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茶膏

发布时间 : 2019-12-05
黑茶的传说 普洱茶的传说 乌龙茶的传说

黑茶的传说。

传说中的茶膏!老茶树的地点地喷鼻竹箐离县城还有五十多千米,专门负责老茶树的李主任报告我们,那个村庄叫斑斓村,本地人习惯把那里叫喷鼻竹箐,全村500户人荚冬祖祖辈辈正在那里种茶。

普洱茶百科2004年,曾被鲁迅师长教师支躲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了12000元。每克高达4000元,跨越黄金价钱近20倍。2010年6月1日,一盒清朝宫庭普洱茶膏正在拍出了100。8万元的价钱,每克快要10000元。

清朝宫庭普洱茶膏

凤庆古称顺宁,是茶马旧道顺下线的起点。脱过宽阔的新街道,就转到了斜檐瓦顶,雕花刻木的老街。我们拜访了凤庆的活字典,93岁的段天锡白叟,白叟报告我们,风庆真的有一棵3200年的年夜茶树,就正在喷鼻竹箐。

为了探听传说中的清朝宫庭普洱茶膏,我们来到了普洱茶的故里云南省普洱市。2007年从故宫迎回的普洱茶膏就支躲正在普洱市,我们能睹到传说中的清朝普洱茶膏吗?

脱过一道年夜门,我们末究睹到了3200年的老茶树。那棵3200年的老茶树挺立的屹立正在田埂边,当然履历了3200年的岁月,然则她却照旧富强,稠稀的枝叶展天盖地,还居然可以或许产茶,真是使人难以思议。

听说茶膏初于唐朝,而普洱茶膏正式命名是正在清朝,从它降生起,一向是纳贡的贡品,初末着一种神秘。出想到茶膏的汗青也如斯悠长,那末正在那棵3200年比茶膏汗青还长的老茶树周围能不克不及找到茶膏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决议正在期待墨教员动静的那段工夫,前去风庆探访一下茶膏的线索,趁便看一看3200年的老茶树。

有人说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是茶中珍品。听说直到今天,那些历经百年的清朝宫庭茶膏依然可以或许饮用。乃至还有传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它真的有那么奇同吗?

正在伴侣的介绍下我们睹传说中的普洱茶膏正在哪里?(图普洱茶百科到了普洱市茶业研讨协会的墨教员,听说他睹过清代里支躲的茶膏。可出想到的是那普洱茶膏居然保留正在银行金库里,要睹上一里也只本事烦期待了。

从山上回到村庄里,李主任热忱的约请我们品茗,我们问起了普洱茶膏的工作。李主任报告我们凤庆有一个茶厂曾出产过普洱茶膏,十多年前他还曾睹过茶膏。看来,正在那棵3200年的老茶树周围还真的找到了茶膏的线索。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中是什么在演绎着传说中的韵味?


韵味一词的发明,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含蓄的意味、情趣的风味。

一开始,韵味并没有用来表达一款茶,更多的是用来说诗词歌赋的美妙绝伦,诗词歌赋的表达并不是用今天的普通话,而是达官贵人吃饭喝酒时的一个节目,无奈古时候没有录音机,都不知道是咋唱的。从音乐的7个基本音律全球通用来看,好像这玩意儿,人类都这么玩的。看《笑傲江湖》里面的琴箫合奏,其实也是非常苍白无力的,我并没有听出有什么高山流水,金庸先生没把歌谱写下来,导致听起来怪怪的,没有韵味。

把韵味一词放到茶叶里,也是近些年的比较盛行的说法。那么,既然要运用,就得能准确表达出来,否则就是子虚乌有的玩意儿。对于一款茶,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让人觉得是韵味或者说有韵味?其实很简单,韵味演绎的前提条件是“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何来的韵味呢?

