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味的形成与地理气候有关

发布时间 : 2019-12-10
理气的花茶 下关绿茶 下关金花茶

【www.cy316.com - 理气的花茶】

“云南空气清新,虽然转化的确慢,但香气的保存是最好的。”于是话题漂移到下关味的形成上来。而这,恰恰又与下关的地理特征和仓储不无关系。褚九云说,为什么市场上会有下关味、烟香味的说,就是因为湿度低,陈化后的茶香气很足,茶气霸道,而且比较耐泡。

下关沱茶的烟香味,并不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因为气候干燥。干燥到什么程度呢?褚九云举例说,茶叶从临沧拉到下关后,体型都要变小一些,白毫也会更显,因为干燥的空气让茶叶里的更多水分被挥发了。具体到数据,下关的相对湿度冬季最多40%,即便是雨季也就60%多。3月20日我在下关沱茶采访时,虽然刚刚下过几场小雨,但褚九云带我去隔壁办公室看湿度表,显示的也就50%。也正是这种干燥的气候,使得茶的香气提升比较快。褚九云认为,我们常说的下关沱茶烟香味,实际上就是高原仓的香味,下关味、下关香就是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产生的。

下关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水岭,苍山往东就再也没有比苍山海拔更高的山峰了。哀牢山又是普洱茶核心产区和非核产区的分水岭,哀牢山把来自印度洋的暖流挡在西南方的临沧、普洱、西双版纳这区域,所以这一线的气候特征是高温高湿,比较适合于茶树的种植。哀牢山东北边的玉溪、昆明、楚雄等地,物种就比较单一,缺水,湿度也比较低。

以苍山、哀牢山为界,就出现了茶区与非茶区,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分界。

从历史和区位来看,大理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是茶马古道的中心点,因而下关沱茶的原料来自全省6个州市30多个县。褚九云认为,紧压茶的好处是便于古道上的马帮运输,而且品质得以保证香气得到保持,同时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也不容易出现损坏。但做紧压茶需要蒸汽,蒸汽会让茶叶吸收大量水分。普洱、西双版纳一带气候湿润特别是易武湿度更高,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干燥就成了问题。

近代以前,茶商没有条件做大规模的干燥设施。恰恰在下关,气候干燥,紧压的普洱茶不需要进烘房,在室外摆两天就干了,普洱茶加工中非常迫切需要的干燥问题,在猛烈的下关风里,在高原干燥的季风气候下,得以完美解决。下关又恰好处于茶马古道中心点,逐渐就成为普洱茶的重要集散加工地之一。清未民初,下关聚集了四五十家普洱茶的商号,西洱河边全部都是大马店和茶号,包括喜洲、大理、腾冲、鹤庆等地的商帮,加工茶叶的厂基本都集中在下关。

下关是中国的两大风城之一,下关大甚至被大理人拿来炫耀。下关风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洋暖流吹来后,一边被最高海拔达4122米的苍山挡住,另一边被哀牢山挡住,结果只有从西洱河峡中呼啸而出,且空气又干燥,在无意中促成了下关成为普洱茶加工中心。褚力九云认为,南高原仓,北高原仓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茶叶加工优势。大理可以说具有最好的茶叶加工优势,因此下关沱茶才会成为普洱茶中唯一一个以产品定义的地理标志产品,其他的都是集体商标。

小编推荐

易武普洱茶区的地理优势及气候条件


易武是一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30余公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气候比勐腊和勐棒坝子清凉。易武镇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易武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根据历史记载,易武在清初时候“准以汉人伍善甫授易武土把总”。“土把总”就是当地的土司。伍善甫是抵御外侮捍卫边疆有功之臣,从而当了这里的土司,相沿世袭,直到1927年设置镇越县后,易武为第五区。1930年时,将镇越县政府从勐腊迁到易武来。1933年又以易武土司所属之地,划为第一区,辖易武镇。易武很长时间以来就是边地一个重要小镇。

