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五大古茶山之——坝溜古茶山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茶山 花茶山楂 菊花茶山楂

普洱茶古茶山。

墨江五大古茶山是坐落于普洱市(原名思茅),而墨江五大茶山分别是:坝溜古茶山、迷帝贡茶古茶山、通关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和景星豪门古茶山。今天为你介绍的坝溜古茶山茶山位置、历史、产地与茶品特色。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坝溜乡。海拔1630-1885米,常年平均气温11.9-16.4℃,年降水量2197mm。土壤为红壤。

茶山历史:历史上玛玉茶原产墨江县的坝溜镇。在过去坝溜的管辖面积非常大,绿春的骑马坝乡,墨江的那哈乡、泗南江乡过去都属于坝溜。四百多年前系用木甑蒸茶,竹筒筑装,用火烤干,也属竹筒茶之类,畅销墨江、思茅、普洱一带,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主要产地:羊八寨、老朱寨、老彭、骂尼、大山梁子。

古树现状:玛玉茶区茶树最大、最老的栽培型古茶树都在墨江县坝溜镇羊八寨、老朱寨等地。古茶山面积247公顷,呈零星和块状分布。其中老朱寨玛玉茶树王,树高7米,树幅4.6×4.2米,最大基部干围151厘米,可以同时容纳5-6人在树顶上采茶,树龄在600——800年之间。新发现的大山梁子古茶树位于那哈乡阿那村格昨组,离大田十一二公里,靠近绿春县牛孔乡。这块茶地约300亩,树龄三四百年的有800棵。

茶质特色:成品外形条索肥硕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锋苗秀丽,银毫显露,汤色清澈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带蜜糖香味,叶底柔嫩匀亮。常泡玛玉茶,茶具一般不起茶垢。1980年和1981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之一。

cY316.com延伸阅读

墨江坝溜摩天岭——离太阳最近的茶山


“坝溜是墨江茶产业和茶文化的肇始之地。虽然在今天的墨江茶产业和茶文化体系中,坝溜茶不怎么有名气,但坝溜2.7万亩茶园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打造和培植好坝溜的茶产业和茶文化,促农增收。”走访中,墨江县坝溜镇党委书记左俊松这样介绍坝溜的茶和茶文化。“坝溜镇摩天岭老树茶茶叶初制所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和打造坝溜茶产业和茶文化经多方争取而建设的,今年刚刚投入生产。该初制所的建成为坝溜镇的老朱、老彭、骂尼等村社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提供了标准化的生产线。”

据左俊松介绍,在坝溜镇老朱村老朱一组村民彭德云家的地里,生长着一棵古茶树,是墨江县境内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老茶树之一。该茶树树龄已有400多年,是坝溜镇乃至墨江县境内较为珍惜的古茶树,更是重点保护的古茶树之一。《走进茶树王国》《中国墨江茶文化》等书籍史料证实了这一事实,两书同时收录了该镇老朱村“老朱寨玛玉古茶”和“羊八寨玛玉古茶”两株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称“老朱寨玛玉古茶树”生长在坝溜镇老朱村老朱寨,“羊八寨玛玉古茶树”生长在坝溜镇联珠村羊八寨边。

据了解,坝溜镇2.7万亩茶园分布在该镇老彭、老朱、联珠、长寨、达掌、哈布孔、出洞、骂尼、厄尼村委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村民。该镇所有茶园已于2013年就全面完成了生态茶园建设,科学合理地种植了遮阴树。在这些茶园中,具有30年以上树龄的茶园有3020亩,占全镇茶园面积的11%,茶产业已成为坝溜镇最具潜力和最有优势的高原生态绿色产业之一。

