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撒古茶山

发布时间 : 2019-12-17
普洱茶古茶山 花茶山楂 菊花茶山楂

普洱茶古茶山。

曼撒古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所辖茶山均在现今的勐腊县曼腊乡境内。曼撒地名改为“曼腊”,正因为其盛产茶叶而得名。“曼腊”系傣语地名,“曼”为村庄;“腊”指茶;“曼腊”即茶村之意。曼腊东与老挝、丰沙里省接壤,南与易武乡相连,西与象明乡毗邻,北与江城县整董镇毗邻,群山连绵,河谷纵横。

据史书记载,曼撒茶山是最早发展的六大茶山之一,域内拥有古老茶园l万余亩。《云南经济滇茶概述》中载:“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茶乡,曼撒茶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为胜,年产茶约200吨,清朝乾隆前已有汉族在易武曼腊制团茶。乾隆年间(1736~l795年)石屏一带的汉族就纷纷迁居曼撒茶山,开发茶园,致使茶叶产量大增”。曼撒茶山茶叶以品质好、香高味浓而享誉国内和国际茶叶市场。清末民初,茶山所产茶叶主要经老挝运销越南莱州,再转销南洋诸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当时较有名的商号有张家湾的“张正号”、曼乃旧庙的“胡记号”茶,闻名遐迩的易武“元宝茶”有相当一部分出自曼腊。曼撒村是古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撒寨,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茶叶年产量曾经达到70多吨。据史载和口传,茶王树寨原有一棵茶王树,老树直径为1.2米,树龄千年以上。1918年前,这株茶王树一次可采鲜叶100多公斤。1926年,茶王树主干枯死,后从树桩根部萌发出3枝新枝,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

曼撒茶山海拔在750~1958米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l600毫米,茶区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局部地区黄壤和紫色壤土。PH值在5-5.5之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曼撒古茶园几经沧桑,大部分荒芜衰败。通过普查队实地考查测量,古茶山古茶园面积仅存2500余亩,分布于曼撒、曼腊、曼乃、倮德。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或是只采不管状况,相当一部分茶园荒芜、树势衰退,有的变为林茶混杂的树林。茶园单产低下。单产仅为12公斤左右。杨家寨的一片林茶混交林。由于土壤肥沃、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地处偏僻,罕有人迹。茶树生长茂盛,树势强壮,树干基围140厘米不等,而且密度较大。其中,在杨家寨海拔1060米的多依树山上,保存有一株高23.5米,基部围粗1.44米,树龄在500年左右的古茶树,是当地发现的野生状态下最高的栽培型古茶树。

古茶树均属云南大叶种,古茶树茶种群体较集中,叶型分为长叶型、椭圆形两种;从芽叶上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另外在张家湾茶园中尚有少许的中小叶茶树分布。

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山开始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年产达万担以上。当时生产出茶叶,多集中在曼撒老街进行交易;曼撒在鼎盛时期有300多户居民。同治十三年,曼撒老街遭遇关键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绪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无情的大火瞬间毁灭繁荣的小镇,而第三次火灾与疫病,更是将曼撒成为颓圯之荒城。此时,离曼撒20千米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这也说明为何清光绪以后的《普洱府志》上,易武替代曼撒,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古代行政区域划分,曼撒属易武土司管辖,并且易武与曼撒茶区相近,因此很难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以致在坊间,有不少厂方与业者将茶区所产茶菁同属“易武”。

实际上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曼撒古茶山的特点与口感: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cy316.Com精选阅读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易武(漫撒)古茶山(图文详解)


易武(漫撒)茶山,其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漫撒茶山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漫撒、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漫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加之市场上仿冒品较多,需仔细甄别。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普洱茶产地 老曼峨古茶山


老曼峨寨位居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名气却很大。这缘于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1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先民“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走上村小组长岩温宽家的新式布朗楼房,他先用时尚的飘逸杯沏了几泡香高、味浓的“老曼峨茶”给我们品尝。尔后,他拿出纸张已发黄的傣文“寨志”、叫来老康朗,一边用布朗语念一边翻译,讲述该寨布朗族先民迁徙、立寨的历史。

老曼峨寨子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属班章村委会,有156户760人,主要以种植茶叶、稻谷为主。交谈中得知,老曼峨寨如今仍保持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边的莽莽丛林中。普洱茶市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叶爱好者喜欢上了老曼峨古乔木茶,先民留下的珍贵古茶园,为后代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为此,各家各户对古茶园管理更加用心、下工夫。村里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保持好古茶园的原有生态环境,任何人都不能在古茶园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老曼峨古乔木茶的独特品质。