距易武镇里许,有一座山,山并不高,却青翠秀丽,树木葱郁,山边有两个古山洞,一是水洞,一是旱洞。水洞很深,弯弯曲曲,据说长达数里,人可进入,但进去后容易迷路。距易武镇约5公里处,茅草地山边,磨者河畔,两岸山峰,悬岩绝壁,奇石连锁,呈现“一线天”峡谷。一步似可跨越,因而叫作天生桥。下面水流湍急,若风沙骤起,声似雷霆。从天生桥上向下看,深达数十丈,大有长江巫峡气势,风景难得。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易武一带最早是古蹼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列为贡茶后,内地人大量迁入六大茶山,包括四川人、石屏人等,他们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现在易武、倚邦一带还有大量石屏人的后裔在种茶或经营茶生意,他们乡音不改。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就像到了石屏。

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就像到了石屏。茶叶不仅是易武一带的大宗商品,也是整个云南赖以挣钱的大宗商品,历史上由于茶业的发展,易武曾是中国边疆商业繁荣的小镇,人们把收集来的茶叶运到香港、印度、老挝、泰国去卖,也有的运到思茅、普洱、下关,再由藏商运到西藏,易武茶业兴盛时有茶庄、商号几十家,每天有五、六百匹骡马、牛帮在易武集散,一系列在普洱茶历史上著名茶庄在易武出现。如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等。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易武茶区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由于茶地分到各家各户,因此要对茶叶产量作出很准确的统计是不可能的,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易武每年老树茶产量在60-70吨。当然随着茶价上升,茶农对茶园管理投入增多,产量已在逐年上升。

澜沧江普洱茶区的气候特点及地理优势


澜沧江普洱茶区在我国云南省,那里山高林多,气侯变化很大。你知道澜沧江普洱茶区气候地理有哪些特点吗?澜沧江普洱茶区有哪些风光,有哪些特色吗?澜沧江附近有哪些茶树品种吗?这些茶树有哪些特点呢?

一、澜沧江普洱茶区的气侯特点

澜沧江变化大,导致流域内气候差异很大,气温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递增,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少。澜沧江流域跨越几个气候带,源头地区(青海南部)属高寒气候,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3~3℃,最热月平均气温6~12℃,年降水量400~800mm。

二、澜沧江普洱茶区的地理优势

1、澜沧(cāng)江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南面入太平洋的南海,总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被称为“东方多瑙河”。

2、澜沧江在中国境内长2179公里,流经青海、西藏、云南3省,其中在云南境内1247公里,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的22.5%,支流众多,较大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威远江、补远江等。

3、澜沧江上中游河道穿行在横断山脉间,河流深切,形成两岸高山对峙,坡陡险峻V形峡谷。下游沿河多河谷平坝,著名的景洪坝、橄榄坝各长8公里,已初步拟定在干流上兴建24级梯级电站。

4、河道中险滩急流较多。径流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74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56万千瓦,可能开发量约2348万千瓦,干流为2088万千瓦,约占全流域89%。河道中因险滩急流较多,只有威远江口至橄榄坝段可行木船和机动船。

浅谈普洱茶青味形成原因


不管是刚接触茶的“新手小白”,还是已经饮茶多年的“老茶友”,对于普洱茶,不同时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及不解。

茶叶青味过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青草味是茶叶中自带的天然味道,是茶叶活力的象征。而茶叶制作中杀青的作用:一是,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二是,散发青气,发展茶香;三是,蒸发一部分水分,使叶片柔软,便于揉捻成条。

杀青过程中的高温能杀死茶叶中的微生物,中止减弱微生物的分解,防止发酵,因此,杀青这一步骤对于茶叶青味散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茶叶的杀青不足,新茶会有青味,而且青味较重,不管从茶汤香气,和滋味来说,都是不优质的。在后期的摆放中,青味可能会逐步消失,但是由于杀青不足,微生物的活动依然存在,茶叶内质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茶叶可能会发生质变,出现发酸、或是滋味不适等问题。

