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树之谜六|异花授粉也是古茶树长寿的另一种可能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古茶树 古茶树普洱茶 红茶绿茶是一种茶树吗

普洱茶古茶树。

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考虑到的,就是异花授粉。异花授粉是在植物多样性环境中容易出现的一种带有“杂交”性质的植物进化现象。植物的多样性也带来了基因的多样性。现代分子生物学对生命演化中基因的演变已有多种表达。原来物种间基因即是同源关系,又有差异;在植物传粉过程中,如果有少量的异源基因存在与花粉过程中,如果有少量的异源基因存在与花粉的通道中,也是可以被携带进入卵细胞的。所以自然界既有物种间基因的隔离,也有基因的交流。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所必需的。外来基因不会随意插入某个基因组,插入的位点是否恰当、是否会得到表达等等。都是植物遗传学尚需攻克的难题。生命世界里不同的种群之间既有物种间的基因隔离,也有基因的交流。这样我们可以理解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由来。基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就算是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叶经常有基因的损伤和修复。

在生命演化几十亿年的过程中,从DNA分子的形成到其中信息的复杂化,经历不同种群之间遗传信息的交换。不同物种有共同的祖先,他们之间既有共性,遗传特性也有很大差别。假定有两个物种不是近缘的,他们一些基因存在差别,但是外来的基因依然可以通过各种媒介的传递进入一个新的个体内发挥作用,从而产生新的性状,这才形成生物多样性——也就是说自然界就存在基因转移。例如一种野生的玉米,也叫大刍草,其形态与栽培玉米差别很大,但是在自然界两者可以杂交。小麦则是异源六倍体,也就是说在生命演变的历史中有3个不同的基因组拼合成了一个新的物种。

生命世界充满着遗传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信息就包含在DNA的排列顺序中,一种基因就是一种特定的排列顺序;另外还有许多DNA的排序,会录制出一些小分子的DNA,通过RNA分子去调控基因的行为,这种信息的多样化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我们就生活在这种多变和多样化的时间里。

深入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们会惊叹自然生命群体之间的神秘信号,例如有一类绿叶挥发物,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招引昆虫传粉交配。这种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们实验室在研究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基因调控时也发现,植物的内生菌会从寄主植物获得某些相关的基因,植物的某些基因进入菌类的基因组中,促进某些次生代谢物的生成,这或许是芳樟醇生成的一个主要路径。这是自然界里的基因转移,对此我们目前还所知甚少。对生命现象的复杂多变性,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深入的解析。因此,我们对古茶园始终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并坚持认为它是茶园设计与布局最科学的方式,就在于它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当然,异花授粉对古茶山长寿现象的干预,仍然是一种科学假设,而非结论。

cy316.cOm扩展阅读

古树茶之谜四|云南古茶树的长寿之谜


上一篇讲了《大叶种茶树与中小叶种茶树的区别》,这期让我们把注意力再次聚集到古茶树最吸引人的问题上:古茶树的长寿之谜。

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树龄为1800年),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至于范围很大的古茶园更是多区域、成片状地存在。

这里隐藏了一个未接的秘密,这里隐藏了一个未解的秘密,即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之谜。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及其植物,不可能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以病虫害为例,它是定期暴发的,很多物种的灭绝和衰减都与它关联,而且它首先摧毁的是经济作物。能够躲过一劫的往往是药用植物,如。银杏树就有活上千年的。但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虽然属于乔木,但却是经济作物,是定期被采摘的,其采摘后留下的“创伤口”极易受病虫的侵袭。可事实是,云南大叶种古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个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长寿基因”。

很多科学家曾尝试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解释它长寿的原因,但这种解说又存在致命的缺陷,因为在同一个地理及气候环境下,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长寿的,包括很多乔木在内。

也有人曾试图通过它富含的矿物质探寻它“长寿”的原因,但仍感到证据不足。

如乔木大叶种茶树富含的矿物质锰Mn(manganess)。一般的茶叶含量在30mg/100克左右,比水果、蔬菜约高50倍。

Mn是植物多种酶的激活性剂,如丙酮酸脱羧酶、烯蠢化酶、柠檬酸脱氢酶等。茶树缺Mn,表现为“立枯病”,即叶子发黄,叶脉呈绿色,新梢顶端下垂,发展下去全枝萎蔫。乔木大叶种茶叶锰Mn含量比一般的茶叶要高,可达400—600mg/100g,远高于其他茶系。有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还有矿物质锌Zn(zinc),它是茶树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如醇脱氢酶、6-P-葡萄糖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基。同时磷酸二酯酶、多肽酶等都是锌金属酶,这些酶有的可以促进呼吸作用,有的催化光合作用,有的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锌,会使色氨酸合成受阻,茶树生长迟缓,叶数、叶面积、茎干等生长均矮小,出现小叶现象,且在成叶上出现花斑,成为花叶病,根系也会发黑而枯死。在乔木大叶种茶树中,我们发现锌的含量竟高达3-6mg/100g,是其它茶系的茶叶无法比对的。也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我们也尝试通过破译微生物的“工作路径”来寻找古茶树长寿之谜,因为微生物也是乔木大叶种茶树的“保护神”。

现代科学已能确认植物生理与微生物间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植物根部分泌物质来供应微生物的需求,同时微生物也生产各种不同物质来回馈植物体,两者实际上乃是共生的伙伴。要使植物生长茂盛,除了水分、养分之外,还需微生物的参与。

