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茶祖”:寻找地球上最古老的茶树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的茶树 普洱茶古茶树 茶上的毛

普洱茶的茶树。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出于对茶的钟爱,多年来,我穿梭于山水之间,为的是寻找地球上最古老的茶树,终于在中缅毗邻的一个边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停止了前行的脚步。在这里我找到了已有3200多年历史的“锦绣茶祖”。

说它是最古老的茶树,是有事实根据的。2004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博士林智及日本农学博士大森正司对其测定,认为其树龄在3200年至3500年之间。2005年,美国茶叶学会会长奥斯丁考察认为,“锦绣茶祖”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茶树,如果考虑到它是栽培型的,对人类茶文化的历史将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从其树龄超过3200年推算,它甚至比商纣王还年长近100岁,比春秋时期的孔子年长近700岁,比秦始皇年长近1000岁……它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更是茶树起源地和悠久历史的有力佐证。

植物学家蔡希陶曾说过:“世界最大的茶园在中国,中国最大的茶园在云南,云南最大的茶园在临沧。”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澜沧江大峡谷气候复杂而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云雾较多,湿度偏重,具有“高山云雾产好茶”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大叶种茶的发源地。

沿峡谷而行,处处可见峰峦重叠起伏,峡谷急流纵横的壮丽景色。两岸的古茶树郁郁葱葱,它们的形态是如此多姿,有的像睡美人,令你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像马鹿角,盘旋于红土地上,吸取着高原风雨的给养;有的像奥运火炬,点燃的却是行人注目的激动;有的像相亲相爱的夫妻,拥抱着安然一生,那紧紧相抱的姿态,定让貌合神离的人们自叹不如;有的像神龟出动,那份拙笨的憨厚让人捧腹,纵有千种想象,万般才华,也无法尽述其美、其奇、其韵。

凤庆,澜沧江畔产茶之地,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澜沧江横穿其间,山峦起伏,原始密林莽莽苍苍,古茶树成林成片。

早在商周时期,凤庆人的祖先百濮人就种茶以作贡,并将其运用到医药、祭祀、食用之中。《滇海虞衡志》记载:“顺宁(凤庆)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滇南新语》、《徐霞客游记》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相媲美。清末,顺宁(凤庆)知府琦璘倡导民间大量种茶,制茶业空前发展,于是,凤庆茶沿着幽幽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远销东南亚国家,茶叶从此成为凤庆人的“绿色银行”。

从凤庆县城出发,沿着千年茶马古道向东北行58公里,来到香竹箐,地球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锦绣茶祖”便生长于此。

“锦绣茶祖”树高10.6米,树干直径1.84米,枝繁叶茂,抬头看去,要把头仰得好高,才能看清茶树顶端飘荡的白云;树干又粗又大,六七个成年人也合围不过来,粗糙的树皮皱纹显示出少见的沧桑,仿佛见证着一段古老而悲伤的故事。

我在路边的草地上看呆了,那么古老的茶树,还是那样旺盛,每一片芽叶都泛着碧绿的光泽,每一尖芽叶还是那样年轻。茶树的面前早已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原来他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锦绣茶祖”的景仰与爱戴。

只见祭祀的祭坛早已摆开,在编钟的悠悠乐声中,不同民族的司幡手持幡旗当先开道。在敬完天地神祇后,“主祭”与“伴祭”来到内供案前,开始祭祀茶神。敬酒三巡,“主祭”宣读完祭文后,祭祀者仰面齐喊:“茶发芽,凤庆茶名扬天下……”,分别将手中的香插入茶神牌位前的鼎内,缓缓退场。顿时,四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我知道,这不是迷信中的盲目崇拜,而是他们对茶树寄托一种养育之情。这情,这精神,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已与他们的血脉融为一体。

香竹箐似乎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这里是古茶树群落集中地。以“锦绣茶祖”为中心,辐射开来,周围还生长着很多古茶树,这些古茶树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锦绣茶祖”。2007年,这棵最古老的茶树树叶制作的499克茶饼,普洱茶文博会以25万元起拍,最终以40万元的价格成交,每克800多元的价格,几乎是当时黄金价格的4倍,创下新茶拍卖最高纪录。“茶祖”之名不胫而走,香竹箐也成了凤庆发展旅游的一张名片。

有史以来,世界茶树起源颇有争论,突出的说法是茶树起源印度,理由是:1824年,英军少校勃鲁士,在印度的沙地耶发现一棵树高13.1米的野生古茶树后,认为印度是茶树的原生地。像这样的野生古茶树,在云南西南部不计其数,根本不能说明印度是茶树的原生地。

中国和印度都有野生茶树生存,但中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要比印度早数千年历史。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进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与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香竹箐古茶树3000多年健壮地屹立在凤庆这块神奇的沃土上,就是世界茶树起源、驯化、栽培、利用的最早见证。

《茶经》言:“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当地老百姓说,古茶树是镇家驱灾之宝。古茶树是神,摘一片能治百病,折一枝却能伤身,因此远近村子的茶农都不敢随便攀摘。“千年柏木,万年紫金杉,不如古茶一片叶!”他们摘来茶叶,会等3个月后在袋里泛出陈香才饮用,长年喝这样的野生古茶,可保一年四季身体少病无灾。

在凤庆,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对仙人下凡到凤庆县黄草坝,他们每天都要品尝香茶,就随身从天宫带来一股“天泉”和两棵仙茶籽,一棵是金茶籽,一棵是银茶籽,然后就把“天泉”放在黄草坝最高山的山腰,并种下了仙茶籽。但是,因“天泉”只够饮用,遇到天旱,仙茶籽出土后总是长不大,这对仙人就去很远的地方牵来一条澜沧江,用金绳和金桩把它拴在小湾镇漩涡溏。仙人每天早晚都去澜沧江里提水浇灌仙茶树,不多久两棵仙茶树就长得又高又壮。后来,非常好喝的金茶银茶被凡人发现,许多人经常去采摘……为了金茶银茶在人间得到传承和延续,仙人就把每年结出的茶籽播撒在澜沧江两岸。从此,凤庆县到处都生长着品种不同的古茶树……

锦绣古茶树,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每个古树的年轮中都贮存着久远的气候和自然的变迁史料。它是美丽的风景线,是祖国大好河山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方的文明史,让我们世世代代保护好它。(云南凤庆县委宣传部提供)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最古老的三座普洱茶山


大雪山正山古树茶

大雪山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镇。若论,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

攸乐山在云南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

;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茶树越古老茶叶就越好喝吗?


引子:

最近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其中的一篇《立论》,看文:

我们都记得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上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的“阿Q精神”。鲁迅是最善于揭露中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此文揭示的也是我们身上欺瞒胆怯、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的劣根性。

再次读此文,让我联想到当下轰轰烈烈的云南普洱茶古树茶,市场上标注的都是“古树茶”,没了“台地茶”,实际上“古树茶”(树龄在100年以上)的产量,据相关调查统计仅5%不到,那95%多的“台地茶”去哪了?

说那孩子要死,这是必然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人,最后都要死,谁都逃不脱?但说真话的人,会遭到大家合力的痛打,吃眼前亏。所以也就不管生命常识,圆滑应对了。

一、植物的茶树都是要死的

人是有生命寿限的动物,茶树也是有生命寿限的植物。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群中长命百岁的及少数,树林中上千年的也是凤毛麟角,可以说成精了,是树精!云南古茶树中作为“精”的树也就那几棵。

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就如开篇鲁迅的《立论》所说,最终都是寿终正寝,这是真理。人老体衰、老弱病残,是自然规律。世上哪有常青树?清代檀萃(1799年)笔下的那棵革登茶山“茶王树”早已作古。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发现的“三大古茶树王”,1951年发现的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王树”,1995年已枯死;1961年发现的巴达山1700年野生型“茶王树”,2012年已死亡;仅有1991年发现的澜沧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还健在。

当然现在还“健在”的古茶树也非常多,如临沧香竹箐3200年的锦绣古茶树、版纳勐海南糯山重新确定的茶王树等等,以及还没发现、没有命名比这古老的古茶树在云南也应有。

笔者要表述的是生老病死,犹如人一样,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谁都阻止不了,“人定胜天”是愿望,“山竹”台风来了只能躲避。现在茁壮成长,并不代表今后不会死。只是死了,基于崇拜重新寻找接班的就行了,如现在的“南糯山茶王树”。

二、真有千年古茶树?

2016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虞富莲教授作客湖南卫视,爆出“云南没有上千年的古茶树”,舆论哗然。云南没有,那么全世界也就没有,一句话触动了行业内很多人的利益,也刺激了部分人的神经。虞教授也成了网红,成了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因全国古茶树的认定虞富莲教授就是副组长或组长,如1996年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2700年古茶树认定时,他是专家组副组长。

虞富莲教授在《中国古茶树》一书“说明”中写到:

所以古茶树的树龄都不是准确无误的依据,是一种推测。以“直径是1m的茶树,推算树龄在200~250年”来推论,书中的603份古茶树,也真没有千年的。

动不动上千年的古茶树,那茶树都不遵循自然规律,都成精、成妖了?

