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择水标准“清、轻、活、甘、洌”

发布时间 : 2019-12-19
味甘的花茶 古人花茶 甘坑红茶

味甘的花茶。

择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则茶之色、香、味、韵无从体现,明代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之说,因此自唐以来,择水就成为饮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论水、评水则一直都是爱茶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此外,烹茶鉴水也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因为水中不仅存载着茶的色香味韵,且蕴含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所以有“水为茶之母”之说。

水质的好坏对茶汤色泽、香气、滋味影响很大,古人对此亦早有体会。最早也是最经典地论及茶与水质关系的是茶圣陆羽,其后,宋徽宗在其茶著《大观茶论》中则将泡茶用水总结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总的来说,古人用水崇尚“清、轻、活、甘、洌”。

清:

古人要求沏茶用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水不洁净则茶汤混浊,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方能显出茶之本色。

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古人还创造了很多滤水、澄水、养水的方法。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茶具——漉水囊,就是饮茶煎水前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的。此外,古人还常常在水坛里放入白石等物,一是认为能养水味,二是认为能澄清水中杂质。

轻:

水质的“轻”是相对“重”而言,古人总结为: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古人所说水之“轻、重”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

采用软水泡茶,茶汤明亮,香味鲜爽,其色、香、味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之色、香、味大减,茶汤发暗,滋味发涩,如果水质含有较大的碱性或含有铁质,茶汤会发黑,滋味苦涩,无法饮用。高档名茶如用硬水沏泡,茶味受损更重。

在天然水中,远离城市未受污染的雨水、雪水属于纯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井水等则大多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其硬度因地区不同有较大差异,一般我国南方地区的天然水硬度普遍低于北方地区,但并非绝对。人工处理水中,纯净水、蒸馏水、去离子水等属于纯软水,自来水也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因地区不同其软硬程度也不同。

低硬度的水更适宜沏茶,例如,虎跑泉水较龙井泉水更能体现狮峰龙井的品质特征,因为虎跑泉水的硬度较龙井泉低,矿物质含量相对龙井泉要低。但是否水质越纯就越适于冲泡茶叶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在用天然优质泉水、去离子水(与纯净水一样,同为人工纯软水)、雨水(天然纯软水)的比较实验中,发现最佳沏茶用水仍是含有少量矿物质元素的天然泉水,而不是纯度非常高的雨水或去离子水。

活:

“活水”是对“死水”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煎茶的水要活,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就强调过,后人亦有深刻的认识,并常常赋之以诗文。苏东坡曾有《汲江煎茶》诗: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曰:“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甘:

“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般人均能体味。古人认为“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泉惟甘香,故能养人”。明高濂《遵生八笺》亦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沏茶水质要求清凉甜美。

冽:

“冽”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冷感。水的冷冽,也是煎茶用水所要讲究的。泉清而能冽,证明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所以水质特好。论及水的冷冽,古人还首推“冰水”。晋代秦王嘉《拾遗记》中说:“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也。”

精选阅读

观古人吃茶,论沏茶择水


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沏茶择水的重要性,你若不懂择水,又怎么能沏出一壶好茶。

一、古人择水观

宋代王安石认为:“水甘茶串香”,故有“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之说。

清代袁枚总结得出:“欲治好茶,先藏好水。”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见其体。”

明代许次纾也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二、古人对水源的选择

中国古人选水,十分重视选择水源,强调用活水,认为天水(雨、雪等)与泉水是煮茶首选。

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劲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明朝屠隆《茶说·择水》说:“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唯夏月暴雨不宜。......。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清况。地泉,取乳泉漫流者,......。取清寒者,泉不难于清而难以寒,石少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且濑峻流驶而清,严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取香甘者,泉唯香甘,故能养人,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取石流者,泉非石出者必不佳。取山脉逶迤者,山不停处,水必不停,若停即无源者矣,早必易涸。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则渗潴之潦耳,虽清勿食。有瀑涌湍急者,食久,令人有头疾……有温泉,下生硫磺故然,有同出一壑,半温半冷者,食之有害……江水,取去人远者,扬子南零夹石停渊,特入首品。长流,亦有通泉窦者,必须汲贮,候其澄澈可食。井水,脉暗而性滞,味咸而色浊,有妨茗气......,虽然汲多者可食,终非佳品。......"

