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树栽培管理方面都有什么研究突出有哪些分别是成果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红茶和绿茶分别有哪些 广西红茶都有哪些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茶树栽培管理

20世纪50~70年代,省茶叶所开始对低产茶园的改造研究和推广。1985年,“云南省低产茶园改造”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至今,临沧茶科所、省茶叶所开展了低产茶园低位嫁接换种技术试验示范,低位嫁接换种技术不断完善并日渐成为低产茶园改造的一条捷径。1965年省茶叶所研究出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1975年这一技术被全省茶叶科技座谈会所肯定。1987年,“大叶种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茶树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重大推广项目。1994年,“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叶高产稳产技术示范”获省科技进步三等级。到20世纪末期,云南全省共有密植速成高产茶园120万亩。1986年,省茶叶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概念。1986~1990年,开展了“园林化,复合茶园生态结构研究”。1988年“热带基诺山区科技开发研究”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星火四等奖。

1992~1995年,省茶叶所与思茅市茶叶公司、澜沧富邦乡邦奈茶场共同开展了“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取得了较高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掌握了生态茶园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1994~1998年省茶叶所承担“澜沧速成高产优质茶果园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999年,“澜沧县南甸茶果园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获省星火三等奖。

2000年,“二芽二叶扦插育壮苗;高标准开垦、施足基肥、适时移栽为基础;遮阴盖草、勤施肥、防治病虫害;多次矮化定型修剪、合理采养培养树冠”获云南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2005年省茶叶所开展了“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初步制定了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规范。

2003年11月27日,“无性系良种速生高产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在昆明通过专家验收,评价等级为“优”。2003年12月,省茶叶所100亩有机茶园和一座有机茶加工厂通过了中国农业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认证检查,获得了该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

省茶叶所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云南保塘古茶树的树冠、树幅、叶层厚度、新梢生长、鲜叶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作一施肥一合理留叶采摘春、秋茶留养夏梢的措施能明显使茶树生长势增强,产量提高。这对加强古茶树的保护及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2007~2010年,云南农业大学对云南茶园生态的研究,构建了普洱生态园建设和有机、无公害化化栽培技术体系,在普洱茶生产区转换了5千亩有机茶园、建成50000亩无公害生态茶园,生态茶园的茶叶产量单产超过60公斤,辐射带动全省20%以上的茶园向生态茶园发展。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都有什么成绩成果有哪些分别是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科学家蔡希陶、王启元、俞德浚等先后云南考察采集茶树标本。比较系统全面的考察与j征集开始于自20世纪80年代初,茶树被列入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区域性考察内容。+要大规模考察征集有:1981~1984年对云南省61个县市考察,以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简称省茶叶所)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主体,会同省内有关地、州、县业务部门组成专业考察组,开展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最全面、最系统地考察征集,共征集到各种茶树资源材料405份,其中栽培型茶树162份,野生型茶树198份,近缘植物15份,发掘出26个优良地方群体种和110个优良单株,在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和批新的类型和变异体,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补充考察。

2004年,四双版纳州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州古茶树资源进行普查。考察发现,西双版纳拥有百年以上的占茶园总面积达82234亩、古茶树品种7个,是我国古茶树资源分布较集中、面积较大和种质资源类型较多的古茶区;2005年,普洱市政府(原思茅地区)组织了古茶树资源普查队,经过近两年系统而艰苦的工作,基本上查清了全市10个县市(区)136万亩古茶园和野生茶树居群以及古茶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范围、利用价值。这些考察征集基本摸清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情况,为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从省外和国外引进了云南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第一手宝贵稿一些茶树种质资源。

