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镇沅马邓马鞍山古茶园开展茶文化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 : 2019-12-09
茶文化 云南古树普洱茶 普洱茶云南

【www.cy316.com - 茶文化】

芳香镇沅,茶的故乡。镇沅有2700多年树龄的茶树王,有有名的者东马邓茶、按板镇老乌山茶、勐大砍盆箐茶,是名副其实的茶王之乡。作为茶的传人,孩子们怎么能不懂茶呢?为了让孩子们懂茶、爱茶。镇沅直属小学四(5)班于2019年5月25日,到马邓马鞍山古茶园开展以“马邓马鞍山古茶园茶文化研学活动”为主题的校外实践活动。

5月25日早上七点,孩子们就整装待发,七点半准时驱车直奔茶山。26辆车组成的车队成了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路上,我们欢呼,我们雀跃,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了马邓马鞍山古茶园。

茶厂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稍作休息,集合队伍就向茶山出发了。

来到茶山,茶厂领导亲自给同学们示范了如何采茶。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听完领导的讲解。就迫不及待的背上小茶箩开始采茶了。大人们也紧跟孩子身后,置身茶海中,指导孩子们采茶。还不时掏出手机拍照留念。还有人一边哼着采茶歌一边采茶。提着小篮子,唱着歌儿……虽然孩子们采茶的装备不那么专业,可是采起茶来的那一股认真劲儿,丝毫不输给大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片片都是我摘的!”把采摘下的鲜叶轻轻放进小茶箩里,看着小茶箩里的鲜叶慢慢多了起来,一种成就感也从心底油然而生。有的说:“我还是第一次采茶呢!原来采茶也有这么多讲究。”有的说:“我肯定是采的最多的!”看,孩子们成了茶山上五彩的小精灵了。

鲜茶采摘回来后,便开始进入制茶环节。一番体验下来,不少孩子也真正感受到了一杯好茶的来之不易。平时大家喝的茶都是买来的成品,只晓得茶好喝,这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也不晓得。现在亲身体验了,才晓得这么不容易。

在绿意葱茏的茶园里,与孩子一起体验采茶,别有一番风味。鲜叶采摘后,再在手工制茶坊一睹制茶过程,半天的时间,见证了每天喝的茶从嫩芽变成茶叶的过程,切身感受中国茶文化,孩子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看着自己的收获,孩子们开心的笑了,那么灿烂,那么自豪!时间在孩子们开心的瞬间悄然流逝,傍晚,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依依不舍的启程返家。采茶活动孩子们虽累,但却快乐着!这种快乐无需言语的表达,全部写在张张童真的脸上。

此次采茶实践活动,把课堂转移到了大自然中的茶场中,将孩子们课堂所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对茶的兴趣,对生活来之不易的解读,给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洗礼:有劳动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小小茶芽里,蕴藏着一个大大的世界。此次活动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劳动观念,又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展现了镇沅直属小学课外校本课程的开展。

cy316.COM编辑推荐

马邓茶_普洱26座古茶山云南镇沅马邓古茶山怎么样?


马邓茶是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自古以来有着较高的声誉,然而在马邓茶的原产地,马邓茶从来都是要被“订购的”却鲜为人知。所谓定购就是指当地茶叶初制所和分散农户分别订购到茶农,包揽当地马邓茶鲜叶的收购加工。

据了解,马邓茶多数是绿叶市场,老百姓一家有两三亩,都要通过做茶人、商人去进行加工。目前者东镇马邓茶区域共有3个初制所,成规模有3户,小规模经营30户左右,茶农不用再辛苦背着鲜叶到集市上进行交易,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在家里就能坐等茶商的收购和订制。

正值茶叶上市之时,在者东镇马邓村,正在帮忙别人收购加工茶叶的老房子组当地村民刘应德说:“鲜叶茶农个人家采来卖,我负责收购,今年鲜叶的收购价17至20元每公斤,能收个五六百斤。我们收购的茶叶纯度是是有保证的,哪家有多少古树茶,地块在哪,我们都清楚,一般都是定户、定地块去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收购。”

历史上的马邓茶是用马邓特有的古树茶品种的原料加工形成的晒青茶,马邓茶属乔木型大叶种茶,具有茶水翠绿,色美味香、耐泡、茶碱不腻茶杯等特点。在1981年云南省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马邓茶获得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的荣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

马邓茶在者东镇分布区域广泛,茶叶品质各有不同。马邓茶分为3大片区,分别是拉连片区、马片区和马球果子片区,三大片区有三个不同的特性。拉连片区更苦,爆发性强、味苦,马果子片区出味慢,回味甜。马邓茶历史悠久,出名早,孕育了“金阳”“顺意”“麦地”“马鞍山”等茶企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被订购”的局面。享誉中外的马邓名茶和如今分散“被订购”的格局形成了马邓茶当前的发展现状。原题《被“订购”的马邓茶》

【马邓古茶山】相关

一路水墨:行走马鞍山茶园


马鞍山位于临沧市镇康县忙丙乡,据说因为外形像马鞍得名。在镇康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听不过阿树瑟,好喝不过马鞍山。”

第一次喝到马鞍山茶时,最记得的是她特别的香气,茶汤微苦,马上又化为一缕缕甘甜。给我的印象,像镇康女人的性格:个性直爽鲜明,又不失柔和与女人味。所以一直想亲自去看看。

2017年4月,终于有机会去看看。

去马鞍山那天,天下着雨。正赶上南伞到凤尾路段修路,一路泥泞,到达凤尾再沿一段山路行走一段,才算走上了去马鞍山的“正道”。

蜿蜒的环山路算不得开阔,云雾像丝带般缠绕在如翠如黛的山间,还有凤尾竹掩映,像一幅柔情缱绻又开阔的清淡水墨画。

马鞍山气候呈立体垂直气候分布,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气候。“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马鞍山分为三级茶区。相比另外两个茶区,大包包茶味偏甜,既有马鞍山茶特有的香气,又少了一些苦涩的味道。大包包古树茶汤色黄亮,甜味像梨果初绽,汤感润滑,像锦缎绵绵。大包包是这里的核心产区。这几年,伴随马鞍山茶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政府的支持。马鞍山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在大包包茶区附近修了石阶,塑造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

