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漫漫茶香——莾枝茶山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茶山 软枝乌龙茶 莽枝普洱茶

普洱茶古茶山。

云南的气候环境独特,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型态各异,各茶山茶菁茶质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喝杯沱茶,看漫话茶山跟你娓娓道来。

花蜜兼清雅香的莾枝茶山

莾枝茶山的历史

莾枝茶山紧邻革登茶山与孔明山,面积比倚邦山小,早在元代,莾枝茶山已有成片的茶园。明朝末年,部分商人进入莾枝茶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莾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成为六大茶山北部的重要茶叶集散地。

自雍正六年至十一年,在这期间,莾枝茶山经历了改土归流和刀兴国的起义失败,一片狼烟,大量茶园被毁。乾隆初年始,莾枝山和其他五个茶山一道走向太平、兴旺、繁盛。乾隆后期,莾枝茶山有上万亩茶园,每年春秋两季,思茅、普洱、江城的马帮一批又一批的来牛滚塘驮茶,至今牛滚塘的山梁上还有一条三米深的古道。清咸丰末年,牛滚塘发生了民族械斗,这场战祸是莾枝茶山受到了重挫,茶农为躲避战乱,迁移到了一公里外的安乐村,到1950年牛滚塘仅有七八户人家。如今的牛滚塘仍有成片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等村寨,有的古茶树已长到10多米高。

莾枝茶山的地理环境

莾枝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古六大茶山茶区。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莽枝古茶山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在鼎盛时期,古茶山之莽枝年产茶叶达万担之多。莽枝茶山至今保存有古茶园1056亩,在海拔1360米处,保存有一株较大的古茶树,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6.3米,树冠直径5.6米,基部围1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300年左右。

莾枝茶山的感官品质特点

莾枝茶山为赤红壤,有利于茶树生长,其主要检测数据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莾枝茶山的速效钾、速效磷、交换性镁含量极高,PH值接近中性,说明其土壤肥沃,氮、磷钾养分含量高,茶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质应该较为丰富。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48.78%的水浸出物含量使得莾枝茶具有醇厚的口感,3.29%的咖啡碱含量、5.07%的酯型儿茶素及5.25%的游离氨基酸使得莾枝茶汤具有略苦带涩,鲜爽度明显。

莾枝茶品质特征

干茶色泽乌润显毫,条索较小,梗长;花香明显;茶汤厚糯,苦感明显易化,涩感较低,舌底泉涌,喉韵感明显。

cy316.Com精选阅读

古六大茶山之莽枝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从有了古茶山往东一段渡过小黑江,首先看到的是孔明山,孔明山因山体神似头戴道观的孔明头像而得名,沿着孔明山继续东行,就进入了莽枝古茶山和革登古茶山,这两片古茶山几乎连成一体,南边是莽枝,北边是革登,历代史籍中,革登和莽枝有分有合,这两座古茶山上都有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树种,而且古茶园连成一片难分彼此。

上期说过革登的古茶园由于战乱大火(点击阅读原文,即《古六大茶山之革登古茶山》),损毁了许多,相比较革登,莽枝古茶园面积较大,茶树保存的要好一些,至今还存有约一千亩古茶园,面积大概是革登古茶园的两倍。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种茶历史非常悠久,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对于这些古茶山来说,悠久的历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历史的积淀赋予它们更加沉厚的底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最兴盛的时期,茶园盖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滚塘街是最热闹的地方,三个大寨遥相对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被茶园连接着。清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了民族械斗,打得惨烈,争斗双方伤亡惨重,这场战祸使莽枝山茶业受到重挫,茶农避乱、村寨迁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买茶。曾经人喧马嘶的牛滚塘街,到清朝末年已无人居住。村民们不愿回令人伤感的牛滚塘街,留下的大都迁到离牛滚塘一公里远的安乐村去住,到1950年牛滚塘也仅有七八户人家。如今牛滚塘的古庙、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还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滚塘几个字还清晰可见,让人追思往昔的牛滚塘。

历史让人不胜唏嘘,繁华终归孤寂,孤寂未必就是结束,今天的莽枝依然拥有积淀数百年的古茶园,莽枝古树茶依然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普洱茶爱好者。