资源圃保存是目前采用最多的田间保存方式,特点是完整保存资源活体,便于研究鉴定和集中管理,防止资源丢失。1990年建成的“国家种质副海茶树分面”,是大叶茶资源保存中心和研究基地。经过近20年不断期整和完善,总血积达到30亩,并建有排灌设施、隔离障、大棚等,基本达到了实用、牢固、安全和方便的要求。不2013年底,勐海圃共保存7个省(市、区)、5个国家的张宏达分类系统的茶组植物28个种、变种和近缘植物等资源共2100份,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2年,成果“云南茶树资源研究及大叶茶国家种质圃的建立”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成果“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谭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项日支持下,省茶叶所对保存于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圃中茶树种质资源,按产地、生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生化成分、利用价值、抗性等29个性状进行了整理编目,编入全国种质目录1080份,向平台提交了830份种质资源的共性描述数据,完成261份种质资源的芽叶花、果图像采集,录入图像719张,建立了拥有4万多个数据值的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为云南大叶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010年,省茶叶所参与成果“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标准化整理、共享与利用”获渐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省茶叶所成果“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在茶树品种选育研究上都做出了什么价值成果杰出有哪些


茶树品种选育研究

省茶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茶树品种的系统选育工作,至60年代中期己选育出49个优良单株。在此基础上,1973年筛选出高产优良单株16株,1973年底到1974年初选育出抗寒良种50个单株。1975年还选育出长叶白毫、75-1等新品系,1985年选育出紫娟材料。

经长期系统选育,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于1986年被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于1987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茶树无性系良种;云抗27号证书云抗37号、云选9号于1995年被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定为省级茶树无性系良种:73-8号、73-11号和76-38号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被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无性系良种:“紫娟、云茶1号”2个品种于2005年11月获国家林业总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云茶1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于2005年通过品种鉴定。

省茶叶所获成果奖有:“云南大叶茶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的选育研究”获199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名优绿茶杂交新品种佛香1号选育研究”获2004年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茶树优质良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名优茶创新研究”获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大叶种茶良种长叶白毫选育与应用”获2010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紫娟选育与应用”获2012年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茶叶所成果“大叶种无性系茶树良种分子鉴别技术研究及指纹图谱构建”获2014年度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与临沧茶科所均开展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的系统选育工作,其中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选育出云梅、云瑰、矮丰三个省级良种和雪芽100号、短节自毫两个市级良种,“雪芽100号的选育”获2000~2001年思茅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沧茶科所选育出的良种有清水3号、香归银毫等。至2013年,云南省选育国家级、省级良种28个,其中国家级有性系茶树良种3个,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2个,省级无性系良种23个,国家级良种“抗10号”在云南省推广面积已超过160万亩,为推动云南茶树良种化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现如今的茶树叶片都有哪些特点特性有哪些分别是


茶树叶片有鳞片、鱼叶和真叶之分。鳞片是幼叶的变态,无叶柄,质地较硬,呈黄绿或棕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芽体膨大开展而逐渐脱落,起保护芽和减少蒸腾的作用。茶树越冬后,春季到来,气温上升,在气温达到日平均10℃以上,连续5天,休眠芽即开始萌动生长,首先是鳞片张开,芽头露出,接着就萌发出第一片小叶子,称之为鱼叶。片,因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平滑无锯齿或前端有锯齿,叶尖圆钝。茶树的叶一般指真叶,为发育完全的叶片。片形状有椭圆形(长宽比1.5~2)、卵形(长度比1.5~2,最宽处靠近叶基)、长椭圆形(长宽比3~4)、披针形(长宽比3~4,最宽处靠近基部)、倒卵形(叶的中部以上最阔,以下渐狭,类似倒置的卵形)、圆形(近圆,或叶尖徼凹)等。其中,以椭圆形和卵形居多叶缘大都平展,但也有波浪形或向背翻转的,后两种叶缘也是叶质较柔软的特征。