其实,当茶树刚一诞生,不管它是一粒茶种还是被嫁接的茶树苗,在它还极其弱小的时候,微生物就已经布满了它的周围。如同“保姆”般呵护它。我们会发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整体的表面穿着有一件微生物的外衣。

于是,它们快速地成立了一个个“团队”(微生物学称之为“群落”),分工有序地开展工作。一些光合成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作为初级生产者,直接摄取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茶树光和作用提供一种“媒介”。

乔木大叶种茶树与其他植物一样,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植物所需要的氮一般是通过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如闪电和火山爆发时出现的固氮)或工业固氮(将分子氮转化为氨或硝酸盐)等过程才能为植物所利用。于是,另一支微生物固氮细菌接手,持续为茶树“转接”氮源。而且,也有一支微生物群落又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尸体分解而释放出氨,氨又先后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为茶树所利用。

更大的茶树“保卫战”,则发生在茶树土壤中根茎表面周围约5厘米的根界区,这里重重地围绕着高密度的微生物,可谓重兵把守。微生物学称这一类细菌为“根圈菌”。这些微生物的任务是,不仅将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分解转化,还要由这些微生物分泌出各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醣类、低分子核酸、生长激素及各种酵素等等,来支撑茶树对营养物的需求,对乔木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一块土壤内的优势微生物可能影响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茶和繁育。不适于新环境的优势微生物死亡时,某些适生的新种便起而代之,此时就出现了类似地面上群落演替那样的变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我们在乔木大叶种茶树根部土壤剖面上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分层现象。

还有些微生物更为“激进”,干脆侵入根部组织内,在根细胞繁殖,这类微生物称之为“根瘤菌”,它不但不破坏根部组织,却更能与根部细胞交换物质,共存共荣,促使根部活力,增强其吸收力,有利于植物健全的生长与自然抗病力的加强。

云南古茶树的长寿秘密


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树龄为3200年),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云南大叶种古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个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长寿基因”。

很多科学家曾尝试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解释它长寿的原因,但这种解说又存在致命的缺陷,因为在同一个地理及气候环境下,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长寿的,包括很多乔木在内。也有人曾试图通过它富含的矿物质探寻它“长寿”的原因,但仍感到证据不足。

如乔木大叶种茶树富含的矿物质锰Mn。一般的茶叶含量在30mg/100克左右,比水果、蔬菜约高50倍。Mn是植物多种酶的激活性剂,如丙酮酸脱羧酶、烯蠢化酶、柠檬酸脱氢酶等。茶树缺Mn,表现为“立枯病”,即叶子发黄,叶脉呈绿色,新梢顶端下垂,发展下去全枝萎蔫。乔木大叶种茶叶锰Mn含量比一般的茶叶要高,可达400—600mg/100g,远高于其他茶系。有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还有矿物质锌Zn,它是茶树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如醇脱氢酶、6-P-葡萄糖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基。同时磷酸二酯酶、多肽酶等都是锌金属酶,这些酶有的可以促进呼吸作用,有的催化光合作用,有的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锌,会使色氨酸合成受阻,茶树生长迟缓,叶数、叶面积、茎干等生长均矮小,出现小叶现象,且在成叶上出现花斑,成为花叶病,根系也会发黑而枯死。在乔木大叶种茶树中,我们发现锌的含量竟高达3-6mg/100g,是其它茶系的茶叶无法比对的。也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其实,当茶树刚一诞生,不管它是一粒茶种还是被嫁接的茶树苗,在它还极其弱小的时候,微生物就已经布满了它的周围。如同“保姆”般呵护它。我们会发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整体的表面穿着有一件微生物的外衣。于是,它们快速地成立了一个个“团队”(微生物学称之为“群落”),分工有序地开展工作。一些光合成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作为初级生产者,直接摄取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茶树光和作用提供一种“媒介”。乔木大叶种茶树与其他植物一样,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于是,另一支微生物固氮细菌接手,持续为茶树“转接”氮源。而且,也有一支微生物群落又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尸体分解而释放出氨,氨又先后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为茶树所利用。

更大的茶树“保卫战”,则发生在茶树土壤中根茎表面周围约5厘米的根界区,这里重重地围绕着高密度的微生物,可谓重兵把守。微生物学称这一类细菌为“根圈菌”。这些微生物的任务是,不仅将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分解转化,还要由这些微生物分泌出各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醣类、低分子核酸、生长激素及各种酵素等等,来支撑茶树对营养物的需求,对乔木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还有些微生物更为“激进”,干脆侵入根部组织内,在根细胞繁殖,这类微生物称之为“根瘤菌”,它不但不破坏根部组织,却更能与根部细胞交换物质,共存共荣,促使根部活力,增强其吸收力,有利于植物健全的生长与自然抗病力的加强。

古茶树长寿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异花授粉。异花授粉是在植物多样性环境中容易出现的一种带有“杂交”性质的植物进化现象。植物的多样性也带来了基因的多样性。原来物种间基因即是同源关系,又有差异;在植物传粉过程中,如果有少量的异源基因存在与花粉过程中,也是可以被携带进入卵细胞的。生命世界里不同的种群之间既有物种间的基因隔离,也有基因的交流。这样我们可以理解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由来。基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就算是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叶经常有基因的损伤和修复。