普洱茶在进行杀青时,一般采取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抖闷结合的方式,在杀透均匀的情况下,茶叶青味消失,茶汤香气饱满;反之茶箐杀不透,青气不但不能消除,还会造成不好的臭青味。

纵观云南省,大部分的普洱茶一直沿用较为粗糙简单的制茶方法来处理茶叶,所以云南省普洱茶带有青味是正常的,一般在后期储藏、陈化发酵的过程中,普洱茶的青味会逐渐退化掉。

怎样理解普洱茶“水含香”?

对于很多人来说,品茶的核心永远是在乎茶之香气与滋味。特别对于那些刚接触茶的人,香气的愉悦性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即使滋味不过于浓烈,但闻起来香气馥郁,便是好茶。

茶叶中的香气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所谓“清香”“鲜爽”“甜香”“花香”等,都是人的嗅觉对各种香气协调一致的一种综合反应。总的来说,决定茶叶香气的因素很多,基本上可分为茶树品种、地域环境、季节和工艺等的影响。茶叶的香气是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春茶是鲜爽的香气,而秋茶花香明显,乌龙茶的烘焙工艺是香气重要

风、土、气候与普洱茶


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为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其地理特点是纬度低,地形起伏大(最低海拔76.4m,最高6663.6m)。

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但海拔差异大,即使在同一县不同乡村,温度也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有着「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1.地形

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的,通常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便降低0.6℃。而温度决定着茶树酶的活性,进而又影响到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和积累。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叶原料,鲜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影响茶叶品质的成分的含量也不一样。

2.温度

除海拔外,温度同样会对茶树带来不同的变化。天气越热,阳光越强,植物生长就越迅速,茶的风味就越粗厚扎实。同时,气温越高,对制茶来说,制茶时间就会越短、发酵就越完整,茶的口感风味就越重。

相反的,天气冷,植物生长就缓慢,茶品质所具有的风味就会更细致。同时,随着气温下降,制茶时间会相对拉长,发酵度也没那么高,茶的口感会偏优雅柔顺。

3.雨量

除此之外,降雨的多寡也对茶叶品质带来影响。大致说来,在海拔2000米以内的高山,雨量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茶树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纤维素较不易形成,从而使茶树鲜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粗老,但若茶树吸收过多水份,茶质将显得单薄。

云南这样独特的气候环境,茶树在此繁衍生长,相对于其他茶种,普洱茶风味的千变万化自是不足为奇。

茶汤滋味与泡茶人的“气”有关?


最近,听到茶圈里有一种很有趣的说法:每个人都有一种“气”--性格、气质、心情、磁场的结合;因为“气”不同,所以每个人冲泡出的茶汤滋味、气韵都会有所差别。

搞得很玄乎的样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不妨从更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不同的人在相同条件下,冲泡同一款茶,会泡出不同的茶汤效果。

水温把控

水温作为影响茶汤滋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汤感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同一款绿茶,80℃的水和90℃冲泡出的茶汤,滋味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高温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使茶汤变黄,滋味较苦。

那么,不同的人在冲泡同一款绿茶时:由于时间把握能力上、凉水时长上都不同,导致冲泡时的水温不同,进而影响茶汤滋味。

茶叶冲泡时,注水有很多讲究。高冲低冲、水流粗细、注水力度、是否定点、是否对准茶叶、注水多少等等,都会影响茶汤口感。

比如说,高冲会激发茶汤香气;细流会减缓水对茶叶的冲击力度,并降低水温;注水力度大会使得茶内物质快速析出,茶汤变苦;沿杯壁定点冲泡对茶叶损伤小,茶味柔和;注水满会稀释茶汤浓度;等等。

