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存茶的阶段过程(上)

发布时间 : 2019-12-10
普洱茶存茶 存普洱茶 摘茶过程

普洱茶存茶。

很多茶友从一开始接触普洱茶就会知晓有关“越陈越香”的言论,确实普洱茶是具备这个特性的,但是很多人会有意无意的忽视掉一些关键性的细节。比如说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原料的内质表现,制程的严谨无误,后期存放的转化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使得茶叶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既然想到了存茶,想到了越陈越香,同时又会无法免俗的看到很多上了年份的明星茶价格高涨而考虑到自己存茶的目的性,是为了转化达到自己的要求将来喝呢?还是为了选择的茶品正确将来涨价满足心里需求呢?还是抱着投资性的存茶,将来卖回市场呢?我觉得每个人的想法在喝茶的不同阶段都会在变吧。

比如初喝普洱,看着那么多很贵的老茶,存茶之初就会想着“哎呀,我自己现在存一些,以后就会有上年份的老茶自己喝啦”所以这个期间的存茶方向是最乱的,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喝起来觉得不错的东西,统统都去买一些回家。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在初期很多人是不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辨别能力的,何谓思考和辨别呢?就是只会关注表面的“存茶”而不懂得考虑更深一层的问题。比如后期转化,存储方式等等,因为没有经验作为基础,只会关注表面的好喝与否而不能正确的区分“茶质”“制程”“仓储”等细节,不懂得何种表现才是好茶,是高端茶的样子,不懂得制程问题带来的细微差别,不能够正确认识不同仓储带来的不同转化等等。

这种只关注表面现象的存茶是初期乱花钱的罪魁祸首。会盲目,会冲动,大部分茶叶也会在将来慢慢的淘汰掉,用来送人,或者丢弃等等。

每个人都会走这个阶段,不必嘲笑他人,也不必自责自己,存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东西,学到东西,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花的钱打水漂。

阅读链接:论存茶的阶段过程(中);论存茶的阶段过程(下)

cy316.COM编辑推荐

论熟茶上的微生物


熟茶制作出来一定要卫生健康,茶客喝下去要保健舒服。评判一款熟茶唯一标准就是喝得健康,喝得舒心,这才是硬道理。

熟茶是一种发酵茶,亦称“可以喝的古董”。可长期存放、愈陈愈香,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现代生物科技检测表明,熟茶对人体健康有许多积极、正面的作用。经过深发酵之后,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糖、茶多酚、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及纤维素和各种有机物,膳食纤维含量高达35%。经常饮用熟茶可以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还有抗氧化、抗辐射,甚至抗突变,特别适合中老年人、肥胖者以及长期人群使用电脑等办公室一族饮用。众所周知,熟茶的独特品质主要是在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熟茶的后发酵,按其所需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快速后发酵(即“渥堆”后发酵)和缓慢后发酵(即贮存陈化后发酵),缓慢后发酵又有湿仓和干仓两种形式。

晒青毛茶经过洒水渥堆,因水分与温度提升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在渥堆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微生物包括酵母雷(saccharomyces)、细菌类(bacterium)、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属(penicllium)、灰绿曲霉(aspergillusgloucus)、根霉属(rhizopus)等等。能够成为发酵食品的发酵茶,首要的是对人体的安全性,渥堆是多种微生物的总和作用,有益的真菌微生物会使茶叶品质提高(如:黑曲霉、酵母菌、根菌),有的对有害的细菌等微生物起杀灭、拮抗,抑制的作用(如黑曲霉、青霉等)。在整个正规渥堆生产过程,并没有发现导致人体致病菌类。

“渥堆”过程中,叶的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汤色红褐、滋味淳厚、陈香四溢的品质风格。这表明微生物在普洱茶的渥堆过程中对其品质的形成有着其他成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势菌群。在渥堆前期,中温型霉菌繁殖迅速,占据优势地位;而在渥堆后期,低温嗜干的灰绿曲霉开始大量繁殖,并逐渐取代中温型霉菌的优势地位。不同的酶系参与不同优势菌群的活动,从而使茶叶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不同品质特征的普洱茶。而因气候、环境、水质与制程等等过程中,所产生不同菌类比例,终而产生代表各厂方渥堆熟茶的特殊风味。发酵茶的安全性和品质的良性变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成果,是千百年饮茶人长期品饮和亲身试验得到的结论,中国茶叶的安全性和营养保健功能,得到国内外医学界、检验界、科技界和饮食界的认同!

