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水仙茶叶产地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2-19
水仙茶叶 茶叶的产地 雾里青茶叶产地

【www.cy316.com - 水仙茶叶】

水仙茶叶产地许多人并不知道水仙茶的发源地在小湖镇大湖村,如今在建阳小湖镇大湖村一个偏僻的山岗上,至今还生长着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水仙茶母树。

水仙茶原产于闽北。早在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事。清咸丰年间(1857年),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闽南水仙”,永春成为“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闽北水仙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发。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cy316.com扩展阅读

闽北水仙采摘与制作介绍


采摘季节

闽南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周期长,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体采摘期因品种、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一般采摘期,春茶在谷雨前后,夏茶在夏至前后,暑茶在立秋前后,秋茶在秋分前后,冬片在霜降后。各茶季的采摘间隔期为40-50天,在具体掌握上,应做到“开头适当早,中间网刚好,后期不粗老”。

采摘标准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叶梢比红、绿茶成熟。其采摘标准为:待茶树新梢长到3-5叶将要成熟,顶叶六七成开面时采下2-4叶,俗称“开面采”。所谓“开面采”,又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和大开面,小开面为新梢顶部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为新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大开d面新梢顶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面积。一般春、秋茶采取“中开面”采;夏暑茶适当嫩采,即采取“小开面”采;产茶园生长茂盛,持嫩性强,也可采取“小开面”采,采摘一芽三四叶。

长期以来广大茶农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虎口对芯采摘法”即将拇指和食指张开,从芽梢顶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将茶叶采下。一般采叶标准是:长三叶采二叶,长四叶采三叶,采下对夹叶,不采鱼叶,不采单叶,不带梗蒂。这种采摘方法,优点很多,已得到普遍采用。其次,1980年以来,安溪大坪茶农创造出“高平面采摘法”在不改变“口对芯采摘法”的基础上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确定一定高度的采摘面把丛面上的芽梢全部采摘,丛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长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萌芽率,进增产提质。采摘时,应做至“五分开”,即不同品种分开,早午晚青分开,粗叶嫩叶分开,干湿茶青分开,不同地片分开,以利于提高毛茶品质。

制作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制作程序有晾青、摇青、杀青、包揉、揉捻、烘焙。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闽北水仙制作工艺介绍


萎凋、做青、揉捻、初焙、包揉、足火等道工序。由于水仙叶肉肥厚,做青时必须根据叶厚水多的特点,以“轻摇薄摊,摇做结合”的方法灵活操作。在全部工艺中,包揉工序为做好水仙茶外形的重要工序,优质的水仙茶讲求揉至适度,最后以文火烘焙至足干。闽北水仙的成品茶条索紧结沉重,外形壮实匀整,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砂绿,并呈现白色斑点,俗有“蜻蜓头,青蛙腿”之称;香气浓郁芬芳,颇似兰花;滋味醇厚,入口浓厚之余有甘爽回味;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带有鲜艳的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清”。

与闽北水仙同为水仙品种的武夷水仙和凤凰水仙,其品质也堪称止品。水仙鲜叶原料以中开面一芽三叶为佳,据试验对比:小开面开采的成茶香低味涩,大开面开采的吃水淡薄。采摘应严加管理,应轻收轻放,速运,薄摊,通风,防止损伤劣变。依不同采摘时间,树龄,早晚青,雨水青,分别摊放管理。萎凋萎凋叶温度不超过34~36℃,以25℃左右为宜。萎凋的相对湿度最高不超过85%,水仙品种叶形大,叶质厚,芽叶含水量较多。晒青减重率为14~16%,以叶态变软,叶片伏贴,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较暗,青臭气消退,发生清香为适度。萎凋时晴天气候采用日光萎凋。可分为凉青→晒青→凉青等几个步骤。水筛摊晒,摊叶量0.6kg/筛,叶间不重叠;竹席摊晒,轻翻2~3次。雨水青先鼓冷风吹干表面水而后再鼓热风,风温掌握在30~35℃,若用萎凋槽,摊叶厚不多于15cm。综合做青机装叶量为筒体的2/3左右,以防止因叶表水分多,叶片粘在一起,造成萎凋不均,闷黄,死青现象。吹冷风时,每隔5~6min开机转5~6转,以翻动叶子,使叶表水分均匀散发。