出汤把控

用盖碗泡茶举例:盖碗出汤速度、出汤口的大小、茶汤有没有出净,都会影响茶汤的口感。

例如,出汤速度慢,茶汤会更加浓郁;出汤口小,茶汤流出缓慢,茶叶浸泡时间增加,也会使茶汤更浓;茶汁有残留,不仅会降低本泡茶汤浓度,还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泡茶汤的口感;等等。

所以,两个人在出汤的手法上稍有差别,就会影响茶汤滋味。

时间把控

我们知道,虽然一些基本理念是有规范的,但茶仍然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同一杯茶,你觉得太淡,另一个人觉得太浓。所以,两个人在冲泡时,口味不同会影响坐杯时间,进而影响茶汤的整体口感。

说了这么多,果子觉得:“气”其实是一个比较玄的说法,不管是不是真实存在,但它不是直接影响茶汤的,而是融入到每一个泡茶动作中,通过每一个泡茶细节来改变茶汤的韵味。

茶的保质期与品种有关


目前我国的各茶厂大多是靠品茶专家通过现场鉴定来敲定一批茶到底属于哪个级别、值多少钱,制订的保质期也未必非常准确。

当然,茶叶的保质期与茶的品种有关。像普洱茶、黑茶,陈化的反而好一些,保质期可达10-20年;又如武夷岩茶,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再如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砖茶、广西的六堡茶等,只要存放得当,不仅不会变质,反而能提高茶叶品质。

正因为这一特性,前些年,有人炒作老茶,一块陈年普洱茶甚至被炒至上百万元。实际上,老茶保存不当,变了质,也是劣品,不能喝。比如普洱茶,一般要求有专门的贮藏室,温度保持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75%左右。另外室内要通风,不与有异味物品一起摆放,每隔3个月还要翻动茶叶一次。这些条件,一般茶叶爱好者、收藏者都很难做到。

通常,密封包装的茶叶保质期是12-24个月不等。散装茶叶保质期就更短,因为散装摆放在外的过程会吸潮、吸异味,这样不仅使茶叶丧失原茶风味,也更容易变质。如绿茶,一般还是新鲜的比较好。保质期在常温下一般为一年左右。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光线、湿度。如果存放方法得当,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则茶叶可长时间保证质量。

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是否发霉或出现陈味;二是看茶汤颜色,比如绿茶是否变红,汤色是否变褐、变暗;三是品滋味,主要看茶汤的浓度、收敛性和鲜爽度。

下关茶厂那些事儿


茶,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可一日无茶”,茶文化深入每一个人、每个家庭之中。云南是茶的故乡,而下关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四通八达的交通形成集散地的最佳条件,制作工艺精湛,下关茶厂以沱茶闻名于世,素有『沱茶之乡』的美称。云南下关茶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大理市点苍山与洱海之间,这里有东方日内瓦的美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优美的风光写照,也是茶叶生产加工的优良生态环境。

下关茶厂创办于1941年。下关茶厂的前身是康藏茶厂,1950年康藏茶厂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下关茶厂,1955年永昌祥、复春和、茂恒等商号的茶叶加工厂并入下关茶厂。

下关茶厂以较细嫩的一、二级优质青毛茶为原料,蒸压制成的云南沱茶主销国内;以普洱散茶为原料蒸压制成的普洱沱茶主要供应出口,销往西欧、北美。前者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曾获国家银质奖和全国名茶称号;后者有独特的陈香,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功效也曾获国际金奖。20世纪七十年代,下关茶厂同时推出了甲、乙、丙三级沱茶,其中丙级只在当时生产一批,甲、乙级则续有生产,七十年代中后期,下关开始生产熟普沱茶,是侨销品,沱体较大较,沱体没有甲字迹。八十年代才见有印甲字,故此时的沱体较扁,俗称面包沱。

1989年后,下关茶厂先后开发出有绿沱茶、红沱茶、三种类型的旅游迷你微型沱茶、小沱茶、下关茉莉花沱茶,历史上还生产过苍洱沱茶、大理沱茶、大泉沱茶、大众沱茶和503沱茶等。