莽枝古树茶特点:以特殊香型著称,口感和倚邦、革登的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水较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革登(莽枝)茶山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革登茶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东与易武、曼腊乡接壤,南与勐仑镇相连,西与景洪市勐养镇、基诺山乡交界。历史上的莽枝(芝)茶山、牛滚塘茶山(今安乐)等均属于革登茶山范围。茶王树的存在,证明了革登茶山悠久的茶山发展历史。曹仲益《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一文中说:革登“奇特的茶王树,生长在新发寨背后的山顶上,据老人讲,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民国初年,其根部枯干尚存。《勐腊县志》也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

革登茶山区域的海拔最高点是山神庙为1950米,最低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最低海拔565米,著名的石粱子孔明山”诲拔1722米。悬殊的海拔差异,构成了立体型的气候奇观,其气候大致分为三等:一是低海拔温暖型,如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一带;二是中海拔较温暖型,如曼林、曼松;三是高海拔偏冷型,安乐、石梁子孔明山、曼拱一带。古茶区山高谷深,磨者河、罗梭江等纵横,冬季雾多,云雾缭绕,区域内常年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20C。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色土.土质都呈微酸性反应。土壤pH值4.5-6.5之间,兼少量石灰性反应。特点是: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土壤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有机质含量高;另外,在湿热作用下由于侵蚀浅薄少故而土层深’厚,能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养分足、茶树根深叶茂。革登茶山至今保存有古茶园3232亩(其中安乐1616亩,革登560亩,莽枝1056亩),在海拔1360米处,保存有一株较大的古茶树,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6.3米,树冠直径5.6米,基部围1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300年左右。革登小叶茶古茶,学名(Camelliaslnensls),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5.4米,树幅4.5x4.8米,叶形椭圆形,叶面平,叶身平、叶质稍硬,叶色墨绿.叶缘平,叶尖钝尖,叶齿浅密锐,叶直立状着生,叶基楔形,叶脉7-8对,芽叶色泽翠绿,芽叶茸毛多。

革登(莽枝)古茶山普洱茶品质特征: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莽枝、蛮砖、易武古茶山(下)


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攸乐、革登、倚邦古茶山(上)》。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莽枝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境内,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莽枝茶山历史上称“牛滚塘(现称安乐)”,曾喧嚣一时的茶马古道要冲。史料记载:牛滚塘街道很大,有居民数千人、后毁于兵燹。茶山基本上已消失。明、清时已有成片的茶园,并有较多内地的人入山作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至乾隆、咸丰年间,莽枝茶山进入兴盛时期,人口过万,村寨秘籍,仅牛滚塘就有400多户人家;茶园万亩,连山连片,十分壮观。

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严重的械斗,损失惨重,茶农逃避、村寨迁空、茶园荒芜、商贾畏途、莽枝茶山自此一蹶不振,至1949年、牛滚塘仅剩七、八户人家,茶山基本消失只有遗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光彩,现有古茶园面积970亩。

蛮砖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时有茶园万亩。

蛮砖茶山由蛮林和蛮砖两大寨组成,曼林,茶园较多。李定国部队在勐腊抗清失败后,有少数将士留在此地种茶。现仍有30多户人家;蛮砖人口较多,兴盛时住户达300户以上,从明末至清光绪年间,成为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中心。

清末民初和1910年前后,外寨一场瘟疫,曼庄十室九空,仅存十来户人家,直至1919年前后,外寨茶农迁入和外地商贾进驻,曼庄才又恢复生气,但时至今日,曼庄也仅有20多户人家,不及盛时的十分之一,古茶园也仅有约5000亩。

蛮砖茶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最胜。”蛮砖茶区现今还完好地保存有一些古茶园,其中蛮林有一千多亩生长较好、密度较高的老茶园,茶树的树龄都在三百年以上。蛮砖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气沉郁。

蛮砖曼林寨不远的山坡和丛林中,还有一片片老茶园,除寨子附近管理采摘的茶园,仍有不少的老茶园放荒在周围的山林丛中,任其生长。曼林寨茶园生长着一株更为高大的栽培型茶树,其树高有5.6米,树幅6.2米×4.5米,基部干围97厘米,生长势特别旺盛,枝叶繁茂,估计其树龄有200多年以上。

蛮砖茶山最早形成在乾隆六年(1741年)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目前现存古茶园,一为蛮砖的瓦荸有1113亩,年平均单产为20公斤,全年总产量为22.26吨。二为蛮砖缅空有1100亩,蛮砖古茶园是目前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长势较强,属一类茶山,极有发展前景。