明朝张源《茶录·品泉》说:"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火无香。井水不宜茶,《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唯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不脾胃,不宜多积。"

三、择水标准

纵观中国古人的经验,宜茶之水的水质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清、轻、甘、活、冽。

清——水清表明没有杂质、无色、透明、无沉淀物,能够显现茶的特点和特性来。

轻——相对重而言,说明溶解的矿物质的多少。好水质轻而上浮,劣水质重而下沉;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甘——指水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自然界的水,有甘甜与苦涩之分,用舌尖甜尝一下,口郏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活——活是指水源要活。古人认为只有活水才能充分表现茶的固有品质,而死水则对人体有害。明朝田艺衡也说过“泉不活者,食之有害”。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能大量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冽——冽是指水在口中有清凉的感觉。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而古人所说冽水多指冰水和雪水。

四、择水方法

明朝屠隆在《茶说·择水》中认为:“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

对古人的鉴水、择水的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种:

一是以来源鉴水;

二是以感觉鉴水;

三是以比重鉴水。

现代人的鉴水、择水比较简单,只要用仪器一测就知道水质情况。看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异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 6.5~ 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

饮茶之水贵甘活


茶学大家蔡襄在他的《茶录》里写道:“泉水不甘,能损茶味。”的确如此。水的甘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水中的离子浓度较低。从自来水、矿物质水、矿泉水、蒸馏水、山泉水到纯净水,水中的离子浓度越少,纯净度越高,茶汤就会表现得越甘甜。水之甘,是指水质甘甜,淡然而无杂味。离子浓度过高或者硬度过高的水,口感均会较差。电导率低于300μs,总硬度低于100mg/l的天然泉水,其所含的矿物盐类越低,水的口感便会表现得越甘甜。矿物盐类含量高了,水便会偏苦涩。

朱熹有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活,是指水有活性,清澈流动,新鲜甘美。水的活性,主要体现在水中的溶解氧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上。“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南宋胡仔读完苏轼的《汲江煎茶》后,他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曰:“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我们常说的“活水还须活火烹”,包含着两层意思:

其一,如田艺蘅言,泉不活者,食之有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不活,不流动,容易滋生病菌和微生物等。

其二,欲得活水,必择活火。活火即烈火,有焰之火。用有焰之火煎水,热值高,水沸快,水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溢出量相对少些,水味便可保持住鲜爽的特性。

在水体中,气体的溶解度和温度是成反比的,所以,如果不用活火,而用低热值的慢火烧出的沸水,水味和口感便会温吞偏涩,水的鲜爽滋味便会降低很多。古人有诗:“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用活水泡出的茶,茶汤鲜醇,滋味饱满。尤其是榄炭水,水甜细香,可使茶汤蓬荜生辉。宋代唐庚《斗茶记》中写道:“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唐庚所言,真知灼见。

茶汤是呈弱酸性的。要保证茶汤中的儿茶素不被氧化,保持茶汤组分的天然稳定性,泡茶的水就必须呈微弱酸性或者中性。新鲜水中溶解、保有的二氧化碳,能够电离出氢离子,保持着水体自然的弱酸性,恰能满足茶汤不被氧化这一基本要求。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意味着水的新鲜程度和活性越高。假如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偏低,或PH≧7,水质偏碱性,就会造成儿茶素的氧化。不仅茶汤的色泽与滋味会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到茶内物质的浸出率,使茶汤变得淡薄而苦涩。