实际上凡是动物、植物,地不收天也要收,小时候长辈一再叮嘱,遇闪电千万不要去“老树”下,怕天收树精时人在旁边连人一起收了。原始森林中,雷击大树死亡非常常见。

在热带种过树木的都知道,树长得特别快,有的特例,更是想不到。如在版纳种植橡胶,标准管养的第八年开割,规程是芽接树离地1米处,树围45厘米(直接14.3厘米)以上正式开割。特例的周长就会到了70厘米左右。也就是说,橡胶正常每年长粗5.6厘米。虞富莲试验的茶树每年长粗4.4厘米。当然后期会越长越慢。

三、茶树越古老茶叶就越好喝吗?

“茶王”、“茶后”,标价飞天,物以稀为贵,作为宣传无可厚非,但我要问的是真是“茶树越古老茶叶就越好喝吗?”,当然本人无财力也无路子弄到“茶王”“茶后”喝上,似乎又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从植物学、生命学的观点来看,生命的各种优良指标应该是在青壮年,绝对不在“暮年”,再次重复年老体衰、老弱病残是自然规律。内含物质都不优良了,哪来滋味的优异?个人对茶树越古老茶叶就越好喝持否定态度。

食品大家追求的是安全和口感。云南古树茶生长环境优异,高海拔原始森林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云雾缭绕,达到了“安全”,不用担心农残及催化剂。云南又是有色金属王国,土壤中富含矿物质及有机质,古茶树根扎的深,吸收的矿物质丰富,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生长出的茶叶口感比较优胜。这是不争的实事,谁都不是傻瓜,谁的钱都不是草纸,不是好东西有几个愿掏腰包出高价?

按《古六大茶山》作者詹英佩女士在《产特级贡茶的曼松王子山》(P155-156)叙述“曼松王子山的茶好喝估计与土壤有些关系,王子山的土壤有些神奇,不知富含什么元素,不仅产的茶好喝、树上的野果、林中的菌子也较其他山的味好,尤其是王子山的大米特别香”。“曼松贡茶”现核实挂牌保护的有327棵,约等同福建武夷山崖壁上的三颗母树大红袍、浙江狮峰山下的18棵龙井。稀奇到已不是商品,能喝到是福气或运气,体验细润的汤水,软刀子的茶气。

因特别稀少,口感又好,“曼松贡茶一泡难求”无可厚非。如果以树冠高、大、粗的大茶树算古树,那么曼松贡茶古树就无缘了,因它矮、小、细。上图标注树龄超过300年值得考证,算茶山烧毁前的根,那差不多。

但今天要聊的是是否“茶树越古老茶叶就越好喝?”先八卦下:

慈禧太后暮年,正常的中青壮年有愿娶的吗?现在的杨振宁(96岁)是诺贝尔获得者、谢贤(82岁)是出名艺人,平常的妙龄女子有几人愿嫁?

1、现实的例证

那么,班章为王、冰岛为后,如何评判?

因班章、冰岛古茶树还在青壮年,通称100年以上的茶树才能成为“古茶树”。而班章、冰岛古茶树多在100-500年之间。看村寨历史:

据传1476年(距今542年),老班章村的哈尼族先祖--爱伲人,自毗邻的格朗和山迁徙至此。据说老班章古茶树树龄多数为200—500年之间。老班章共有古茶园4490亩,100年以上的古树共78554棵,,由36片古茶园组成。(林世兴《山头茶》P35)

“班章味”:冷杯香气厚重而持久,苦涩味入口即化,呈“冰糖甜”,回甘生津绵长(林世兴《山头茶》P37)。虞富莲教授在《中国古茶树》P230页,滇328.老班章大树茶(上图茶王)“2010年干样含水浸出物46.43%、茶多酚23.72%、氨基酸1.66%、咖啡碱2.91%”。

据说1485年(距今533年),双江(勐勐)傣族土司罕廷发派冰岛(扁岛)的傣族村民去西双版纳(车里)引茶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了150余株,现今尚有20余棵存世,距今大约500年左右。冰岛古树茶全部生长在村子前后和中间,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茶总计几百棵,其中二、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只有170棵左右。

冰岛老寨古树茶的“清香甜润”很征服人。虞富莲教授在《中国古茶树》P143页,滇152.冰岛大叶“2014年干样含水浸出物46.6%、茶多酚20.2%、儿茶素总量19.3%(其中EGCG3.01%)、氨基酸4.8%、茶氨酸3.349%、咖啡碱3.52%。生化成分茶氨酸含量高”。

如果盘点发现的古茶树死亡年限,似乎800年是个坎。2017年易武落水洞那棵树龄超800年的茶树也死亡,曾被誉为栽培型“茶树活化石”。那么老班章、冰岛的古茶树100-500年,正是茶树的“青壮年”,颜值好、内含高、活性强,好喝是应该的。

2、并不是所有的古茶树群都好喝

临沧凤庆香竹箐的3200年世界茶祖母,独木成林,不敢奢望品尝,所以不知滋味如何?但旁边的小湾镇锦绣山村的“锦绣古茶”,不敢恭维,也许做绿茶、红茶很好,但做普洱就淡薄了。

普洱澜沧县的邦崴古树还没景迈山古树好喝,镇远的千家寨就更不用说了。从虞富莲教授《中国古茶树》一书中记载的古茶树603棵里,也只有老班章“茶王树”被追捧(普洱茶的标杆)。看来正如慈禧太后一样,多数人还是敬而远之,并没兴趣去“亲吻”。

3、易武国有林为什么受追捧?

“国有林高杆”因种好、生态、野味(腥味),征服了爱茶者。但国有林中高杆茶树,并不能轻易加一个字“古”,以我判断,高杆茶树绝大多数在100年以内。丛林法则,要求弱势的茶树只有身强力壮,才能茁壮成长,挣得阳光、雨露,也就是才能活命,否则会成为它物的食料。参看本人的《茶友聊茶》第24期《图说国有林》。年老体衰、老弱病残,能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颐养天年?古了还能像角斗士一样去地抢到阳光雨露?

4、土壤、气候、品种等综合体才是决定茶叶好喝的关键

战国末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是这美女的协调性。

被爱茶人追捧的曼松古树、冰岛老寨、老班章,胜出的原因也是品茶时各方面的稳定性、协调性、综合性最佳,其它茶难以比肩。临沧的昔归古树也是如此,近200年的树龄,正是青壮年。低海拔出顶尖茶,是土壤、气候、品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结束语:笔者不认为“茶树越古老茶叶就越好喝”,好喝的茶叶应是正当时的青壮年茶树所长。另外,作为植物的茶树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必然规律,并不是采用“保护措施”所能做到。茶树如同人类一样,《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才有今天的古茶树园。现在十年左右的冰岛老寨小树茶,100年后已成古树,到时现在的古树未必比小树长成的古树好喝。另外,好喝的茶是土壤、气候、品种综合作用的结果,树龄不是主要因素。

特此声明:

云南普洱茶产地最古老的三座茶山介绍


云南是普洱茶的源产地,有着最古老的三座茶山:攸乐山、布朗山、大雪山。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攸乐山

攸乐山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制茶记载,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普洱茶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布朗山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最出名的茶就是老班章,老班章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大雪山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若论普洱茶,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野生茶,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普洱茶树从生长形态上的区分


资讯:20世纪60年代前,普洱茶品制作均以栽培野生、实生苗野放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则以实生苗矮乔木茶园管理,1985年计划经济结束,云南也开始大量培植良种茶,无性生殖培育云抗系列品种。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又重新关注原生态的栽培野生茶。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实质影响观念与经济发展,在普洱茶历史上可以深切体会。

从茶树的生长形态区分

在生长环境与品种上,略可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

古树茶与台地茶

野生型

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米以上。茶叶因种生容易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无毛或者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者无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特别粗壮而明显野生型茶树通常生存于杂树丛林中,密度不大散生。目前所了解的分布区域在思茅北部、临沧中部、西双版纳的南部、保山怒江流域的两侧等地。

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低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惠甘持久且稳定。因此叶质过于肥厚而且革质化,杀青时常以水煮或者洒大量的水焖炒,若处理不当易导致酸化水薄。

许多野生型茶青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轻微中毒或者是腹泻,以中医学立场,野生型茶茶性过寒,并不适合正常人长时间饮用;以目前调查的结果,野生型茶能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加上茶树过于高大,采摘不易,当地居民常将茶树砍倒以采鲜叶,为保护茶树林,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制作与采摘。

栽培型

以乔木、矮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者是办开展,树高1.5-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细而锐齿,亦无锯齿状况。半展未开之三级芽3-5厘米,成叶长达6-15厘米。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色或者黄绿色。主副叶脉都十分明显。

栽培型茶树为先民所栽种,茶树较为密集、较有规律种植。目前较老的古茶树区以景迈、困鹿、南糯、版纳的古六大茶山等茶区较为出名,思茅(现改称普洱)中北部地区的镇沅、景东、景谷,临沧中南部双江勐库、永德等地也陆续发现古茶区。早期先民所培育种植茶种很明确,以云南特有原始之中小叶种茶居多,比如景迈、倚邦、莽枝、南糯等都有大量的原始中小叶种茶存在,其特点是香甜而韵深是其特色。