叶缘上有锯齿,锯齿的大小和疏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为16~32对。按叶缘形状可分锯齿形(叶缘呈尖锐的锯齿状,齿端向前)、重锯齿形(叶缘的大锯齿上有小锯齿)、齿牙形(叶缘的齿端呈等腰三角形)、缺刻形(叶缘缺刻较深,或呈三角形)。锯齿的腺细胞脱落以后,叶缘上留下褐色的疤痕,这也是茶树叶片的特征之一。无论叶片的形状如何,叶缘锯齿都是上部明显,下部逐渐趋平滑叶片的叶尖有急尖(叶尖较短而尖锐)、渐尖(叶尖较长,呈逐渐尖斜)、钝尖(叶尖钝而不尖)和圆尖(叶尖近圆形)之分。叶尖的形状也是茶树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茶树叶片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侧脉,侧脉间又分出几条细脉。主脉和侧脉约成45~80°角,侧脉仲展至边缘2/3处即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式的网状系统,这是茶树叶片的义一个鉴别性特征。侧脉的对数随茶树品种而异,一般8~9对,多的10~15对,少的5~7对。叶片大小变异很大,叶长,短的为5厘米,长的可达20厘米,叶宽,窄的为2厘米,宽的可达8厘米。叶片大小一般以定型叶为标准,用0.7系数法计算其面积,即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厘米)×叶宽(厘米)×0.7。叶片大小的划分,通常以叶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茶树的叶片可塑性大,易受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就同一品种而言,叶片形态特征(尤其是无性繁殖的茶树)变化较小。在生产上,叶片大小、色泽和省生角度等,可作为鉴别品种和确定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

茶叶销售包装的设计要求都有什么有哪些条件分别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消费群体,其要求各不相同,茶叶外观版面、颜色,包装材料、款式、规格等的外包装也越来越讲究。茶叶的包装在具备密封性好、遮光、避气、防潮、防挤压等条件的同时,还要注重外包装的设计,特别是销售包装。

茶叶销售包装的设计原则;茶叶包装的设计在传播茶文化内涵的同时,既费突出“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要科学的把握好包装的结构与外观设计,体现茶叶包装的安全、关观、人性化,引导消费者的购买,为钟爱茶的消费者提供更多了解茶叶和茶叶产地的机会。

1.安全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尤其是食品的包装材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茶叶是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饮品,消费者在购买后往往希望便于储放,为了保证其特有的茶形、色泽及品质,在包装设计时我们不仅要研制许多材料在不伤害人们健康的同时还起到防潮、防氧化、遮光、阻当茶叶气味失散等功能面且还要考虑到运输、展销、携带及饮用等方面的保护措施,确保茶叶在流通中的完好无损。

2.美观原则;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在注重把一些独特的创新思维发挥到茶叶包装的内部结构中的同时,还应当搞好外包装的设计,尽量除去无谓的视觉元素,强化视觉主题,在一般规律中寻求变化。

3.人性化原则;茶叶包装设计必须适应商品的储藏、运输、展销以及消费者的携带与开启等,外包装盒也不宜过大,大体积的茶叶包装不便摆放与储存,消费后也会造成材料和空间的浪费,所以那种体积小、外表精致的包装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小盒在放置时外形最好能相互吻合,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外包装的体积设计。所以,包装设计要比例合理、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力求达到包装结构、功能齐全,突出人性化设计。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现如今茶叶包装的特性都有什么要求有哪些分别是因素


包装设计是产品营销策略和树立产品形象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包装设计直接影响包装的生产加工与质量性能、商品的消费方式与市场经济效果。在茶叶包装市场中,茶包装是茶在购买、销售、存储流通领域中保证质量的关键。茶叶包装设计通过策划构思形成概念,以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材料、造型、结构、文字、图形、色彩和防护技术处理等方面设计。一个好的茶叶包装除了这些设计方面外,需要遵循五大重要特性。

(一)茶叶包装的科学性;包装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茶叶包装也不例外。要使茶叶包装设计达到科学合理,不仅要运用数学,力学,机械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要涉及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组织:结合这些学科贴近消费者和市场规律,设计的茶叶包装更能够迎合市场商需求。

(二)茶叶包装的技术性;茶叶包装结构必筑充分考虑机械成型性,特别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机械成型性。茶叶中含有抗坏血酸、茶单宁、茶素、芳香油、蛋白质、儿茶酸、脂质、维生素、色素、果胶、酶和矿物质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都极易受到潮湿、氧气、温度、光线和环境异味的影响而发生变质,因此,包装茶叶时,应该减弱或防止上述因素的影响,有专业的技术要求。

(三)茶叶包装的保护性;保护性是产品在包装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元素,它是指保护产品以免受到外来障碍的侵袭和冲击,包括防潮、防霉、防蛀、防震、防漏、防碎、防挤压等。