相对于破译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基因”而言,这些研究仍相距甚远。有一点也许是你未知的,当你手捧一杯普洱茶品饮时,你在享受它的香气、汤色及特有的口感之余,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物质已经悄悄渗透到你的肌体,将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嵌入你的基因,并积极配合你,拼命抵御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工业的、尤其是化学污染物与病菌对你的侵袭,增强你的抗体,使你变得更加健康和长寿。

茶膏:茶的另一种形态


茶生万物,可变化出各种形态,茶膏就是茶的另一种形态。

茶膏在市场上不多见,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南宁专业的茶叶市场,鲜有茶膏售卖,只有一两家摆放茶膏,也只是供喜欢的茶客品鉴。

外形

茶膏多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块状,质地或硬或如胶状,遇水则化,每斤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生成茶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大锅熬制法,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茶膏的品质。历史

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在云南,茶膏是一种常见的产品,但在福建并不常见。虽然有些茶叶店会存放一些,但多出于爱好收藏,并不作为常规出售的产品。有时有茶客前来询问茶膏产品,我们也会提供定制销售服务。”云南某茶叶品牌负责人表示。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以民贡的方式出现。茶膏最早是指茶叶膏化。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仅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次。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品饮冲饮法、煮饮法、调饮法

茶膏虽然不是茶叶鲜叶,但品饮方法与茶叶类似,常见的方法有冲饮法、煮饮法,以及调饮法。其中,冲饮法为:先将茶膏倒入玻璃杯中,注入沸水冲泡,观色,闻香后即可品饮。一般而言,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但茶膏在水中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其溶解的过程可能是数次,因此待茶汤饱和后,可导出茶汤,冲入沸水后再进行溶解、品饮。

此外,茶膏也可以用于调饮,方法与红茶调饮类似。多是在茶膏冲泡,或者蒸煮的基础上,在茶汤中加入花草,或者桂圆、红枣等,以丰富茶膏茶汤的滋味。

提醒:由于目前茶膏市场处于良莠不齐的现状,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购买。

探究古茶树的“六德”


(1)先进之德

认为古树普洱傻大粗放,不上台面的朋友可需要转变看法了。自从2004年第一片主打大树茶概念的茶饼问世以来,古树普洱经历了跨跃式的发展。无论是树种与树龄的筛选,采摘的时机与手法,萎凋的环境与时间,杀青的时机与手段,烘干的温度与程度都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理论与标准。特别是自从2013年以来,单株的概念开始慢慢普及。茶叶精制精确到具体植株,这可是浙茶与闽茶最高级别产品都难以具有的标准。而在澜沧江两岸,这样的要求却逐渐成为了高端茶必须具备的标准之一。(2)价廉之德

顶级的古树普洱小产区原料看起来似乎不便宜。如班章要8000元每千克,冰岛更要过万一千克,比前几年上涨很多。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古树普洱小产区原料的加工精细度也不是前几年所能比拟的。相当多的懂得“看青做青”的秘密的茶人来到顶级古树普洱小产区,为古树普洱茶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技巧。技艺高超的茶人对古树普洱品质的提升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高超技艺的茶人的待遇肯定是不低的,而前往生活环境艰苦的山区更是需要经济上的补贴,加之山区生活用品供应不易,这一切都够无可避免的促使古树普洱价格上涨。但是小编认为人力成本而促进的价格提升是正常的,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试看世界闻名的瑞士手表,生产成本的80%以上都是对熟练技艺的工人的补贴。而且退一万步讲,古树普洱无论如何也是比必胜客要讲究一些的高级消费品。在祖国的帝都两个成年男性吃一顿必胜客无论如何也要160元到200元,而这个价格可以轻松的帮这两位先生好好的品饮一泡班章加一泡冰岛。在小编看来,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品茶可是比吃饭要重要一些的事情。(3)坚守之德

古树普洱之所以能够成为古树普洱,就是在于其内质的某种坚守。无论存放的环境如何,一壶热水冲开,总会彰显其高贵的血统。澜沧江两岸的赤红壤与干湿对比明显的气候决定了古树普洱丰富的内质和有层次的口感,固定住了中国顶级茶人不变的味觉记忆。(4)变化之德

古树普洱的精制是一个仍然在被不断完善的课题,古树普洱的存放与转化就更是一个未知而亟待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精制技术的极大进步,古树普洱的新茶就已经可以与浙茶与闽茶的中高端品种一较高下甚至隐隐占有上风,而探索其日后的转换就更加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过程。由于精制技术的真正完善也就是近三五年的时间,纯古树料的中期茶目前在市场上还是一个空白,但是其风味表现实在是太令人期待了。(5)养身之德

普洱茶古树生长的土壤形成于远古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把地壳深处中的大量微量元素带到地表,且普洱古树长期生存于多种动值物共存的复杂林地生态环境,这些因素造就了古树普洱茶无与伦比的药用价值。而且根据其产地的变化,其效用与性味归经还会有很大的不同。大体上来说,澜沧江以东的茶都有挟气上行之效,类似于中药中的“手经药”;澜沧江以西的茶都有引气下沉之效,类似于中药中的“足经药”。古树普洱明显的药用效果,也是古树普洱主要品饮流派-“体感派”的立派之本。(6)容人之德

古树普洱不但自身在快速发展,甚至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特别是茶器的发展。古普丰富而有层次的口感,给了各种材质茶器最大的发挥空间。瓷器茶具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如果离开了古树普洱的带动,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小封的挚友,收藏了三千多只茶杯的帝都茶杯王,有一句最经典的概括:“什么叫茶杯,就是品普洱的杯子!”