左俊松介绍,坝溜镇在茶产业的发展和营销中将通过“四化建设”,促使丰富的茶资源转化成为市场上走俏的产品。所谓“四化”就是生产加工组织化、茶园管理生态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产品经营品牌化。生产加工组织化将以培植坝溜镇本地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力度,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向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倾斜,扶持壮大本地企业,提高其带动引领能力,形成茶农开心、茶商开心、消费者满意。茶园管理生态化将坚持“生态立镇、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施用生物活性肥料和绿肥、人畜粪肥,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对病虫害逐步采取农业防止、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严格执行生产、加工、包装、贮藏、销售全过程无污染,努力实现坝溜茶叶生产的“生态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将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从资金、政策、资源配置上予以企业扶持,实现9个行政村初制所全覆盖,全镇茶叶初制所总数达到10个。通过初制所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茶叶生产与加工等技术标准体系,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向“市场牵龙头,龙头创品牌,品牌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标准化经营格局。产品经营品牌化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抓手,整合、优化茶资源,打造叫得响、覆盖面广的坝溜茶叶品牌。同时,加大宣传,拓展外销空间,探索推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进入市场销售”的经营制度。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坝溜境内杨八寨的哈尼族开始在摩天岭山麓种植茶叶,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墨江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其中坝溜镇的茶面积达2.7万亩。

在坝溜镇及其周遭的哈尼族村民中有一个传说,称其境内的摩天岭大山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摩天岭是这一代最高的山峰,高耸云天地插在阿墨江、泗南江之间,磅礴雄壮,常年云遮雾绕,俨然魏巍。摩天岭既然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那么,生长在其山麓的茶叶味醇香润那是必然。

临沧坝糯古茶山


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师因为坝糯产生的藤条茶在双江临沧声誉最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的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树就在坝糯。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形态之美令人称奇。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藤,最长的藤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单株茶树藤缠藤、藤绕藤,织成一个一个球状,看上去如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坝糯人能养出那样奇美的藤条茶树,其用心之细,技法之精令人赞赏,坝糯人休整养培藤条茶的技术及下的功夫,在双江无与伦比,要了解一百年前勐库的藤条茶茶园是什么形貌,那就一定要去坝糯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茸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毫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茸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只想观赏、收藏。近几年坝糯的藤条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西双版纳勐海县的一些大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业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每年开春都要派人去坝糯候茶,坝糯的藤条茶每年可买到一斤不剩,叹的是藤条茶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将茶树枝修整培养成藤条状,这应该是汉人们带来的技术。在勐库小户赛拉祜族寨、公弄布朗族寨、冰岛傣族寨,不曾见这种修养法。勐库东半山汉人居多,老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勐库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乡的邦木、邦协,忙糯乡的滚岗等村寨,也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这些藤条茶的村寨都是汉人居多。按藤条茶状培养出来的茶,只有嫩叶嫩芽,芽头肥硕毫亮,但产量低,不过价格可是平面状培养法产的茶的双倍,坝糯1949年以前有2000多亩藤条茶园,如今留下来的还有1500亩左右,其面积现在在双江仍是第一。

藤条茶坝糯有许多可看、可寻、可考的东西,坝糯是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海拔已超过1900公尺,坝糯与西半山无遮无挡的对望,站在坝糯可将西半山的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全都览尽,站在坝糯看西半山,西半山是一幅巨大的屏画。坝糯是山中宝地,地势虽高但不缺水,清清亮亮的水涧蹦蹦跳跳弯来弯去地围着坝流淌,因为水量丰沛,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是一个不缺谷粮的地方,良好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坝糯茶历史悠久,种茶年代不会晚于冰岛。坝糯在汉人没有迁来之前,早已有拉祜人在此居住,拉祜人早已在坝糯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棵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坝糯的汉族村民都认可,那片大茶林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族种下的。从坝糯那片最老的古茶树来分析,拉祜族500年前已在坝糯居住、种茶。

坝糯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条件较好,田多、地多、水多,还有六子、茶叶可摘可买,汉人来坝糯后没有一门心思地去靠卖烤酒来换拉忽人的地,拉祜人在汉人迁来之后,失地不多、迁走的也不多,直到1950年坝糯还有30多户拉祜族。坝糯的拉祜人自成一寨与汉族寨相距约500米,二百多年来拉祜族与汉族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什么斗争。拉祜人帮汉人采六子摘茶叶,汉人们走马帮时还带上个别拉祜人一道走。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老乌山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乌山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田坝古茶山。

