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茶泡好?泡好喝的茶难吗?

发布时间 : 2019-12-09
如何泡黑茶 红茶如何泡好喝 乌龙茶如何泡

【www.cy316.com - 如何泡黑茶】

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把茶泡好?泡好茶的手法存在太多的变量,那泡好茶应该很难?其实不然,知其性,你也能“运筹帷幄”!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冲泡手法

几个基本原则:

1.刚的茶

用刚的手法,高注水,带入更多氧气,使茶的内含物质加速氧化。冲击茶叶,使其翻滚,逼出茶气,酣畅淋漓。

2.柔的茶

用柔的手法,低注水,沿壁定点或圈注冲泡,尽量不使茶叶翻滚磨擦,出汤轻柔,如怕惊醒梦中之人。

3.新茶

特别是毫多的新茶,用柔的冲泡手法,不然毫落混浊。新茶火气重,也需要柔的手法来中和。

4.老茶

洗茶时尽量用柔的手法,慢慢唤醒,正式冲泡时,可用刚的手法,激发老茶底气。

5.不同的客人,不同的冲泡手法

如果一泡茶开始冲泡,在不能换茶的情况下,要注意察言观色,看客人的反应。如果客人觉得偏苦涩了,可降低水温,用轻柔的手法,改变茶汤滋味,以适应客人。反之客人如果觉得不够霸气,你就要用刚的手法注水和出汤。毕竟茶要品饮者觉得好才是服务的关键(品鉴除外)。

6.最高境界,随性而为

其实同一款茶,在冲泡过程中,由于投茶量、水质、水温、气温、品饮对象乃至心情等等因素的变化,滋味时时改变(特别是老茶),这时高水准的茶艺师,就会随时改变各种冲泡手法和条件,以将最美的一口茶汤奉献给客人,也对得起历经千辛万苦到你手上的每一颗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到底第几泡最好喝?如何泡好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到底第几泡最好喝,一直以来都争议不断。有人说“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仍回味。”有人说,遇见普洱茶:

第一泡,“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一泡茶还未完全舒展开,韵味还未释放出来。朦朦胧胧,让人回味,彷如初见般的美好。

第三泡,“豆蔻梢头二月初”。

通常来说,普洱茶需要洗茶1-2遍。经过前两泡的释放和冲泡,到了第三泡,茶汤的滋味逐渐释放出来。因此,有人说第3~5泡是普洱茶口感最好的时候。但确切来说,只能说3-5泡各方面展现最好,却不能说是最好喝的,毕竟各人对好喝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第六泡,“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九泡,“意犹未尽不思还”。

有的人比较喜欢滋味浓烈一点的,那么也就是在滋味尽出这几泡的感觉较好;而有的人比较喜欢滋味稍淡的茶,那么可能六七泡以后苦涩褪去、入口清甜的感觉更加适口。因此,普洱茶到底第几泡最好喝?这是无法给出具体答案的。

当然,不管喜欢什么口味、第几泡的普洱茶。我们都要静下心来品饮,体会每一泡茶茶汤之中的细微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完整地了解一款茶,也才能更加透彻地感受一款茶。

究竟哪一泡茶最好?其实,每一泡茶都好。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讯息。每一泡茶都能遇到懂他的人,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你的那一泡。

把熟茶泡的更好喝几点经验总结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

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

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

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下面,就这几点一一展开,最后在实际演练一次冲泡全过程。、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茶事用水需一整篇文章详加论述。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低冲:水线短,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最少,注满盖碗需时最短,水与叶底的激荡较大。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我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下图中左边是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右边则是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可以明显看到,左侧茶汤深,暗且浊,右侧浅,亮且透。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图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本文抛砖引玉,望与诸位有志于茶者思考交流,共同精进。

最后补充一点小花絮。前面第四节第5点中图示的两种不同手法产生的茶汤,在经历了一夜的放置之后,颜色变成了如图的样子。其中变化的种种因果,耐人玩味。

如何把熟茶泡得更好喝?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我们从器皿、手法等方面,分享个人的泡熟茶心得。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

争取泡第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茶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3、冲泡前水烘。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4、控制泡茶水温。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