(四)茶叶包装的便利性功能;茶叶包装在生产一流通一消费各主要环节上都应有以下功能。

①便于生产制造,适应工艺操作。

②便于商品流通,使之装卸省力、堆码牢固。

③便于陈列销售,有利于货架和橱窗的摆放、展示、有利于分类保管和拆零、分售。

④便于商品销售,给商品在销售过各中的识别、分类、分档、入库验点、出库交换等提供方便。

⑤便于消费者携带和使用。

(五)茶叶包装的销售性功能;茶叶包装不论运输大包装还是小包装,经过不同程度的装潢美化,其商标、标签、图案、文字说明都起到了传达销售信息的作用包装设计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好的包装设计可以准确地向消费者传达商品信息,给消费者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上五大特点呈现出完美的包装产品。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紧压茶审评审评标准都有以下这几点分别是条件有哪些


紧压茶审评

紧压茶的感官审评也要进行外形评审和内质评审,内质评审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四歉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1.普洱紧压茶(生茶)外形审评;由于紧压茶未设标准实物样,且具多种规格形状,故紧压茶外形审评,评比试样形态是否端正、棱角(边缘)是否分明、整齐、光滑、厚薄是否一致,松紧是否适度,是否起层落面。以砖茶和饼茶为例砖块形:以形态端正、长方形或正方形不等,棱角分明、切面整齐,茶面平整、光滑,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无碎末茶,茶条清晰可见,不起层脱面为好。圆饼形:以形态端正、呈圆形,大小规格不等,边缘光滑、整齐,茶面平整、无凸凹不平现象,厚薄呈现中间厚边缘薄,松紧适度,尤碎末、尤死条,不起层掉边为好。

2.普洱紧压茶(熟茶)外形审评;与普洱紧压茶(生茶)外形审评相同。

3.普洱紧压茶(生茶)内质审评;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5.0克,置丁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2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2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共汤色、香气和滋味。然后,第二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否气、滋味为准。

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普洱紧压茶(生茶)内质要求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黄而明亮,叶底肥厚、鲜嫩、匀整。不同时间的普洱紧压茶(生茶)由于受到贮藏环境的影响,品质变化差异大汤色会由绿逐渐变为橙黄、橙红、红亮、红浓明亮不一,香气清香不明显,或略带花香或淡淡的甜香,无杂味,滋味醉和叶底泛红。

4.普洱紧压茶(熟茶)内质审评;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5.0克,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2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2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然后,第二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为准: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评比普洱茶(熟茶)汤色、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的具体描述、评价和记录同普洱散茶的内质审评。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普洱茶陈化的条件都有什么有哪些分别是主要有


(一)必须在干仓陈化

前文已有详细说明,干仓不会发霉,转化较为缓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茶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茶录》宋·蔡襄着)。

(二)温度不可骤然变化

仓内温度如果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水性给予口感的活泼性,甚至仓内温度太高,形成闷热,会将原本的生茶,转变为普洱熟茶,此种情形在香港的茶库时有发生

(三)避免杂味感染

茶叶最会吸收杂气异味。洒一把干燥茶叶,会吸清空气中的异味。因此,也应力求贮放环境清洁无杂味。茶喜叶而畏香药(宋·蔡襄语),喜清凉而恶蒸郁,喜清独而忌香臭(明·闻龙语);茶性淫,易于染著,无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茶解》明·罗廪)

(四)利用竹箬包装

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力以箬,以真皮纸包之。(《茶疏》明·许次纾)这种传统包装的质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清纯的功效。常有人将已打开了的老茶,改用较低劣品质的塑胶纸重包,时间一久,就会发出异味,直接破坏了普洱茶品味。

(五)注意茶龄寿命

普洱茶陈化年代寿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数百年,没有定论资料,往往只靠品茗者直觉研判其陈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庆老号普洱圆茶陈化感已到了最高点,必须加以密封贮存,以免继续快速后发酵,造成茶性逐渐消失,品味衰退败坏。故宫的金瓜贡茶,陈期已一两百年,其品味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陈韵反映了历史的深度,但必须是在清雅、淡然的环境中度化过来的。品茗普洱茶是将普洱茶的生命,在淡泊宁静中转化出来的历史陈韵,注入到我们的身体血脉中,与人类生命溶为一体。本内容来自《普洱茶》