做青。做青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温度高,湿度低可加速水分蒸发,使青叶理化变化同步进行,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度要求;湿度高,则水分蒸发慢,走水困难,因而在生产中,湿度高时要加强鼓风,多设火炉,以促进青叶走水。武夷水仙制法以中摇,适摊,中凉为特点,武夷水仙分5次摇青600转,其制法摇青转数,每次摊叶厚度,凉青时间及叶态变化情况见表1。堆青处理,视做青的程度而定,历时1.5~2h,厚度30~40cm至红边较足,香气大起时进行杀青。做青适度:叶面黄绿,叶缘朱红色,青带绿腹,红镶边,叶质柔软,手摸光滑如绸,青气消退,花香显露,叶片突起呈龟背状。杀青筒体温度要求在220~240℃,手感以手背放置筒口有刺痛感为度,白天看锅壁泛白,夜间微红时即可。叶投入时有“噼拍”声,投叶量25kg上下。杀青以闷杀为主,2min后,开启排气风扇,将水蒸汽吹出筒外。杀青达适度时,手握杀青叶成团,有粘手感,不易弹散。折梗不断,茶香显露、减重率36~40%,雨青杀青程度掌握要求更足些。

揉捻。将适度的杀青叶略为散热后,随即装入揉捻机,装叶适量快速,压力以轻→略重→重为度,至条索紧结,卷曲率达90%以上,下机历时约10~16min。

烘干。通过热化学作用,发展色、香、味品质。要求进风口温度150℃,摊叶厚2~3cm,转速快盘,烘至七、八成干,手触略有刺手感时下机,摊放2~3h,梗干滋味更醇和;足火温度100~115℃,慢盘烘至手折梗脆断为适度,下机稍摊凉,密封保存。

武夷水仙制作工艺,可视综合闽北、闽南的传统工艺“中晒中摇”为特色;其成茶品质稳定,具有闽南制法的清香而又具有闽北制法的醇厚。

闽北水仙茶叶品鉴及冲泡


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的名字源于最早的“祝仙”。1939年,张天福教授在《水仙母树志》中曾经记载了道光年间一个苏姓的泉州人在砍柴途中所挖取的树种长成茶树的故事。《建瓯县志》详细地介绍了这个树种,称它高可达5米,栽培的历史将近两百年。

【茶叶品鉴】

闽北水仙晒干后,茶叶条索紧密结实,首部宛如蜻蜓的脑袋,叶子的边缘夹杂着红色的装饰,被称为“三红七青”。 假货的叶片边缘没有红色的装饰,或者红色不明显。

闽北水仙香味较淡,连续冲泡7次还依然留有残香,叶底柔软,有很明显的红色边缘装饰。茶汤入口后甘爽醇厚。假货的茶汤颜色为褐色,没有兰花香,只有青草的味道或者没有味道,入口后味道不佳。

【冲泡要点】

1.闽北水仙属于高温茶,需要用95℃以上的开水冲泡,放置5分钟后才能饮用。闽北水仙用比较小的茶壶冲泡效果会更加好。

2.闽北水仙更适合用工夫茶具来饮用,慢慢品茶效果会更好。冲汤后,可以在闻香杯里面慢慢饮用。

闽北水仙茶


水仙茶是我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颗明珠,如今已和水仙花一样,香飘万里,誉满中外。这种茶叶原产于建州(建瓯)一带。早在一千年前,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事。清咸丰年间(1857年),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永春成为“闽南水仙”,“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水仙茶茶叶特点