普洱茶膏 另一种品饮文化


茶生万物。除了原叶,根据工艺的不同,茶还可以变幻出各种形态。茶膏就是因茶而诞生的一种形态。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场发现,偶有茶叶店有售茶膏产品,这些茶膏多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块状,质地或硬或如胶状,遇水则化,每斤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业内表示,生成茶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大锅熬制法,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茶膏的品质。由于目前茶膏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购买。

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在云南,茶膏是一种常见的产品,但在福建并不常见。虽然有些茶叶店会存放一些,但多出于爱好收藏,并不作为常规出售的产品。有时有茶客前来询问茶膏产品,我们也会提供定制销售服务。”云南某茶叶品牌负责人表示。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以民贡的方式出现。茶膏最早是指茶叶膏化。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仅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野生古茶树与栽培古茶树的区别


野生古茶树

临沧地区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海拔1050至2750米范围内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中,都有野生茶树分布。在双江县勐库帮骂雪山、沧源县糯良大黑山、单甲大黑山、凤庆县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发现了种群数量巨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西北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米-2750米,分布面积约12000余亩,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

栽培古茶树

临沧地区驯化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凤庆县、双江县、沧源县、云县、临沧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典型的有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勐库冰岛古茶园。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凤庆县小湾镇华峰村香竹箐,根颈干径1.59米,株高9.3米,冠幅7×8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的大茶树;冰岛古茶园,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150余株。2002年3月调查,现存有根颈干径0.30-0.60米古茶树1000余株,冰岛古茶园的种子在勐库繁殖,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

普洱茶膏,另一种品饮文化


茶生万物。除了原叶,根据工艺的不同,茶还可以变幻出各种形态。茶膏就是因茶而诞生的一种形态。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场发现,偶有茶叶店有售茶膏产品,这些茶膏多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块状,质地或硬或如胶状,遇水则化,每斤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业内表示,生成茶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大锅熬制法,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茶膏的品质。由于目前茶膏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购买。

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在云南,茶膏是一种常见的产品,但在福建并不常见。虽然有些茶叶店会存放一些,但多出于爱好收藏,并不作为常规出售的产品。有时有茶客前来询问茶膏产品,我们也会提供定制销售服务。”云南某茶叶品牌负责人表示。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以民贡的方式出现。茶膏最早是指茶叶膏化。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仅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鉴别:看外形、观汤色、品滋味

“茶膏是茶有益物质高度浓缩的精华,目的在于更好地保存和提炼茶的香气、色泽、口感。但如果茶膏的香气、口感反不如茶叶本身,那么茶膏的品饮价值就不复存在,消费者也无需购买茶膏。”云南茶商陈先生如是表示。

据了解,通过工艺,如低温恒温、仿真自然条件,以优质水源为媒介提取的茶膏提取率高达10%,这也意味着工艺到位的茶膏在纯度和质量上比茶叶鲜叶更有保证。但提炼工艺缺失的茶膏其品质却良莠不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茶膏时一定要细心甄别。

据称,消费者在购买茶膏时首先要看茶膏的外形。如果茶膏表面呈现灰色,多为变质的表现。其次,看汤色。茶膏冲泡后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品质也较好;反之,汤色混浊,发暗,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则其品质不佳,不适合饮用。再者,好的茶膏因内含物质多,醇度较高、滑感甚佳、回甘持久,并带有轻微的沉香。

此外,消费者不要轻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年份“老茶膏”,因为保存了大几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基本没有任何品饮价值。

品饮:冲饮法、煮饮法、调饮法

茶膏虽然不是茶叶鲜叶,但品饮方法与茶叶类似,常见的方法有冲饮法、煮饮法,以及调饮法。其中,冲饮法为:先将茶膏倒入玻璃杯中,注入沸水冲泡,观色,闻香后即可品饮。一般而言,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但茶膏在水中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其溶解的过程可能是数次,因此待茶汤饱和后,可导出茶汤,冲入沸水后再进行溶解、品饮。

此外,茶膏也可以用于调饮,方法与红茶调饮类似。多是在茶膏冲泡,或者蒸煮的基础上,在茶汤中加入花草,或者桂圆、红枣等,以丰富茶膏茶汤的滋味。

但记者亲身体验发现,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因此其对冲泡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若能用纯净水,或者是弱碱性的矿泉水冲泡最佳,其口感也将更醇和。此外,记者通过对比发现,品质不同的茶膏其冲泡出来的汤水醇度差距很大。品质稍差的茶膏汤水轻飘,水味偏重,不如茶叶汤水厚重。

云南古茶树资源概况:普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一)


云南古茶资源分布在红土高原海拔1200~2500m的滇南、滇西南边沿,澜沧江中下游及其水系支流流域,山脉为怒山、云岭的无量山、哀牢山及其余脉,北回归线横穿南北,属于低纬度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地质古老,因受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地层皱折,构成山脉纵横,山高谷深的复杂地形地貌,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去,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位于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m,两地直线距离900公里,高低相差6000多米。这些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印度洋、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无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而干季和雨季却很明显,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寒、温、热三带兼备,具有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体气候特征。古茶树资源就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之中,布朗、佤、德昂、哈尼、彝、傣、拉祜、基诺等少数民族也聚居在这些地区,他们为古茶树的发现、驯化、栽培、加工饮用做出了贡献。