一到春茶、秋茶采摘季节,每天都有不少省内外的茶商、普洱茶爱好者驾车来到寨子选购古乔木茶。自1999年起,布朗山先后列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综合扶贫开发试点乡、全省扶贫攻坚乡,各级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在国家扶持资金支持和县茶叶产业办技术帮助下,老曼峨村民们新种植了4000多亩生态茶园,茶叶品质虽比不上古茶树茶,但却是同类茶中的上品,销售也不错,成为了村民新的“摇钱树”。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也是江外古六大茶山之一,是布朗族居住地,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全寨有140余户人家,600多人口,均为布朗族。布朗山乡全乡辖勐昂、章家、新龙、曼囡、吉良、曼果、班章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43人。布朗山乡有12000余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糯、帕点、曼新龙、曼捌、曼囡老寨和吉良等村民小组,另有台(坡)地茶园18000余亩及广布全乡的野生苦茶和甜茶,为生产优质普洱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障。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的特点:条形肥壮厚实、紧结显毫、汤色剔透明亮、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

曼撒普洱茶茶质特色


曼撒茶山是最早发展的六大茶山之一,域内拥有古老茶园1万余亩。《云南经济滇茶概述》中载:“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茶乡,曼撤茶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为胜,年产茶约200吨。

曼撒古茶山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所辖茶山在现今的勐腊县曼腊乡境内。曼撒地名现今改为“曼腊”,因盛产茶叶而赋名。“曼腊”系傣语地名,“曼”:村庄;“腊”:茶;“曼腊”即茶村之意。曼腊东与老挝、丰沙里省接壤,南与易武乡相连,西与象明乡毗邻,北与江城县整董镇毗邻,群山连绵,河谷纵横。乡政府驻地距易武街31公里。曼撒茶山,海拔在750-1958米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茶区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局部地区黄壤和紫色壤土,pH值在5-5.5之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曼撤古茶园几经苍桑,大部分荒芜衰败,现古茶园面积仅存2500余亩。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或是只采不管状况,相当一部分茶园荒芜、树势衰退,有的变为林茶混杂的树林,茶园单产低下。其中一片林茶混交林,由于土壤肥沃、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地处偏僻,罕有人迹,茶树生长茂盛,树势强壮,树干基围140厘米不等,而且密度较大。其中,保存有一株高23.5米,基部围粗1.44米,树龄在500年左右的古茶树,是当地发现的野生状态下最高的栽培型古茶树。曼撒普洱茶茶质特色: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遍及两颊,近年汤质较保。

茶山行:趁年轻,快到茶山撒把野


大雪山

大雪山容易让人想到,加拿大北部或者阿拉斯加靠近北极的冰雪世界,终年寒冰不化,一个人死了埋在那里,几百年以后又活过来,成为速冻奇人。

大雪山在临沧双江县的勐库镇,海拔高度在2200米到2750米之间,一座山的山头正是大雪山的山脚。

大雪山的茶园在靠近山顶的山腰上,年平均气温低于十一度,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分布着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树茶,早先,这些野性十足的古树茶在原始森林中,被一丛一丛茂密的竹林环绕着,掩盖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人们无法知晓山上还有什么,野生动物也无法穿行,只有天空高飞的鸟儿隐藏着这个秘密。

1997年,干旱来临,竹林缺水,逐渐干枯死亡,山下的樵夫上山找柴,发现了它们,他们惊喜也惊异着,这里居然分布着一万两千多平米野生古树茶,有的树龄已经两千七百多年,一时间茶业界炸开了锅,大批专家学者旅行者和资深老茶客带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仪器侵入了这片森林,他们测量出各种数据,以供世人震惊,而大雪山的茶,也被老茶客尊为无上珍品。

至今大雪山的古树茶,一部分有两千年的树龄,山路不通车,车只能开到山一座山的山顶,也就是大雪山的山脚下,人朝着小路走上去,普通人要五六个小时不停往上爬,还需克服高寒缺氧头晕目眩这些症状,才能到达大雪山的山顶,茶农每到采茶的季节,就牵着马匹上山,用马匹驮茶叶,这是现代马帮。

