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山丨高山云雾出好茶,无量山茶山无量

发布时间 : 2019-12-09
花茶山楂 菊花茶山楂 绿茶山楂水

【www.cy316.com - 花茶山楂】

导读:无量山北端的南涧彝族自治县凤凰山,山峰叠伏,森林茂密,清水常流,自古以来就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另外,南涧生产的凤凰普洱茶、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以其独特品质成为市场的“宠儿”。

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让无量山饮誉海内外。无量山又名蒙乐山,“因山高不可跻,有足难攀,谓之无量。”被南诏王封为南岳,与中岳苍山、北岳玉龙雪山、东岳乌蒙山、西岳高黎贡山并称于云岭大地。无量山的洞壁、独石、断桥、密林,都蕴藏着许多迷人的故事。

走进无量山的原始森林,你就能领略到无量山的神奇独秀。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属南涧彝族自治县和景东彝族自治县,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7583公倾,处在滇西缅北、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中南半岛四个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珍稀动植物的荟萃地。保护区内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6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50多种。

无量山高,澜沧水甜,青山碧水合力孕育了独特的绿色生态环保品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盛产的无量山肉牛、生猪、乌鸡、山羊等动物食品和无量山烤烟、茶叶、核桃、土豆、蔬菜等植物食品,备受消费者喜爱,正在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无量山品牌。

无量山北端的南涧彝族自治县凤凰山,山峰叠伏,森林茂密,清水常流,自古以来就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秋季,成千上万的鸟类夜间集群飞越凤凰山,由于风向的原因而降低飞行高度,遇到灯光或火光便循光而至,形成了“百鸟朝凤”的奇观。

1999年,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凤凰山鸟类环志站。鸟类环志就是利用金属环或塑料环将鸟类个体标记,通过观察及回收记录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方法。wWw.cy316.cOM

到2008年底,环志站共环志了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鸟类共3.9万多只,计215种、24科、13目,占全国候鸟名录的38%。每年都会吸引许多鸟类爱好者前来目送候鸟飞过无量山。

无量山最著名的万亩生态茶山位于公郎镇和小湾东镇之间,由罗伯克、黑龙潭、大叶吉诺、斯须乐、杨梅岭等茶场组成,茶山地处北纬25度线与澜沧江的交汇处,同属于世界的两大产茶带。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云南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唐代就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说法。

高山云雾出好茶。南涧茶园如同一块块碧玉镶嵌在澜沧江畔无量山中,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云雾缭绕,为南涧发展茶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无量山万亩生态茶园的海拔在1700米至2400米之间,茶树生长周期较长,茶叶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中,形成了滋味鲜爽、清香持久的品质特点。南涧生产的凤凰普洱茶、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以其独特品质成为市场的“宠儿”。

无量山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它孕育了一种古朴浓郁的文化。无论是金庸笔下的北冥神功,还是彝家人的跳菜绝技,唯有巍巍无量山才能孕育出这种神奇。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山|老海塘,半山云雾半山茶


一阵春雨过后,环绕在山间的云和雾,让茶园若隐若现。从半山腰上的古茶园里望去,不经意就会把绿油油的茶园错看成了波光粼粼的梯田。

“古树茶发的晚些,芽头才刚冒尖,还要再等十来天开采。”在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老海塘小组,记者看到茶农时时查看头拨春茶长势,前来寻茶的客人络绎不绝。

老海塘是哈尼族聚居村落,虽大多数村民已不会说哈尼土话,但一些传统哈尼族技艺和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从开垦梯田到种植茶园,老海塘形成了独特的立体茶山景观,如今家家种有茶树,近10年内新种植的现代茶园达1000多亩,这里的哈尼群众成了地地道道的茶农。

“茶价一年年好了起来,平均一公斤干茶能卖600块,春茶这拨可卖到两三千。”90后的小艾做茶已有10年,之前古树茶价格低迷,别说种茶制茶,就连百年老茶也几近荒芜,甚至有的古茶树被砍下做了柴火。如今,村里保存下来的万余棵古树茶分到了每家每户,小村庄里出现了几个像样的茶叶初制所,制茶技艺和水平不断提高。

茶,只种半山,这是老海塘古茶山的特别现象。老海塘茶山海拔最高处达2000多米,而古树茶大多在1600米左右的半山腰。因为在这个海拔高度,能被冬日云海所及,高山云雾抚育古茶生长,让茶叶飘香滋味更甜。其实,在老海塘即便是海拔不高的山头,山腰之上的生态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老海塘的茶人对大自然的索取有所保留,这似乎能看到传统文化里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在小艾家的老宅院喝茶闲聊时,他说茶价上涨,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去年还建起了新房。“然而并不希望老海塘茶像有的茶山那样动辄上万,茶价能稳定在目前这个水平就挺好。”古茶,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但人们对茶叶的索取并非毫无节制,这可能是老海塘这座茶山最值得称道之处。