历经几亿年自然变迁的云南红土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齐全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品种资源,成为世界茶树原生地和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受到国人的重视和世界茶界的关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种植物47个种和4个变种中,云南就有35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26个种为云南特有种。大叶种品种资源又称种质资源,遗传资源的基因库,是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孕育了大批优良茶树品种。以云南大叶茶种茶叶生产加工普洱茶、绿茶、红茶等古茶的普洱市澜沧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墨江县、宁洱县、孟连县、西盟县、思茅区;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临沧市双江县、沧源县、云县、凤庆县;文山州西畴县、广南县、马关县;红河州绿春县、建水县、元阳县、金平县、屏边县;保山市昌宁县;德宏州梁河县、潞西市。以上区域的古茶树资源共分布4个茶系23个茶种和2个变种。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中下游和李仙江流域及其支流纵横全境,山脉属怒山和云岭无量山、哀牢山及其余脉。地跨北纬22°02′~24°50′,东径99°09′~102°19′,境内最低海拔317m,最高海拔3370m,为低纬度高海拔的生态环境,是布朗、佤、拉祜、哈尼、彝、傣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山峦起伏,层林叠嶂,亚热带阔叶雨林中,分布着最原始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之一,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全市各县(区)古茶树资源分布广,面积大,一是原始野生古茶树和古茶树群落;二是过渡型古茶树;三是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林、古茶园。这些古茶树生长在高海拔原始森林中,生态环境未曾受到破坏。据普洱市2007年卫星定位普查结果,古茶园和古茶树群落面积达100多万亩。

一、栽培型古茶林(园)分布

(一)澜沧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景迈村栽培型古茶园

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海拔1500m,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一万亩,树龄1300年左右,树型为乔木,树体高大,树姿开展和直立,分枝较密,长势中等。古茶树生长在村、寨周围森林中,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景迈古茶树叶长椭圆形,叶平均长15cm,宽6cm左右,叶色深绿,叶面微隆,叶身稍内折,叶缘平,叶质软,叶姿上斜,叶脉11~14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花冠直径平均3.7cm左右,花瓣6~9片,花色白带绿,柱头3~4裂,子房有毛,果皮薄。种籽性状:圆形或扁圆形,果径平均直径1.7cm×1.5cm。景迈古茶的鲜叶适宜制普洱茶、绿茶、红茶。特别是生产加工的传统普洱茶,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甘甜回味持久。

2.芒景村栽培型古茶园

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海拔150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4.20m,基部干径0.48m,最低分枝1.70m,树幅5.20m。古茶园在芒景村周围原始森林中,生态环境好,适宜制普洱茶、绿茶、红茶。

景迈、芒景两村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分布在景迈大寨、芒景大寨、勐本、芒埂、芒洪、老酒房、糯干、邦改、弄蚌、南座等村寨。

3.邦奈村栽培型古茶树

澜沧县富邦乡邦奈村,海拔1780m,古茶树高5.80m,基部干径0.57m,低分枝1.68m,树幅5.20m。古茶树栽培排列成1字型,每株间隔2m,树型展开成棚,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二)宁洱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宁洱县栽培型古茶资源主要分布在凤阳、磨黑、德安、黎明、勐先等5个乡(镇)的12个村寨,北纬22°40′~23°40′,东径100°00′~101°48′,海拔1000~2800m之间。据普查宁洱县古茶树(园)面积5万余亩,树龄在百年以上的较多,基部周长在30cm以上的成片成林,与其他阔叶林生长在一起,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其中古茶树基部周长100cm以上的有20株,基部周长200cm以上的6株。最大的一株基部周长有315cm,树龄为800年。宁洱县是世界普洱茶原产地之一,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

1.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

宁洱县宽宏村困鹿山栽培型古茶树,海拔1900m,有古茶树370多株。其中1号古茶树为乔木型,树高9.8m,树幅5.9m×5.2m,基部干径0.58m,最低分枝0.2m,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嫩枝及芽体多毛,叶长9.8~11.1cm,叶宽4.2cm×4.7cm,叶形呈椭圆形,叶色绿色,叶面隆起,有光泽,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齿浅,密、锐,侧脉9~11对,萼片5枚,无毛,花冠直径3.7~4.9cm,花瓣白带绿,质薄,柱头3~4裂,子房有茸毛;果皮较薄,种子直径1.2cm×1.4cm,种皮较光滑。所观测的2号、3号古茶树形态特征基本同1号古茶树。根据这些形态特征,该茶树在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型茶树,树龄400年左右。适制绿茶、普洱茶品质最佳。