比如说汽车喇叭声,听30秒,因为它不变化,人就会烦躁不安。韵味既然这么高大上,那一定是要让人愉悦才对。换一个说法,当我们听一首悠扬的歌曲,比如邓丽君的《你怎么说》,如果你喜欢,前奏响起就会很舒服,那种循序渐进的音律变化,叫走心。换成茶,也成立,有哪些指标的变化能演绎好一款茶的变化呢?

一、香型

每一款茶,嗅觉都会有内容可以识别的,好的坏的,都能闻到。但嗅觉是一个体验行为,言传难度较大,一般我们不太喜欢的有堆味、火烟味还有仓味,由于各地气候环境的干扰,这些不太惹人喜爱的杂味,多冲几泡,也就会淡去。同样,好的香气有蜜香、花香、果香等,而且每一泡都有差异,这种呈曲线波动的过程,就是变化。

二、滋味

口腔的感受,是滋味的直接体现,酸甜苦辣咸中任何一种滋味如果持续停留在口腔里,我相信人会很难受。比如说黄连,人见人怕。茶叶的苦,也有像黄连一样讨厌的苦,比如布朗山的一些苦茶,就算是发酵成熟茶,苦同样持续不化不走,喝一次怕一次。但是老班章的苦可以让人喜欢,那种太极式的佛系苦法,刚觉得苦就没了,接踵而至的是甜,而且还是极具攻击性的甜,充斥在口腔里。还有铜箐河的涩,并不是一直存在口腔里,开始会很强,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涩感也在减弱。这种波澜起伏的过程,也是变化。

三、身体

一个人静坐,如果不是天气炎热,通常不会汗流浃背的。但有些茶喝了,就是会让人身体有反应,比如背部、腹部、喉部或者头部都有反应,出汗是一种,发热也是一种,当然有些是在胃部,反胃呕吐。这种身体的反应,还是变化。

如果还要扯远,也可以扯到年份上去,存下来的茶,以上三个指标每一年给人的体验也不一样。

所以,茶的韵味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表达过程,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一款茶,1000个人也有1000种韵味的呈现方式。

一款茶的韵味解读方式需要体验者有更丰富的知识面,比如曼松古树的香气,有些人能闻到且能表达出来的香气,不一定所有人都可以闻到,或者说即便闻到也不知道。比如雪莲花香,有多少人见过雪莲花呢?是什么香,更无从分辨啦。

总之,韵味很难用文字来准确定义,一首耐听的老歌,一杯好喝的茶,都是用殊途同归的方式,让体验者感受到变化之美。

没有变化,没有韵味。

传说中的普洱茶初制古法真的存在吗?


普洱茶还有什么古法没被发现?初制环节的杀青中藏着什么古法?撒面的普洱茶饼只是为了好看吗?

如何发现这个潜藏多年的古法?

这个古法的发现,是在易武七村八寨的探访过程,第一次去张家湾采访的时候,我们跟当地人聊到一个话题:之前是怎么做普洱茶的。

当时问:以前茶叶采摘回来,你们是怎么处理鲜叶的?

当地人回答:鲜叶采摘回来之后,大家围在一起捡鲜叶,按照芽尖,二梭等标准进行挑拣。

这个步骤就跟我们现在普洱茶的制作完全不同,我们现在鲜叶一回来就是摊凉。

当地人说,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这样的,一家人要先把芽尖挑拣出来,再把二梭茶捡出来,为什么要这样捡出来呢?是为了杀青的时候分开杀青,而且二梭茶杀青之后还要捂一夜。

分开杀青是普遍存在的吗?

这个过程刷新了我们现在普洱茶制作的一个基础认识。

在探访的时候,我们还在想,是不是只有张家湾这个地方是这么做,毕竟藤条茶也是张家湾这个地方的一种特殊存在。

带着这个疑问,在去到其他村寨的时候,我们一一询问了当地上年纪的人,结果发现,这个做法在之前的易武地区是普遍存在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勐腊县志中那些读不懂的名词:尖子,尖飞,二梭……原来都是来自于这种初制工艺中的古法。

撒面的茶饼是为了好看吗?