沿石阶而上,走累了可以在路边的亭子休息一下。

绿油油的茶山景象,在你面前立体地铺开。据说,大包包茶的茶叶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采摘。但在行走茶园的过程中,还是看到,一些茶树经过茶农的矮化。

喝过一点被矮化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大包包茶,相比从没有被矮化过的茶树上采下来的茶,平淡了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便利与利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所谓“改造”。然而,矮化茶树是为自己采茶提供便利,还是牺牲了更长远的利益呢?一路一路一路从泥泞到风景。

近几年,因为云南三大茶区名山茶大热,出现了茶叶采摘过度,茶叶质量下降等问题。马鞍山的古树茶还没有经历过度采摘,属于刚刚把面纱揭开,以积极的面貌示人的姿态。也因为镇康县当地的古树茶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马鞍山茶的香气和口感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知名度也在提高。

也有一些拍摄马鞍山茶的宣传片和微电影出现。然而,在我看来,对茶的表达,与其停留在单纯的宣传层面,不如深入去挖掘和表达当地茶的内涵,以及展示对当地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17年跑茶山时,朋友托我帮他买了一点马鞍山茶,我把在马鞍山做茶的一位小伙的联系方式也给了他。今年,朋友问我还跑茶山吗?我说不跑了。朋友说:“今年我问那个小伙子茶价,马鞍山茶比去年贵了。”听了以后,笔者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现象。一方面,马鞍山茶相对其他所谓名山茶,确实有着比较高的性价比,目前环境也算生态,民风还算朴实。并且,马鞍山茶也有着自己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另一方面,茶的核心价值毕竟在于品饮。然而,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过度追捧与炒作名山茶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里提出过“炫耀性消费。”他说,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满足直接的物质需求和享受,同时也是为了显示自己优于他人,而对某些消费并拥有的物品进行炫耀。对“名山茶”的追捧,可以说,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有名茶,无名牌“也是目前中国茶界存在的现象。

以“占山为王”与炒作名山茶来运作的方式,固然为茶山和茶农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然而,也会遭遇原料过度采摘与炒作的危机。有人已经开始对山头概念进行反思,“去山头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去山头化的拐点也许即将到来。只有回到茶本身,在鉴藏、品饮、时尚等细分市场领域确立核心优势,建立标准并塑造品牌,相应的普洱茶产品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只希望有特点的马鞍山茶在获得关注的同时避免自己落入被过度炒作与消费的怪圈。

从马鞍山回来的路上,风景相比来时更加明丽。看着一路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情景,为终于能亲自上马鞍山看看马鞍山上的茶树而欣慰。

今年泡去年带回来的马鞍山春茶,温杯烫盏,茶叶入盖碗,沸水洗茶润茶,条索娉婷舒展,飘着清香的雾气絮絮升腾,像绽放开的云朵,茶杯将那幅山水带到我面前,听朋友说他联系马鞍山那位小伙时茶价更高的事。也希望马鞍山茶在获得更多认可与关注度的同时,能从容理性并不疾不徐地走出属于自己良性的发展道路。保留住目前让人来了还能产生愉悦感的景象。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马邓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勐大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马邓古茶山。

马邓古茶山自古盛产名茶,曰:“马邓茶(或老马邓茶)”,是镇沅的传统历史名茶之首,因史上以制作绿茶而出名,故又称马邓大绿茶。其名声早在300年前就扬名于世外,后于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被称为绿茶类中的明星产品。

马邓茶园是马邓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地处哀牢山西坡,原产于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现有迹可循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800年前,现存的栽培型乔木型古茶树约有500余亩。据说,现存的部分古茶树,是300年前肖氏家族引导而种植的,当时的肖家居住在离马邓很近的凹龙村,知晓马邓茶在外畅销,就发动当地村民栽种。

传统的马邓茶,特指原产地域内特有的有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的古茶树品种茶。该树种特征生育能力较强,抗寒性较强,其原料所加工而成的晒青茶,具有身披白毫,芽叶肥壮,香气馥郁、带野生茶的甜香,滋味浓厚,品来喉韵甘润绵长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在普洱市其他县区也有引种。

在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之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一向有着较高的声誉马邓茶,在近几年来,其“真容”难寻“芳踪”难觅,被业界传闻是名存实亡历史名牌茶。追其缘由,是茶叶种植面积少,品种老化产量较低,古树茶与台地茶混杂等所致。其实不然,深入马邓茶园的人就知其故,今天的马邓茶已沦为一个尴尬的角色——茶叶“味精”,成了一些厂家商家制作拼配普洱茶产品时用于提香与增加回甘的原料。

以马邓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肥壮,汤色黄亮,苦涩较弱,回甘快而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厚重,山野气韵强。普洱市镇沅县五大古茶山讲解暂告一段落,下期讲述普洱市景谷县区域内的五大茶山。

茶话临沧:百岁老人与马鞍山茶


“好唱不过阿数瑟,好喝不过鞍山茶。”这是近几年来,流行在镇康县耳熟能详的民间打歌调。歌中所唱的“鞍山茶”,产自忙丙乡马鞍山村。如果借鉴一句古诗,那么“山不在高,有茶则名”应该是马鞍山的写照。事实上,人们垂爱马鞍山茶还另有原因——这里的百岁老人。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而喝茶与养生缔造的文化便是其中之一。“马鞍山茶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持久,回味甘甜,是镇康好茶的代表。”村支书字永华自豪地说,“除了香茗,马鞍山人的长寿‘秘笈’也是我们的金字招牌。”马鞍山村辖11个村民小组,有433户2023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有130人,80岁以上的有43人,90岁以上的有6人,100岁以上的有1人(原有5人,其中105岁的李招娣等4位百岁老人已相继过世)。村委会主任高会斌说:“马鞍山家家户户种茶,全村现有茶园5020亩,其中古树茶3500亩;茶叶销售占群众总收入的70%以上,种茶、制茶、喝茶是村民从小到老的必修课。”