2.西萨、谦岗古茶园

宁洱县凤阳乡西萨、谦岗栽培型古茶园,光绪二十八年(1902)栽培,面积约100亩,适宜制普洱茶。

3.清真寺院古茶树

宁洱县城中清真寺院内有栽培型古茶树1株,树高10m,胸径38cm,树龄400年左右。

4.小新寨古茶树

宁洱县新平办事处小新寨有栽培型古茶树1株,树高8m,基部周长84cm,一级分枝98cm,分出5杈,最大基部直径41cm,最小29cm,二级分枝10杈,树龄待考察。古茶树性状特征为:叶长椭圆形,叶色墨绿,叶头急尖或渐尖,叶面较隆起,侧脉9~12对,锯齿42对,光泽性亮,叶缘呈波浪形,叶质软,平均叶长14.9cm,宽6.4cm,平均叶柄长0.3cm,叶柄绿色,叶背、叶脉绒毛满披且密集。花萼5枚,新生枝节间1.2cm×2.0cm,花芽较多,芽黄绿色,每个芽上有包着花芽的鳞片,新生枝绒毛密布。树姿开张,分枝较密,树龄500年左右,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5.德安大黑山古茶树

宁洱县德安乡大黑山栽培型古茶树,树高5~12m左右,基部周长40~80cm,8株古茶树,其中有6株排成1字行,另两株生长在田埂上,生长正常,分枝密,树龄300年以上。在周围有人家住过的旧遗址、遗迹。

6.新寨古茶园

宁洱县磨黑新寨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亩,树龄在百年以上。

(三)景谷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田坝乡古茶树

景谷县田坝乡海拔1150m,有栽培型古茶树,树高5.7m,基部干径0.55cm,最低分枝0.45m,树幅4.98m,树型乔木型,树姿直立,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2.文山栽培型古茶树

景谷县文山村苦竹山栽培型古茶树,海拔1800m,古茶树树高9.9m,基部干径0.45m,最低分枝4.50m,树幅8.30m,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3.秧塔栽培型大白茶古茶树

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秧塔茶房地栽培型古茶树,海拔1740m,古茶树树高6.1m,树幅4.6m×4.8m,基部干围144cm,属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长势强,最低分枝1m,分枝密度中,嫩枝有毛,芽叶绿白色,茸毛多,适宜制绿茶。

(四)墨江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景星乡栽培型古茶树

墨江县景星乡海拔127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3.86m,基部干径0.32m,最低分枝0.52m,树幅2.75m,树型乔木,树姿开张型,适宜制绿茶。

2.界牌古茶树

墨江县界牌海拔127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3.30m,基部干径0.42m,最低分枝1.00m,树幅5.20m,树型乔木,树姿开张型,适宜制绿茶。

(五)孟连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糯东古茶树

孟连县糯东村海拔1600m,古茶树树高8.06m,基部干径0.36m,最低分枝1.50m,树幅7.00m,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六)景东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花山乡古茶树

景东县花山乡海拔1720m,古茶树基部干径100cm,树高960cm,最低分枝80cm,树幅820c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适宜制绿茶。

2.和平村古茶树

景东县景福乡和平村,海拔196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7.65m,胸围1.81m,树幅1.65m×2.56m,一级分枝92cm,二级分杈9枝,其中分别为92、90、76、71、70、50、50、40c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龄千年左右。叶椭圆形,叶色绿,叶头急尖渐头,叶面隆,光泽,叶质软,制绿茶品质最佳。

(七)镇沅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振太乡古茶树

镇沅县振太乡山街村,海拔1857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7.8m,胸围干径42.7c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2.河头古茶树

镇沅县河头村海拔210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9.6m,基部干径0.8m,最低分枝0.9m,树幅6.7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3.马邓村古茶树

镇沅县马邓村海拔176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7.5m,树幅6.1m×6.0m,小乔木型,树姿开张,长势正常,分枝密,芽叶紫绿色,茸毛多,适宜制绿茶、红茶、普洱茶。

4.砍盆箐古茶树

镇沅县勐大镇砍盆箐,海拔1910m,栽培型古茶树有10多亩;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长势弱,嫩枝有毛,芽叶黄绿色,茸毛多,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5.海棠古茶树

镇沅县田坝乡海棠栽培型古茶树,有106棵,平均树高5m左右,最大树基干径27cm,树姿开张型,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6.罗家村栽培型古茶树

镇沅县罗家村,海拔1857m,栽培型古茶林大都种植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面积较大,树高3~5m,大部份已修剪、矮化;树型乔木,树姿开张、直立,分枝较低,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二、过渡型古茶树资源分布

澜沧县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不仅是国家的珍稀植物和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棵过渡型古茶树位于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海拔1990m,树高11.8m,基部干径1.14m,树幅8.2m×9.0m,最低分枝0.70m,一级分枝3个,二级分枝13个,树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龄千年以上。

茶树叶片平均长13.3cm,宽5.3cm,叶形呈椭圆,叶尖渐尖,叶面微隆,有光泽,叶缘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质厚软,叶齿细浅,叶脉7-12对,叶背、主脉、叶柄多毛;鳞片、芽叶、嫩稍多毛,芽叶黄绿色,节间长3.7cm;花冠较大,平均花冠4.6cm×4.3cm,花瓣10(9~12)枚,花瓣有微毛,花瓣平均2.3cm×1.5cm,雄蕊高于雌蕊,花丝平均173枚,柱头多,为4~5裂,花柱平均长1.34cm子房多毛,萼叶5个,平均4.3cm×4.3cm,绿色,外无毛,边缘有睫毛,内有毛,花梗长平均1.34cm,苞痕2~3个;果径平均2.8~2.5cm,果形扁圆或肾形,果皮绿色有微毛,外种皮上除有胚痕外,还有一下陷的圆痕。