田坝古茶山最出名的茶是“老海塘茶”,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据当地的一座墓碑和相关资料记载,至今还生活在田坝乡瓦桥村海塘的汉族人,如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姓氏,是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举家搬迁海塘定居,在这片蛮荒之地种植了一定规模的茶园。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当地盐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了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海塘古树茶区地属无量山山脉,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位于瓦桥村海塘小组,包括瓦桥村及周边李家、盆河、田坝、成功等地的茶园,都属于老海塘茶区,栽培型老茶树共有1150亩。其中树龄在50至100年间的有700亩,百年以上的有450亩,古树春茶年产量约1.3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是离海塘古树茶区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一株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的栽培型小乔木型大茶树,高约5米,树龄近1000年,该茶树芽毛特多,芽体较小,酚氨比值10.2,是制作普洱茶和优质绿茶的原料。

海塘古树茶区的茶树品种比较混杂,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而茶树较大的多为“特种”茶,称“大山茶”或“大树茶”,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可能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地方群体品种),栽培史上千余年。海塘茶也正因茶树品种的混杂,而酿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以精细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有关,所制茶品,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

据相关资料统计,田坝古茶山古茶园现有3000余亩,呈块状分布,大多数混杂在丛林之间,茶园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一般,树势较强,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主要分布在镇沅县田坝乡的瓦桥(海塘茶)、民强村(茶山箐茶)和按板镇的联盟村。这一地带,海拔1770至1816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年降水量1180至1215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代表植株有田坝村的白芽口茶(ZY2006-034)和民强村的大叶茶(ZY2006-025)。

此外,位于田坝乡明强村的茶山箐茶区,出名源自于自身的生态环境,是目前镇远境内最原生态的茶区,以南和景谷黄草坝茶区宁洱困鹿山茶区相连,树龄在100-600年间的栽培型老茶树现有1050亩。据说,该茶区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就以“茶山箐”命名,“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从此,茶山箐的茶开始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以田坝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壮肥大,汤色金黄,苦显涩弱,回甘稍慢、但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南板黄草坝古茶山_黄草坝普洱古树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秧塔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景谷古茶山之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诗云:“无量余脉拔地起,嵯峨万丈自雄奇。黄草坝中听布谷,大尖山上沐晨曦。郁郁茶香古树群,葱葱叶盖清凉地。飘然王孙不可留,遥思仙境长太息。”此无名诗所言即是近年来茶界备受关注的南板黄草坝古茶山,其地处世界茶源古茶树演化的中心地带,也是普洱市古树茶群落资源较为集中古茶区之一。

该古茶区,有关茶树的栽培史已有数百年。据正兴镇黄草坝村董、杨二姓家谱所记,清乾隆初期,其先辈从恩乐(今镇沅县)搬家于此,就有种茶、制茶、饮茶的茶事活动,后渐为商品出售,且远销他地。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12月22日在《景谷茶砖构筑普洱茶“故宫” 》一文也说:“清乾隆后,茶区由正兴黄草坝渐向回萨、宽宏、秧塔、勐麻、龙塘、文山、大村、宣化(今凤山)等地扩展……。”《威远同知报告》载,“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有勐主、勐班、勐戛、宣化、回萨、翁孔、习环、西萨等乡陆续种茶10万株,境内四方有茶分布。”又见《云南通志》载:“民国9年(公元1920年),景谷区、猛倮区(今民乐镇)共植茶树3347万株,年产量35.5万斤。”

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茶树群落混生于无量山原始的林木之中,其树种相对混杂,从野生古茶树到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均有分布,且大小叶种共生一起,以有性群体品种为主。据统计,南板黄草坝古茶山现有古茶园约6870亩,呈块状分布,管理中等,树势较强,品质优良,生产晒青茶。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景谷县凤山乡南板(大尖山)、平田、顺南村和正兴镇黄草坝村(以寨、外寨、半坡)、通达村等。这一地带,海拔1710至235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8.7摄氏度,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主要代表植株有平田村细红茶(JG2006-030)和黄草坝蚂蚁茶(JG2006-059)。

现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在位于黄草坝古茶园,海拔2000-2500米的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等地,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中,在大尖山发现一株迄今为止在景谷县境内所发现的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困庄大地发现一株树高约7米,树冠散宽约5米,树干干径80多厘米的栽培型古茶树,专家考证树龄约400多年,还有约50亩古茶树生长在此山腰上。