栽培型野生茶茶性较之野生型强烈而质地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但是,当地茶农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许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者是1950年代种植而后野放的老式茶园,甚至有些是1970-1985年的实生苗群体种。

台地茶

在树龄、管理形态与实生苗与否上比较,可分为野放茶和茶园茶。

野放茶

早年云南许多晒青茶来源多是野放茶,为茶园经过栽种后很少有人管理,不施用人工化肥和农药,只是稍做锄草和翻土整理。多数茶龄在五六十年以上,至少是1985年以前栽种。树高约为1.5-2.0米。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和茶园茶之间。

野放茶的特性,只要是在其兼具野生茶和茶园茶的优点。香气较茶园茶沉稳,但比野生茶高扬。汤质不像野生茶那样的水软与韵广,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口感更具全面性。

茶园茶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界所认为的好茶种,就是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高。这与台湾市场以香气口感评鉴其茶质优劣方式不同。目前以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选9号、云瑰、矮丰等作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一般灌木台地茶园,芽体肥壮多银毫,半展未开的三级芽叶2-3毫米,成叶达5-10毫米。叶缘齿细锐而密,叶身薄、叶脉不明显。毛茶多呈浅绿色、黄绿色。越是原始的茶种叶脉越明显,茶质也较重。相对于前二者,茶园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而较稳定。以现在云南学术界和业界所认同的茶种改良,朝向香扬而水清甜的趋势十分明显。

口感

在同一产区与制程条件下,野生茶津出物与多酚类物质比台地茶高,口感也较为宽广,滑润、刺激性低。基本上区分茶树年龄,是以香气口感最为准确。外观辨别能达到50%左右的准确性,配合口感就能较准确的判断。

野生型刺激性最低,香型最宽广、特异、韵最深、汤质最柔,口腔刺激对应点在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栽培型香气清新、略带刺激性、韵深,口感对应点在舌面中后段与两颊。野放茶刺激性强、口感对应点在舌面中段和上颚中段,茶园茶刺激性最强,汤质最薄,口感对应点在舌面前段。

综上所述后得出:茶树龄越大刺激性越低,汤质越柔、香型越宽广、对应点越往后往下、茶气越强。茶树龄越小刺激性越强、汤质越烈、越薄、香气集中在舌面上下、口腔对应点越往前、茶气越弱。

茶树属于常绿木本植物,实生苗多为乔木。乌龙茶、绿茶等制程为求定性、量产,所使用栽培茶园多数为灌木,是以扦插无性繁殖,目的在于栽种管理、稳定茶性、不会有变异品种导致香气和口感的差异。

寻找临沧云县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伟大的澜沧江自青藏高原一路奔腾南下,把茶及茶文化的光辉赐予了它中下游的这片广袤的土地,而云县正处于这一中心区域。澜沧江正是世界茶的母亲河,因而“寻问澜沧江”自然也是少不得茶的。

在云县,几乎每个乡镇都能看到野生大茶树的身影。幸福镇大宗山、涌宝镇棠梨树、漫湾镇大丙山都发现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这充分说明了云县正是世界茶的重要原生地之一。唐代的樊绰在《蛮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则史料被很多茶文化学者引用过了。银生城即今天的景东,与云县即一江之隔,今天,生活在澜沧江畔的云县人依然还保留了吃姜茶、糊米茶等的古老饮茶习俗。云县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甚至已成为云县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几乎每个云县人都会有一段关于茶的难忘的记忆。

我小时读书的地方叫茶房,这名一听就和茶有关。最早,据说这是大理国皇室制茶的作访,后来转音成了茶房。隔街子不远的树林中就有野生的大茶树。70年代中,我在桥街小学读书的时候,每年勤工俭学的任务就是摘茶果,是在生产队社员摘剩的茶果树上“捡”,那些茶树都是手臂样的粗,要爬到树上才能摘到,我们把好不容易发现的茶果一个个地摘回家,放到太阳下暴晒,不几天,茶果就裂开了,露出里面的籽来。如果实在等不及,就用嘴剥,咬开茶果皮,常会弄得一嘴的苦涩。我们把剥好的茶果交到学校,一斤是0.22元,有一年我爬遍学校四山的茶树,“捡”了50斤茶果交到学校。

我们在一个冬日的上午,排着队挑着茶果到公社的茶果收购站去卖。从桥街到茶房,一路是七公里多,肩膀都磨破了皮,挑一趟可得0.5元。这些茶果后来被送到了遥远的肯尼亚,支援了亚非拉兄弟。很多年后,我在《云县县志》里看到,我们采摘的茶树是清光绪年间,一位茶房绅士从勐库购得的30驮茶籽所繁殖的。因而,那批送到肯尼亚去的茶籽属勐库大叶种茶。这是我个人关于茶的一段难忘的记忆。一晃都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在云县寻茶,自然就得上白莺山,这中国的佛茶圣地。从漫湾镇到白莺山是20公里的崎岖乡间公路,其间的一半路程是在澜沧江以西的一座山上爬行,从车窗外看去,漫湾电站大坝锁住的高峡平湖可尽收眼底,这个季节的江水是泥土样的灰黄颜色,这种灰黄色是极具包容性的,澜沧江把一路走过的大地的颜色融在了一起。1月份,我在漫湾下游200公里左右的地方见到过它,那时它是色如碧玉。那次我们是去邦东寻访忙麓茶,忙麓茶和白莺山茶近年都是声誉日隆,追求者众了,它们都生长在澜沧江西岸,也算是同饮一江水了。

到了白莺山,就进入了一个茶的世界。这些茶树与人相伴,就生长在村子的房前屋后,当地的一个茶博士在田野上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茶课,这个茶博士指着一棵棵茶树告诉我们:这是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红芽口茶、豆米茶、大叶本山茶、白芽口茶、贺庆茶,十三不靠的二嘎子茶……白莺山古茶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是茶树种质资源的重要宝库。茶博士的课,真让我们长了见识。

白莺山有一个传说,最早是叫白鹰山,常有白色的鹰在此栖息,宛若一树树的白花,因此被称为白鹰山,但“鹰”经常啄食村民的家禽,发生了人鹰之战。后来当地人把“鹰”改为了“莺”,白鹰也便慢慢地消失了。“白莺”是会唱歌的,于是,白莺山上,人、莺、茶也便开始出现了一片其乐融融的和谐景像。茶文化的本质是“和”,“和”字怎样写?不就是一张嘴在树上歌唱么。白莺山的人有福了,他们可以在草木中自由地行走,而“人在草木中”——猜一个字,不就是“茶”么。

2007年,云南茶价起的时候,云县白莺山一棵古茶树上采的茶卖了9800元。这条新闻上了当地的几家媒体,因为这棵茶树还引出了一段“茶为媒”的佳话。说的是,六十年前,一个年轻人向他心爱的姑娘求婚,但这个年轻人家里穷,他便以家中的一棵大茶树为聘礼,向姑娘作出承诺,如果成婚,这棵茶树每年所采的茶换来的钱都由她来支配。世事如烟,白云苍狗,一晃六十多年了,这棵茶树也见证了一段人间的尘缘。当年,被一棵茶所聘的姑娘,如今也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老人尚还健在,可惜这次我们没有遇到,乡里的徐书记说,可惜了,你们应该去看看她,她那饱经苍桑的脸,完全就是一种艺术。

白莺山立有中国书法大家沈鹏先生书写的“中国佛茶圣地”碑文。茶和佛有缘,自古就有“禅茶一味”之说,一禅一茶,两种文化,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僧家敬佛、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得茶,因而依山建寺,依寺种茶,早成古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中有寺,也有好茶。白莺山上早年就曾经有一个被称为“大河锁水阁”的寺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春茶会,当时,这种以品茶、评茶、茶叶交易为主的活动,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白莺山茶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白莺山的存在,给世人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感动。上百万棵古茶树,以勃勃的生机,见证、书写了一部人类茶树的栽培史和茶文化的历史,在白莺山上万亩的区域内,保存了野生型、过渡型和人工栽培型的上百万株古茶树。这些古茶树依村附寨,每日都守护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闻得见人间的袅袅炊烟。

白莺山位于“忙怀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繁衍生息了,而这,一直也正是古濮人活动的重要区域。茶,最早出现在汉文化典籍中是《华阳国志》中提到的一件事:公元前1057年,武王讨伐商纣,濮人部落参加了巴蜀远征军,帮助武王,并胜利会师于黄河之滨的孟津。正是这支濮人队伍,将带去的土物产——茶,献给了武王。濮人正是今天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他们是茶最早的种植者和茶文化的传播者。今天,生活在白莺山一带的布朗族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农”。

如今,白莺山还传有关于茶的古老歌谣:“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阿维山中好地方,茶树成林满山岗……”。白莺山人是把茶当成了图藤崇拜,他们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无论迁徙到哪,都要在房前屋后栽种茶树,每年在采摘春茶前,都要唱采茶山歌,给茶王进香,朝拜茶树王。他们盖新房要洒“土地茶”,挖房基要垫“奠基茶”,竖房架要挂“上梁茶”,定婚要送“提亲茶”,求婚要送“定亲茶”。进新房,要先洒茶和米,清明和祭祖时都要在供桌上摆茶水,在祭祀祖宗和神灵的供品中更是少不得茶的。在白莺山的布朗人看来,茶是通灵之物,可以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使凡人得到神灵的庇护。