朱正会是一名村干部,得知记者采访中有长寿老人的内容时,她说:“去我家吧,我阿公(爷爷)今年已经超过100岁。”朱正会家住大坟山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约2公里。

去大坟山组的通畅路途径马鞍山茶核心区——大包包茶地。大包包茶地面积有302亩,涉及农户42户。“这儿的明前茶最高售价每公斤仅为360元,就目前全市的优质普洱茶而言,这样的价位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朱正会沿路向记者介绍,“喏,山上凹下去的地方形似‘马鞍’,也许正是马鞍山地名的由来。”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记者走进大坟山组时发现,这里至少包含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气候特征。令人称奇的是许多农户的园子地里,共生着热区作物澳洲坚果、温带树种核桃以及一株株古茶树。整个村子被参天古木所点缀,淹没在“绿色海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在两棵古椿树下,一位手杵拐棍的老人向我们徐徐走来。老人说,她叫李枝会,今年有87岁,刚找野菜(猪草)回来。在老人的记忆中,村里的茶树她小时候就长得很高。“前几年我还会摘茶呢,最近腿脚不好,不敢摘了。”李枝会老人腰板还算硬朗,“我想喝茶,就让孙子、孙女摘给我。”

来到村子上寨,今年89岁的秧正柱和87岁的林凤秀老夫妇家是我们拜访的第一站。记者抵达时,秧正柱正准备外出做活计,而林凤秀则到寨子里串玩去了。记者曾经观看去年媒体采访二老的视频:林凤秀是主角,她信心满满地说他俩要争取活到100岁以上;而秧正柱是配角,仅仅是陪着笑笑而已。现在,妻子不在,不知本来就话少的秧正柱能否配合记者完成采访。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谈到喝茶时,秧正柱打开了话匣子。“我早上泡一罐,晚上也泡一罐,天天喝的都是马鞍山茶。”秧正柱说,“这个茶回味好,不苦涩。茶好不好喝,关键靠做,另外是阳光照着处的茶做出来更好喝。”秧正柱还指着院场里晾晒的老粗茶向记者介绍,这些茶看着丑一点,但味道不错,是自己留着喝的。

离开秧正柱家朝村头走,不足百米之处便是百岁寿星朱发生家。朱发生今年刚好102岁,他老伴30年前去世,膝下有2女5子,都还健在并已四世同堂;长女今年80岁,在南伞居住。如今,朱发生与57岁的小儿子朱玉华生活在一起。

“您几岁了?”“100多岁喽。”“您平时喝茶吗?”“喝呢。我年轻时候,两、三天的冷茶都敢喝。”“您身体还好吧?”“好呢。只可惜眼睛、耳朵都不方便了。”“我们给您照相嘎?”“可以。我要是眼睛看得见,我也给你们照……”

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朱发生给人的印象是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而且还幽默风趣。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百岁老人,还以为在和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聊天呢。

朱玉华说:“去年以前,老父亲在家里走动还算灵活,不消我们过多服侍。他总是闲不住,还能做比如剥玉米等简单的活计。今年,他的眼晴看不见东西,我们舍不得让他有任何操劳。就是农活再忙,家里随时都有人陪伴他。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赡养老人是我们的福气啊!”

据介绍,朱玉华家现有古茶树3亩多,今年春茶鲜叶价格每公斤在20元至40元之间,全家春茶收入超过5000元。朱玉华家院场里也有茶叶晾晒,他说这些茶都不卖,是专门留给老人喝的。

茶人不该遗忘的普洱茶山:马鞍山_临沧著名的普洱茶山


导读:了解马鞍山古树茶前,首先得了解下镇康县这个地方。对于内地许多人来讲,这个地方是第一次听到。

镇康县隶属于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临沧市西部,南汀河下游和怒江下游南北水之间,南接耿马县,东邻永德县,西与友好邻邦缅甸果敢县接壤,北与保山地区龙陵县隔江相望。全县国土面积2642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镇康县下辖3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南伞镇。总人口为176356人,生产总值28.6亿元。镇康县是一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十二五“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到3000元以上!

根据地方政府规划,到2020年,镇康全县茶园面积将达到9万亩,茶叶总产量1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4亿元;全县将累计建成生态茶园建设2.4万亩,建成高香型红茶、绿茶基地,特色茶基地累计达1万亩;建成茶叶庄园6个,组建6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但是现状是,山头上的茶叶采摘后连及时送到初制所都存在较大的困难。

这即是发展障碍但更是其他茶山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云南三大茶区名山头的古树茶在多年过度采摘后已经出现茶叶质量下降的问题,而马鞍山当地的古树茶多数还未有人进行开采;二是镇康县当地的古树茶尚未进行规模商业开发,茶叶算得上物美价廉。

因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地形地貌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8.7摄氏度,年日照时数约2333小时,无霜期长达33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相对湿度81%。90%以上的土壤PH值在4.5~6.5之间,并且含硒丰富。

马鞍山属于低纬度山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季长,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大气、土壤、水质无污染。

据史料记载,早早明代就有茶树生长,留有人工栽培痕迹的古茶树随处可见。据《镇康县志》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从勐库引进茶种,茶叶种植开始推广。冥国二十四年(1935年),茶叶生产进入初胜时期。

马鞍山村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33户,古茶园在山区和半山区,全村古树茶面积3500亩,茶叶鲜叶年均产量320吨,晒青茶80吨,产量普遍偏低。

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品质的马鞍山茶。

马鞍山古树茶芽头大而漂亮,但茸毛不多,干毛茶多呈墨绿色,品鉴时汤色黄绿明亮、清香色绿、香气高扬持久、滋味鲜爽、涩苦轻、香气高、清甜甘爽。

寻茶记:“芳香镇沅”之马邓茶示范园


普洱市镇沅县,遗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野茶树:“千家寨野生茶王树”,世代居住着14个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茶事。尤以“太和甜茶”和以“马邓茶”为根的苦聪人茶事民俗最具代表性。“太和甜茶”随时代而沉,而“马邓茶”却生生不息,成为镇沅茶业的开拓先驱。承前启下,开创苦聪新生活,镇沅茶业新局面。它让我们再次体会“前人挖井后人喝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种茶后人吃茶”的因果!