“老海,就是方言说的螃海,老海塘,意味着曾是螃蟹很多的地方。”镇沅县田坝乡副书记梁安平说起了茶山的由来:传说明末,朱姓皇族逃避清军来到无量山区,在景谷镇沅一带发现盐井矿,便驻扎了下来开垦边地。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村庄地名还能看出当年的分工痕迹,茶山附近有瓦桥村,是当年烧砖烧瓦的地方;还有大马场、菜园等。而作为当年的专属茶园而建的老海塘,留下了现今弥足珍贵的百年古茶。

无量山茶树资源的分布特点


唐朝学者樊绰于864年在其所著《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夷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是普洱茶也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的最早最可靠记载,“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

无量山茶树资源的特点十分鲜明:一是无量山茶树从野生型、自然杂交演化到现代群体品种,每一个演化形态的茶树都能找到相应茶树植株,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演化的自然博物馆。二是无量山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大,在海拔1600米至2800米之间的带面均能找到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基部干围在1.5米到2.9米之间。野生大茶树随处可见,是证明无量山是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有力证据。三是人工栽培的大茶树,分布广,株数多。从普查的96株样株看,直径在0.3米以上的古茶树在景东80%的村子里都能找到,多的几百株,少的几十株,十分普遍,是景东无量山生长利用茶的无声证明。唐朝学者樊绰于864年在其所著《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夷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是普洱茶也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的最早最可靠记载,“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这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讲茶出自“银生城界诸山”,即景东城附近一定范围的各山,应该是景东城西边的无量山、东边的哀牢山各地。南宋李石《继博物志》“茶出银生诸山”,却没有“城界”二字,这“诸山”二字,应是银生辖区的所有山区,既今天思茅、西双版纳各地。很多作者把唐朝樊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南宋李石的“茶出银生诸山”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二是当时的茶叶生产粗放、均为散茶;三是烹茶技术独特,吃茶考究。直至元朝,随着当时中央政府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团茶加工方法逐步传到普洱茶区。至元末明初,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诣意下形成了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因其消费群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的需要更快发展。到了明代,普洱茶因在今普洱县城集散而得名,制作工艺为“蒸而因之”,清代,普洱名声大震,成了京师争购品饮的名茶,成了云南人进献皇帝的贡品。

无量山花椒村


花椒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无量山东区安定镇内,有30多户人家,全为彝族,村子海拔1800米,靠近无量山主脊,离国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很近。

走进花椒村,地埂上稀稀散散地立着二三十棵古茶树。其中有五六棵醒目的大茶王,估计树龄远远超过400年。最大的那两棵茶王枝叶浓密,远看像个巨大的树垛,上去五六个人采茶,只见树枝晃动却不见采茶人。

花椒村有三个古茶园,分别是阿高地大茶园、阿九生茶地和天泽1号古茶园。

阿高地大茶园有100多亩,新老茶树的叶片都不太大,应是无量山本地种。阿高地大茶园被原始森林护隔着,吹进来的风都被原始过滤过,茶树叶片洁净得用白纱布去擦拭都难见污痕。新鲜嫩叶含在口里有一股花香,其味带橄榄甜。仙叶何处寻,阿高地藏有。

阿九生茶地海拔高,按林业部门现在的划线,这片茶地已在森林保护区范围了。这片茶园被树林围着,与村里其他茶园和耕地完全隔断,几十年没有去管理它,在太阳、雨水、云雾的滋养、洗涤下自然生长。

天泽1号古茶园也叫阿老贵茶地,这片茶地约30亩左右,是老仓河茶区最隐秘、最偏远的一块茶地。这片茶树从没有剪过枝,原始风貌保存得非常好。除了驾飞机观看,在地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它的全貌。这片茶地吸的是大森林送出的氧气,每一片叶子都鲜活亮绿,摘一颗嫩芽含在口里,顿觉清香、甘甜、润喉。

是不是高山茶园才能做出好茶?


高山的条件的确适合茶叶的生长,但是高山也并不是茶树唯一适合生长的环境,也不是高品质茶唯一的评价条件。

否则,又如何解释我国海拔平均在300米左右的西湖龙井能成就绿茶门类中的神奇?又如何解释武夷山坑涧中,海拔仅300-600区域内产出身价不菲的正岩茶?又如何解释那洞庭湖中一叶君山小岛,海拔不超过100米,却产出了著名的君山银针茶?所以迷信海拔高度显然就是传达的错误的信息。

我国茶树的生长条件,海拔高度高的确是条件之一,因为我们的品种研发和种植水平不高。何况湿度、温度、日照、土壤、气候……这些都会影响最终茶青,甚至于茶叶的品质呢。

日本静冈县大片茶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乘坐新干线和在高速路上行车,经常能看到当地的丘陵缓坡以及平地上种植的大片茶树。静冈大部分茶园都在海拔50~100米平原和丘陵地带,却产出日本最多最好的茶,这归功于采取称为“茶草场农法”的传统种植方法。这种独特的种植方法已经在2013年5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农业遗产。静冈茶无论是从质量、数量或销量已经成为日本第一。

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只有高山才能生产出好茶吗?