5、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

如下,我们具体分析几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如何用建水紫陶壶泡好普洱茶?普洱茶怎么泡最好喝?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制作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泡一款普洱茶,不要简单地看成只是一种手法的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都是有原因的。了解到要泡的普洱茶性质后,再用合适的泡茶手法,才能泡出喜爱的茶汤口味。

泡好一款茶,首先要充分醒茶:短期内要喝的茶一般应拆开来,放入紫陶罐中醒茶1-3个月,罐内装茶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二,没有条件的茶友也可以将拆开的茶,临时放入牛皮纸袋或大的信封中醒茶,醒茶时要注意避光避异味、半月左右将茶翻动一下并保持必要的环境温度。

如果要泡一壶好茶,要了解普洱茶有生普、熟普和不同年份之分别,需要用不同的茶壶,否则茶味就会显得混杂。紫陶茶壶可以发挥茶味到极至。

下面说说紫陶壶冲泡普洱茶的方法

1、备具

根据茶性挑选适合的壶,汤色淡选用浅色的壶,汤色重选用深色的壶。备好清洁的冷水,准备好烧开水的器具,或者事先烧好开水,贮于热水瓶备用。

2、温壶涤具

在壶中置入烧开的清水,烫壶,倒入公道杯,再由公道杯分别倒入品茗杯中,用“狮子滚绣球”、或逆时针平摇品茗杯、或以手滚动温杯的手法温洗品茗杯,再将品茗杯的水直接倒入茶盘中。

3、投茶

将普洱茶小心置入壶中,置茶用茶匙从茶叶罐中取出茶叶投置入杯壶中;或将茶叶罐中的茶叶先倒人茶荷,再转倒入壶中;或将茶叶缸的茶叶先倒入罐盖,再转倒入壶中。置茶量则根据所品的茶品而定。

4、润茶

沸水置入壶中,水位为刚浸过茶叶,快速倒去以唤醒茶叶,重复一次。润茶水同时可留在公道杯中,用来淋壶,以保持茶汤的温度,或用来温杯涤具。

5、侯汤

请注意注水的速度和角度。注水的速度会影响到水的温度,注水快则温度高,注水慢、水流细则水温相对要低一些,要针对所泡茶叶特性的不同来做出适当调整。注水的角度会影响到水对茶叶的冲击和茶叶的翻滚,“毫”较多的茶和熟茶不能过于冲击和翻滚,否则茶汤会浑浊不透亮。

6、出汤

壶中的茶水通过过滤后倒入公道杯,再均匀的低斟分入品茗杯中。低斟,是茶泡好后,由低位慢慢倒出,壶嘴最好贴近杯沿,以免香气涣散,温度降低。若没有公道杯,可采取巡回式分茶,一壶茶,通常分四杯。从茶壶倒茶入杯时,不要一次倒满,开始每杯先二点,然后巡回均匀地加至七分满,使每杯茶汤浓度一致,当茶壶倒茶入品茗杯将尽时,以“点”状将“精华”依次“点到各品茗杯中,每杯要滴的均匀,以求每杯茶汤浓度一致。

7、敬茶

又称奉茶敬客,即将品茗杯双手托举齐眉,奉给宾客。

8、品饮

接茶后,趁热品尝,品饮时先观汤色,重在闻香,然后再啜味。茶汤入口不咽下喉,边吸气边在舌尖打转,反复品赏,徐徐咽下,领略甘美的回味。

当然,普洱茶的冲泡并非一定要按照上述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条件、喜好,随意“发明”各种泡法,普洱茶是用来喝的,只要口感良好,醇厚韵长,就是一杯好普洱茶,如果强迫大家用固定的方式来饮茶,那也就失去了茶之乐趣了。

用心才能泡好茶,好茶更要用心泡,经验、理论只是个引子,使用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温度和冲泡时间,会发现即使是同一款茶的每一泡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更别说世间有那么多不同的好茶。茶文化是深邃的,是广博的,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茶之玄妙。

怎样才能把一款普洱茶泡好喝?如何泡好普洱茶?普洱茶的泡法


作为一个爱茶,每日离不开茶的人,怎能说自己不会泡茶呢?怎样才能把一款茶泡好呢?今天,笔者就与你一起分享一些泡茶的小技巧。也欢迎各位茶友将你的经验与我们分享交流。

首先是环境

日常泡茶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茶台进行整理,使茶台保持干净整洁,多余的器具清理出去。在泡茶前进行这些准备工作,既能使整个环境保持简单素雅,又能平心静气,以便我们更好的去感受茶的滋味。