康藏茶厂一直使用“宝焰牌”商标,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1951年之后下关茶厂的产品以“中茶牌”为主,至1991年向国家商标局申报“松鹤牌”商标,于1992年正式启用,主要用于沱茶产品。目前下关茶厂使用的商标有松鹤、宝焰、南诏、三通、感通七子园饼等。

历史沿革

1941年(民国三十年)蒙藏委员会派任桑泽仁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资于大理下关创办康藏茶厂,也就是下关茶厂的前身。主要加工紧茶、饼茶销西藏地区,加工沱茶销四川。至目前为止,紧茶与沱茶仍然是下关茶厂主要的特色产品。1942年加工的紧茶销往西藏、四川,及云南省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注册商标为『宝焰牌』。1944年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退股,省茶司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1945年抗日胜利后,业务不振,蒙藏委员会退股,下关厂遂变为省茶司独资经营。1949年停止生产。

1950年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内统一使用『中茶牌』商标,从此各国营茶厂统一沿用『中茶牌』至今。1953年改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下关茶厂』,行政归属云南省商业厅。1955年,下关地区历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号全部纳入下关茶厂。1957年改名为『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下关茶厂』,1958年又改名为『大理茶厂』,1959年又恢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

1986年建立大理州茶叶公司,直属州政府主管,下关茶厂为其管辖。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宝焰牌(紧茶、饼茶、方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2年松鹤牌沱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4年由云南省下关茶厂、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云南省下关茶业综合经营公司、下关茶厂职工持股会,共同发起组成『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下关茶厂投资组建云南茶苑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大理茶苑旅行分社。1999年下关茶厂正式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正式改为民营。

国营下关茶厂记事

1941年(民国三十年)蒙藏委员会派任桑泽仁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资于大理下关创办康藏茶厂,也就是下关茶厂的前身。主要加工紧茶、饼茶销西藏地区,加工沱茶销四川。至目前为止,紧茶与沱茶仍然是下关茶厂主要的特色产品。1942年加工的紧茶销往西藏、四川,及云南省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注册商标为『宝焰牌』。1949年停止生产。

1950年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内统一使用『中茶牌』商标,从此各国营茶厂统一沿用『中茶牌』至今。1955年,下关地区历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号全部纳入下关茶厂。期间,与勐海茶厂相同更名多次,1959年又恢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

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宝焰牌(紧茶、饼茶、方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2年松鹤牌沱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4年由云南省下关茶厂、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云南省下关茶业综合经营公司、下关茶厂职工持股会,共同发起组成『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下关茶厂正式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52~1968

1951年紧茶统一规格,每个238g ,每筒七个,每担30筒。

1952年中国茶业公司所属系统内公司统一使用『中茶牌』。下关茶厂开始生产七子饼茶。进入60年代因原料调拨计划和加工产品的分工,下关茶厂以沱茶与紧茶为主要产品,圆茶只少量生产,多数计划交由勐海茶厂。

1953年茶厂通过试验,将饼茶揉制由布袋揉成圆型后,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铅饼加压的方法,改用铝甑直接蒸压的方法。

1955年经省公司批准,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先生产10吨到丽江等地试销并征求消费者意见。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厂对出口紧茶进行人工后发酵试验。

下关茶厂七子饼茶形状由凹型底改为平底。

1956年按股合并私营茶庄或茶业公司于国营企业,从此结束私商经营茶业的历史。

1958年试验成功高温快速人工后发酵,达到缩短发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0年批准量产250g 普洱方茶。

1962年开始生产125g 沱茶。

1963年边销紧茶内包装改用牛皮纸袋、麻绳捆渣,改变长期以糯叶包装。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紧茶宝焰牌改为团结牌;而心脏型不利于机械加工、包装,遂停止生产,1967年开始生产砖型紧茶,配料与加工工艺不变。