还有一个之前我们的理解错误,就是觉得撒面茶是为了好看,在探访中我们发现,其实不是为了好看。

撒面其实是一种拼配方法,表面上那些撒面的芽头是完全没有进行杀青的,而是直接晒干后进行撒面。

过去我们追寻古法,都是精制环节的古法,比如石磨压饼,过去的易武分工很细,有一些师傅就是负责石磨的,有些是负责采摘,还有负责制作的,而发现初制环节中的古法,还是第一次。

至于为什么那个时候大家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杀青?更多的关于这项古法的故事可以去《易武与古六大茶山》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中对古法还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前发酵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古法古道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认识传说中的古树茶:杭州湖畔居品普洱


神侣中国行:正确认识古树茶,理性消费普洱茶。

根据官方数据,2017年云南茶园面积619.5万亩,茶叶产量38.7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13.9万吨,红茶产量7.7万吨,绿茶产量7.6万吨,其它茶类产量0.2万吨。古树茶有多少产量,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数据。江湖传闻,3000-5000吨。总的来说,古树茶产量真的不多。名山古树茶,更是少之又少了。然而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市场上小树茶、台地茶几乎消失了,随处可见古树茶,名山茶(如老班章、冰岛、昔归)几乎茶店都会有,试问又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几人能喝懂?

活动嘉宾:普洱茶界“神雕侠侣”木嘎&艳子

品鉴茶品:

第一组:2017年曼松小树茶&2017年革登古树茶

第二组:2006年勐海小树茶&2006年易武古树茶

第三组:2015年小树熟茶&2015年古树熟茶

神侣观点:

观点一:小树茶也有价格高的,古树茶也有价格低的,不要小看了小树茶,也不要高抬了古树茶;

观点二:从同地区同期茶品陈化效果来看,相对而言,古树茶有优势;

观点三:好原料+好工艺+好仓储=三好普洱茶,古树熟茶在后期陈化中占有一定优势;

观点四:健康有序的产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普洱茶的真相应该让更多从业者和消费者了解。

意义:

通过不同年份、生茶、熟茶三组六款普洱茶对比品鉴,甄别小树茶与古树茶的差别,正确认识小树茶与古树茶的价值,最终,理性消费普洱茶。

湖畔居茶楼

三面云山,一水抱城。千百年来,杭州让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萦。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忆杭州,最让人恋恋不舍的,当然是西湖。在湖滨六公园,一幢砖红色屋顶的小楼格外亮眼。倚湖临城,连岗三面,在水一方。它,就是杭州人心中的第一茶楼——湖畔居。

1998年8月,湖畔居茶楼正式成立。20年来,它一直以“树立西湖窗口形象,提供一流优质服务”为企业宗旨,以打造“中国茶楼第一品牌”为目标。目前除湖畔居湖滨店外,还下设湖畔居花港店、湖畔居曲院店、湖畔居城市阳台店等,经营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

茶楼现有员工170多名,初、中级茶艺师40余名,高级茶艺师30余名,茶艺技师7名,是全国同类茶楼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单位。

湖畔居先后被授予首批中国五星级茶楼,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全国唯一一家茶楼),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还拥有杭州市著名商标等。

传说中的普洱茶老黄片到底是什么?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普洱茶可以修身养性,能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因为普洱茶和其它饮品不同,需要我们慢条斯理去对待。先整好茶席,再摆好茶具,放上自己心爱的品茗杯,轻舀出清香的茶,再加入刚沸好的热水,坐下来,静待。

世间万物总是讲究循序有度,从选择茶树,采茶,制茶,泡茶也一样。我们今天来主要讲一下普洱茶中的明星-黄片

普洱黄片

什么是黄片?