而景谷南板黄草坝古茶山代表性的古茶树,在海拔2600米大水缸地,经测量,树高18米,根围3.1米,基部干径0.98米,是目前景谷县境内所发现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徐绍益、付兆生在《景谷县的一棵野生大茶树》(《云南林业》1984年第2期)写到:“景谷县茶叶公司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组,去年在景谷县正兴公社翁安大队海拔2410米的大尖山下原始森林里,找到了一棵野生大叶绿芽茶树、树高20米,树幅15×18米,基部干围2.76米,干径87.85厘米,有4个分枝,枝干分别为2米,1.15米,0.93米,0.88米。大茶树周身被藤蔓缠绕,树龄估计在440年以上,这是思茅地区目前发现较大的茶树之一,这棵大茶树附近还发现了直径40-50厘米左右的茶树数棵。”据2001年,为修订景谷县林业志,由县林业局牵头组织考察队进行实地考察证实。

以南板黄草坝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壮、芽肥显毫,汤色金黄透亮,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质饱满,山野气韵强烈。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联合龙塘古茶山”,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易武是普洱茶史上的一座丰碑。

易武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产量最大的茶山,全镇拥有古茶园面积1.4万余亩,主要集中在高山寨、落水洞、麻黑、曼秀、三合社等村寨。

易武乡北与思茅江城接壤,南接瑶区、勐伴,西接勐仑象明,东邻老挝。海拔差异大,气候立体型,不同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温暖、较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区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绪年间,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就是对那一时期易武的写照.而易武也因为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云南最为著名的古镇之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为繁华的年代,一队队的马帮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带来了遥远他乡的布匹、铁器和传说,而在清展的鸡鸣声中,运走了他乡翘首以盼的普洱茶和发财的梦想。那些从易武古镇延伸出去的一条条古道,很多年了,仿佛还在传来大队马帮踏道而来踏道而去的声音。

易武拥有太多普洱茶的历史,它如同一块活化石,记录着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从默默无闻到名震天下,一步一步,每一个脚印都刻满风霜雨雪。

易武茶因香扬水柔闻名,甘醇顺滑带冰糖香,喉韵甘润持久,苦涩度低,属刺激性较低的茶品,尤其经过后期存储后,蜜香高亢婉转,韵味悠远,非常值得收藏。

古六大茶山之莽枝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从有了古茶山往东一段渡过小黑江,首先看到的是孔明山,孔明山因山体神似头戴道观的孔明头像而得名,沿着孔明山继续东行,就进入了莽枝古茶山和革登古茶山,这两片古茶山几乎连成一体,南边是莽枝,北边是革登,历代史籍中,革登和莽枝有分有合,这两座古茶山上都有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树种,而且古茶园连成一片难分彼此。

上期说过革登的古茶园由于战乱大火(点击阅读原文,即《古六大茶山之革登古茶山》),损毁了许多,相比较革登,莽枝古茶园面积较大,茶树保存的要好一些,至今还存有约一千亩古茶园,面积大概是革登古茶园的两倍。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种茶历史非常悠久,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对于这些古茶山来说,悠久的历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历史的积淀赋予它们更加沉厚的底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最兴盛的时期,茶园盖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滚塘街是最热闹的地方,三个大寨遥相对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被茶园连接着。清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了民族械斗,打得惨烈,争斗双方伤亡惨重,这场战祸使莽枝山茶业受到重挫,茶农避乱、村寨迁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买茶。曾经人喧马嘶的牛滚塘街,到清朝末年已无人居住。村民们不愿回令人伤感的牛滚塘街,留下的大都迁到离牛滚塘一公里远的安乐村去住,到1950年牛滚塘也仅有七八户人家。如今牛滚塘的古庙、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还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滚塘几个字还清晰可见,让人追思往昔的牛滚塘。

历史让人不胜唏嘘,繁华终归孤寂,孤寂未必就是结束,今天的莽枝依然拥有积淀数百年的古茶园,莽枝古树茶依然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普洱茶爱好者。

莽枝古树茶特点:以特殊香型著称,口感和倚邦、革登的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水较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图文详解)


攸乐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攸乐山现称基诺山,基诺山基诺族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周边与景洪市的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的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

古树产地:亚诺(龙帕)、司土老寨、茨通、曼海等寨子。

茶山历史: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清代时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攸乐古茶山包括亚诺(龙帕)、司土老寨、茨通、曼海等地。今亚诺(龙帕)村、巴来村遗存的古茶园面积约2900多亩,几百年的古树茶留存很多,古茶园海拔在1300-1400米,年产古树茶十余吨。