易武茶山古称“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山区,地处北纬21°51′~22°05′,东京101°21′~101°35′之间。东与老挝交界,边境线长100公里,西邻思茅江城,北接勐仑镇。境内平均海拔为1400米。最高海拔在东北部黑水梁子,为2023米,最低海拔在龙户村,为700米,易武街为1320米,属难得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位置。

易武与老挝仅一界之隔,有百公里的边镜线。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在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半壁江山。清乾隆初期实行移民殖边,云南石屏等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移居易武及漫撒一带,开辟荒山,种植茶树和创办茶庄,设立茶坊制茶,易武茶叶从此崛起,盛时生产干茶70000余担,成为六大茶山的后起之秀。道光年后易武茶号、商号大增,至咸丰时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和商贾中心逐渐从倚邦向易武转移。清政府于1879年在易武设立分关,茶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光绪年间修编的《普洱府志》把六大茶山中的漫撒换成易武。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易武便成为古六大茶山之首。至今,易武茶山尚有14000亩茶园。

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海拔最高为一千九百五十米,最低则为七百五十米。曼撒土质肥沃,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好地方。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叶年产在万担以上。在鼎盛时期,曼撒老街长达数百米,人口多达三百户,车水马龙,往来云集。后来同治、光绪年间的几场大火毁灭了这个繁荣的小镇,其地位逐渐被易武镇取代。

曼撒茶山的茶叶属乔木大叶种,茶叶肥硕宽大,滋味甘甜醇郁,茶气浑厚,被认为是普洱茶中雄性之美的代表。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现今涵盖范围包刮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江城等茶区。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与神话,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分辨,只能以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特质加以分析。纬度与低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种种类多、茶质厚重、各种茶种香气特异、苦涩度高,是此茶区茶菁特色。

曼撒古茶山,也叫易武茶山。是勐腊古茶园现存面积最大的茶山,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随者漫撒易武茶山的发展,莽枝、架布、熠空茶山的贡茶中心地位逐渐由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据普查资料记载至2003年底,易武全乡拥有茶园面积8047亩,其古茶园5947亩,年产干茶70余吨。

易武、漫撒全境都分布有茶树,特别是易武的落水洞、同庆河、刮风寨和漫撒的杨家旧寨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树,很多大茶树,树干茎围有14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而且分布有一定密度,每亩30~50株不等,验证了易武、漫撒全境“山山都有茶”。是我省古老茶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

易武、漫撒古茶山的茶种群体较纯,从叶型可初步分为长叶型、椭圆型两种;从茶芽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对易武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为易武长叶茶、易武园叶茶、易武绿梗绿芽茶和易武红梗绿芽茶。所发现的大茶树都属云南大叶种。今古茶园仍分布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丛丛的高矮不一的零乱茶园,比较原始的当地老乡称之为慌地茶,这是长期被丢荒的茶园。有人管理的称老树茶。正因为长期没有被人精心照料,因而很生态、很自然,成为热爱生态、热爱自然的人追逐的心爱之茶。在落水洞老茶园中有一棵茶树是这里年纪最大的,大约是清代嘉庆年间就已经种下了。这树地离八、九米,树根部直径约20公分。确实比一般茶林高大了许多,它们明显不是同一年代的产物。过去,这山里还有茶王庙、茶神庙,香火很旺。以前春夏秋三季古茶山到处万人采茶的繁忙景象,但在历史的劫难使茶园被丢荒了,茶王庙、茶神庙毁坏了,仍然遮不住易武茶历央的辉煌。

80后学茶札记(十六)古六大茶山之莽枝、革登


在古六山里莽枝和革登是十分特殊的一对,从地图上看二位基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且与古六山其他四位相比面积也相对较小,进入莽枝的秧林站在路边就能看见对面的革登,而且二位无论历史渊源还是地理位置都是无法分开的一对,所以在俺们眼里二位已经合为一体了。