传统的黄片,顾名思议,当然是黄色的“片”,请注意,不是“条”,是“片”。究其成因,一是采摘粗老,一般表现为第三叶或者第四叶;二是揉捻时没有揉捻到位,条索比较疏松;对于相对粗老的茶青来说,杀青会造成叶片快速失水,而导致颜色发黄或绿色更深。因此,如果不把这部分茶菁挑出来出,那么压成型后容易有花杂的感觉,实在不好看。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老黄片就是“病叶、枯叶”,你就可以微微一笑带过就好

黄片分类

普洱茶黄片一般都指老黄片,就是大家常见的叶大,色黄,质老的那种,但我们专门分了一类小黄片出来,小黄片与老黄片不仅色泽有所差异,就连外形,条索都不一样。

老黄片和小黄片压制成型后的对比

小黄片与老黄片不同,小黄片是嫩薄叶片,通常是因为早春或是干旱,导致叶质较薄、偏黄。另外,很多成条但颜色偏青黄的茶青,也会因为色状不均被单独条件出来,而老黄片,一般是指级别较粗老的不成条,成片的大叶或者老叶。

诸如这类,虽不是黄色,但也会因色状不均匀被挑拣出来

黄片口感

老黄片因为生长周期长,叶片发育成熟度高,叶片内茶多糖含量较高,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低,所以品饮时苦涩度低,茶汤甜度高,但粗老味明显,且因为,叶片革质化明显,所以茶汁出汤慢,耐泡度高,比较适合煮出来喝,若是煮之前,先用火焙烤过,口感更加香甜,在西双版纳,各个山头的茶山老百姓都是这样煮食的,干活之前先浓浓地熬一杯,干活回来之后,还会用茶水泡饭来吃,香浓味美

与老黄片不同,小黄片是早春时叶质较薄的幼嫩茶箐,品饮时不仅苦涩度相对较低,甜度也很高,而且,如果遇到压制之前挑拣过杂质和大片的那种良心产品,不仅没有老黄片那种叶片纤维化后的粗老气,反而香气更加醇和清远,比起细嫩茶青又更加耐泡!最重要的是,性价比高!爱茶的都喝古树头春,爱茶又懂茶的遇到小黄片,喝都舍不得喝,都存着呢!留它十年八年的,那叫“金不换”!

老班章黄片和老曼峨黄片

熟悉我们的茶友都知道,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们也是秒杀的老班章的黄片,连续两年都是刚上线就售罄。受到了茶友们广泛好评。但是由于我们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每年都只能做出少量的老班章小黄片。

今年,为了回馈广大喜爱我们的茶友,我们预留了一些给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茶友。数量不多,所以要抓紧时间了。去年就错过了的茶友,现在可以摩拳擦掌了!(要知道,我家的黄片品质一点不比细茶差!但价格却只是零头哦!)不过很多茶友是今年才接触的茶鲜森,所以,我还是换个姿势,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叶底有丰富的清香,甘草香和新鲜的杏仁香,挂杯是浓郁醉人得蜜香,中后段呈粉香和甜橙的香气,滋味苦度甜度平衡的很好,汤体圆润饱满,肉感十足,生津和回甘不仅来的快还很持久,几杯下肚,满口旷野微风的畅爽。

叶底呈甜香,粉香,还有热带水果酱汁的新鲜,甜嫩的气息,挂杯是预约的甜香和糖香。中后段的叶底以及汤水中有黄芪的粉香和甜。汤体细腻饱满。肉质感明显。生津极其强烈且持久。

虽然现在才压制出来,但料都是春茶的时候就存好了的。因为一直忙着做其他产品,而厂里工人又嫌我“挑三拣四”的,麻烦,所以都年底了,才顾过来帮我压制。单人工挑拣就花了三天的时间,之后又过了两次静电,再加上留的时间有点长,损耗竟然接近10%,这点也是我没有料到的。不过,为了能给大家做出干净卫生的好茶,这点损耗,也是值了。

口感方面,汤水细嫩,一点不像黄片,再加上都头春茶挑捡出来的黑条,还有很多筛出来的芽头,所以细嫩之余,还很饱满。苦底当然不如细茶那么重,喝下来会更甜润适口一些,不得不大肆炫耀的就是,回甘生津却和细茶一样又快又持久!以往大家喝黄片都是喝点甜水,我家的老班章黄片却喝的是汤水细嫩和回甘迅猛。爱喝茶的你,还在等什么?