山民看天吃饭,在山民的意识里,勐库就是天堂:这是老天爷的恩赐,种什么就长什么。

一切都和神有关,神指挥着风和雨,神,让雨来,雨就来了,神,让风来,风就来了,神说,今年要五谷丰登,到秋天,也就收获了,神觉得人做了恶,要惩罚人,也就有了2007年的干旱。

一切都是神示。

进山采茶的人,都怀着敬畏的心,除了大雪山上的古树茶叶,什么都不带走,让原始森林保持着它的茂密和神秘。

他们把采集的茶叶,驼到小镇上的加工所里,茶叶中间已经很热,工人帮他们从巨大的麻袋里倒出热乎乎的茶叶,翻晒,等待初制完成,他们回到家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见面,妻子会端上热饭好菜,儿子会把刚从大雪山上回来的父亲当做英雄,他们骑在父亲的背上,看着远处的大雪山,仿佛自己已经骑在了大雪山上。

少有人居住的山上,打猎的年轻人会进山打猎,他们背着弓箭或者长刀进山,会把捕获的猎物扛到集市上卖,听说很多年前熊扑倒过人,还从吊脚楼的楼下把正在玩耍的孩子叼走了,于是很多年来大人们都找到了相同的吓唬小孩子的借口:不要一个人出去,老黑熊会把你叼走。

茶农固执地认为这片森林是神灵赐予的,就像几百年前,他们相信种茶的源头故事,是居住在大雪山上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得到山神赐予的茶籽,并开始了人工种植的传统一样,他们对大雪山充满敬畏,每逢要上山,总是要到茶神庙去先祭拜茶神。

茶神庙在去往小镇北方的山路上。与许多小路都联通。四处的茶农都会到这里。

白天,日光强烈,叶片被暴晒,清晨和黄昏白雾笼罩,叶片大口吸水,夜里气温很低,在不断的往复和循环之中,茶味开始有了独特的性格。

勐库的雨水

天明之前醒来,听见南方的夜雨,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滴声,天明之后,坝子四面环山,远山依旧是迷雾,看得模糊的中间,是山路和甘蔗林,近处郁郁葱葱的稻田被雨水清洗得一片新绿,世界沉浸在一片初生的生机之中。

一曲达达乐队的《南方》:

小镇上有挂着箩筐出门的山民,秋茶的季节里,他们出门采茶,以为雨会停下,结果雨水一直无法停歇,他们就在屋檐下躲雨,胖胖黑黑的女店主笑得很清洌,她邀请人们到她的店里躲雨,采茶人进屋,女店主用八十年代的印花玻璃杯为他们倒茶,一个老年妇人不愿意进门,她坐在反扣的箩筐上,看着雨水发呆,她大约在想,错过了今天,是否就错过了采茶的好时候,她手和脸均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以及阳光的余温,皱纹密布,黝黑发亮,她戴着一个黑色的毛线八角帽子,也戴着一个古旧的银镯子,她将目光投向屋檐下下落的雨水,她的千层底绣花鞋,也指着天上下落的雨水。

她的打扮,像极了沧桑到妖的艺术家,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淳朴质感,奥斯卡尔·王尔德说起过,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

有男性老人坐在屋檐下抽烟,山民自制的烟叶,充满了暴力之美,没有经过烘烤和调香,地里摘来的烟叶直接让太阳晒干或者阴干,就塞进了烟杆,那呛人的气味老远都闻得见,刺鼻,如山野粗人,如电影《赛德克巴莱》里散发的野性气息。

集市上出卖山果和蔬菜,有木瓜、渣子、黄瓜、西葫芦、柿子。

由于大部分村民保持着原始的农耕方式,菜馆里有许多山珍野味出售,在这里,土鸡蛋总是格外黄,蒸鸡蛋也很浓,前些年,集市上有穿山甲、野猪肉之类的东西被打猎的人扛到集市上出售,后来,国家不准打猎了,集市上的飞禽猛兽就少了很多,它们在山中自由穿梭。

勐库人,是少见的淳朴,对陌生人几乎不设防,相机的镜头只会让他们羞涩而不会让他们紧张,没有人跟你要照相费,遇到茶农,打个招呼,也就算是认识了,走累了,在一户人家门口停留,主人会叫你进屋,并把亲手制作的普洱茶给你泡上一杯,当然,他们没有真正的普洱茶客那么讲究,只是玻璃杯子,以冲泡绿茶的方式直接泡,茶味太浓烈,普洱的层次感在这个时候是品不出来的。