茶叶之美:茶的苦、涩、甘、鲜、活


茶有百味,其中主要有“苦、涩、甘、鲜、活”。

苦是指茶汤入口,舌根感到类似奎宁的一种不适味道;涩是指茶汤人口有一股不适的麻舌之感;甘是指茶汤人口回味甜美;鲜是指茶汤的滋味清爽宜人;活是指品茶时人的心理感受到舒适、美妙、有活力。

在此基础上,审评师们对茶的滋味有鲜爽、浓烈、浓厚、浓醇、醇爽、鲜醇、醇厚、回甘、醇正等赞言。品鉴茶的天然之味主要靠舌头,因为味蕾在舌头的各部位分布不均,一般人的舌尖对咸味敏感,舌面对甜味敏感,舌侧对酸涩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所以在品茗时应小口细品,让茶汤在口腔内缓缓流动,使茶汤与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充分接触,以便精细而准确地判断茶味。

古人品茶最重茶的“味外之味”。

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环境和心情,可从茶中品出不同的“味”。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历尽沧桑的文坛宗师欧阳修从茶中品出了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苦涩味;

“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仕途得意的文彦博从茶中品出了春之味;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昧永。”豪气干云、襟怀坦荡的苏东坡从茶中品出了君子味;

“双鬟小婢,越显得那人清丽。临饮时须索先尝。添取樱桃味。”风流倜傥的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从美人尝过的茶汤中品出了“樱桃味”;

“一岭中分西与东,流泉泻涧味甘同。”统治全国达60年之久的清代盛世之君乾隆皇帝认为,在他的国家里,各地泉水泡出的茶味都甘同,他从茶中品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大同之味。

茶如人生,亦有百味。苏东坡拟人化地把茶称为叶嘉先生并写了《叶嘉传》。在《叶嘉传》中,他借皇帝之口说:“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吾始见嘉,未甚好焉,久味之,殊令人爱。”只有爱茶,才能成为不俗的茶道中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肉清骨腻和且正”。

爱茶,爱上一种生活方式!

长沙白沙古井用此水来烹茶煮茗则清香甘洌


长沙白沙古井

在湖南长沙市天心阁下白沙街的东隅,有一座名为回龙山的山冈,在这个山冈下面有一股清泉,据说是“清净透明,甘洌不竭”,相传这道泉象征着“文光瑞气”的白沙星,因而人们将此井命名为白沙古井,享誉长沙第一泉而驰名于海内外。长沙的白沙泉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已经对该泉进行开发和利用。一千多年前,白沙泉就有长沙第一泉之称,名列“江南名泉”之一。明清时代,均有石刻记述此泉。根据清代《一统志》的记载:“在县东南二里,广仅尺许,最甘洌,汲久不竭”。这道泉水的水质极佳,泉水可谓是透明见底,旱季/涸,涝而不溢,味道非常可口。跟据《湘城访古录》的记载:“其泉清香、甘美,夏凉冬暖。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不变其气味”。可见,这股泉水清且纯,不仅是煮茶泡茗的上好泉水,而且用其来进行酿酒、煎药和食饮,都是极好的水。《长沙府志》曾记述此泉“汲之,桶底浮于桶面”,可见这古井泉水是非常的清澈和透明了。根据民间的传说,白沙古泉是龙吐之水,所以才如此的明净清纯,甘美爽口。相传在江西有条孽龙,总是掀起滔天洪水去祸害百姓。这件事被善心的观音菩萨得知后,就决定制伏孽龙来除暴安民。经过几次斗法较量,孽龙已经头破血流,精疲力尽。当它钻土逃循,想从湘江东岸钻出地面的时候,因饥饿难忍而向江畔卖面的少妇要一碗面条来充饥,然而这位少妇就是观音的化身,在此静候来降伏孽龙。恶龙面条落肚之时,面条瞬间化成银链,牢牢地锁住龙心。孽龙恳求观音饶命,并答应日后造福于民,永不为害。观音认为孽龙已然决心弃恶从善,就将它囚禁在同龙山下。自此以后,回龙山下就泉水流涌,天下太平。