特别提醒:因为刚压制出来,还得再跟大家唠叨一下,水汽还是有的,不过,给它三个月就能艳惊四座!这是我保证的!大家放心大胆地拍吧,建议多拍,以存为主!

购买及煮法

投茶

冲泡时:

将备好的黄片茶以1:16-1:20之间,根据自己喜好在进行调节。

冲煮时:

将备好的黄片茶以1:50的茶水比例投入壶,该壶容量1000ml,因此投入15g-20g黄片茶为宜。

1.注水

向壶内缓缓注入水,水不宜满,避免煮茶期间因茶水沸腾而外溢。

2.煮茶

打开煮茶器开关,开始煮茶,待茶水沸腾,茶汤颜色呈橙黄透亮时即可。

3.出汤

将煮好的茶汤倒入茶杯,享受黄片带给你舒适的口感。

4.注意事项

整个冲泡过程中,请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喝茶,修的是心。普洱黄片茶只是介质,不一样的是自己,不是普洱茶。在茶的香气里,体味着人生百态,如果你还是不懂如何泡茶,不妨来茶鲜森来学习一下。

香竹箐:千年的触摸,这就是传说中的“茶王之母”


茶早已不只是植物或是饮品,而是一种意境。在凤庆茶乡里辗转,一直惦记着那个叫“香竹箐”的地方,期待与茶树王相遇的那一天。就像等待一次已知的缘,还依旧让人不觉心动。70多公里的山路,像绕成球的毛线,这三千多年的古木哪有那么容易得见。

田埂边那棵郁郁葱葱的茶树王,它造型奇特,凌空一簇,俯仰天地间。入眼就透满古朴的灵气。“香竹箐的古茶树都有一个特点,它们大部分都生长在地坎边,所以形成了极其优美的根部造型。有的像马鹿的角,有的则如相互依偎的爱人。”一旁有行家给我指点。

这就是传说中的“茶王之母”,它已经在凤庆小湾镇的香竹箐里屹立了几千年。以人的一生来看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存在,可它却依旧苍翠挺拔。它是凤庆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的古茶树,人们也称之为“茶树王”,座落海拔2245米,根部周长5.80米、树高10.6米、树干直径7.84米。

几步就跃到它华盖一般的树冠下,前后左右地在它的树干间穿梭,只为看个仔细,看看这几千年在它心里留下了什么。树干为背,根系为椅,我坐着。抬头,浓密的枝叶遮天蔽日,也似乎挡住了尘世间的一切纷繁寥落,清凉中,似乎融化了所有心结,顷刻间开怀。它看起来孤傲,确是满怀的温暖,时间的沉淀让一切都清澈如水了。

香竹箐似乎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这里是古茶树群落集中地。以茶树王为中心,辐射开来,周围还生长着很多古茶树,这些古茶树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茶树王。在它们中间直径在5米以上的还有3株,而直径在0.5米左右的有近2000株,直径在0.5米以下的就更多了,据说有上万株。

茶,容易醉人,没料聊茶也能让人忘我。当我还在那种意境中流连的时候,身后的议论声打断了我的神游。几个村民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田埂旁。看见我们他们很开心。周凤山,30出头,家里有茶园四五亩,每年卖茶叶收入2000多元。周凤山告诉我,这个村子叫锦绣村,外面人习惯把这里叫作香竹箐。全村500户人,祖祖辈辈在这里种茶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了。关于茶树王,村民们已难寻关于它最初的记忆,都说认识它的时候就是这样挺拔了。

这似乎是我想象中的答案。村里有些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农历二月八,开山采春茶的时候都要“开秤”,村里的老小都到古茶树前祭拜,祈求茶树四季发芽,茶山四季常青,并希望茶叶有个好收成。而茶树王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保佑着村庄。