村中有狗悠闲走动,遇见陌生人,叫上几声,或者匆匆跑开,这是一群懂得羞涩的狗。

和大城市以及闹市区的狗有区别。

坝糯

我在山上,下雨了,采茶的小孩躲到马肚子下面去,我担心那匹马踩到他。

岩石上青苔茂盛,而藤条古树就从生长在岩石附近,或者从岩石缝里生长起来,坝糯拥有三百亩的藤条古树,茶树满身都是藤条,产量稀少,如果现在栽新树,一百年之内都不可能采摘,所以茶树的数量也稀少,属于稀缺资源,有人喜欢坝糯的口味,千里迢迢来寻,只为喝一口亲手制作的坝糯茶汤。

坐在山上看云,云朵悠然,远处的山层层叠叠,白雾夹杂其中,也层层叠叠,淡浓相宜,坐忘茶山之中,空气中有淡淡茶花香,摘一朵,轻轻嗅,那花朵的香味是真正醉人的,一股奇香在你的嗅觉里流转,仿佛梦中百转千回的甘甜,那花蕊是黄色的,蜜蜂采过,舔一下花蕊,有独特的蜂蜜香。

山中时时飘来白雾,那白雾有时浓烈有时淡雅,跟随着风的脚步,风去哪里,它就去哪里,人在岩石上静坐,白雾袭来,如临仙境,人的思维瞬间被放空,恐惧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快感,空气中带着湿气,大雾中,手臂上有细细密密的水珠。

摘一片鲜叶咀嚼,一股浓烈的苦涩味在口腔里迅猛生长,一会的时间,涩后就生津,舌苔下口水滋长,坝糯的许多茶树已经有八百年树龄,因为不停采摘,所以低矮长不高,稍有人高的茶树,都已经几百岁。不过,每一座山头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因为水源,土壤,微观方面的差别,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夜里,火炉里火苗晃动,杀青的过程开始了,长条的涡轮桶转动着,把昨日的茶香温暖地带过来,鲜叶在涡轮桶里滚动着,偶尔火大,有叶片被烧伤,暖暖地从涡轮里抖出来。

抛条机器轰鸣着,将揉捻过的茶叶抛成长条。那墙已经古旧上被茶叶砸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整个墙壁都是坑,远远看上去,密密麻麻成一片,仿佛诉说着多年的沧桑,茶农粗糙的双手和沟壑密布的掌纹。

抛条结束之后,老人们开始干轻体力活,他们在楼顶开始晾晒茶叶,晒干之后,毛茶就制成了。

下山的路上,一直是《公路之歌》:

坝糯的行程结束,在南方的旅馆里,拧开水龙头,洗澡,湿润着头发,收拾行李,然后,我就又回到所谓的文明世界去了。(文、图|桑田,作家、职业策展人)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


曼糯古茶山对许多关注普洱茶的人来说,一定还很陌生,过去很少听说过。近10年来各种媒体介绍勐海茶叶聚焦点多在南糯山、布朗山、巴达山、贺开山,极少有曼糯茶山的消息,其他山都被炒得又红又火,唯曼糯还默默无闻的藏在大山深处。它的历史面容、今日状况、少有人知,谁在曼糯种过茶,曼糯有多少古茶园?它能算个茶山吗?一个个疑问,还无人解答。现目前已经有人提出要为普洱茶古茶山修史了,不修则罢,若真要修史,曼糯这个地名是无法删掉的。也许有人要问,真容尚未露出的曼糯竟然会有此重量?曼糯是否有资格入册,让我们先去读读曼糯,打开曼糯的尘封。

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则容易得多。澜沧江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曼糯在勐往地界内,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划分十二版纳时勐往属于勐拉版纳(勐拉版纳包括今思茅市区和今普洱县城一带在内),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时,勐往在澜沧江西岸,没有受到改流(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勐拉版纳被分解,思茅划入普洱府),但勐往与流官统治的思茅仅一江之隔,车里宣慰司对勐往很难掌控,曾将勐往划给勐遮土司代管。

从普洱府成立到清朝结束,勐往一带处于一种流官政权、土官政权都无法严格有效管控的状态,所以汉人在清代光绪初年已到曼糯定居。民国成立后勐往改为临江县,后又改为临江行政区,曼糯随其划转。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古茶园,这是云南茶人都知道的“濮人种茶”的定律,依据这个定律,说曼糯有古茶园就容易理解。