云南茶叶机械设备主要有哪些分别是有什么分类


茶叶机械

云南省茶叶加工装备的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形成一定规模。70年代后期的生产企业要以思茅茶叶机械厂(后更名为云南茶叶机械总厂,现在改制为云南茶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临沧地区机械厂等单位为主,主要生产50型揉捻机、烘干机、圆筛机、解决机、抖筛机。80年到后期,省茶叶所加工装备的科研、制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思茅茶叶机械厂与云南省农机研究所合作对红碎茶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红碎茶加工关键技术的技术攻关,开发了符合红碎茶国标标准要求的红碎茶初制系列成套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云南省农机研究所与昌宁县农机厂共同研制了6CYZHT-20型砖茶机6CT-2型沱茶机。在此时期,我省的茶叶加工设备本地生产的产品,基本能满足我省名优产品的生产要求。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熟茶产量的提高,针对普洱茶发酵生产的相关设备研究逐渐增加,目前己研制出应用于生产的有:普洱茶压茶机、普洱茶发酵罐、普洱茶翻堆机、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和普洱茶发酵控制设备等。为普洱茶生产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1959年,省茶叶所与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及凤庆县合作,完成了采茶机的设计方案,1960年试制出滇茶601、602、603、604四个不同形式和结构的采茶机。1960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采茶机机械评级中滇茶604采茶机,采龙井茶的品种达到84.1%。1971年,省茶叶所开始进行切割式采茶机的研制,当年就试制出手摇旋转滚切式片采茶机和手摇往复式刀片采茶机,取得了初步成效。1973年至1978年,“手摇滚切式采茶机研制”列为云南省科委课题,着重进行推广功效,减少破碎和减轻劳动强度三方面的改进,并在参加1975年8月全国采茶机会议时进行了操作表演,芽叶完整率较其他同类机械高。

1978至1984年,省茶叶所开展了“拉割式采茶机的研究”,试制了样机,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改进,其台式功效及采茶品种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由于云南茶园主要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山区,采茶机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80年代后期以后,针对云南山区茶园采摘机的研究较少。1956年至1979年,云南省茶科所进行杀青机试验并成功试制了一系列杀青机。1956年采用手摇式杀青机,1958年设计并建成畜力杀青机,1963年试制了青茶平锅杀青机。1962年至1964年云南省茶科所研制出茶叶连续杀青机,1971年槽式手电两用连续杀青机试验获得成功,并用于生产。1971年“槽式连续杀青机的研制”列为云南省科委项目,到1979年提交鉴定定型,并正式命名为600型槽式连续杀青机。

近年来,茶叶杀青借助现代热能技术,利用微波、蒸汽等,结合云南茶叶品种特性,在原有的杀青设备基础上有创新。1955年开始,省茶叶所进行揉捻机的改进与试制工作,1956年试制出畜力立式揉捻机,1957年,有改进为畜力卧式揉茶碾米两用机。1964年至1966年又试制出勐海64型、65型两种手推揉捻机。1961年,省茶叶所试制出卧式滚筒手摇揉捻机,1962年又试制出畜力连续揉捻机,1975~1980年,共研制了槽式连续揉捻机、传递式连续揉捻机和往复式连续揉捻机3种机型。1981~1985年,省茶叶所开展了“茶叶连续揉捻机的研究”,选定了往复式连续揉捻机,并不断改进,最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揉捻机结构功能已趋于完善,相关的技术创新较少。

2006年,由云南省农机研究所为主承担了《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线发酵工序关键设备自动翻堆机研制》的研究,该设备能适应云南普洱茶生产工艺要求,自动化程度较高,可连续完成翻堆、减块、加湿和输送作业,能解决普洱茶生产劳动强度大,人员需要多,难以保证普洱茶品质和卫生安全等问题。2007年,云南农业大学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针对普洱茶传统发酵工艺和技术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可控性操作差等诸多弊端,研发了集自动潮水、保温保湿发酵、旋转翻堆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实现了普洱茶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清洁化、数字化、标准化和可控性操作。