可以推断,最早的百濮先民就是和茶生活在一起,某一天,他们中的一位,在野生大茶树下捡了几苗茶秧,植到自家的房前屋后,这野生茶也便成了人工栽培型和训化型的茶了。在开始的时候,茶就已成为白莺山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白莺山是古茶树的自然博物馆,茶树种质资源的基因宝库。我以为一个茶文化爱好者,是应该到白莺山走走的。白莺山在茶界的地位该如佛家的普陀、五台,道家的武当、青城,武林中的少林、峨嵋。我想,有一天白莺山也会成为爱茶者心中的圣地的。

云县,茶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从茂兰的大丙山、漫湾的白莺山至涌宝、茶房、大朝山雪山,沿澜沧江一线都发现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和古茶林,这条古茶之路也正是濮人的迁徙之路,而在许多世纪之后,这条古茶之路也便必然地演变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自明清以来,滇矮马便驮着一驮驮白莺山茶、茶房茶、雪山茶……北走藏域,西走夷方。

如今徜徉在神洲渡、哨街、茂兰、茶房、大寨……古驿道上,仿佛还可以听到一串串渐去渐远的马帮铃声。这条古驿道,曾有过它“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岁月,1639年农历8月的某一天,它就曾留下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匆匆走过的身影。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孟海线”(孟定至海坝桩)通车后,它便迅速地被边缘化了。如今走在茂兰、哨街那嵌满深深马蹄印的老街,看着街边老房子的屋檐下负暄的老人,真让人有一种“白发宫女在,坐谈说玄宗”的感慨。

寻问澜沧江,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就是茶了,正如云县一位著名企业家所言:“茶就是临沧的历史,临沧最有意义的记载就是茶。”而这历史不仅是写在书上,更是写在临沧的大地之上。

澜沧江是世界茶的母亲河,寻问澜沧江,茶自然就是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

勐海访茶:忘不了南糯山的古茶树(上)


勐海有许多值得你深入的古茶山,南糯山就是一座。在南糯山上,秋天撒出的沁凉还在一棵棵古茶树下逗留,有意无意直抵肌肤。我没有机会在这座充满迷幻的山中留宿,看阿布所说的水淋淋的月亮,众神敛迹息声,心随一壶老茶变淡。那潺湲的山溪,倒伏的枯蓬,干净的鸟鸣留我印象深刻,我想,茶王真是选对了安身立命之地。

每一棵古茶树,都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不用追寻,茶王会告诉你,在喧嚣的红尘中,茶能让你六根清净,烦恼归隐。茶席摆在村委会小院,入水之前,我端看显毫,仿佛就像看到情窦初开的少女粉腮上的那抹乳茸,而当茶叶被沸水冲得人仰马翻,刹那的立定,就有挺秀的叶底舒展着腰身。走了很多山路,好在一路有微风伺候,这一碗茶汤下肚,便有甜润馥郁的茶香持久地滋润。当一棵茶树决定在南糯山安身,命运就交给了风吹雨打,我能与一棵古茶相遇,竟然是以饮茶的方式完成千年相隔的交流。茶叶载沉载浮,茶汤波澜不兴。

喝着茶,话题离不开勐海的茶叶,离不开南糯山。在当今跌宕起伏的茶市里,勐海茶以品质安身立命,这有它地理气候的原因,也有勐海茶人不懈的努力探求,更是勐海各级政府把茶叶经济放在首位的结果。南糯山除了茶,竹笋也很出名,在傣语里,“糯”就是竹笋。这里的哈尼族很早就会做笋酱,想来那笋酱之香也很闻名吧,以至皇上都知道了这事,竟然把笋酱纳入贡品范围。在晨来晚去的间隙,笋悄悄破土,茶芽也开始萌发,两者都仰仗了南糯山气候的恩宠。有些茶变成了银行存款上翻番的数字,有些茶变成了孩子上学卡里源源不断的开支,有些茶圆了哈尼族同胞汽车梦,有些茶为哈尼族同胞到城市经商发展壮胆。不管市场价格多高,每户哈尼族人家都要留够足够礼尚往来的茶叶,让客人心满意足地喝到好茶。

如果让茶王开口,它会说什么呢?它当然会感谢大自然把它安排在南糯山,然后再细说与哈尼族人的情缘。如果它确实不善于表达,我替它说两句也行,感谢勐海四季如春的自然环境,给了茶树适度的温热与寒凉,它方能跋涉千年,渡过历史的荒芜,让一个民族找到生活的希望。不论在半坡老寨,还是多依寨,说到茶,茶农们都一脸虔诚,说那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家有千财万贯不如茶地一块,茶园其实是大地养着的活宝。在勐海,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多么丰盛的大餐,都有茶叶的踪影,凉拌或煎炒,水煮或清炖,茶叶华丽转身,便受吃货们垂青。我最爱吃的是凉拌新鲜茶叶,茶的香息浸淫在酸与辣的汁液,那种爽口还真是头一次接触。如果没有茶主导,老实说,南糯山哈尼人酸辣很厚的饮食准能让我肠胃炎复发,但因为茶叶,巧妙地避开了我慢性炎症的创口。

导游阿布也是南糯山寨子里的,只见她轻轻地把一片茶叶含在红唇,就吹出了婉转动听的情歌。刘部长告诉我,哈尼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常用茶叶传情,茶叶吹出的情歌直抵心扉。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小姑娘,就会摘七片茶叶用线拴住,找机会悄悄塞到姑娘的手里。姑娘当然懂,那是小伙子的求爱,如果有意与小伙子确定恋爱关系,就会把茶叶吃下,如果不愿意,对不起了,这茶叶还得还给小伙子。我笑着问阿布吃下了小伙子送的茶叶没有,她笑而不答,我知道,我问这话的时候,茶叶的甘醇一定还在阿布的心里荡漾。

祭茶祖是在小雨中进行,行祭的三位祭司忙着按规程料理一切,众人候在离茶祖不远的坡地,有跪有蹲,有的干脆匍匐在地,这样庄严的仪式,神也与众人一样保持沉默,只有冥钱簌簌有声地燃烧,香火忽明忽暗的燎烟,以及祭司诅咒般的祈祷。虽然听不清楚,但我相信祷辞主题一定非常鲜明,那就是保佑茶芽随风而发,茶农生活幸福。祷辞通过祭司的歌喉,形同鸟儿低语,又似涧溪浅唱,在他催眠一般的喃喃自语里,许多人都忘了还有一场雨轻轻打着节拍。

有时候会生出留下来的奢望,租几棵古茶,支几口铁锅,烹煎四季,畅饮日月。如果妻子知道我的想法,肯定怀疑起经过百折不挠的爱情,但让我移情别恋的真的只是南糯山上的古茶。

勐海有茶王,当然还有茶王赛

勐海有茶王,当然也得有一场上档次的茶王大寨吧。这些年,茶市虽然经过了十年前混战式的喧嚣,总也归于平静,但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台地茶充山头茶以小树茶充老树茶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实上这也很正常,利与欲紧密结合,像卵生兄弟,总随市场的供求宛如神出鬼没的幽灵。

到底谁是真的茶王,由品质说了算。这是第九届勐海茶王节的主要活动之一。10月1日这一天,来自国际、国内的普洱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他们面前摆放的不是名扬中外的产品,而是来自民间的茶样。脱掉精美的包装,这些样茶闻得到初出茶坊的香息,他们来自勐海本地,那个山头的茶还沾亲带故地夹带了南糯山的清凉,贺开古茶园的古老气息,老班章独有的味道。有的来自我故乡凤庆,这份茶一样与我跋山涉水,一样舟车劳顿,行色匆匆,可它就是使者,不仅仅代表着这份茶的本身,更是另一个兄弟茶乡稍带的问候。说到勐海的茶叶,不能不说它与凤庆的渊源,作为茶叶战线的好兄弟,凤庆的茶叶曾加入到勐海普洱茶的流水线,而现在,凤庆的样茶却带着谦逊站在这个擂台,恭候着澳大利亚茶叶专家协会挑剔的眼光,以及马来西亚茶理事箫慧娟的慧眼审视。

其实我也是与凤庆的茶样一起上路的,带着样茶赶赴勐海之前,这位茶人已经很多天睡不好觉,这是他事后对我说的。我问他为什么睡不好,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站在凤庆这块土地上,他做茶叶可谓风生水起,父亲打下的茶叶江山,归到他这一代上继续高歌猛进,也算是事业有成,但一想到勐海国际茶王节上的茶王比赛,他也有过退出参赛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交流的目的让他坚定地来到勐海。当他站到赛场上,一眼便认出了来自易武、保山的同行,那些与他有茶叶上交流的同仁,同样怀揣一颗忐忑之心。好在整个茶王大赛始终充满着一种交流分享的氛围,所以虽然竟争有些激烈,赢的赢得心花怒放,输的输得口服心服。