者东产茶,马邓茶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乡党委政府一直想用产业来脱贫,用产业来致富。多种尝试之后,又回到了茶。认识到只有茶,最结合实际,最能为山区人民再造一条腿。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快。为此,成立乡镇企业“云南马邓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由自学成才的本乡人,副乡长杨仕民兼任。我的校友也由此入乡工作,时常听他们讲各种趣闻,有时还拿些山货共享,让我很是羡慕,很是向往。从他们那我知道了杨副。听说早年为村干部,被直选为副乡长,人很风趣;制太和不得法的我,进马邓茶业公司后就入基地。初见杨副,不觉他是官,谈话间便做好了饭菜,特香!席间说起“示范园”。为寻求马邓茶之突破,规模连片,良种密植,高产高效,开创镇沅茶业新局面,规划在“者东乡者东村蛮奴、肖家”。那里我熟!

者东村有个“镇沅第三中学”,而最出名的确是“飞来寺”.我有同学于此,我放假常来耍,河边山里到处藏有乐趣。记得“者干河”钓鱼,用的都是双钩,可钓得很多“红尾巴鱼”(又名“石榴鱼”)……最难忘是蛮奴的甘蔗地:甘蔗快熟了,我们就去偷。他们有经验,总是午后带上书包去,事先还把刀磨得快快的。进地中央后,一人扶住甘蔗,一个用快刀围着树割。不出声响,不让树摇,不让路人察觉一点异样。就是家边地,就是有人,也不怕,照样搞定。弄成小段,装入书包,跑到无人的山岗上,看着风景,吃着甘蔗,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当甘蔗收割得差不多,只剩小块小块地时,那些平时分群而居的鸟儿,就会飞来,集中夜宿。夜里,我们拿着“弹弓”而入,距离近,一打一个准,收获颇丰,美味尽赏,又是一个开心夜……这里我太熟了!

说干就干,一切来得那么快,在我还没准备之时,就进蛮奴。有多年农村经历的我,还是心有点虚,就像个离家的孩子……好在还有乡工作队,有张副乡长,有杨老。而张副也是因工作出色得民识被民赏,由村干部直选为副乡长。有这两位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相助,项目进展迅速。我们负责设计规划及具体项目的实施,乡上负责土地村民及其它各项事物的沟通协调。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工作,他们深入一线,入村进寨,抓住每次机会,让任何地点都是办公场所,及时的解决问题,使得“示范园”建设搞得红红火火。杨老工作经验丰富,又懂专业技术,被定为联络人,入社蹲点,进寨长驻,及时的解决问题,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工作迅速开展的同时,问题也多,烦恼更是不少。唯有杯“马邓茶”让焦躁不安的我,得到平静,渡过漫漫长夜,迎接明日曙光。

云南马邓茶业有限公司的成立,让居住深山的苦聪人看到了希望,热情饱满的投入开发。村村种户户植,不几年又建了几个小初制所,产出了茶,品之“苦尽甘来”。而且甘是那样持久,那样的长。可谁又明白它是“先苦后甜”。那苦是那样的猛,那样的强,又有几人能受之!产业发展,也得“天地人和”,可天不助也!最终,公司改制,对外招商引资,再造“马邓”。“马邓”名大,众人皆入,我也前往。考察后,听前辈,结合自身,我拜师入门,静心制茶,成人救己。这时喝的马邓茶也与前不同,它清香怡人,回甘持久,苦也没那么猛,也没那么强。我时常看着随水而扬的“茶亳”,忽闪忽闪的悠然飘落,在茶香中回想一天所为。品茗思过,言行自省,舒缓过后,才去洗漱饮食安睡。

改制后的马邓茶又焕发了生机。各村寨都有相应的公司或个人入驻,生产的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邓茶,而多是“马邓绿茶”。它因品种好,环境良,生态佳,技术优,而让人们重新认识,更有信心,决心把它做好。为进一步发掘它的潜力,“示范园”就因此而建。侯总也因各方优而定。转眼定植后的茶苗,就第一次“打顶分杈”。看着社员采的嫩茶鲜,心理充满期待。品着杨老亲制的手工茶,梦想转眼变为现实。“示范园”建设大功告成,我又走入哀牢山深处,与苦聪人民共建家园。

深入马邓深入实际,让我更加感叹前辈们的艰辛,明白人们的祈盼。在这我系统学习,掌握了茶业知识,明白了马邓“大绿叶子茶”之优。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探明了苦聪人为什么会“冷水泡茶”。思考“示范园”那连片,规模,无间隔的“地毯式”开发,对我们山区茶园建设,可有益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建立了自信,树立了信心,相信“太和甜茶”也必有其因!

山里的生活是艰苦的,与民同建中也深刻体会到“小农意识”之患,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及有关马邓茶开发的陈年旧事。多少年过去了,有些人还是念念不忘当年之诺,都把帐记到这产业先锋,领路人的身上,时常旧事重提……杨老在他们眼中,远不是侯总评价的“……只知埋头苦干的老黄牛”。记得有次会议,社员又私语。书记放声大唤“曾今的都成回忆,伤痛也会愈合,艰辛的付出必有好的回报。相信马邓茶,面对现实,敢于进取。终有天,你们能享到他的福,体会到他的苦衷,……到那时,记得提些茶去给他,去登门拜谢!而且要头春茶……!”看着雨后的哀牢山,大雾渐渐而起,我也被埋其中,更辨不清明天是晴是雨!思乡之情,顿泛心头,离家远行的我也该回去看看了!