水仙(茶叶):外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浓锐,有特有的“兰花香”,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带深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红。

水仙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发。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漳平水仙茶饼古色古香,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这些都因为其制作讲究,极具灵活性、艺术性。漳平水仙茶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赤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除醒脑提神外,还兼有健胃通肠,排毒,去湿等功能,实属茶中极品。

制作工艺

工艺要求:鲜叶-萎凋(两晒两晾)-做青(摇青结合做手-晾青交替进行)-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文火烘干-摊凉-拣剔-成品。

晒青成都掌握宜偏重,即两晒两晾,以促进鲜叶梗脉的水分能够顺利地散发;做青时,摇青次数宜少,摇青时间宜短,程度宜轻,摇青后的晾青应适当薄滩多晾,故有“懒水仙”之说。目的是控制青叶发酵红变在适当的范围;干燥时,温度适当提高,时间延长,俗称“火候饱满”,使成品滋味浓厚。

历史溯源

早在清道光(1821年),小湖镇(时属瓯宁县,今建瓯市)大湖村便发现有人工培植水仙茶。清道光《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通各县,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犹存,固一奇也。”另有小湖镇大湖村民传说清道光年间,苏氏到邻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顶祝桃洞口发现一株茶树,并折枝插植成活,并以制乌龙茶工艺采制。另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的产茶

水仙茶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媲美。

后由海外华侨广为传誉,扬名东南亚。鼎仙岩附近茶圃年年扩大,仙溪几乎户户种茶制茶。20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解放后,闽南10余县市相继引种,遂称“闽南水仙”。

产地介绍

许多人并不知道水仙茶的发源地在小湖镇大湖村,如今在建阳小湖镇大湖村一个偏僻的山岗上,至今还生长着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水仙茶母树。

水仙茶原产于闽北。早在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事。清咸丰年间(1857年),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闽南水仙”,永春成为“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水仙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发。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闽北水仙制作工艺


闽北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建瓯县志》1929年),“果奇香为诸茶冠”。

水仙品种,适制乌龙茶。但因水仙产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闽龙产区用福建水仙种,按闽北乌龙茶采制技术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闽北水仙。武夷山所种的水仙种,约在光绪年间传入,其成茶称水仙或武夷水仙。闽南永春产地以福建水仙种,按闽南乌龙茶采制而成的称闽南水仙。广东饶平、潮安用原产于潮安凤凰山的凤凰水仙种,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凤凰水仙。凤凰水仙种是有性群体品种之一,选用优良单株栽培、采制者,又称凤凰单丛。

水仙根系分布较深,栽植时,土层宜深厚;株型高大,行株距稍放宽;分枝能力弱,应及时修剪、摘顶,促进分枝;有易衰现象,枝干害虫多,宜加强培肥,采养相结合。按“开面”采,顶芽开展时,采三、四叶。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春茶(谷雨前后二、三天),夏茶(夏至前三、四天)、秋茶(立秋前三、四天)、露茶(寒露后)。每季相隔约50天。

制茶过程,做青阶段与一般乌龙茶基本相似。做青后的工序则有不同,闽南乌龙茶注重外形的卷曲紧结,增加包揉工序与次数。闽北乌龙茶,为条形茶,不包揉。近来闽北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杀青后的焙制工序,采用武夷岩茶的杀青与揉捻方法交叉进行,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的技术又有相异之处。

其制作工序是:萎凋(晒青或室内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初烘(俗称走水焙)、包揉、足火。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闽北水仙茶的冲泡方法


闽北水仙茶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泽油润,间带砂绿蜜黄,香气浓郁,有兰花香,汤色澄红清澈,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肥软黄亮。而闽北水仙茶的冲泡方法一般用壶盅双杯法冲泡。闽北水仙茶的冲泡方法

壶盅双杯冲泡闽北水仙

备器:

准备好所需茶具和冲泡的水仙。

赏茶:

取适量水仙干茶置于茶荷,欣赏其外形、色泽。

注水:

向茶壶中注入适量热水进行温壶。

荡壶:

双手拿茶壶,利用手臂力量温烫壶内壁。

弃水:

将温壶的水弃入水盂,弃水时可将壶盖内侧温烫。

投茶:

将茶荷中茶叶用茶匙缓缓拨入茶壶中。

注水:

将95℃?lOO℃热水注入茶盅中,没过茶叶即可。

温盅:

注水后迅速将水倒入荼蛊中。

擦拭:

将茶壶放到茶巾上方,利用茶巾的吸收性将壶底水渍。

注水:

再次注水至满壶。

去滤网:

将滤网从荼盅上放回滤网架上,取时在茶盅上面停留片刻,待滤网底部水沥干,再放回。

温闻香杯:

将荼盅内的水低斟入闻香杯中。

温杯:

将闻香杯中的水倒入对应的品茗杯中。

出汤:

将茶壶内泡好的茶汤通过过滤网倒进茶直中。

弃水:

出汤后,即可慢慢用茶夹将温杯的水弃入水盂中。

斟茶:

将茶盅内茶汤分斟入闻香杯中。

倒扣:

将品茗杯倒扣到闻香杯上。

旋转:

左手拿捏住品茗杯身,右手栂指和食指用力轻轻旋转出汤。

闻香:

单手掌心握住闻香杯闻香。

品饮:

先看汤色,将品茗杯靠近脸部,观看茶汤色泽,再品饮茶汤。

翻转:

双手拿杯,食指和中指夹紧闻香杯杯身,大栂指按住品茗杯杯底,进行翻转。

壶盅双杯泡茶法与碗盅双杯泡茶法类似,是指使用一把茶壶、一个茶盅、数个品茗杯和对应数量的闻香杯冲泡茶叶的过程。一般都是成套的紫砂茶具:而茶壶多为小壶。

如果使用的不是配套好的茶具,则需要事前估算茶壶、茶盅、闻香杯和品茗杯对应的量是否一致,以免在泡茶过程中导致最后一杯无茶汤的倩况出现。

在冲泡的过程中,如有用到带把的玻璃杯(品茗杯)或有诗文、图案的杯子,则在茶艺展示过程中,图案等应对着来客,带把的杯子在敬茶时则要将有把的一边放到来客的右手边,这样既礼貌也能方便客人品饮茶汤。

闽北水仙的栽培技术


(一)种植特点

闽北由于森林覆盖度大,土壤深厚、疏松、腐殖质多、穴多为森林土,因此,闽北水仙种植上的主要特点是:表土回沟、横坡等高种植、深沟栽植、适当稀植和多株定植。为了培养高产优质茶园,全园应深翻40cm以上,开深、宽各40cm左右的种植沟,每亩施有机肥2~3t、饼肥150kg、磷肥25g为基肥,以保证茶树生长之需要。如建瓯小桥等地,坡地茶园占总茶园面积的80%以上,当地群众对坡地利用的方法是在一定坡度范围内不筑梯层、穴超过10度的山坡应构筑梯层,沿横坡按等高线条栽或挖穴丛植,既利用了表土,也有利于山地水土保持,这种种植方法成本低、成园快、经济效益高,已被闽北各产区广泛应用。在崇安、建瓯等地种植水仙品种的另一特点是深沟多株定植,即在定植范围内挖穴深40~50cm,每穴植茶苗2~5株,多则6~7株,株株分开,填土踩紧,并保留一浅沟,既保蓄水分,又提供了幼苗的养分来源。这种深沟多株定植确有可取之处,鉴于水仙系半乔木,分枝少而稀,一般在离地面15~20cm以上才有分枝的特点,用上述方法定植,能克服分枝少和分枝部位高的缺点,使其在地面附近形成较好的树冠,且能提高定植成活率,减少缺株,达到快速成园投产。