2008年,研制出普洱茶发酵车间和转动控制装置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现代检测及控制技术、相关仪器设备、装置,对清洁化车间内普洱茶发酵变化过程实时监控,根据优质普洱茶加工工艺的相关参数,采集数据传输给PLC主控系统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实现普洱茶发酵的数字化控制。主控设备主要由PLC、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变送器、计算机处理系统(人机界面显示)、智能化加温和加湿设备等构成。2011年,利用大叶种进行氨基丁酸茶加工试验,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氨基丁酸茶加工设备该设备生产成本低、操作简便,可以实现氨基丁酸茶的清洁化、规模化生产。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名族边缘性文化特征有哪些分别是


从亚洲文化圈看,云南民族文化处于中原汉文化、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南亚文化的交汇带。从中原文化圈看,云南两千多年来都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随着中原历代王朝势力的盛衰及政策的变化,云南的地方政权有着或大或小、若断若续的独立性。

一方面,云南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一方面本地土著文化又具有相当的同化力,这样云南民族文化就保存了它相对的独立性。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也就成为一个边缘性文化。其主流文化色彩的相对淡薄,使不同质的文化成分容易渗入,如大理石宝山石窟造型艺术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东南亚、南亚文化的影响。在白族的建筑、纳西族的建筑上,既有许多汉族的特征,又有本民族的特征。再如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南诏、大理王朝威仪显赫的王公贵族们却“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军将亦不以为耻。”这可以说是云南边缘文化的一个生动写照。

云南民族茶文化表现在普洱茶文化中的边缘文化性更不胜枚举边缘文化的一大优点是可以使主流文化中早已消失的一些文化可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云南民族茶文化保存了大量古老习俗,正是与内地茶文化十分不同的地方。如多样化的云南民族烤茶里,是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生活化饮茶,它是云南民间仍然沿用的饮茶法。烤茶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千余年前,它曾是最原始的饮荼方式。云南的佤族、拉祜族、彝族和纳西族等民族及很多山区汉族,至今仍一直沿袭着将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饮用的古老方法。

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这种古老的饮茶,似乎与主流茶文化中以精致、高雅著称的茶文化无关。在云南民族饮茶之道里,吃烤茶是一个极端,茶叶要煨得烂熟,汤汁要苦,发黑,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品出茶中三味,不足以榨取茶叶骨中的精华。这种饮茶方法完全处在中国茶文化的边缘,属于末枝,几乎入不了流。而操作的过程又是极端粗糙的。在主流茶文化的茶道中,强调饮茶的最高境界为追求清雅、淡泊、宁静以致中和而后通仙灵,但云南民族的雷响茶、龙虎斗则追求响声越大主客越高兴,这与内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清净之境、清心淡雅相比,茶道之意的雅也就谈不上了。

就像周重林先生所说:至于高雅、文雅等多种意义中的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饮茶方式要雅,无雅则无茶艺、无茶文化来说就更相去甚远,似乎自然也就达不到清和淡静的茶道的境界。可是云南民族的烤茶却无视这一点,只强调味道要越浓越好,煨到汤汁发黑发苦,方才见出上乘的功夫。这种茶饮之道,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极苦之中寻求极甜,经由回味来谋求从苦到甜的转化。普洱茶产区的茶农,直到今天仍然喜欢吃烤茶。辛苦了一天,晚上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着茶市的行情,一边吃着煨得浓黑的烤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虽这正是与主流文化相悖的边缘茶文化,但这也才是更受人们珍视的返璞归真普洱茶文化。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茶树种植都有什么模式,茶树种会有什么变化哪些多少分类


茶树,从发现、利用到人工驯化,进而栽培利用,形成了独立的农艺。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对茶叶生产的需要,茶园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云南大体经历了混林茶园、满天星式茶园、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茶园和高优生态茶园等5个发展阶段。

1.混林茶园

这类茶园建立于汉末至清代中叶,是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树栽培农艺技术,茶树与其他一些林木混种,同时长成,茶树间距1.67米见方,挖穴单株种植,每亩100~200株。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等地的人栽培型古茶园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茶园以多种植物成分、动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它带有采集农业的印记,由于生产的需要,先民们把茶树从森林中迁移出来,在茶树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反映出在栽培技术上持有的谨慎态度。