民国以前,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各茶山的茶叶大都经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思茅、普洱。这是江外的运茶古道,这条道穿过曼糯,从曼糯到思茅4天的路程,到澜沧营盘1天的路程(营盘也有汉人收购茶叶),曼糯茶外运比南糯山、布朗山更为方便,这是曼糯过去兴盛的地利因素。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二)


接作者上文《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曼糯因靠近思茅,汉文化接受较早,寨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讲汉话,与老人们交谈可获得不少曼糯的信息。据老人们介绍,曼糯的布朗人是从澜沧迁来,来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还很兴旺,有三个布朗族大寨,人户超过200户,家家都有茶园,寨子里还有两座佛寺,澜沧、思茅的布朗族都来曼糯赕佛。

曼糯附近有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有只仙人脚印,不仅方圆百里,连缅甸的布朗族也常来朝拜这块有仙人脚印的岩石。每逢傣历新年节是曼糯最热闹的日子,远道而来的与本寨子的布朗人都聚集在仙人脚印岩石前举行欢庆活动,几千人在大岩石前泼水、唱歌、跳舞、丢包、摆供品、放高升、互祝幸福吉祥要热闹三天才散去。

后来由于茶叶不好卖了,曼糯人无钱维修佛寺,两座佛寺破烂不堪于1958年拆去,没有了佛寺,外乡人来曼糯的就少了。茶叶兴、曼糯兴,茶叶衰、曼糯衰,商道寂静、曼糯也就寂静了。

曼糯现有3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族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为汉族与拉祜族同住。布朗族有90多户,汉族有30多户,拉祜族只有10多户,汉族寨与布朗族大寨相距不到50米,仅隔一条村道。汉族寨为平房,布朗族寨为干栏式木楼,从建筑上便能分出哪是汉族寨,哪是布朗族寨。汉族寨的村民说他们自祖上来曼糯已有五代,由此推断出汉人是光绪年间来曼糯定居的。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园自然由他们所开,三个寨的布朗人历史上共种过多少茶园,没有史料可查,我们只能去山上一块一块地测看曼糯的古茶园分布于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顺着进村的大路走,离寨子还有半公里便可看见成片的古茶园,曼糯久远的历史便进入视线。

寨子边布朗人的菜地里几棵七八米高的古茶树枝叶繁茂浓绿成帐,两个人站在一棵树上摘茶,身子被枝叶遮挡得看不见。寨子里的布朗族老人说,像这样的大茶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很多。

曼糯大寨与上寨紧紧挨连,两个寨子后面是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东西长约5公里,整道山梁到处是零星的或成片的古茶树,顺着草坡走看,草丛里有数不清的古茶树桩,可以看出这道山梁过去全是茶园。曼糯种着粮食的地里也零星生长着古茶树,这些种粮食的地无疑也是茶园所改,笔者为考察曼糯古茶园曾随曼糯村的几位村干部在山上转了1天,几位村干部却说一半古茶园都还没没走完。

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损毁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五千亩以上。曼糯的布朗族老人也说,听上辈人讲,过去茶园太多,3个寨的布朗人都管不过来,才分了许多给汉人和拉祜人。

曼糯大寨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她们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见宣威人背着大背箩来买茶,来一次有二三十人,曼糯人称宣威人为老背背,宣威人不来时村里人便背着茶去澜沧的新营盘、雅口去卖,过节时还有玉溪的戏班子来曼糯唱戏,唱的是汉话,布朗人听不懂,只有那几家汉人才知道他们唱些什么。国民党还没走时,曼糯的茶就卖不出去了,日子不好过,一半布朗人迁走。

曼糯在勐海到澜沧的古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马帮也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村民们只有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

另一方面,勐往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几十年来全乡也没增加多少新茶园,厂家也很少去光顾勐往,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各种媒体在介绍勐海茶叶时都极少提及勐往,曼糯的过去,曼糯那几千亩古茶园真正是被外界遗忘。

五六十年的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毁损,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园仍还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岁月流逝,曼糯无言,如今寻它,美质依然。方圆十里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亩尚存的古茶园,便是曼糯留给人们为它重新定位的珍贵史料。

曼撒、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七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在云南的茶山中,每个茶山的茶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曼撒、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等茶山,虽然他们都是在云南境内,但是这几大茶山出产的茶品质都是各不相同!在此小编就为你介绍曼撒、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七大茶山茶叶的品质特点和不同之处。