普洱熟茶从原料,到制作工艺,再到成品,最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陈年熟茶。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但最终好与坏,还是从品茶人嘴里说了算,只有经得起考验才是好熟茶。茶叶市场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相信茶客们会越来越懂茶,品鉴水平不断的提升,不能随便被别人忽悠。只有货真价实,且品质过硬的产品才能长期得以生存和发展。

问茶:论熟茶上的微生物


熟茶是一种发酵茶,亦称“可以喝的古董”。可长期存放、愈陈愈香,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现代生物科技检测表明,熟茶对人体健康有许多积极、正面的作用。经过深发酵之后,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糖、茶多酚、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及纤维素和各种有机物,膳食纤维含量高达35%。经常饮用熟茶可以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还有抗氧化、抗辐射,甚至抗突变,特别适合中老年人、肥胖者以及长期人群使用电脑等办公室一族饮用。

众所周知,熟茶的独特品质主要是在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熟茶的后发酵,按其所需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快速后发酵(即“渥堆”后发酵)和缓慢后发酵(即贮存陈化后发酵),缓慢后发酵又有湿仓和干仓两种形式。

晒青毛茶经过洒水渥堆,因水分与温度提升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在渥堆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微生物包括酵母雷(saccharomyces)、细菌类(bacterium)、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属(penicllium)、灰绿曲霉(aspergillusgloucus)、根霉属(rhizopus)等等。能够成为发酵食品的发酵茶,首要的是对人体的安全性,渥堆是多种微生物的总和作用,有益的真菌微生物会使茶叶品质提高(如:黑曲霉、酵母菌、根菌),有的对有害的细菌等微生物起杀灭、拮抗,抑制的作用(如黑曲霉、青霉等)。在整个正规渥堆生产过程,并没有发现导致人体致病菌类。

“渥堆”过程中,叶的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汤色红褐、滋味淳厚、陈香四溢的品质风格。这表明微生物在普洱茶的渥堆过程中对其品质的形成有着其他成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势菌群。在渥堆前期,中温型霉菌繁殖迅速,占据优势地位;而在渥堆后期,低温嗜干的灰绿曲霉开始大量繁殖,并逐渐取代中温型霉菌的优势地位。不同的酶系参与不同优势菌群的活动,从而使茶叶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不同品质特征的普洱茶。而因气候、环境、水质与制程等等过程中,所产生不同菌类比例,终而产生代表各厂方渥堆熟茶的特殊风味。

发酵茶的安全性和品质的良性变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成果,是千百年饮茶人长期品饮和亲身试验得到的结论,中国茶叶的安全性和营养保健功能,得到国内外医学界、检验界、科技界和饮食界的认同!

普洱熟茶从原料,到制作工艺,再到成品,最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陈年熟茶。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但最终好与坏,还是从品茶人嘴里说了算,只有经得起考验才是好熟茶。茶叶市场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相信茶客们会越来越懂茶,品鉴水平不断的提升,不能随便被别人忽悠。只有货真价实,且品质过硬的产品才能长期得以生存和发展。

熟茶在转化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为什么被很多茶友推崇,主意原因还是因为普洱茶口感的千变万化,每一个时间段的普洱茶口感都会有所区别。以下就简单为你介绍一下普洱熟茶四个阶段的口感:

第一阶段

“香甜醇厚滑”五项指标中,“醇”应该是排在第一位,大多数人接触普洱茶从熟茶开始,接受普洱者大多因为其“醇”,所以一款熟茶是不是“醇”(即纯净,杂味少甚至没有)非常关键。普洱茶的“醇”也靠渥堆起堆后的存放散堆。