国家已经认识到高品质农业的重要性,开始全面布局,不久的将来,日本静冈的茶景象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茶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不会倒退滴。

石山茶山行


抵达石山已是下午3点多,刚一下车,便有山风吹来,一股淡淡的茶香浸入,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

举目四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茶山,我想这就是广南国营石山农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方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山峦连绵起伏,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古树参天,山涧雾气弥漫。中越战争爆发后,这里就成了麻栗坡天保农场疏散过来的职工的一个安置点。起初属于国营堂上农场,1987年7月才正式建立石山农场,隶属于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划归地方,专门成立了广南县国营石山农场管委会。

石山农场主要种植茶叶与柑橘,20多年来,石山农场依托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成为规范的茶叶生产基地,同时,还建有集初精制于一体、年生产能力500吨的绿(红)茶生产线2条及年加工500吨的普洱茶生产线1条。

采风团成员在石山农场管委会主任张成杰的带领下来到了茶厂加工区。在茶厂加工区我们一边听张主任对石山茶介绍,一边细细地品石山茶。看着杯中慢慢腾起丝丝细烟,闻着飘散缕缕幽香,然后慢慢地品,茶水从舌的两边流入,此刻感觉一股甘甜、清凉的甘露从嘴里浸入喉咙,缓缓地渗入全身,顷刻间你会感觉一股从未有过的舒畅与恬然感在体内慢慢游动着,一路旅途的艰辛与倦意随之散去。

品过了正宗的石山茶,张主任又带着我们到加工车间参观茶叶的加工过程。没想到制茶的工序那么复杂,采摘、凉叶、杀青、揉捻、烘干、理条、挑选等工序是我们前所未闻的。看完茶叶的制作过程,我们又一路往茶山进发了。茶山上采茶的姑娘们正忙着采摘鲜叶,摄影师们忙着摄入许多镜头。我也不甘落后,拿起手机不停地按下快门。我们一面聚精会神地拍照,一面倾听着茶丛中传来优美、动听、婉转的歌声。尽管什么也听不懂,但还是感觉到歌声轻柔纯朴,正如这山风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味儿,让我们未饮就先醉了。

万亩茶园,风景更别致,不同的山头有不同的韵味。沿着石山公路向上穿越。路的两旁绿茶叠生,片片葱葱郁茂,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远远望去犹如绿浪起伏。我们一直往茶山深处去,一片绿茶连片,绿得让人心醉。我们一行来到茶山的最高处,这里设置了一个瞭望台,站在瞭望台往下看真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之势,茶山绿海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尽收眼底,蓝天配绿海,更是美妙绝伦。走进绿海,掐一片茶树上翠绿鲜嫩的茶叶,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顿时会感到清香之气通透全身,人也仿佛清爽了许多。

返回时,我们弃车从山顶往下走,目的是再次领略茶山的风采,大家都纷纷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芳香情韵的地方。

高山云雾出好茶,高山背后的那些事你都知道吗?


经常喝茶的人,想必对“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并不会陌生,但海拔高的地方就能出好茶?这说法又是否靠谱呢?

理性看待“高山云雾出好茶”,其实说的是好的地理环境和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好茶的基础。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里面的科学依据:

例如临沧勐库产区,茶园大多1600至2200米,昼夜温差大,年均温度低于15℃,呈高山立体气候,自然条件非常优异。

海拔高,内含物质丰富

科学研究表明,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海拔每提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5℃。气温低,意味着茶树的生长较慢,生长出的茶叶内质也更丰富。其中内含的酚类物质和有机物累积含量会更高。

其次,茶叶中不少芳香物质也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些香型物质,会在茶叶制造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芬芳的香味。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形成茉莉香,沉香醇形成玉兰香……

另外,因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所以茶叶呼吸消耗减少,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贮存,使得高山茶内含物质更加丰富。

高山土壤肥沃

高山地区多以腐质土壤为主,土层深厚,酸度适宜。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不但让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且茶树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物也很丰富。

云雾弥漫,辐射优,光照好

高山云雾弥漫,蓝紫光较多,辐射优。长波光受云雾阻挡在云层被反射,以蓝紫光为主的短波光穿透力较强,作用于茶树而促进茶叶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

这也是高山茶氨基酸、叶绿素和含氮芳香物质多,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涩味轻的主要原因。