品质是选手们站在赛场的自信,而公开公正则是大赛最终的保证。参赛选手不轻松,评委们也不见得轻松啊!在场的我,涌起谜底即将揭晓前的好奇与惊喜。茶王比拼挑逗味觉神经,面对古树晒青、生态晒青、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等四个类别的茶品摆到案上,就像是一道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考题,让评委们一刻不敢分心。无论是条索、色泽,还是匀净度,不论是汽色还是香味,正是这些致胜的关键因素,最终只有55份样茶进入决赛。经过角逐,最终获奖的茶王是韩英。站在领奖台上,面带微笑的“茶王”只说了短短的几句话,感谢勐海这块热土,感谢茶叶原产地。是的,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普洱茶发祥地,从“武侯遗种”传说,到“瑞贡天朝”,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如今,以“普洱茶第一县”为目标,勐海构建了“勐海茶+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康体养身+学习体验”为重点的“勐海茶+”产业体系,就是勐海味最真实可信的底蕴。

临沧问茶①:寻找那片遗忘的茶园


一百个普洱客可以品鉴出几百种普洱的味道,可以喜欢着云南大大小小的几千个寨子或山头,然而大体上普洱茶的味道会在易武、勐库、临沧、普洱之间游走徘徊:易武的柔,勐库的烈、普洱的高颜值,似乎都比不上临沧的浓重更让人神往和回味——神往和回味的还不仅仅是茶。

2016年3月16日。

山东莱州的王惠林、济宁的王顺栋、青岛的孙海霞一早赶赴济南,只为赴一场寻遇昔归庄园的约定。

12时前后,济南张红、麦娟、何培玉、高燕妮、祝永国相约赶赴机场;而在此时,远在徐州的王梓燕已经登机赶往昆明集合。

14时40分飞机准时起飞,在经历2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后,飞机经停重庆,让同行的队友们感受了一把雾都的风采。片刻的停留之后,飞机继续赶往昆明,在7点50分准时抵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临沧昔归庄园的张总、贾总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接上我们一行后只奔酒店。同行的伙伴们习惯性的以为入住的酒店无非就是经济型酒店,而当领完房卡入住后却被这公寓氏酒店所感动,入住不到五分钟酒店服务员送来水果,温馨的入住环境,细微的服务,无以不体现出昔归庄园的周到服务。

晚上9时许,我们一行来到了鸡脚王,共同体验了一把云南的特色烧烤,石屏豆腐、竹虫等美味无以不吸引着伙伴的味蕾。

2016年3月17日。

早上5点半左右,昆明的天还没有亮,我们一行早早的奔赴机场赶最早一般飞往临沧得飞机,只为了早点领略一下临沧天下茶仓的风采。飞机在降落时略有点迫降的感觉,同行的昔归庄园贾总笑称:这已经算是飞的不错得了,很多时候因为雾大、风大,飞行员都会找不到机场,一会降落、一会拉升的寻找机场方位,很多飞行员都是凭感觉降落。

飞机落地后,我们一行乘坐昔归庄园的接机车辆直奔酒店,放下行李后,即可来到昔归庄园公司,参观了展示厅、听取了张总的讲解,对公司及模式进行了初步了解。

午餐来到了一家傣族风味餐厅,伙伴们都被这满桌的食材所吸引,吃饱后我们直奔茶山。

从临沧出发,经过1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了位于蚂蚁堆乡,海拔1500米的曼毫基地。曼毫——傣族语中“产水稻的寨子”之意,这片茶园有1万多亩,树龄基本在50年左右,采用国际雨林标准式管理模式,数木与茶园套种。听取了张总对曼毫基地项目建设的介绍。

参观完曼毫基地后,我们直奔曼启基地,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中间车程40来分钟,也数不清转了多少个弯,我们一行来到位于呗兔自然村的曼启基地,海拔1860余米,并顺道参观了曼启村委会附近的茶园。远眺茶园时不少队友,认为这茶园有啥好看的呢?当走进后,被茶树的根茎所吸引,两只手掌都握不住。多数人习惯性的以为茶树高才算是好茶,须不知茶树根茎需要多少年才能养成,更不知这片茶园的历史由来。

曼毫、曼启基地,只是昔归庄园农业化的一小方面,与其他工业化品牌截然不同,自成立一开始就着手基地生态化建设,严格按照雨林认证标准要求规范化种植,只为为消费者提供最本真质朴的好茶。

每一棵茶树的叶子,经历了制茶人的妙手,遵循自然法则,将普洱茶的内涵底蕴得以完整的保留,最终成了普洱茶客舌尖上久久回味、如痴如醉的时间的味道;这味道,饱吸了大山千年的滋养,越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一壶沸水的洗礼,方才到达这挑剔的食客的舌尖上,这一旅程像是走过了几世几劫;这味道,神往到茶区一探究竟,这寻访的乐趣,就只有寻访者心里最最明白。(未完待续)

去景迈山听关于茶祖的故事


景迈山上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和布朗族,还有少量的拉祜族、哈尼族和佤族等。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迈村,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芒景村,两个村相隔不过几公里,在外界看来,他们是一体,虽然他们有自己的区分。但是不可否认,景迈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用着同样的语言和文字,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和耕作方式,住着相同风格的干栏式民居。无需深思就能明白,山上的这两个民族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他们的渊源当然要从布朗族的茶祖帕艾冷和他的妻子:傣王的女儿七公主说起——他们高大的铜像正供奉在现在芒景村的帕艾冷寺里。关于帕艾冷与七公主的故事,苏国文自然是如数家珍了。有记载的布朗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布朗人先民原本居住在“农当农写”(今昆明滇池周围一带),后来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往南方迁徙,布朗人先民由于势力弱小,抵挡不住外来族群的侵略,被迫不断往更偏僻的南方迁徙。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布朗人不仅经受了战争的创伤,而且还经常遇到自然灾难。有一次他们遭到一场大的疾病灾难,所有的族人都觉得头脑疼痛、眼睛发黑、四肢无力,无法走动,首领艾冷只好令大家在森林里原地休息休整。这时,一位族人疼痛难忍,不知怎么,不知不觉地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含在嘴里面,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待他醒来时,觉得一身轻松、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四肢有力。他马上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了首领艾冷。艾冷问他:“你是怎么好起来的呢?”他说:“我也说不清,我只记得自己疼痛得厉害时,含了一片叶子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待我醒来时,就觉得身上的疾病消除了。”艾冷又问他:“那你含的那片叶子是哪棵树上的?”他说:“不远,就是我靠睡的那棵树。”艾冷马上把在森林里睡倒的所有族人叫起来,让大家都来摘这棵树的叶子吃。果然过不了几天,族人们的病便慢慢好转起来。以后,艾冷对族人说:“这棵树是我们的救命树,是老天给我们派到人间来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它的树形、树叶形状。”从此,这种树就成为布朗人当时唯一的药品了。为感谢老天爷的恩赐,布朗人要离开这棵树时,所有族人都向这棵树磕头,才迈出新的迁徙步伐。在以后的迁徙途中,布朗人把寻找发现新的茶树作为族人的一种历史使命来对待。但是茶树很稀少,不容易见到,因此,他们每当发现一棵,都要在树上打上一个特别的记号,并记住其地理位置。为了把茶树与其他植物区分开来,艾冷将其命名为“腊”。经过漫长的迁徙,最后布朗人在“来干发”大山上定居下来,因为这里森林茂盛、野兽繁多,而且远离其他族群,并且山上有很多布朗人到处寻找的茶树(腊)。布朗人辛勤劳作,上山狩猎,采集野果野菜,寻找茶树。为了便于采摘,保证供给,当他们看到茶树的幼苗时,就拔回来在房前屋后种起来,看到饱满的茶果也采回来种下。就这样,茶树从一棵到数棵,从一座山种植到几座山,经数代人辛勤劳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古茶园。茶园的形成推动了布朗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勐巴拉纳西傣王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为了控制艾冷部落,傣王先是传教,利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理念改变艾冷的意志,以归顺于他,此招被艾冷拒绝而未能得逞。之后,傣王采用武力镇压,在布朗人的顽强抵抗下,傣王部队节节败退。最后,傣王只好采用联姻的软化政策,把他最宠爱的七公主嫁给艾冷。艾冷与七公主情投意合,彼此相爱,两人结婚后,布朗族部落与傣族部落化干戈为玉帛。后来傣王把七公主任命为“南发来”(意为管理山头的女性官员),把艾冷任命为“召发来”,(意为管理山头的事务大臣)。此后艾冷就有了正式的头衔“帕”,称“帕艾冷”。帕艾冷经常被景洪傣王召孟勐召唤至傣族领地,协助傣王处理傣族的事务。“南发来”为了布朗族与傣族部落的和平,顺从大家的愿望,舍弃了坝区和皇宫的生活,上山与帕艾冷同甘共苦。七公主为布朗人带来了傣族先进的农田耕作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使布朗人逐步学会开挖梯田种植水稻,她还为布朗人带来了纺织技术,使布朗人从用树叶兽皮遮身防寒,到逐步穿上了衣裙。她深受布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布朗族人尊称为“族母”。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景迈山上的傣族,很可能就是七公主及其部族的后代。时光流逝,傣王召孟勐年事已高,由于他终生无子,只能从七个女婿中挑选一个女婿来继承王位。在几轮测试之后,帕艾冷的德才都是最高的,六个姐夫便开始对他怀恨在心,最后他们合谋下毒手除掉了帕艾冷。帕艾冷身故的地方正是现在勐海的勐遮坝子。帕艾冷临终前给布朗人留下庄严而有哲理的遗训:“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糟自然灾害死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光。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其遗失。“帕艾冷死后,他的灵魂一直守护着他心爱的妻子和他牵挂的茶园和族人。有一次帕艾冷托梦给芒景汪弄的族人说:“我给你们留下茶树,人家村子烂了,你们也永远不会烂,你们在我的火塘下面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壮大。”族人问他:“以后我们要怎样来报答你呢?”帕艾冷说:“我没什么其他的要求,只要你们沿着我开始的路线,站稳脚跟,一步一步地,一代一代地走下去,每隔三年杀一头水牛、杀一只鸽子为我祭拜就行了,我会在九泉之下保佑你们平安无事、安康生活。”从此,芒景汪弄的布朗人每隔三年就要剽牛,其余两年杀五只公鸡(当鸽子)为帕艾冷祭供,这就是布朗族“茶祖节”的来历。