“甜”跟原料有关,“香”“厚”“滑”似乎是一体的。所谓“厚”往往被理解为像一种喝了薄薄的粥(或者藕粉)的粘稠感觉,也可以认为是茶所浸出的内含物质较丰富的原因。“厚”一般是“滑”的基础,同样也是造成“香”的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渥堆完成后散堆1-2年再压制成型的茶似乎也能达到3-5年的口感效果。这个阶段的熟茶中,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应该是勐海系熟茶,即渥堆车间安排在勐海县境内、利用勐海县特有的气候条件及适宜的微生物菌群,工艺和生产经验所完成的熟茶初加工。

第二阶段

生产压制成型后8~10年大概从第五年开始,勐海系熟茶的“焦糖香”逐渐消退,替之以微弱的“熟米香”,也有人称为“糯香”。到8—10年的时候,“熟米香”占主导地位,熟茶的厚滑度与年份感会比较明显。当初做茶时快速高温烘干的痕迹基本消退,喝上去不再觉得口腔发干了。

第三阶段

生产压制成型后15~20年存期在10年以上的熟茶,一般把它区分为南方仓储(广东、港台)和云南仓储两种情况。云南仓储出来的茶,“熟米香”愈发加重,口感醇厚,比较迷人。同期南方仓储的熟茶,一般都出现了参香和微弱的药香。

第四阶段

生产压制成型后20年以上,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皆好,药香显,化感十足,愉悦感很强,被称为“古董茶”,不是一般能接触到的。

熟茶在转化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为什么被很多茶友推崇,主意原因还是因为普洱茶口感的千变万化,每一个时间段的普洱茶口感都会有所区别。以下就简单为你介绍一下普洱熟茶四个阶段的口感:

第一阶段

“香甜醇厚滑”五项指标中,“醇”应该是排在第一位,大多数人接触普洱茶从熟茶开始,接受普洱者大多因为其“醇”,所以一款熟茶是不是“醇”(即纯净,杂味少甚至没有)非常关键。普洱茶的“醇”也靠渥堆起堆后的存放散堆。

“甜”跟原料有关,“香”“厚”“滑”似乎是一体的。所谓“厚”往往被理解为像一种喝了薄薄的粥(或者藕粉)的粘稠感觉,也可以认为是茶所浸出的内含物质较丰富的原因。“厚”一般是“滑”的基础,同样也是造成“香”的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渥堆完成后散堆1-2年再压制成型的茶似乎也能达到3-5年的口感效果。这个阶段的熟茶中,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应该是勐海系熟茶,即渥堆车间安排在勐海县境内、利用勐海县特有的气候条件及适宜的微生物菌群,工艺和生产经验所完成的熟茶初加工。

第二阶段

生产压制成型后8~10年大概从第五年开始,勐海系熟茶的“焦糖香”逐渐消退,替之以微弱的“熟米香”,也有人称为“糯香”。到8—10年的时候,“熟米香”占主导地位,熟茶的厚滑度与年份感会比较明显。当初做茶时快速高温烘干的痕迹基本消退,喝上去不再觉得口腔发干了。

第三阶段

生产压制成型后15~20年存期在10年以上的熟茶,一般把它区分为南方仓储(广东、港台)和云南仓储两种情况。云南仓储出来的茶,“熟米香”愈发加重,口感醇厚,比较迷人。同期南方仓储的熟茶,一般都出现了参香和微弱的药香。

第四阶段

生产压制成型后20年以上,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皆好,药香显,化感十足,愉悦感很强,被称为“古董茶”,不是一般能接触到的。

夏季家庭如何合理存茶?有哪些要点?(上)


今天天热,我穿了短袖,夏天就这么来了。到了夏天,我们爱茶人经常关心的问题,就是家里的那些茶怎么办?

一年四季,我们日常都要备一些茶,除了自己喝,还有一些爱茶的朋友会在家里存各种各样的茶,有些存茶量还不小。所以有很多人希望了解,夏季家里该如何存茶?

有关这种话题,我也在关注。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各种答案也很多,这里有一些是可取的,但是比较零散,当然也不乏一些个打引号的所谓“良方”。所以我们《老倪说茶》节目在入夏的时候,给大家讲一个“夏季家庭如何合理存放茶叶”的问题。

其实,我们一年四季都存在这个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庭里面,把自己喜爱的茶存放出喜爱的、优质的、没有变质的口感,供我们随时享用。

在一年四季当中,夏季的确是相对来说,存茶最难的季节。原因是什么?

