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花茶品质特点是融茶味之美 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

发布时间 : 2019-12-19
青茶的特点是什么 青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青茶品质特点

青茶的特点是什么。

柚子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是融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滋味为茶汤的本味,花香为茶汤滋味之精神。茶味与花香巧妙地融合,构成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柚子花茶香气芬芳,滋味浓厚,香而不浮,鲜而不浊,汤色清澈,淡黄明亮,叶底细嫩、匀净、明亮。柚子花茶最大的特点是耐贮存,耐冲泡,干茶香气悠长,茶汤及茶底放置一天香味犹存。

柚子花茶成品分为五级。一级柚子花茶外形条索细紧匀直,平伏匀净,色泽绿润显锋苗,内质汤色清澈,哈绿明亮,香气鲜浓,叶底细嫩匀齐明亮,滋味醇厚鲜爽;二级茶外形条索尚细匀整,稍柚锋苗,色泽尚绿润,内质汤色尚清澈,黄绿明亮,香气尚鲜浓,叶底尚嫩绿明亮,滋味尚醇厚鲜爽;三级茶外形条索尚紧匀整,色泽尚绿,内质汤色黄绿尚明亮,香气尚鲜,叶底尚嫩匀,稍柚摊张,滋味醇和;四级茶外形条索尚紧,略扁稍松,含圆头块,色泽深绿,内质汤色黄绿,香气稍鲜,叶底黄绿欠明亮,带有摊张,滋味纯正平和;五级茶外形稍粗松,带扁条、圆头块,多梗,色泽黄绿稍暗,内质汤色黄绿稍暗,香气略显,叶底黄绿稍粗老,多摊张,滋味比较淡薄。

品饮柚子花茶,茶中蕴涵香气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三项质量指标:一是香气的鲜灵度,即香气的新鲜灵活程度,与香气的陈、闷不爽相对立;二是香气的浓度,即香气的浓厚深浅程度,与香气淡薄浮浅相对立,一般经过三次窨花,花香才能充分吸入茶身内部,香气较为浓厚耐久;三是香气的纯度,即香气纯正不杂,与茶味融合协调的程度,与杂味、怪气、香气闷浊相对立。

小编推荐

茶,是茶人认真给自己创作的艺术品


记得最早读《老子》时候,记住了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当时不甚理解,觉得成大事者,都是做些惊天动地的事,何必去纠结、拘泥于细节,忍受琐碎。可随着年岁渐长,经历愈多,觉得自己开始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

随着对生命了解的深入,才恍然大悟,在生活里,最重要的还是认真两个字,而认真是落实在生活的细节之中,这样才能完成天下之大事,才能将难事分解为一件件易事,这样讲每一件易事都做好,才能做成难事。

做茶,需要认真

做茶,是茶人用心给自己创作的艺术品,茶品质就你艺术的品质。

每一笔一划都透露了创作者的态度,对每一款茶,投以足够的热心,把做茶作为一条终身的道路。

在做茶中,最怕的就是敷衍,随便。

如果你对一个茶,不够虔诚,那在你做茶的里能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是有限。

泡茶,需要认真

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去冲瀹,滋味却不尽相同,茶的细微区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其中更重要的是泡茶的人的态度。

李曙韵在《茶人的素养》一文中提出“没有下班的茶人:如果自视为茶人,如同身着袈裟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该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表现不一”、“当个有灵魂的茶人:以习茶累进修养,将客人引领进茶的世界,专注茶汤,直视自己的内心“等观点,不厌其烦地强调,认真泡茶的重要性。

认真泡茶,既是茶人的素养,也是自我修为。

专注泡茶,专注茶汤,专注于内心。

在“没有下班”中,不断尝试克服在泡茶过程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错误,日复一日地练习,与茶深交,掌握好茶质与投茶量、泡茶水温、浸泡时间、水质、茶器,关于影响茶汤滋味的一切因素都斤斤计较,认认真真地泡好每一杯茶,给自己的每一杯茶都打上自己的烙印,成为自己的作品,把泡好每一杯茶当成一种信念。

把每一次泡茶都当作最后一次泡茶,让每一次泡茶都是让自己的思想、行动快速在线,快速进入到茶的世界之中,正式、严谨地泡茶,把每一泡茶都将茶的本性呈现到最好的状态。而这些,需要重复后获得的熟练,还需要认真的态度,放下花哨、摒弃噱头,踏踏实实泡茶。

喝茶,需要认真

喝茶是简单的事,但简单的事也需要认真去做,尤其是把茶作为毕生事业的茶人。

许玉莲在《泡茶与喝茶间的默契》中写到:“关于茶事,是不能只靠个人或单方面完成的,它需要泡茶者和客人的相互尊重与重视,才算圆满开始。还要看泡茶者和客人如何对应,对茶壶、各种茶道具以及泡茶手法有没有同等的崇敬。”

认真喝茶,只有认真地人才能具备同理心,只有具备了同理心,才能更好地理解一杯茶,才能和冲泡者在茶汤中感受到共鸣,在泡茶和喝茶间找到默契。

把自己在茶的滋味中,感知到讯息,反馈给泡茶人,正向的信息回馈,对自己是一种提高,也能和别人一同成长。

而这些,只有认真用心喝茶的人,才能回感知到。

茶是生活的一个镜像,借由茶,去调整修正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茶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也是对生活的勤勤恳恳,认认真真。

认真生活的人最美,认真泡茶的人最美。

在生活里,在茶里,认真最重要。

茶、禅、佛一体


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鄙薄生产劳动。僧人的生活来源是依靠乞讨和施主的布施,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有收获。在他的影响下,僧人们开始实行“作”、“坐”并举,这是革命性的创举,僧人们除了打坐外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动,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心性修行的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很多僧人所认可。唐代《封氏闻见录》载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贡茶紫笋产于吉祥寺。黄山毛峰长在松合庵等等不一而足。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左上角悬挂着“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宋林逋《西湖诗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叫“茶头”,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的仪规。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到宋代仪茶敬佛,发展成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时兴,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故又称“茗战”。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风遍及各地。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啜饮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涵了体味领悟自然的真谛,并以此领悟佛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念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位”的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又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真是妙哉,我自称teaman,实际上要达到“吃茶去”得意境还需修练多年,或是终身追求的目标,惭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