南康:茶祖庇佑的景迈山庄园


2016年7月,我到景迈山考察庄园经济,第一站被安排参观位于哎冷山上的茶祖庙。一大早从柏联普洱茶庄园酒店出发,沿着弹石路向着景迈山而去。同行的柏联普洱茶庄园市场总监简根红介绍说,这条弹石路是柏联集团出钱帮景迈山村民修的,当时计划要修成柏油路,在柏联建议下改成保留更多乡土气息的弹石路。我们要去看的茶祖庙是柏联去年投资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在今年春天竣工并举办了盛大的祭祀茶祖仪式。

“不是已经有哎冷寺了,为什么要再建一个茶祖庙?”

“帕哎冷是布朗族的茶祖,哎冷寺主要是布朗族茶祖文化的遗存。在景迈山除了布朗族茶祖,傣族也有自己的茶祖召糯腊。景迈山是一个多民族包容共处的地方,也是世界茶人心目中的圣地,我们想打造的是中华茶祖文化,在新建的茶祖庙里除了祭帕哎冷、召糯腊以外,还可以祭拜神农、吴理真、孔明等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茶祖。”简根红回答了我的疑问。

茶祖居住的故乡:从帕哎冷到中华茶祖

据了解,景迈山所在的澜沧江中下流域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也是人类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地方。在这里有着茶叶的五世祖: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景东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再到澜沧县邦葳的千年过渡型茶树王,最后到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构成了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这里流传着孔明兴茶的传说,布朗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茶祖。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采集农业时期,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他们发现驯化了茶树,从而催生了灿烂的茶叶文明,至今我们享受着他们的福泽。他们的后人沿着奔腾的澜沧江一路南下,辗转迁徙,在首领帕哎冷的带领下最终定居在景迈山,留下了举世瞩目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茶祖之乡”。

今天在茶祖的庇佑下,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与汉族一起呵护祖先留下来的古茶园,并在外来先进企业的带领下一起建设景迈山茶庄园,在充分保护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情况下,尽情享受后现代发展理念带来的幸福时光。

车子穿过景迈山门,路过芒埂、勐本、大寨、翁基等寨子,从芒景上寨驶入哎冷山。在朝圣之旅的尽头,一座金碧辉煌的恢宏建筑映入眼帘,我们停好车,小心翼翼地走进茶祖庙,用顶礼膜拜的形式表达我们的敬意……

就在之前的4月17日,由柏联集团投资恢复重建的茶祖庙在景迈山落成。上万群众在茶祖庙参加了2016年景迈山祭茶祖暨茶祖庙落成庆典。

在活动现场,人们手持蜡条茶叶,向茶祖、茶神、水神、树神、土神、昆虫神、兽神“一祖六神”敬献祭物,并聚集在茶祖面前重温《景迈山宣言》,宣誓继续保护景迈山的文化风貌和一草一木。茶农和茶业行业代表一起宣读了《诚信宣言》,保证诚信经营。另外,转山祈福、剽牛等传统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参与,祭茶祖的传统已经在当地延续了1710年。

茶祖庙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茶祖历史文化中一项核心工程,其以芒景布朗族的“一祖六神”文化为核心,景迈山布朗族与傣族茶祖文化为基础,并融合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茶祖文化,打造茶人共同的信仰——“中华茶祖”文化的朝圣与祭祀之地。

在芒景上寨,我们见到了引领芒景村发展的当代传奇人物——南康书记,请他给我们详细谈了布朗族的“一祖六神”文化、景迈山的茶叶发展历史,以及村民们是怎样跟柏联公司合作,一起打造景迈山茶庄园,携手发展茶叶与旅游的。

这位老书记是末代布朗族头人阿里亚的儿子,以前在芒景村委会待了二十多年,做过村团支部书记、村主任、书记、澜沧县政协委员,是村改委(2003年,村公所改村委会)第一任村主任。他笑称,村官的工资是民政发,不吃财政,但官小责任大。今年4月份,为了“以老推新”,他主动辞去村书记,打算成立布朗族文化研究会,推动布朗族文化与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布朗族传统习俗,担心年轻人能不能传承下去,我们就组建一个组织,形成布朗族的文化共识,让老人带动年轻人,年轻人带动小孩子来传承。穿布朗服装,说布朗话,住布朗族建筑,按自己的传统习俗生活,传统的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在他一手抓起来的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就着兰香四溢的景迈茶他打开话题,将我们带进茶祖庇佑的景迈山,为我们展现了千年一脉的茶祖文化……

古茶园是布朗族的精神家园

我们布朗族是从北方迁移过来的,在迁移之中发现茶。布朗族原来住在绍音绍帕,这个地名意思是石头城堡。住在山里,房子用石头做的,柱子、墙都是石头砌的,远看是石林,近看是房子。“绍音”为石柱,“绍帕”为房子看起来是石头。在三千年前,因为外族入侵不能抵御,部落被冲击得四分五裂,我们的祖先就从绍音绍帕跑出来,一路南迁。

头人带领族人沿着澜沧江一带走,在一个叫弄色的大湖泊住过很长时间。弄色,就是非常大的天池之意。然后继续南下,一直来到泰国、缅甸,并在缅甸景栋待了许多时间。布朗族每到一个地方都种茶,景栋这个地方不适合种茶,首领帕哎冷只好带领族人搬迁。到了芒景发现有许多蜗牛,晚上会叫,说明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生态的地方,连蜗牛等昆虫都生存得很好。而且有茶树,吃了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品质更好),认为种茶肯定好,就定居下来。先种茶,后立寨子。从一棵茶树发展到数棵,从一个小寨子发展到几个寨子,从一座山发展到几座山。

通过人工不断驯化与利用茶树,茶叶跟布朗族建立了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这种习俗要求每个寨子、每个人都要遵守。布朗族认为许多东西都有魂(阿百),人的阿百在头顶心,牛在脖子,马在屁股。阿百腊,指的是有魂的茶树,即茶魂。布朗族家家都有茶魂,要尊重资源,特别是茶树要尊重。每开茶地,种了几年后把最大的一棵定为茶魂,并要做祭祀。在茶地干活到了吃饭时间,要先将所带饭菜献给阿百腊才能吃。采茶叶,要在茶魂旁边装腊条、肉、酸茶、饭去祭祀。

在景迈山,尤其是布朗族表面看茶地没有界限,其实是以特定的茶树为每家每户的界线,采茶不能乱采、偷采,是谁的谁去采。布朗族的茶历史,就是茶的发现、栽培与利用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尊重自然生态、保护树种的传统习俗。每亩要留什么树都有规定,留的树种很多,保护面积很大。对种茶密度进行控制,一亩160株,甚至还不到。人工栽培茶树时,要求茶树下有各种草,高空有各种大树,有茶有草有树有鸟有虫有动物,形成生物多样性。古茶园是布朗族的精神家园,其生产、生活都在古茶林里。里面放养猪、黄牛、马,不种粮食与蔬菜。在古茶林里家家蜂筒养蜂,蜂王吃的蜜,人不能去采,所以芒景古茶蜜香型很重。

景迈山是澜沧县现代茶产业的策源地

解放后,因为景迈山有古茶园,其一直为政府与茶叶专家所重视,澜沧县的现代茶园建设就是从这个最古老的茶山开始。幸运的是,这些新开辟的密植台地茶园都是在以前种旱谷的轮歇地上进行,古茶园得以完整地保护下来。

云南省大规模推广扦插茶苗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早在60年代,澜沧县政府就组织了许多专家、学者与技术员到景迈山芒景村南翁坝建设茶叶示范培训基地,精选景迈芒景古茶枝条进行扦插,搞密植速生茶园,这是澜沧县科学种茶的第一次实验,并将成果在澜沧乃至孟连进行推广。“以前布朗族都是茶果育苗,老百姓亲眼看到扦插育苗长得非常好,长得快,觉得不可思议,有的就说这共产党太神奇了,是不是会放鬼?当时专家保证存活二十年,到现在那些茶树还存活着。”

南康认为景迈山发展现代茶产业走了四步:

第一步是1966年搞的景迈山南翁坝茶叶示范培训基地,这是澜沧县科学种茶的第一次实验。以前景迈归糯福区管,70年代糯福区在南段大队搞联办茶厂,景迈、芒景派工去挖茶地,并在景迈、芒景收集古树茶籽拉到南段去种。

第二次是将景迈山总结出来的现代茶园种植管理技术推广到澜沧县的惠民农场、勐根农场。这两个县办农场在当年以种茶为主,承担着澜沧县发展现代茶产业的重任,其定植的茶树都是用景迈山的古茶籽育的苗,可谓拥有景迈山古茶尊贵的血统。

第三次是1989年惠民区(现为惠民镇)搞乡镇联办茶场,开辟了3000亩茶园,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包括景迈、芒景在内的全区每个村都派工去开挖茶地。后来这个惠民乡镇联办茶场由惠民农场(即惠民茶厂)承包经营。

第四次是1992年成立景迈芒景联办茶厂,利用景迈山的轮歇地开了两千多亩台地茶园。

“90年代到2000年,是景迈芒景发展茶园最高峰。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拿出一部分粮地种茶叶,种在原来种旱谷、玉米的轮歇地里。这样一来,包括古茶园在内的有林地保护下来,就形成了景迈山古茶林、台地茶两种形态并存。我们搞的台地茶不符合茶树自然生长规律,不种树,高密植,就必须施化肥,打农药,否则茶叶长不好。2002年以前,是农药化肥用量最多的时期。2003年,我们通过调研意识到农药、化肥对生态带来的破坏,对人的身体带来的不健康,必须要走转型之路。”南康说。

“一祖六神”助推茶庄园建设

转型就是要告别数量型农业,走生态茶园建设之路。于是景迈山这个澜沧县现代茶产业的策源地,又一次变成了后现代茶产业的急先锋,其通过“一祖六神”自然生态文化总结出来的“稀疏留养生态茶园”模式,成为普洱市乃至云南省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的一个范本。同时,柏联进驻景迈山,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先进模式打造全球第一家普洱茶庄园,也给古老的景迈山吹来了后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风,景迈、芒景的原住民与柏联深度合作,进行古树茶、古村落、民族文化的保护,携手开发景迈山的茶叶与旅游资源,将景迈山这个公共品牌带到全新的高度。

“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但终会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终有遭瘟死亡之时。就给你们留下一块宝石(土地)和茶树吧!即使人家的寨子毁了,你们的寨子也不会毁,你们在我火塘下面的土地上一定能繁衍壮大。”帕哎冷早在1800年前就为族人定下了规矩。

“一祖六神”不是故事,是原始宗教,是布朗族对祖先与自然万物的一种崇拜,从而对环境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恪守茶祖帕哎冷遗训,通过敬畏茶神、水神、树神、土神、昆虫神、兽神,从而善待身边的一切。

“祖先留两样东西,一样是宝石,里面装有茶叶,放在水里有三片叶子;另一样是遇害后托梦给族人说的留茶树遗训。每年祭茶祖,做大活动,进茶园,都要念遗训。砍茶树会非常害怕。人要善待昆虫,要善待动物,善待水,善待茶树,善待土地,要让六神来保护你,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人在神面前变小,才能善待各种东西。通过一祖六神崇拜后,让茶园里有许多昆虫,成为蚯蚓的家园;把蜂王树变成昆虫神,这就是芒景蜜香的

寻找老曼峨的茶生活:酸茶、苦茶与甜茶


竹筒酸茶:饮品,食品,药品与茶礼

刚到阿辉家,他就拿出一根竹筒茶出来给我们看,打开密封的袋子,结果发现最上面的几片叶子有点发霉了,他赶紧取出来扔掉,说:“没密封好。”然后取出几片让我们尝尝,摆放在一个盘子里,我和同事陈朦都是犹豫了一下才抓了一片放进嘴里吃,味道微酸,有一点涩味,可能是时间还不够。

“我们当地人吃酸茶就是当咸菜一样”,阿辉的妻子玉万香坐在旁边给我们介绍,“它是茶叶鲜叶的一种保存方式,密封不好会导致发霉”。而酸茶更精彩的故事在玉万香的讲述中变得鲜活,就好像我妈给我讲咸菜一样。

制作酸茶,工具当然很重要。要选甜竹,最好选择适当老一些的甜竹,竹子的直径在9厘米左右;锯成段,每段的长度在50多厘米,然后冲洗干净、晒干。这样就可以准备装茶叶了。

制作酸茶,茶叶鲜叶自然是主角。采摘鲜叶,要选择偏老一点的鲜叶,但也不能太老,并且一定要选择老曼峨的甜茶品种的鲜叶,这样更适合人们的日常食用。鲜叶采摘回来后,先自然风干,不能有露水,用开水煮透,适当煮烂一点,从锅里捞出来,同样要求自然放凉,不能有热度。这样就可以把茶叶装进去,一层层往竹筒里面放,直至填满、填紧,里面不能有空隙,然后把竹筒的口密封好,不能透气。一根竹筒酸茶大约可以放3公斤鲜叶。之后,就是等待,放下寨子外面那个世界的所有焦虑,等待竹筒里面茶叶的自然发酵,等待时光在老曼峨慢下来,缓缓流淌,如寨子里的河流,如透过树叶的光线。

等待三四个月后,布朗族人做的酸茶就可以取出来直接吃了。老曼峨的人们以前把它当作零食吃(物资匮乏的时代),现在,他们把它当作咸菜吃;因为这里天气炎热,老人也会吃酸茶解渴。

同时,酸茶在旧时还具有药品的作用。在药品,甚至医生缺乏的时代,人们受伤时,会把茶叶鲜叶嚼烂、敷在伤口处。同时,这里的老人也把茶叶当作提神药,在佛寺举行赕佛活动时,佛寺会安排专门的人给老人(在佛寺虔诚倾听佛经的多是老人,年轻人要干活)倒茶水,起到提神的作用,以此避免老人中暑、瞌睡。岩中布也说:“以前没有药,当我们吃东西中毒,或者肚子撑时,吃叶子(茶叶)能好——叶子当作药来吃。”他又补充说:“我们会把茶枝折下来,用火烘干,然后煮着喝,有助于消食。”

而这根做好的竹筒酸茶,在这片区域、在布朗人的日常生活中还具有茶礼的作用,且重要到无法替代,亦无法省略,它在老曼峨的婚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婚当天,新郎必须准备一筒酸茶、一篮子烟草(毛草烟)、两公斤肉、五斤米、一包盐以及一点彩礼(奶水费)到新娘家”,玉万香说,“主要是男方家准备,女方家不用,结婚当天去迎娶新娘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岩中布后来也补充说,“结婚准备的酸茶,选择茶叶鲜叶时必须要用最老的茶叶(最古老的茶树的鲜叶)”。

我问阿辉:“你当年娶她(玉万香)时,准备酸茶了吗?”

万香在旁边笑着说,“他不用,因为他是汉族。”

随后,她又补充说:“结婚的时候,是用酸茶。提亲的时候,是用干茶。”

茶礼,不仅体现在老曼峨的婚聘上,还体现在村民的信仰上。老曼峨佛寺的温都佛爷说,“村民在采摘鲜叶的时候,就会想到把最好的茶叶送给佛寺,送给佛爷。在邀请佛爷给他们做赕佛时,也会送一小包茶叶。”这是信仰的力量。

一片茶叶,在苦与甜之间,在鲜叶与干茶之间,也完成了轻盈与厚重的身份转换,完成了从饮品、食品、药品到茶礼以及当下成为主流商品的身份进阶,且五种身份可以自由切换、随时到位,每一种身份都在老曼峨存在,可以见证,甚至是以吃到肚子里的方式进行见证,而非传说,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布朗族是最早发现茶与种植茶的民族”这样的论断的真实性,如我刚到阿辉家吃到的酸茶,齿间与味蕾告诉我味道微酸,有一点涩——又怎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地说“无涩无味”呢?