由于水仙株型高大,根系分布深广,故宜适当稀植。调查表明,在肥培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如适当放宽行株距、穴行距150~160cm,株距50~60cm,增加每丛株数3~5株,每亩种植2600~4400株,有利于培育较为高大而宽阔的树冠,投产后不仅能平面采,尚能立体采,个体植株产量高。由于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有较大的空间和营养面积,能防止茶树早衰,产量高并能延长高产、稳产的年限。

(二)培育树冠

建瓯等地茶农根据水仙品种分枝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定剪结合打顶方法,以促进分枝和增加芽头密度,即运用三次定剪、多次打顶、五年开采的措施培育树冠。具体做法是,在定植后一年的春前定剪第一刀,以后每年剪一次,连续三次定剪,每次定剪的离地高度分别为20~25、35~40、50~60cm。在定剪后新梢生长过程中,适当打顶采摘,以促进分枝,有效培养骨干枝的粗度、树冠高幅度和增加芽头的密度,定植后第五年正式开采。正式开采后的水仙茶树每年或隔年轻修剪一次,其作用是继续刺激萌芽,保持稳产和控制高度。多年采摘后的水仙,发芽力衰退,结节枝丛生时就需要深剪;当深剪无效时就需要树冠更新,闽北水仙的稳产年限一般可达10~15年,在高肥条件下有长达20年之久的。

(三)耕作与施肥

闽北水仙园地管理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耕作制度、穴轮作、间作、秋挖和客土法。此外,较为重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

1、轮作和间作

长期以来,闽北茶区多采用茶与杉、竹、榛等进行轮作,造成不是毁林种茶就是毁茶还林,经济年限短。近年来,建瓯、浦城等地以茶与太伯梨、合欢、杨梅、温州蜜柑等间作,茶山道路两旁则种上棕榈、柏、泡桐等行道树。调查认为,这种茶林配合的间作对固土护坡,改善茶区生态环境,加速绿化,实现茶叶生产园林化和现代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在其他茶区应用推广。

2、耕作和施肥

闽北水仙定植时一般表土回沟,无基肥。开采前不施肥,要到开采达一定树龄后才开始施肥,一年一次化肥,几年一次有机肥,每年一次秋挖,三年一次“客土”。

化肥施用时期为秋冬或春季前,年施纯氮10~15kg/亩、纯磷12~15kg/亩。如小桥霞抱黄栋窝水仙茶园1967年定植,1978年开始施肥,年施硫酸铵或碳酸铵50kg/亩,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00kg/亩,有机肥的种类有饼肥、土杂肥、鸭毛废渣等。有机肥效果甚好,如石砘西焙丰产片年施鸭毛废渣350kg/亩,崇安茶场水仙丰产片多年以来坚持年施150kg/亩菜饼,这些茶园都取得了高产优质的显著效果。

客土的传统习惯起源于武夷山,而今流传整个闽北茶区,已被公认是乌龙茶区的耕作施肥方面的宝贵经验。客土能加厚土壤耕作层,提高肥力,为茶树提供多种矿物营养元素。闽北茶区群众认为茶园可以不施肥,但不能不客土,因为客土对茶树所起的作用是施肥所不能代替的。崇安茶场的丰产片每年秋冬季结合秋挖以红、黄壤心土作为客土,每丛茶树培客土100kg,每亩客土35~40t。

漳平水仙茶介绍


漳平水仙茶介绍!喝茶不仅要喝得香,还要喝得安全,喝得健康。”在古老茶村北寮村土生土长的福建漳平市茶业局局长邓长海,带领记者探访北寮时如是感慨。

北寮村是漳平市南洋镇唯一的客家村落,也是漳平市最早种植水仙茶的地方之一。全村600余人,水仙茶种植面积达3600余亩,人均种植水仙茶6亩,获称“中国水仙第一村”。