2.满天星式茶园

这类茶园建立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这种茶园模式成分结构单一,单纯种植茶树,无其他植物成分。棵对棵,顺山坡栽种,间距1~1.67米一株,每亩200~600株。风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澜沧等地的老式茶园属于这种模式。它的产生是由于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混林茶园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茶业由副业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变,于是茶树从林子里走出来,为在单位面积上少投入、多产出,增加了种植密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就出现了满天星式纯茶园模式。

3.等高条植茶圆

这类茶园早期在中国东南部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输送到云南,同时也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云南,它是现代茶园结构和农艺的开端。这种茶园从茶树本身改善了茶园结构,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亩种800~1300株,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还开了梯台,提倡在茶园种遮荫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末发展的茶园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此类茶园在云南省占大部分。

4.密植速成高产茶园

这种茶园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研究形成理论和技术,80年代在全省推广应用。这种茶园是在等高条植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进一步把种植密度提高2.5~4倍,每亩3000~5000株,以高标准、高质量为建园指导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产为建园原则,在云南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是现在提供产量的主体。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落后面貌,缩小了我国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

5.高产优质生态茶园

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茶叶综示区的勐海、澜沧、双江、腾冲、临沧等县试验示范。生态茶园是遵循自然规律,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建立起来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和具有稳定持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茶园。生态茶园的最大特色是基于茶树与环境、与其他生命系统的多样化:让茶树回到它完成系统发育森林的怀抱中去,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在占据领地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摄取的时间、空间、种类、数量、质量的差异与相生相克关系,充分满足主体物种的生态需求,达到个体群体的最大增值,获得最佳生产效果。20世纪90年代,在生态茶园的基础上,改变常规茶园的管理方式,按有机农业的要求,采取无害化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应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有机茶园逐步发展。

现如今销售包装及材料都有什么特性和要求有哪些分别是因素


销售包装又称内包装或小包装,是茶叶运输过程中运输包装以内的包装,直接与顾客见面的包装形式,对于包装设计和包装材料4的安全、环保和卫生。一般销售包装包括听装、盒装和袋装等,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包括纸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金属包装材料、玻璃包装材料及上述4大材料的复合包装材料,木材、竹等天然材料也常常使用在茶叶的销售包装中。

1.纸质包装及材料;纸质包装包括纸盒、牛皮纸、竹(木)盒和袋泡茶滤纸等茶叶内包装,在应用上,纸质材料作为获取精美装饰效果的材料,广泛用于茶叶礼品盒。纸质包装材料主要有白纸板、铜纸板、金(银)卡纸等,成本低、机械加工性能好,易于印刷,无毒、无害、无味、安全、卫生,以及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可以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现代造纸技术通过浸渍、涂布、层合和真空镀膜等方法对原纸进行加工,得到的纸塑复合包装和防潮涂膜纸质包装,更具有防潮、遮光、耐油、保香等保护性能。例如,日本一家公司生产一种能长期防止茶叶发霉变质且不损害茶叶风味的新型包装纸,把特别的单甘油酯融合,溶于水与乙醇的水溶液,然后在纸上进行喷涂或作浸润处理干燥而成,可保持长期茶叶的鲜度:而德国采用旧报纸和面粉作为材料,开发出生产泡沫纸的新工艺,不用化学添加剂可以一次成型,使用后还能回收加工。

2.金属包装及材料;金属包装包括金属罐、金属盒和镀金包装等,金属罐最为普遍,如马口1铁罐(镀锡薄钢般用镀锡薄钢板制成,罐形有方形和圆筒形等,盖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密封方式分为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在包装技术处理上,一般罐可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多采用充气、真空包装,设计精致的金属罐适合于高档茶的包装。用于茶叶包装的金属材料基本上可分为钢材和铝材两大类,钢材有镀锡薄钢板、无锡薄钢板、镀锌薄铁板和低碳薄钢板等,铝材有铝箔和铝合金薄板。金属包装材料具有优良的阻性、气密性、防潮、保香性和遮光性,能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质量,延长货架寿命。