苦茶与甜茶:甜,也只是柔软的苦;苦茶区域与老曼峨头人统治区域高度吻合

“苦茶与甜茶,如果看叶子(鲜叶)是看不出来的,有的人认为叶子尖、齿多的是苦茶”,阿辉带着小儿子站在一棵茶树下,摘了一片甜茶品种的鲜叶给我们看,是标准的一芽二叶,“你看,这棵是甜茶,但其外形和他们判定苦茶标准的外形一模一样”。在老曼峨后山茶园狭窄的山路上,我和同事陈朦边走边听,阿辉边走边讲解,过了一小段距离,他又摘了一片鲜叶,说:“这是苦茶,你们尝一下。”我对于传闻中的老曼峨苦茶本能的有一种警惕——我怕苦,所以仅仅只是咬了鲜叶的梗(很鲜嫩),米粒大的一点,结果被阿辉发现了,说:“梗不算苦,芽尖才苦。”可是,梗也很苦啊,醒瞌睡的效果堪比一声惊雷,它的苦也在时时提醒我:我是在老曼峨,在普洱茶苦茶的核心区域,在一棵只有老曼峨才有的苦茶树下。

“我们老曼峨的苦茶,原本是野生茶,每年茶树结茶籽的时候,我们会把苦茶品种的种子收集起来”,玉万香说,“我们的祖辈种植的茶树就是苦茶,与种子(品种)、土壤有关系,以前是混采鲜叶(苦茶与甜茶混合采摘),后来有客户问甜茶、苦茶,因为复杂,我们自己也不懂(分不清),就学着做标记,哪片茶园是苦茶、哪片茶园是甜茶,甚至是单独的一棵,我们会标记好,我自己是用绿带子(绳子)标记甜茶,用红带子标记苦茶,不懂别人家怎么标记”。

在勐海县城采访布朗山乡老乡长岩温南时,他也补充说:“甜茶,用石头做记号;苦茶,拴线做记号。”

而我们的向导张黎则说:“在老曼峨,可能他们也能通过茶树上的鲜叶区分出来苦茶与甜茶的,但如果选择这种方式的话,采摘鲜叶时会花费太多时间,从经济上来说不划算,所以选择以做记号的方式来区别,这样能大幅提高效率。”

虽然勐海的茶树面积极为宽广,但只有布朗山产区有苦茶,老曼峨又成为苦茶产区的核心区域;苦茶的分布范围与老曼峨、布朗族历史上的“活动”(老曼峨头人的统治范围)范围有着高度的吻合。这与岩温南、岩中布的讲述都高度接近。

采摘鲜叶的环节需要区分苦茶与甜茶,在制作时也需要单独分开,尤其是杀青,苦茶是一锅,甜茶是一锅,分开炒,不能混在一起。摊凉、揉捻、晒干、装袋等环节也都一样,以此方便客人挑选,避免出错。

在茶园里时,阿辉又单独摘了一片甜茶的鲜叶给我,也是标准的一芽二叶,我咬下芽尖,放心地咀嚼,远没有之前吃的苦茶的梗苦。

而苦茶,最初就是布朗族的药。

阿辉带我们到老曼峨的一棵茶王树,被主人用竹栏杆围起来。这棵茶王树没有标注“茶王树”,写着某家公司的名字,阿辉说是这家公司承包的,享有采摘权,每年春茶鲜叶的价格也不低。或许没有“茶王树”标记所带来的声名所累,它生长起来更轻松,枝繁叶茂,主干粗壮,枝干撑起一片绿荫。

老曼峨茶王树就在这棵古树茶附近,不远,几分钟就能走到。两棵古茶树一左一右,分别被标记为“老曼峨茶王”“老曼峨茶后”,下面都有“集体”字样。“这两棵茶树最初属于村民的,被某人买下来,每年的鲜叶可以卖到20万元”,阿辉说,“但所得收入被这个人全部捐给老曼峨佛寺,我们还是很敬佩他的”。

两棵茶树的底部,被老曼峨村民分别系上黄布、红布,他们敬重茶王树、茶后树,严格地说,他们敬重每一棵茶树。老曼峨的历史无法绕开茶,老曼峨人也无法回避茶,因为茶,他们盖了新房、修了公路、买了车;因为茶,他们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现在,茶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

景迈茶山的茶道学,寻找到新的“道”


现在的景迈山上,家家户户有茶台,人人都懂得烫杯、洗茶、闻香这一套“茶道”。而烤茶、酸茶、竹筒茶等,则往往就作为一种“奇风异俗”来“表演”。其实,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们就是“饮食”,且从来都深嵌在过去与今日的日常之中。

山上的茶可以是“酸”茶。《皇帝内经》中提到南方“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尽管这种粗线条概括更多体现的是“刻板印象”,但至少说出一个道理——地理、气候等与饮食有极大关联,不同的环境会对应不同“口味”。如云南不少地区宜种糯谷,而糯谷又不易消化,必须用酸中和。又或由历史角度解释,盐还是中央王朝控制边缘民族的重要调控手段。以酸代盐就成了“反调控”的方式。

在景迈山,茶农又给了我另一种解释:过去的“茶”,原本就既是菜,又是药,又是饮料。于是采下的茶叶蒸熟,一部分晒干泡饮,一部分就直接做成了“酸茶”。酸茶可做菜,遇喜事或贵宾,取茶叶拌调料,就成了凉拌沙拉;也可做“零食”,田间地头,或嚼或含,去口气、解疲乏。山上还有“女人含槟榔,男人吃酸茶”一说;更可以配上“辅料”做药:配生姜治痢疾,兑米醋医牙痛,加酸草健肠胃等等。

酸茶制作流程

采茶:于高温高湿的五六月份,采摘茶树上的鲜叶,用以制作酸茶。但制作酸茶要用老叶而不是嫩叶。

萎凋:将茶叶摊晾在竹席上,使茶叶水分自然蒸发。

蒸青:萎凋后的茶叶还需再上笼蒸煮。看似简单,但要掌握火候,使茶叶散发茶香,却又保留一定新鲜度。

装竹筒:蒸完的茶叶需要填入竹筒压紧,并以竹壳等密封。且所用竹筒需要削去外皮。

埋地:事先挖好土坑,将竹筒口朝下,埋在泥土中。大约需要掩埋三个月。在此期间要注意土坑不能入水,竹筒不能打开,使茶叶慢慢发酵。

晾晒:三个月后可将竹筒取出,筒内的茶经过一定晾晒,就可以直接食用或饮用。

食用与保存:酸茶可嚼,可含,可煮,可泡。如若密封可保存两年左右。

而“烤茶”还不是独属山上的布朗族和傣族的。藏族、纳西族、德昂族、壮族、苗族、回族、彝族等等民族都会,只是用具与方式各不相同,用陶罐、青石板、芭蕉叶甚至纸都能烤。

曾有人提出少数民族的“烤茶”和陆羽《茶经》中的“炙茶”没什么区别。但中原人“炙茶”是因为新茶难得,只好加热受潮陈茶,让其更像新茶,是一种“局促的讲究”。

坐拥茶山的山民可犯不上如此。真要解释的话,对他们来说,烤茶即是生活方式。走进山民家中,茶叶随时在旁,火塘日夜不息,怎能不让茶与火发生点什么?又恰好,唯有粗壮厚朴的大叶种茶,才经得住烟熏火烤。且未经陈化的大叶种茶略嫌刺激,用火烘烤后不仅滋味变得醇和,香味也会更为显扬。

烤茶制作流程

烘烤:抓一把毛茶,放入洗净且烘干的陶罐中,将陶罐直接架在火塘上烘烤。

颠摇:估算时间,观察火候,不时拿起陶罐颠摇。随陶罐内温度渐高,翻动频率要越来越快,罐中茶叶渐渐带上烟火气。最后为防烤焦,需把陶罐拿离火源,继续捧在手中摇动。

分茶:主人为客人分茶,一人一盅,细细嘬饮,围塘闲话。

如今普洱茶热火,做茶有了标准,山民有时还会羞惭地说:“那还是跟外面学的,我们自己没那么讲究。”酸茶、烤茶、竹筒茶等的喝法,当然也没有日本茶道的优雅——但茶之道,是否仅有一道?就像“布朗王子”苏国文老师说的,过去山民是只有一罐、一杯、一火塘而已,“那就是我们的茶道”。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茶道”也会受到“威胁”。比如,假若火塘渐渐消失,自然会殃及烤茶。不过,当代的视角也会带来一些新机会。我就发现,有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探讨酸茶、烤茶等等的口味、成分和独特效用。未必要留住所有“过去”,却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寻找到新的“道”。

临沧问茶②:邦东乡祭茶祖、开采节


3月18日一早,体验完临沧的早餐后,8点驱车赶往邦东乡和平村,沿途领略了大黑山的自然风光、澜沧江的云海奇观,历经3个多小时的山路跋涉后,到达和平村村委会,短暂的休整后,继续沿着山路步行赴往祭茶祖的活动地。

与昨天的茶园相比,沿途的古茶树,再次另各位队友兴奋不已,纷纷亮出自己的神器来拍照、游走在古茶树的群落中寻找自己心意的茶树合影。

中午时分,祭茶祖活动正式开始。祭茶祖源于千百年来普洱茶产区的民俗活动和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把分散在不同时空的宝贵文化遗产组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膜拜和与之相生相荣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力图把茶乡各族人民对茶的深厚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真实地再现出来。

茶祖是茶树之王和茶人之祖先合二为一的化身,是天地人的灵气合为一体的吉祥之神。据专家考证,普洱茶的发现者和应用者为古代濮人,因此将茶祖的标志浓缩为一个牌位和古体的一个“濮”字,形成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形象。

在祭茶祖仪式上,身着民族节日盛装的演员精神饱满地载歌载舞、敬香、敬酒、鸣炮……开采节,也预示着自今日开始,临沧邦泰昔归庄园的茶正式开始采摘。是茶,点燃了大山深处人们的生活,大山里的人们又把这样的生活奉献给四面八方的来客。

活动结束后来到和平村村委会,热情得村民已准备好丰盛的午餐,炖野鸡、黑山羊……再一次让队友过了一把吃货瘾。饭后,直接坐车赶往下一站——昔归村,也是队友比较向往的目的地。预料之外的是,半路上突遇前方车辆坏了,在这宁静的乡村土路上一堵就是3个多小时。(未完待续)

《“锦绣茶祖”:寻找地球上最古老的茶树》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的茶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