此外,高山中的树林为古茶树遮挡了强烈的阳光。漫射光和闪射光构筑了古茶树生长的天然大棚,使高山古熟茶持嫩、显毫,外形更加美观。

另外,云雾多的地方空气湿度大,茶芽叶不易老化,持嫩性好,叶质肥壮而柔嫩,口感滋味更好,冲泡后的叶底也会更美观。

高山地区,生态平衡

高山地区,人迹罕至,空气质量良好,几乎没有污染。古树历经百年,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凭借自身的抵御能力,少有病虫害的干扰。很多茶园从不喷施农药,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几乎没有。

了解了以上内容,相比大家对“高山云雾出好茶”应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因素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云南物产丰富,很大程度,就是珍贵的高山资源所赐。重重大山让交通闭塞,阻碍了发展,但同时,我们是否该庆幸,正是大山默默保护和孕育了这里珍贵的生灵呢。

茶山谱:云南茶山谱系之一螃蟹脚生长在哪里? 云南茶山有哪些?云南知名茶山


云南主要茶山简介起源于石昆牧老师2001-2004年间多次深入走访云南茶山的心得,后来石昆牧老师将其编辑整理为“二十茶山简介”在网络间流传甚广。现在特将经过石老师修正、补遗的最新版本分享与茶友。

本期茶山:南糯班章、贺开景迈、勐海勐宋:

南糯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

简介:

南糯山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含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僾伲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

僾伲族人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就开始定居南糯山。而在僾伲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蛮人在此居住。浦蛮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们最早在南糯山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茶区保留着15000多亩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1000多年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遗留的茶园。目前主要的古树茶产地有半坡老寨、半坡新寨、姑娘寨、丫口寨、石头新寨、石头老寨等,其中以半坡老寨产量相对大。南糯山是云南省较早推广手工制茶的地区,也是目前工艺水平相对较高的茶区。

大叶栽培古树茶特点:

香扬清甜,口腔涩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较高。

贺开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镇

简介: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北面为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俯望勐混坝子,是云南省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海拔1400~1700米之间,土壤以红壤、黄棕壤为主,少数民族村寨不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二寨,面积约9000多亩。

古树茶特点:

条索稍细长,高香甜偏苦,口感靠前、涩度稍高。因生态环境特点,许多贺开古树有头重头闷之感。

班章

班章茶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处,平均海拔约1700米。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班章村委会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坝卡龙、坝卡囡等五個寨子)。整个班章茶区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真正老班章村寨内古树茶年产量只有四吨左右,小树茶、台地茶于2003年后大量种植,每年约有三、四十吨产量。

常见老班章茶树有甜、苦两种,分属帕沙种、老曼娥种,故而市场上有老班章甜茶、苦茶之说,实际上老班章还有本地的原始种茶树,以及近年来种植的云抗种台地茶。老班章茶质较重,韵较广而深,气味特殊,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与老曼娥、吉良等有明显差距。正常仓储下,老班章纯料于五年左右口感全无,只余茶韵、气感。若以其作为拼配料使用,则可达画龙点睛之神效,为拼配优质茶不可或缺。

因老班章过度炒作,农民采摘多以大小树混采方式,许多所谓老班章纯料实际上是大小树混合口感——口感靠前、涩度偏高。所以市场所谓老班章苦涩度较高,就是因为拼配小树、台地茶所导致。

景迈

茶区位置:

简介:

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其为目前云南省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茶园。景迈茶区主要的古树茶茶区包含勐本、大坪掌、帮波、翁基、翁洼、芒景等,其口感各有差异。

据学者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渊源,认为这片古茶山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后来历经多年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一万多亩的规模。

古茶林内茶树上所寄生的槲寄生属植物——螃蟹脚,曾被认为只有景迈茶区的古树茶上才有生长,后来在邦崴、南糯、贺开等地的古树茶上和小树茶上均有发现螃蟹脚。

栽培型古树茶特点:

景迈茶区中小叶茶在芒景一带较多,颜色偏青绿,条索较短而窄,以轻发酵甜香著称;其口感较聚,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稍薄。

大叶茶以勐本、大坪掌一带为主,甜香较沉稳,口感较广、偏口腔后端,汤质较软,刺激性较中小叶茶为低。

勐海勐宋

简介:

地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古茶园多为拉祜族所种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保塘旧寨应是拉祜人来此最早的定居点。如今保留下来的古茶园还有3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大曼吕、那卡等寨子。西双版纳海拔最高的产茶区滑竹梁子也在勐宋地区。

勐宋是勐海县的重点茶产区,不仅古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新种茶园也有3万多亩。20世纪70年代,勐宋乡已是云南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古树茶特色:

因勐宋范围广、品种多,口感差异较大。那卡地区茶种与其它不同,高香、口感靠前,刺激性较大;保塘寨质较重,苦涩刺激性虽不若那卡重,也较一般古树茶明显,香型类似南糯,苦底有布朗山甜茶影子,许多茶厂茶商以此地区茶品拼配冒充布朗山茶区。