人们说,如果用白沙井的泉水来煮饭做汤,就会不馊不腐;如果用之来煎药,则药性不改;如果用之来酿酒,则会醇香扑鼻。白沙井泉更是宜茶之水,用此水来烹茶煮茗,则清香甘洌。用白沙井泉水煮泡的沙水花,已成为长沙名饮。

好茶的标准:生津、回甘、喉韵与体感


爱茶之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难,得一好茶也难。有茶友总问:好茶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其实,茶的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喜欢的可能都不一样。一杯茶,怎样才叫好,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经常喝茶、泡茶的人为什么我们一眼就能辨别出呢?行茶与受茶的一进一出,身体会说话。那他们又是如何清楚一款好茶呢?是因为掌握了这四个关键词:生津、回甘、喉韵与体感。

关键词一:生津

两颊生津,在品茶时,第一口很重要,抿一下,感觉一下颊是否分泌出唾液。茶叶的某些成分会刺激口腔收敛形成涩感以及生津。可是并非涩感都会生津,那真的只是涩感。

舌面生津,茶汤经过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出来,感觉柔和顺滑。舌头上面不断分泌出唾液,随后流入舌头两边口腔。

舌底鸣泉,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个过程更缓和持续。

关键词二:回甘

回甘,好的茶经常会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和持久度常常被批判为是否好茶的标准,回甘带来愉悦的体验。好茶在苦涩之后会有甜味,这种“苦尽甘来”具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三:喉韵

喉韵,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紧箍的干涸感。茶汤在满足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对于一些较资深的茶客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标准,甚至有时会指指喉咙说:“感觉茶汤下到这里了”。

关键词四:体感

体感说得虚一点就是茶气。有茶叶机构做过有关茶气调查,具体结果已不记得,不过是赞同有茶气的,因为喝到好茶,会打嗝,但一起喝的其他人不一定会有此反应,可能会有出汗、毛孔张开等其他反应。

茶气科学地说是体感,是人体对茶的自然反应,不同体质的人,反应各不相同。所以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定义别人,茶真是个很“私人”的东西,你不觉得的好,不一定他人就不觉得。

在中医理论中,任何食品入口,身体依据其寒热属性,都会有对应感受。茶汤进入人体后,身体各器官对应的感受——“寒、凉、温、热、酸、麻、胀、痛”是为体感。不过,这些理应天生本有的感应,现在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明确感知。

体感强,是茶内容含物质丰富的一种体现,它只是一种客观甚或是偶然的存在,不作为好茶的必然标准,而是个人身体与茶的交流,上升到茶气,也仅是个人的感受。

茶真的是很“私人”的东西,你觉得好,不一定他人也觉得。身体比思维更会挑好茶,思维可能会受别人影响,而身体却不会。所以需发掘深埋在口部、身体甚至声音里的线索,抽丝剥茧,揭示茶的真实与谎言。(