邦崴过渡型大茶树抗逆性强,发现少量斑毒蛾和茶籽象甲。

适制红、绿茶,品质良好,滋味鲜浓。

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型茶树芽叶,枝稍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古茶树。

三、野生型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分布

1.千家寨1号野生型古茶树

千家寨1号野生型古茶树位于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上坝平边坡脚,海拔2450m,树高25.6m,树幅22m×20m,最低分枝3.6m,第二分枝7.3m,基部干径1.2m,胸径0.86m,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龄2700年。主要形态特征:叶片平均长宽14.0cm×5.8cm,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平,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和叶身平,叶厚,革质,叶脉9~11对,叶背、主脉、叶柄均无毛,叶柄微紫色,鳞片有少量茸毛,嫩枝无毛;花冠大,平均直径5.7cm×5.6cm,花瓣白,14(12~15)枚,无毛,柱头5裂,裂位1/2~1/3,花柱中下部有少毛;子房茸毛特多,萼片5枚,大小为0.5~0.7cm,绿色,外有中毛,花梗无毛,长1.1cm。

2.千家寨2号野生古茶树

千家寨2号野生古茶树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m,野生古茶树,树高19.5m,树幅16.5m×18m,最低分枝高8m,基部干径1.02m,胸径0.86m,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龄2500年。主要形态特征:叶片平均大小12.8cm×5.9cm,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微隆,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锯齿线,叶身平,叶革质,叶脉9~10对,叶背、主脉、叶柄均无毛,花冠大,平均直径6.5cm×6.6cm,花瓣白色,11(11~12)枚,无毛,柱头4裂,裂位1.5cm,花柱中下有少毛,子房茸毛特多,萼片5枚,绿色,中毛,大小0.5cm×0.5cm,花柱长1厘米;果实仅采到一个,皮厚,柄短,果径1.7厘米,仅一个心。

千家寨1号2号野生古茶树的树型、叶片及繁殖器官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相同,为同一类型,属较原始的野生型茶树,为厚轴茶系,不能利用。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由8处野生茶树群落组成,约4200亩。

3.雅鹿野生古茶树

宁洱县勐先乡雅鹿古茶树群落,生长在海拔2200m,面积100亩,其中1号古茶树树高8m,基围215cm,直径68.5cm,树幅9m×10m,树姿直立,其间长直径30~60cm,2号茶树,树高13.5m,基部周长170cm,直径40cm。还有茶山箐大茶树群落,位于雅鹿茶山箐附近,有百年前瑶族居住的遗址,较大的有8株古茶树,古茶树群落面积约1万亩。

4.烂坝箐野生古茶树

宁洱县勐先乡板山烂坝箐1号古茶树,树高15m,基部周长135cm,胸围115cm,树体上满披青苔,爬树龙等寄生植物,长势旺盛,一级分枝高2.3m,分出2枝,径围15cm、50cm,二级分枝4枝,该树生长在南向北70°斜坡上,无病虫害症状。

2号古茶树,树高18m,基部周长155cm,树姿直立,一级分枝高10m,分两枝,生长在30°斜坡上,长势良好。

3号古茶树,树高10m,树姿披张型,树幅较大,基部周长250cm,生长在箐边45°斜坡上,一级分枝擦地皮分出8杈,最粗周长158cm,最细8cm。

茶树叶椭圆形,叶色绿色,叶尖渐尖,叶缘微波浪形,光泽性强,叶面微隆,锯齿29~35对,叶脉10对,叶质柔软,平均叶宽13.8~5.4cm,叶柄平均长为0.6cm,绿色,主脉突出,叶柄、叶背均无毛或少毛。

5.干坝子古茶树

宁洱县梅子村干坝子大山茶树群落,位于海拔2200m,干坝子原始森林中茶树群落,其间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面积约5000亩。其中一株树高6m,基部周长50cm,树龄千年左右。

原始古茶树


原始型古茶树特点:野生、数百年树龄、树高可达10米;栽培型古茶树特点:人工栽培、数百年树龄、树高3~5米;生态型茶树特点:在自然原生态环境生长,未经人工干扰和处理。原始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古茶树,因为这些乔木型茶树属于深根性植物,有一主根,一直向红土壤深处生长(云南当地人认为“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吸取到的养分较灌木茶树充足,茶叶品质佳,但因产量不高,所以比较珍贵。同样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茶菁,前两者的价格可能是灌木茶的十几倍。所以,收藏首选由原始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古茶树采摘茶菁制作的普洱茶。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乔木类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所以一棵要长到6-31米以上的茶树,需要几十年至几百年的时间。

乔木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是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也可以说是天然茶,其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了。

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台地茶,是从人工栽培的梯地茶园里采取茶青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云南“台地茶”绝大部分茶区的茶种,其种性,都是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只是经过人工种植和修剪,强度采摘后,改变了茶树自身的生育条件,但茶树的种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解除各种“限制”和“刺激”后,这些树型低矮的茶树,就会长高,长大而恢复它“乔木”的本来面目。

古茶树之谜五|上帝智能设计还是进化演变


“上帝智能设计”还是“进化演变”

