似是几个字之间的转换,但我们身体对其的接受度是有很大差异的。

生茶在存放后会转为平性,如果说台地茶的转化时间需要二十年的话,那么古树茶只需要十年就完全够了。“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在选择产品时选择生态好的大树茶或古树茶,这样也不至于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

大滇说茶1001夜之42:品味普洱熟茶


大滇说茶1001夜:大滇认为,熟茶的基本要点是:醇。由此衍生了几个概念,醇香、醇厚、醇和。如果熟茶不醇,则不是好熟茶,这是大滇的基本判别原则。醇香、醇厚、醇和代表了熟茶的三重境界。要么醇香,要么醇厚,要么醇和,好熟茶,大滇就分为这三类,也努力往这三个方向努力。而要达到这三个方向,就得从基本的制作工艺开始:

一、发酵

大滇相信,只有好原料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所以,选择较好的毛茶来发酵是第一要务。如果毛茶内质本身比较差,比如都是黄片,那你怎么能设想发酵出醇香、醇厚的茶呢?似乎,在普洱茶行业,默认的规则都是,最差的茶拿来发酵熟茶,卖不掉的毛茶拿来发酵熟茶。

也曾有一种极限情况,某些劣质生饼卖了若干年无法销售,回到茶厂,蒸汽解散,变回毛茶,重新发酵成熟茶销售。因为对于熟茶,要看出好坏是较难的。我也曾听说过烘青茶卖不掉用来发酵熟茶的例子。所以,在我们谈发酵之前,必须确保声明,原料是优质晒青毛茶,然后,经过了适度发酵,才有可能成为好的熟茶原料。

即个人偏好的熟茶,一定是经过适度发酵的,发酵程度为7-8成。关于发酵程度,各个品牌有自己的偏好,这一点无可厚非。轻发酵的茶,叶底会更加柔韧些,褐色,看起来更漂亮。但容易保留部分生茶的特性,比如涩味。大滇飞扬认为,既然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各自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即藏生茶,饮熟茶,品老茶。熟茶就是为了饮用而生,那么发酵得较轻,需要更久的存放来改变,有悖于发酵熟茶的初衷。而适度发酵,应该是熟茶的正道。小括号一下(对于粗老的原料,应该重发酵)。7-8成发酵,是怎样的情况,请大家参照大滇以前的文章,普洱熟茶的发酵度。

适度发酵,意味着在3年后,这个茶会是适合饮用的。这里,又会有初学的茶友问:熟茶不是现喝吗?为何又是三年?一个直观的现象是:喝新的熟茶,容易上火。相信很多人有这个体会,新熟茶有火味,容易上火是常识。三年后,茶变得醇和,更加适合饮用。

二、拼配

这个拼配主要是原料方面的拼配。除了等级拼配,不同产地的熟茶毛料拼配也是构成大滇味的基本要素。同样是勐海茶,布朗山、格朗和、巴达、南糯山、勐宋地区的茶在发酵后呈现不同的风格,浓淡之间,香甜之间,厚薄之间,调整融合,是拼配之中要考虑的问题。

三、无法避免的堆味

熟茶,遵循传统方法制作,人工发酵,带有堆味。解决堆味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长时间存放,自然去除。

熟茶在发酵出来,具有强烈的堆味。我们无法回避这一点,只能通过时间去缓解这种不愉快的味道。但我们想对茶友说,堆味,是熟茶一个基本的特性,也是正常发酵必备的附加产物。你可以不喜欢,但你必须知道,堆味存在是正常的,堆味,也是判别一个熟茶年份的重要依据。

第二,生物发酵或者烘焙去除堆味。

目前,出现了一些工艺,采用酵母发酵熟茶,这类的熟茶堆味基本感觉不到。这是好的一些方面,但问题是,个人感觉还是在味道上有欠缺。在堆味去除的同时,滋味也没有传统熟茶的香味了。另外,也有某些新品宣称新茶无堆味,实际上是把普洱毛茶做了烘焙,然后再压制。这个过程固然使得新茶无堆味。但同样,会是的汤质变薄,个人认为弊大于利。

所以,熟茶的XX味里,在你收到新茶时,会带点堆味,这个堆味,不重,毕竟已经陈化了1-2年才到您手上,但若说没有,那不可能。XX资金积压3年,去除堆味后才开始销售,这点,一般企业目前还做不到。

四、略浑浊的汤色

我无法不跟茶友交代汤色的问题。任何一个新的熟茶,一样的,汤色浑是必然的。在发酵过程中,或者刚发酵后,喝毛茶,是浑浊的。在毛茶刚压饼后,汤色是浑浊的。这一点,是普洱茶熟茶加工中的常态。正常情况下,也是必须通过存放才能使得汤色清澈的。这个存放的周期,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三年。跟具体的茶以及等级、拼配等有关。

快速使汤色清澈的方法是:烘焙。在家庭DIY的方法是:把一饼汤色会浑浊的熟茶解散,取10克放微波炉烘烤3分钟后开汤,你看下汤色还浑不浑?烘焙就是这么的有效。汤色清澈,无堆味,这点,对新茶来说,未必是好事,也不是技术高明的表现。高温烘焙熟茶导致的可能结果是:汤水寡薄以及一个更糟糕的结果,陈化中变酸!您喝过发酸的熟茶吗?熟茶发酸有很多因素,发酵不当是一个原因,而高温烘焙后存放几年,也可能导致酸化,这也是藏家的惨痛经验!