曼撒

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

易武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品质特点:易武茶属于曼撒茶区,香气和口感都类似于曼撒茶,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的原因一样使得近年来汤质较薄。

倚邦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

与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革登

革登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它地处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以倚邦茶山相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

如今革登茶山的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但可谓名存实亡。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莽枝

莽枝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革登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之地。古代这里主要都是由外地生意人来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的繁荣景象,如今已经消失了。

在原始森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茶树错落其间,其中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所产茶叶,多数集中收购运到其它地区,或者由某些大厂指定收购。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和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有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蛮砖

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属于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每年产量达万担以上,大部分被运往易武加工和销售。虽同属六大茶山,但在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也因此这里的茶山和古茶园才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着较好的水平。

品质特点:和其它六大茶山相比较,茶叶的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如曼萨、易武的香气高扬,近年来茶质的表现还在很高的水品上。

曼糯古茶山茶有何特点?发展有何特点?


曼糯古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也是第一个住进勐往的布朗族村寨,祖辈是从澜沧迁来的,来曼糯有400多年了。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曼糯大寨、曼糯上寨、曼糯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曼糯古茶园深藏于大山深处,位于勐海的北面,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集地,而布朗族有又是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的。曼糯的生态环境也是超好的,这里环境优美,时常有野象出没。

特性:

1.香气高杨、且香气最接近老班章。

2.布朗山唯一一款藤条茶采摘的茶,味道可轻可重。

3.茶质好,变化惊人,知名度不高,性价比高。

新八大茶山之曼糯_曼糯茶特点?


继《古六大茶山详解(易武、蛮砖、攸乐、倚邦、莽枝、革登)》一文后,笔者逐一详解了古六大茶山的具体情况。无独有偶,继《新八大茶山详解(曼糯、勐宋、南糯、帕沙、贺开、布朗、巴达)》一文后,笔者也将为各位的读者们,逐一详细介绍新八大茶山的具体情况。

当下,笔者将为各位读者介绍新八大茶山之一的曼糯古茶山。说起曼糯,所耳闻过的人还真不在多数。因其不像古六大茶山一般出名,也不如勐海的江外六大茶山一样成为了后起之秀,他只是默默的立于勐海县的最北端,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

一、地理位置

“遗世独立”的曼糯茶山,既不接布朗山,也不连巴达山,唯独位于勐海县最北端,隶属于勐往乡勐往村,即普洱市澜沧县与思茅交界处。北纬22°24‘,东经100°25’,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二、茶山文明

曼糯主要有三个寨子,即大寨、中寨、小寨。寨中茶树与其他山头不同,并未细化到每个村落,所以曼糯茶山的茶统称为曼糯茶。

据悉,曼糯的主要居民布朗族,都是数百年前从澜沧迁移过来的。历史上的曼糯,是勐海通往澜沧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普洱茶重要产区。后因来往勐海至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便如同日益衰落!后又遭受建国初期,大跃进、土地改造等“风雨”,使得曼糯古茶园的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如今所余留下来的古树茶面积剩得2000亩左右,植被也相对变得单一。

三、曼糯茶特点

曼糯茶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不似其他茶山的古树普洱茶那般快速,却回味悠长,浓郁的香气是曼糯古树茶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续继续更新《新八大茶山之勐海勐宋》望各位敬请期待,持续关注!。

老曼峨|布朗茶山的华贵经典


老曼峨深藏在布朗山原始森林之中,与老班章相距不到20公里,是布朗山最大、最古老的布朗族寨子。这里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种茶历史,先民遗留下来的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的丛林中。

有幸在古茶山瞻仰过老曼俄茶王茶后,抬头仰望着百年古树,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飒飒间,夏风拂面,娇滴滴的袭来,深绿色的叶子晃了晃身姿,继续在高处凝望着红尘阡陌。那古树的枝干虬曲苍劲,布满了岁月的皱纹,枝叶茂密、厚实,不禁令人敬畏万分。

现在的老曼峨已不再封闭和“孤独”,全村191户800多人,他们依赖于祖先们遗存下来的珍贵古茶树遗产,继续拓荒种茶,男女老少都是种茶采茶的高手,家家户户都在制茶卖茶,慢慢富裕起来的布朗人,开始重建自己的住房,修整街道,扩建缅寺,过上了十年前不敢想象的美好生活。