其次是备器

泡茶几大茶具:盖碗(壶)、公道杯、茶巾、茶滤、茶针、茶夹、品茗杯,在冲泡之前就要准备好。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选择用什么器皿来泡茶,都需要把盖碗(壶)、公道杯、茶滤、品茗杯等在用之前用热水冲洗一次。

接着是投茶

一般来说,普洱茶的标准投茶量是8克一泡。但我们也需要在投茶之前根据喝茶的人数、茶性来选择容量合适的盖碗或壶冲泡。如果是2-3人喝茶一般放5-6克,盖碗(或壶)也就相应的选择容量小一些的。如果喝茶的人比较多,建议放标准的8克或更多一点。

然后便是冲泡

冲泡普洱茶,水一定要烧开。冲水时,注水壶不宜提得太高,也就是要避免悬壶高冲,水冲太高茶汤会浑,但也不能直接冲到茶底,应该从茶具的一边慢慢注水。

第一泡茶很关键,会直接关系到后面的茶好不好喝。有一些不知来路的老茶,第一泡可延长出汤时间,让茶多浸泡下。特别那些有仓味的茶,可以第一泡、每二泡多泡下然后倒掉茶汤,从第三泡开始喝。如果是喝新茶或者自己收藏的茶,那么,便可按你的经验来进行冲泡。

如何把普洱熟茶冲泡得更好喝?


如何把普洱熟茶冲泡得更好喝?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

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我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下图中左边是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右边则是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可以明显看到,左侧茶汤深,暗且浊,右侧浅,亮且透。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图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

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如何泡茶好喝?看这五因泡法是如何泡的?


一泡茶,色香味俱佳,茶气壮,韵味长,便是内力浑厚而又年轻英武的高手;若色香味不好,但茶气有,便是桃谷六仙等奇特高手;若是色香味超级佳,而韵味力度不足,便是学百冥神功之前的段誉,有侠肝义胆只是少了凌波微步笑傲江湖的能力(或者干脆就是慕容复,外表英挺,但内力就那样,况且还坏了肚肠);但是,若连色香味也无,茶韵又不佳,便只好是你我之类凡夫俗子了。

五因泡茶法,顾名思义,在泡茶的时候要因茶泡茶、因地泡茶、因人泡茶、因水泡茶、因器泡茶。在泡茶的过程中,泡茶人要充分考虑到冲泡茶品的特性、冲泡地点、饮茶人的情况、泡茶水质和茶具这五种因素来泡茶。以老杨的经验,只要在泡茶时充分考虑上述五方面的因素,就能泡出一杯好喝的茶。

因茶泡茶是基础。每种茶都有自己适合冲泡的投茶量、温度、水质和适用器皿,同一类茶因不同的级别、工艺、产区也有各自最佳的冲泡要求。因此在泡茶时我们要根据即将冲泡茶叶的种类来选择泡茶的手法、水、器皿等。

因地泡茶,就是要在泡茶时充分考量泡茶地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茶室布置等环境因素,适当调整冲泡手法。

因人泡茶,是在泡茶时充分考虑饮茶人对茶种的偏好、对浓淡的程度喜好等习惯,选择适合的冲泡茶品、采用适当的冲泡手法,尽可能满足饮茶人需求。即使不能满足茶桌上所有人的需求,也要适合茶桌上大多数人的饮茶习惯。

因水泡茶,很重要。“好水才能泡出好茶”。水本身就具有着自身的颜色、气味和味道。泡茶水的颜色、气味、味道融合了茶叶的香气与味道,最后形成了茶汤饮入我们口中,形成了我们茶品感知。在泡茶时,一定要先了解泡茶水的属性,选择适当的水泡恰当的茶品。

因器泡茶与因茶选器看似相同,但是这两种说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因茶选器,是因为每一种材质、工艺、器型的茶具都有最适合冲泡的茶品。在泡茶时,最好选取最适合该类茶品的茶器泡茶才能展现出最好的香气与滋味。泡茶人对自己手中的茶具一定要有充分了解和认知,明白手中的茶具适合冲泡什么样的茶品。

如何泡好一壶茶?