马邓茶的开发是镇沅茶产业第一次规模化尝试,有了他们,才有后来“五一茶”的成功。它还是苦聪人的又一次自醒自救。他们的奋发所为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他们的发展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原始部落,正从马邓茶中找回了自信,培养出更多的产业骨干,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项建设之中;一切皆因“前人栽树后人得果”。只是这产业领路人,不闻其声,不见其影!

收获颇多的我,太和,终有所得。随“天上人间”茶楼的开张而广交四方,让我由太和入普洱,一路向南。认识了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茶的博大精深,张弛有度,百家共鸣。在普洱名扬天下之时,又忆马邓,寻机再次品茗探山。

普洱的一个傍晚,闲游的我,偶遇秋雨,避于市井。“雨不大,但会长,进来避避,喝杯热茶…喝喝我们镇沅马邓茶……”一听家乡人,细看快餐店。饭菜皆有。已晚饭过的我又点一份,泡杯茶,找个角落,名正言顺的坐起,静看主人忙。一老者过来看烟,我与他认老乡。说起往事,说起马邓茶,一言难尽!他说他姓王,者东凹龙人,开发马邓茶时曾与杨老共事。操劳其中,未得愿,心有不甘!我问今回看,可后悔?老者自点烟,翘起“二郎腿”,烟刚燃话就出:“当年,马邓是宝,我们却视为草。宝在身,却到处找!别人的艰辛付出,我们却反把其误。……今天马邓如雨后春笋般,山山竞放”“春来采茶,夏来种烟,秋收核桃,冬来普洱伴儿好避寒”“好了!好了!一切都变了!几年前就有人提茶去找仕明……我人没去,茶到…。“谁都年轻过,谁都有梦想。有他带我们,不成事也无憾!”“听说体健好,声明朗,依旧乐呵呵的”“我也想找老友们吹吹,到时邀,一起去……”

在普洱为众所好的今天,马邓茶又有了新变化,各村寨的茶山,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续云南马邓茶有限公司之后的“金阳”“顺意”“麦地”“杰力”“白岩”“凹龙”“马邓”等茶厂,群雄并起,热闹非凡,共同续写着他的传奇;杯中茶尽味依然,秋雨反复势无常。马邓古茶春尽放,天地人和好时光!

云南镇沅:全力打造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茶文化旅游品牌


云南省镇沅县是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有野生古茶树居群和栽培型古茶树居群26.85万亩,有老乌山古茶山、马邓古茶山等5座古茶山,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品质优异。近年来,镇沅把茶产业作为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骨干产业,全力打造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茶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

建设生态茶园,提升茶产品质量。按照“抓基地、提质量、增效益、树品牌、创市场、拓旅游”的思路,提高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改善茶园宏观环境条件,减少和控制茶树病虫害,严格管控违禁农药化肥在茶园中施用,解决茶叶农残问题,形成良好生态循环,提升产品质量,打牢“绿色、生态、有机”原料基础。2010—2016年,建成生态茶园8.38万亩,实施茶树生态留养0.58万亩,绿肥套种0.5万亩,推广使用粘虫板、杀虫灯、割草机及生物农药等进行绿色防控2.3万亩;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设立农资供应网点33个;审核发放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登记证书10321户7.68万亩;共投入生态茶园建设资金1951万元。

转换认证有机茶园,增强市场竞争力。镇沅县五一茶有限责任公司、金阳茶业有限公司、顺意专业合作社、马邓茶业有限公司、叶氏茶叶有限公司、迎春茶业有限公司、杰力茶业有限责任公司7家企业已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认证面积1.65万亩。全面提高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茶叶价格大幅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得到提升。

打造特色茶庄园,“茶旅”融合发展。推行“茶业+旅游业+文化体验”的生态观光茶园模式,着力打造五一、嘉德、茶山箐3个生态特色茶庄园,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茶文化元素融入茶庄园建设,突出生态观光、标准化生产、文化旅游等主题特色,使生态茶园建设与旅游观光、庄园经济联动发展,相得益彰,绿色工业生产与绿色休闲度假完美结合,一二三产共享发展,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2016年末,3个企业共生产工业产品茶及旅游宣传产品518吨,实现产值5690万元;共接待国内外茶商及游客1.68万人次,创收420万元,新增利润125万元。

塑造茶叶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依托“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这张靓丽“名片”,强化提升“世界茶王·芳香镇沅”城市品牌形象,全力打造“五一茶”“马邓茶”两个知名品牌;以老乌山古茶山普洱茶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挖掘打造“老海塘、砍盆箐、茶山箐、打笋山”等名山古茶品牌。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普洱市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证明商标”,多层面做好品牌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茶企业已注册“五一”“马邓”“老乌山”“老海塘”“茶山箐”“千家寨”等茶产品商标47个(其中“五一”茶商标已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马邓”和“苦聪”茶商标正在申报普洱市知名商标;“镇沅砍盆箐茶”正在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开展茶文化活动,开启“爱心茶园”扶贫模式。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茶博会、展示展销会、名优茶评比及普洱茶加工、斗茶大赛等各类茶事活动,并在镇沅成功举办2014普洱茶加工比赛及2016普洱茶斗茶比赛。在普洱市2014普洱茶加工大赛中,镇沅选手兰发明荣获晒青毛茶手工制作大赛二等奖;罗家迎春生态古茶厂制作的普洱茶产品“后茶园”生饼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4秋季中国(广州)国际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竞赛”金奖殊荣。在2016普洱茶斗茶大赛中,镇沅县选送的2款茶叶分别获得现代茶园晒青茶及古树茶晒青茶铜奖。与云南省茶叶电子商务协会对接、交流,动员相关茶企业加入“爱心茶园”认购平台。2016年12月14日,云南茶叶电子商务协会与“爱心茶园”项目合作单位金阳公司、五一公司、顺意专业合作社签订“爱心茶园”战略合作协议,金阳公司已先行组建镇沅苦聪人“爱心茶园”专业合作社。

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近日,普洱市古茶山巡礼报道组一行,克服重重艰险,深入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古茶山探访,了解砍盆箐古树茶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当地群众又是如何依靠茶叶脱贫致富?