1968年为配合茶厂定量定量供应的原因,沱茶重量从原来的125g 改为100g 。

1972~1978

1972年经省茶叶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的生产。同年六月,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经省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生产。

1973年昆明茶厂吸取下关茶厂紧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再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程现今的云南(熟茶)。

1975年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专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转销法国市场销售。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生产会议,要求昆明、孟力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唛号。下关厂为76开头,末尾为3。

1978年下关茶厂原本产量不大的圆茶(七子饼茶),因原料调拨困难,省公司将生产计划下达给勐海茶厂加工。

1979~2004

1979年香港天生行到下关厂参观,1980年再偕同法国茶叶批发公司、专栏作家、医学博士等一行人到厂参观。

1983年因订单需求,向省公司申请恢复制作七子饼茶,唯量少以供应日本外销订单为主。

1985年为解决厂内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称大树茶)出路问题,经抽样送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鉴测,结果确认属茶科植物,可饮用。

1986年班禅参观下关茶厂,希望恢复心脏型紧茶的生产,并当场订购500担,由下关茶厂加工后运交青海省政协;而当时亦在省内边销茶区销售一部分,但数量不多。

1987年底台湾开放大陆探亲,1988年底台湾茶艺界一行十四人到下关茶厂参观。

1988年为解决中档原料过多,开始试制加工「丙级沱茶」。

1989年昆明茶厂开发出旅游微型沱茶。下关茶厂于1997年生产3g 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

1992年松鹤牌沱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

1993年开始生产「一级沱茶」。

1994年由云南省下关茶厂、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云南省下关茶业综合经营公司、下关茶厂职工持股会,共同发起组成『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茶厂决定将厂徽图形做为产品标志,压制在甲级沱茶上,以取代原来压制在甲级沱茶上的「甲」字。

1997年下关茶厂投资组建云南茶苑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大理茶苑旅行分社。

1999年下关茶厂正式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时,下关茶品配方与制程出现重大变化。

2004年4月改为民营企业,国营下关茶厂正式走入历史。

下关蘑菇沱


下关蘑菇沱是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云南省下关茶厂)生产的一种“宝焰牌”紧压茶(云南紧压茶还包含沱茶、砖茶和饼茶),下关蘑菇沱又名:“蛮庄茶”、“牛心茶”、“心脏紧茶”、“班禅紧茶”。

历史上蘑菇沱以边销为主,是云南省下关茶厂和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特色茶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与沱茶等紧压茶成为云南省下关茶厂的主要产品。

茶马古道与下关

茶马古道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兴于明、清,是中国西南部一条沟通滇、藏、川间物资往来和文化交往的古商道,它始于云南勐腊的“六大茶山”,经思茅(现云南省普洱市)、大理、丽江、迪庆至西藏拉萨,并延伸辐射到印度、尼泊尔乃至南亚和西亚地区。它横贯东西,沟通滇、藏,核心地段在云南,这与茶叶生产、加工、交易大部分在云南进行不无关系。云南是世界茶叶发源地,在凤庆县的古生茶树,已有32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古茶树。

下关位于苍山与洱海间狭长通道的南口,为古代南诏国、大理国都城的南方门户,从7世纪起,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两条古商道在此纵横交汇,使之成为茶马古道的咽喉要道和商家重镇。原茶马古道上的茶叶交易多在普洱地区进行的,民国时期,滇南一带常有疟疾流行和匪盗出没,使得藏商马帮不敢贸然前往普洱,茶叶交易中心逐渐西移,随着滇藏、滇川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位于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取代普洱成为西南最大的云南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交易集散地。 