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记》开篇写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酽即浓厚、浓郁的意思。普洱茶中,谁又是“味最酽”者?声名在外的老班章?并非如此,在资深老茶客心中,布朗山的老曼峨深具苦、厚、酽的韵味,代表了普洱茶的一个极致。足以令天下爱茶人迷醉,欲罢不能。

品味老曼峨,你会感受到别样的精致和感动。它不仅只是一杯茶,更是来自1300年历史古寨的信仰力量,只有当你品过真正的老曼峨纯料古树茶后,你才会真正理解“涩尽七分香,苦退十日甜”的美妙感受。

喝茶,和心情有关。心情,和喝茶也有关。喝完这泡茶,心情也转好,生活的苦涩开始慢慢转甜……这一杯茶中有天地,这一杯茶中有经声,我们不妨慢下来,静坐其中,离自己的心近一些。

茶山朝圣:茶话贺开古茶山


基本云南所有茶区都有一个共性,茶价飙得越高,茶农新房子也就盖得越快。2005年贺开古茶山的拉祜族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生活清贫苦寒。如今,贺开不断盖起新房,茶农每天骑摩托,开汽车在茶山上来来往往。

贺开的主路边有几幢新建的干栏式房屋,在离屋子不到20米的斜坡中,差不多有10多棵已经枯死的古茶树整齐的站立在山坡上,古茶树的枝干末端包裹着白色的塑料袋,因为建房修路白色的袋子已经变成灰色,枯死的茶树四周都是被黄灰泥水覆盖住叶子却仍然枝叶扶疏的茶树,说不清为什么这一幕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似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大自然总是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这些应该是建房子的时候移栽的茶树,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枯死了,茶树移栽基本是活不了的,虽然茶农已经尽力挽救,最终还是死掉了。”话到这,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副站长陈琳满脸无奈的摇摇头。人人都有追求住好房子,过好日子的权利,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建房,又保护古茶园应该是当下许多茶山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普洱茶名山头的少数民族民居正在消失,易武、老班章、老曼俄成片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取代了传统的黑灰色瓦片,密集的房屋,拥挤的街道,家家户户洋楼汽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山寨房屋掩映在古树古茶林之中的景象,只能永远“活”在照片里。

弹石路只铺到贺开村口,再往里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一路都是挖掘机、压路机在不停施工拓宽路面。一群孩子蹲在路边的土堆上玩耍,路过的车辆扬起漫天灰尘,我下车给孩子们分发带来的糖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玩耍的土堆旁边横七竖八地躺着被连根挖起的古茶树和其他杂木,顺着挖机开过的方向望去,道路两侧都有被推倒的古茶树和杂木,有的已被黄灰掩埋。很显然原来茶树生长的位置正好在拓宽路面的范围之内,修建5A级景区道路是先决条件,如果修建房屋移栽古茶树算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话,那么对茶树没有任何挽救措施的修路,就等同于直接宣判死刑。

之前有看过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一期项目获得正式立项的报道,《贺开拉祜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规划》将贺开拉祜古茶庄园定位为:普洱茶寻根溯源和文化体验圣地,世界知名的普洱古树茶原生聚落博物馆,把贺开古茶山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拉祜文化展示与传承地、世界古茶文化传承的代表项目及云南古茶保护的示范性项目。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是美好的,但面对路边成片的不可再生的古树茶因发展而“献身”,不免让人有未开先毁的质疑,如何巧妙维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制约与协调,或许是比开发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回到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已是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缓缓泻下笼罩着整座茶山,想起所见种种与这般美景对比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终于明白小茶童为何面露难色,要我先填饱肚子再上山,溜完茶山实在没什么胃口。在保护站的聚仙楼喝上几泡正宗的曼迈古树茶,听着盛夏虫鸣,躺在帐篷里枕着星空入眠,这返璞归真的宁静与美好平复了我复杂的心情。

清晨,我坐在高处望着寨子里炊烟袅袅,听着鸡鸣狗叫,一边搂着我身旁的狼犬丽丽,一边满足地啃着版纳小玉米。想起我头一天还在机场路上打不到车,拎着行李走了一公里的悲惨经历,瞬间幸福感爆棚。突然,这份宁静被嘈杂的汽车轰鸣声打破,杂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渐渐靠近,保护站的后门聚集了很多人,听口音一定又是来茶山朝圣的大部队,我特意数了数一共5辆大巴,车上没有标示来自那一家茶企业。