比方说,一年四季中,冬季的气温,东西南北的差异很大。像中国的广东、广西,以及港台,一年四季的温差差别不大,常年都是在比较高热的环境下。一旦到了长江南北,或者更北方的地区,就会越来越冷。西部地区也是如此。所以,中国大多数地区,冬季存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需要快速陈化的茶,比方普洱茶,它在低温环境下几乎就休眠了。

刚刚相反的是夏季,在广东那一带,还有海南、澳门、香港、台湾之外,中国的南北温差不大,都是普遍高温。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在家庭里存茶?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茶叶在保存当中的特点来了解。

绿茶的存放

其实,不同的茶叶有着不同的存放要求。比方绿茶,很多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绿茶。绿茶,是我们每个人每天最该喝的一个茶类,因为它有很好的清肝明目的作用,特别是它还有解毒,以及清除细胞自由基等功效。它是日常生活中,爱茶、喝茶的人常备的一类茶。

但是,绿茶恰恰是不能氧化的。绿茶一年四季的保存,其实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什么地步,就是完全密封。

密封有很多种方式,最简单的,是用铝箔袋,不是塑料袋。

如何区分是铝箔袋还是塑料袋呢?我们到买茶叶的地方去看看,打开袋子在光下照一照,能透光的就不是铝箔袋,而是塑料袋。虽然它也符合食品要求,但是那种袋子保存茶叶的效果就差;最好的这种,是看上去不透明、不透光的铝箔袋,我们把茶叶放进去密封好就可以保存了。

买茶的质量问题,今天不在我们聊的范畴之内了,肯定是要买干燥度高的茶,然后用塑封机(卖茶的店里都会有)密封好。

你要短期喝的绿茶,冷藏或是常温环境下存放都可以,在三两个月喝完就行。如果茶叶质量没问题,是可以这样存放的。

如果你要存放半年乃至一年,平时能够喝到保存比较好的绿茶,就要放速冻保存。喝的时候把它拿出来,在常温下先不剪开,先适应一下外边的气温。

这跟我们养鱼一样。从花鸟市场买的鱼,买回来不能马上倒在水池或者鱼缸里,而是要连着买鱼时候的水,一起放在鱼缸里面。等到塑料兜里面的水跟鱼缸里面的水温接近了,鱼适应了,再把它倒出来,这样,鱼就适应新环境了。

茶叶也是这样,在密封环境下,我们把绿茶从冷藏或者冷冻的冰箱里取出来,让它里外的温度接近了,再打开。这样,我们一年四季喝茶就不会有问题。

所以绿茶的保存,一般来说,跟季节没多大关系,总体上需要密封、低温、冷藏;其它茶类,就有比较多的问题。

其它茶类的存放

其实除了绿茶,大多数茶类都不需要再冷藏,特别是不需要在冷冻的环境下去储藏。大多数只要常温,甚有些还是开放式的存放。比方茶饼:白茶饼、普洱茶饼,还有一些红茶饼、乌龙茶饼之类的紧压茶。有些不但要常温保存,而且是需要跟空气接触的才好。

还有一些乌龙茶类也是这样。在平时我们不喝的时候,只要密封就行。但是常温密封,毕竟它不是冷藏,所以常温情况下,到底要不要密封?该怎么存放?这些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讲的话题。

更多的人,是希望把自己的这些茶,放得时间长一点,转化得好一点,不会变质,然后茶汤喝起来能够更醇和,甚至能喝到一泡好的老茶。所以说,我们夏季存茶的重点是:

除了绿茶之外,其它的各类需要常温条件下保管、存放的茶,应该怎么存放?