山路危险

由于正值雨季,寻觅古茶山路上,大雨下个不停,泥石流灾害频发,此时传来噩讯,前方勐大镇旁的按板镇宣河村委会六道河小组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人失联,进不进山让记者很是犹豫。稍作片刻休息后,看雨小点,记者继续进山寻茶。从勐大镇六况村委会出发,只有16公里的山路。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路边山沟里洪水滚滚,靠路边坡一面细碎泥石不时滑落。同行的资深茶人、普洱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周金生,双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驾着车。

“虽然我在云南生活10多年,暴雨天气开车在颠簸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如果带其他朋友来,会被吓着。”周金生说。

在如此险境开车寻访古茶山,让同行的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很兴奋,不时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来个自拍后发到朋友圈。一路上,雨下个不停,透过茂密的思茅松,对面山一片雾蒙蒙。到一个弯度较大陡坡路段,周金生停下车,伸出头看路下洪水滔滔的河谷,看准路面后,才将车驶上坡顶。六况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陈宗良开着自己的车,在前面做向导,看到后面车子停下,急忙下车走到后车前指挥。

到了砍盆箐山间,雨下得更大,大家将车驶到村小组长李要福家休息。

发现茶树

陈宗良介绍,古时候,村里的老人将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成木盆使用,此地被称为“砍盆箐”。为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顺溪漂流出去,也有人称为“砍船箐”。

在普洱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藏在深山的砍盆箐古茶,在广东、昆明、普洱一些茶人中颇具一定的名气。

陈宗良说,以前文况村一个男子到景谷县,带回一些茶籽回来栽种,从那时起,村子周边的山上长出一棵棵茶树。直到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一些茶叶,带回昆明检验,发现茶品质不错、特别是古树茶值得收藏保护。

改善生活

据介绍,砍盆箐村坐落在半山腰,共9户40余人。透过朦胧雾气,记者找寻到生长在深山的一棵棵古茶树,高约5米,苍穹的枝干上,斜生出许多弯曲的穹枝,枝条上长满翠绿的叶,在雨水的滋润下,嫩绿的芽已长出。

陈宗良告诉记者,整个砍盆箐村小组,有800余亩茶山,古树茶有100余亩,目前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加强,由38个村民组成砍船箐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各户采摘的春茶、雨水茶和秋茶,交到合作社制作,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据悉,2016年古树春茶卖到3000元到5000元每公斤,生态茶卖到200元到600元每公斤。因为砍盆箐古茶品质优良价格一路攀升,使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砍盆箐古茶山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委会,海拔191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山上有上千棵古茶树,树幅较大的有三百余棵。相传,这些古茶树是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山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树品种为有性大叶群体种,古茶品质优良,汤色金黄透亮,香高味醇,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茶叶常识:云南思茅的普洱茶文化


地产名茶闻普洱,山有奇松晓思茅"。思茅,素有"绿海明珠、林中之城、天然氧吧"的美誉。她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10.3万亩的普洱茶叶种植基地,普洱茶加工厂170余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累了一天农活的布朗人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冲泡上一碗自制烤茶以犒劳自己一天的劳动。饮烤茶既是当地布朗民族的一种民俗特色,也是布朗族人的一大嗜好。

先将茶叶放在小陶罐内或瓦片上于火上烘烤,待茶叶焦黄时再冲入开水,顿时茶香四溢。这种茶水极酽,入口有苦味,很解渴。所以每次仅饮一小盅。假如有客人来了,一定要以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由主人自己喝,第二罐才给客人饮用。主人喝第一道茶,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第二道茶味道最好,奉献给客人。

茶城饮食文化

思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点,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化氛围,既有来自区外各县的风味美食,也有思茅本地传承几十年的地方佳肴,更有就地取材,以茶为原料制作的丰盛茶餐。同时,遍布城乡的农家乐风餐饮,也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吸引人们食欲的一道田园风景。匠新独运的思茅特色名菜--风味土鸡、大红菌、鸡豆腐、水酥;韵味十足的民族特色餐饮--爱伲山庄;美味聚集的彝家特色山寨--高家寨;风味独到的茶城特色菜肴--茶餐。

茶艺、茶道、茶乐

所谓茶艺,讲求的是制茶、泡茶、喝茶、品茶、闻茶、看茶、吃茶等方面的技艺。

所谓茶道,讲究的是饮茶的文化,这里包括喝茶的礼俗和规矩。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核心是和谐。

普洱茶乐是一种传承了百年的洞经音乐。古人有听乐品茶之习,自流传至今。乐中有茶、茶中有乐。经过一代代茶乐人的不断创新与探索,在思茅这块古朴的大地上,古普洱茶乐已经流传百年,至今还保有完整的乐谱,有专门的乐队进行演奏。

云南普洱茶的原生态茶文化


普洱茶是一种原生态文化,普洱茶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地方强势茶类。

1、原生态茶文化的内涵

(1)原产地——地方特产

(2)原生态——绿色、健康、有机

(3)原住民茶文化——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

(4)原味——天然风味

晒青没有经过高温的加工过程,最能保留茶叶的原始风味。这也是越陈越香概念赖以建立的基础。

2、原生态茶文化的商业价值

(1)怀旧价值

现代社会是强调进步的社会,社会在快速进步的同时也丢弃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留恋,因此,伴随进步而来的也是一个怀旧的社会,人们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貌似陈旧的物品与生活方式来寄托思古之幽情。普洱茶就是这样一个好东西,遥远的马帮、诸葛武侯遗留下来的茶种、传统的晒青的那股淡淡的太阳味道、古老的石模压茶工具等等,都是绝好的怀旧与寻根题材。所以,古老的马帮一走进现代的北京城就引发了京城各路媒体的追捧,不但热透了天子脚下,还将其余波扩散到整个中国北方,从而形成了全国的普洱茶热。