古六山是哪六座小伙伴们人人烂熟于心,可来到各大茶城之后心中一直有一大疑问:“怎么不见卖莽枝、革登和蛮砖的呢”,俺们一直都是求知欲十分强的人,度娘了无数次发现资料实在太少,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所以俺们初次来到二位的地盘时有点无头苍蝇的意思,只知道有哪些寨子其他的一概不知,就这样俺们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初次进入莽枝就直奔秧林而去,依照老规矩车停在村公所的篮球场然后徒步寻找目标试喝,走了不大的一会看到一个初制所,经验告诉我们初制所一般情况比茶农兄弟靠谱些,在这我们认识了主人王四哥,一位制茶的高手,试喝了一些茶样后很满意便询问价格可感觉太贵,俺们心想才到这呢多逛逛再说,于是告别四哥在寨子里又试喝了一些人家,但都不太满意便驱车离开秧林赶往下一个寨子。

一路从安乐、直蚌、新发一直喝到新酒房,莱阳河实在去不动了,因为胃不干了且失望的情绪又开始作祟了,莽枝和革登的茶农兄弟制茶有个很大的毛病,一路喝过来很想问一句:“大哥你们的茶都是干煸加爆炒的吧!”虽然价格便宜一些可实在下不去手啊,并且当时的俺们对于收购鲜叶加工这个事还没有任何底气,所以只能作罢并且返回我们认为“很贵”的四哥的初制所;回到莽枝四哥的初制所由于实在饥饿难耐,便煮了两碗此生最好吃的面(当天吃完早餐后就一直在试茶,都快饿晕了),晚饭后四哥开始加工白天收购的鲜叶,我们自然乐于帮忙,这么好学的我们是不可能放过如此大好机会的;第二天一早告别四哥又开始赶路了。

莽枝与革登中小叶种居多,与倚邦亦有点相像,那强劲的回甘令人过嘴难忘,而莽枝厚重的茶质亦是另人记忆深刻,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牛滚塘街”便是二位最为辉煌的过去,如今因为易武红得发紫和二位的产量有限,所以二位的地盘略显冷清,但好茶不在于辉煌而在于内质,我们一直学习、一直前进,“内质”满满的我们才能制出真正的“好茶”!

茶山行:香竹箐寻茶记


连年到访云南,滇西临沧市的名山头,总是叫人心生惦念。最近4年近100场的茶文化公益讲座,每次开场讲到的就是凤庆县香竹箐的锦绣茶祖。201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树龄为3700年。今年当提议此行前去参观时,一行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早上从云县出发直奔凤庆方向,导航一次次呼唤我们右转上无名道路,定眼细看,云县到凤庆之间新修的道路正在施工,竟自并无道路可循,于是不再理会导航的絮絮叨叨,先行直奔凤庆县城,再沿着昔日的路线前往。看导航的路线虽说是远了一点,但在云南茶山行,稳妥比犯险冒进是更好的选择。

从凤庆县城沿着凤腰线上山直奔锦绣村,行不多远,一眼瞥见路旁树了个牌子:前方道路施工,禁止通行。心下一沉,看看对方不断有车辆驶过来,也只好硬着头皮前进了,这个时候就只能看运气了。山路无数弯,仿佛漫无尽头。直到前方出现了一辆当地牌照的越野车,开的又快又稳,眼见前方只有这一辆车,索性来个跟跑。幸运之神的青睐,前车居然也是去同样的目的地,40多公里的路程,导航显示需要2个半小时,居然提前了40分钟到达。车至锦绣村停车场,前车也停下来好奇的回望我们。于是近前打招呼:“您就是这个村里的吗?”这个看上去淳朴憨厚的汉子点头微笑。于是索性跟着上他家里去看茶。

村子的路边,两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外国人与几位茶农围着一棵古茶树釆摘鲜叶,其中一位身手敏捷攀上树去釆起来有模有样,另一位则用三角架支在树下仰拍。巧的是,正是给我们带路的那位茶农家来的茶友,两位来自俄罗斯的茶商。一排古树,拿随身携带的尺子逐一测量,树干围径大都在130公分,就只有正在采摘的这一棵新梢蓬勃生长,余下的仍要再等待些时日才可以。背上釆下的鲜叶一起回到茶农家里,将青叶摊放在水筛上,待其挥发水分、青草气,至适宜的节点再下锅炒茶。

等待的当口,一行人前去参观锦绣茶祖,带路的茶农名叫韩凤昌,用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门上的铁锁,并逐一交待:“就连茶树落下的叶子都不可以捡走。”据说有360度摄像头实时监控。隔着竹木栅栏仰望古茶树,树上挂着一块保护牌,标称其树龄为3200年,落款为凤庆县人民政府。瞻仰过锦绣茶祖的雄姿之后,又返回茶农韩凤昌家里。来得都是客,任是俄罗斯的茶友、台湾的茶友,还是河南的茶友,都团团围坐在茶桌前品茶。