从前,每年都会有人来收茶,就在三四年前,身旁的这棵古木都还是村里李文潮老人的生活依靠,老人就靠卖它的鲜叶维持生活。据说,一次采上一两百斤鲜叶是没有问题。自从茶叶专家取了茶树的根部标本回去研究,它3200多岁的年龄一揭晓,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尽管这个年份还有争议,但它已然是我心中最伟大的茶树王。这棵古茶树为锦绣村不知做出了多少贡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观赏品,扬名海外。前几年,还有外国人千里迢迢地跑到这个不知名的山村,专程拜访。

出村的路上,我在一个地道的村舍里看到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正在将采下的古树茶叶自己加工、制茶。他认真地说:“野生茶或是古茶不能吃新茶,必须经过三个月后在袋里泛出陈香才适宜饮用,才能品出幽香。”走的时候,老人说在茶树王的家乡,民风淳朴,邻里和睦,这就是古茶树带给他们的气韵。

小贴士:

①茶山位置:香竹箐位于临沧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

②交通状况:从临沧到凤庆相距113公里,从临沧市出发先走214国道,过云县后走312省道,有直达班车。小湾镇在凤庆县城东北部,相距58公里,进村的路则为弹石路面。

③城区住宿:住宿建议住在小湾镇上,镇上有旅馆,价格都在百元之内,条件一般。

普洱茶功效大起底:传说中的减肥神器,烟酒毒的无敌克星


又是普洱茶的功效,要不要这么老生常谈?不就是减脂、降压吗,还用得着说来说去的吗?稍安勿躁,今天我们就当场对普洱熟茶来个大起底。首先我们先谈谈它的身世。普洱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色泽褐红、滋味醇厚、芳香独特。接着我们就将它的各项技能逐一展示出来:

1、传说中的减肥神器

从前我们会使用BMI去看一个人是否在标准体重范围,然而那已经是过去时。目前当红炸子鸡是“体脂肪”,也就是脂肪含量占整个体重的比重。通常女性体脂肪率高于30%,男性高于25%便属于高脂族。许多人体重标准,体脂肪超标,再瘦也是个“瘦胖子”。在此呼吁,别再用修仙的饿瘦方法了,针对确确实实减脂肪,普洱熟茶是不错的选择……

2、烟酒毒的无敌克星

香烟美酒很多人欲罢不能,但烟酒伤害却又真实存在。吸烟的受害者首当其冲是肺部,每天吸烟30支的人,肺部一年间收到的香烟中放射物质的辐射相当于皮肤在胸腔X光机上透视了300次,强大的辐射遇上普洱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便可被减轻。而普洱茶中茶多酚的抗自由基能力又可大大抑制吸烟引发的肿瘤。茶中的维生素C也使缺乏维生素C的烟民增强了免疫能力。至于酒毒,最严重的就是肝硬化、脂肪肝。熟茶中的茶多酚便对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阻断作用。我想,平时烟酒不离手或者酒局多的人士平日加强运动,再配合饮用熟茶,对减轻烟酒伤害应是有效的。……

3、三高的超级杀手

三高也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总称。高血压是诱发中风、心肌梗塞及外周动脉的危险因素;而高血脂可直接因其动脉粥样化、冠心病、胰腺炎等;长期高血糖的会使全身器官病变,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可见三高是多么大的健康隐患。为此,我们就用普洱熟茶为你一一拆招。……

除此之外,普洱茶在预防便秘、利尿、养胃、美容方面也颇有建树。提到美容,悄悄地告诉你一个秘密,“孔雀公主”刀美兰每天往脸上、脖子上拍打一些兑了蜂蜜的普洱熟茶,使得60余岁的她仍保持肌肤光泽而有弹性,皱纹也很少。心动的朋友们,赶快学起来,从内到外,用熟茶打造一个内外兼秀的自己!原题:《熟普的三大绝招》

茶膏的渊源


茶膏在中国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主要是因为其工艺繁琐、产量极低、以及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茶膏一直只为皇家、活佛尊享。辛亥革命之后,封建王朝制度破灭,茶膏也随之消失匿迹。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茶膏在众多利益厂商的共同推广造势下,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群饮茶的新选择。

茶膏,始于唐。公元770年,唐朝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唐朝是茶业发展的重要时代,蒸青作饼为茶叶加工的主流。在制茶中,茶叶产生了“膏化”现象,这样的茶是民贡上品。茶膏在唐朝亮相,便具备这种特殊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什么是膏化现象?