驱车进入南洋镇,视线里道路两旁大小不一的茶叶加工厂招牌向后退去。“近年来,漳平水仙茶发展很快,仅南洋镇2012年的茶产值就达4.8亿元(人民币)。”南洋镇镇长傅建林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南洋镇的家庭茶叶加工作坊遍地开花,不少外出的年轻人如今都回到家乡种植水仙茶,“年轻人种茶的比例在中国茶行业是仅见的”。

水仙茶是中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已和闽南水仙花一样饮誉中外。水仙茶源于闽北,却在闽西发扬光大。如今,漳平水仙茶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走进北寮村茶叶集中加工区,茶香扑鼻,有节奏的“怦、怦”声声入耳,循声找去,原来是工人正在压筑水仙茶饼。

“以前水仙茶多销往广东,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易保存,耐久藏的水仙茶饼应运而生。”北寮村党支部书记张莲瑛说,水仙茶饼是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

用木模具压筑造型是漳平水仙茶制作的特有工艺。将白色的热封型滤纸平铺于桌面,纸上放置木模,取15克左右已揉捻好的茶叶放入木模内,用木槌加压造型,移开木模后将纸包扎紧、热封定型,成型的茶饼压筑后再经烘培,即大功告成。

在当地茶农家,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为记者泡上刚做好的水仙茶。拆开外层的白色滤纸,将长宽各约4厘米的茶饼放进盖碗,倒入热水,原本紧实的茶饼立即散开。拿起泡过水仙茶的杯盖细闻,隐有水仙花香。

“我的胃不好,其他茶一喝就受不了,只有水仙茶,喝一整天都没事。”当地村民偏爱水仙茶的“性温和、不伤胃”。

北寮村的水仙茶还有一个特点――零农残。

“我们敢承诺,只要在北寮村出产的水仙茶上发现农药残留,一律一赔十。”张莲瑛说,北寮村种植水仙茶已不再使用农药,全部采用生物防控技术,通过“以螨治螨”、“黄板诱虫”等技术,实现了水仙茶的“零农残”。

北寮村还在茶树之间套种紫薇花。“这是利用生物链的原理,以虫治虫,还可防止水土流失,调节茶园里各个局部的小气候,紫薇花同时兼有观赏作用,可谓一举三得。”邓长海说。

如今,邓长海最早提出的在茶园种植名贵苗木的发展理念,已在漳平永福、南洋等地实践,收效甚佳。生态茶园建设成为北寮村乃至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重点,同时当地以茶产业为依托,利用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统计显示,2012年,北寮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68元,其中82%来自茶产业。“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和谐发展,在北寮茶村得到了生动演绎。

水仙茶怎么冲泡?水仙茶冲泡方法介绍


水仙茶是乌龙茶中的佼佼者,其热销全球,是非常受到欢迎的茶,那么水仙茶怎么冲泡?水仙茶冲泡方法介绍。

一、泡水仙茶用水

水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茶汤之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选择。

水仙茶

(1)水要甘而洁;

(2)活而清鲜?古书“ 《茶录》中记载”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

(3)储水要得法;容器要洁净,忌晒阳光;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来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二、泡水仙茶器皿之选择

水仙茶冲泡茶叶,除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器皿。

茶具之配套如下:

茶船:供放茶壶之用,有盘型与碗型,其功能一保护茶壶,二盛热水保温并供烫杯。

茶盅:又叫茶海,盛放茶汤之用。

茶荷:赏茶时盛茶用具。

茶巾:用来吸干茶壶与茶杯、茶海外之茶水。

茶匙:舀茶叶。

杯托:放置茶杯。

泡水仙茶技术包括三要素:

(1)茶叶用量: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用量多少,并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消费者饮用习惯而定。泡茶用量之多寡,关键掌握,茶与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浓;茶少水多,味淡。

(2)水温: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软水煮沸泡茶,茶汤香味更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之“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茶叶之鲜活味,即丧失。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依泡何种茶而定。绿茶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应用80℃~90℃为宜(水要沸点后,再冷却至所要的温度)。