无量山风光


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让无量山饮誉海内外。无量山又名蒙乐山,“因山高不可跻,有足难攀,谓之无量。”被南诏王封为南岳,与中岳苍山、北岳玉龙雪山、东岳乌蒙山、西岳高黎贡山并称于云岭大地。无量山的洞壁、独石、断桥、密林,都蕴藏着许多迷人的故事。

走进无量山的原始森林,你就能领略到无量山的神奇独秀。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属南涧彝族自治县和景东彝族自治县,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7583公倾,处在滇西缅北、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中南半岛四个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珍稀动植物的荟萃地。保护区内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6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50多种。

无量山高,澜沧水甜,青山碧水合力孕育了独特的绿色生态环保品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盛产的无量山肉牛、生猪、乌鸡、山羊等动物食品和无量山烤烟、茶叶、核桃、土豆、蔬菜等植物食品,备受消费者喜爱,正在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无量山品牌。

无量山北端的南涧彝族自治县凤凰山,山峰叠伏,森林茂密,清水常流,自古以来就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秋季,成千上万的鸟类夜间集群飞越凤凰山,由于风向的原因而降低飞行高度,遇到灯光或火光便循光而至,形成了“百鸟朝凤”的奇观。

1999年,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凤凰山鸟类环志站。鸟类环志就是利用金属环或塑料环将鸟类个体标记,通过观察及回收记录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方法。到2008年底,环志站共环志了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鸟类共3.9万多只,计215种、24科、13目,占全国候鸟名录的38%。每年都会吸引许多鸟类爱好者前来目送候鸟飞过无量山。

无量山最著名的万亩生态茶山位于公郎镇和小湾东镇之间,由罗伯克、黑龙潭、大叶吉诺、斯须乐、杨梅岭等茶场组成,茶山地处北纬25度线与澜沧江的交汇处,同属于世界的两大产茶带。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云南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唐代就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说法。高山云雾出好茶。南涧茶园如同一块块碧玉镶嵌在澜沧江畔无量山中,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云雾缭绕,为南涧发展茶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无量山万亩生态茶园的海拔在1700米至2400米之间,茶树生长周期较长,茶叶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中,形成了滋味鲜爽、清香持久的品质特点。南涧生产的凤凰、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以其独特品质成为市场的“宠儿”。云南茶叶专家苏芳华到访时曾称赞道:“云茶精品在南涧,无量山茶甲天下。”

无量山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它孕育了一种古朴浓郁的文化。无论是金庸笔下的北冥神功,还是彝家人的跳菜绝技,唯有巍巍无量山才能孕育出这种神奇。

云南茶山,普洱之根


我们知道,普洱茶的好坏,第一个要素是原料,原料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普洱茶品的质量。而原料的基础是茶叶,茶叶的基础是茶山,所以,茶山就是普洱茶的根基。如果这个根基不稳固,那普洱茶的根基就会很脆弱。幸运的是,普洱茶的根基——云南茶山,是最为稳固,最为优越的。俗话说“好山出好茶”,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全世界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理气候禀赋,云南茶山不仅出好茶,并且地域辽阔,出全国最多的好茶。

近二十年来,普洱茶崛起,价格一路趋高,尤其近年来,全国其它茶类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普洱茶崛起的势头依旧不显颓势,可谓一茶独秀。这种状况,固然和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个性品质能够使普洱茶产品大量长久保存,具有惊人资金吸纳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云南茶山出好茶,并且多出好茶,是这些好茶征服了广大消费者的嘴巴,赢得了他们的青睐和信任。

可云南为什么出好茶?

许多人却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解码云南何以出好茶之谜。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普洱茶区也在云南的西南部,即以昆明为中点,正西北纬25°左右,正南偏东大约东经105°左右的扇形区域之内。这个区域的行政版图含昆明、玉溪、红河、文山、楚雄、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

普洱茶区地势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主要山脉有无量山、哀牢山(从西北往东南走向),有如汉字的一大捺“乀”,邦马山、老别山(从东北往西南走向),有如汉字的一小撇“ノ”,它们很像入茶道之门的“入”字。普洱茶区群山逶迤,江河纵横,多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比适宜茶树生长。这片区域纬度上属北回归线附近,土壤类型以赤红壤、砖红壤为主。这两种土壤都颜色较红,土层较厚,含有极其适于茶树生长的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直接决定了普洱茶茶叶的优良质地。

此外,这一区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这一地区既有强烈的日照,又有大量的云雾,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使普洱茶具备了极其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加上这片区域又僻处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川河流阻隔,自古交通极为不便,使这片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工业文明很不发达,使得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得到保存,使普洱茶区至今保存着从野生古茶树到过渡型野生古茶树、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乔木大茶树、人工栽培型台地茶树,从大叶种茶树到中、小叶种茶树的完整茶树序列,茶树遗传性和品种属性极为完整丰富,为生长优质普洱茶原料提供了极为深厚的根基。