首先得知道唐代的制茶工艺。陆羽在《茶经》中对当时的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以“膏”论好茶

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

宋代制茶者对茶叶表面的“膏化现象”极为重视。其制膏,先将茶蒸熟,经过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过程,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茶品,并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多以“珍膏油其面”。宋帝徽宗将“膏”作为鉴茶标准,认为膏稠者,是好膏

到了明代,朱元璋引领新潮流,下令罢造团茶,使茶膏一度消失。然而风水轮流转,终于在1729年,云南土司向清朝雍正皇帝进贡普洱茶膏,随后雍正令御茶房督造御用普洱茶膏供王室养生专享。到了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革新了“压榨制膏”工艺,以保证茶膏的品质和安全。清朝,是普洱茶膏兴盛的时代。当然了,作为封建王朝专供皇帝独家腐败的这么一个奢侈品,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下,自然就消失遁形,无影无踪了。

那么,我们现在所见到,所喝到的茶膏又是怎么来的呢?

现代茶膏是以清代茶膏制作工艺为基础进行复原改良而制作出来的。主要制作工艺有三种:1、熬制工艺;2、低温或超低温萃取工艺;3、常温仿生浸提工艺。

制作原理是以茶叶为原料,在科技基础上(高温、低温、浸提)对茶的内含物质进行多次提炼萃取而浓缩得来的成品。

与传统茶叶对比,孰优孰劣?

优点1:茶膏比传统茶叶更方便冲泡;

优点2:茶膏口感更加醇滑。

缺点1:茶膏在提取过程会丧失一部分茶的香气,不如传统茶叶泡出来的香;

缺点2:茶道精神的缺失。

(当然,对比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提倡茶友理性喝茶,而不是个人崇拜)

茶膏品质的优劣:

一是外形色泽,

二是茶汤色泽与亮度,

三是滋味是否纯正。

如果茶膏外形色泽呈黑色并光亮如漆,表示茶膏生产时间较短;表面呈白霜状,表示生产已有一定时间;表面白霜明显,表示出厂时间更长;表面呈现灰色,表示茶膏开始变质。当冲泡后,汤色红艳清澈明亮,说明茶膏质优,杂质少,工艺精;若茶汤暗褐混浊不清,带悬浮物,产生沉淀,杂质多,说明其制作工艺及提纯方法落后所致,像采用土法大锅熬制的茶膏,极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正常品质的茶膏,冲泡后茶汤色泽红艳明亮,滋味浓厚醇润甘滑,生津止渴,回甘持久,显现沉香(中药香),使人饮后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茶膏演变史(二)——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的品茶与赏茶,因为有皇帝和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为主导的局限。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煮茶与分茶法到了宋代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对盛行的“茶会”“茶宴”与“斗茶”“分茶”饮茶风俗情有独钟,表明了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是相聚赏玩娱乐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宋代斗茶图

“茶人群体”进一步扩大,茶叶专著与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相比唐代显著增多。较著名的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陶谷的《茗荈录》,唐庚的《斗茶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苏轼的《叶嘉传》,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名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等等。

当然,这中间——宋代茶人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你很难想到,他竟然是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宋徽宗是继唐代陆羽之后又一个最著名的茶叶专家。也可以说是“大家”。他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总共三百多个皇帝中唯一一个写茶书的人。