这才是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的重点。各位回去以后,可以去对照着照料一下自己家里的存茶。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讲一讲,在常温条件下,这些开放式的以及常温密封条件下存放的茶,我们应该怎么来妥善的打理。

学习普洱茶的几个阶段:普洱茶爱好者进阶过程


学习普洱茶,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从身份的角度来说,是从茶友到资深茶友,甚至是专业茶人转变的过程;从普洱茶相关知识累积的角度来说,是从不懂到略知一二,再到了解茶叶冲泡、品饮、审评、制作、历史等方方面面知识的过程。

最初接触普洱茶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少不了要经历“听别人说”的阶段。因为对普洱茶了解不多,所以喝茶时茶友们谈论的普洱茶的香气、滋味、存储、年份等内容,也形成了我们对普洱茶的初步认知。虽然“听别人说”很重要,但由此获取的信息比较零碎,并且各执一词孰对孰错,也难以分辨。

“多喝”是学习普洱茶的第二个阶段。只有喝了足够多的普洱茶,在对比中去学习,对于普洱茶品质的好坏,我们才能有更准确的认识。而且在与形形色色不同茶友喝茶时,也能够接收到更多与普洱茶相关的讯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知识储备不够,最重要的是不要急于站队,而是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

在有了一定的普洱茶知识积淀之后,这个时候再看茶学专业书籍,冲泡、品饮,甚至是审评以及制作方面的书籍,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晦涩难懂,如果还有机会可以聆听真正专业的茶人来讲述茶叶的方方面面,自然能够在学茶的道路上,迈进很大一步。

总而言之,学茶、学习普洱茶都是一个不断累积、成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享受喝茶的乐趣中去学习,怀着一颗爱茶之心,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去了解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去吸收正向的茶叶知识,如此才能真正地懂茶、懂普洱茶。

熟茶的越陈越香,实际上是持续醇化的过程


发酵的定义,是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活性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根据环境的不同分为,有氧发酵和厌氧发酵,根据阶段的又分为,持续性发酵,阶段性发酵。

茶叶的发酵,即茶叶在特殊的环境中(包括酶的作用、湿热环境所产生的作用等等)茶叶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氧化、水解等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促进的氧化作用促进的茶多酚物质的变化。

普洱茶的初制工艺,经杀青、揉捻、晒青后,促使毛茶开始了有氧发酵进程,当紧压成砖、饼、沱等形态后,也就进入了半厌氧的发酵进程。自然界中有氧菌与厌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发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组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是将有氧发酵不能完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完成初制工艺的毛茶,在经过人为发酵过程中,由於水质,微生物的参与,酶促反应的作用,使得茶叶内质有了一段相较于仓储陈化,也就是仓储过程中的自然发酵,提前的且快速的厌氧发酵过程。也就是说,熟茶的发酵,实际上是将原本在紧压成型后的漫长的厌氧发酵过程提前了,与自然陈化、缓慢的发酵过程有诸多品质上的差异。

毛茶发生的实质转变,叶底从灰绿色,墨绿色转变为了深褐色,汤色从黄亮色转变为琥珀色,宝石红色,汤质变得油润,汤感变得甜润,厚滑,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是人为发酵的直接成果。

不管是厌氧发酵,还是有氧发酵,普洱茶是基于底物的持续发酵过程,在毛茶的发酵阶段结束后,经过精制成紧压形态,茶叶自身还存在着发酵底物,让其在成为紧压茶后,还存有后发酵的空间,也就是熟茶陈化的空间。

这个时候发酵底物的活性也就至关重要,体现在熟茶的叶底是否还具有柔韧度,鲜嫩度,而发酵过重的,致使叶底碳化的熟茶,陈化的空间也就无从谈起了。

熟茶的陈化结果,是更透亮的汤色和更浓酽的汤质。

笔者在制茶的经验过程发现,毛茶在精制成饼后的生茶,汤色,汤质,汤感的变化极大,与毛茶期截然不同,而毛茶在经发酵后的汤色,汤质,汤感,在紧压后,熟茶汤感的“甜、润、厚、滑、醇”,变化的幅度较小,更多的表现在,汤色的透亮和茶汤的质感。

我们知道,生茶在陈化过程中,随着年限的增长,汤色从黄亮色转变为黄褐色,汤质从粗犷转变为细腻,是一个最直接感受后发酵的变化,而熟茶,汤色依然红浓透亮,汤质依然细腻油润,这其中的细节变化,不太容易直观的感受。