首先讲究泡茶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来源可分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自来水有时用过量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可先将水贮存在罐中,放置24小时后再用火煮沸泡茶。

水的硬度和茶品质关系密切。水的PH值大于5时,汤色很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消失。软水易溶解茶叶有效成份,故茶味较浓。另外,水中的含铅量达到0.2mg/kg时,茶叶变苦;镁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淡;钙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mg/kg时,茶味变苦。因此泡茶宜选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软水。

其次是泡茶器皿。

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陆羽《茶经》里列举了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的茶具已无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东北、华北一带,大多数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江南一带,普遍爱好喝绿茶,多用有盖瓷壶泡茶。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特别喜爱乌龙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区流行喝盖碗茶,盖碗由碗盖、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组成。喝西湖龙井等名绿茶,则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饮名绿茶和细嫩绿茶,无论使用何种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则,大热量容易使茶叶烫熟。

除以上常用泡茶器皿外,还有一些配套茶具,如放茶壶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盘形、碗形两种);盛放茶汤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尝茶时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盘和茶托;专门存放茶叶用的铁罐、陶罐、木罐等贮茶器具。

三是要注意投茶量。

茶叶用量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和次数)之首。茶叶种类繁多,泡茶时茶叶用量各异,还要考虑泡茶用具大小和饮茶者的习惯。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叶,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乌龙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壶冲泡,则按茶壶容量大小适当掌握比例,投入量为茶壶容积的一半,或更多。

普洱好喝茶难撬,如何优雅地撬茶?


普洱茶不仅好喝而且还有很强的保健功效,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并喜欢上了普洱茶。但根据传统工艺被压成各种形状的普洱茶,对于刚开始喝普洱的朋友来说,每次饮用之前要如何把它分成小块来冲泡,可谓是不小的难题。

1、撬茶原则

一般情况下,普洱茶在压制过程中,为了保证外形好看,会分层放入棉布袋或模具之中,再用重力压好,所以成型的普洱内部是层式结构。我们开茶,一般可以先从松的地方入手。另外,为了便于观赏叶底,开普洱茶时要尽量不损坏茶叶条索的完整。

2、撬茶用具

在开茶之前,先给大家介绍几种撬茶的常用工具:

茶刀:主要适用于压制较松,条索较大的普洱生饼。

茶锥:主要用于压制较紧的熟茶饼茶、熟茶砖茶、小沱茶等紧压茶。

当然选用哪种撬茶工具,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或具体情况来选,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可以两者配合使用。

3、撬茶步骤

自然,撬开普洱紧压茶有很多方法,讲究一点的茶友,可能会从茶饼的背面撬起,一饼茶消费过半也还保持茶饼正面的完整。不同型制的普洱茶,普洱饼茶、砖茶和沱茶的撬茶方法,也略有不同侧重手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日常消费品饮的角度,给出一些基本建议,供大家参考。

普洱茶饼撬茶

1、首先,将茶刀从茶饼侧面沿边缘插入。

2、稍用点力,把茶刀再往茶饼里推进去些,这样不会把茶饼撬的很散碎;

3、然后,向上用力,把茶饼撬开剥落;

4、再按照同样的方法顺着茶叶的间隙,一层一层的撬开;

5、就这样,饼茶就可以慢慢撬散了;

6、散开后的普洱茶;

压得紧的茶

压得很紧的茶,应该怎么撬?甚至都找不到茶针的插入点,未免有点难以入手的感觉有没有?没关系,这里教大家一招,将整个茶饼带棉纸,一起,压窝朝上,平放在桌子上,用手掌在茶饼的背面用力的往下压,感觉到茶饼裂开的声音后,旋转一下茶饼后继续按,直到整个茶饼都被按松以后在按照上面的方法开始撬茶即可!

用茶针撬饼茶;

普洱小沱茶撬茶

因为小沱茶熟茶压制得比较紧,而且比较小,所以要选用茶锥,茶锥是比较锋利的具,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撬到自己的手哦!