滁州琅玡山酿泉 泉水干洌而茶香迷人,味甘韵长


滁州琅玡山酿泉

中国风景名胜中有名山、名亭的地方,一般总有名泉。琅玡山上,有名传千古的醉翁亭,当然少不了名泉——酿泉。山青、亭秀、泉美,这三者相映成趣。

酿泉,原名玻璃泉,又名让泉。沿着琅玡古道向上行走,过了薛桥再走少许,就会看到酿泉。泉水即使历经久旱也不会干涸,水色润滑清亮,味道甘醇爽口。欧阳修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赞叹道:“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清代康熙年间,州守王赐魁立碑镶嵌于泉侧石砌护墙中间,石碑上刻有“酿泉”二字。泉旁还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名日洗心亭,亭的旁边立有…块巨石,上面锈刻着“枕流漱石”四字,这四个字将泉清石净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酿泉的形成与琅玡山的岩体和构造密切相关。琅玡山中众多的断层裂隙为地表水的渗透提供丁非常有利的条件,地表水汇集到斜谷地,并在这里出露成泉。欧阳修发现了这一清泉后,对其情有独钟,认为此泉是由山石所酿造而成,所以将其命名为酿泉,并在其所著的《醉翁亭记》中赞颂道:“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之西还有一座亭子,叫做意在亭,亭内石板上凿有一条弯曲回环的小沟渠。酿泉水被引入其中,在经过了八折九回之后,再从亭内流到亭外,美其名曰“九曲流觞”。当年欧阳修与一批文人雅士们就列坐在曲水之旁,用特制的酒具盛泉水漂浮于流水之上,酒杯传到哪位宾客面前,那位宾客就要赋诗,投射酒杯,对弈“饮酒”。所以,饮酒的乐趣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名作,后由大学士苏东坡执笔写出,并由石工刻在两块石碑之上,至今仍完好地立于醉翁亭西的宝宋斋内。除了酿泉,欧阳修还在滁州发现了紫薇泉和濯缨泉。欧阳修出资在紫薇泉旁修建了丰乐亭,并著有《丰乐亭记》。濯缨泉的名字来源于《诗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濯缨泉泉水清冷甘洌,从山岩间缓琅玡山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这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文中的“滁”就是当今安徽省的滁州, ”琅玡”就是琅砑山。当时,欧阳修年仅30多岁,被谪贬至滁州任太守之职,为抒发对时政愤慨之情,常到琅玡山中观景游览,对山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术秀而繁阴”的景色深感喜爱,于是“朝而往,暮而归”,寄情于山水。山上的智仙和尚,知道欧阳修的喜爱之情后,就特地在山水胜迹之处,修建了一座亭子供他观赏和消遣。欧阳修非常满意这个亭子,将此亭命名为醉翁亭,他自号醉翁,这就是(醉翁亭记)诞生的背景。醉翁亭的布局严谨小巧,四方端正,雅致怡静,掩映在红花烟绿之中,让人意趣盎然。亭内横卧着一块奇石,上镌刻篆体“醉翁亭”三字。缓地流入泉池之中。酿泉和紫薇泉、濯缨泉更适合烹煮安徽毛峰、祁门等名茶,泉水干洌而茶香迷人,味甘韵长。

古人认为的好茶


古人认为的好茶!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始制于丁谓在福建做官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度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团茶须煎饮之。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而到了北宋仁宗时,还为这种茶饼设立了龙团、凤团、月团等繁多的名目,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不无夺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夺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观宣和年间,才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始不用香,名为胜雪。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记载郑可闻始制银丝冰芽时,也称其"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云云。

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烹茶水的“清和轻”


对于烹茶你是如何来选择水的呢?烹茶用水第一要水质清。“水清朗也,静也,澄水貌”。水质不洁净则茶汤混浊,只有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才能显出茶的本色。烹茶用水第二要水质轻,煮茶用水要“轻省”,这与现代夫于“软水与硬水”的说法相似。现代科学认为,每升水含八毫克以上镁离子钙的称为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自然界中仅雪水和雨水为纯软水,古人也素来喜用此种“天泉”煎茶,自有其科学道理。实践证明,采用软水泡茶,茶汤的色、香、味三者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变色,茶的色、香、味大减。

水的轻重还应包括水中含有的其它矿物质成分的多少。如铁盐溶液、碱性溶液等都能增加水的重量,用含铁、碱物质过多的水泡茶,茶汤还会漂起一层“锈油”。茶叶中因含茶多酚类物质,遇水中的铁盐溶液,茶汤还会变成黑褐色。清代人还最讲究以水的轻重辨别水质的优劣,并以轻重来评定水的品级。关于水味的“甘和洌”甘洌,也曰甘冷、甘香。“泉惟甘香,故能养人”。“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芳者曰香泉”“如不甘,则损茶味;水不寒,则味涩”,故煎茶的水质要求清凉甜美。古人好以雪水煎茶,就是取其甘甜、清冷之意。论及水的冷例,古人还首推“冰水”晋代秦王嘉《拾遗记》中说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