(2)异域价值

对于内地来说,云南是边疆;对于中原来说,云南是化外之邦。相对很多国人来说,云南就是异域,就是别样的风情,很多人来云南旅游是抱着猎奇的心理来的。而普洱茶是中国茶类中异域价值最足的茶类。首先,从茶叶的本身而言,在种植方面云南有很多野生与野放的的茶叶,在加工方面云南的晒青与传统石模工艺,在产品的形态方面拥有独特的饼、砖、沱形式,还有背离的贵新茶的茶叶传统主张越陈越香的价值,这些信息对第一次接触普洱茶的人来说,与其经验价值截然相反,面对以传统茶叶革命者姿态出现的普洱茶,消费者往往有错位感而产生强烈的异域感。其次,在普洱茶身上附加有很多神话、传说及少数民族茶文化,这也是产生异域感的一大原因。将普洱茶的异域感与旅游相结合,可以开启巨大的茶旅游产业。

(3)健康价值

现代人追求健康,所以现代社会的健康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社会无疑是健康社会。现代人追求健康,其实是被现代社会不健康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逼迫的,越是稀缺的东西越有人追求。当社会普遍追求健康时,一方面说明大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而普洱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健康特性,其绿色、健康、有机的特征正好可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健康社会必然要催生庞大的健康产业,普洱茶怎样与健康产业相结合,是普洱茶产业研究的一大课题。

原生态茶文化,只是说明普洱茶是一个充满个性与特点的茶类。普洱茶可以依据原生态的特点大打特色牌,从而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与中国的其他茶类开展竞争。差异化竞争的结果是,有助于形成特色的品类与品牌,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中国强势的地方茶类。

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及价值意义


普洱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笔者曾说过:“一个人喝茶,和心;两个人喝茶,和顺;一家人喝茶,和睦;全国人喝茶,和谐;全世界喝茶,和平。”这五个“和”字,可视为普洱茶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茶树起源的摇篮在普洱市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产地在中国思普区、西双版纳,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唐南诏时的“银生节度”辖地,清代时称普洱府。清代呈送朝廷的普洱贡茶即加工于此。

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这一观点已为学术界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在分类学上,古木兰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种的老祖宗。

云南地质古生物学家何昌祥教授在《农业考古》发表论文《从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和原产地》认为,我国木兰化石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普洱市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普洱市的景谷县、澜沧县、景东县,以及临沧市的沧源县、临沧县,保山市的腾冲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共7个县。

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云南西南部的野生大茶树,则有可能由本地区第三纪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进化而来。何昌祥教授认为,印度阿萨姆地区和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等地,因不具第三纪木兰植物地理区系条件,又缺乏古木兰自身演化体系,所以,上述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之说,均不成立。

普洱市具有茶树原产地三要素:一是有茶树的原始型生理特征,二是有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三为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我国出土茶树始祖宽叶木兰(新种)化石的唯一地点在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发现中华木兰化石的地点在普洱市景谷煤厂、景东田心、澜沧勐滨三处;

世界上至今存活树龄最老的野生古茶树(2700年)在镇沅千家寨;万亩野生茶树群落,在哀牢山与景东县相连的镇沅九甲千家寨;地球上唯一存活的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活化石”在澜沧邦崴;布朗族先民种下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在澜沧景迈山……这些可称之为“茶之源”的地方,均在普洱市。2013年5月25日,国际茶业委员会将“世界茶源”牌匾授予普洱市,即是对普洱市是茶树原产地的认同。

普洱茶文化的内涵

从唐代至近代,记载普洱茶的史料有唐代《蛮书》,宋代《续博物志》,明代《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纪襄廷墓志》《思茅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这些史料和文物,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历史资料。

普洱茶文化内容广泛。广义的普洱茶文化,是指普洱茶乡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它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涉及各民族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

普洱茶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思普区普洱茶乡有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林多处。普洱茶文化区域较广阔,种植上包括清代普洱府辖区内的今普洱市茶区、西双版纳茶区、临沧市部分茶区等处茶山。普洱茶的品种特色较多,有传统普洱,亦有可制“红茶”系列、“绿茶”系列多种。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普洱茶加工是一门传统工艺,有晒青毛茶散茶加工、传统紧压茶加工,有不同的茶叶包装。

普洱茶商贸历史悠久。普洱茶贸易历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延续到现在。清代普洱贡茶由普洱府承办,受皇室宠爱,其贡茶的品种、贡茶的采办、贡茶作国礼、贡茶的影响等,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明清以来至民国,先后在普洱、思茅、景谷、镇沅、景东、墨江、倚邦、易武、车里、佛海、南峤、江城等地兴办了不少私营茶庄商号,推动了普洱茶加工和贸易的兴盛。

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专区和西双版纳普洱茶乡又兴建了茶厂、茶叶公司等企业数十家,扩大了普洱茶的国内销售和出口贸易。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在勐海,茶树良种场建在思茅,提高了普洱茶乡种植发展茶叶的科学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外和境外也出现了普洱茶企业,更加扩大了普洱茶的影响。

茶马古道及马帮文化独具特色。明清至民国时期,商人马帮到普洱茶区用骡马运输茶叶的山间马道,有昆洛前路茶马道、滇西后路茶马道、思茅易武茶马道、思茅澜沧茶马道、思茅江城茶马道、普洱思茅通外茶马道、佛海通外茶马道,沿路有马帮、牛帮、马站、马店,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马帮茶文化。