古树现状:古茶园主要分布在1200-1500米的大山中,面积约3000多亩,几百年的古树茶留存很多,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但近几年采摘比较过度,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点:茶品口感偏易武地区风格苦涩均衡,香扬水柔,果香浓郁,舌面的收敛感要强于易武茶区。口腔的饱满度不若易武的宽广,喉韵亦不如易武深厚;攸乐古树茶舌根处苦重,回甘很好。采摘不若易武地区过度,茶品的性价比较强。

古六大茶山之革登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革登位于版纳勐腊县,每次一提到革登古茶山,都会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清·阮福所著《普洱茶记》中说:“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茶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子此。”清·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倚邦末代土司之子曹仲益先生在《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中谈及茶王树时说:“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是茶树中稀有之物,可惜已死。

这是对革登茶王树的记载,字里行间依稀可以看出当时祭祀茶王树的盛况,但革登最让人痛心不是茶王树的逝去,而是更多古茶树的消亡。

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可见革登曾经的繁盛,咸丰年间,莽枝茶山的民族械斗波及到了革登茶山,那场战乱使革登茶山人口大减,革登老寨住户大部分迁走,到了清末民初,革登老寨已无人居住,曾经繁华的革登至此开始逐步衰落,那场战争损毁了革登古茶山大部分茶园,至今革登茶山所剩下来的古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五百亩,以目前革登的古树茶产量,名列六大茶山颇有几分壮志暮年、名存实亡之感。

但革登茶依然受到茶友追捧,因为它独特的口感,革登茶最让人难忘的是它的山野气韵,非常强烈而馥郁的山野花韵是革登的独到之处,,其它口感方面,革登茶口感较窄,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目前革登的产量较少,市场上可见到的革登古树茶也非常有限,如有幸得到,且饮且珍惜啊!

古六大茶山之蛮砖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蛮砖的位置比较特殊,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古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满林和蛮砖等地,蛮砖在清末民初年产茶量至少在万担以上,产茶量很大,但大部分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虽然位列六大茶山,但蛮砖古茶山一直不太受重视,也正因为如此,蛮砖古茶山历史上没有遭受过大的灾难,至今得以保存的比较完整。

蛮砖历史非常悠久,这里依旧尊奉孔明为茶祖,曼庄村在史书中称为蛮砖,崇拜诸葛亮的茶山人说,诸葛亮当年来六大茶山时在曼庄埋下一个铁砖,于是这里称为“埋砖”,后义演绎为蛮砖:另一个说法认为傣语中曼庄的意思为“人寨子中心之村”,因为曼庄过去是人们经常聚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故称“曼庄”。

蛮砖古茶山的茶园大部分集中在蛮砖和蛮林,蛮砖五百多亩,蛮林一千多亩,茶树生长的非常好,密度较高,最大的茶树高约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在三百年以上。

近几年来,古树茶风头之劲无出其右,茶叶涨价了,茶农自然高兴,有需求就有市场,很多古茶山都存在过度采摘现象,包括景迈和易武等茶区,近几年茶质都有所下降,汤水偏薄,蛮砖最大的好处是由于认识的人少,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度采摘这个现象,所以目前蛮砖的古树茶还保持着一定水平。

蛮砖所产古树茶,与曼撒古树茶类似,茶箐色泽较深,品饮时,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滋味醇厚,厚重感明显,香气较沉,不像易武地区香气高扬,蛮砖古树茶有厚重感,香气如有重量,近几年品饮表现依然非常高,所以如果茶友想存点茶,蛮砖古树茶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目前看来,内质没有明显下滑趋势,有后期转化价值。

古六大茶山之攸乐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攸乐古茶山位于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境内,攸乐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内的茶山,攸乐山也叫基诺山,实际上攸乐是基诺的音译。

攸乐古茶山面积在古六大茶山中算比较广的,种茶历史非常悠久,史籍记载,清朝雍正年间(1729年),普洱府曾在基诺山设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乐同知,派五百兵丁驻防。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

攸乐古茶山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中心产地,历史地位非常高,位居古六大茶山之首,攸乐种茶相传从孔明开始,孔明在茶山许多地方被尊称为茶祖,攸乐山同样尊奉孔明为茶祖。