蘑菇沱的历史

蘑菇沱源于唐代的团茶,清代起,已经在现西双版纳的车、佛、南一代带生产、加工。紧茶销西藏有悠久的历史。藏民向喇嘛敬献哈达,可同时献上四个心脏形紧茶。紧茶带把,献哈达时才可以一只手握两个。冬天,滇西北进藏区的路被大雪封闭,进藏的云南紧茶只得绕道缅甸、印度,因而20世纪四十年代的车、佛、南还保持销藏紧茶的生产。藏商到云南收购紧茶,一元一个,贩到藏区,四元一个,可见茶马古道上的运输成本大大高于茶价。下关离藏区较近,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云南紧茶的生产重心慢慢移到下关。

生产商历史

下关沱茶始创于1902年,由云南永昌祥下关茶厂的前身永昌祥商号创制。

《喜洲镇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成立”,又“严镇圭(1871-1941年),号子珍,晚号苍逸老人,喜洲富村里人,与江西彭永昌开办永昌祥,创制沱茶,采办川货,行销国内外”。

1941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蒙藏委员会在下关共同筹建康藏茶厂,即解放后的云南省下关茶厂。1994年由云南省下关茶厂改制为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由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为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关蘑菇沱的生产历史

1941年,蒙藏委员会派代表格桑泽仁同云南洽商,各出资15万元成立康藏茶厂,生产专供西藏(藏区)的“宝焰牌”蘑菇沱。解放后,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指定下关茶厂为蘑菇沱的唯一生产厂家,下关茶厂成为蘑菇沱的最大生产厂家,“宝焰牌”下关蘑菇沱销往四面八方。1951年12月,“宝焰牌”商标在北京注册,商标由红、黄、黑三色三个部分组成。

1.香炉采用宝鼎黑边,黄色金黄色金鼎。

2.炉内四个桃形图象系元宝,象征贡茶。

3.炉中火焰象征佛光,故为红色。

金鼎中元宝的熊熊烈火燃烧正旺,象征着佛光普照,吉祥如意。后来,中茶公司通知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商标。下关蘑菇沱更换商标后,藏区的藏民不接受其它品牌的蘑菇沱。

1953年,省分公司通知下关茶厂紧急调运54吨“宝焰牌”蘑菇沱到畹町,经缅甸、印度转运西藏。“宝焰牌”商标得以保留下来了。

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有部分职工在“破四旧”运动中贴出大字报,批评“宝焰牌”商标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省分公司下文将“宝焰牌”改为“团结牌”,并停产下关蘑菇沱,改产砖茶(云南砖茶、云南方砖)。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云南砖茶在藏区滞销,逐步淡出西藏茶市,之后,似乎没有人再记得那象征着“佛光普照、吉祥如意”的“宝焰牌”商标和下关蘑菇沱。

1986年10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视察下关茶厂时指出:仍有部分藏族人民喜欢原有带把的心脏形紧茶,希望恢复和生产供应。同年开始,下关茶厂恢复生产“宝焰牌”下关蘑菇沱,产品在西藏大受欢迎。

2010年下关蘑菇沱茶底和汤色

特点:下关蘑菇沱选用上等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经传统手工制作而成,外形呈蘑菇状(带柄),紧实端正,色泽乌润、显毫;内质: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叶底黄绿尚嫩匀。

下关普洱沱茶的研制


古代滇南的银生府为云南主产茶区,而普洱古属银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远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因此,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现代的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处理精制而成的,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以及法国、日本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

当今,普洱茶分为散茶和蒸压成型两大类。压制成型的普洱茶,依形状不同,分为碗形的普洱沱茶,长方形的普洱砖茶,和圆形的七子饼茶等。云南沱茶(外销)是下关茶厂以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配制的新产品。原料采用云南茶树大叶群体良种加工的晒青毛茶,经拼配、筛制、发酵、蒸揉而成。该产品1975年开设由下关茶厂试制。1976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得外商的好评,达成批量出口。100克规格的外径8.3厘米,高4.3厘米,此外还有3克、250克等规格,1995年开始生产云南沱茶袋泡茶。主要销往法国、英国、德国、卢森堡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普洱茶的转化与哪些因素有关?普洱茶的转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常喝普洱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有年份的讲究,同样原料的新茶和老茶相比,一般是老茶的味道会更好一些。因为老茶在保存环境中不断的和周围的空气,水分等物质发生反应,会产生一些新的味道出来,也可以使茶中原有的草莽之气被安抚平和,从而更加适口。所以有些人会有囤茶存茶的习惯,等茶转化出更好的味道再拿出来品饮。