熟茶的XX味,就走在这样的路线上,发酵适度,必要拼配,堆味自然散,汤浑慢慢放。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用岁月来酿制熟茶之味。

老杨说茶:生茶、熟茶,适合自己就是好茶_生茶和熟茶功效有何区别?


普洱茶与其它茶种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

普洱生茶是由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芽叶,经过萎凋、炒制杀青、揉捻、阳光曰晒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茶品,过去有一段时间曾被归为晒青绿茶。普洱生茶富含茶多酚,性属清凉,有清热、消暑、解毒、止渴生津、消食、通便等功效。

普洱熟茶是由普洱生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而成的茶品,按照其工艺特点和发酵程度可以归入全发酵的黑茶类。普洱熟茶的工艺成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勐海茶厂的7562、昆明茶厂的7581、下关茶厂的销法沱是原国营三大茶厂最早定型生产、最为经典的三款普洱熟茶。直到今天,这三个唛号的熟茶依然在市场上长盛不衰,是普通茶友入门必饮的茶品。普洱熟茶茶性温和,有养胃,护胃,暖胃,降血脂、减肥等保健功能。

自从2007年老杨开始专心喝茶开始,身边的茶友就分成了两派。一派坚称熟茶养胃不伤胃,减肥、降三高有益身心健康。另一派大谈生茶香气口感好,越陈越香,越老越值钱,有投资升值的潜力。其实在老杨眼里,这两种观点都对又都不对。

首先,不是所有生茶都伤胃。苦涩难喝、刺激伤胃的生茶大多是年份较新的台地茶园茶。受台地茶园茶密植、植物物种单一、追求高产等影响,台地茶必须要施加化肥农药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高产。有的地区种下四年的台地小茶树就可采芽叶制茶了。而树龄过百年生长在群山峻岭中古茶树,不施农药化肥,在原野中自由生长。优秀的自然环境,才使古树茶的口感普遍柔和、苦涩均衡入口即化、香气高、回甘好,对人的身体刺激性小,并能在口感中体现普洱茶山头的特点。因此,老杨认为茶友喝普洱生茶尽可能多喝古树茶。

其二,不是所有的普洱熟茶都是健康的饮品。普洱熟茶的发酵工艺可以使普洱茶的茶性由凉变温,但发酵工艺不能完全分解残留农药、化肥,更无法解决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另外,生产不规范,生产、存储环境不当等原因,也会使普洱熟茶出现发霉变质、有害细菌超标等问题,反而有害茶友的健康。

其三,生茶、熟茶都不适合在睡前喝。无论生茶熟茶都含有咖啡因、茶碱等刺激性物质,临睡前喝、对茶敏感的人喝都会影响睡眠。

无论生茶、熟茶,只有以不施农药化肥的优质绿色茶树的鲜芽叶为原料,才能生产出有益健康的茶品;只有内含物质丰富的好茶,经过精心的存储才能成为身价不菲好的老茶。

老杨痴迷于普洱茶、挚爱普洱茶,也希望天下所有的茶友能喝上健康、美味的好普洱。因此老杨建议各位茶友一定要多喝普洱茶古树生茶、多喝有信誉的大品牌熟茶,别贪小便宜,多多喝适合自已的健康茶。

说普洱茶“贵生不贵熟”,有道理吗?


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

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茶商,还是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这就是茶圈流行的“普洱茶贵生不贵熟”的说法。

普洱茶为何贵生不贵熟?

这个“贵”有两层意思:一是价格高;二是更受欢迎,更被看重。

价格方面原先的解释是:生茶在原料的选择上比熟茶好,原料成本高,故成本价格也高些。价格高的东西自受欢迎,被看重,当然,反过来也成立:因为被看重,所以选择的原料好,原料成本高,所以价格就高。

权且认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吧,那么生茶为何又被如此看重呢?

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受邓时海等台湾茶人的影响,以“存生茶、喝熟茶、品老茶”为理念,熟茶一直以“即饮品”和替代品的身份深入人心。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早期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间。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

但是,制作熟茶比较考验技术经验,虽然原料成本低,但损耗却比较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产生茶而非熟茶。即饮口感不好,用心做熟茶的人少,市面上做得好的熟茶不多,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

普洱茶好坏鉴别

甜度

此种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要和回甘混为一谈。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既能领略,新茶客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之处,但不是关键。

茶汤

茶汤是鉴别内质丰富度关键之一。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周再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比如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但表现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其他滋味表现较弱,此时这种原性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另一种则为茶树施肥,特别是尿素能迅速催长,但它会很快改变土壤结构,所以就会造成苦涩增加;

根据这两点原因可以告诉大家,苦涩绝对不是茶气,也不是说茶很刺激,放久了就不刺激了;还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成茶这些均为错误观点,苦涩是原性,也可说成是茶的缺点。

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二,也是非常之重要,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

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有的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耐泡度

在品饮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耐泡度就只有到达于此,台地茶一般6泡之后就会开始减弱,古树茶都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所以千万不要说您的茶能泡20几泡,20几泡您喝到的是茶的回甘,生津感觉,而且泡法不标准时,只要把茶量多投,水煮沸后停止加温,能泡的更久,那都是茶店忽悠茶客专用语;耐泡度决定了茶的稳定性,耐泡度越好,稳定性越高。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石昆牧说茶:熟茶初探(三)》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熟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