乌泱泱的人群涌进茶林里,拍照、交谈、尝鲜叶……我好奇地走到一哥们旁边套近乎,原来他们都是某茶企的经销商大多来自东北。这时,一只空的矿泉水瓶子扔到我脚下,一位年轻的男子焦急地问我,“姑娘,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帅哥瓶子不能乱扔,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卫生间,‘唱山歌喽’。”他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朝山坡下走去,可瓶子还躺我脚边。“姑娘,请问茶树在哪里啊?”我诧异看着东北哥们回答道,“满山都是茶树啊,你身旁不就有一棵吗?”,另一位又问,“这就是茶树啊,我们喝的普洱茶就是这树上的叶子?”我点点头,他大呼到“喂,大伙周围的都是茶树,普洱茶就从这树上来的。”话完,七位茶友集体来到树前拍照留念,顺便摘了几片树叶做纪念。

等人潮退去,空旷平缓的山坡上,茶林里满是垃圾,这不禁让我产生怀疑,来茶山朝圣的人群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爱茶、懂茶、用心学茶的人。就算来茶山的都是刚入门的普洱茶爱好者,组织方是否有义务向大家介绍茶区最基本的情况,如果千里迢迢的茶山朝圣之旅,成为到此一游的“中国式旅游”,那么“朝圣”还具有多少意义?无可否认茶山朝圣热,在无形中带动了茶区经济,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保护,破坏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茶山朝圣给原住民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近日,普洱市古茶山巡礼报道组一行,克服重重艰险,深入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古茶山探访,了解砍盆箐古树茶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当地群众又是如何依靠茶叶脱贫致富?

山路危险

由于正值雨季,寻觅古茶山路上,大雨下个不停,泥石流灾害频发,此时传来噩讯,前方勐大镇旁的按板镇宣河村委会六道河小组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人失联,进不进山让记者很是犹豫。稍作片刻休息后,看雨小点,记者继续进山寻茶。从勐大镇六况村委会出发,只有16公里的山路。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路边山沟里洪水滚滚,靠路边坡一面细碎泥石不时滑落。同行的资深茶人、普洱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周金生,双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驾着车。

“虽然我在云南生活10多年,暴雨天气开车在颠簸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如果带其他朋友来,会被吓着。”周金生说。

在如此险境开车寻访古茶山,让同行的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很兴奋,不时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来个自拍后发到朋友圈。一路上,雨下个不停,透过茂密的思茅松,对面山一片雾蒙蒙。到一个弯度较大陡坡路段,周金生停下车,伸出头看路下洪水滔滔的河谷,看准路面后,才将车驶上坡顶。六况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陈宗良开着自己的车,在前面做向导,看到后面车子停下,急忙下车走到后车前指挥。

到了砍盆箐山间,雨下得更大,大家将车驶到村小组长李要福家休息。

发现茶树

陈宗良介绍,古时候,村里的老人将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成木盆使用,此地被称为“砍盆箐”。为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顺溪漂流出去,也有人称为“砍船箐”。

在普洱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藏在深山的砍盆箐古茶,在广东、昆明、普洱一些茶人中颇具一定的名气。

陈宗良说,以前文况村一个男子到景谷县,带回一些茶籽回来栽种,从那时起,村子周边的山上长出一棵棵茶树。直到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一些茶叶,带回昆明检验,发现茶品质不错、特别是古树茶值得收藏保护。

改善生活

据介绍,砍盆箐村坐落在半山腰,共9户40余人。透过朦胧雾气,记者找寻到生长在深山的一棵棵古茶树,高约5米,苍穹的枝干上,斜生出许多弯曲的穹枝,枝条上长满翠绿的叶,在雨水的滋润下,嫩绿的芽已长出。

陈宗良告诉记者,整个砍盆箐村小组,有800余亩茶山,古树茶有100余亩,目前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加强,由38个村民组成砍船箐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各户采摘的春茶、雨水茶和秋茶,交到合作社制作,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据悉,2016年古树春茶卖到3000元到5000元每公斤,生态茶卖到200元到600元每公斤。因为砍盆箐古茶品质优良价格一路攀升,使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砍盆箐古茶山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委会,海拔191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山上有上千棵古茶树,树幅较大的有三百余棵。相传,这些古茶树是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山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树品种为有性大叶群体种,古茶品质优良,汤色金黄透亮,香高味醇,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曼撒古茶山》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古茶山”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