宋徽宗-赵佶

显然,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提出的这个膏稀与膏稠是怎么来的呢?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茶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茶汁出现了“膏化现象”。而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难道与唐代工艺如出一辙?是唐代“含膏者皱”这一思路的延续?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宋代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字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它始建于公元976年,在宋徽宗当政的25年中,北苑贡茶苑最为红火。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宋代制茶工艺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人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

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需要说明的是,《北苑别录》的作者赵汝砺在写到这里之后,又掇上几句话:“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意思是说:北苑的贡茶(也称建茶)味道厚重,不是其他茶能比的。江茶害怕茶汁流失,而建茶却担心茶汁流不干净,因为茶汁流不干净使茶色浑浊,异味太重。

乍一看这几句话,不知是生产茶膏的工艺,倒认为宋代的饼茶一味地将茶汁挤出才能算做好茶。但是如果真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那榨去茶汁的茶叶一定会如木屑一般。因为失去了茶汁的茶叶也就失去了茶的本味,不可能有品饮的价值。但作者为什么又这么说呢?

其实,后几句话是作者的障眼法。毕竟北苑贡茶苑是皇家茶园,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可能允许任何一个知情的官员随意将这里的秘密对外泄漏,更别说以书籍的名义。

实际上,作者是在有意无意中,很巧妙地将茶膏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

中国茶膏博物馆—复刻版玉蝉膏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与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龙团凤饼图案

其实,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造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三十八中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有一条是后人极少发现的,就是茶膏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其逊色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茶膏中压榨制膏法的过程


茶膏中压榨制膏法的过程!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茶膏中压榨制膏法的过程主要分为:

1.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茶膏


茶生万物。除了原叶,根据工艺的不同,茶还可以变幻出各种形态。茶膏就是因茶而诞生的一种形态。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场发现,偶有茶叶店有售茶膏产品,这些茶膏多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块状,质地或硬或如胶状,遇水则化,每斤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业内表示,生成茶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大锅熬制法,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茶膏的品质。由于目前茶膏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购买。

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以民贡的方式出现。茶膏最早是指茶叶膏化。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仅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鉴别:看外形、观汤色、品滋味

据了解,通过工艺,如低温恒温、仿真自然条件,以优质水源为媒介提取的茶膏提取率高达10%,这也意味着工艺到位的茶膏在纯度和质量上比茶叶鲜叶更有保证。但提炼工艺缺失的茶膏其品质却良莠不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茶膏时一定要细心甄别。

据称,在购买茶膏时首先要看茶膏的外形。如果茶膏表面呈现灰色,多为变质的表现。其次,看汤色。茶膏冲泡后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品质也较好;反之,汤色混浊,发暗,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则其品质不佳,不适合饮用。再者,好的茶膏因内含物质多,醇度较高、滑感甚佳、回甘持久,并带有轻微的沉香。

此外,消费者不要轻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年份“老茶膏”,因为保存了大几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基本没有任何品饮价值。

品饮:冲饮法、煮饮法、调饮法

茶膏虽然不是茶叶鲜叶,但品饮方法与茶叶类似,常见的方法有冲饮法、煮饮法,以及调饮法。其中,冲饮法为:先将茶膏倒入玻璃杯中,注入沸水冲泡,观色,闻香后即可品饮。一般而言,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但茶膏在水中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其溶解的过程可能是数次,因此待茶汤饱和后,可导出茶汤,冲入沸水后再进行溶解、品饮。

此外,茶膏也可以用于调饮,方法与红茶调饮类似。多是在茶膏冲泡,或者蒸煮的基础上,在茶汤中加入花草,或者桂圆、红枣等,以丰富茶膏茶汤的滋味。

但记者亲身体验发现,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因此其对冲泡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若能用纯净水,或者是弱碱性的矿泉水冲泡最佳,其口感也将更醇和。此外,记者通过对比发现,品质不同的茶膏其冲泡出来的汤水醇度差距很大。品质稍差的茶膏汤水轻飘,水味偏重,不如茶叶汤水厚重。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现代普洱茶膏与清宫茶膏的区别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点

1、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 釆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 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传说中的茶膏》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