下午两点半,韩凤昌开始生火,准备下锅炒茶。来自台湾的一位茶友,绑了个小辫子,从甫一见面就喋喋不休的各种说教,即便站在杀青锅前,犹自停不下来。两位俄罗斯茶友汉语非常流利,而且性格开朗,其中一位站在台湾茶友的身后,又是搖头、又是摆手、又是撇嘴。表情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私下猜度,或许是用这夸张的动作表达并不认同来自台湾茶友的各种喧宾夺主的言行吧!

韩凤昌手脚麻利的将杀青锅刷洗干净,然后站在灶前耐心等待锅温升上来。并且跟嘴巴停不下来的台湾茶友邀约:“您来先炒一锅?”台湾茶友却各种推脱。上午单株釆下的古茶树鲜叶,只有10公斤多一点,先称量过后,分作两锅来炒。鲜叶下锅,噼啪作响,升勝起白色的水气。技艺精湛的韩师傅,徒手炒茶并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连手套都没有带。虽说炒茶口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但炒青时能耐住青叶60度的高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前期的翻炒抖散,后期的抖闷结合,极为消耗体力。汗水沿着韩师傅黝黑的脸庞不住往下淌,时不时用衣袖擦去汗珠。20多分钟以后,杀青完成,青叶出锅,均匀地撒在水筛上摊凉。然后接着去炒第二锅,待第二锅炒完,前面的杀青叶刚好完成摊凉,可以进行揉捻工序。

又过了20分钟,炒完了第二锅的青叶,韩师傅站在一旁笑着说:“昨天接了一拔茶友上山,今天又接了另一拔来,有些累了,吃颗烟喘口气。”然后开始手工揉捻,团揉抖散,在韩师傅的手中,茶条索逐步紧结成形。然后交由韩师傅的家人,端起来送上阳台,薄薄的撒在竹筛里,趁着大好的阳光将其晒干。

难得亲眼目睹了香竹箐古树单株釆制,从鲜叶采摘到毛茶初制的完整过程,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继续等待下去,于是恋恋不舍的告别韩师傅,辞别香竹箐,心下安慰自己,或许在下一次到来的时候,会有机缘品鉴到香竹箐古茶吧!

回想起过往,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莅临河南郑州为茶友们作讲座,曾笑着对客串主持的我说:“小马,不要再跑云南茶山了,你已经跑了很多了,以后茶山可以放在茶桌上了。”我笑而不言,邓教授的品鉴能力是令人极为感佩的,尤其是对普洱茶的仁人用心,着意推出福禄圆茶,主要就是凤山茶,期望能带动凤庆的茶农过上好生活。每每品鉴福禄圆茶,都让人悠然神往,我想那里有锦绣茶祖香竹箐大茶树,还有让人时时回味的美好时光!

茶山寻:南糯茶山春月明,紫鹃红茶香正浓


西双版纳南糯古茶山的春夜,夜风似水。姐姐经常坐在家中宽大的露台上,在一盏玉兰灯下静静地煮水烹茶。

姐姐是个单纯浪漫会享受生活的茶人。在南糯山居的时光里,总是放着舒缓的音乐,穿着她别致的民族味极浓的长衫长裙,喝茶、吃饭、聊天、劳作。对,她即便劳作时也是如此装扮,只是劳作的时候,她动作麻利地将长裙向侧边一拉,顺势往腰上一掖,就不慌不忙地干活去了。她为此颇为得意地对我们这些小姐妹们说,这叫享受生活。

今年开春受天气的影响,西双版纳境内茶山茶树的产量普遍比去年减产了一半,可姐姐还是在自家的紫鹃茶园里做着她钟爱的紫鹃红茶。采摘、摊晾、萎凋、揉捻、烘焙……所有红茶的制作程序她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当浓郁的茶香弥漫开来,她便兴奋地将本就干净整洁的茶室再整理一番,然后换上心仪的衣服静静地煮水烹茶,品赏她的作品——紫鹃红茶。