笔者认为,熟茶的厌氧发酵过程,实则上是提前给熟茶定了一个基本的汤感滋味特征,而在长期的仓储过程中,熟茶的陈化,实际上是一个持续性的醇化过程,是章显普洱熟茶韵味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更多的体现在细节上的变化,汤色更透亮了,汤质更细腻了,复合的汤感更加融合了。

普洱茶命名的三大阶段


普洱茶的命名,历经了三个阶段,号茶,印级茶,七子饼茶。

号茶:一般指清朝末期到解放,当时主要有私人茶号出品茶叶,茶叶的规格为350g一饼。

当时的号茶,是整个普洱茶行业的主要茶叶形式,而清朝末期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主要有以下几个茶号:乾利眞,宋聘,杨聘,同庆號,同興號,同昌號,敬昌號。这几个都是当时的茶号。而遗留下来的老茶,市场上是基本见不到的。

印级茶:印级茶的产生起源于勐海茶厂成立之初,在50年代初期,为振兴普洱茶行业,生产茶产品,都获得很高的赞誉,所以,在茶叶包装上,就印有不同颜色的茶字而得名,不难发现,从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印级茶是占茶叶的主导,现在保留下的老茶,都大多数是印级。

(现在也依然存在印级茶的说法,也是大厂比较经典的一个命名方式,大益今年就有出龙印这一款印级茶)

七子饼茶:是现在对云南普洱茶的一个统称,而七子饼最开始是为了方便运输,以7量7的重量压制成饼,

命名方式:以7量7的重量命名,而七子饼357g的重量,也是有一种3+5+7=15的寓意,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一个圆满的寓意。

在普洱命名方式上,一直以来,都是在改变的,从最早的号茶,印级茶,到后来的七子饼,到现在的以茶山山头命名方式,都是代表着普洱茶的一个发展历程与特点。

普洱生茶的阶段性变化


都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她越陈越香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熟知。尤其是普洱的生茶可玩性大,口味丰富,经过时间的洗礼,滋味的变化你是否感受到了呢?有没有让你惊喜的书剑茶,欢迎各位的留言哦。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说一下生茶在各个大的转化阶段(昆明仓储为例),都有什么常见的情况出现:

第一阶段:1-3年,这个过程里的生茶还处在新茶阶段外在香气充盈,呈现诸如清香,兰花香,花蜜香等。这个时候的茶清冽,有些茶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第二阶段:3-5年,随着新茶期的外在香气的消散,在3-5年的这个时期就是生茶的尴尬期啦,内在的物质产生的味觉物质不充分,也是普洱茶生茶转化的低谷区,如果您手上正好有3-5年左右的茶,如果喝着不好喝,可千万不要“嫌弃”她哦。

第三阶段:5-15年,这个时候的普洱生茶承受的赞美之词太多太多,诸如:蜂蜜水,冰糖甜,梅子香等等,不胜枚举。

第四阶段:15-30年,这个时候的茶,汤色已经开始偏酒红色,陈味似有还无,口感甜润爽滑,饱满丰富。茶气得展现,非得这时期的茶。

有人还说要喝几十年上百年的茶,其实我们千万不要掉入年代时间的误区,误会了茶。茶是活的,茶有生命的,这句话放在普洱生茶上才最合适。这不仅指茶树有生命,普洱茶本身也是这样,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滋味最好喝的时候,要留时间来成长。

如果您手上还能有几十年的茶,我相信您不舍得喝,她也就真的是一个“古董”,因为那个时候她已不再单纯是茶,更可以是一段时间,是一个故事,是一种意象......