普洱茶转化的前提是茶叶内含有的丰富内质,在时间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物质被转化成更适应饮用的风味。当环境的相对湿度在60%左右时,普洱生茶的含水量也可以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是理想化的环境,我国南北环境气温差别明显,在北方干燥环境中,空气中的含水量较低,会使普洱茶的转化速度变慢。而到了以湿热为主要气候的南方地区,空气中过高的含水量会为细菌及霉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有可能会发霉。

除了湿度以外,氧气和温度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普洱茶的转化过程从科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氧化的过程。在通风处的氧化速度会比背风处的速度快,但过量的通风又会带走普洱茶中的水分,使普洱茶脱水而变质。同样的,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普洱茶的转化,普洱茶在高温环境下会比低温环境转化更快。

等待普洱茶转化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一款好茶能在时间的作用下而变得更加美妙而滋润,但对环境的要求则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

关于普洱茶的青味与青味退化


青味是自然界植物都具备的原味,茶中的青草味、青涩味等、在所难免,那么在品饮普洱茶时为什么却闻不到青味呢?

普洱茶叶制作工艺上会出现杀青这道工序,杀青会散发水分让青味萎缩退化,在一定的热化学变化除去青草味,显露香气。

如果杀青适当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抖闷结合,杀透杀匀的话那青味会去掉大部分,茶汤香气饱满青味消失.反之杀不透,青气不但没有消除,还会造成不好的臭青味.夏秋茶成品茶中出现青草味和鲜叶气味比例重,由于揉捻不足和自然不良的前发酵到杀青不透原因所导致!

无论是栽培时用的氮肥过多所造成茶叶暗绿影响香气不足而茶味淡,显突出青气,到摘采茶青过嫩水分重运输途中过程不当造成叶部组织损伤,形成积水,种种原因所制作出来的茶青味会重!

纵观普洱茶一直沿用粗糙简单的制茶方法来处理茶叶,所以普洱茶带有青草味是非常正常的!除开制程失败形成的臭青味百年难退,一般都在后储藏中陈化发酵中青味会慢慢的退化掉!

普洱茶芳香物质的形成与品质关系


茶叶的香气是由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决定的,茶叶香气有各种类型,起决定作用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由于芳香物质的不同而导致茶叶香型的不同,这一现象可以从化学结构上找到某些规律性的解释。

例如,链状的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化合物在低分子范围内,挥发性强,气味明显。随着碳链的增长,香气由果实型→清香型→脂肪型变化,而且香气的持续性增加。

普洱茶的香气特点是陈香显著,其形成过程很复杂。众所周知,茶鲜叶中的芳香物质的含量为0.03%~0.05%。但经过普洱茶特殊工艺制造后,鲜叶的芳香物质,不但在含量上有了较大变化,而且在种类上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茶叶中的香气是茶叶本身内部处于优势状态的香气物质决定的。这与我们所栽培的茶树周边生长着什么样的香气植物没有直接的关系。经常有不少人把品饮普洱茶中所感觉到的带有樟香气味的普洱茶说成是因为茶树种在樟树林中吸附樟树发出的气味所致。

那么,带有枣香、桂圆香、藕香和其他香的普洱茶其生长的环境就得离开云南了,这样的话普洱茶也就没有地界了。因此,从以上对普洱茶的香气原理的介绍,我们得出结论,普洱茶的香气是普洱茶的原料品种、加工工艺和云南的独特生态气候所致。

《下关味的形成与地理气候有关》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理气的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