此外,这种原生态的环境,还使云南茶山生态极为平衡,可以尽量少用,甚至根本不用人工施肥和使用农药,就能使茶树良好生长,收获足够制作大量普洱茶产品的大量优质茶叶。

而除以上因素之外,最优质的普洱茶生长密码,还有着两个性命攸关的关键地理气候要素——海拔和纬度。海拔对茶叶生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就降低0.65℃,海拔太低,1200以下,日照过强,温度过高,茶性暴烈,苦涩呆滞;海拔太高,1900米以上,容易冻寒,积温不够,茶性寡淡疲软。而纬度,则是在海拔条件满足外,纬度越低越好,纬度决定了日照时间和积温,纬度越低,日照越长,积温越高,茶性越厚。

所以,云南最优质好茶之迷就是适宜的海拔和较低纬度的有机结合,具体就是指较高海拔条件(1200米~1800米之间)和低纬度(22°左右)这个区域之内的茶山出的茶叶。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后,这样会得到的良好结果是:日温差很大,海拔越高,晚上越冷,白天很热,茶叶品质就越好。日温差大就是好茶之迷!

以这个条件衡量,就会发现:云南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尤其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等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茶山都达到了最佳的高海拔和低纬度条件的结合,是云南普洱茶区最适宜茶树生长,最出好茶的地区,其次才是保山、大理、德宏等云南其它地州市的茶区。而这些地区,也刚好是普洱茶的传统产区。即使在现在普洱茶崛起的大背景下,普通消费者最“追”的“现实的”(相对那些被炒成文物,不具备实际消费价值的“号级茶而言)优质普洱茶,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的“山头”里。

由上可知,以优质普洱茶生产的地理气候条件,尤其是高海拔和低纬度有机结合的条件衡量,只有云南才具备最适合普洱茶生长的地理气候条件,云南之外其它茶区(除了老挝、缅甸、越南极少地区)生长的茶叶,都不具备普洱茶优质原料的第一要求“味最酽”的标准。

只有用云南茶区优质原料按照普洱茶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茶品,才能算优质正宗的普洱茶。而非云南茶叶原料,即使它们用普洱茶工艺生产出来,也不能算普洱茶。因为指称普洱茶的第一要素“普洱”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了普洱茶云南性的地理要素,缺乏这一要素的普洱茶,即使勉强算普洱茶,那也只能毫不客气地说它们是非正宗,甚至是劣质的、假冒的普洱茶!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越高普洱茶品质就越好吗?


前两期和大家讲了普洱茶春茶、夏茶和秋茶的一些特征,今天就再和大家聊一聊海拔以及土质对普洱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这里得强调一下:今天讲的内容仅限于云南三大产区,并不包含超出三大产区的茶。

海拔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地区,海拔变化是相当的大。云南海拔最低点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与越南交界处,100米都不到。最高大家都知道,位于香格里拉的梅里雪山,海拔6700多米。高差非常大,产茶叶的海拔范围从100米—2500米之间,海拔不同产出茶叶的滋味是不一样的,我们以三大产区来举例说明。

版纳产区

版纳的平均海拔为800米左右,茶叶最著名的产区有两个,一个是易武产区,一个是布朗产区。易武产区产茶主要区域的海拔大约在1100米—1500米,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而布朗山茶叶主产区的海拔在1100米—1900米之间,著名的老班章海拔约1700米左右,年均降雨量在1300-1500毫米。因此在版纳产区,好茶一般就出在1300米—1900米之间的高程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1900毫米之间,并且是在山地上。

平地或坝子基本上是不出好茶的,比如景洪的海拔大约在500多米,勐腊坝子的海拔700多米,勐海坝子的海拔约为1200米,年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这三个坝子都很富饶,物产丰富,可偏偏出产的茶叶品质一般,几乎没有什么有名的茶。这是因为土质太肥沃,海拔过低,气温较高,这些地方茶叶的生长速度过快,土壤中的矿物质偏少等原因。以我的经验,在版纳产区海拔低于1100米,年均降水量超过1800毫米的地方出产的茶,通常水味会较为明显,苦涩味也比较重,还难于化开。海拔越低这个特性越明显,比如景洪周边茶的滋味,就明显不如勐海坝子产的茶好。海拔超过1800米的区域所产的茶,通常茶味会比较的淡,层次感的丰富程度也会比较的单一,苦涩味会明显的轻一些。海拔越高,这个特征越明显,这是版纳产区的一个大致情况。

临沧产区

临沧产区大致和版纳产区的比较相似,但有特例,比如昔归茶的品质就非常好,但它的海拔只在700米—800米之间,年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位于澜沧江边,令人奇怪的是对面普洱市镇源县秀山产的茶叶,品质却大不如昔归。海拔相同,降雨量相同,距离不到2公里,同样是山坡地,唯一的解释就是土壤的问题了,但这个没有经过科学的检测,只能是推测了。