那茶,是我们的岁月芳华。

喝普洱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喝有机普洱。

目的只是解渴,茶品只要求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外型好不好看干不干净,因为在山区无所谓工业污染,认为这样的茶就是可以放心的好茶了。其次就只求合口味。冲泡也很不知道讲究,冲泡的方式主要是口缸闷泡、玻璃杯长泡或土陶罐炒泡,人多的时候就用大碗或者烧水的铁壶冲泡。这时喝普洱,其实不知道所喝的茶叫什么,也不知道除了解渴、帮助消化(特别是吃了油腻的食物以后)以外还有什么好处。更不知道水、器、冲泡技巧等因素对对一泡茶的影响。

第二阶段,喝健康普洱。

目的除了解渴还有健康。后来,知道不管是多么有机,只要“采之不时,制之不精”照样会“食之成疾”。于是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不但要求要“有机”,而且还要采之时,制之精。集体化时,初制所收茶很挑剔,鲜叶既要采摘分类合格,又必须及时送到,“采之不时,制之不精”的问题几乎不存在。包产到户后,部分鲜叶逐步开始上街流通,有时进初制所已经是时隔几日几易其主。还有部分鲜叶是各家各户自己加工,加工技术参差不齐,加工成干茶后上街流通,又几易其主方乘车船离茶区而去。但好在还是有不少人家和初制所延续了集体化是的采摘与加工标准,找健康普洱还算比较容易。

07年的普洱茶风暴,其实也有一利,那就是,让制茶的人们认识到:有机、采之时制之精那是制茶的最基本标准。

第三阶段,喝个性普洱。

目的在解渴、健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味觉的丰富与美的追求。随着对茶叶的认识的逐步深入,随着对茶与健康内在联系的理解的不断增加,随着对茶汤的感受能力的提高,对所喝茶品又增加了新的标准——开始将“个性”一词与茶的口感联系起来,在合格、健康的基础上,开始选择具有自己喜欢的个性口感的茶品。对回甘、和厚、柔滑、饱满、含蓄、层次、散化这些词语,不断有了比较感性的理解。

第四阶段,喝文化普洱。

目的不只停留在生理层面,对文化的品味与追求成为主导目的。在个性的基础上,还将茶品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作为重要的选择标准。如果是极具个性而尚无相应文化内涵的茶品,也要附庸风雅,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意味。因为,品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在品味文化、品味人生,这是喝茶与喝咖啡、喝糖水的实质性不同。

第五阶段,喝人文普洱。

目的是借喝茶享受思索、悟道与文化的美好。自己是一种生命,茶是另一种生命,喝茶即是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对话,我们用味觉聆听茶向我们讲述文化与道,同时也是我们积淀的文化与道向我们讲述新的道与文化。人文普洱,那是让我们的心灵进入思索、文化境界的物质凭借。茶清净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灵的视频上播放我们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盛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林值林叟,谈笑归无期。”这种境界,是需要人文普洱这一导游的吧!

茶因人文而美妙,人因茶灵而悟道。人文普洱,是有灵性的人与有灵性的茶的蓦然相逢,是人与文与道与茶的缘分的际遇,是一种美好、自在的精神境界,唯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最可状其难以言喻的愉悦。人与茶之间,跨越语言的障碍。味觉自如地转化为意觉听觉,茶之味亦如远山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喝人文普洱,那是对心灵的涤荡,是对那让我们的肉体如此鲜活美丽的灵魂的探访与滋养!喝过一回人文普洱,对人生而言,也可以算没有囫囵吞枣了吧!

了解普洱熟茶的四个阶段


年份与好坏,一般来讲,是标志一款普洱熟茶是否物有所值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如果在这两个指标上判断失误,那就有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品鉴普洱茶,可以依靠下列五种器官和部位:眼睛、鼻子、嘴巴、躯干以及大脑。眼睛:用来观察干茶、汤色和叶底。但是,我们要说的是: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尤其是普洱茶。汤色这项指标即使在相当成熟的乌龙茶评审中也只是作为参考分而不作为正式评审打分。鼻子:用来闻取茶的香气,很重要。嘴巴:用来品尝茶的滋味,很重要。躯干:用来感受茶气。大脑:用来综合分析前面四种器官部位采集、传递来的信息,作出判断。对于熟茶品鉴来讲,鼻子、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香甜醇厚滑”这五项指标主要是依靠鼻子和嘴巴来获取的,所谓的愉悦感也主要是通过鼻子和嘴巴来得到的。通过躯干感受到的茶气,则对品鉴中生代茶和老茶十分重要,但对于熟茶来讲茶气不算最重要指标。干茶、汤色和叶底可以作为判断年代和好坏的辅助手 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严格来讲,高明的品鉴家应该可以蒙着眼睛来判断一款茶的年份和好坏。我们知道了人体五种器官和部位在鉴别普洱熟茶中的分工之后,就可以开始来鉴茶了。普洱茶是存在在多维空间(原料、 工艺、时间、温度、湿度、微生物种群……)中的物体,而我们 试图以一条最简洁的直线来描绘它,那得到的只能是大致接近的结果。这是一条以时间为刻度的直线,起点就是现在,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于世的熟茶依时间先后排列在这条直线上。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手上拿着的茶找到在直线上的位置。

