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膏制作 好的普洱茶膏 香君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制作。

茶生万物。除了原叶,根据工艺的不同,茶还可以变幻出各种形态。茶膏就是因茶而诞生的一种形态。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场发现,偶有茶叶店有售茶膏产品,这些茶膏多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块状,质地或硬或如胶状,遇水则化,每斤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业内表示,生成茶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大锅熬制法,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茶膏的品质。由于目前茶膏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购买。

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以民贡的方式出现。茶膏最早是指茶叶膏化。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仅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鉴别:看外形、观汤色、品滋味

据了解,通过工艺,如低温恒温、仿真自然条件,以优质水源为媒介提取的茶膏提取率高达10%,这也意味着工艺到位的茶膏在纯度和质量上比茶叶鲜叶更有保证。但提炼工艺缺失的茶膏其品质却良莠不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茶膏时一定要细心甄别。

据称,在购买茶膏时首先要看茶膏的外形。如果茶膏表面呈现灰色,多为变质的表现。其次,看汤色。茶膏冲泡后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品质也较好;反之,汤色混浊,发暗,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则其品质不佳,不适合饮用。再者,好的茶膏因内含物质多,醇度较高、滑感甚佳、回甘持久,并带有轻微的沉香。

此外,消费者不要轻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年份“老茶膏”,因为保存了大几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基本没有任何品饮价值。cY316.COM

品饮:冲饮法、煮饮法、调饮法

茶膏虽然不是茶叶鲜叶,但品饮方法与茶叶类似,常见的方法有冲饮法、煮饮法,以及调饮法。其中,冲饮法为:先将茶膏倒入玻璃杯中,注入沸水冲泡,观色,闻香后即可品饮。一般而言,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但茶膏在水中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其溶解的过程可能是数次,因此待茶汤饱和后,可导出茶汤,冲入沸水后再进行溶解、品饮。

此外,茶膏也可以用于调饮,方法与红茶调饮类似。多是在茶膏冲泡,或者蒸煮的基础上,在茶汤中加入花草,或者桂圆、红枣等,以丰富茶膏茶汤的滋味。

但记者亲身体验发现,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因此其对冲泡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若能用纯净水,或者是弱碱性的矿泉水冲泡最佳,其口感也将更醇和。此外,记者通过对比发现,品质不同的茶膏其冲泡出来的汤水醇度差距很大。品质稍差的茶膏汤水轻飘,水味偏重,不如茶叶汤水厚重。

cy316.COM编辑推荐

认识茶膏


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摘自《普洱茶膏--一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

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是选用百年、千年古茶树乔木茶叶原料,通过186道秘制工艺、历时72天,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古时君王御享,现代政商精英名流专属。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这期间,茶膏沿着民贡(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茶膏成于宋代

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相比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1729年,云南土司向雍正皇帝进贡普洱茶膏,随后雍正令御茶房督造御用普洱茶膏。随后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都对普洱茶膏喜爱有加。

如何选购皇印茶膏·蒙顿茶膏


精品珍藏级茶膏-蒙顿?皇印

订制藏品,只为定制者和收藏者打造

蒙顿?皇印是专为定制者收藏者打造的一款极品普洱茶膏。既是茶膏中的精品,又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纽带,收藏价值很高。

取材清朝皇帝玉玺,帝王般待遇

蒙顿?皇印是蒙顿茶制品精心打造的一款珍藏级普洱茶膏,共有二十四方,其外形取材清朝皇帝玉玺,可赏,可品,是收藏和馈赠的上品。它层次感极强的纹理,玺文汉、满双语的线条均得到清晰细腻的体现,准确传达了宫廷宝玺的神韵。

纯正口感,给您至尊品味

蒙顿?皇印呈明亮的宝石红,口感润滑、陈香,纯正,给您至尊品味。

环保包装,宫廷设计,具有中国古典文化韵味

典雅高贵的实木包装盒,采用进口环保漆与环保胶,饰以古典花纹,配有铜锁,点点滴滴,让人感受到茶膏之皇的威严和中国古典文化韵味。

(4)皇印现代寓意:

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皇帝继承人之印,以表明效仿祖辈)

寓意:承上启下,载德载物

皇帝之宝(满文)以布诏赦(皇帝之印,颁诏大赦时用)

皇帝之宝以肃法驾(皇帝之印,以整治国家,使之有序)

寓意:四海承风,风调雨顺

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皇帝之印,用来祭祀所有神灵)

寓意:神明庇佑,万事如意

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皇帝尊崇亲属之印,用来封赠皇族成员徽号)

寓意:身份显赫,地位尊贵

蒙顿茶膏自2005年至今,先后开发了十几个产品,其每一款产品无论从外观、汤色及口感都各具特色,可称得上“一款一茶”与“一茶一味”。其很多产品至今在消费者心目中保持很高的“热度”。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茶膏演变史(二)——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的品茶与赏茶,因为有皇帝和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为主导的局限。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煮茶与分茶法到了宋代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对盛行的“茶会”“茶宴”与“斗茶”“分茶”饮茶风俗情有独钟,表明了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是相聚赏玩娱乐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宋代斗茶图

“茶人群体”进一步扩大,茶叶专著与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相比唐代显著增多。较著名的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陶谷的《茗荈录》,唐庚的《斗茶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苏轼的《叶嘉传》,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名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等等。

当然,这中间——宋代茶人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你很难想到,他竟然是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宋徽宗是继唐代陆羽之后又一个最著名的茶叶专家。也可以说是“大家”。他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总共三百多个皇帝中唯一一个写茶书的人。

宋徽宗-赵佶

显然,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提出的这个膏稀与膏稠是怎么来的呢?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茶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茶汁出现了“膏化现象”。而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难道与唐代工艺如出一辙?是唐代“含膏者皱”这一思路的延续?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宋代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字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它始建于公元976年,在宋徽宗当政的25年中,北苑贡茶苑最为红火。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宋代制茶工艺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人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

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需要说明的是,《北苑别录》的作者赵汝砺在写到这里之后,又掇上几句话:“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意思是说:北苑的贡茶(也称建茶)味道厚重,不是其他茶能比的。江茶害怕茶汁流失,而建茶却担心茶汁流不干净,因为茶汁流不干净使茶色浑浊,异味太重。

乍一看这几句话,不知是生产茶膏的工艺,倒认为宋代的饼茶一味地将茶汁挤出才能算做好茶。但是如果真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那榨去茶汁的茶叶一定会如木屑一般。因为失去了茶汁的茶叶也就失去了茶的本味,不可能有品饮的价值。但作者为什么又这么说呢?

其实,后几句话是作者的障眼法。毕竟北苑贡茶苑是皇家茶园,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可能允许任何一个知情的官员随意将这里的秘密对外泄漏,更别说以书籍的名义。

实际上,作者是在有意无意中,很巧妙地将茶膏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

中国茶膏博物馆—复刻版玉蝉膏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与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龙团凤饼图案

其实,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造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三十八中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有一条是后人极少发现的,就是茶膏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其逊色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怎样选购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


怎样选购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普洱茶膏将云南特有的古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100多道秘制工艺、历时70余天,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盒纤维分离,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有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浓缩还原而成更高一级固体膏状普洱茶品——普洱茶膏。由于普洱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普洱茶膏一样分类为生茶膏和熟茶膏。

普洱茶膏中生茶和熟茶的区别仅在于其原料——普洱茶。普洱茶中生茶熟茶的区别,主要在于制茶的工艺。

生茶的制茶工艺:

新鲜的茶叶采摘杀青后制成毛料,毛料经过筛选分出等级,然后高温蒸压,制成各种形状,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且茶性较寒,烈,容易伤胃。不适宜马上喝,尤其是胃不太好的茶友。

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视保存环境条件,至少需要近十年,时间越长,茶体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陈香益发醇和稳健,但韵致活泼生动,这种活力即为茶人所称道的“茶气”。