1、首先选用一把小茶锥。

2、把茶锥沿沱茶的内涡边沿用力插入。

3、沿沱茶内涡边缘慢慢剥撬,也可沿沱茶外沿剥撬。

4、撬散的小沱茶。

砖茶撬茶

1、选用一把茶刀,对准茶砖的边沿。

2、将茶刀稍用力插入茶砖。

3、稍用力,用茶刀使茶砖表面的茶层脱开。

4、这样,茶砖就被撬开了。

4、注意事项

1、在撬茶的过程中,手要和茶刀(茶锥)在同一方向,按住茶饼的手要在后方,与茶刀(茶锥)成平行角度,切不可成交叉角度,以防用力过猛,失手误伤自己。

2、撬茶要慢,一定不要着急,慢慢撬松再撬散,再由大块解成小块。应双手轻轻捏住,水平的抽松抽散,切忌用手去把它掰断。

最后,要提醒大家,撬开的普洱散茶要注意储存,我们建议把多余的散茶存放在洁净的茶叶罐里,这样不仅基本满足了普洱茶的储存条件,也方便下次取用。

如何把普洱熟茶冲泡得更好喝?(上)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下面,我先就这几点一一展开,最后在实际演练一次冲泡全过程。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

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我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如何泡出好喝的古树普洱茶?


泡好一泡茶,你唯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放松

享受这一泡的时间,用耐心等待水开,细心关照茶席的每一处细节,关心自己还有对面的朋友…

然后看着皱巴巴的茶叶在水中舒展开优雅身段,恢复春的气质,深吸一口深山老林间才有的花果香气,看汁水慢慢渗出,你不曾见过的风景伴随茶汤,渗入你的血液,这本身是一件很浪漫事情

1、冲泡准备

①选器

瓷质盖碗冲泡,100cc容量的盖碗,投茶量5g。

②用水

建议使用千岛湖农夫山泉水(千岛湖或新安江紫金滩取水地最佳)

2、冲泡步骤

①温杯

用开水将所用杯盏全部温洗一遍,保持茶具处于温和的状态迎接茶汤

②醒茶

凉水,是冲泡晒青毛茶最关键的步骤,“唤醒”充分,茶的表现力就强。醒茶须特别注意水温及注水方式,将水在公道杯中稍凉(约凉30s至水温大约85°左右)

然后,将热水从公道杯中缓慢轻柔地、沿杯壁回旋注入:温柔、不惊扰,是最好地唤醒方式。注意:切忌水柱过粗过急、水温过高,醒茶时间约15s左右。醒过茶的盖碗,可以嗅闻茶香,在此过程中茶叶充分自醒、舒展

③冲泡步骤

正式冲泡,水温较醒茶水温略高。第一、二泡以公杯晾水15秒约至90℃左右,每泡茶的浸泡时间宜保持在15S左右,往后直接注水即可

④出汤

第一泡,汤色浅黄明亮,香气轻盈柔和,滋味甜醇少涩。第三泡开始,汤色略黄,香气明显,水路细密清透,饮后杯底留香,呈果蜜香型

至第四、五泡,茶汤内质及滋味开始充分显现,茶汤入口醇和饱满,香气四溢。至第六泡,将茶汤在口腔中停留,内质丰富,苦涩稍现,觉齿颊留香,并伴随有身体的微微发热,细细感受普洱茶幽深妙曼之韵味

第六泡之后,适当延长浸泡时间,使茶叶中较晚溢出的物质充分浸出。延长时间以每泡增加10S左右为宜,茶师可通过试茶,灵活确定浸泡时间,最长可延长至2分钟左右。大叶种晒青毛茶的耐泡度可达二十余泡

3、提示

普洱茶古树晒青毛茶的特点在于:

①香气及滋味的持续性持久稳定;

②耐泡度佳,耐泡潜力可达20泡以上;

③韵味悠长,回甘生津持久

充分正确地把握好冲泡水温、时间以及投茶量,以安静平稳地心态,用心地关注杯中茶,便可以充分地彰扬出其全部魅力。

如何才能把普洱熟茶泡的更好喝?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以下让“老司机”从器皿、水、冲泡手法等分析,分享泡茶心得。。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下图中左边是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右边则是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可以明显看到,左侧茶汤深,暗且浊,右侧浅,亮且透。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如何把茶泡好?泡好喝的茶难吗?》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如何把茶泡好?泡好喝的茶难吗?》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如何泡黑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