我上南糯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姐姐在春夜里一起品赏她的紫鹃红茶了。春山夜静,轻柔的乐曲回荡在山居寂静的夜色中,月亮的清辉穿过乳白色的夜雾洒在露台上,姐姐娴熟地煮水、烹茶、净手、洗杯、烫壶、洗茶、封盖、闻香、分杯,每个动作都优雅准确,如行云流水一般,银色的月光则洒在她微侧的脸颊上,和着氤氲的水汽,竟是如画般的美丽。

“姐姐,你怎么这么喜欢紫鹃红茶呢?还有,紫鹃茶这么稀少,你做红茶岂不亏了嘛?”面对我连珠炮似地发问,姐姐缓缓地咂了一口红茶后说:“紫鹃茶富含黄酮类、锌和花青素,红茶又是暖胃的,既然有这个资源,我干嘛不享受呢?”

夜风吹过露台边上的竹林,沙沙作响,看着透明的山泉水汩汩地顺着茶壶壁缓缓注入茶壶,干枯蜷缩的叶子在水里缓缓地伸长舒展,慢慢变得充盈饱满起来。盖上壶盖再缓缓倒入公道杯里,汤色瞬间如魔法般变成了漂亮的玫瑰红色。一股花蜜的香气随着袅袅的热气升腾起来,让人不由得闭上眼睛,如风的情怀竟在这风清月朗的春夜里被撩拨了起来。一种对茶的独特感觉也油然而生。茶如人生,茶味即人生之味,不同的境遇人生亦是不同。

夜深了,手中的茶有些凉了。浮云还在山间飘荡,月亮还把青辉抛洒,曲儿还轻轻荡漾在心湖,思绪却被如水的夜风吹散,伴着紫鹃红茶聚拢还散的幽香中……

此一时,夜静曲幽,茶香味浓。此一刻,风轻月朗,人醉心迷。

巴达古茶山:章朗,佛光包裹的茶香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他们自称“布朗”,汉称“蒲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位于勐海县西定乡的章朗村,是布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村里还建了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下榻在村主任岩胆家木屋二楼的“阳光房”,这里是主人家茶叶“晒青”的地方。主人亲自给我们打好了地铺。晚上住在通透的“阳光房”里,睁开眼,就能看到浩瀚的星空;深呼吸,满屋子都是章朗古树茶的气息。

章朗村是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勐海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建寨已有1400多年。章朗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村庄建成后,村里派人到斯里兰卡取经。有一位名为玛哈烘的佛教徒用大象驼着经书从斯里兰卡出发,行至章朗村外的山峰时,大像被冻僵了。布朗人便以章朗为村命名,又在村子里专门建立了另一座寺庙白象寺以感谢大象驼经之功。

当寺庙中诵经完毕,和佛爷一起用完早餐后,村民们这才纷纷离开,去尘世间处理俗事。布朗人的生活便是这样简单而不凡:从圣洁开始,归于世俗,因而处置俗事时有圣洁之心。

章朗村有“六宝”: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而这六宝尤其是与茶有关的习俗,保存得尤为完好。

当我从佛寺出来时,正碰到村主任岩胆背着竹篓出村。他们正要赴村外古茶园采茶。章朗村附近有1000多亩古茶园,就连岩胆也说不清这些古茶是先辈们何时所栽。

据《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时即已种茶,作为勐海布朗山最早定居的少数民族,布朗人血脉里世代都流淌着浓郁的“茶基因”。章朗村外的这片古茶园,可能

悠悠茶马古道 浓浓历史底蕴


思茅、宁洱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漫,让世人深深感受到开道者的艰辛与无畏。

思茅、宁洱等地的麻栗坡、那柯里、茶庵塘茶马古道遗址,现今仍保留着1030公里。石头、石条、石板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现在石板上都长满了青苔、杂草等。茶马古道踩滑的石板上还保留着几厘米深的马蹄印,这就是历史的见证。

茶马古道,是双向物资交流通道,马帮将驮运到国内外后,又将那里的工业品、土特产品驮运到云南普洱、思茅等地,互通有无,各得其利。

山间铃响马帮来,蹄嗒蹄嗒的马蹄声和清脆悦耳的钤铛声,使边远的山寨、寂静的山林充满了生机。也让山里人充满了对外界的遐想。古道马帮一般由20-—50人至百人以上组成,每人都要随身携带刀、枪等工具,浩浩荡荡。赶马人当中还要有人懂得沿途各少数民族语言、风俗和路线、天时地利、马帮宿营地点是否有草料等。在茶马古道上,马帮连接起来长达3—5公里。从一个山谷到另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浩浩荡荡,甚为壮观。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线路是:

北道:思茅至昆明,途经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昆明至思茅的茶马古道由原来的土路改为石镶路,后来,此路延至六大茶山,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马古道。

西道:又称后路,马帮从思茅、景谷、景东、弥渡等13个驿站入下关,然后再分两路:一路经保山入缅甸、印度;一路经丽江、中甸、德钦入西藏,此道是更为古老的银生茶马古道。

南道分三线,即东出老挝、越南;南出缅甸、泰国;西出缅甸、印度。无论哪一条道,都以思茅、版纳为起点。因此,思茅城是各路茶马古道的源头。

思茅的茶马古道,沉淀着浑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她是中国茶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茶马古道是思茅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将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部分古道的修复,重建茶马古道驿站,改善交通设施及其他旅游服务设施。

古六大茶山:莽枝、倚邦、蛮砖、革登、易武、攸乐


普洱茶与云南茶山同呼吸,六大茶山作为普洱茶发展的摇篮,与普洱茶始终一脉相承。在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我们就能感悟到六大茶山与普洱茶那种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

清代以来,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出产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属六大茶山,发展到了“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规模。古六大茶山为:莽枝、倚邦、蛮砖、革登、曼撒(易武)、攸乐,其位置均在今西双版纳州境内。由于他们全部处于西双版纳澜沧江北,亦称为江内六大茶山。

莽枝: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南面与革登茶山相连,海拔1400m米左右。因传说是诸葛亮埋铜(莽)之地,故命名为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不大,茶叶质量却较好,在清代普洱的鼎盛时期,莽枝年产茶量惊人并保持着持续较好快速的发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莽枝茶山开始变得荒芜,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复苏。

茶质特色: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苦涩较弱。

倚邦:倚邦位于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的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海拔跨度较大,从600m到1900m不等。明末清初时期,倚邦茶山盛极一时,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曾有八九万茶业人口,茶产量达万担之多。倚邦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酽正。

茶质特色: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蛮砖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m左右。众多茶山的文献记载中对于蛮砖茶山的记录寥寥无几,蛮砖茶山的关注度也长期处于边缘化。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如此蛮砖茶山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的最完好的茶山。蛮砖茶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是茶中珍品。

茶质特色:回甘快而持久、汤色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苦涩较轻。

革登:革登茶山与蛮砖茶山一样,在历史典籍中鲜有出现。革登茶山海拔1300m左右。革登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壮满批银茸,民间称之为“大白茶”。

茶质特点:回甘较好、汤色顺滑、山韵明显

曼撒: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其中包含了刮风寨、落水洞、弯弓、麻黑等古茶园,是六大茶山里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1500~1900mm。曼撒山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芽宽大、肥硕、壮实。

茶质特色:汤色金黄,香气高扬,苦涩较轻。

攸乐:攸乐茶山又名基诺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中心产地。海拔575~1691m,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1400mm。攸乐茶山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曾居于六大茶山之首,拥有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茶树。

茶质特色: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曼撒、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七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在云南的茶山中,每个茶山的茶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曼撒、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等茶山,虽然他们都是在云南境内,但是这几大茶山出产的茶品质都是各不相同!在此小编就为你介绍曼撒、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七大茶山茶叶的品质特点和不同之处。

曼撒

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

易武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品质特点:易武茶属于曼撒茶区,香气和口感都类似于曼撒茶,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的原因一样使得近年来汤质较薄。

倚邦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

与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革登

革登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它地处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以倚邦茶山相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

如今革登茶山的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但可谓名存实亡。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莽枝

莽枝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革登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之地。古代这里主要都是由外地生意人来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的繁荣景象,如今已经消失了。

在原始森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茶树错落其间,其中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所产茶叶,多数集中收购运到其它地区,或者由某些大厂指定收购。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和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有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蛮砖

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属于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每年产量达万担以上,大部分被运往易武加工和销售。虽同属六大茶山,但在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也因此这里的茶山和古茶园才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着较好的水平。

品质特点:和其它六大茶山相比较,茶叶的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如曼萨、易武的香气高扬,近年来茶质的表现还在很高的水品上。

粗枝老叶的茶可以喝吗?