3.玻璃包装及材料;士质包装包括玻璃罐、陶瓷罐等茶叶包装,一般内衬塑料或金属包装袋。土质包装材料有优良的阻隔性、气密性、防龋性和光学性能,以及很高的抗压、稳定性、化学惰性和耐内压强度,可以制成透明、光洁和含各种颜色的茶叶包装,以屏蔽紫外线和可见光。但是抗冲击强度不高,增加了茶叶的运输费用,而且为了方便再次封口,在茶叶包装采用塞盖和滑盖,有时存在封口不良而影响茶叶贮存品质的情况。

4.塑料包装及材料;塑料包装材料广泛使用在茶叶包装中1,该包装具有大方、美观及包装陈列性好的特点,不论是大包装还是小包装,常使用塑料以增强茶叶包装防潮、阻气功能。

小包装一般指商品茶的销售包装,规格多样,但一般在1千克以下,最小的仅为1.5-2克。日前通用的塑料包装材料主要有聚乙烯(PE)、聚内烯(PP)、聚苯乙烯(PS)、聚酰胺尼龙(PA)、聚(PET)聚乙烯醇(PVA,维尼龙)、聚氯乙烯(PVC),塑料包装材料

从什么方面可以品出干仓普洱茶分别是有哪些主要有


1、从外型辨别

干仓普洱茶的条索结实、颜色鲜润、油面光泽,充分表现了茶叶的活力感;湿仓普洱茶的条索松脱、颜色暗淡、粗糙黑绿且茶叶表面或夹层留有绿霉。20世纪50年代的圆茶铁饼(圆铁),本来都制成生茶出厂,因为蒸压时采用改良的金属压模,做出型茶太过结实,不利于快速陈化。有些商人便将它以湿仓处理,以利近期销售。市面上可以看到有干仓圆铁和湿仓圆铁普洱,即可以用上述方法辨别出来。

2、从气味辨别

一般正在发霉不久的,或发了霉又加密封,一打开时,从茶品中会发出一股霉味。如果发霉很久了,如圆铁普洱茶于二三十年前霉变过,后移到干仓,则型茶本身已经闻不出霉味来,但在茶汤中仍然有一股扑鼻的霉味。如果发霉超过二三十年以上,茶汤中的霉味会很弱,甚至闻不出来了。如20世纪60年代的那批七子铁饼普洱茶,茶型非常结实,出厂时未能干透,夹层内起过霉变,距离现今已经三十年以上,茶汤中并没有霉味,但已经形成轻微的泥味,喝入口腔会有轻微针刺的感觉。

3、从汤色辨别

干仓生茶的汤色是栗红色,陈期在七八十年以上的,略转深栗色。如干仓陈化的圆铁普洱茶,茶汤呈鲜栗红色,是典型干仓生茶的汤色;而同庆老号普洱茶,已经转向深栗色了。湿仓茶的茶汤,像熟茶一样呈暗栗色,甚至变成黑色。七子铁饼普洱茶,茶汤呈现暗栗色,是典型湿仓茶的汤色。

4、从叶底辨别

干仓普洱茶的叶底是栗黄色至深栗色,质地活性柔软,其生茶的叶底,在干仓长期陈化过程中,颜色变化不大。我们常常称赞将近百年的同庆老号普洱茶,将当年的活力泡出来,主要也是赞赏它的叶底呈现出新鲜栗色,使人感觉有如新鲜东方美人茶的叶底,将我们的情怀带回百年前易武大茶山那种心旷神怡。湿仓普洱茶的叶底,是暗栗色或是黑色。湿仓生茶和熟茶的叶底颜色很相似,但熟茶叶底质地是干硬的,而湿仓生茶叶底质地则保持柔软,且富于弹性。

新鲜自然是好普洱茶的基本条件,只有在这个基本条件之下,才能找到普洱茶的真实性,唯有找到普洱茶的真性,才可能品出它的艺境。同样的,了解其真性的存在,才会致力制作普洱生茶,并致力以漫长岁月缓慢地陈化,形成普洱茶最宝贵的伦理文化,所谓祖父做孙子卖的良性循环。如此,将来市面上才永远保持有陈年普洱茶,让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新鲜自然的真普洱茶。本内容来自《普洱茶》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云南茶树栽培管理方面都有什么研究突出有哪些分别是成果》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