其实,当我们开始探讨古茶树长寿之谜时《接上一期“云南古茶树的长寿之谜”》,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迈入分子生物学的领域,涉及到茶树内在的遗传信息,包括这些遗传信息最初的设立问题。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我们可将野生茶树、过度型茶树、人工栽培型茶树进行渐进式推理,得出古茶树依据特殊地理、气候进行相适应的变异和自然选择。乔木大叶种茶树经历的三个阶段,恰恰证明了植物“进化过程”的自然选择。那么,古茶树的长寿基因也是进化的结果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因为所有的动物与植物,包括最简单的生命系统,其第一个活细胞首先就要设定与储存DNA及分子中的组合指令。第一株野生茶树诞生之前,要有第一个细胞的形成,而这个细胞形成最初,它的DNZ编码已经被设定,包括它的遗传信息之一:长寿基因。DNA是有四个化学目码来储存信息,并由这四个化学母码复杂的排序,将一串串我们今天称做核苷酸碱基的化合物,储藏和传递各种合成指令。其实,古树茶的长寿基因就隐藏在这些排序编码中。截止到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向纵深领域发展时,尤其涉及到生命起源时(包括物种起源),科学家们越来越强烈意识到,生物中至少在第一个细胞形成时,还不能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同样,古茶树的长寿基因不是进化的结果,而是

云南古茶树资源概况:大理南涧县古茶树资源分布(六)


南涧县古茶树资源的90%以上分布在无量山山脉,与现代茶园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现已查明,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无量山镇、宝华镇、碧溪乡、公郎镇、小湾东镇、拥翠乡6个乡镇24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点)有古茶树的分布,其中无量山镇的保台、可保2个村委会古茶树分布地点属于哀牢山山脉,但也毗邻无量山,其它22个村委会的古茶树分布地点都属于无量山山脉。可见,无量山自古以来都是南涧茶叶生产的重点区域,茶出无量并非妄言。

南涧古茶树在植物学分类上有大理茶、普洱茶、德宏茶、白毛茶等。本书介绍的138株古茶树,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鉴定属大理茶13份、普洱茶88份、德宏茶23份、白毛茶7份、名待定的有7份。大理茶为野生茶,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原始森林及其周边自然村的房前屋后和地埂上,既有自然生长的,也有早期人工栽培的。普洱茶、德宏茶、白毛茶属于人工栽培的,多数生长在田园地埂和村寨附近;未能定名的可能是大理茶与普洱茶的自然杂交类型。

南涧古茶树在海拔1700米~2602米之间均有分布,1700米~1800米之间分布有6株,1800米~2300米之间分布有127株,2400米~2700米之间分布有5株。目前海拔最低的是箐脑2号古茶树1722米,海拔最高的是茶园中山3号古茶树2602米。

古茶树多数呈现出零星分布状态,数量从数株、数十株、数百株、数千株不等。分布数千株有4个古茶树居群,宝华镇无量村委会杨梅树—大箐—老卜苴古茶树居群有2285株,其中大箐860株、杨梅树425株、老卜苴1000株;无量山镇德安村委会山花古茶树居群有古茶树1033株,保平村委会黄草坝古茶树居群和阿几苴古茶树居群,估计在1500~2000株左右。分布数百株的有7个,无量山镇有和平村委会山背后古茶树居群,德安村委会有阿比庄、箐脑,芹麻箐古茶树居群共4个;碧溪乡有回龙山村委会回龙山古茶树居群;公郎镇有中山村委会大岔路古茶树居群;小湾东镇有龙门村委会龙华古茶树居群。芹麻箐古茶树居群主要是大理茶种,数量大约在300~400株左右,回龙山古茶树居群有古茶树254株。

勐腊县古茶树分布和古茶树特点


倚邦茶山的曼拱一、二、三队、河边队、老街子、倚邦、细腰子、麻粟树、夹布老寨、习空、曼松、背阴山、

曼砖茶山的曼庄、八总寨、瓦竜、南竜坝、小曼竜、么莲、高山、曼林、曼潞、曼赛、宝甸、速底寨、

莽枝茶山的安乐、秧林、曼丫、红土坡、车家寨,

革登茶山的新发、直蚌、新酒房、撬头山、西花岭、石梁子等寨,

古茶树古茶园在海拔565—1540米之间都有分布,而主要又集中海拔千米以上的倚邦、曼砖、莽枝各古茶山。

古茶树普遍分枝密,有较多分枝级数,最多达四级以上;密度90—250株/亩不等。大、小叶种茶树树高3—7米,根基围30—100厘米。叶基楔形,叶长叶宽脉对叶身平或微隆,叶缘平。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其次,还在原始密林和次森林区发现了不少树型高大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古茶树。

通过细致观测、采集标本,分析认为,这里的大叶种古茶树茶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系为制作的上好原材料;集中于倚邦曼拱一带的小叶种古茶树,叶面平、叶质软、色泽绿、茸毛长、持嫩性强,透秘高,适制绿茶、。

古树茶品种优良,茶树茶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叶长、叶宽叶身叶背茸毛多、干茶显毫;一年生长期长近10个月,一年可发多轮多次,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科学测试表明象明古茶树茶既优内地小叶种又优于大叶种茶。

据茶品有关测定,云南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以北地区生长的“不浸出物”为35—48%,茶多酚高为20—33%,儿茶素为110—150㎎/ɡ,而在象明茶区的大叶种茶叶水浸出物为35—50%,茶多酚为27—38%,儿茶素为160—220㎎/ɡ,几个指标明显高于其它产茶。

《古茶树之谜六|异花授粉也是古茶树长寿的另一种可能》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古茶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