抛开昔归这个特例,来看一看临沧的一般特征,选几个点来看一看。冰岛村的海拔在1600米—1700米之间,年均降水1800毫米,土质以风化岩为主,山坡地。小户赛的海拔1700米左右,年均降水1750毫米,也同样是山坡地,风化岩。邦东的娜罕,海拔在1600米左右,年均降水1200毫米左右,土质情况更为特殊,茶树多长在岩石缝里。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临沧另外一个特殊之地——邦马大雪山,它的古树茶分布于海拔2200米—2750米的山坡上,常年气温很低,年均降水量达到2000毫米,这是一个特例中的特例,看似不可能出好茶的地方,偏偏就出产了非常好的茶。强调一下:这个是很特殊的情况。

云南各大茶山眼中的自己


相信资深茶友都知道,云南著名的山头是老班章、冰岛、易武、景迈、南糯、昔归等山头。特别是老班章每年都有很多茶友驱车前往,为的就是一度班章村寨的风采,亲自体验班章茶气的霸气与回甘。对于普洱茶,每个山头的品质特征都不一样,但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比如说班章的霸气,易武的柔顺。但这都是我们人为赋予山头的定义,各山头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山头的呢?一起来围观一下看热闹。班章眼中的自己和其他班章是班章普洱茶产区的山头名称,也把该产区所产的云南普洱茶称为班章。班章素有普洱茶王之称,因为它的香气乃众茶之冠,它的口感也特别强烈,是一种霸气、具有王者风范的茶。霸气体现的是王者的大气,体现的是高富帅的气质,所以人们一般就称班章为“普洱之王”。当然既然有王必定有后,甚至可能还有妃呀小三什么的,还是让班章自己说吧。。。易武眼中的自己和其他易武很早是贡茶产区,是众多号级茶商云集之地,也是茶马古道发源地。易武茶以香扬水柔,刺激性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等品质特点而备受广大好茶人士喜爱。说到皇后,人们自然会想到“品行端柔”这四个字。易武茶以其香扬水柔被誉为“普洱之后”也是实至名归,她的温柔和内涵几乎征服了所有爱她之人。景迈眼中的自己和其他易武、班章、景迈三座山是云南普洱茶原料大叶茶种最有名的茶山,所产茶叶是明清时期进贡给皇室的贡品。景迈至今仍拥有万亩古茶园,是云南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景迈茶有兰香,略带涩,缺茶气,香是景迈茶最大优点,所以业内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景迈为妃”的说法。冰岛眼中的自己和其他曾几何时,“班章为王,景迈为后”,“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不绝于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章为王,冰岛为后”的说法却逐渐兴盛起来。冰岛茶被誉为“普洱之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茶性恬淡,香扬水柔,纯净至极,但也因为冰岛茶太过于柔和,没有成熟的气息,像一个清纯的还未发育成熟的小家碧玉,所以也有人认为其“为后”尚早。但无论如何,冰岛茶产量十分稀有,真正的冰岛古树茶,产量要比著名的“老班章”少得多,所以价格特别昂贵。南糯山眼中的自己和其他南糯山在行政区域上属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乡,现存古茶园1万2千多亩,在云南所有的古茶山中古茶面积居首位。南糯山是西双版纳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南糯山有闻名世界的千年茶王树,有保存最完整,树龄最老的古茶树。南糯茶山一直住着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而濮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栽培利用茶树的先民。凤庆眼中的自己和其他凤庆是地名,叫凤庆县,是滇红(云南红茶)的发源地,并不是山头,凤庆“入镜”是因为人家是女神,获得英国女王的恩宠。凤庆也产普洱茶,只是红茶比普洱茶更有名气。英国女王在访问昆明时,省领导人以凤庆滇红特级工夫茶馈赠,女王视为稀世宝物,所以凤庆滇红一直被国务院定为外交之茶,专供中央外事使用。抱着女王大腿的凤庆因此格外的得意,甚至完全不把其他山头放在眼里。文图/茶中书生

走近景东,了解无量山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全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思茅市的“粮仓肉库”,是主产区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闻遐迩,“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远销国内外。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有。

景东概况

位置面积

位置面积: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3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思茅市驻地279公里。

景东县城全景

历史沿革

“景东”系傣语转音,意为坝子城。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辖今思茅市,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元至元十二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威远、干远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重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县,名景东县,属腾越道。1915年改属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东县,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无量雄峰

行政区划

全县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个乡,共有13个乡,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

人口民族

到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非农业人口2.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

地理气候

景东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拔3371米,最低海拔795米。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川河、者干河属红河水系。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时,无霜期355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景东经济社会十分落后。1950年,全县人口16.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0.06元,公路通车里程122公里,仅有中学2所,学生341人,医院1家,病床10张。到1978年,全县人口29.9万人,人均纯收入6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7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都拉移民新村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围绕“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兴科教”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培植林产、蔗糖、畜牧、烤烟和干鲜果5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7546万元,比2000年增加54539万元,年均递增13.4

%,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468万元,比2000年增加3787万元,年均递增10.8%,高出“十五”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288万元,是“九五”期间的1.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50万元,年均增长5.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3175万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7倍、13倍、69倍。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7692元,是1978年的14.1倍。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2.8:24.7:32.5,非农业人口比重7.9%。

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对种植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粮、蔗、畜、果、茶、烟、桑协调发展格局。粮食、甘蔗、核桃、茶叶、畜禽、烤烟、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粮食总产量12.