熟茶发酵的七个阶段


普洱熟茶,大家都耳熟能详,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大家对于这类茶知识简直信手拈来,但是普洱熟茶的发酵历史,却少有人耳闻。今天我们从20世纪初的发酵开始讲起,说一说神秘的普洱熟茶发酵。

1.藏销茶发酵

紧茶的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天快到的时候,把之前收购积存的干燥青毛茶取出来,开灶蒸压后,将茶叶装进布袋,压制成心型,不进行烘干,接着放在屋里的阴凉处,堆积发汗,大约发酵四十天,布袋发微热,约40°C左右,袋内茶叶就算是已经发酵完毕了,此时解开布袋,取出紧茶,包上绵纸,就可以包装定型了。

2.湿水筑茶

“湿水筑茶”也称为“佛海茶叶制法”,分为初制、再制两道工序。

初制:茶农将采来的茶青放入锅里炒,使其萎凋,接着将茶叶取出,放在竹席上揉捻,晒干或晾干后即可。

再制:将茶叶放进竹篮里面,放入竹篮时需要加少许的水,防止茶叶变干易脆。一个人站在竹篮外边,逐次加茶,用拳头或者用棒子捣压,使茶叶变得紧密,这就是“筑茶”。接着分堆存放,任由茶叶自然发酵,自行干燥。

3.湿仓快发酵

大家常听的湿仓茶,就是泼水(温水)湿茶快发酵的产物,早期港台地区用于加速普洱茶青饼陈化。把茶放在湿气较重的地方,例如地窖、防空洞、土房等环境,加快其发酵速度。通常会伴有陈泥味和霉味,且口感较薄,叶底暗栗色或黑色。

4.渥堆发酵

普洱茶自然后发酵的时间往往很长,有可能是十几年、数十年,为了加速陈化普洱茶,研发出了人工发酵技术。

向堆茶进行潮水,翻拌均匀后,渥堆放置,使其发酵。茶堆中部温度到达35℃左右时,需要不时地洒水,防止茶叶变干。

70年代,中茶云南省公司统一了渥堆晒青毛茶发酵工艺,从此普洱熟茶时代正式开启。

5.温水发酵

下关沱茶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把粗大的茶叶和一些碎茶,加温水发酵,茶叶温度升高,待茶堆有酸味,即发酵完毕,这是一种轻发酵的方式。

6.离地发酵

谈到行业里比较新颖的发酵方式,很多茶友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离地发酵”,这的确是近年来被普遍应用的,与传统发酵不同的是,离地发酵使用一定的材质的工具,使茶堆离开地面发酵,比如发酵箱、木板、竹筐、竹篮、木槽等。

将茶叶与地面隔离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底部的茶叶腐烂变质、产生腐臭味、同时减少堆味的产生。

如果茶堆的水分过多,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腐败,产生腐臭味。从木板散失多余的水分,避免出现水分聚集,透气性更好,使得发酵更加均匀;

传统渥堆发酵,茶叶与地面直接接触,制茶人员反复走动、灰尘飞扬、茶堆水渍,卫生差。而离地发酵操作更干净,提高茶的卫生标准。

7.“润活”发酵

这是润元昌首创的”润活“发酵技术,通过新工艺提高茶叶释放度,获得了更加滋润鲜活的口感,同时降低了内涵物质的损耗,更好地保留了茶叶的活性,更好地发挥春茶的潜力,以利于后续陈化。

“润活”发酵技术由润元昌经多年实践潜心研发,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

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思想和动力

《论存茶的阶段过程(上)》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存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