在普洱茶的领域里,粗枝大叶并不代表品质低下。

普洱散茶的级别一般按照嫩度划分为特级及一到十级,特级最嫩,可以看到细小的芽头,带有金色的毫毛;十级最粗老,大叶带有梗。级别高的嫩青是不用来压制型茶的,一般一级到五级会做成散茶出售,六级到九级压饼,九级以下做砖茶。

从外形上看起来,高级别的散茶外形美观,从内质上来说嫩散茶的内含物也更丰富,茶叶专家给出的评语是茶汤“醇厚”,而级别靠后的散茶的评语则是“醇和”,因此级别高的散茶价格也高。但是级别越高,茶汤容易带苦味,风格上接近温婉细腻;级别低的散茶或以此压成的型茶,茶汤风格较为粗犷、明朗。而且低级别的茶中带有茶梗,茶梗里含有很多香气物质,适量的茶梗能使茶品具有更丰富的味道。

嫩度高的散茶和级别低的粗叶散茶或型茶,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走向,具体哪个更好,当然要看茶友个人的喜好。至于生茶,原理和熟茶基本一致,带有适量的梗,可以在后期陈化中转变出更丰富的香气和较理想的口感。

普洱茶沧桑的陈年岁月


因为和茶有缘,也就对茶情有独钟。天南海北,所有的茶都喝,也爱喝所有的茶,直到喝上普洱茶的时候,让我对人生的感慨,如释重负。

普洱茶,不但冲泡一定精细,而且品味普洱茶也不简单。普洱茶讲究年份、陈香和汤色还有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茶韵,令人心驰神往。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一生的过程,包含着茶马古道的沧桑和历史情缘,也会让你回味人间的百态与过往,所以品味普洱茶如同品味人生的回忆,悠远绵长……

上好的陈年普洱茶(当然还有生茶、熟茶之分)入口柔滑,岁月的气息陈香浓郁,那厚重的绵甜带有一种久远的幽香,入口即化,一回神,似有若无,这时,你会满身轻爽,一切都变得坦然,又似乎凝重,一段经历已经过去,却又有多少的往事聚上心头,挥之不去,犹如普洱茶的回甘,还有那薄如透纸的点点苦涩,停留在喉咙,润化在心底,而思想却在起浮,就像那琥珀色的茶汤染红了岁月,照亮了过去,在心灵深处荡起一波涟漪、、、

普洱茶微涩甘甜的感觉,必是遇上了上品普洱,人生若是如此,那也算是最高的境界了。

茶是陈年的,当然也记载了那许多的陈年往事,过去的点点滴滴,是是非非,答案是否明了;梦想是否还在延长,是否还在为失意忧伤;你的承诺是否成了永久的遗憾,还是悠然自得;因为过去的惘然,是否直到现在还在付出;那许多的收获,是否让此时的你变得睿智;过去是对的,而现在却在错着,为什么?因此,端起一杯普洱茶,用心感受岁月的变迁,人事难定,沧桑依旧,命运多舛,可能惟有信念的永恒不会改变。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之美的伟大,而我们的人生却也因为经历的越多也就越会明白,所有的过往都已成故事,现在的你,还有多少的感慨在沧桑中没有放下,或者在安乐中没有方向;是一味消沉,还是积极向上;普洱茶那入口即化的陈韵会让你神清智明,一切明了,心平气和,不追求一时之利,会让时间来给你酝酿精彩的人生;品饮到能使喉头润化的茶汤,也让人安稳、充实、舒心、还有那回甘的甜润,持续到好久;孤闷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身轻利。

普洱茶沧桑的陈年岁月,会让回忆像茶汤那样猩红明亮。人生的回忆虽然有时伴有伤痛和悔恨,其实,回忆也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启明灯,也惟有回忆会让我们看清真正的自己。世事如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的,我们要在回忆里把它找回来,让人生的路更加充实,让生活精彩;在这漫长的岁月,短暂的人生,平凡的日子里非同寻常。

我努力而为,无怨无悔;我坦然面对,何须烦恼;我热心奉献,价有所值;我看懂一切,一生何求。

所以品味普洱茶的一段岁月,就是品味人生的一段过往。普洱茶的表现,在那陈香的琥珀色之中,显现着“中和,宁静,以及明志,怡心。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悠悠岁月,漫漫茶香——莾枝茶山》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古茶山”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