生茶适合喜欢原生态,崇尚自然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象人生履历的累计,其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

熟茶的制茶工艺:

熟茶是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在经过杀青,筛选后,然后经过人工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可提早饮用。

熟茶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同生茶一样,熟茶的香味也仍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

目前市面上的茶膏一般指的是普洱茶膏,都会有生茶膏和熟茶膏可供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生茶膏或是熟茶膏。

古法普洱茶膏制作-大锅熬膏法-压榨制膏法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目前据史料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普洱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普洱茶膏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普洱茶膏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普洱茶膏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一)“压榨制膏法”主要由几个过程构成

1.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普洱茶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二)这种工艺的好处

1、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2、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3、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

4、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

5、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6、可实现品种多样化。“压榨制膏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自然沉淀,分层析出”。意思是在自然沉淀状态下,将不同层次的沉淀物分层取出,可制成感官不同的茶膏,实现了品种的差异化。如将最上层的沉淀物取出,可制成真正意义的“上投茶”,这种茶膏体积最小,也最轻,在吸透水后,仍可漂浮在水的上端,其比重轻于水。

(三)“压榨制膏法”的不足

尽管我们说了采用“压榨制膏法”制作的茶膏种种好处,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虑,也存在一些不足:

1、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这就必然造成普及性极差。

2、产量极低,成本奇高,造成普及性极差并很难推广。

但不管怎么讲,这种压榨制膏的方法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压榨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茶膏中压榨制膏法的过程


茶膏中压榨制膏法的过程!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茶膏中压榨制膏法的过程主要分为:

1.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学会辨别茶膏品质,购买上乘普洱茶膏


学会辨别茶膏品质,购买上乘普洱茶膏!对于现在市场上所能见到的各种茶膏,茶友们对其好坏的鉴别众说纷纭,今天小编将教几个辨别方法供大家使用。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最长时间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铁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以上两点中挂霜的茶膏算是普洱茶膏中的精品,一般茶膏都是采用封闭式保存,消费者在购买时很难能看到是否挂霜。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不挂霜的茶膏并不是不好,只是生产时间没有挂霜的长而已。

3、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4、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器磨悉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我们在销售茶膏的专卖店中都可以要求店员给我们试饮茶膏,此时就可以观察到茶汤的颜色和口感。这两点才是最直接反映茶膏品质的因素。因此,在购买前一定要亲身感受一下,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

现代普洱茶膏与清宫茶膏的区别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点

1、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 釆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 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茶膏的渊源


茶膏在中国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主要是因为其工艺繁琐、产量极低、以及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茶膏一直只为皇家、活佛尊享。辛亥革命之后,封建王朝制度破灭,茶膏也随之消失匿迹。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茶膏在众多利益厂商的共同推广造势下,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群饮茶的新选择。

茶膏,始于唐。公元770年,唐朝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唐朝是茶业发展的重要时代,蒸青作饼为茶叶加工的主流。在制茶中,茶叶产生了“膏化”现象,这样的茶是民贡上品。茶膏在唐朝亮相,便具备这种特殊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什么是膏化现象?

首先得知道唐代的制茶工艺。陆羽在《茶经》中对当时的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以“膏”论好茶

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

宋代制茶者对茶叶表面的“膏化现象”极为重视。其制膏,先将茶蒸熟,经过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过程,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茶品,并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多以“珍膏油其面”。宋帝徽宗将“膏”作为鉴茶标准,认为膏稠者,是好膏

到了明代,朱元璋引领新潮流,下令罢造团茶,使茶膏一度消失。然而风水轮流转,终于在1729年,云南土司向清朝雍正皇帝进贡普洱茶膏,随后雍正令御茶房督造御用普洱茶膏供王室养生专享。到了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革新了“压榨制膏”工艺,以保证茶膏的品质和安全。清朝,是普洱茶膏兴盛的时代。当然了,作为封建王朝专供皇帝独家腐败的这么一个奢侈品,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下,自然就消失遁形,无影无踪了。

那么,我们现在所见到,所喝到的茶膏又是怎么来的呢?