水仙茶茶叶愈嫩绿,冲泡水温愈低,这样茶汤才会,鲜活明亮,滋味爽口,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在高温下,茶汤颜色较深,维生素C大量破坏,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也就是说把茶叶“烫熟”了。

(3)时间:茶叶冲泡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水温、茶叶用量、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据测试,冲泡第一次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能浸出10%;第四次则所剩无几。

冲泡水仙茶注意:水温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少,也连带影响冲泡时间之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要短;反之则冲泡时间要长。但是,最重要的是,以适合饮用者之口味为主。

相信这些对于想冲泡水仙茶的你肯定有了不小帮助!

漳平水仙茶的产地环境


漳平市是中国南方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水仙茶属乌龙茶系列,有水仙茶饼和水仙散茶两种产品。漳平水仙茶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厚重的茶文化。从元代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茶叶加工作坊。而在境内出土的明代紫砂茶壶,说明漳平很早以前就盛行功夫茶、讲究饮茶文化了。漳平双洋中村茶人邓观金于1914年用独创的工艺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类——水仙茶饼,在漳平生产的数十种乌龙茶品种中,堪称一枝独秀。

漳平水仙茶的产地环境

漳平水仙茶独特的色、香、味得益于九鹏溪两岸土壤、水、空气的优越立地环境条件。漳平市位于福建中南,闽西东部,闽南金三角北端。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市境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9℃-20.7℃,降水1450-2100毫米,无霜期251-317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3小时,有利于作物多熟和林木速生,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为茶叶的生产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漳平水仙茶生产情况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漳平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战略目标,全力打造水仙茶叶品牌,振兴茶乡文化,培育特色产业,使漳平不仅是福建省乌龙茶重点产区,又是重要的乌龙茶出口基地。到2010年,全市水仙茶面积近10万亩,总产量5000多吨,产值达2.5亿元。

为了继续做大做强漳平水仙茶产业,漳平市建立了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全面实施无公害化生产,大力提高茶叶卫生水平。全市茶叶多次经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省茶叶质检中心检测,无一农残超标。

漳平市有关部门还制订和完善茶叶系列标准,成立茶叶系列标准组织,抓好茶叶标准化的培训工作。茶叶企业认真按照标准生产,逐步实现扩大规模,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有力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了茶叶品牌的提升。

他们依托福建省农林大学技术优势,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技改,同时开展水仙茶的新工艺研究,大力革新制茶工艺与设备,并做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推广,有力提高了全市茶叶科技水平,提升了“漳平水仙”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走俏市场。他们通过举办“漳平水仙”茶王赛和品尝会,促进制茶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打造茶乡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下厦门、上福州举办“漳平水仙”推介会,提高了名茶知名度。

漳平水仙茶荣誉认证

漳平水仙茶早在民国初期便飘洋过海,大量出口香港、台湾、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和国家。19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在历届福建省茶叶评审会名优茶奖,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成为中国名茶成员。著名相声大师姜昆题词“茶香万里”。

周恩来总理对漳平水仙茶独有情钟,当他得知水仙茶具有防癌功能时,在1956年会见日本朋友时,专门给日本客人推荐和介绍水仙茶。2007年12月24日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漳平水仙茶产品质量标准,漳平九鹏茶叶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厅认定农副产品名牌产品,通过QS认证茶企业15家,大汇茶场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南星茶园、九鹏茶叶有限公司获绿色食品认证,南仙茶叶有限公司等7家茶叶企业被认定为龙岩市龙头企业。

2007年漳平水仙茶荣获福建名茶奖,2008年水仙茶荣获中国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2月漳平水仙茶综合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08年4月,“漳平水仙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注册。2008年12月“漳平水仙茶”、“九鹏”商标获龙岩市知名商标。据统计,到2010年,水仙茶饼获省级以上的奖项就多达三十多项。

相关文章