78万吨;甘蔗产量17.1万吨;茶叶产量3996吨;咖啡种植2508亩,咖啡豆产量40吨;核桃种植面积155795亩,产量1927吨;烤烟种植面积25411亩,产量63730担;新鲜蚕茧产量906吨。畜牧业产值248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6%。年末生猪存栏37.9万头,出栏21万头;大牲畜存栏11万头、出栏1.9万头;黑山羊是全县畜牧业的一大特色品种,存栏13.2万只,出栏6万只,远销广东、湖南、上海等地,并销往香港、澳门。

白鹭鸶与人和睦相处

林业

景东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454.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1%,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62.3万亩,防护林76.9万亩,特种用材林3.7万亩,经济林19.7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2454.5万立方米,其中,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达846万立方米。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林板、林化为主的林产品工业体系。200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4603万元,是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扶贫开发

景东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县实行政策、科教、干部、项目、资金、服务“六进山”,建立县处领导联系贫困乡村、单位部门挂钩帮扶贫困村社、机关干部长期驻村帮社、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4个责任制,有21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5个乡,353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66个村,93个单位部门挂钩扶贫76个贫困村,232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269户贫困户。199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内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10个开发区安置工作,共安置移民8876人。“九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1.59亿元,使4个扶贫攻坚乡、56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7亿元,使5.18万农村特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同时巩固了4万不稳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完成2500户茅草房改造,改善了1.05万人的住房条件。上海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工业

新中国成立时,景东县没有现代工业。如今已形成以林产、蔗糖、水电、建筑材料等为主的各门类工业。2003年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955万元。主要产品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远销国内外。以优质核桃为原料的郝思嘉牌核桃乳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全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云南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指定饮品及省名牌产品称号;把边乡牌白糖产品被全国糖业研究检测检验中心评为优质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景东黑长臂猿

社会事业

1989—2005年,全县荣获省、地两级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24项,部门颁发科技成果奖29项。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7%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70%、60%。到2005年末,有普通中学22所,职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12所,幼儿园4所,共有教职工3078人,中小学在校生484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有卫生医疗机构22个,床位543张,卫生技术人员68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乡村医疗点241个,乡村医生343人;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清凉卫生院被评为国家一级乙等医院,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全县有线电视入网户1.3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和92.2%。

人民生活

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3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03元,比2000年增加613元,年均递增11.1%,高出“十五”计划目标4.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元,比2000年增加1532元,年均递增

5.3%,高出“十五”计划目标1.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

漫湾电站

景东通过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利用切出的老河道开垦农田置换出土地,再进行拓城建镇——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目前,一个各种市政功能齐全、交通设置合理、方便群众生活、具有优美和谐生态环境的新型县城正在崛起。

景东通信设备先进,网络健全,中国移动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县城和部分乡镇已开通中国联通,县内可上宽带网,仅固定电话用户就达23000多户。交通状况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3437.2公里。

农田水利

2005年,全县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9115件,其中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型水库15个、小坝塘41个,总蓄水量1950万立方米。近10年来共支砌三面光沟渠106公里建成“五小”水利工程3293件,蓄水总量为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37%。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32.3万亩,其中吨粮田2.2万亩。

民族乐器-大筒、长号

电力交通

除国家投资建成的1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漫湾电站和在建装机容量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外,到2005年末,全县建成电站13座,装机容量5780千瓦,年发电量2531万千瓦时,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100%的乡、村和98.7%的农户通了电,农村电网改造正顺利实施,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2473.3公里,其中,省道113.7公里、县道671.6公里、乡道1317.8公里,公路密度达55.38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村民委员会己通公路。

邮电通信

2005年,全县电话交换总容量2.38万门,电话机用户1.5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4.46部,互联网用户547户;移动电话5500部,普及率每百人1.56部;全县有18个报刊发行点,累计发行报刊11.6万份。

城镇建设

现己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文井、者后、花山、大街、漫湾、太忠等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群体。川河整治工程共置换土地960亩作为新城区建设用地。2005年底,县城建设面积2.4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8万人,城区绿化面积33.32万平方米,新城区“三纵两横”共16966米街道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正在分步实施,全县共有各类市场45个。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云南茶山丨高山云雾出好茶,无量山茶山无量》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云南茶山丨高山云雾出好茶,无量山茶山无量》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花茶山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