现代茶膏是以清代茶膏制作工艺为基础进行复原改良而制作出来的。主要制作工艺有三种:1、熬制工艺;2、低温或超低温萃取工艺;3、常温仿生浸提工艺。

制作原理是以茶叶为原料,在科技基础上(高温、低温、浸提)对茶的内含物质进行多次提炼萃取而浓缩得来的成品。

与传统茶叶对比,孰优孰劣?

优点1:茶膏比传统茶叶更方便冲泡;

优点2:茶膏口感更加醇滑。

缺点1:茶膏在提取过程会丧失一部分茶的香气,不如传统茶叶泡出来的香;

缺点2:茶道精神的缺失。

(当然,对比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提倡茶友理性喝茶,而不是个人崇拜)

茶膏品质的优劣:

一是外形色泽,

二是茶汤色泽与亮度,

三是滋味是否纯正。

如果茶膏外形色泽呈黑色并光亮如漆,表示茶膏生产时间较短;表面呈白霜状,表示生产已有一定时间;表面白霜明显,表示出厂时间更长;表面呈现灰色,表示茶膏开始变质。当冲泡后,汤色红艳清澈明亮,说明茶膏质优,杂质少,工艺精;若茶汤暗褐混浊不清,带悬浮物,产生沉淀,杂质多,说明其制作工艺及提纯方法落后所致,像采用土法大锅熬制的茶膏,极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正常品质的茶膏,冲泡后茶汤色泽红艳明亮,滋味浓厚醇润甘滑,生津止渴,回甘持久,显现沉香(中药香),使人饮后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茶膏制作工艺中的大锅熬膏


茶膏制作工艺中的大锅熬膏!“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其实,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是抱着玩茶的心态,尝试着制作一些茶膏,主要目的是用于朋友间交流,而不是将它视为商品。

皇印茶膏之表章经史之宝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茶膏的生产会依靠“大锅”,而不是通过一组先进设备就能创造出的入口(饮用)产品。况且,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没有规范的标准,更没有检测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向这些仍然坚持用“大锅熬制”方法的人索要他们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很多人竞是一脸的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哪儿检测,应当检测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熬制”,至于熬制出的茶膏是什么?保留有哪些茶的特征?有哪些营养成分?都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玩茶”可以,但作为商品却差距太远。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另外,虽然“大锅熬膏”方法简单,人人都可操作,但毕竟加工手段落后,生产量也是极低的。这种加工方式只适合个人和小作坊,不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

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要如何选购?


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要如何选购?普洱茶膏将云南特有的古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100多道秘制工艺、历时70余天,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盒纤维分离,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有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浓缩还原而成更高一级固体膏状普洱茶品--普洱茶膏。由于普洱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普洱茶膏一样分类为生茶膏和熟茶膏。

普洱茶膏中生茶和熟茶的区别仅在于其原料--普洱茶。普洱茶中生茶熟茶的区别,主要在于制茶的工艺。

生茶的制茶工艺:

新鲜的茶叶采摘杀青后制成毛料,毛料经过筛选分出等级,然后高温蒸压,制成各种形状,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且茶性较寒,烈,容易伤胃。不适宜马上喝,尤其是胃不太好的茶友。

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视保存环境条件,至少需要近十年,时间越长,茶体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陈香益发醇和稳健,但韵致活泼生动,这种活力即为茶人所称道的"茶气"。

生茶适合喜欢原生态,崇尚自然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象人生履历的累计,其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

熟茶的制茶工艺:

熟茶是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在经过杀青,筛选后,然后经过人工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可提早饮用。

熟茶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同生茶一样,熟茶的香味也仍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

目前市面上的茶膏一般指的是普洱茶膏,都会有生茶膏和熟茶膏可供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生茶膏或是熟茶膏。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茶膏》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茶膏》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膏制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