攸乐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故在1942年,不得不说这一年的茶山真是多灾多难,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这两年攸乐的茶比较常见。

历史上,攸乐的茶民间茶农会加工少量竹筒茶,大部分被易武、倚邦地区的外地茶商收走,这几年因为交通逐渐方便,每年都有茶商定点守在攸乐收购原料。

龙帕大寨是攸乐山古树茶资源最丰富的寨子,攸乐值得称道还有一点,几百年传承的制茶技艺,攸乐制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制茶技艺不断改进,尤其炒茶,当地茶农代代相传的炒茶技艺到了现在已经非常精湛,所以攸乐的茶,在制作工艺是非常让人放心的。

攸乐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点,攸乐山的基诺族有一道很出名的菜——凉拌茶,据当地茶农介绍,凉拌茶的菜式多达十三种,实则以荤、素而分,荤的以鸟肉、螃蟹、酸蚂蚁蛋、兽肉干巴等,素的以臭菜、甜笋、白参、蘑菇等,加佐料与茶相拌而成,用料都取自村寨山林之间,想想就流口水。

最后说说攸乐山古树茶的口感特点:香型口感和曼撒、易武比较接近,茶箐色泽较深,香扬水柔,舌面苦涩感稍高,口感聚拢,茶性较烈,茶气强。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莽枝古茶山(图文详解)


莽枝古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相传为诸葛亮埋铜(莽)之地,因而得名“莽枝”。

茶山地理:莽枝茶山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积比倚邦茶山小,海拔1400米左右。相传千年以前就有少数民族在此种茶。

古树产地:莽枝古树茶主要产自秧林、红土坡、老曼丫、江西湾、口夺等寨子的古茶园中。

茶区历史:据史料记载,莽枝茶山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从茶山上那块立于乾隆11年的碑文中,依稀可以见证当年茶山的兴旺。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土壤为红土,茶树为中小叶型,历经破坏,目前古树群落已存留已经不多,在海拔1360米处,还保留着一株较大的古茶树。由于近年来为了通过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出现了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茶园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植被的覆盖率下降很多,茶园水份保持率较低,造成古树茶品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莽枝古树茶为中小叶型;其特点为汤质较柔、苦涩较弱;花香明显、香气高、杯底香较好。回甘较快,上颚的中后段偏涩;由于近年来茶园生态有所破坏,茶汤整体口感稍显粗糙。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古六大茶山包括:易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攸乐古茶山、蛮砖古茶山、莽枝古茶山、革登古茶山。

先说倚邦,倚邦属于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最出名的是贡茶,从清朝雍正年间起,倚邦曼松的茶就被选为贡茶,每年进贡,曼松茶品质极高,口感丰富,香气好,饱满度尤其佳,有了贡茶的称号,倚邦风头大盛,成为当时的普洱茶集散中心,那时的易武都比不上倚邦繁盛,清朝末年,动荡不安,盗匪猖獗,倚邦位置偏远,茶人不敢入山贩茶,倚邦逐渐没落,茶叶集散中心逐渐转移到易武,这是倚邦衰落的开始。

1942年,倚邦山周边的基诺族和瑶族起义,攻打倚邦古镇,一把大火把这里化为废墟,连同古茶树都遭了秧,这场大火毁了曼松很多茶树,所以今天曼松王子山的茶树大部分都是后来种植的,树龄较小。

难得的是曼松茶虽然树龄小数量少,但口感有其独到之处,香气好水路细腻,甜度足,所以也非常受欢迎,但曼松茶产量非常小,市场上的曼松茶都真假值得考究,想买曼松茶的茶友要非常小心仔细的研究曼松茶的特点,最好是亲自上山或者找熟人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说道倚邦就不得不说小叶种,倚邦是有部分小叶种茶,是从四川引种过来的非常独特的小叶种,但大部分还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为主,所以不能从大叶种和小叶种上来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倚邦茶。并且小叶种茶生长在同样的环境气候中,口感和倚邦大叶种并无明显区别。

总体来说,倚邦茶的特色是滋味饱满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较轻,回甘爽口,有甘冽之韵,历来为各地茶商所推崇。

《墨江五大古茶山之——坝溜古茶山》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古茶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