普洱茶品饮丰富多彩。云南民族众多,茶俗丰富多彩,布朗族吃酸茶,饮烤茶和青竹茶;基诺族吃凉拌茶,饮煮茶;哈尼族饮蒸茶、烤茶和土锅茶;彝族饮烤罐茶、清茶、盐巴茶和油茶;傣族、拉祜族饮竹筒香茶;佤族饮铁板烧茶和擂茶;傈僳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三道茶;藏族饮普洱紧压茶;纳西族饮酥油茶;汉族多饮盖碗茶……饮茶方式大致有重视其观、闻、品的“品茶”和解渴的“喝茶”,还有少数连茶带水咀嚼咽下的“吃茶”。自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普洱茶节以来,普洱市搜集、整理、推出了普洱茶艺,其中有传统茶艺、民族茶艺,兴办开设了许多茶庄、茶馆、茶企业,通过饮茶和表演等各种方式弘扬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与人们的精神文化关系密切。普洱茶与民族宗教的祭祀有关,许多宗教仪式都要用普洱茶。普洱茶产区各民族婚丧嫁娶、节庆习俗、生产劳动、休息娱乐,都要用普洱茶,茶已成为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普洱茶与民间医药保健有关,普洱茶的药用及保健功能正不断得到科研和实践证实。普洱茶销售到港澳台地区及世界许多国家,深受人们欢迎。普洱茶论文、

普洱古茶山巡礼:“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_老乌山_马邓茶怎么样


普洱茶,始于三国,盛于唐,兴于清,名于当代。镇沅县在茶的历史文化上,与景东县一脉相承,且距《蛮书》中记载的银生城最近。其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南余梢,云岭余脉无量山与哀牢山纵怪惯全境,境内群山并列,山高谷深,谷岭相对高差值约2391.9米(最高点为县境内东部九甲乡大雪锅山主峰,海拔3165.9米),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其地势可概括为:四河(者干河、恩乐河、勐统河、景谷河)流经两山下(哀牢山、无量山),北高南低高差大,河谷只有两小坝(恩乐、勐统),形似东驰一骏马。

1991年,镇沅境内因发现一株树高25.6米,树龄约2700年茶树王轰动世界一时。按时间往前推算,此茶树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时就破土而出,发芽成长了。镇沅也因此树而得美誉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以及其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茶马古道遗迹等,颇得外界盛赞。据统计,在镇沅境内有栽培型古树茶面积约3.083万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约23.7714万亩,其中栽培型古树茶分布在海拔1350米以上,野生茶分布在1800米以上。这些古茶林、野生茶树群落和野生茶树王,是研究茶树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也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物证,更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而镇沅县的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哀牢山五个乡镇的五座古茶山,即: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以及马邓古茶山。

振太古茶山

镇沅振太史称太和,意为平安、和睦相处之地,古属银生城,其史上最大管辖为景东南五区,即勐大、里崴、振太、小景谷、民乐。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起,太和县佐署所在地在太和街尾,建有市场,商户20余家,以经营茶、烟土、盐、糖、酒、布匹为主,其他土杂、中药铺、客栈等为辅。业界普洱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和原《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记者杜鹃在《太和甜茶:探秘云南镇沅百年普洱晒红传奇》一文中也说道,在古时的振太是古时的一方交通重镇,为茶叶、盐巴、牲畜交易集散地,商贾云集,少数民族往来频繁。江东岸而上经景东、南涧、大理进入西藏;东南的报母井、恩坑井等地盐商经大石寺至此贩卖盐巴;南经威远厅(今景谷)、普洱府可入夷方(今东南亚);北经桂花甲、文井可入银生古城(今景东)达京城。

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既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原产地之一。

若按山系划分,振太古茶山属无量山系西坡茶,现有古茶园约13000亩,呈零星块状分布,大多在村寨边,以粮间种,茶园管理中等,长势强弱不一,主要生产晒青茶。其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振太乡的山街、台头、介牌、兴隆、塘房、沙河、文怕、长安、小寨、黄梨湾村等地。这一地带,海拔1377至1857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6.0至18.4摄氏度,年降水量865至1270毫米,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和紫色土。其代表植株有小寨村大叶茶(ZY2006-034)和山街村大茶树,即振太大茶树(ZY2006-031)。

据当地茶文化学者李琨介绍,振太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与接近老乌山古茶山的文板、塘房、沙河、文怕四个小茶区内约有5000亩,靠近澜沧江的文兴、山街、介牌、文索,焕习五个小茶区约有8000亩,上百年的古树茶就有5000多亩。此外,在抬头、文兴、文缅、介碑,文索等村也有大小不等成片栽培型的高海拔古茶园。而保存相对完整,连片分布、密度较大的古茶园,是山街村打笋山一带。整个山街村百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树茶现有700多亩,仅是打笋山的古茶园树龄在200-300年间的就有近500亩,约有千株,春茶产量达3吨之多。

高山云雾虽出得好茶,振太古茶山的名号相对于千家寨等其它大名茶山来说,振太清寂了许多,好比是深山美女养在闺中人不识。但也因清寂而恰到好处,使得其生态环境保持得极好,成群的古树茶与上百年的核桃树作伴,树枝干上爬满了石斛,茶树元气的颐养等方面更胜于同处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的其他大名茶山。近十年来,振太古茶山(打笋山)所产之茶,品质逐渐被外界熟知、认可,成为上等普洱茶品的原料,甚有资深茶客将其与老班章相提并论。据相关报道:2015年整个普洱各地茶区茶叶都处于低迷的状态下时,而振太古茶山(打笋山)的茶价却在节节高升,在镇沅县内市场价卖到500-600元/公斤,消费地估计2000左右/公斤。

另外,位于山街村外村有株栽培型小乔木型古树茶,即山街老古茶(ZY2006-032),高7.8米,经检测氨基酸含量特别低,氨基酸0.65%,在分类和遗传研究上很有价值。同样文索村文河社有株树龄约600余年的古茶树,即文和白毫(ZY2006-033)其氨基酸含量0.72%。

以振太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苦重于涩,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

老乌山古茶山

《诗大序》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生于云南的人,故有张嘴成歌,身动如舞之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水土除了养人外还养得一方好茶。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云南普洱镇沅马邓马鞍山古茶园开展茶文化研学活动》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云南普洱镇沅马邓马鞍山古茶园开展茶文化研学活动》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茶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